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上课

4、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画线的句子
昔韩娥东之齐,匿粮,过雍门,鬻歌 求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lì,栋 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 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 食,遽(急)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 歌,一里老幼喜跃抃(biàn拍掌)舞,弗 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东安(今湖南衡阳一带)一士人善 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 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屡悬屡坠。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 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 (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逐之。②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 为逼真。
3、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画线的句子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 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 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 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 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 而念我!"
③小知不及大知
(智慧)
④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 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通假后的字……换言之, 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 对象了。
四:调
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注]①哀公:鲁哀公。②又:回来。③命:这里 指运气。
(定语后置)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徘徊。
③甚矣,汝之不惠!
(状语后置)
译:你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主谓倒装)
你上课吧文言文翻译

吾尝观之,世间万事,莫不有其道。
教子读书,亦然也。
子,课之,非徒为博一技,亦欲其心有所寄,行有所依。
是以,为父者,必先正其身,而后教之;为师者,必先明其理,而后传之。
夫课之之道,首在严,次在慈。
严者,使之不敢懈怠,慈者,使之有所依归。
子,课之,宜先立规矩,使知礼义,次则导之以德,教之以文。
规矩既立,礼义既明,然后可以谈诗书,论道德。
子,课之,须耐心。
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须日积月累,方能成器。
故教子,不宜急功近利,而当以长远之计。
子年幼,心性未定,须耐心诱导,俾其自悟。
若急于求成,反失其天真。
子,课之,宜因材施教。
人之才智,各有长短,不可强求一律。
子性聪颖,宜多读书,以广其见闻;若子性愚钝,宜多引导,使之渐入佳境。
教子,不可一概而论,而当因材施教。
子,课之,须以身作则。
父为子之模范,师为弟子之楷模。
子见父之勤学,必效法之;弟子见师之严谨,必效仿之。
故教子,父师宜先自正其身,而后课之。
子,课之,宜教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之至理。
子年幼,未知世事,宜教之以正道,俾其将来有所作为。
子,课之,须教之以诚信。
诚信者,立身之本也。
子幼时,心性纯真,宜教之以诚信,使之后世行事,有所遵循。
总之,子,课之,宜严慈相济,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教以正道,育以诚信。
如此,子必成大器,不负父师之望也。
吾辈当以此为训,传道授业解惑,使子有所成,不负此生。
译文:我曾观察世间万事,无不有其道。
教育子女读书,亦是如此。
你,上课吧,非但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也愿你心灵有所寄托,行为有所依归。
因此,作为父亲,必须先端正自身,然后教导他;作为老师,必须先明理,然后传授知识。
上课之道,首在严格,次在慈爱。
严格者,使他不敢懈怠,慈爱者,使他有所依靠。
你,上课吧,应该先建立规矩,使他明白礼义,然后引导他修养品德,教授他文学。
规矩既立,礼义既明,然后可以谈论诗书,讨论道德。
你,上课吧,需要耐心。
2011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法则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文言文教学技巧

文言文教学技巧文言文教学技巧一、文以载道的“思化”法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较为完美统一的艺术珍品,其思想内容广阔而又深刻。
其中,有赞颂见义勇为的崇高品德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有歌颂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如《梅花岭记》;有歌咏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的,如《与朱元思书》;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如《促织》;还有勉励青年努力学习的,如《劝学》……总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克服“咬文嚼字、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立足于古,着眼于今,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能动地发挥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熟读勤背的“诗化”法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到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中国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要学生有毅力,有兴趣,尽可放手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摘抄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诗为契机,突破文言文这一学生颇感吃力的学习难点,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
学生通过经常吟咏、感悟分散于古诗词中的许多文言信息点,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求训索旨的“实化”法“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
今天,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对一些关键字句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逐渐摸索、寻求学习文言文、落实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祭妹文》中的“远吊扬州”,很多教辅资料都译为“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但课文后文却说“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可见袁枚当时到扬州既非吊唁友人,又非慰问亲友,而是“远游”。
既是“远游”又怎能说是“吊唁”呢?学生一查工具书才明白,原来“吊”字还可读作“dì”,当“至”“来”讲。
上课认真听讲文言文翻译

上课认真听讲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明确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文言文翻译则是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使现代人能够读懂古代文献的过程。
因此,上课认真听讲文言文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其次,上课认真听讲文言文翻译,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准确翻译文言文,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例如,了解文言文的词性、句式、修辞手法等,这些都是翻译文言文时必须具备的。
在课堂上,老师会结合具体例子,讲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此外,上课认真听讲文言文翻译,要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
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往往包含多个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划分句子成分,理清句子结构,这样才能准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
例如,在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时,首先要明确“孔子曰”是主语,“学而时习之”是谓语,“不亦说乎”是宾语,然后再进行翻译。
再者,上课认真听讲文言文翻译,要学会运用翻译技巧。
在翻译文言文时,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还要使译文通顺、易懂。
为此,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翻译技巧: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适当运用意译。
2. 留、删、补、换、调。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成语等;删,即删除原文中的无意义词语;补,即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换,即用现代汉语替换文言文中的古语;调,即调整原文的语序,使译文通顺。
3. 逐字逐句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确保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翻译准确。
4. 重视语境。
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确保译文符合原文的语境。
上课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词句的翻译
想一想:你在翻译方面存在哪些疑惑?
◆文言文翻译: 三大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文意通达流畅 雅:语言富有文采
无以(亡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 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 年。
我没有祖母,没有可能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没有可 能过完剩下的日子,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把八千年当作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 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 了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 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 反抗力量)。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 函谷关作为宫墙;
谓之(“称它为”或“把它叫做”) 1、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谈这件事) 那么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 讲这件事吧。 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褒禅山也把它洞. 3、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 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4、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 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5、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 奔,这么处理含有责难郑庄公的意思 6、“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 子。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 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论语》十二章最完整上课用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顺承 跟从、学习
几个
在其中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 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 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
知而不愠,不 亦 君 子 乎 ? ”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 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 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 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
内容解读
内容解读
【本章主旨】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 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 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 心向别人学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板书设计
修 身 做 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教案我们刚刚复习完必修一到三的文言文单元,复习了很多文言知识和技巧,这节课我们来将这些技巧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形成知识框架,为我们顺利地取得文言文翻译的十分打基础,也为了大家能更好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高一时我们介绍过,无论是外文翻译,还是古文翻译,大家都希望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信、达、雅。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信、达、雅。
信即准确,达即通顺,雅即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那么从文言文翻译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我们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不辅。
根据大家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什么叫“直译”,什么又叫“意译”。
直译,就是逐字对译,字字落实。
意译就是进行必要的补充,翻译通顺。
有的同学可能还是觉得“意译”这个词有点儿抽象。
我们就由一个例子来看看。
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三、文言文翻译考纲解读刚才我们提到了文言文翻译的十分,这十分到底考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考纲:除了直译中提到的用词造句、表达方式,还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做题步骤既然要做题,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必然要找规律、步骤。
做这种题,我把它分成四步:审、切、连、誊。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不就是翻译句子吗?题干都要求清楚了,还用审吗?我们要审的是知识点和采分点。
那怎么“切”,又怎么“连”呢?咱们来看个例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就是以词为单位进行切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连缀。
最后来说说这个“誊”,译好句子把答案抄到答题纸上,也很重要。
一要字迹工整,二要不写错字、别字,不写简化字、繁体字。
这就是咱们常常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
五、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1、对译法:古文中的词汇大多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
这时就要用到“对译法”。
比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不管古汉还是现汉,都有多义词。
所以遇到一词多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选用恰当义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23出师表》【第一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23 出师表》【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著名辞赋。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之后的一篇课文。
通过对《出师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辞赋的基本知识,欣赏辞赋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特殊的文学形式,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辞赋的基本知识,理解《出师表》的文言文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忠诚、敬业、担当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出师表》的文言文语言特点,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翻译,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运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出师表》的产生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解读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文言语句翻译教案

文言语句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理解。
2. 重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
3. 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语句的翻译。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教材或选文。
2. 相关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学习资料。
3. 翻译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结构,举例分析。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言语句的翻译,解释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给定的文言语句,并提供参考答案。
5. 总结:总结文言文翻译的要点和技巧。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句式的应用和翻译方法。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翻译文言文句子,互相评价和纠正。
3.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准确翻译更多的文言文句子。
七、课堂反馈1. 提问: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的翻译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
3. 学生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翻译,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八、课后作业1. 翻译练习:布置适量的文言文翻译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研究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翻译和研究,下次上课分享。
3. 复习资料:提供相关的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文言文翻译的知识。
九、教学评估1. 翻译测试:定期进行文言文翻译测试,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
2. 学生进步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 教学效果分析:分析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十、教学延伸1.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
2. 文化探索:讲解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上课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以其简奥难解,故学之者多感其艰深。
然文言文亦为我国文化瑰宝,学之有益身心,启人心智。
故在上课之时,教授文言文翻译之法,实为重要。
今将文言文上课翻译方法分述如下:一、理解文意,明其大意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乃理解文意。
故上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读全文,领会大意。
可采取以下方法:1. 逐字读解:教师逐字讲解,使学生明白每个字的含义。
2. 串讲句子:将句子拆分成若干部分,逐部分讲解,使学生理解句子结构。
3. 分析段落:将文章分段,讲解每段的主题,使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二、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短语及句式1. 常用词:文言文常用词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其意义及用法。
可制作常用词卡片,让学生在上课时随时查阅。
2. 短语: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短语,教师应教授其意义及用法。
3. 句式:文言文句式多样,教师应讲解其结构及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三、注重语境,揣摩语气1. 语境:文言文翻译应注重语境,即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背景,揣摩作者情感。
2. 语气:文言文翻译应揣摩语气,使译文生动传神。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原文,体会语气,然后进行翻译。
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 直译: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上课时,教师应强调直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准确翻译。
2. 意译:意译是指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意译适用于难以直译的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必要时运用意译。
五、对比阅读,提高翻译水平1. 对比阅读: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文言文的特点,提高翻译水平。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提高翻译能力。
总之,文言文上课翻译方法应以理解文意、掌握词句、注重语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为原则。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上课翻译为文言文

夫“上课”者,盖言教师之讲授,学生之听受也。
在我国,古之教化,虽无如今之“上课”之名,然其义实同。
古有《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所谓“上课”之宗旨也。
盖闻“上课”之事,必择其时。
古之学者,于晨曦初露之际,沐浴更衣,正衣冠,整书案,以待师之来临。
师至,弟子迎之,以示尊敬。
师入室,弟子起立,以示恭敬。
此乃“上课”之序也。
师之讲授,首述经史子集,次及天文地理,而后及于六艺之教。
所谓“经史子集”,盖指儒家经典、史书、诸子百家之学以及文集也。
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乃圣贤之言行,弟子当敬而读之。
史书则记载国家兴衰、民族英雄,弟子当熟读深思,以知兴替之理。
诸子百家之学,如孔子之仁、孟子之善、老子之道德、庄子之逍遥等,弟子当博采众长,以广其识。
文集则收录名士佳作,弟子当品味其辞,以增其文采。
天文地理,乃天地之奥妙,弟子当学习日月星辰之运行,山川河流之分布,以明自然之理。
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弟子当习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之讲授,弟子须专心听受,不敢有丝毫懈怠。
师之教诲,弟子当铭记于心,不可遗忘。
师之提问,弟子当虚心回答,不敢有误。
师之赞许,弟子当喜而不骄;师之斥责,弟子当悔而不怨。
古之“上课”,虽无如今之课室之宽敞,然而师之用心,弟子之诚敬,皆无二致。
是以,古之学者,虽无今日之便利,然其学问之深,道德之高,亦足以传之后世。
夫“上课”之事,非一日之功,乃终身之业。
弟子须谨记师之教诲,勤学好问,自强不息,方能不负师之期望,成就一番事业。
是以,古之学者,虽不称“上课”,然其学习之态度,与今之“上课”无异。
此乃学问之真谛,亦为人生之要道也。
今之“上课”,虽多方便,然弟子若不专心,则与古之学者无异。
故吾人当效古之学者,专心致志,虚心受教,方能在“上课”之中,获得真知,成就大业。
是以,上课之道,非徒言教,更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也。
文言文翻译上课好

文言翻译歌诀
❖ 通读全文
领会大意
❖ 一一对应 斟酌词义
❖ 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
❖ 活用通假 通通换替
❖ 无意虚词 陪衬删去
❖ 特殊句式 调整语序
❖ 省略句式 补充通顺
❖ 字词句篇 前后联系
❖ 忠实原文 力求直译
作业81页
❖ 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者,长江也。
❖ 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是长 江天险。
❖ 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 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自2001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 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 2004年、2005年浙江卷中的文言文 翻译主观题分值就已提高到8分, 最近几年分值都在6-10分之间。
总结文言文翻译八点失误:
❖ 1.强作对译。 ❖ 2.该译不译。 ❖ 3.以今译古。 ❖ 4.想当然翻译
不恰当
❖ 5.胡添乱补 ❖ 6.该补不补 ❖ 7.该删却留 ❖ 8.该调不调
二.讲一讲 记一记(考点透视)
翻译标准: ❖信 —字字落实不走样
直译 ❖ 达 —文从句顺无语病
❖ 雅 —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意译
❖注1:绮乌,地名。注2:封人,官名, 守边境的官吏。
❖ (1)译文: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 国押送到齐国去。
❖ (2)译文:绮乌的守边境的官吏跪 着献东西给他吃,态度很恭敬。
❖ (3)译文: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 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 答我?
❖ (4)译文:我将任用贤明的人,使 用有才能的人,评定奖赏有功劳的人, 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
翻译方法:
留删换
补调贯
三.练一练 说一说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上课

(状语后置)
④“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译:“颜回贤德啊!
在文言文翻译时,补出省略 的成分。
在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沛公谓张良曰:“……
军中,公乃入。”
(
你)
度我至 (省略主语)
刘邦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三(鼓)而竭 。
• 使者就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 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了一句很经典 的话。他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 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 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 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 他吗?后来这件事让孔子知道了,孔子说,曾参 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雅”:生动、优美、有文采。努力译出原文的风格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文言翻译 的种类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 和意译两种。
直译: 直译为主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 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意译为辅 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 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实词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古今意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一词多义
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文学文化常识
句子大意 重点字词句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谈谈你有什么心得?
1.在拿到题目时,不要先急着翻译,应 先用笔圈出重点,提醒自己在答卷时 对这些重点的落实。
—揭开翻译的秘诀
今日故事
文言文课堂翻译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典雅,意蕴深远。
然世易时移,今之人鲜能通晓。
是以,课堂之上,教师常以现代汉语之语译之,俾学者得以领会其意。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需技巧在心,方能游刃有余。
兹将文言文课堂翻译之技巧,述之于下:一、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翻译之前,先要理解文意。
文言文言辞简练,意蕴深远,故需反复阅读,细心揣摩。
把握全文大意,方能不误译、不漏译。
二、了解词义,注重语境文言文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确定词义。
同时,注意词性、词类活用等,确保翻译准确。
三、注重句式,把握结构文言文句式多变,有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等。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句式结构,确保句子通顺。
四、修辞手法,巧用现代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五、音韵协调,韵律优美文言文讲究音韵,翻译时要注意韵律,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可适当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增强译文的音韵美。
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原文过于晦涩,难以理解,可适当进行意译,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七、举例说明,便于理解课堂翻译时,教师可结合具体例子,讲解翻译技巧。
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八、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翻译技巧的掌握,离不开反复练习。
教师可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九、关注文化差异,尊重原文翻译时,要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原文,避免生搬硬套。
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十、总结归纳,提高效率课堂翻译结束后,教师应总结归纳翻译技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体系。
通过不断总结,提高翻译效率。
总之,文言文课堂翻译技巧繁多,需学者用心揣摩。
只要掌握以上技巧,并结合实际练习,相信你定能在文言文翻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言文翻译上课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虽年代久远,然其智慧与文采,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然文言文与今文之别,如隔山川,非有技巧,难以领悟。
故此,为师者,需传授翻译技巧,使学生能登堂入室,渐入佳境。
兹论文言文翻译上课技巧如下:一、识词辨义,寻根溯源文言文翻译,首在识词辨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均为翻译之难题。
师者,当引导学生,从词的本义出发,寻根溯源,探究其演变过程。
如“马”字,本义为马兽,引申为速度,再引申为马匹。
故“马疾”可译为“速度快”,“马蹄声”可译为“马匹奔跑的声音”。
二、词性转换,灵活运用文言文词性多变,一词可兼数义。
师者,应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词性转换技巧。
如“兵”字,本为名词,可转为动词,译为“带兵”,“用兵”。
又如“以”字,可译为“用”,“以……为……”,译为“把……当作……”。
三、句式分析,层次分明文言文句式复杂,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师者,需引导学生,分析句式结构,把握句子层次。
如“吾友李生,善骑射”,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吾”,译为“我的朋友李生,擅长骑射”。
又如“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句为倒装句,译为“我听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
四、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师者,应引导学生,识别修辞手法,巧妙运用。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句运用比喻,将“青青子衿”比喻为思念之情,译为“青青的衣领,悠长的思念”。
五、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如地理、历史、风俗等。
师者,需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文言文。
如“江湖”一词,源于古代地理,指山川湖泊,译为“江湖之地”,即山水之美。
六、实践演练,巩固技巧翻译技巧,非一日之功。
师者,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巩固所学技巧。
可选取文言文段落,让学生分组翻译,互相讨论,共同进步。
总之,文言文翻译上课技巧,需师者悉心传授,学生刻苦练习。
通过识词辨义、词性转换、句式分析、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上课说话用文言文翻译

夫课堂之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弟子者,受业解惑者也。
师之言语,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弟子之听讲,如海绵吸水,不遗余力。
师之讲授,须详尽周密,条理清晰,使弟子得以领悟,心悦诚服。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故课堂之上,弟子当以思索之心,听师之教诲。
师之言语,或深奥难懂,或浅显易懂,弟子皆须专心致志,虚心求教。
若弟子于课堂之上,偶有疑问,宜举手发言,以询于师。
师见弟子有疑问,当耐心解答,不厌其烦。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师之教诲,弟子之提问,皆应相得益彰,共成学问。
弟子于课堂之上,亦当互相尊重,不得嬉戏打闹,影响他人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窗之谊,亦当珍惜。
课堂之上,言语交流,亦宜礼貌相待,不得口出狂言,自取其辱。
夫课堂之上,师之言语,弟子之听讲,皆以明理为宗旨。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弟子于课堂之上,当温习旧知,以求新知。
师之教诲,弟子之领悟,皆应相辅相成,共促学业进步。
孔子又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课堂之上,弟子当随时记录,以备日后温习。
师之讲授,弟子之笔记,皆应精益求精,以求学业有成。
然而,课堂之上,亦有时言辞之争。
孔子曰:“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弟子于言辞之争,当以仁心待人,以智识行事。
不得因争言而失和,应以理服人,以德服众。
总之,课堂之上,师之言语,弟子之听讲,皆应以学问为本,以道德为辅。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弟子于课堂之上,当勤学苦练,以期学业有成,而后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为个人,尽其所能,不负所学。
是以,吾辈学子,当以文言文译之,铭记课堂之上之言语,以励己之学业,以警己之行止。
庶几,不负师之教诲,不负己之青春,不负国家之培养,不负民族之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 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二、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 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 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 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 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 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 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 的双音或多音词。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受/业/解/惑/ 译文也:。学老业师解(,答是疑)用难来问传题授的道。理教授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
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1.信:忠于原文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⒊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
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省略介词)
㈥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 翻译。这个“贯”就是“意译”。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
例7:师道\之不传\也久性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也”: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
例8:原庄宗\之所以义 得天下,与 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 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㈢换
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通 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1)3.高雅考:用简文明言、优翻美、译富遵有文循采的两现个代文原译出则原:文的。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信 达 雅
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 为主,以 意译为 辅
(2)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
留、补、删、换、调、贯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㈠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 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 等。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
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 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 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字字落实 删
夫战,勇气也。
留
打仗,靠的是勇气。
追亡逐北 换
追击逃亡的人
追击败逃的人
四、调(调位法)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 审清采分点即Βιβλιοθήκη 类考点。↓切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
连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
↓ 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
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 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翻译的基本方法
对译法
文言文翻译 具体方法
教学目标 1.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掌握好 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 则基础上,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
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 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 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 和介词等。
例1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 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 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 王)回答说:“(一个人欣赏音乐) 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 乐)。”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 语等。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 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 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⒈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五、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 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 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 显豁通顺。
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 找蜡烛照明。
3、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贯
何必用自己能够做到的来要求别人做不到的。
你记住了么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练一练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太祖 马鞍 在 库, 而 为 鼠 所 啮。
太祖(的)马鞍放在仓库里,但是被老鼠咬破了。
(留)(留) (换) (换)
例1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而不至)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 (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 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 恨的。
例: ⒈沛公谓张良曰:“( 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省略谓语)
(换)
今 单衣 见
啮, 是以
忧戚。
现在 单衣 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忧愁。
(换)(留) (补) (换) (调) (补) (换)
况 鞍 县 (于) 柱
乎?
更何况 马鞍 悬挂 在 柱子上 呢?
(换) (留) (换)(补) (换) (换)
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命
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为…所…”,被…怎么样;啮,咬,咬破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见”,表被动;“是以”宾语前置;
③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侧”,身边;“啮” 被动; “县”,通假字“悬”;句意通顺。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一般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但是陈涉不过是个贫家子弟,又是被迁谪戍边的兵卒。
调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一把竹床,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补 2、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