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
傈僳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习俗的古老民族,凉山州的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德昌、会理、会东、盐源、木里等县,尤其以德昌县的南山、金沙、宽裕,会东县的嘎吉、龙树、火石沟、新村、华乐等地的人口较为密集,为其主要的聚居地,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至2500米的二半山和高山上,尤其是德昌的傈僳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并不多,所以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直保留着本民族舞蹈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的风格特点,每逢节日、婚丧嫁娶、喜庆丰收之时都有歌舞活动,尽兴歌舞。
1 舞蹈音乐
1.1 舞蹈音乐的风格特征
凉山傈僳族舞蹈的伴奏乐曲大多简单明快、节奏性强,几乎为五声调式,多为宫调式、羽调式,曲调开朗柔和、短小明快、自然朴实、毫无矫饰。
曲调绝大多数为四二拍,少有四三拍八三拍的,也有二拍子三拍子混合拍的。
通常由三至四小节组成一种固定的结构,旋律以借助反复,加强气势的基本原理,集中的体现一种音乐印象,在换到下一种结构之前,始终都保持着原来的节奏型。
舞曲按照舞蹈的需求,可以吹奏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另一个声部为和音,和音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衬托主旋律,加强舞蹈的节奏,二者互相配合,使舞曲节奏感更加强烈,使主题内容能够较为生动,流畅细腻的表现出来,使舞步更加扎实、欢快。
有的舞曲经过演奏者的精心吹奏,真的像说话一样,很快使人领悟出乐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有一些舞曲很具音乐形象也很有表现力,如《撵麂子》《敲核桃》等,就是形象和音响的模仿,其曲子的生存和发展与舞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其丰富程度和舞蹈的丰富程度是一致的,即每个动作套路都对应有一个曲子。
舞蹈都是一曲一舞,每一种舞蹈配的舞曲都不一样,目前收集到的比较有特色的典型民间舞曲有近四十首。
1.2 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
傈僳族舞蹈少有徒歌而舞的,一般是无乐器伴奏,无舞曲配合,就不能舞蹈。
常常是吹奏乐器的乐手在舞队的中间,以一首节奏稍慢的起势曲牌开始,引领舞蹈起跳,起着领舞的作用。
伴奏的乐器一般是葫芦笙和竹笛,但以葫芦笙居多。
葫芦笙构造和笙差不多,因笙斗用空葫芦做成而得名。
利用小葫芦的腹部为笙斗,
其细长的柄端接一根竹管作吹口,笙管多用5根竹管做成,各管长短不一,环列插于葫芦斗,管底微露于外,用蜡固定,5根上下串通的竹管上内装有簧片并各有一孔,其音色圆润、明亮。
也有一种在最高的一根笙管上套着对接的一个葫芦作为共鸣器,葫芦上开一个圆形的出音孔,既能增大音量,又显得十分美观。
吹奏方法:双手捧葫芦笙,左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按一孔,右手食指、中指各按一孔,吹奏者口含葫芦咀,吹气或吸气发出单音双音或颤音。
其乐器受五声音阶的限制,简单而又特色,和舞蹈节奏相吻合。
这是凉山傈僳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在舞蹈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傈僳族舞蹈
凉山傈僳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从族人对舞蹈命名的名称上来看,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比较具体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对某种动物特征的模仿来命名的舞蹈。
例如《,马鲁旷嘛更夺呆》(敲核桃)《、斑鸠吃水》。
第二类是无具体意义的纯粹以脚上的动作来命名的舞蹈。
如《弯脚舞》《勾脚舞》《前两脚》《三脚舞》。
第三类是以舞蹈的队形变换来命名的舞蹈,如《穿插舞》《卷草帘子》。
第四类是风俗仪式舞蹈,如《领亲舞》《出嫁舞》。
首先来谈第一类舞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傈僳族中产生了模拟舞,这类舞蹈有一定的情节,具体的模拟事物。
例如,舞蹈《匡娃娃》,其舞蹈动作就是舞者双手环抱于胸前,并来回晃动,仿佛是在唱着催眠曲哄着一个婴儿入睡;舞蹈《斑鸠吃水》,舞蹈动作中舞者有低头、仰头,手臂时而在身后时而在体侧,还伴着抖动,形象的模仿了斑鸠喝水的过程;舞蹈《斗羊》,一般由两名男青年表演,相对而舞,舞者你进我退,或是你退我进,或是同时抬腿相向舞动,真的好像是两头羊在搏斗的样子。
这类舞蹈很容易看懂,也很有趣味性。
其次是以脚上动作来命名的舞蹈,这类舞蹈就是脚上怎么跳就怎么命名,有些动作大同小异,名称也大同小异,多数是踏地而舞,人数也是有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围成一个圆圈来跳,跟我国云南地区的傈僳族“打跳”和凉山小裤脚地区的“蹢脚舞”有相似之处,但是凉山傈僳族不喜欢称为“蹢脚舞”,认为“蹢脚就是骂我”,他们自己把这类舞蹈称为“栝且”,也有音译为“嘎且”。
这类舞蹈大概有《拿不拿呆呆》(拍手拍脚舞)《、三脚半》、《搅脚舞》《、里脚舞》、《老人脚》、《货郎脚》等20多种,顾名思义,这类舞蹈的动作都明显的体现在舞蹈
名称当中了,而且手上动作较少,脚上动作较多,舞姿粗犷,脚步整齐,步伐变换较丰富,可以无限反复乃至通宵达旦,甚至跳上三天三夜,这样长时间的集体舞蹈也算是傈僳族的一个特色了。
凉山德昌的傈僳族舞蹈时拉手也是有讲究的,同姓的、男性不能拉手,同姓的男女也不能一起跳,而同姓的女性则不论辈数高低均可拉手一起跳。
老辈可拉同性小辈的手一起跳,但必须老辈集中在一段,小辈集中在一段。
再次是以舞蹈队形变换来命名的舞蹈。
比如比较常见的《穿插舞》就比较典型,舞蹈时男舞者和女舞者分别围成两个圈,男舞者在外圈,女舞者在内圈,所有舞者都不拉手,舞蹈时内外圈的舞者相互穿插,然后回到原位,之后男舞者随圈集体顺时针移动,女舞者随圈集体逆时针移动,然后男女舞者又分别与下一位舞者穿插,以此类推。
再比如《卷草帘子》,舞者通常是几十人,由吹奏葫芦笙者作领舞,站在队伍的第一个位置,后面的舞者排成一排,伴着笙声,逐渐跳转围成一层接着一层的圈,待所有人卷完之后,又以最外面的一个人开始反方向跳,然后依次开始边跳边转边卷,舞蹈队形非常形象,就像是在卷席子卷被子。
最后一类舞蹈是在风俗节庆、婚丧嫁娶、修新房、庆丰收时候跳的舞蹈。
傈僳族在结婚的时候歌舞比较丰富,以前傈僳族大多都是包办婚姻,接亲这天,男方要请一名媒人领亲到女方家,到达之后先是男女双方的亲人对歌,然后葫芦笙吹奏“领亲调”,再由女方小姑娘为舞者,加上媒人跳“送亲舞”三圈,后再跳“团结舞”三圈。
傈僳族结婚的时候新郎是不去新娘家的,不管有多远,都是由接亲队伍和送亲队伍陪同新娘步行到新郎家去,众送新娘一段路后,新娘在路上等候,众舞者要返回新娘家从头跳一遍“送亲舞”“、团结舞”各三圈。
待到男方家之后,还要跳“迎亲舞”“、团结舞”各三圈。
傈僳的丧礼也要跳舞,一般是《史古阿且舞》《莫多沙且》《反舞》。
在喜庆的节日时,修新房子时、丰收时也要跳舞,民间流传着“谷子黄,傈僳狂”的说法,喜庆丰收的时候,大家也会开心尽兴的通宵达旦的舞蹈。
但是傈僳族舞蹈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三月三土蚕会至六月六这段时间是不跳舞的,据说是害怕把庄稼跳死了,也因为是进入农忙季节,所以他们跳舞比较多的时间是七月至来年的二月。
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丰富,花样多,有的舞动大同小异。
开始跳舞时常常有一个“起势”,也就是起步动作,反复跳二至三遍后,才开始由慢逐快的开始跳
各种正式舞蹈。
其舞蹈动律特点,以单、双腿屈膝,跺脚,前旁后合脚,击打出响声,双臂上下颤动,前后甩动,双手交替前上后绕圈,配合适度的俯身、拧身,形成其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
这种动律特点的形成,与他们长期生产劳动、模拟大自然、狩猎等有密切的关系。
每获猎物,欢呼雀跃,手舞足蹈,渐渐演变为跺脚,彼此合脚,左右拧身加上双手绕圈及前后甩动等基本动律。
在大自然中,他们模拟劳动、模仿动物,惟妙惟肖,创作出形象生动的生活舞蹈。
凉山傈僳族民间舞蹈十分的丰富,花样多,种类多,跳法多,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下伴着别样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这无疑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又一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