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

现在,咱们就到山东省的微山湖畔去看看,泥鳅是怎样养殖的。

泥鳅养殖场地的建设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

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养殖场总体布局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

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

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

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

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

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

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

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养殖泥鳅基础知识

养殖泥鳅基础知识

养殖泥鳅基础知识一、怎样人工养殖泥鳅A、泥鳅的自然繁衍方法。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

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

放置鱼巢后要常常反省并清洗下面的泥尘污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

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忽然上升的天气产卵。

产卵多在清晨末尾,至上午10时左右完毕,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

产卵时,亲鱼追逐剧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

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

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持续产卵。

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B、泥鳅的人工繁衍方法。

泥鳅的人工繁衍与家鱼相同。

运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相似物(LRH-A)5~10微克。

雄鳅剂量减半。

溶剂注射量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

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

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显露注射部位)。

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衍相同。

水温20~25℃,经10~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停止人工授精。

操作方法与注重事项均与家鱼相同。

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

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悄悄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个渐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平均上巢。

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

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天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

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

水泥池无土养殖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水泥池无土养殖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水泥池无土养殖泥鳅高产养殖技术引言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广大消费者青睐。

传统的泥鳅养殖一般需要大片的土地和土壤,但土地资源有限且贵重,因此出现了无土养殖的技术。

水泥池无土养殖泥鳅技术是一种在水泥池中进行泥鳅养殖的高产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泥池无土养殖泥鳅的相关技术要点。

选址与池塘建设•选择合适的土地:选择一块远离工厂排污口、易于水源供给、避免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

土地的坡度应适中,方便排水。

•水泥池建设:将选定的土地整平,然后根据计划养殖规模和养殖方案来确定水泥池的大小和数量。

水泥池的深度一般不少于1.5米,底部需铺设防渗透层。

水质处理与调节水泥池无土养殖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进行水质处理和调节。

以下是一些建议: - 水源选择:选择清澈无污染的水源,如自来水或地下水。

- PH值调节:泥鳅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为7.0-9.0,可通过添加石灰或硫酸进行调节。

- 溶氧量保持:保持充足的溶氧量是泥鳅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可通过增氧设备或泡氧等方式提高水中溶氧含量。

- 水温控制:泥鳅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30摄氏度,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泥鳅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好水温。

选择泥鳅种苗选择合适的泥鳅种苗是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

选购泥鳅种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购时间:选择肥壮、健康的泥鳅种苗,最好是选择夏季成熟的种苗进行养殖,这样可以提高泥鳅的存活率和养殖效果。

- 选购渠道:选择正规的养殖基地或养殖场购买泥鳅种苗,确保品种纯正、无病无虫。

- 种苗密度:根据养殖池的面积和水质情况,合理控制种苗的密度,一般为1-2万尾/亩。

养殖环境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管理是泥鳅高产养殖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措施: - 水质监测与调节:定期监测水质,包括PH值、溶氧量、氨氮含量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 定期换水:根据水质状况和泥鳅生长情况,定期进行适量的水体更换,保持水质清洁。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作者:李丽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6期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苗种许多是人工捕捞的野生苗,由于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

2016年笔者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1 泥鳅人工繁殖1.1 亲鱼培育和挑选催产前30~40d,挑选3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黏液较多,无外伤,无畸形,并将雌雄鱼分池强化培育,饲料为豆粕、动物内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5%~8%。

成熟雄鱼要有明显的婚姻色,体色鲜艳,体重一般20g以上。

成熟雌鱼要腹部饱满、柔软,生殖孔乳突大而突出,孔圆呈现红晕,体重一般30g以上。

1.2 人工催产在水温2 5℃左右,从暂养池中挑选亲鱼(雌雄比例为1∶1.3~1.5)进行催产。

注射药物为宁波生物制药三厂生产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者混合注射。

注射剂量为:LRH-A22~4μg/kg+DOM1~2mg/kg+HCG400~800IU/kg。

采用背部肌肉注射,雄鱼注射剂量减半,一次注射。

1.3 受精过程将打针后的亲鱼放入产卵网箱内暂养待产。

产卵箱使用100目筛绢布缝制而成,规格为长2.5m×宽1.0m×高1.0m。

产卵箱放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为长5m×宽8m×深1.3m。

每网箱投放100组鱼,以水泵循环流水刺激亲鱼产卵和增氧。

利用暖气循环水调试水温为24~26℃。

药物效应时间10~14h,催产后18h,将亲鱼转移到暂养池,收集受精卵,放入孵化桶。

1.4 受精卵孵化过程受精卵经清水冲洗后,放入孵化桶,每桶放5万卵左右。

孵化桶直径15cm、高40cm,置于装满清水的平面孵化槽中(孵化槽为长方体,长2.5m×宽0.45m×高0.3m),使用过滤器反冲式微流水孵化。

怎样进行泥鳅的人工繁殖

怎样进行泥鳅的人工繁殖

准备繁殖场地
01
02
03
场地选择
选择一个安静、避风、向 阳、环境干净且方便管理 的地方进行繁殖。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20-30平 方米,水深1-1.5米,池底 平坦并有一定坡度,以便 于排水和捕捞。
水质要求
使用无污染、清澈、溶氧 充足的水源,并定期检测 水质,确保符合养殖标准 。
准备种鳅
种鳅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泥鳅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具有药用
价值的食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
养殖潜力
02
泥鳅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易于养殖,具有很大的养殖
潜力。
发展趋势
0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泥鳅养殖业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绿
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泥鳅人工繁殖的经济效益
提高产量
通过人工繁殖,可以大幅度提高泥鳅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选择健康、无病无伤、年龄 适宜且具有明显性征的泥鳅 作为种鳅。
种鳅数量
根据池塘大小和繁殖需求确 定种鳅数量,一般每亩放养 200-300组种鳅。
种鳅培育
在繁殖前,对种鳅进行强化 培育,以增强其体质和繁殖 能力。
准备孵化设施
孵化池
建造或选择适合孵化泥鳅的孵化池,要求池壁光 滑、不渗水、水质清新且便于管理。
04
泥鳅人工繁殖的管理 要点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源
为确保水质清洁,应定 期更换水源,一般每周 更换一次。更换时,应 从水质良好的水域抽取 新水,同时排出旧水。
水质检测
使用水质检测仪器定期 检测水质,包括pH值、 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以确保水质符合养殖 标准。
水质处理
如发现水质有问题,应 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如 使用过滤器去除杂质、 使用化学试剂调节pH值 等。

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

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

寄生虫病防治
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引起,症状包括泥鳅浮头、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包括 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使用生石灰改善水质等措施。
三代虫病
由三代虫引起,症状包括泥鳅游动异常、食欲减退。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晶体敌 百虫泼洒等措施。
其他疾病防治
气泡病
由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引起,症 状包括泥鳅肠道充气、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水中溶解气 体含量、加强水质管理等措施。
配合饲料
选用优质泥鳅专用配合饲料,保证泥鳅获得全面 、均衡的营养。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的清新 和稳定,可通过换水、增氧等方式来 调节水质。
防病管理
定期对泥鳅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症 及时处理,同时合理使用药物进行预 防和治疗。
日常巡查
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巡查,观察泥鳅 的生长情况、水质情况等,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泥鳅繁殖 • 泥鳅苗种培育 • 泥鳅养殖技术 • 泥鳅常见疾病防治 • 泥鳅市场与经济效益分析
01
泥鳅繁殖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
泥鳅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至夏季,具 体时间因地区而异。
繁殖年龄与体长
泥鳅一般需要达到2冬龄或体长超过 10厘米才能繁殖。
培育池类型
根据养殖规模和地形条件,可选择圆形、方形或长方 形的池塘。
池塘规格
池塘面积一般为2-5亩,水深1.5-2米,塘埂宽2米以放养的泥鳅苗规格整齐, 无病无伤,体色鲜艳,体 长5-10厘米。
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水质状况 和养殖技术水平,每亩放 养泥鳅苗10-20万尾。
网箱养殖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用 一次 肌 肉注 劓‘ 。
() 1苗种放养前 的水质培育
水花放养前2 天,池 O
水加至1 厘米 ,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 0 5 克化成浆均匀泼 洒。清塘1天后,加水至2厘米即可施基肥。用量为羊 0 0 粪5 0 米z 0 克/ ,人 、畜粪5 0 米 0 克/ ;若施化肥 ,每立方
米 水体 施氮 肥 3 、磷肥 l , 以便 培 养浮 游 生物 。鳅 苗 克 克
米。进水口高出水面2 厘米 ,排水 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 O 面相平处 ( 排水 口要用8 目以上密 网布包裹 ,以防止泥 0
鳅逃 跑 ) 。
个体 比雌鳅个体细小,胸鳍较长 ,末端尖而弯绕 。
繁殖 时水温 一般在2 ~2 ℃,最好在2 .  ̄ 0 7 4 4C。
2 注射 的 器具 、催产 激素和 剂量 . 催产注射 的针头用4 5 . 毫米 的短针头 ,注射器为5
3 泥鳅 产 卵、收集及孵化 .
注射后的泥鳅放入网箱中使其 自然产卵。产卵种鳅 的放 置密度平均 为2 5 千克/ 。产卵的 网箱有两 . ~5 米 种:一种是正方形网箱 ,2 ×2 ×1 ;另一种是长 米 米 米
方形 网箱,4 ×2 ×1 。网箱 中放置的鱼巢是旧网 米 米 米
阶段 ,除施基肥外,应该投喂蛋黄和豆浆,还应根据水
太高。池水透 明度控制在 1 ̄2 厘米 ,水色 以黄绿色为 5 0
ll ] 堑 蜀丑蘑 旦塑 垂 .
好。
质 。此外 ,苗池经常泼洒E 复合菌1克/ ,改善和调 M 0 米。
节水质 ,抑制有害病菌 的滋生。 利用丰年虫培育泥鳅苗种的饲料成本并不高。根据 我{ 3 ' l 年来的7 次生产试验 ,共生产2 0 J 批 5万尾夏花,平
本相同。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被广泛养殖于池塘、温室和鱼缸等场所。

泥鳅以其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好、耐污耐寒等特点成为养殖户的首选。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方法和相关的养殖技术。

一、水质要求泥鳅适应性强,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为了保证泥鳅的生长和繁殖,水质的基本要求还是要满足的。

首先,水体的酸碱度要在6.5-8之间,这样能够保证泥鳅正常的呼吸和营养的摄取;其次,水体的温度要保持在15-30摄氏度之间,这样能够使泥鳅的生长速度加快;同时,水体的溶氧量要充足,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呼吸;另外,还要注意水体的透明度,保证水质清澈。

二、泥鳅的养殖池泥鳅养殖的池塘可以选择水质较好,通风良好的地方。

池塘的大小视养殖户的规模而定,但一般不宜太小,以养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池塘的底部需要铺上一层黄沙或琉璃砂,以保持水质清澈。

三、泥鳅的饲料泥鳅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对饲料的要求不高。

养殖者可以配制一些简单的饲料,如鱼粉、豆粕、面粉等,但要注意适量,过度投喂会导致泥鳅的生长不良或者水质污染。

此外,养殖者可以适当投喂一些水草或者蔬菜,这样能够丰富泥鳅的饲料。

四、泥鳅的繁殖泥鳅的繁殖主要是靠自然产卵的方式。

养殖户在准备养殖池时,可以埋点适量的水草,这样能够提供产卵的场所,也能够减少卵的损失。

此外,养殖户还可以在泥鳅的养殖池中增加一些其他适宜繁殖的鱼类,这样能够提高泥鳅的自然繁殖率。

一般来说,泥鳅的繁殖温度在18-25摄氏度之间,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

五、病害防治泥鳅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养殖户需要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定期清理池塘的底泥和残饵,防止污染;其次,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变质的饲料;另外,还要注意防止池塘水体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鱼群因温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最后,要定期检查鱼群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泥鳅的成本和收益泥鳅的养殖成本较低,主要包括池塘的建设、饲料和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费用。

泥鳅大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泥鳅大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率 , 建 议 一 天 投 喂 3 4 ,少 量 多 餐 , 同 时 适 时 肥 ~ 次
绢 网,并在下面垫上砖块 ,使之呈悬空状,受精卵基
本 都粘 附在 网片上 ,等亲鱼排卵后将之捞 出,并放置 若 干曝气头 ,一般 3 米 。 ~4 放置一个 ,2  ̄水温基 本 5C
2 小 时 即可 出膜 。 0
等泥 鳅 出膜 3 后 ,其卵黄囊基本 消失,需进 入 天
苗种培育 阶段 ,从操作和管理考虑 ,还是建议用水泥 池 为好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 水花 苗 2 万尾左 右,培育
期 间 需抓 好 以下 环 节 :
i饵料培养 .
2 贵阳金满船饲料有限公 司, . 贵州 贵 阳 50 8 ) 5 01
精液 、卵子溢 出 ,全 长要求 在 1 厘米 以上 ,繁 殖时 2 气温在 2  ̄ 5 C以上,时间上在 4 月底左右开始 。
2催 产 方 式 .
为了达到大规模繁殖 ,一般采取注射催产剂方式
获得大批 量受精 卵。从节约成本及操作方便考虑 ,采 用单一激 素和一针催产 。我们采取注射 H G C ,催产剂
经验教训介绍如下 :

除少数大型育苗场有条件 、实力使用外,一般普通家 庭为主的中小型养殖场还是 以肥水育苗较为可行 。我
们在催产时同步进行发酵沤肥,考虑来源 方便 采用猪 粪 ,一般堆在水泥池一角,一周后肥水即 可泼于育 苗 池用 于生产 轮虫 ,实际 培育 中 3 天视水色 补充 肥 ~5 水 。出苗后一周光靠 浮游动物 已不能满足 生长 需求 , 为补充饵料,可每 天增加投 喂 1 次豆浆 或蛋黄 。 ~2 2 水质 管理 . 泥鳅苗种培育过程需注意加强水质 管理,最好采 用底部增氧方式 ,平均 5 0 水泥池配备 3 5下瓦的 0 米 . 鼓风机 ,并用 P C V 管道钻 孔方式来增氧 ,由于育苗期 间从 5 月开始 ,水温 日渐 走高 ,水位宜从 0 3 逐步 .米 加深 ,每 隔 3 天加 3 厘米 左右 ,最终 加至 0 5 ,期 .米 间可应用 生物 制剂稳定水质 ,每 3 天泼洒 一次枯草芽 孢杆菌制剂 。 3分养 . 泥鳅苗种培育过程很重要 的环节是分养 ,因为培 育过程需大量肥水和投饵 ,培育池底部积累大量 的饵 料 残渣 和排 泄物 ,随着 时 问延续 及泥 鳅苗种 规 格增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繁殖特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为1~2冬龄,1年可产卵2-3次,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怀卵量7000粒,12厘米怀卵量1万粒以上,20厘米可达2万粒以上。每年4~9月为产卵期,5~7月为产卵盛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4、繁殖特性: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26℃最好;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产粘性卵。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0.8~1毫米(卵粒直径0.5毫米),吸水膨胀后1.3~1.5毫米。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就可出苗。
3、食性特点
主要饵料有陆生蚯蚓、蚕蛹、螺蚌肉、畜禽下脚料、面包虫、蝇蛆、鱼粉、豆饼、麸皮、米糠、花生饼和酒糟等,能较好的利用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泥鳅昼伏夜出,白天也吃食,一般上午7-10时和下午16-18时吃食较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
1
2
放养鳅苗应注意的事项
饲养管理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人工饲料等,也可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地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进行鳅种培育。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01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对,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大规模人工繁殖泥鳅的操作方法

大规模人工繁殖泥鳅的操作方法
2 0 ( :8 0 7 7)3
( 收稿 日期 :0 l l — 6 2 1— 2 2 )

《 水产养殖> m2 ) 2 年第 5期
瞌 木 与

在腹部肌 肉注射方法 , 针尖与鳅体呈 4  ̄ , 5角 采用背 部肌肉注射催产药物 , 深度 0 ( 。 .3 2m 三角袋的用料 , 以的确 良等质地较密的化纤布 料为宜 , 可以减少对鱼体磨损 , 形状为平面三角形 ,
不 住雌鳅 , 就会 影 响产 卵和受精 。
的淡 水经 济 鱼类 , 泛 分布 于 稻 田 、 广 浅水 池 塘 、 沟渠 中 。泥鳅 肉质 细 嫩 , 味道 鲜 美 , 有 较 高 的药 用 价 并
2 雌 雄 亲 鳅 的鉴 别 方 法
雌 鳅个 体 相对 较 大 , 在繁 殖期 腹 部膨 大 。胸 鳍 短而 圆 近似扇 形 , 二鳍 条 基部 无骨 质 薄片 。背 鳍 第 正常 , 没有 肉瘤 。雄 鳅个 体相对 较小 , 繁殖期腹 部 在
分卵 , 亲鱼 怀卵量 不足 。
1 做好 亲鱼选择 与收集
鳅 科 共 2亚科 l 8属 10种 左 右 ,作 为养 殖 鳅 1
的 种 类 主 要 有 泥 鳅 和 大 鳞 副 泥 鳅 ( a m/ u s P r s r“ a g dby n sSu a e , 种 鳅 相 比较 : 鳅 比大 鳞 副 a ra M av g )两 泥
质健壮 , 体色鲜艳 , 无病无伤 。选择亲鱼时 , 身体大 小 不 能 悬 殊 , 般 同一批 泥鳅 中 , 一 雄性 个体 要 小 于
雌性 , 而在 雌 雄 鱼 交 配过 程 中 , 鳅 以 身缠 绕 雌 鳅 雄
3 池塘 养殖 综合 效益 比较 . 2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及场地要求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及场地要求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如今的养殖业中,泥鳅养殖也备受青睐。

泥鳅的养殖不仅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更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味食材的需求。

然而,要想进行一项成功的泥鳅养殖项目,不仅需要了解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还需要有合适的场地条件。

一、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1. 鱼塘筛选选择合适的鱼塘对于泥鳅的养殖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泥鳅适合在水量充足、水质清澈、水温适宜的鱼塘进行养殖。

鱼塘的底部应该尽量平整,避免有较多的坑洼和石子,以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发育。

2. 泥鳅选种在进行泥鳅养殖时,应该选择身体健康、体型匀称的泥鳅进行选种。

通常情况下,选种的泥鳅应该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3. 饲料配给泥鳅的饲料配给需要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进行合理搭配。

一般而言,幼鱼期的泥鳅适宜以浮性饵料为主,成鱼期的泥鳅则需要以沉性饵料为主,这样可以确保泥鳅得到充分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4. 疾病预防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防范各种疾病的发生。

养殖者应该加强对鱼塘水质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清理残饵和排泄物,定期更换鱼塘水,增强泥鳅的抗病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泥鳅养殖的场地要求1. 土地选择泥鳅养殖需要选择一块环境适宜、没有污染的土地进行建设。

一般而言,这样的土地应该处于交通便利、水资源充足、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

2. 水源保障泥鳅养殖需要保障水源的供给。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要确保有可靠的水源供应,尤其是要注意水质是否适合泥鳅的生长。

3. 土地利用泥鳅养殖需要足够的土地用于鱼塘的建设,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通常情况下,选择土地时应该考虑到土地的规划和合理利用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4. 环境条件在选址时应该注重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势和周围环境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需要仔细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

结语泥鳅养殖作为一项潜力巨大的产业,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南方的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中广泛分布。

它们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且肉质鲜美,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养殖鱼类。

本文将介绍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泥鳅的天然繁殖量较小,为了提高产量,人工繁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泥鳅人工繁殖技术。

大型泥鳅种苗繁殖这种繁殖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大型的泥鳅种苗作为种源,一般选取体长在1015厘米左右、年龄在12年的泥鳅,确保其性成熟。

然后将这些泥鳅放入特定的繁殖池中,调节水质和水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进行人工授精和卵黄处理,将受精的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一般为3~5天。

待仔鱼孵化出来后,再放入养殖池中进行养殖。

小型泥鳅种苗繁殖这种繁殖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场。

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小型的泥鳅种苗作为种源,一般选取体长在58厘米左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泥鳅,确保其体格健康。

然后将这些泥鳅放入特定的繁殖池中,调节水质和水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进行人工授精和卵黄处理,将受精的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一般为47天。

待仔鱼孵化出来后,再放入养殖池中进行养殖。

泥鳅的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池塘规模化养殖是泥鳅养殖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池塘或鱼塘中进行规模化养殖。

下面介绍一些适合泥鳅池塘规模化养殖的技术。

池塘选址池塘选址应当选择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土壤肥沃、水质好的地方。

最好选取有山、有水、有林、有田的地段,水草丰富、水流平稳,适合泥鳅的生存和生长。

池塘建造建造泥鳅池塘时应有以下几个建议:1.选择深度适中的池塘,通常池塘深度为1.2~1.5米左右,水面积一定要大于0.1亩,以利于水的自然循环和泥鳅的生存。

2.确保池塘底部有适当的泥层,泥鳅在泥层中寻找食物和躲避天敌。

3.建造池塘时要做好防汛措施,防止雨水或水流冲垮池塘。

怎么养好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了解一下

怎么养好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了解一下

怎么养好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了解一下泥鳅养殖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养殖户投身其中。

但不少养鳅人却并没有从中获得期望的回报。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发展泥鳅养殖不熟悉,没有突破这个新兴产业的七大瓶颈,怎么养好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了解一下。

1、规模化的亲本培育技术亲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商品泥鳅的品质和产量,亲本的培育是发展泥鳅养殖最重要也是最前端的一个环节。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炒种公司”,他们在一些媒体上发布公告,宣称研发出了泥鳅“新品种”,将从集贸市场上收购上来的野生泥鳅当作“种泥鳅”高价卖给养殖户,这种质量低劣的种苗肯定会造成引种户未养先亏。

实际上,我国目前尚无一个农业部审定、命名的泥鳅品种。

2、工厂化的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苗种繁育是目前泥鳅养殖的最大瓶颈,是关乎养殖成败的最关键环节,是降低生产成本最直接的因素。

不掌握苗种繁育技术,就谈不上“人工养殖”。

泥鳅苗种的繁育技术不是特别复杂,现在有些科研机构还实现了催产孵化一体化,将催产、孵化同步完成。

3、规范化养殖技术百度文库在提倡规模化养殖的同时,更提倡规范化养殖。

规范化养殖是科学养殖的体现,是实现项目持续发展的前提。

规范化养殖要体现在泥鳅养殖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每个细节。

4、成熟的养殖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泥鳅池精养模式、网箱养殖模式、稻田套养模式、混养模式、水泥池养殖模式等。

不同的养殖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养殖效益。

但现在被宣传得最多的是一种“暂养模式”(屯养模式),也就是在野生泥鳅大量上市价格较低的时候购进,集中暂养在池塘中,在春节前后价高时售出,从而赚取季节差价。

这种模式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存在诸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因素,不属严格意义上的人工养殖,不应提倡。

5、配合饲料制作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饲料投入是最大的生产成本。

要实现当年上市或5个月内上市,就必须采用泥鳅专用饲料投喂。

因此,良好的饲料系数是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

一般而言,饲料系数越低,成本越低,效益越高。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怎样去人工繁殖规模化养殖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

泥鳅的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

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

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

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1〉常用器具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

器具品种为直径6cm的研钵2只,供研脑垂体和精巢之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或50ml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白色搪瓷碗数只。

〈2〉催产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0.1ml,注射深度0.2cm。

注射时间以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2m×1m×0.5m(长×宽×高)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

由于其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广泛、易于饲养等特点,成为了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

然而,由于泥鳅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繁殖难度较大,因此研究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对于推动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泥鳅的繁殖方式泥鳅是一种产卵性鱼类,雌性泥鳅在5月至9月之间产卵,每次产卵量在2000-3000粒之间。

泥鳅的繁殖主要依靠性腺的发育和激素调节。

雄性泥鳅在4月份左右发育出较大的发情器官,会主动寻找雌性配偶。

交配过程中,雌性泥鳅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将雄性追赶到巢穴附近。

雄性泥鳅将受精卵粘附在巢穴附近的物体上,之后雄性和雌性泥鳅会离开巢穴。

经过3-6天的孵化,泥鳅幼苗孵化出来。

由于泥鳅幼苗比较小,对环境和饲料的要求较高,对于养殖者而言,人工繁殖成为了首选。

二、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1.孵化箱的设计:泥鳅幼苗对饲料和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人工繁殖中孵化箱的设计至关重要。

孵化箱一般采用塑料箱或水泥池,必须具备良好的流通水源和饲料供给装置,以确保泥鳅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2.水质管理:水质是泥鳅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孵化箱中,水质要求稳定、清洁,pH值应在6.5-8.5之间,水温保持在18-30℃。

同时,要控制氨氮、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透明度。

3.饲料管理:泥鳅幼苗的饲料要选择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如干燥的粉状鱼饵或鱼粉等。

刚孵化出来的幼苗可以使用初级饲料,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转为高级饲料。

在人工繁殖中,需要合理控制饲料的投放量和投放时间,以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4.物理处理:为了提高泥鳅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可以采用物理处理的方法,如光照刺激、水温调控和饲料添加等。

适当的光照刺激可以促进泥鳅的性腺发育和发情,并增加繁殖成功率。

同时,对于一些粘附性的泥鳅幼苗,可以使用水温调控的方法,调整孵化箱中的水温,以促进幼苗的孵化和生长发育。

泥鳅养殖技巧泥鳅的繁殖技术与繁殖准备工作安排

泥鳅养殖技巧泥鳅的繁殖技术与繁殖准备工作安排

泥鳅养殖技巧泥鳅的繁殖技术与繁殖准备工作安排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因此,泥鳅养殖成为了很多养殖户的选择。

下面将为您介绍泥鳅的繁殖技术以及繁殖准备工作的安排。

一、泥鳅的繁殖技术1.确定合适的繁殖温度:泥鳅的繁殖温度适宜在18~30摄氏度之间,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左右。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泥鳅的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2.选择合适的繁殖池:养殖泥鳅时,可以选择砌筑的水池或者使用塑料池进行养殖。

不管使用哪种池塘,都需要保持池水的清洁和循环。

3.创建适宜的生境:泥鳅偏爱泥泞的底质环境,因此在养殖池中铺设一定数量的淤泥是必要的。

同时,池中的水草数量也要适量,以提供泥鳅的觅食和繁殖场所。

4.选择合适的种苗:泥鳅的繁殖需要选择健康的种苗。

通常情况下,尽量选择年龄在一年以下的泥鳅作为种苗。

5.提供适宜的饵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的残渣和水生昆虫为食。

因此,在养殖泥鳅时,需要提供适宜的饵料,如混合饲料、蔬菜残渣等。

6.控制光照时间:良好的光照是泥鳅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每天提供8~10小时的光照时间,可以促进泥鳅的繁殖。

7.防止疾病的发生:定期检查养殖池的水质,并定期更换部分水体,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如果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进行治疗。

二、繁殖准备工作的安排1.清理养殖池:在开始繁殖之前,需要清理养殖池,去除底泥和污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健康。

2.检查养殖设备:检查养殖设备的状态,保证其正常运转。

如若有损坏或老化的设备,需及时更换。

3.准备饲料:根据养殖泥鳅的规模和数量,制定合理的饲料供应计划,并准备足够的饲料。

4.制定工作计划:繁殖泥鳅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时间安排。

根据泥鳅的生长周期,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5.提前购买种苗:提前购买健康的泥鳅种苗,并妥善保管,待繁殖时使用。

6.做好防疫工作:在繁殖前,需要进行疫情检查和防疫工作,确保泥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养殖泥鳅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合理的繁殖技术和细致入微的繁殖准备工作。

泥鳅亲本培育与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

泥鳅亲本培育与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

促性腺激 素 ( H C G ) 、地欧酮 ( D O M ) 几种常见催产剂及 其
不 同剂量配 比对泥鳅人工催产 的效果 ,最终确定泥鳅
催产的最佳催产剂与催产剂量 。 催产剂采取一 次注射 ,雄鳅 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 以背部肌 肉为好 ,其次 为腹部 中线胸、腹鳍之 间。扎
针2 ~3 毫米 ,注射方 向与体轴腹面 成 3 0 度 角 ,每次
等地选 择个 体大 、体质健壮 、无病 无伤 、性 状 良好 ,
雌性平均规格 1 0 克 以上 、雄性平 均规格 5 克 以上 的泥
鳅 ,行动敏捷 、个体大 的雄鳅 精液多 ,繁育 的鱼苗质 量好 ,生长快 。筛选后 的亲本 转移至 1 2 ~1 5 米 水泥
池暂养 ,池水深 0 . 6 米 ,池顶 加盖遮 阳棚 ,池 内配 备 微孔管道 增氧 ,实行微 流水养 殖 。 3 . 半人 工繁 殖 ( 1 ) 人工催 产 。项 目实施 过程 中,项 目组 比较 了 促 黄体素 释放激 素类似物 2 号( L R H — A ) 、鱼 用绒毛 膜
0 . 2 毫升/ 尾。
( 2 ) 自然受精 。亲鱼注 射催产 剂 结束后 ,按雌雄
比例 l: ( 1 ~2 ) 放入亲鱼产卵池。产卵池为 6 米 ×1 米× 0 . 6 米水 泥池 ,并 用 3 5 % 透光 率 的遮 阳棚 覆盖 。根据 泥 鳅的生殖习性 ,在产卵池 中事先 设置产 卵网箱与集
2 . 亲本 筛选 5 月 中旬 ,当水温达 到 1 8 ℃ 以上 时,选择晴好 天 气 ,对 亲本进 行筛选。用作繁殖 的亲鱼 ,除了要求 体
形端 正、体质 健壮、无病无伤 、体色正常等外 ,还 要 注 意 以下 几点 :雌鳅选择 2 ~3 冬龄 ,体长 1 0 厘米 以 上、最好 1 5  ̄2 0 厘米:体重 2 0 克以上、最好 3 0  ̄6 0 克, 腹部膨大 且柔软 有弹性 ,体色呈橘 黄色且 具有光泽 ,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备受
消费者青睐。

因此,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下是泥鳅人工养殖技术的详细介绍。

泥鳅的选种和繁殖
泥鳅的选种非常重要,优质的选种泥鳅育成的成品率和经济效益较高。

选种泥鳅要选身体长而瘦,鳞片完好无破损的泥鳅。

泥鳅繁殖主要有三种方法:自然孵化、人工孵化和半人工孵化。

其中,人工孵化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

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孵
化率高,适合规模化养殖。

泥鳅养殖池的建设与管理
养殖池的选址非常重要,要避免村庄下水道和农药残留问题。

池塘建
造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桶式和水泥池式,也可以利用围垦水利,并以大
量活物垫刷,增加有机物质、维持池塘合适的菌群。

要求有合适的入口、出口,易于流通水质。

泥鳅的养殖水温以20-28℃为宜,适饵喂水分搭配不当可能在繁殖季
节引起泥鳅肠胃炎症,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喂食或者不足喂食,在水体
中添加适量的抑菌剂、饵剂以及营养剂,以及及时更换水的湿度,保
证泥鳅的成活率。

泥鳅的疾病防治
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容易患上细菌感染、真菌病和病毒病等疾病。

对泥
鳅进行常规检查,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用合适的驱虫剂和抗生素进行
防治,还要进行常规的清洗消毒工作。

结语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需要科学性的方案以及一定的经验,要通过长期的
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且不断改进,在养殖期间要进行认真的管护,防治有害生物、采用科学的龄组管理方式以及严格实施岛池制度、加强饲养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泥鳅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

世界上有泥鳅十多种,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真泥鳅。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作简单的介绍。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

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

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

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1〉常用器具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

器具品种为直径6cm的研钵2只,供研脑垂体和精巢之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或50ml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白色搪瓷碗数只。

〈2〉催产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 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0.1ml,注射深度0.2cm。

注射时间以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2m×1m×0.5m(长×宽×高)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3〉人工受精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雌雄亲鳅追逐渐频,有雄鳅将身体蜷曲住雌鳅身躯,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卵子流出来并游离,说明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了。

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

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配制好的精液浇在卵子上;第三人用手轻摇瓷盘,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提高授精率。

然后将授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4〉孵化管理在一孵化缸中应放入相对集中在同一时间内的授精卵。

孵化用水要清新,含氧丰富,无污染,溶解氧要求在6-7mg/l,PH值在7-8之间,每1毫升水放卵2-3粒。

孵化缸中水流量应控制在能把授精卵冲到水面中处,到接近水面时逐渐向四周散开后逐渐下沉为准。

孵化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35h可孵化出苗。

鱼苗孵化出后应继续在原缸内缓流水暂养,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向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1个蛋黄。

连喂2-3天后,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

二、池塘规模化养殖所谓规模化养殖指在同一地点集中连片百亩甚至几百亩上千亩的泥鳅高产养殖生产。

要求平均单产500kg以上,并集苗种培育、商品鳅生产、饲料供给、及商品集中销售一条龙生产。

为市场提供充足大量的商品泥鳅。

1.场址选择泥鳅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应尽可能达到:水源要充足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给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之地。

2.成鳅池的建造池塘面积为100-300平方米,在建造成鳅池时,考虑到泥鳅特有的潜泥性能和逃跑能力,池的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选择材料最好是水泥板、砖块或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压实筑成。

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纱窗下埋至硬土中,上高出水面15-20cm。

池深要求80-100cm。

底层要有淤泥 20-30cm,水深保持在30-50cm。

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

鱼溜集泥坑:为方便捕捞,池中设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cm。

鱼溜四周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与放养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

再用生石灰清塘。

池水深10cm时,每10平方米施1千克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

清塘3天后,加水30cm即可施基肥。

基肥的用量:鸡粪每10平方米施3千克;若施人粪、猪粪、牛粪时每10平方米施5千克;若施化肥每立方米水可施氮素肥7克,磷肥1克。

用以培养繁殖浮游生物,从而使鳅种下塘后即可摄食天然饵料。

鳅种放养前可用8×10-6或10×10-6漂白粉溶液进行鱼种消毒,当水温在10-15℃时浸洗时间为20-30分钟。

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每平方米放3-4cm鳅种50-60尾,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

在泥鳅池中可适当搭养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鲫鱼等品种。

4.饲养管理〈1〉.施肥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

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天然饵料。

除施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

追肥常用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一般为基肥的30-50%。

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2〉.投饵泥鳅食性广。

养殖时除施肥培育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

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

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 40%。

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

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

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

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5.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调节水质,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

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星期换水1-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药物;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及时治疗;对进、排水口,塘埂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复;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下雷阵雨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

若浮头严重,应及时冲注新水。

做好每日工作记录。

三、常见病害防治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而致。

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

防治方法:用1×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30分钟;或用4×10-4溶液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池泼洒。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

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

防治方法:用1×10-6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或用10×10-6浓度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

3.打印病由嗜水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

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

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防治方法:用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可达到治疗目的。

4.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所致。

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

防治方法:用0.7×10-6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用0.5×10-6浓度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四、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从排水口流出,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出到张网中,再用水冲集鱼坑使泥鳅集中于张网中。

若在放水同时在集鱼坑之外池塘中,每亩水面用5—6公斤,在火中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研成粉沫,再用水浸泡3—5小时的茶枯泼洒驱赶泥鳅使其快速到集鱼坑中,则捕捞效果更佳。

2.暂养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饵)暂养数天。

其目的是:排除体内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的皮肤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

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把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大篓装运,一般1公斤水可装运1—1.5公斤泥鳅。

气温在15ºC时,可装运5—8小时;远程运输则应采用降温运送,即把鲜活的泥鳅置于5ºC左右的冷藏车控温保温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