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刻舟求剑(5年级)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刻舟求剑教案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2、在教学中应运用看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
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
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运用想象力,将《刻舟求剑》故事改编成现代故事或漫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
(2)如何将《刻舟求剑》故事改编成现代故事或漫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寓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改编故事,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内容、图片等。
3. 辅助材料:相关古代文化知识介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习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探讨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刻舟求剑》。
(2)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懂得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刻舟求剑》,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船上刻记号?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解析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学生编写类似的寓言故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刻舟求剑》。
(2)运用本课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与同学交流分享。
(2)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拓展作业中的表现,如收集寓言故事、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变化等,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五年级上北师大版《刻舟求剑》课件(61张)

(停)
(找)
而剑不行,求剑 此,不亦 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渡)
(他的) (从) (掉 )
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赶紧)(刻)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
(停)
(找)
而剑不行,求剑 此,不亦 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渡)
(他的) (从) (掉 )
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shè jù qì yǐ ruò
涉遽契矣若
刻舟求剑
(战国)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
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 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 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渡)
(他的) (从) (掉 )
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赶紧)(刻)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停)
(找)
(走)(了)
而剑不行,求剑 此,不亦 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渡)
(他的) (从) (掉 )
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赶紧)(刻)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水,遽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渡)
(他的) (从) (掉 )
水,遽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赶紧)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刻舟求剑教案

2、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探索寓意
1、讨论问题:楚国人采取什么办法“求剑”?
2、他“求”到剑了吗?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答)
3、“舟已行矣”说明了什么客观规律?
4、假如剑从岸边掉入水中,他把记号刻在岸边,能找到剑吗?假如船一直停在水中不动,他在船舷上课记号,能找到剑吗?
5、你觉得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或几个词概括)
6、你认为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结本课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3、搜集一则寓言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1、理解字词意思
2、理解寓意
《刻舟求剑》教案
通远镇仁村பைடு நூலகம்学
徐锦
4、复述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字词意思;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清寓意;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
学生观看《刻舟求剑》的无声短片,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朗读寓言:
学生按照分隔符号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停顿时间。(可以有多种朗读形式)
三、品读寓言
(一)重点字词意思
1、对照译文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刻舟求剑》教案
授课班级
五年级2班
授课教师
徐锦
授课时间
2013.10.22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意思;重点语句翻译;寓言的寓意;复述课文。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应用。
(3)能够复述故事并展开简单的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引发学生对《刻舟求剑》故事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讲解成语:(1)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举例说明成语在生活中的运用。
5. 实践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复述《刻舟求剑》故事,要求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 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句子,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刻舟求剑》故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情况。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 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复述《刻舟求剑》的故事,理解其寓意。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刻舟求剑”并进行适当的口语表达。
3. 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七、教学资源1. 《刻舟求剑》故事原文。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
1.3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已经移动了,而剑却没有跟着移动呢?”第二章:故事解读2.1 教师朗读《刻舟求剑》的故事。
2.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理解故事内容。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来找剑?”3.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师展示其他类似的案例,如《刻舟求剑》的其他版本或者类似的故事。
4.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3 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和目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5.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故事中的情境,增强理解。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反思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刻舟求剑》中的主要情节和教训。
6.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6.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第七章:相关故事拓展7.1 教师介绍与《刻舟求剑》类似的其他古代典故或成语,如“缘木求鱼”、“守株待兔”等。
7.2 学生听教师讲解并阅读相关故事,理解其寓意。
7.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八章:思维训练8.1 教师提出思维训练题目,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物体在水中是否会随着水的移动而移动。
”8.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8.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结论。
第九章:课堂总结9.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刻舟求剑教案(精选12篇)

•••••••••••••••••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刻舟求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刻舟求剑教案篇1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
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
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生:什么是“船舷?”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
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
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
(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
你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
我想试读一下。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师:他读得怎样?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刻舟求剑》这就是一篇寓言故事,讲得就是一个坐船过江得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就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得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得人、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得理解还就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得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就是朗读得停顿,培养学生得语感、2、在教学中应运用瞧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得自主学习方法得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充分得发挥学生学习得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得道理有一个大概得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得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得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得1。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得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得道理、2. 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得词语。
3.会背诵课文、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得一件事、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生字与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得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得成语故事、谁能说说您读过哪些成语故事?生:(学生说成语故事得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瞧瞧《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得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笔画多与易错得)剑:右边就是“脸”得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就是“刂”旁。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点,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型方法】课型:新授课方法:朗读、讨论、拓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实行“成语接龙”竞赛。
2、观看一段FLASH,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简介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论文集。
三、朗读课文1、听录音,听清读音:涉坠遽契惑2、散读,读准字音:3、齐读4、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5、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四、理解词义:4人小组讨论,借助书下注释,翻译句子,对疑难字词标记出来,实行全班讨论交流,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五、分析内容: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为什么没找到剑?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3、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讨论交流明确: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1、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假如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2、课外阅读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子:你使:派长:掌管以为:认为然:准确走:跑)请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七、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展开合理想象,扩写《刻舟求剑》这个故事,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小学语文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1.结合译文自学寓言。 2.试着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3.提示: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 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 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对号入座:
1.从译文中找出与其意思相对的 字词
渡 掉) 契-( 刻) 涉-( ) 坠-( 赶紧 糊涂 遽-( ) 惑-( )
对号入座:
2.从译文中找出与其意思相对的 句子 遽契其舟,
小学语文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刻 舟 求 剑
1.自由读课文,要读 正确,读通顺,并从文 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互相展示朗读。
我 会 认:
shè
zhuì jù
涉
qì坠yuē遽 Nhomakorabeawú
契
曰
吾
我 会 读:
刻 舟 求 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 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 若此,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合作讨论 畅所欲言:
1.楚人刻舟求剑能成功吗?
为什么? 2.你觉得这个楚人是个什 么样的人? 3.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 了什么道理?
作业:
1.背诵寓言 2.发挥想象,把这则 寓言写具体,写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思想
1、在整个教学中让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设计的任务既要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过程,让学习与生活内容相融合,使得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目标。
2、老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相结合。
通过演示、展示、评价等多种手段,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
堂气氛。
3、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主动探究相结合。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
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动手制作故事封面以完善作品的整体性。
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从本课开始要
处等信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本课制作的精美封面也可以为学生带来美得享受,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对软件的下面学习提供兴趣引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第5课,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学习过“WPS文字”软件中的艺术字与文本框的设置,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学起PowerPoint来就容易多了。
PowerPoint软件中的很多操作都与“WPS文字”软件操作类似,所以在这节课中可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到PowerPoint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智慧,制作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封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1.让学生了解制作精美的封面对一个电子作品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在power- point中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操作,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喜悦,通过电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3.通过向作品中添加美丽的艺术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4.通过计算机展现出来的广阔空间,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欲。
五、教学重难点
1、插入艺术字,调整和修饰艺术字
2、插入文本框,调整和修饰文本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充分享受精美电子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完成一份电子作品的成功体验。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遵循教师制定的好奇感知——观察探究——大胆操作的教学线索,潜移默化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
七、课前准备
教师需要将第4课制作完成的作品以及“试一试”栏目中的作品复制到学生机上,包括文件“刻舟求
剑.ppt”、“春夏秋冬.ppt”。
准备课件展示京剧脸谱,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知识点“封面就是一篇文章的脸”。
事先制作两篇有故事封面和没有故事封面的“卖火柴的小女孩.ppt”电子作品,用于学生比较。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让学生感受作品封面的重要性,为后面学习PowerPoint软件作好充分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刚才老师就在观察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已经准备好进入上课了。
你们知道老师是
怎么观察的吗?”
师:“老师从你们大家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同学们有没有准备好。
好,下面开始上课。
”
师:“大家知道京剧是什么吗?是我们的国粹。
那么京剧表演过程中有一个与其它戏曲最大不同的地方大家知道是什么呢?”(生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觉得在京剧中最精华的部分应该师京剧的脸谱设计,那各式各样,图案各异的脸谱生动地反映了演员们的特点和个性。
”
2、展示一本没有封面的教课书
提问: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这本书,它美吗?(很美)但并不完美,似乎缺少了什么?
展示有封面的教科书,两本一起拿在手中,进行比较。
师:看,这本美多了,为什么呢?(有封面更完美)。
3、演示没有故事封面和有故事封面的“卖火柴的小女孩.ppt”文件
提问:哪个电子作品更好看些呢?(引出故事封面的重要性)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精心制作故事封面呢?(学生回答)
师总结:对于一个完美的电子作品,其封面是很重要的,它就象这部作品的“脸”。
通过它可以表现故事的主题和出处,使读者一目了然。
今天,我们就一起精心地制作一张故事封面。
为我们的作品打造一张漂亮的脸蛋吧!
出示课题:制作故事封面
(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分析,直观感受封面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总结,增强理性认识。
自然过渡,引入主题。
)
(二)自主探究
1、艺术字的设置
(1)打开“刻舟求剑.ppt”文件。
[桌面-我的文档-五年级-演示]
(2)按照“跟着做”的内容来完成,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给封面选择设置艺术字。
(3)调整艺术字,对艺术字进行修改。
(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本内容,促使学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技巧应用于PowerPoint软件的实际操作中。
在自主学习中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
2、作品评价
(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艺术字。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看谁做得很好。
(通过学生演示评价自己的作品,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新知充满兴趣)
3、小结演示
师:首先在幻灯片的正中插入成语故事的名字——刻舟求剑。
(1)插入艺术字
选择“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字”样式。
(2)设置艺术字
1)通过“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设置艺术字格式。
2)单击艺术字,出现几种控制点,分清“大小控制点”、“旋转控制点”和“形状控制点”。
3)调整艺术字位置,将艺术字拖到幻灯片的中央。
4)通过“设置艺术字格式”按扭,设置艺术字的填充色和线条颜色。
[师:然后在幻灯片中通过插入文本框,输入成语故事的出处等信息]
4、文本框设置
师:“刚才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在太强了,每一位都可以当小老师了,下面这个内容老师想先试一试,好不好?”(生答)
“这是一个文本框的插入操作,下面大家帮老师看看做的对不对?”
[演示]
教师演示文本框的插入及修改。
(1)插入文本框
1)在幻灯片左上角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成语故事”。
2)在艺术字“刻舟求剑”的下方插入文本框,输入成语故事的出处。
(2)设置文本框
双击文本框,设置文本框填充效果。
(3)保存。
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完成文本框的插入及修改
4、完成作品
(1)根据老师的讲解、演示和自己的喜爱,对故事封面做进一步修改,知道自己满意为止。
(2)保存作品,以备后面相互交流时使用。
(三)新课练习
根据自己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完成课本“试一试”中的2个练习,保存作品。
(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解答疑问。
)
(四)作品展示
1、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这些作品的优缺点。
3、教师对学生作品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点评。
4、鼓励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五)完善作品
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
1、制作封面要运用到哪些操作?
2、插入、设置艺术字和文本框。
师:今天我们已经为作品打造好一张漂亮的脸蛋了,下节课我们要继续为它穿上漂亮的衣服,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好不好?
(通过回答小结检查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哪些方面还要加强和改进。
)
九、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插入艺术字修改艺术字
插入文本框修改文本框
十、作业设计
1、收集具有创意的电子作品的封面,观察封面的构成元素
2、给自己的书本包上封面,自己设计封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