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合集下载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三篇)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三篇)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1、凡医疗器械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与法定质量标准或有关规定不符合的医疗器械,均属不合格医疗器械。

2、在医疗器械入库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存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挂红牌标志,并及时进行质量查询,等待处理。

3、对在库储存中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

如果是生产环节或运输环节的质量隐患而导致的,则要向供货单位联系,商洽退货或销毁等处理办法。

如果是本公司储存保管或养护不当而导致的,则必须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重犯。

4、医疗器械养护过程或出库复核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销售和发货。

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销出的不合格医疗器械。

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挂红牌标志。

5、上级药监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医疗器械时,或药监、药检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时,应立即停止销售。

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销出的不合格医疗器械。

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入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挂红牌标志,等待处理。

6、不合格医疗器械按规定进行报废和销毁。

对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决定销毁时,必须报经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监督销毁。

对质量不合格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部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预防措施。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二)第四章管理制度文件版本:第一版文件编号:____ny/zg-14九、不合格管理办法及控制程序(一)不合格产品管理办法1、定期由厂长召开质量例会,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人员参与。

2、由质量负责人及各科室负责人汇报生产中、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3、对于不按操作规程造成的质量事故、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质量事故进行处罚,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人员进行奖励。

4、对外来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及企业内部查出来的问题及时性时研究,分析原因,及时想办法,及时提出预防措施,并监督实施。

5、不合格的处理(1)对于过程检验中。

2024年不合格品处理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不合格品处理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不合格品处理制度范本(一)、目标。

确立一个针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确认和处理的标准操作程序,旨在实现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有效管控。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情况。

(三)、责任主体。

业务部、配送中心、质管部以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需确保此SOP的执行。

(四)、程序1、若购入的医疗器械在验收中被判定为不合格,验收员需填写“拒收报告单”并上报质管部。

质管部进行鉴定后,将明确的拒收意见的医疗器械送入退货库(区)。

保管员需登记不合格品台账,并及时办理退货手续,退回原发货单位;或送入不合格品库进行报废处理。

2、(1)在库养护检查或出库复核中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挂黄牌暂停发货。

养护员需填写“质量复查报告单”并报质管部。

(2)质管部应立即在系统中暂停销售,并填写“停售通知单”通知业务部门。

(3)质管部复查后确认合格的医疗器械,需办理系统解除停售手续,并填写“解除停售通知单”送业务和仓储部门,移除黄牌后继续销售。

若确认不合格,业务员需办理“不合格品移库单”,将商品移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需登记“不合格品台帐”。

已配送出库的,由业务部门发出“产品收回通知单”进行回收。

3、配送退回的医疗器械经检查确认为不合格的,应送入不合格品库,由保管员登记“不合格品台帐”。

4、对于确认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管部应根据《医药商品调拨责任制》规定,明确处理意见。

如由供应商负责的,按退货处理,业务部门需填写“进货退出通知单”,通知配送中心退货;超出供应商负责期限的,按报废处理,由保管员填写“报损审批表”,报业务、质管、财会部门审核,由总经理批准报损。

5、已获得报损审批的报废医疗器械,保管员需定期列出清单,质管部需编写“销毁医疗器械报告”(附销毁产品清单),经分管业务的经理审批和相关部门核对签字后,由质管部组织人员进行销毁。

销毁过程需由质管部记录,特殊管理医疗器械的销毁需报药监部门监督销毁。

6、对于各级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或被禁止销售的医疗器械,应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一、背景医疗器械在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影响。

然而,由于生产、运输、存储等环节中的各种原因,偶尔会出现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制定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对不合格器械进行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1.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2.防止不合格器械进入市场和临床使用,保护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三、不合格品的定义不合格品是指在质量检验、鉴定或临床使用中,未能达到有关医疗器械标准和要求的产品。

四、不合格品的分类1.设计、工艺或材料不合格2.检验、试验或鉴定不合格3.经临床应用发现存在问题的4.用户投诉反映问题的五、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1.不合格品的发现和记录质量监督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生产部门、使用部门、用户投诉等渠道,均可以发现不合格品。

发现不合格品后,必须及时进行记录,包括不合格品的种类、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质量问题等详细信息。

2.不合格品的初步处置不合格品的初步处置可以采取退货退款、更换产品、修理、报废等方式。

根据不合格品的不同情况和合同约定,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3.不合格品的报告和追溯不合格品必须进行报告和追溯。

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避免相同问题再次发生。

4.不合格品的销毁不合格品必须进行销毁,以防止再次误用或流入市场。

销毁过程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有专门的销毁记录和证明。

5.不合格品的整改和预防措施根据不合格品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相同问题不再发生。

六、责任追究对于生产、销售、质控等环节中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进行责任追究。

并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相应的法律制裁。

七、机构建设为了有效实施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包括质量控制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投诉处理部门等。

这些机构负责协调、执行和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理工作。

八、培训和宣传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应定期组织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的培训。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是指针对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流通、应用过程中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所制定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和规范。

合理有效的处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严肃处理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一、加强监管措施1.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和部门,加强监管威慑力度。

2.加强监管机构的人员培训和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3.严格执行注册备案制度,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安全。

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1.对于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召回、停售等处理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2.建立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黑名单,对相关企业和产品进行公开曝光,并限制其在市场上的销售和应用。

3.鼓励受损患者进行维权,并提供相关法律支持和保护。

三、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1.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风险排查和评估工作。

2.对于高风险和特殊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应制定更为严格和详细的管理要求,并加强监督检查。

3.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资质审核,提高准入门槛,排除不合格企业和产品。

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1.建立健全医疗器械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2.加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抽查和抽检工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完善药监部门的执法力量和技术设备,提高质量监管效能。

五、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教育1.加强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问题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鼓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自愿公开产品质量问题和召回情况。

3.开展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认识。

综上所述,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举措。

只有加强监管措施、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以及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教育,才能有效防控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医疗器械是医院运营中不行或缺的紧要资源,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合格性,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订立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明确不合格产品的分类、处理流程和责任追究,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合格产品对医疗质量和安全产生的风险。

二、不合格产品的定义不合格产品是指在医院运营过程中,经过严格质量掌控和检验后,不符合国家和医院相关规定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

不合格产品可能存在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潜在风险。

三、不合格产品的分类依据不合格产品的程度和危害程度,将不合格产品分为以下三类:1.一类不合格产品:指可能存在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重点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医疗器械产品。

2.二类不合格产品:指存在质量问题,但对患者生命健康影响较小,细小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医疗器械产品。

3.三类不合格产品:指不符合医院所在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

四、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流程4.1 发现不合格产品任何员工在医院运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刻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停止使用该不合格产品。

4.2 报告和登记1.不合格产品发现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向医院管理负责人报告,并进行登记记录。

2.不合格产品的登记记录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不合格产品的名称、型号、批次等信息;–发现不合格产品的时间和地方;–不合格产品可能存在的危害和影响;–不合格产品处理的责任人和处理结果。

4.3 调查和评估1.医院应成立不合格产品处理小组,负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调查和评估。

小构成员应包含医院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采购部门等相关人员。

2.不合格产品处理小组应在发现不合格产品后的48小时内进行调查和评估,确保针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的处理措施恰当有效。

3.调查和评估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了解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和来源;–评估不合格产品可能存在的危害和影响;–订立相应的处理方案。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 相关法律法规: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疗器械的批准、监督、抽检等工作进行监管。

2. 不合格产品的退货和召回:医疗机构和经销商在发现医疗器械不合格情况时,应立即停用不合格产品,并将不合格产品退回原厂家或经销商,协助厂家进行召回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再流入市场。

3. 处理不合格产品:对于医疗器械不合格的情况,应由生产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包括修复、更换、退款等。

厂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组织,配合监管部门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 罚款和惩处:生产企业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销售不合格医疗器械,或者隐瞒不合格产品信息,相关部门有权对其进行罚款和惩处,直至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5. 审核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采购的审核工作,明确要求产品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加强对医疗器械供应商的监督管理,避免采购不合格产品。

6. 加强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和供应商对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重视。

加强对患者的知情权,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各级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处理程序(一)、目的:建立一个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和处理标准操作程序,以达到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控制性管理的目的。

(二)、范围:适合本企业出现的所有不合格医疗器械。

(三)、责任人:业务部、配送中心、质管部及部门负责人对实施本SOP 负责。

(四)、程序1、购进医疗器械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由验收员填写“拒收报告单”报质管部,质管部鉴定后明确拒收意见的医疗器械入退货库(区),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并及时办理退货手续,退原发货单位;或入不合格品库报废处理。

2、(1)在库养护检查,出库复核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挂黄牌暂停发货,养护员填写“质量复查报告单”报质管部。

(2)、质管部立即进行电脑停售,并填写“停售通知单”报业务部门。

(3)、质管部经复查确认合格的则办理电脑解除停售手续,并填写“解除停售通知单"送业务、仓储部门摘去黄牌继续销售;确认不合格的,则由业务员办理“不合格品移库单",商品移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已配送出库的,由业务部门发出“产品收回通知单”进行回收. 3、配送退回医疗器械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4、经确认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管部根据《医药商品调拨责任制》的规定,明确鉴定处理意见,即:由供货方负责的按退货处理,由业务部门填写“进货退出通知单”,通知配送中心退货;超出供方负责范围期限的按报废处理,由保管员填写“报损审批表”,报业务、质管、财会部门审核,由总经理审批报损。

5、已办理报损审批手续的报废医疗器械,定期由保管员列出清单,质管部写出“销毁医疗器械报告"(附销毁产品的清单),经分管业务经理审批和有关部门核对签字后,由质管部组织人员进行销毁,销毁过程质管部应做记录,特殊管理医疗器械的销毁应报药监部门监毁。

6、各级医疗器械监督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和文件通知,禁止销售的医疗器械,按有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1.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确保不合格品在及时发现、处理和报告的基础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维护医疗机构的声誉。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与医疗器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3.定义3.1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指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的医疗器械。

3.2 不合格品风险等级:根据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和评估,分为严重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

3.3 不合格品责任人:指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负有责任的人员。

4.不合格品的发现4.1 定期监测:各科室应定期对所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记录相关信息。

4.2 患者投诉:对于患者对医疗器械使用出现问题的投诉,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并判断是否为不合格品。

4.3 外部质控:与外部质控机构合作的医疗机构应及时与其沟通,掌握不合格品信息。

5.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5.1 验证:对疑似不合格品进行初步验证,确认是否为不合格品。

5.2 风险评估:对不合格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不合格品风险等级。

5.3 处理方案制定:根据不合格品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5.4 处理:按照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包括停止使用、召回、销毁或退还制造商等。

5.5 记录和报告:将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管理层报告。

6.不合格品责任追究6.1 不合格品责任人应依据相关规定,按照制度要求对不合格品负责。

6.2 未按照制度要求进行不合格品处理的责任人将被追究相应责任。

7.附件:不合格品处理记录表、不合格品风险评估表。

8.法律名词及注释:8.1 医疗器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管理法》。

8.2 不合格品:指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的医疗器械。

8.3 不合格品风险等级:根据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和评估,分为严重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

8.4 不合格品责任人:指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负有责任的人员。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文档模板: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相关部门及人员。

二、定义1. 不合格品:指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与产品技术要求及合同约定不一致的医疗器械产品。

2. 报废:指将不合格品从库房或者使用单位中彻底剔除,不再使用,销毁或处理。

三、不合格品的分类及处理流程1. 产品不合格1.1 报告不合格品(1) 产品不合格品经发现后,需要立即上报质量控制部门,并填写不合格品报告表。

(2) 质量控制部门收到报告后,要及时组织研究不合格品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1.2 处理方案的确定(1) 根据不合格品的具体情况,质量控制部门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可包括销毁、修复、返厂等。

(2) 处理方案经过质量控制部门批准后,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1.3 处理结果反馈处理完成后,相关部门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质量控制部门,详细记录在不合格品报告中。

2. 设备不合格2.1 报告不合格设备发现不合格设备后,相关部门需要立即上报质量控制部门,并填写不合格品报告表。

2.2 处理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部门根据不合格设备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3 处理结果反馈处理完成后,相关部门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质量控制部门,记录在不合格品报告中。

四、不合格品的处置1. 销毁1.1 确定销毁方式根据不合格品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销毁方式,比如焚烧、粉碎等。

1.2 实施销毁由专门的销毁单位进行销毁,销毁过程需监督并记录相关信息。

1.3 销毁记录记录销毁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相关证明文件等,以备后续查验。

2. 修复2.1 制定修复方案根据不合格品的具体情况,制定修复方案,并明确修复责任人和具体的修复流程。

2.2 修复执行相关部门按照修复方案进行修复,修复过程需记录相关信息。

2.3 修复记录记录修复的时间、地点、修复人员和修复情况等,以备后续查验。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制度一、引言本旨在规范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企业对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处理流程,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患者的利益。

本制度适合于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企业。

二、定义和解释1.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指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或者产品质量要求的医疗器械产品。

2.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单位:指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企业内负责处理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部门或者个人。

三、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管理流程1.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发现和登记1.1 销售单位在销售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应即将向生产企业报告。

1.2 生产企业在自检、抽检或者召回等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应立即将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登记,并进行初步评估。

1.3 登记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不合格问题的描述、发现地点和时间等。

2.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初步评估和分类2.1 生产企业应根据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评估,并将其分为普通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两类。

2.2 普通不合格指不合格问题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造成轻微影响的情况。

2.3 严重不合格指不合格问题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

3.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处理3.1 普通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处理3.1.1 生产企业应即将住手该批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制定整改措施。

3.1.2 生产企业应进行产品追溯,并对受影响的产品进行召回或者更换。

3.1.3 生产企业应对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记录和报告,以备后续检查和核实。

3.2 严重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处理3.2.1 生产企业应即将住手该批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启动紧急召回程序。

3.2.2 生产企业应对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3.2.3 生产企业应向监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四、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登记表格2. 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处理流程图五、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一、概述医疗器械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威胁,还会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发展。

为了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建立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至关重要。

二、定义1.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指未达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医疗器械,包括由于设计、制造、测试、质控等环节导致的缺陷或存在风险,以及因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造成的损坏、变质等。

2.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分级:按不合格程度将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分为三级,分别是轻微不合格、一般不合格和重大不合格。

三、责任单位1. 厂家:医疗器械的生产商,对不合格品负有直接责任。

2. 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对不合格品负有监督责任和协助厂家处理不合格品的责任。

四、不合格品的处理1. 治理措施(1)轻微不合格品可通过技术、工艺改进等简单措施达到合格标准,厂家应采取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治理。

(2)一般不合格品需要通过一定的治理措施才能达到合格标准,厂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3)重大不合格品无法通过治理措施达到合格标准,厂家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采取回收、退赔等措施。

2. 处理方式(1)轻微不合格品可以选择返厂治理,也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质量处理,但需报告厂家和相关部门。

(2)一般不合格品应当由厂家负责返厂治理,治理期间医疗机构应停止使用相关医疗器械,并配合厂家的相关要求。

(3)重大不合格品必须由厂家负责返厂治理,同时厂家需要采取相应的回收、退赔等措施,医疗机构需立即停止使用,并配合相关部门执法检查。

五、处理程序1. 不合格品的发现(1)医疗机构内部发现:医疗机构的临床、患者安全、质控部门等发现不合格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详细记录问题和发现的地点。

(2)患者和家属发现:医疗机构应设置投诉受理渠道,接受患者和家属的投诉,并进行相关调查。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器械的品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由于市场监管不完善、企业自觉性不强等原因,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医疗器械不合格品。

这些不合格品的存在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因此,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合格品的定义和分类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是指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国家标准要求的医疗器械产品。

根据不合格品对使用者健康安全影响的不同程度,可以将不合格品分为三类:一类不合格品,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有严重危害;二类不合格品,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有较大危害;三类不合格品,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有较小危害。

二、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了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品,避免其对使用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2. 以人为本,关注使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确保使用者的权益,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3. 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处理不合格品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进行,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4. 加强企业自身监管。

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三、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制度应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1. 一类不合格品:对使用者健康安全有严重危害的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和使用,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相关部门应对销毁不合格品的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彻底销毁,防止二次流通。

2. 二类不合格品:对使用者健康安全有较大危害的不合格品,应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并要求生产企业召回已经销售的产品。

相关企业应对产品进行整改,确保生产合格品,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3. 三类不合格品:对使用者健康安全有较小危害的不合格品,应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并要求生产企业整改产品。

相关企业应加强质量管理,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1、引言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确保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供应和使用。

1.2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不合格品的鉴定、记录、整理、销毁等环节。

1.3 术语定义1.3.1 不合格品不合格品是指不符合医疗器械质量标准、规格要求或者法律法规的医疗器械产品。

1.3.2 鉴定鉴定是指对医疗器械不合格品进行评估和判定其是否合格的过程。

2、不合格品鉴定流程2.1 不合格品发现2.1.1 内部发现当医务人员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医疗器械存在问题时,应立即进行记录,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2.1.2 外部反馈医疗机构接收到医疗器械供应商、监管机构或者患者的不合格品反馈时,应及时进行记录并启动鉴定程序。

2.2 不合格品记录2.2.1 信息收集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及时收集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批次、数量、问题描述等。

2.2.2 不合格品登记将收集到的不合格品信息登记到相应的不合格品登记簿上,包括不合格品编号、登记日期、责任人、处理状态等。

2.3 不合格品处理2.3.1 鉴定程序不合格品需进行鉴定,鉴定可由医疗器械质量管理部门或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

2.3.2 鉴定结果评估根据鉴定结果,评估不合格品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并确定进一步处理措施。

2.3.3 不合格品处理意见根据鉴定结果评估,制定不合格品处理意见,包括但不限于停用、整理、返厂、销毁等。

2.3.4 处理措施落实根据不合格品处理意见,责任人负责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进行记录。

3、不合格品整理和处置3.1 不合格品整理不合格品整理是指对不合格品进行集中存放、标识和管理的过程。

3.1.1 整理环境要求不合格品整理区域应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包括通风、防护等。

3.1.2 整理操作规范对不合格品进行整理时,操作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关信息。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出现以下情况的,应按医疗器械不合格品进行报告和处理:
1.淘汰、过期、失效的医疗器械;
2.维修、校准后仍达不到产品技术要求和强制性标准的;
3.在用医疗器械未经注册或者备案的;
4.直接接触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破损的。

二、立即将不合格品隔离于规定的贮放区。

三、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单位名称、供货单位名称、查明不合格的日期等,并及时上报科主任。

四、查明原因,书面提出处理意见,内容包括质量情况、原因、应采取的补救方法,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五、必须销毁的不合格产品应由仓库填写销毁单,经批准后实施销毁,执行结果应有详细记录。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一、不合格品的评定标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不合格品评定标准,明确不同种类不合格品的级别并定义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要完善不合格品的记录和报告流程,确保及时、准确地评定和处理不合格品。

二、不合格品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统一的不合格品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有专门的不合格品库存放和管理不合格品。

对于经评定为严重不合格的产品,要立即停止使用,并按照规定报告相关部门。

三、不合格品的处理1.销毁处理:对于无法修复的不合格品,医疗机构应按照环保要求,选择正规的销毁单位进行销毁处理,同时完善销毁记录和报告流程。

2.修复处理:对于可以修复的不合格品,医疗机构应依照相关规定委托专业的维修单位进行修复。

修复后的产品需要再次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评定,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四、不合格品的追溯医疗机构要建立不合格品追溯体系,保留不合格品的追溯记录,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在发现不合格品时,要及时通知其上一环节单位,协调解决问题,避免不合格问题的扩大。

五、不合格品的报告和学习总结在处理不合格品的过程中,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报告和学习总结机制。

对于经评定为严重不合格的产品,要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告,配合调查和处理工作。

对于其他不合格品,医疗机构要将处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加强团队学习和质量管理。

总之,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流程,合理处理不合格品,可以有效防控不合格品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危害,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确保不合格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

二:定义和术语1.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指在医疗器械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或产品质量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

2. 不合格品处理:指对医疗器械不合格品进行收集、分类、评估、处理和记录的过程。

三:不合格品处理流程1. 不合格品的收集(1)各部门根据业务范围和职责,收集本部门及其他部门发现的不合格品,确保不漏报、不错报。

(2)不合格品收集点设置在各部门内,明确责任人,定期进行集中收集。

2. 不合格品的分类(1)对收集到的不合格品按照性质、原因、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的评估和处理。

(2)常见的分类包括:产品缺陷、技术规范不符、安全性问题、市场投诉等。

3. 不合格品的评估(1)根据分类结果,对不合格品进行评估,确定不合格品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2)评估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包括医疗器械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

4. 不合格品的处理(1)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案,并经过相关部门确认。

(2)处理方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召回、退货、报废、修复、退款等。

5. 不合格品的记录(1)对每个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收集时间、分类、评估、处理方案、执行情况等。

(2)记录应保存至少五年,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整理。

附件:不合格品处理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管理医疗器械的法规。

2.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规范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文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1. 背景介绍医疗器械是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和患者安全的重要设备。

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存在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情况。

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医疗风险等。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 目标和原则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不合格品能够及时排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可靠。

制度的原则如下:及时性:不合格品应当及时排除,尽量减少对医疗活动的影响;依法依规:处理过程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全程追溯: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进行全程追溯,确保责任可追究;信息公开:及时向相关方面披露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和相关信息。

3. 不合格品的分类根据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要求,不合格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督导类不合格品:指由监管机构或第三方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的产品;异常类不合格品:指由医疗机构内部检查、监测或临床使用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的产品;用户类不合格品:指由患者或其他使用者反映出的医疗器械质量问题。

4.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1 不合格品的发现和报告任何人员在发现不合格品后,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医疗器械监测质控部门。

报告应包括不合格品的名称、批号/规格、数量、发现地点和原因等详细信息。

4.2 不合格品的封存和隔离医疗器械监测质控部门应尽快将不合格品进行封存和隔离,以防止其进一步流入临床使用环节。

4.3 不合格品的初步评估医疗器械监测质控部门根据不合格品的具体情况,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属于不合格品,并进行初步原因分析。

4.4 不合格品的验证和深入调查如果不合格品被确认为真实存在的问题,医疗器械监测质控部门将进行验证和深入调查。

验证环节需要对不合格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以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严重程度。

4.5 不合格品的处理和消除根据不同情况,医疗器械监测质控部门会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退货、更换、修复、销毁等。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1. 引言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是指生产、流通和使用中存在安全、有效性或质量问题的医疗器械产品。

为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制定本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单位和个人。

3. 定义3.1 不合格品:指生产、流通、使用中存在安全、有效性或质量问题的医疗器械产品。

3.2 不合格品处理:对不合格品的收集、处理和处置过程。

3.3 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指负责监督和管理医疗器械的相关部门。

3.4 不合格品报告:对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书面报告的过程。

4. 不合格品的收集4.1 不合格品的收集应由单位内设的质量管理部门或相关责任部门负责。

4.2 不合格品的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4.2.1 不合格品的编号、名称、型号和规格;4.2.2 不合格品的生产日期、批号和有效期;4.2.3 不合格品的缺陷描述和原因分析;4.2.4 不合格品的数量和存放位置。

5. 不合格品的处理5.1 不合格品应进行分类处理,包括以下几种情况:5.1.1 返厂维修;5.1.2 销毁处理;5.1.3 退货给供应商;5.1.4 其他合适的处理方式。

5.2 对于需要返厂维修的不合格品,应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维修,并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

5.3 对于需要销毁处理的不合格品,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进行处理,并记录销毁过程和结果。

5.4 对于需要退货给供应商的不合格品,应与供应商协商并按照相关合同和协议进行处理。

6. 不合格品报告6.1 发现不合格品后,单位应及时进行不合格品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6.1.1 不合格品的基本信息;6.1.2 不合格品的发现途径和过程;6.1.3 不合格品的影响范围和后果;6.1.4 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和结果;6.1.5 不合格品处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6.2 不合格品报告应及时提交给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并抄送相关单位和人员。

6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6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6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1. 引言医疗器械是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工具,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合格品。

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定义、处理程序以及相关责任和措施。

2. 定义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是指在生产、贮存、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要求,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风险的器械产品。

3. 处理程序3.1 不合格品的发现和登记任何环节发现不合格品,都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将其登记并标识为不合格品。

3.2 不合格品的评估和分类对登记的不合格品进行评估,确定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将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如轻微缺陷、中度缺陷、重大缺陷等。

3.3 不合格品的处理根据不同的不合格品分类,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修复、销毁、退货等。

严重缺陷的不合格品必须立即销毁,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任何风险。

3.4 处理结果的记录和汇报对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汇报。

4. 相关责任和措施4.1 生产企业责任生产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要求。

对于不合格品,生产企业应承担相应责任,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4.2 监管机构责任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的监督,确保合格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监管机构应及时处罚,并要求生产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4.3 使用单位责任使用单位应对购买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使用单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监管机构报告。

4.4 患者权益保护对于因使用不合格品导致的患者损害,患者有权要求赔偿,并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5.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各相关方应加强对不合格品的发现、评估和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市场和使用环节,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健康和权益。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一、引言医疗器械是用于治疗、预防疾病、保持人体健康以及其他与人体相关的功能的器械。

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要求十分严格。

然而,随着医疗器械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供应链的复杂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合格品的问题。

不合格品是指未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医疗器械,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风险。

因此,建立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制度目的三、不合格品的定义和判定不合格品是指未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医疗器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规格、性能、功能不符合标准要求;2.存在设计缺陷或生产过程中的缺陷;3.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失效;4.存在超出规定的安全风险;5.存在污染或不合格材料使用等。

不合格品的判定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参照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评估。

四、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1.不合格品的发现和报告:各部门应该建立不合格品的发现和报告渠道,并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不合格品情况。

2.质量管理部门的处理:质量管理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不合格品处理人员,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理工作。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a.对不合格品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b.对经评估确认的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和记录,并建立相应的档案;c.确定不合格品的责任归属,并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d.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召回、退货、修复等;3.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通报和整改:质量管理部门应及时将不合格品处理结果通报给相关部门,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整改工作。

4.不合格品的返修和检验:经过修复的不合格品,应该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要求。

五、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于质量问题严重的不合格品,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产整顿等。

六、培训和意识提升为了有效执行医疗器械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应该开展培训和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处理不合格品的能力,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处理程序
(一)、目的:建立一个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和处理标准操作程序,以达到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控制性管理的目的。

(二)、范围:适合本企业出现的所有不合格医疗器械。

(三)、责任人:业务部、配送中心、质管部及部门负责人对实施本SOP负责。

(四)、程序
1、购进医疗器械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由验收员填写“拒收报告单”报质管部,质管部鉴定后明确拒收意见的医疗器械入退货库(区),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并及时办理退货手续,退原发货单位;或入不合格品库报废处理。

2、(1)在库养护检查,出库复核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挂黄牌暂停发货,养护员填写“质量复查报告单”报质管部。

(2)、质管部立即进行电脑停售,并填写“停售通知单”报业务部门。

(3)、质管部经复查确认合格的则办理电脑解除停售手续,并填写“解除停售通知单”送业务、仓储部门摘去黄牌继续销售;确认不合格的,则由业务员办理“不合格品移库单”,商品移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已配送出库的,由业务部门发出“产品收回通知单”进行回收。

3、配送退回医疗器械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

4、经确认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管部根据《医药商品调拨责任
制》的规定,明确鉴定处理意见,即:由供货方负责的按退货处理,由业务部门填写“进货退出通知单”,通知配送中心退货;超出供方负责范围期限的按报废处理,由保管员填写“报损审批表”,报业务、质管、财会部门审核,由总经理审批报损。

5、已办理报损审批手续的报废医疗器械,定期由保管员列出清单,质管部写出“销毁医疗器械报告”(附销毁产品的清单),经分管业务经理审批和有关部门核对签字后,由质管部组织人员进行销毁,销毁过程质管部应做记录,特殊管理医疗器械的销毁应报药监部门监毁。

6、各级医疗器械监督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和文件通知,禁止销售的医疗器械,按有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7、质管部建立所有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报损、报告、销毁记录等内容的质量问题档案
8、每半年质管部应会同责任部门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情况分别进行一次汇总分析,写出汇总分析报告,报分管质量、业务和储运的副经理,作为进行医疗器械质量分析和质量责任划分的依据,并由责任部门制定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