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

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

艺术教育154■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预备群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发展。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虽然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表现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等好的品质,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同时也流露出思想观念较为功利、道德观念趋向本位、信仰与理想观念淡薄等特点。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时仍沿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存在着单纯依靠理性说教、教学方式缺乏生动、忽视道德情感体验等弊端,使得普通高校的德育目标难以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努力去探索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切艺术形式只要以真、善、美作为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就必然会与道德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着道德观念。

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具有培养主体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优秀人格的隐性育德功能。

如果在普通高校中能够在较为感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会为以理性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提供有益的补充和支持。

但是,要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必须首先弄清楚艺术教育到底能不能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近年来,一些西方艺术哲学观念对我国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唯美主义”。

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奉行“唯美主义”。

他们极力批判在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观念,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与道德无关;而艺术教育就是纯粹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无关。

艺术若与道德扯上关系,就玷污了艺术的纯粹性,就是“伪艺术”。

而艺术教育若与道德教育挂上钩,则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

这种思潮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产生了影响。

一些教师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对道德观念采取回避的态度,追求所谓“真正的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专业建设方案

公共艺术专业建设方案

公共艺术专业建设方案1. 导言公共艺术是指以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以艺术作品的创作、展示和互动为手段,为公众提供文化交流和艺术体验的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共艺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公共艺术专业的建设方案。

2. 目标与定位2.1 目标构建一个培养具备公共艺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满足社会对公共艺术领域人才的需求。

2.2 定位公共艺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公共艺术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机构等领域从事公共艺术相关工作。

3. 专业设置3.1 本科专业公共艺术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向:1.公共艺术设计:培养具备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公共空间创作艺术品和设计城市公共装置等。

2.公共艺术管理:培养具备公共艺术组织与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规划、组织和管理公共艺术项目。

3.公共艺术策划:培养具备公共艺术策划与市场运作能力的人才,能够进行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推广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4.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具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学校、博物馆等机构从事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5.公共艺术研究:培养具备公共艺术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进行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3.2 硕士专业公共艺术硕士专业的设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1.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深化对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培养具有公共艺术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2.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强化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公共艺术创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加强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的能力,培养具有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4. 课程设置4.1 本科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学分课程介绍公共艺术概论 3 简介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公共艺术设计基础 4 学习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 3 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城市公共艺术项目实践 4 参与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实践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 2 分析公共艺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4.2 硕士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学分课程介绍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4 深化对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 4 强化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设计能力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 4 加强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的能力学术研究方法 2 学习公共艺术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5. 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试论公共艺术设计

试论公共艺术设计
间。其 次 , 公 共艺术 必须能直接 与公 众联 系并 融入公众。再 次 , 公共赞助 艺术创 作。 2 0 世纪 8 O 、 9 0 年代 , 抽象艺术 家的艺术观念逐 渐开始 向行为
艺术 、 观 念 艺术和表 演 艺术转 变。 艺术 家热衷 于公 共建 筑和艺 术设计 , 将 艺术观 念和 艺术创作理念 融入 生活 , 向大众灌 输艺术
会 责任。好 的公 共艺术设 计能够警 醒人们 的 生活 , 融入生 活各
方面, 推进 社会 健康 、 有序 发展 。如革命 烈士纪念 碑 , 设计者 了
解 了这 些革命 烈士 为 了梦 想努力奋 斗 , 牺牲 自己的生命 换来 安 定 的生活 环境 , 就 想到设计 一个 纪念碑 , 以此警 醒人们不要 忘记
是随着经 济发展而产 生的一种新 型艺术 , 具 有 当代 性和 民主性 ,
芝人们 不需要通过花钱消 费就 可以享受到的权利。
二、 公 共 艺术 的发 展
公 共艺术 的发展 需要 同时具 备三个特 征 : 首先 , 厶 / \ 共艺术必
须 脱 离美 术馆 或者 博物馆 , 建 立在 法定 艺 术机构 外 的 时间 、 空

种主要发 展趋 向。公 共艺术 的主要 目的就是将 艺术 融入人 们
的 生活 , 这 就 需要 艺术创 作 者和 国家 的大力 支持 , 加强 艺术 教 育, 提高人们 的素质 , 努力将公共艺术推 向正轨 。
结语
公 共 艺术 设计 是人 类社会经 济 、 文化发 展到 一定程度 的产
的文化特 征。不 同的地 理位置 和不 同的地 区, 有 着各不相 同的 文化特色 。正所 谓“ 一方水 土养育 一方人 ” , 长期 生活在某 一地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社会影响。

文章首先界定了公共艺术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方法。

随后,通过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了其演变过程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当代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并探讨了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文章还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这些阶段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公共艺术在应对这些变化时的创新与适应。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公共艺术也逐渐从长期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公共艺术表达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关注。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艺术家们开始利用城市空间,创作出大量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公共艺术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的创新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公共艺术在形式、材料和主题上都有了更大的创新。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新媒体、新材料和新技术,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和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公共艺术也开始更加关注环保、社会公正等全球性问题,体现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阶段是近年来的融合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公共艺术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进行融合。

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摘要:解决当前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瓶颈,必须立足处于现代化追赶阶段的中国特殊国情,对来自欧美国家并已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公共艺术理论进行扬弃,注重依托现有职能部门、管理法规及美学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立一套理论上完备、现实中可行的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最终实现提高中国公共艺术建设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设;中国国情;管理策略tu-自世纪年代公共艺术概念引入中国大陆,很快因其形式多样及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显著作用引起诸多领域学者和艺术家的重视。

来自文艺批评、美学等领域的学者注重探讨以美国“百分比艺术”为代表的欧美公共艺术策划理论及其社会学意义,雕塑家、壁画家则开始尝试在室外作品创作设计中验证公共理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中国公共艺术实践推进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快。

这一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固然是由经济、工艺、管理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其本质又应归结为理论与实际环境相脱节等原因。

需要看到,目前中国公共艺术建设领域的主要指导理论基本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渠道多样且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在公共艺术建设实践及后续管理中已经暴露出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遵照此类理论建成的部分公共艺术案例也面临多方面质疑。

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势必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和因法规空白而形成的纠纷,最终将制约公共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对城市文化建设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答案应当来自无数个体基于各自目标努力的宏大进程中。

根据艺术的一般规律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经验,以下几项工作应是不可或缺且必须及早进行的。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的标准界定工作当前在艺术批评、实践和教育领域,围绕“公共艺术”展开的激烈争辩有些混乱,以致很难达成共识。

之所以如此,并非因公共艺术自身形式多样和定义模糊,而是理论界对“公共艺术”的界定标准见仁见智。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研究

【 关键词 】 现代城市; 公共艺术;审美
现代 城市的发展除 了要拥有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更好 的硬体建设 ,还需要 承载独具 特色的城市文化。而为了展现 现代城市 的文化 内涵 ,城 市公共 艺术 理念 作为一个新兴的文 化领域就 随之 产生。发展城市公共艺术 ,使其成为凝聚城市 发展特色 、维系城市发展空间的一个载体 。用独特的公共艺 术形式将 城市凸显出来 ,让更多的人们通过城市地标等艺术 形式 和手段来 加深对一座城市的 印象 ,了解这座城市 的文化 内涵 。城 市是 承载文化的容器 ,也是展现城市文化 内涵 的平 台。从现代公共艺术的角度 出发 ,将城市发展 的理念具象化 到城 市雕 塑 、城市地标这一个点 ,随着时 间的流逝 ,让地标 与城市融为一体 ,不断强化这种城市心理空 间 ,使其成 为触 动人们心灵的钥匙 。简而言之 ,公共艺术就是指 由创作 者根 据某个特定 的公共空 间所创作 的作 品或者设计 。公 共艺术是 个城市成熟发展 的重要标 志 ,因此 ,了解现代城 市公 共艺 术的发展 ,探寻公共艺术 的发展价值 、提 出更 多更 好的建议 和意见 , 对 于未来城 市公共艺术 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 也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城市的发展和腾飞。 城市公共艺术的存 在意义 ( 一 )突出城 市文化底 蕴,承栽文化 内涵 城市文化 的发展主要包括城市物质文化 、城市制度文化 以及 城市精神 文化这三个方面的 内容 。所谓的城市物质文化 则 主要包 括城市建筑 、公共景观 、街道等外在物质形式 。而 城市 精神文化则是与城市物质文化想联系 的精神 内核 ,精神 文化 必须要通过物质文化来体现 出来 。而公共艺术正是将精 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合起来 ,即将属 于文化 内涵的范畴 ,又 符合物质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的选择 ,通过物 质符 号来 突出 城市 的特色文化底蕴 ,承载 和传 承城 市文化内涵 ,进而展现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 ,城市制度文化 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 的保护伞 ,在它的框架之下发展起符合 主流文化特色 的公 共艺 术 ,使得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 的各个 部分 的结构更加融合 。 ( 二 )凸显城 市形象 , ‘ 彰显城 市魅 力 城市形象是展现城市风貌 的一张名片 ,城市形象包含 的 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 的外在表现形式 ,譬如城 市的视 觉审美景观等 ; 又有人们对城市的 印象和 内在感受 。现代城 市建设的重要 一环就是构建鲜明的城市形 象。 发展公共艺术 , 建设城市地标建筑 ,将城市形象通过具有特 色的艺术设计 表 现 出来 ,又或是通过构筑 和谐 的城市空 间环境来 加深或改善 人们对城市 的印象 。城市公共艺术 与城市 的空间结构与特质 相符 ,是在城市文化环境 、人 工环境 与 自 然 环境 共同构筑而 成 的形象基础上衍 生的新 的视觉形象。同时 ,现代城市也属 于一个 固有 的场 域 ,它是 由社 会关 系 、空间联系等构筑成 的 个 网络 ,通过公共 艺术的形式 ,将城市环境 中的各个形象

公共艺术国内外相关书籍文献及评述

公共艺术国内外相关书籍文献及评述

公共艺术国内外相关书籍文献及评述公共艺术是指以城市空间、公共场所为背景,通过艺术作品来丰富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的艺术形式。

在国内外,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的书籍文献及评述,以便读者了解公共艺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公共艺术的经典之作是张丹红的《公共艺术学》。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公共艺术的概念、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公共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国内的公共艺术研究还有很多学术论文,如《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地标公共艺术的功能与发展》等,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研究的重要贡献。

而在国外,公共艺术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

《Public Art: Theory, Practice and Populism》是公共艺术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由Cher Krause Knight撰写。

该书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公共艺术的概念、历史、理论和实践,对于了解公共艺术的国际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英国学者Malcolm Miles的《Public Ar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也是一本重要的公共艺术理论著作,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除了学术著作,还有一些对公共艺术进行评述的书籍。

例如,英国文化学者David Pinder的《Vagrant Figures: Law, Litera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Urban Public Sphere》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达和社会权力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领域的关系。

另外,美国艺术史学家Miwon Kwon的《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从地方性、身份认同和社会政治等角度,分析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影响和指导设计实践,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带来的设计创新和优化。

二、格式塔心理学概述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组织性。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感知和理解,而非孤立元素的简单组合。

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格式塔心理学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关联1. 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认为事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整体结构。

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区划上,使得各个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构成完整的空间结构。

2. 简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简化的趋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处理简单的事物。

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通过合理的简化设计元素和结构,可以降低人们的认知负担,提高空间的易用性和舒适度。

3. 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知觉组织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应遵循知觉组织的规律,通过合理的布局、色彩、材质等设计元素,引导人们的视觉流向,营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空间效果。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1. 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使得广场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简化设计元素和结构,降低人们的认知负担,提高广场的易用性和舒适度。

2. 公园绿地设计: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休闲空间,其设计应注重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氛围。

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利用地形、植被、水体等元素,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绿色空间,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放松身心、享受自然。

浅析公共艺术的分类及其发展

浅析公共艺术的分类及其发展

浅析公共艺术的分类及其发展作者:熊劲彬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完善,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已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体现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

本文在分析公共景观设计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分类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概述。

关键词:公共艺术分类发展公共艺术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处于自然风光独特的郊野之中,或位于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内部,成为人们游览休憩的公共空间。

公共景观设计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1.公共景观设计的分类公共景观设计按其工作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景观设计和微观景观设计。

1.1宏观景观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方面有风景区域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公共景观设计从“利人”和“实用”的核心观点出发,对景观进行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就其宏观层面来说它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工景观。

1.1.1自然景观公共景观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立性,它生动、雄伟、丰富多变,是基础景观,所有的人工景观都筑基于其上,不仅如此,自然还是人类之母,人类之师,所有的人工景观创造的灵感和摹本都来源于自然,所有人工景观都以不同的意义依托于自然景观,或作背景,或作骨架,或作灵魂,或作陪衬,所以,我们又称自然景观为“基础景观”。

1.1.2人文景观在公共景观中有些是自然作用演化发育而成的,有些则是人类利用资源的结果所造成的。

前者称为自然景观,后者称为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文物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和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1.1.3人工景观景观的另一大类是“人工景观”,人造景观是指人为建造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物体,象亭台阁榭、假山雕塑等。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范文

《格式塔心理学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影响和指导设计实践,以期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独立于部分的特性。

在视觉感知方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感知事物的形状、颜色、空间关系等来理解周围的世界。

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当前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性、缺乏人性化关怀、缺乏文化内涵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发挥,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改进。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1. 整体性设计: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整体性设计。

设计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公共空间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空间的结构、功能、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使整个空间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2. 人性化关怀: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人性化关怀。

设计师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空间的布局、色彩、照明等因素,使空间更加舒适、便捷、宜人。

3. 文化内涵的体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行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

设计师可以通过引入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等元素,使空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时,首先从整体性出发,将公园的各个区域(如入口区、休闲区、运动区等)进行合理布局,使整个公园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中国公共艺术概念界定发展研究

中国公共艺术概念界定发展研究

中国公共艺术概念界定发展研究中国公共艺术是指以社会公共领域为载体,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宗旨的艺术创作、展览、表演和传播活动。

公共艺术可以体现城市空间的美学和文化品质,提升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生活质量。

公共艺术的概念界定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公共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中国的定义中,公共艺术强调艺术和公共领域的结合,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为公众提供观赏、参与和互动的机会,以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引进阶段,主要是对西方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公共艺术项目,例如城市雕塑、街头艺术等。

这些项目的引入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公共艺术界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学者们对公共艺术的定义逐渐明确,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例如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城市建设和景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等。

中国的公共艺术实践也逐渐增多,例如城市雕塑、建筑艺术、地铁艺术等。

这一时期,中国公共艺术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和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自2010年以来,中国公共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除了传统的城市雕塑和建筑艺术,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被运用到公共领域,例如社区艺术、互动艺术、灯光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参与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和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开始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管理中。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缺乏专业化的艺术团队、市场化倾向过重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公共艺术的教育和培训、提升艺术家的专业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中国公共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在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公众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力量。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推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艺术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文化体验。

公共艺术理论总结范文

公共艺术理论总结范文

一、引言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

公共艺术理论作为指导公共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对于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公共艺术理论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公共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1. 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是指在城市、乡村、社区等公共空间中,以艺术的形式表达社会文化内涵,旨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具有公益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2. 公共艺术的功能(1)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公共艺术通过美化公共空间,增强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

(2)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公共艺术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共艺术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 公共艺术的原则(1)以人为本:公共艺术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开放包容:公共艺术应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艺术形式,促进文化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公共艺术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公共艺术的实践路径(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公共艺术事业的投入和支持。

(2)完善公共艺术规划:合理规划公共艺术项目,确保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3)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公共艺术人才。

(4)创新艺术形式:鼓励艺术家探索创新,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公共艺术理论的发展现状1. 公共艺术理论研究逐渐深入:我国学者对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公共艺术实践蓬勃发展:我国公共艺术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共艺术项目遍布全国各地。

3. 公共艺术事业逐步规范化:政府逐步加强对公共艺术事业的监管,确保公共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公共艺术理论作为指导公共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杭州师范大学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内涵作了论述,联系学校实际,概括提炼了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艺术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来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然而,受到功利化、世俗化办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受重视;而专门的艺术类院校,由于学科狭窄,办学规模小,公共艺术教育无用武之地。

在这一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艺术教育积淀的院校,学校从办学伊始就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突破轻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窠臼,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点与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培养“文理渗透、艺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机构设置、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加以重点扶植,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实用轻美育”的现象。

从领导办学的角度来看,一些领导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仅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轻视人文艺术教育,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一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到位,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和考研课程上,把完成学业和成功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对公共艺术课兴趣不高,态度消极、敷衍了事,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偏少正因为一些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不到位,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

一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育教研室等专门机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一般都挂靠在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或团委等机构上,在管理、财务、教学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其自主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牵制,影响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

对公共艺术的思考——人、社会、自然的统一

对公共艺术的思考——人、社会、自然的统一
制 对 艺 术进 行 交流 。 是 当代 公 共 艺术 面 临 的挑 战 。
关键词 : 公共意识形态 公共 艺术 艺术精神 未来发展 艺术思潮
纵观 艺 术史 , 从 史前 壁 画发展 至今 , 每 个 阶
段, 艺术 都有着 自己的表 现方 式。而记 录这 些文
语境 不 同, 并 无本质上 的差别 。但其 转化必备 的 两个 条件是 : 第 一, 这 些“ 私人” 具有共 同的利 益 。
文 因素、 政 治 因素、 经济 因素等 , 协调也是 公共 艺
术 的 一个 重要 工 作 。
首先 , 创作 公共艺术应具备 的两个条件 是 : 第


必须是 大众互动参与 , 即所谓在开放空 间进行
的一种空 间性 的展 示形 式。这就 要提到公共 艺术 的根本 目的 , 公 共艺术是 为 了提 高人们 的审美意
于 网 络 的 出现 , 音 乐 更 没有 国界 的 限制 。 音 乐 是 一 种 符
民族 为 艺术 做 出的贡献 , 也是公 共 艺术的体现形 式。把 艺术 归于大众 , 这才是公共 艺术。
号—— 声音 符 号 , 表达 人 的所 思所 想 , 是人 们 思想 的载 体之

中国也 有 自己的特点 , 城市发展迅速 , 大。但 是 中国
要如锹 唷新
对公共艺 术 的思考
— —
人、 社会 、 自然 的统 一
焱 相 鑫
口王 盈智 董

要: 公共 艺术 源于公众 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提高 , 是人 、 社会与 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 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呈现 的形态与呈现
方式 , 有利 于城 市的健康发展。公共 艺术的创作基于 艺术 家对公共艺术和公共行 为的认知 、 社会公众的认 知 , 如何打破 国家、 语 言限

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公共艺术是站在艺术与城市、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汇点,它是从美学与艺术的角度出发,人们利用空间和环境的特点,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表现手段,为公共性的场所创造出有意义、有情感、有功能的艺术作品。

如今,作为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的绿化、道路的交通规划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现存的研究并未对公共艺术的概念、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从这些方面入手,探讨公共艺术的意义及其在城市空间管理中的作用,为公共艺术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选题的目标和研究内容选题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功能,以促进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2.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和社会性3.公共艺术的功能及其作用4.国际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的启示5.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政策、案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到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

研究步骤如下:1.查阅公共艺术相关的理论文献与政策文件,了解国内外公共艺术的研究发展历程2.调研国内外公共艺术的案例,了解其功能和作用3.分析目前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4.从国际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为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提供启示5.总结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公共艺术概念和功能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全面把握公共艺术的特征、功能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建设提供实用的理论和思路。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预期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揭示公共艺术的重要意义及其本质特征2.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3.提出相应的公共艺术管理策略及其实际操作措施4.为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基础。

五、参考文献1. 赵颖主编《公共艺术美学》2. 何未贤编《公共艺术批评研究:理论与实践》3. 王瑜(2013):论我国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协调发展,《艺术百家》第12期4. 迈克尔·班西著《公共艺术与建筑P112~P132》5. 赵新建编辑《公共艺术坐标系:艺术地图I》。

公共艺术的观念

公共艺术的观念

公共艺术的观念一般认为,“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的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

很多人使用公共艺术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替上述概念换一个比较体面的说法而已。

一公共艺术这个概念针对的不仅是公共空间的审美问题,它更重要的是针对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

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艺术,或者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思维习惯中打转,那么,这种变化中的概念游戏对中国公共空间状态的改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是公共性。

公共性的提出,在促使公共空间的权力秩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将同时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

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实现程度和成熟程度。

因此,在中国,公共性的问题有它的双向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公众权利的尊重,表现为公众权力的实现,同时,它又是公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公众文化艺术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共艺术在中国实现的过程也是对于中国公众启蒙的过程。

公共性的诉求还表现在公众在对公共艺术参与的过程中,调整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

公众和艺术家之间在公共艺术上应该是以交往为基础的互动过程,即相互之间进行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影响。

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能修改甚至推翻艺术家的构思和设想。

互动是公共艺术的延伸,也是公共艺术的组成部分。

观众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将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共性诉求的意义还表现在,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它的检验方式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进入消费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与一般的精神生产的产品在评判也有区别,以传统绘画为例,一个画家过去的名气,作品的技术指标,批评家的介入的程度都会对作品评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共艺术教研室 工作计划 -回复

公共艺术教研室 工作计划 -回复

公共艺术教研室工作计划-回复公共艺术是以公众空间为背景,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公共艺术教研室是专门研究公共艺术的机构,旨在通过研究和教育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关具体步骤。

一、研究目标公共艺术教研室的研究目标是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致力于提高公共艺术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公共艺术的历史演变、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公共艺术的社会影响力等。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和整理公共艺术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等,了解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实地考察:走访各地的公共艺术作品,了解其创作过程和艺术背后的意义。

3. 专家访谈:邀请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获取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公共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三、研究内容公共艺术教研室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定义:研究公共艺术的定义和界定,明确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2. 公共艺术的历史:追溯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了解公共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力。

3. 公共艺术的创作技巧:研究公共艺术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包括材料选择、构图设计、空间利用等。

4. 公共艺术的社会意义:探讨公共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促进社会融合、增强城市形象等方面。

5. 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建立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公共艺术的质量和审美水平。

四、实施步骤1. 收集文献资料:成立专门的文献研究小组,负责收集公共艺术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 组织实地考察:安排专门的小组前往不同地点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实地考察,了解创作过程和作品的社会反响。

3. 邀请专家学者:组织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讲座和研讨会,促进交流和讨论。

4. 数据分析和总结: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总结成研究报告。

公共艺术:概念辨析及相关思考

公共艺术:概念辨析及相关思考

3 )艺术品的遴选 、展示方式及 艺术 出现 之前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而是指 以传统 众 意志及精神理想 。( 4 )艺术品在此作为社会 方 式陈列 艺术品 ,展出于博物馆 、私人收藏馆 ,观众 其运作机制体现其公共性 。( 支付费用入 内参 观欣赏 。从这 个角度说 ,公共艺术虽 公共 资源供社 会公众共 同享有 。 旺 根据这类概括 ,公共艺术的 “ 公共性”大致体现 然 没有从 艺术 品 自身发展 出新的艺术形式或 流派 ,却 与之前 的艺术大有不同 。另一方面 ,公共艺术本身 首 于 出现在 公共场 所、公众 自由参 与、体现公共精 神 , 先应是一 种艺术 ,这一点更多地牵涉到近年来 比较 热 以及公开 征集 与公众共有 等方 面。其 中场所 、身份 、
门的艺术 界定话题 。 以下从这两个方面 出发 ,讨论什 精 神性 等特性与当代艺术的主题不谋而合。 由此 ,公
么属于公共 艺术 范畴。 ‘
共艺术 与现当代其它艺术形式或流派几乎完全无法分
“ 公共艺术 ”较大规 模 的实施及其 基本概 念 的形 开 ,但却不从属任何一种流派 ,也没衍生出某种特定

文. f 匕 广 角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要 : 对于上世 纪中期形成于美国的公共艺术,以往的研 究偏向实践层 面,理论探讨十分缺乏,
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定叉, 这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对公共艺术内涵的梳 理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只是在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间实现一种完美的无缝对接 。它不像精英艺术那样
度 以无言的方式显示 自身 。随着后现代主 义伴 随全
自身 ,试 图在个体的生存空 间与生活 范围内找寻康德
球 化潮 流席卷世界 ,人们更多把 眼光转 向观 察和反省 所谓 “ 无 目的的合 目的性” ,因而更加 关注 生存环 境 、 生活质 量 ,对城市和环境生态 的讨论进入 艺术哲学 的 主流视野 ,相继涌现 了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 、生活美

公共艺术研究: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公共艺术研究: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Study of Public Ar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Sociology
作者: 周成璐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5-138页
主题词: 公共艺术 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 理论与方法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基本上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

而随着公共艺术与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的日益加深,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如果还局限于艺术的角度那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它可以从公共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出发,揭示其内在结构和运作规律,为我们更深入理解公共艺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摘要:广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一切艺术品和艺术美化活动,可包括影视、网络、表演、音乐、节庆活动、等等;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艺术。

公共艺术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个是公共空间,一个是公众参与。

前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后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服务于大众。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

正文
在现实中,一切位于公共环境中的永久性或临时性的艺术陈列、经过美化的公共环境和艺术活动,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对公共艺术的可能性形式做出描述:它可以是一个具体存在于空间的物体,如雕塑、绘画、实体造型、墙、柱等;也可以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如舞蹈,表演,装置,游行,聚会,等等。

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划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众性。

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
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

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野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

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

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是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

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在当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已经愈加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但是公共空间中衍化出的“泛公共艺术倾向”令公共艺术逐渐脱离了艺术,只与公共微微有染,娱乐情愫大于本身公共艺术情怀,玩赏状态频繁复出,并且这些带着公共艺术头衔的产物抓住公共艺术的本质,让它不再是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装饰和点缀,充满艺术的前瞻性,才能真正地发挥公共艺术精神。

公共精神基本的内涵具有普遍性:它细节到举止文明、谦让、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等;它整体到维护公共秩序、主動承担社会责任。

试想如果公共艺术缺少了这种公共精神,那它只能算是公共空间里的摆饰,是茶余饭后为一小部分人谈天或审美的玩笑。

至于与社会关联,与人文相关联,更是无稽之谈,这也许就是导致公共艺术与公众社会乃至公共生活脱节,很难产生关联,也不存在两者的互动和交流的原因。

因此,每每提及公共精神的时候,都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形;二是莫要脱离艺术的本质,清楚了解公共艺术真正的职责以及所处的环境。

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

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影响到当代公共艺术发展和成果累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缺少话语权。

一些拥有有形资产的政府机构或单位也把公共环境作为自己的资产,肆意建设和拆毁,而全然不顾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

2004年新年将至的时候,北京西单大街的两侧安放了一组近200件被称为雕塑的作品,两米多高的金色木筷插在碗中,一字排开,每双筷子中安有一时钟,作者和建设者是想以独特的方式祝福人们新年吉祥如意,丰衣足食。

可是,在媒体报道数日之后,
就有民俗专家指出这是与传统丧事中的吃倒头饭和送终(钟)相关,同样是在媒体反映数日之后,这组雕塑被拆除。

显然,建设中的是否建、如何建,在这里公众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有权力的人给公众看什么,公众就是看什么,公众在公共环境中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随意在全国上下各类公共环境中找出无数的事例,因此,公众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如果说那些物质性的环境污染是直接侵害了公众的身体,那么,这种属于精神性的环境污染则间接伤害了公众的精神,它不仅影响到公众的生活素质和情趣,同时也影响到当代文化的形象。

治理物质性的环境污染,国家重视,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同时还设立了各级的政府监理部门;而这种精神性的公共艺术环境的污染,因为没有直接伤害到公众的身体,所以,治理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治理的时候了,而治理的根本就是要还公众应有的决定公共艺术环境的话语权。

公共艺术置于公共空间,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与其周围毗邻而居的社区公民朝夕相处,不知不觉地就会对公民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引起、触发公民的共鸣而完成二次再创造。

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为通过对公共艺术的欣赏,使公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心灵和性情得到陶冶,进而推动文化心理建设与智力开发等。

第一、带来审美愉悦。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开放空间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首先带给公众的是视觉美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第二、培养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作为与广大公众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更利于公众把其作为情感对象进行感知和把握,其在审美的敏感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其他艺术不能替代的积极作用。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众生存的公共空间中,与人的接触、交流最直接、最密切,人们在与之不断地接触中会经常受到来自公共艺术造型方面的影响,逐步形成一种艺术造型能力、从而提高情感造型即审美创造力。

总结
公共艺术,其功能属性显然是与公共环境和公众相联系的,是占有公共资源的一种特殊“产品”,创作者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大众负责,为他们提供合格的产品——公共艺术的精品。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

展望未来,公共艺术事业必将形成自己独特的公共精神,使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自成体系,形成更成熟的人文情怀,更丰富的艺术共鸣。

公共艺术是一个领域,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所在,把握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遵循公共艺术的审美法则,把握公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创建一个城市的公共艺
术氛围的必须和保证。

让公共艺术的公艺性充分扩展,让公共艺术的形式美与立意美交融,使形式美得以充分展示立意美的内涵,让传统美和现代美汇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立意美在形式美中凝聚,让传统美在现代美中绽放,让公共艺术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橇,传达更多更健康的生活理念,让它引领人类、传播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

让城市的魅力鲜明而独特,让美充盈在人们的周围,让人们想往诗意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