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29•【字号】武政〔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武政〔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强化精治、法治、共治、善治,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努力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更有品位。
(二)工作目标。
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手段、模式,完善“四全”(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四化”(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常态化)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整改落实—反馈核查—考核评价—通报问责”全链条闭环流程,坚持“平、明、绿、美、净、齐”标准,用3年时间,实现武汉城市环境、市容秩序、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民对城市环境认同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目标。
——2021年,精细化管理创新提升年。
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创新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标准,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创建精致环卫“武汉标准”、垃圾分类“武汉模式”和立面景观“武汉示范”等系列精细化品牌,城市环境实现街净巷洁、灯明景靓、路平桥安、秩序井然。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8.24•【字号】武政〔2020〕17号•【施行日期】2020.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28号)精神,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面向服务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需求,持续推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高水平保障新时代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地名聚焦 中国内地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
地名聚焦中国内地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核心提示:9月25日,郑州、长沙、沈阳三地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目前,京沪穗渝津已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不久前被定位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那么,下一个国家级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郑州二七广场(资料图)在9月25日,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在郑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同一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称,未来五年,长沙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也是在25日,于沈阳举办的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举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沈阳市市长潘利国表示,沈阳以建设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总体目标。
更早的时候,南京、武汉等地也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
今年3月,有公开报道称,住建部正组织编制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考虑设立一批总量10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
有专家认为,地方“闻风而动”,或与此消息有关,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已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在前不久获批的成渝城市群规划中,被定位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湖北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指出,各地争建国家中心城市,首先是要尽快聚集人口,成为特大城市,其次要发展高端产业,对周围产生辐射作用。
“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对全国经济产生影响,否则只能叫区域中心城市。
”他说。
据统计数据,目前长沙、郑州还达不到特大城市标准(主城区人口500万到1000万)。
武汉要成为城区人口1000万的超大城市,也需要尽快聚集人口。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河南有1亿人口,郑州是河南唯一的要素、人口聚集地,郑州具有成为超大城市的基础。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傅沂认为,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除人口规模,传统的产业也要升级,比如像长沙的装备制造业,以及过去的动漫产业,还不能对周边产生辐射作用。
国外CBD发展经验对武汉CBD建设的启示
国外CBD发展经验对武汉CBD建设的启示摘要:初步了解CBD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总结国内外对成熟CBD的发展经验研究,结合武汉王家墩中心商务区的CBD开发建设条件,为王家墩商务区的发展规划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国外CBD 发展经验武汉王家墩CBD一、研究背景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习惯上一般译为中央商务区,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是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着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能力。
作为华中地区的CBD开发建设的代表城市,武汉市提出建设“八加一”城市圈、建设以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为主的商务区,并于1995年确立了建设汉口王家墩中心商务区的规划,目前王家墩CBD仍处于在建状态,武汉CBD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是武汉市融入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CBD的发展规律研究,结合武汉市王家墩CBD的实际情况分析,以期对武汉CBD的建设发展和武汉市引领中部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大都市目标的实现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二、CBD概念认识目前学术界对于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众说纷纭,并未产生一个成型的定义,再加上CBD的概念本身也是不断发展更新变化的,本文认为CBD是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的“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2]1、空间特征:一般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地带,周边地区到此区域的距离成本最低。
2、经济功能特征:产业聚集明显,以商务办公、金融业、信息产业及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为主。
3、交通可达性高,无论是物流、人流、资金流还是信息流都交汇于此。
4、外部形态特点:由于是地价峰值区,建筑物的密度大,土地利用强度大,尤其是垂直空间利用充分。
三、国外CBD发展经验研究与总结(一)国内外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CBD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大城市,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新宿、法国巴黎等,早期的CBD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城市CBD建设发展经验的研究。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TOP100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1、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所在地。
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亦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
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
上海正致力于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
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3、广州,简称穗,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中国的南大门,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会展中心,中国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
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广州外国人士众多,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大城市,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
4、深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最新资料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武汉城市圈建设不仅是武汉及周边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关系到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
目前国内外研究,从静态层面对城市圈的概念、特性、结构、功能等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和体系化,本文拟从个案研究着手,侧重分析伦敦都市圈处于与武汉城市圈同期发展阶段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做出的发展策略,结合武汉城市圈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探索对策。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分析伦敦都市圈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由伦敦城和其他32 个行政区共同组成的大伦敦是这个都市圈的核心。
作为城市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模式,伦敦都市圈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是高新科技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中心,可谓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
1.基本概况伦敦都市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了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占地面积约4.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4%,人口3 650 万,经济总量占英国全国的80%左右。
伦敦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依然可以按照四个圈层来划分:中心区域称做内伦敦,包括伦敦金融城及内城区的12 个区,占地面积310 平方公里;第二个层次为伦敦市,也称做大伦敦地区,包括内伦敦和外伦敦的20个市辖区,总面积1 580 平方公里;第三圈层为伦敦大都市区,包括伦敦市及附近区的11 个郡,属于伦敦都市圈的内圈,总面积11 427 平方里;最终的区域划分为伦敦都市圈,即包括上述相邻大都市在内的大都市圈,属于伦敦都市圈的外圈[1] 。
2.发展阶段与其他世界同级别的大都市圈一样,伦敦都市圈在经济结构上高度服务化,其中伦敦市2009 年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值的88%,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90.2%,其中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二者产值合计占总产值的40%以上;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根据2017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目前世界总人口76亿人,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2050年将达到98亿人,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8%。
新增城市人口中,有近九成将居住在亚洲和非洲,并且高度集中在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这几个国家,合计占到增幅的35%。
在过去25年里,中国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人口增加了2倍,到2050年,预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2.55亿人。
城市是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全球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由城市创造的,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鼓励创新来实现。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剧,各国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提供住房、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方面面临挑战。
建设一个包容、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需要强化政策协调和投资选择,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7年,中国建设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市体系里最高级别的城市,在国际经济交流、宏观经济发展与全国性市场建设、全国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是具备控制管理、区域辐射、信息枢纽和城市服务功能,参与全球城市网络竞争的现代化城市。
[1]国家中心城市体现着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当前和未来都将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特别是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在世界范围内掌握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话语权,是国际性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在各国内部处在国家城市体系的顶端,发挥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近年来,这些国际大都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比如2011年纽约市推出了《纽约数字城市蓝图》;2013年伦敦发行《智慧伦敦计划》并于3年后再版,伦敦市长Sadiq Khan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签署《智慧伦敦》,注重协同合作,其愿景是把伦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
中国五座国际大都市
中国五座国际⼤都市
北京是我国的⾸都,中国四个直辖市之⼀,全国政治、⽂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全国经济、⾦融的决策中⼼和管理中⼼,北京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
⾹港是⼀座⾼度繁荣的国际⼤都市,有东⽅明珠、美⾷天堂的购物天堂等美誉。
⾹港从之前的⼀个⼩渔村发展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活⽔准最⾼的地区之⼀。
上海是⼤陆⼀座繁荣的国际⼤都市,上海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国家中⼼城市、⾦融中⼼,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最⼤经济区长三⾓经济圈。
⼴州是我国的国家中⼼和超⼤城市。
被定为成国际⼤都市、国际商贸中⼼、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历史⽂化名城。
⼴州在古代就是中国唯⼀的对外贸易⼤港,是世界上唯⼀俩千多年长盛不衰的⼤港。
重庆是我国⼀座超⼤城市,也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
重庆还是⼀座国家中⼼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和⾦融中⼼和创新城市,被定位为国际⼤都市。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作者:彭智敏来源:《决策与信息》 2020年第9期彭智敏一、“十三五”期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上,武汉就以发达的水陆交通闻名于世,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赢得了“九省通衢”美誉。
“十四五”是武汉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而建设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上升最明显的几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迈入对接全国、联通世界的新阶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
武汉天河机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国际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发货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回程货运量位居全国第一。
近洋航线网络初具规模,“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相继开通,2019年11月28日,武汉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班轮阳逻-日本名古屋开通。
全省水运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和80%的集装箱运输通过武汉新港实现,该港已成为全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分工的重要窗口和咽喉。
阳逻港成为长江中游重要“出海口”。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显现。
完成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站楼改(扩)建和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阳逻港二期、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港三期、汉口北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武汉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三是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拓展。
航空航线通达国内外94个城市,旅客吞吐量中部地区第二;2017年以来,武汉地铁连续第三年开通3条新线,运营总里程增至339公里,居全国第五;地铁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超过45%,过江客流分担率超过48%,挺起大武汉公共交通的脊梁;“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武汉和郑州到底算不算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和郑州到底算不算国家中心城市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但近日却有媒体援引相关人士的话称,中心层面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就是“国家中心城市”。
那么,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和郑州究竟算不算呢?国家中心城市,是2023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是指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
但这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界定,至于怎样才算是“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迄今并没有国家层面权威的定性和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含金量太高,所以有一些争辩、一些不同的理解和引起大家竞争是很正常的。
关于武汉和郑州算不算国家中心城市,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应当算是。
这主要是参照我们已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作出的推断。
之前6个国家中心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在武汉和郑州之前,国家中心城市已经有了6个,包括4个直辖市、广州和成都。
它们是分两批进入这个行列的。
一是2023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
但文件同时对五大城市的功能又有所区分。
详细内容是:北京:着眼建设世界型大都市,强化首都功能,进展首都经济,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联袂天津引领环渤海地区进展。
上海:优化提升经济功能,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联袂南京、杭州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进展。
广州:增加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联袂深圳、香港、澳门建成创新型国际大都市,推动珠三角地区现代化。
天津:提升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协同北京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进展。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2010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重庆、天津、上海、广州),六个区域中心城市(沈阳、南京、武汉、深圳、成都、西安)。
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国的金融经济中心,重庆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广州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中心。
这是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五市在中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
区域中心城市则指武汉、沈阳、西安、深圳等区域大城市。
如武汉被确定为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深圳被确定为华南区域的区域中心城市。
北京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天津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年-2020年)》。
《规划》明确提出: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天津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
5 . 失地农 民保 障 问题 。 据 有 关研究估计 , 全 国 失地农 民达 2X( X) 万人 。 在城镇 化 的早 期 , 失地农 民
问题并 不严重 , 因 为 国家 的 安置 方 式包 括 了就业 安
置 。 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 , 企 业用 工方式 市场化 , 政府
不能把农 民 硬“ 塞 ” 进企业 。 按 法定标准 算 出来 的征 地补偿标准太 低 , 根 本不 能 解决 失 地 农 民 的长远 生 计 。 据有关 调 查④ 分 析 , 2仪犯 年 被 征 地 的农 民 人 均
于非农 建设 , 低 价 出让 、 转让 和 出租农村集体建 设用
地 , 随 意改变建设 用途 , 用地 权 属 不清 诱发 纠纷 等。
针对
目前状况
,
更为现 实 的做 法是
, 在 法律 和政策
__
L
做 调整 , 使集体 土地 进人 市 场合 法化 。 2X() 3 年 广 东 省政 府率先 出 台 了( 关 于试 行农 村集 体建 设 用 地使 用流 转权 的通知 》 , 明确规定 , 允 许农 村集 体土 地 直 接进 人一级 市场 , 同时 , 允 许农村 集体土地人股 。 但 广东省的做法也存在一些未完全解决 的问题 。
获得 补偿按 照 当地物 价 水平 , 仅 够 维 持 基本 生 活两
年半 。
有两种 解决 问题 的新 思路 在不 同地 区进 行着试
验 。 一种 是土 地 换保 险的做法。 如 江苏省 昆 山市按 照 “ 低 门槛 、 广覆 盖” 的原则 , 为全市农 民办 理 了基本
养老保险 。 还有 一种思路是集体建设 用地人 市 。 广 东省最近 明确 , ⑤ 农 村集 体建 设 用 地 使用 权 可 上市
武汉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方略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Strategy of Wuha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作者: 周阳[1]
作者机构: [1]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23-2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城市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方略
摘要: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目标以来,武汉市在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
本文在梳理其主要举措和主要成绩基础上分析指出,武汉持续提升其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建设彰显特色的城市新地标,拓展国际大通道增强全球通达性,推进重点功能区率先垂范,促使全球资源加快落地。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武汉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是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公元前223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武汉成为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
二、明清时期的繁荣明代和清代,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清朝时期,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并且成为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武汉的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商贸城市。
三、近代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武汉开始迎来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1900年,武汉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开埠的内河港口城市,外国的商品和文化开始涌入武汉。
此后,武汉的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纺织、造船和钢铁等重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四、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成为了中国抗战的重要前线城市。
1938年,武汉保卫战爆发,中国军民英勇抵抗日军的进攻。
尽管最终武汉失守,但这场战役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象征。
抗战胜利后,武汉成为了新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五、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大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武汉的交通、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
六、未来发展的展望未来,武汉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武汉还将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文化魅力。
预计到2030年,武汉将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0.26•【字号】鄂政发[2012]91号•【施行日期】2012.10.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鄂政发[2012]9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充分发挥城市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现就加强城市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符合“两型”社会特征的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为重点,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6%以上,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达到15个左右,中小城市达到50个左右,3万人口以上的建制镇达到100个左右。
全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的承载力、聚合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宜居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安居乐业,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二、优化城市发展结构(三)推动城市集群发展。
加强湘、鄂、赣三省务实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五个一体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快速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建立“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城市间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圈域城市政策互惠、产业互融、服务互联、设施共建、资源共享。
要依水建城、以港兴城、港城联动,加快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经济带城市群。
积极培育“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发挥其对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和宜昌沿江等城镇连绵带一体化发展。
(四)做大做强“一主两副”。
阮成发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阮成发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湖北武汉时,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鸿忠书记在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今天,我们召开大会,目的是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指示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讲几个问题。
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当代武汉人的神圣使命当前,武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时代的需要,是我们这代武汉人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武汉的要求。
非均衡发展,是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
在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于2004年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相继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希望藉此启动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引擎,需要增长极,需要龙头城市的带动。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武汉时,站在全国大局的高度,明确要求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时隔六年,2011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武汉,要求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温家宝总理也一直十分关心湖北武汉。
自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先后8次来视察,每次都提出殷切期望。
前不久视察湖北武汉时,要求湖北武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并指出,湖北武汉在中部崛起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臵,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个重要战略支点的重任,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些都是中央领导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武汉发展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武汉的厚望。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同时仍需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创新发展能力和开放竞争水平。
为加快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
武汉市城区人口居沿江城市第3位、地区经济总量居第4位,具有支撑长江中游地区和承启上下游的独特作用。
但武汉市“一城独大”“大而不强”,城市圈建设滞后,高端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还难以发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补齐武汉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功能,有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
二是有利于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动中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武汉市具有内陆老工业城市的基本特征,改革任务重,同时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又具有创新资源优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武汉市先行先试、整合优势,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改革压力转化为制度红利,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和引领。
三是有利于构筑内陆开放平台,纵深拓展国家开放总体格局。
武汉市作为沿江城市、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具备打造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的先天优势,但开放水平和层次不高,窗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武汉市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开放领域,推动沿海与内陆开放联动,优化全国开放总体格局。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缘起于 2007 版《全国城 镇体系规划 (2006—2020 年 )》。2010 年发布的《全国 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进一步明确了这 一概念,并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五大 国家中心城市。2016 ~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及住建部 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 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其实质 是核心城市、世界级城市的竞争,是世 界级城市群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更多城市 进入世界体系,以提升国家的世界影响 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世界 级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处于落后位置,在 地理位置上也全都位于沿海地区。
广阔的中部内陆地区作为国内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基地、内需消费的 潜在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直接开放、 对接全球经济体系的门户核心城市,而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体系的扁平 化,为武汉成为专业职能节点城市提供 了机遇。随着世界城市体系从金字塔形 层次结构走向扁平化的网络式结构,世 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武汉 应当承担起内陆开放的国家责任。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胡海艳,许 莉
[ 摘 要 ]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最高层级。文章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功能要求入手,结合国家发展新 形势对武汉发展提出的要求,基于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目标愿景及职能定位,对比分析武汉与北京、上海、 广州、重庆、天津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大核心策略:构建睿智增长的城乡空间格局、 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城市、打造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更具魅力的生态宜居水城。 [ 关键词 ] 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愿景;职能定位;规划对策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9)09-0019-07 [ 中图分类号 ]TU984 [ 文献标识码 ]B [ 引文格式 ]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等.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J].规划师,2019(9):19-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9
二、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经
验及其借鉴
(一)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二)世界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律 (三)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规律
(四)世界城市发展规划案例分析
10 10
(一)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国际大都市与武汉国家 中心城市建设
李国平 教授/博导/博士
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大学廖凯原楼301室
电子邮箱:lgp@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017年9月16日
1
导 言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中最高等级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上的最高等级的中心地。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城镇体系的顶端,借助其规
(诺瑟姆曲线)
80 70 60 50
城镇化水平 (%)
40
30 20 10 0 时段
初 期 中期 后期
“诺瑟姆曲线”
(Northam, Ray. M. 1975) Northam, Ray 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5.
11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英国学者Peter Hall,在其1966年的著作“世界 城市(World Cities)”中,详尽研究了纽约、 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以及德国莱茵-鲁尔区 、荷兰兰斯塔德区7个世界城市,并认为世界城市 是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 、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模优势、结构优势和行政势能优势等,在整个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成为资本、技术、人才 和劳动力的聚集地,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功能加速 集聚、人口和功能“过密”成为普遍现象。
2
我国正式提出国家中心城市,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住建部发 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明
12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Hall总结的世界城市的政治权力中心; (2)国家的贸易中心; (3)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 (4)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 (5)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 (6)大的人口中心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7)娱乐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
确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12月,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 出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为目标。 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城市人口规模最大、行政等级最高、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超大城市,包含四个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 (副省级城市)。
13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1986年, John Friedmann(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世界城市理论。
他认为全球化时代城市(世界城市)可以被看作跨国公司在管理全球 劳动配置与分工中的控制中心,世界城市将地方与全球经济整合起来 ,在整合过程中,新国际劳动分工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体系的结 构。
• ——经济
•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及产值比重增加;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服务化。
• ——社会
• 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 ——空间
• 城镇的空间重构(再组织与再开发);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将从个体城
市走向都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带,metropolis) 。
5 5
90
(一)城镇化
3
主要内容:
一、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及其一般规律 二、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三、武汉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四、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国有大型企业 的响应
4
一、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及其一般规律
——如何理解与界定城镇化: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 间”的综合视角
• ——人口
• 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
最早出现:
早在1889年,德国学者Goethe 就曾使用了“Welstadt” (即德语的“世界城市”)一词描述当时的罗马和巴黎, 以彰显其突出的文化优势及对世界的影响。
最早做为学术术语提出:
世界城市最先由英国学者格迪斯 (Patrick Geddes,1915 年)提出,指的是“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须 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
+ ++ ++ (相对的分散) - + (绝对的分散) +
郊 区 化
逆 城 市 化
― + (绝对的分散)
―― - (相对的分散)
-
―
+:人口增加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7
(三)城市发展的多中心化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变化:
空间组织模式转变
空间范式转型
空间增长方式转变
多中心、网络化
8
(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内 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以下
三种。
同心圆模式。城市不同功能区城同心圆状自核心向 外扩展,分为5个同心圆带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
功能区沿着交通线成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城市出现新的
一些城市不再直接生产工业品,而是成为集聚和扩散国际资本的枢纽 ,并通过复杂的全球城市体系成为整合和控制全球生产和市场的关键 力量,而这些城市则处于全球城市体系的最高层级,即是所谓的世界 城市。
14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John Friedmann 关于世界城市的基本观点包括7 个论断: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 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 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 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 49.7%。截止2016年,城镇 化率已达到57.3%。
6
Klaassen et al (1981)
(二)城市化 与郊区化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中心 都市
郊外
圈域 全体
+ ++
名称 城 市 化
+ - (绝对的集中) ++ + (相对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