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为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专门人才需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具有高级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

首先,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努力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强调综合实践和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动态。

其次,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计划是通过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顺序和课程的组合,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学计划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问题导向和实际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教学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教育设施、教学设备、教材教具和实践实训基地等方面。

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要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教材教具要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适应,注重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实践实训基地要与行业合作,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案例。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时,应注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其与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革新——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革新——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口 W a gZh —g o n i u
( h jn c n mi a dTa eP le h i, a g h u30 1 , i ) Z ei gE o o c n rd o tc nc H n z o 10 8 Ch a a y n
【 b rcl a do t a s ctnl dctn r  ̄ s ts ae pie thth aoacr u m A s at Bs e nl iov aoa euao o m ,h pr o t o a t v tnl u i l t e nh a ysfo i i pb ip n d u t e o i r u c c
于知识体系并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程考核 内容与形 课
式与平时的任务或操作 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课程 考核 的主
要形式仍然以期末笔试为主来评估学生学 习成效 , 考核内容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革新 水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物流 管理 专 业 为例
口 王志 国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 系. 浙江 杭 州 3 0 1 ) 10 8
【 摘
要】课程考核评价体 系作为教 学活动的指挥棒 , 既引领和监督 着师 生的教 学行为 , 又为教 学质 量与效果 的诊
考 核环 节上 , 目课 程 强 调 学 生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加 强技 能 练 习 、 项
活动 的根本性问题 , 核的 内容涉 及培养 目标 和课程教学 目 考 的,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涉及教学方法 、 涉及学 生和教师在教 学 过程 中的地 位和作用。课程考核评 价体 系不仅为教学质量 与 效果的诊 断提供参照系 , 而且引领和监督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
1 引畜

职业教育体系下《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探索

职业教育体系下《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探索
组 织 学 生 走 访 所 在 城 市 的在 建 或 已建 成 建 筑 .开 展 第 二 课 堂 的学 习 。所 谓 处 处 是 课 堂 ,可 以把 一 堂 静 定 结 构 的 内力 分 析 课 直 接 搬 到 施 工 现 场 .这 会 大 大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此 外 ,积 极 组 织 学 生 参 加 力 学 竞 赛 .
养 学生 学 以致 用 的 意 识 、主动 认 知 能 力 和 实 践 创新 能
力。 二 、 教 学 手 段 的 创 新
包 括 自主学 习能 力 、分 析 与 运用 知识 的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自主 学 习能 力 包 括对 静定 结 构 与超 静 定 结
构 的分 析 与 求解 能 力 ,对 计 算 结 果 进行 定量 校 核 或 定 性 判 断 的能 力 ,以及 利 用 学 习 资 源 进行 自主学 习 的能


高职 教 育理 念 的确 定
问题 的分 析 与 求 解 能 力 ,以及 将 理 论 知 识 与 实 际 应 用
1 . 重 视 基 本 概 念 的 深 化 。结 构 力 学 课 程 概 念 多 、
结 合 起 来 ,对 实 际 工 程 问 题 进 行 抽 象 、分 析 、对 比 的
能力。
题 的能 力 用 恰 当 的方 法 进 行计 算 的 能力 ;创 新 能 力 指 对 复 杂
电 。能 不 断 为 自己充 电 的工 程 师 ,正是 社 会 的需 求 所
本 文系南京交 通职业 技术学 院教改项 目“ 职业教 育体系下 《 结 构力学》 课 程改革探 索” ( 编号 : J X1 2 8 3 ) 的科 研成果 。
力学 知识 和规 律 ,学会 举 一 反三 ,才 能 达到 活学 活 用 。 2 . 重 视 动手 能力 的 培 养 。 学 生 动 手 能力 的 培 养 是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探索适应现代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前言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无疑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

2.1 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实践性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

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都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2.2 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

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因此,职业性教学方法要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教学,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

2.3 开放性开放性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因此,开放性教学方法要求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1 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手段。

如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2 产学研合作手段产学研合作手段是指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后 就 业 打 下 良好 的 基 础
术专业 及其它专业 学生组 成的 电子竞 赛小组 ,经过本专 业教师 培训 , 参加 了全 国大学 生 电子竞赛 ,0 7 2 0 获得 了甘
肃赛 区一等奖 ,0 9 获得 了甘 肃赛 区二 等奖。 20年 课程 体系整 体优化 的改革 ,使学 生的知识水平 和技 能水平快 速提高 。 毕业 的学生受 到了社会 的欢迎 , 许多合 资企业 、 司 、 队 、 公 部 科研 院所都来 我院招 收毕业生 , 使该
辽 辽
丁 丁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曹 丽 萍
经 经
济 济
职 管
业 理
( 州 资 源环 境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教 务 处 , 肃 兰 州 7 0 2 ) 兰 甘 3 0 1
摘 要 : 了适 应 新 时 期 对 新 型 人 才 的 需要 , 职 院 校 可 引 用 资 源 整 合 的 理 念 , 学 院 课 程 体 系进 为 高 对
年 第




整合课 程体 系的意义
经验 的基础上 ,以社 会人才 市场现状 与未来发 展对人才
在科学技 术迅猛发展 的今天 ,企 业亟需 掌握现 代化
技术 的工人 。据权 威部 门的统计 ,深 圳大学生 失业 率为 5 技术工 人 的失业 率为06 硕 士研 究生 毕业 后 月平 %, . %; 均工 资为5 0 元 , 90 高级 技术工人 的月平均 工资为 6 0 元 。 70
专业 递进 的教学体 系。在整个三 年教学 时间 内, 贯穿 “ 基 … 础实践 能力训 练 、 专业 核心技 术能力训 练 、 专业 技术综合
应 用 能 力 训 练 ” 个 阶 段 , 程 实 验 、 内实 训 、 程 设 三 课 校 课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摘要】文章立意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利用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职业教育所对应用人单位的特点、分析了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

提出了以用工岗位需求为依托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观点。

【关键词】课程改革岗位就业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要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教育宗旨。

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致认识,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性人才,就是常说的的“对口教育”。

这样的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一定的操作性。

然而从笔者学校进行的多年就业分析情况来看,这样的目标定位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有了一定的偏离。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单位与岗位的特征结合我校财务会计类专业3年的就业跟踪调查,跟踪面涵盖了85%以上的毕业生。

我们发现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青睐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单位90%以上都为中小企业。

规模普遍偏小。

在这个层面的就业竞争中,职业教育的实用、技能的特色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高职生动手能力强,起点工资薪酬也相对低于本科生,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也没有太多高理论性要求的岗位,因此毕业生的签约单位尤其是初次就业单位多为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固有“一岗多能”特征,从企业走访中,从毕业生调查问卷与回访中,我们都能了解到这一点。

以财务岗位为例:出纳兼统计,出纳兼收银,成本核算兼材料保管,税务筹划兼市场营销等等岗位设置比比皆是。

而且在中小企业中岗位轮换频繁。

这样的企业特性决定了毕业生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有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高职毕业生择业的流动性特征从我校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1年内的跳槽率为86.5%。

甚至有大约10%左右的毕业生1年内转换过2次就业单位。

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本就是人才市场的基本法则,高职毕业生更是体现出流动性极强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体系构建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体系构建探讨

二 是人文 素质和职 业素 质 。这是 满足 学生生 活 、 转
岗和未来发 展必需 的 。三是 专业拓 展 能力 , 随着社
在 实践 中实用 , 极 引导学 生 自主学 习 。充 分运用 积
现代 教育技 术进 行教 学 。 3 大力推进 产 学研 结合 . 要深 化校 企合 作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 必须 大力推
进 程 中具 有不 可替代 的作 用 。 职教 育 的培养 目标 高 应 当突 出职业 性 、 业 性 的特 点 。 把 学 生培 养 成 行 要
容 , 学方 法 与 手段 、 教 培养 途 径等 ;3保 障体 系 , () 主
要 是 指教 师 队伍 、 学 资 源 、 学管 理 和 教学 评价 教 教 等 。职业 院校 毕业 生 的 就业 面 向主要 是企 业 . 培养 目标 、 学 内容必 须 符合 企业 的需 求 。 教 因此 , 实行校
根本 。

高等职 业教 育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 于高 等教 育 范 畴 , 是 其 属 只
课程 计划有 特殊性 。 它所 面 向的是某 一特 定 职业 即
或职业 群 的实 际需要 , 比普通 高 等教 育更 定 向 于实 际工作 并更 体现 职业 特殊 性 ; 它也 同时针对 某 一 但
交 流与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谋程 改革体系构 建探讨
● 石 爱 勤
( 海 交通职 业技 术 学院 ,青 海 西 宁 8 0 0 ) 青 1 0 3

要 : 高职 业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前 提 是 课 程 改 革 。课 程 改 革 要 从 构 建 具 有 职 业教 育 特 色的 “ 学 结合 ” 才培 养模 提 工 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面进行改革。 然而在高职教育改革 中, 课程改革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 任何教
育教 学 改革 都必 须深 入到 课 程领 域 才 能取得 实 质成 效 。 课 程 是 以遵 循 教育 目的 为基 础 , 指导 学 生 的 学 习活 动 , 来 是指 由学 校 有计 划 、 组 织地 编 制 的教 学 内容 。 国高 等职 业 教 育 培养 目标 是 “ 社 会 有 我 为 培养 生 产 、 设 、 理 、 务第 一 线 需 要 的高 等 技 术 应用 型 人 才 , 一种 能 建 管 服 是 直接 上 岗 的劳 动 技 能型 人 才 ”为 用 人单 位 培养 具 有 熟 练 操作 技 能 的 , 用 。 应
高等 职 业教 育 课程 体 系改 革探讨
崔玉 梅 天津 工程 职业 技 术 学院建 筑 工程 系 天津 3 0 8 02 0 【 摘 要 】 在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中 , 课 程 改 革 是 核 心 高职 课 程 体 系改 革 应 重 点 突 出 “ 门 性 ” 与 “ 用性 ”。在 课 程 改 革 过 程 中应 力 争 专 实 做 到 以 职 业 能 力 需 求 为 基 础 , 校 企 合 作 开 发 课 程 以模 块 化 课 程 为依 托 ,达 到培 养 学 生综 合 能 力 的 目的 , 同时 满 足课 程 内容 综 合 化 , 教 学 方 法 、教 学形 式 多样 灵 活 的要 求 。 【 键 字 】 高等职 业教 育 课 程 体 系 改革 关、由 “ 主导” 向 “ 服务”的理念 转变
校 企合 作 成 功 的 关键 在 于 学 校 的重 视 和 企业 的加 入 。 首先 , 要让 企 业 真正 意识 到为 了 自身 的生 存和 发展 必须 加 强与 高校 的合 作 , 学校 可 以快捷 的 为 企 业 输送 人 才 。 次 , 其 学校 也 处于 日趋 激 烈 的竞 争环 境 之 中 , 要想 求 生存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1对 学生 主 体 目标 的思 考 .
本人 认 为 对 学生 主 体 目标 可 以有 以下 两个 理 解 : 的 最 重要 的基 础 。教 学 改 革 能否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动 性 , 系 到 整 个 关 教 学 改革 成 败 的关 键 。 为 专 业课 程 教 师 , 作 我在 实 施 过 程 中始 终 认 为 ,
积 极性 . 且 积 极 贯 彻 “ 而 以就 业 为导 向 ” 基本 原 则 , 分 考 虑 学 生 的 需求 , 人 为 主 地 认 为 就 业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学 生 的 唯 一 目标 , 能 并 的 充 先 可
基 本适 应 性 与 职 业 能 力 的 良好 发 展 , 重 视 校 企 合 作 教 学 , 还 让企 业 参 不符 合 每 个 学 生 的现 实 状 况 。 以 我们 将 就业 导 向理 解 成 一个 方 向更 所 与 到课 程 标 准制 定 中来 , 将 素 质 要 求 贯彻 到 教 学 的各 个 环 节 。 并 在 教 学 实践 过 程 中 , 人 对 能 力 本 位课 程 改 革 的 目标 也 进行 了 深 本 为合 适 , 纯 理解 成 职 业 教 育 的最 终 目标 未必 正 确 。 单
科技信息
。职校论坛 0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 N O M TO I
20 09年
第 3 期 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林 铭
( 浙江经 济职业技 术学 院 浙 江
【 摘
杭州
30 1 ) 1 0 8
要】 课程改革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 式改革 的重要环节 , 本文结合 自己的教 学改革 实践 , 讨论能力本位课程 改革的总体 目标和具体

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

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

教科园地151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制造工程系梁胜龙韩莉芬本文探讨了髙职教育“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改革中需要把握的要 点,并从调研、课程标准构建、课程内 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几个方面阐述 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思路。

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髙职教学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 都归结到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在《关于全 面提髙髙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 企业合作开娜程,根据财领_臟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 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学的鉢要求,提高课餘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麵应企业技术发展要求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岗 位的高技能而麵资格标准(或 者行业标杆企业岗位标准)是最能反映员 工能否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权威标准。

因而,在高职教育中粒以工作綱为导向的“课证融通”的教雜系和灘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廳融”就是要在分析麵资格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 为平合,以项目化为主题,翻建立课程标准,重新完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过程和评价方式,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 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_,将课程 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获取职业 资格证书为目标进行教学。

1做好"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前期工作l.i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做好课程 改革的前期准备在课程改革前,首先要明确“课证融通,,是将职业资格标准(或者行业标杆企业岗位标准)中规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因此,紐行“课证融通”课程改革时,需要首先明确课程对应的岗位要求及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技术等级。

其次,在知的今天,新知滿技能的麵周期不断缩短,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蛾而就的,必须每二SJ三年就要进行一次课程改革。

只有这样,课程才能够不断适应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摘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区别正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问题之一。

文章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一、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党和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加以实施,具有极大的意义。

然而,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应有什么不同,目前还没有系统化的论证。

为此,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而改变教学方法,对于我们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创办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大学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

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

其培养目标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

基于这样的定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要采用“适度够用”的原则,这个“度”的把握就成了高职教育中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了。

而在把握这个“度”的同时,如何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使其学有所用,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理论课课程标准不合理,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职业能力的“增高剂”。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高等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索实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到了一千一百多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毫无争议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现教育本质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和创新:第一次,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缩减学时并进行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第二次,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课程设计思想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方法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分析为起点的课程;第三次,着眼于职业竞争力培养,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突破了传统上把职业能力局限于职业适应力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全新的课程理念。

一、把握高职特点,探索课程建设新途径伴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高等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职业能力的“增高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它的传统领域——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正在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生物数学、地质数学等。

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数学教研室全体成员,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教育部高教司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把握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几年来,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摘要: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由于教育课程体系的积弊种种,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因此导致课程改革实践创新无从谈起;具体表现为基于独立研究的选修课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发展受到制约;人文精神等先进理念的渗透严重不足,实践课的水平亟待提高,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教材严重滞后。

着眼于课程体系标本兼治的整体改革迫在眉睫,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广泛生成与遴选课程,实施多元课程管理体制和综合化的优化机制。

关键词:课程体系;弊端;改革;综合化中图分类号:g7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10277课程作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职教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理论学的多,但综合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创新观念缺失,不能适应当今企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要,必须从课程体系层面切入改变这种状况。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积弊1、课程理论研究严重缺失,教科研质量堪忧职业教育课程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却忽视了课程理论的研究。

我国高校对课程理论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1)过去教育领域以贯彻、解释政策和文件为主的积习依然。

对高校课程问题重视不够,参与教学改革意识不强,研究成果理论脱离实际,直接影响了课程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教育思想和理论比较积极,但结合国情利用这些成果,创造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理论、思想、观点甚少;要么照搬国外理论,要么只顾总结自己的经验。

(2)在多年实践中创造的新路子、新思想、新方法,有些很有理论特色。

但由于职业院校恶劣的教科研生态与教师理论素养不高,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理论的形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以及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评价与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过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中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中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的计算 机软件 高级人才认 证 。具有 以下 突出特点 :第

掌握一 门的原则 ,在第五学期开设 由学生兴趣 为主 ,两
门项 目实战课程 ,以企业模式进行专业提高 ,缩短与就 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 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体现教学内容 的时效性 、先
进性 。当前 主流的编程软件一方 面是针对WE B网站开 发 ,另一 方面则是针对Wid w 桌 面应用程序开发 ,故 no s 此在设计教学 内容上 ,则符合 当前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 求 ,以 “S B JPWE 网站开发”和 “ E 桌面应用程序设 . T N
0 E U AIN FR M 教育论 D CT O U O 坛
高等职业教育中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何 鑫
摘要 :伴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 ,软件 产业和相关信 息服务业 已经成 长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我 国提 明确提 出了要加 快人 才培养的具体 目 标 ,要 求教育部 门要根 据产 业发展的需要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 障。

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 。第二 ,与认证相结合 ,展现
模块式课程体系 。第三 ,学时紧凑 ,时效性强 。体现即
学即用 的效果 。第四 ,以模拟实践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
形 式
二 、 高职 教 育 软 件 技 术 专 业 课 程 建 设
思 路
参考及借鉴 国外软件教育成功的模式及方法 ,结合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 的特点 ,本着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 锻炼 ,定位于培养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一线高端技能型人 才的思路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信息工程 系软件技术专
而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软件 专业的 学生 ,却难 以满足软件产业的直接使 用 需求 ,学生走进软件企业后都 需要经过较长期 的企业培训和企业再学 习才

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 ) 据 专 业 培 养 目标 和 企 业 的要 求 , 同 开发 、 设课 程 , 建课 程 体 系 二 根 共 建 构 ( ) 照 课 程 目标 , 计教 学 , 三 按 设 改革 教 学方 法
四 、 建 合 理 的 课 程体 系 构
( ) 程 改革 的 内涵 一 课
1高 职 课 程 改 革 是 建立 一种 全 新 的 、 . 以就 业 为 导 向的 教 学 过程 体 系 , 职 业 基 础 课 、 业 技 术 、 心 技 使 职 核
金 萱
( 津 海运职 业 学院 , 津 3 0 5 ) 天 天 0 3 0
摘 要 : 课 改 是教 学 改 革 的 重 点 , 究 高职 院校 课 程 改 革 的 动 力 、 径 、 研 途 内容 , 而提 出改 革 课 程 体 系的 内涵 、 进 构
架、 骤 , 步 以及 课 程 教 学设 计 改 革 。研 究课 改 就 是 对 贯 穿整 个 高职 教 育 培 养 过 程 的 核 心— — “ 程 ” 课 进行 研 究 和探 索 。
第1 4卷
第2 期
21 0 2年 2月
天 津 职 业 院 校 联 合 学 报 Jun l f ini V c t n lntue o ra o a j o ai a I i ts T n o st
No . o . 1 2V 1 4
Fe b. 2 2 01
高职课程 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与 行业 企业 合 作 开发 课 程 , 据 技 术 领 域 和 职 业 岗位 ( ) 任 职 要 求 , 照 相 关 的 职 业 资格 标 准 , 革 课 根 群 的 参 改 程 体 系 和教 学 内容 。 。 ”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源 于市 场 需 求 , 于 生 产 一 线 , 于 校企 合 作 。把 现 代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和 企 业 文 化 作 源 源 为 高 职 教 育教 学 改 革 的源 泉 , 照 职 业 岗位 任 职 要 求 设 置 课 程 , 工 作 过 程 作 为 教 学 过 程 , 工 作 目标 作 参 把 把 为课 程 目标 , 任 务 标 准 作 为 考 核 标 准 。按 照 针 对 就业 , 专 业 ; 对 专 业 , 课 程 ; 对 课 程 , 教 学 方 法 把 改 针 改 针 改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课程编制、教学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接产业:课程内容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突出实用: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3.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要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持续更新:课程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反映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教材是传递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实用: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2.编写团队:教材编写团队要具有行业背景和教学经验,能够将行业前沿技术和教育教学相结合。

3.案例丰富:教材要包含大量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形式多样:教材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更新及时:教材要定期更新,以适应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保证教学质量。

三、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只有建设好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课程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在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实践方向: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产业发展趋势,为课程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面临日新月异的需求的课程,其始终处于改革更新之中。

它旨在培养新一代可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职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发展的
要求。

因此,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从技术、管理、创新和综合创新等方面完善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的教学
与科研体系。

在行业实践中,可借鉴一些行业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它们与高等职业教育学
科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引入改革创新发展计划,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应结合行业和就业实践,把培养目标、专业
内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编码化,以方便社会检索、参照和畅通。

再次,要通过依法建校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的覆盖。

其中,要深入实施“特别资助、报酬机制”,即落实行政部门特殊政策资助支持,解决教
学条件、资源缺乏等问题;同时,也要控制学校发展的规模,加强学校学术资源的投入,
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此外,还应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的重点开发。

即以学科建设为主导,把政策性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教研中心等综合教学环境、实验室的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学
科的交叉发展和跨学科整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既要深入行业,又要结合社会实践,考虑好整体规划,
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资源共享和交叉融合的双赢升级。

同时,又要从政策、课程、产业、
能力等多方面加以完善,把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都收入到改革创新发展的轨道中,使其向
着期望的方向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空前发展,其数量规模已经占据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质量却与数量不完全成正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质量的“高职”将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因此,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已从规模发展逐渐向丰富其内涵、提高质量转变。

高职的内涵建设包括创建示范型学校、建立精品课程和打造教学名师,其内容是创建学校品牌特色,搞好专业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

这种求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实现。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各项改革的核心。

本文在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对高职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一些针对和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增大、市场人才规格需求发生变化的问题,同时,伴随着毕业生多元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增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了结构性就业困难。

二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知识更新慢,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结构与实际工作相脱节,造成选择性失业。

三是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学生的职业训练不足,职业能力不强,做不到“零距离”上岗,造成就业困难。

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和课程建设有关,如果不解决课程建设问题,将会制造更多的失业者,而不是人才。

(二)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高知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包括思考和创新能力。

只知道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创新能力。

原来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显然与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毕业生多元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更多的毕业生出现多元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多元整合、动态优化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背景1 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科学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学会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甚至还需要具备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和管理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下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

同时,在现代社会里,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交流更为活跃,人与环境的交往更为频繁,这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职业的发展不仅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充实人文、社科、环保、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进行集约化、综合化处理时更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从事各类职业所必备的、通用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与劳动过程有关的知识和一些工具类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素养。

因为尽管在众多技术领域内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但是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技术进步缩短了职业更替周期,现代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岗、应变、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的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越来越大,职业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流动愈加频繁。

市场竞争机制必然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分化和重组,导致劳动力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甚至跨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个人如果再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在劳动市场上竞争,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一矛盾将持续存在。

总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只有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

新型工业化社会更需要科技和人文的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小,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

(2)经济全球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我国加人WTOZ使本国经济融人到世界经济主流中去,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同行。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的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原有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消失,同时又会产生大批新的职业岗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化的特征进一步明显,人才培养要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质量标准必须考虑国际竞争的需要,这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外语、计算机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人才培养类型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加人到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职业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学会生存》的两大理论贡献是终生教育和发展个性。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模式。

它认为教育工作不是人生某个特定阶段的任务,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不等于学习,学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终生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一个人一生只受一次教育。

只从事一种工作的情况已彻底发生厂变化,继续教育和培训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把高等职业教育推向终身教育成为目前世界教育的新趋势。

(4)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现今社会和民众对高等教育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还将有较大的发展,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将是发展的主体之一。

“十五”期间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研究社会需求,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问题。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及现状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突出的矛盾之一。

从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改革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大学——职业大学。

这类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最初发展的十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们,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仍未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批高等职业大学和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只在意招生,不注重就业;只热衷于升级为本科院校,不注重人才培养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社会急需的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的要求。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走出误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南宁职业大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就开始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比较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

南宁职业大学与其他职业大学一样,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件人才。

进人新世纪,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如部分专l的学科本位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在课程的结构上仍是沿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模式。

由于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

为此,我们选择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这一课题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及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切入口,探索、认识、掌握新时期高职课程的本质和特色,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广西高职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课程体系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基本依据。

2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总目标是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总结国内外各种成功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应用为主旨,构建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和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目标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及途径、课程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由此总结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有效课程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课程模式“模式”一词有丰富的涵义并具有多样性,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具典型性、可分类性和可复制性。

课程模式是课程观的具体体现,它是具有典型性的、以简约方式表达的、适用于一定环境并指向个性化的课程范式。

换言之,课程模式是课程范型的衍生物,是课程范型转化为课程方案的中介,体现课程开发步骤(分析一设计一实施一评价)的具体思路,也是课程方案设计者可仿照的标准样式。

因此,课程模式不但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可重复、可核查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程范式或标准样式。

本课题将通过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来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课程模式。

(2)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学完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多个:现代职业分析、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的建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基础及其发展需求等。

就职业教育课程观而言,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是最重要的。

职业教育课程观所坚持的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显著特征之一。

(3)选择课程体系根据确定课程目标的表述,选择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

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方法。

职业分析是对一个工种或专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将该工种、专业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一开列出来,编成任务目录。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将根据任务目录进行,包括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对各种实验、实习活动的选择与取舍,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4)编制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顺序可以从心理学顺序、学科逻辑顺序、教学活动的自然顺序、学生的学习背景与兴趣等不同角度进行。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受前面提到的职业分析的影响,更多地是关注教学活动的自然顺序以及学科的逻辑顺序。

课程内容最终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5)组织课程实施课程的实施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内容付诸实践。

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实施的课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课程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而且对学校的师资与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课程实施不仅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得好”的问题。

(6)进行课程评价对所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对提供反馈,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

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或称内审和外审)。

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对课程制定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由校外机构根据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或社会中介机构。

3课题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