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

2012-07-20

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

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

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

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而在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一书中,根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将重庆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和新兴市场中心,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概念的认识深化和相关城市的积极实践

2.1 学术理论研究进展

城市中心性最早出现于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其论述了源于市场、交通、行政文化等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心等级体系。国内学者引入了克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顾朝林采用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和城市经济区划来构筑中国城市体系(顾朝林,1991);其后进一步研究了网络节

点性、新国际劳动分工、创新传播和世界政治体系等因素对城市体系发展演变的影响。周一星等人运用了中心性指数分析了全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周一星、张莉,2001),其后根据城市职能构成、空间相互作用和对外开放中心性等指标体系再对全国主要城市进行

了中心性排序,提出北京、上海、香港的全国与国际中心地位,并论述了广州、天津、沈阳、武汉、南京、西安、重庆的大区域中心意义。

在最近一些年的相关学术交流和城市规划实践中,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界定和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进展。杨汝万重点就亚太地区城市全球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经济合作区层面的成长三角概念,为我国重要城市的国际化职能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杨汝万,2004)。王缉宪拓展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中心性新内涵,指出门户设施和跨国性交通枢纽(如空港、海港)对于持续提升城市中心职能的重要意义(王缉宪,2009)。赵群毅探讨了全球化下城市的节点性概念,提出城市中心性指标应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中心性和传统的等级中心性(赵群毅,2009)。李晓江根据近年来我国宏观区域发展变化态势,提出了“钻石结构”的构想,并提出推进东中西的协调发展将分别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的核心城市所承担(李晓江,2010)。王一鸣根据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分析,指出国家中心城市应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组织经济社会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如GDP占国家GDP的份额应在2%以上,是主要的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同时也是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和城镇群的核心城市(王一鸣,2011)①。

2.2 城市的相关实践

近年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目标和口号,而成为了一批有实力的城市政府提高城市在全国层面中心地位的具体

行动。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城市,为谋求全球城市体系的更高位置,在积极拓展国际性职能。如2010年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并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关于世界城市功能构成、设施建设标准、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研究。目前,北京在积极创建世界影响力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CBD和金融街扩区、建设国家文化中心②。

广州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

城市的目标与行动要点,规划立足于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内外两个市场,在既有的国家南方经济、政治、交通、科教中心基础上,联合香港、深圳谋求国际空间的金融贸易中心文化名城建设。2009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广州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

重庆市借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城乡统筹

发展示范区的新要求,依托两江新区谋求国家级的交通、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建设。2010年由重庆市规划局组织了“西部开发与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发展国际论坛”,并于2011年启动了《重庆国家中心城市重大行动计划》研究工作,具体部署区域服务职能、重大基础设施、中央公园等的规划建设工作。

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上谋求新的突破。201 1年沈阳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增加了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专题研究,从沈阳立足于东北亚,服务于东北地区的目标出发,分析论证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和差距,并提出了联合周边7座地级市协同推进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布局的举措。

3 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与理论认识

3.1 历史视野下的中心城市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古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权集权下大国均高度重视首都地区、重要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军事中心的布局;而在国家分裂时期,原有的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军事中心也相继成为国家首都。因此,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国家重要城市始终表现为多个城市此消彼长的历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交通和人口等方面指标的综合分析,我国古代中央王朝统一时期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保持在8-12个左右,分裂时期也保持在5-10个左右。如中华民国于1927-1947年间先后设立了12个院辖市(直辖市)③,分别为南京、上海、北平(北京)、青岛、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武汉)、广州、西安、沈阳,这些城市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传统的经济区理论与实践

我国建国前30年传承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来布局产业和城镇。传统的经济区理论认为我国不同地区应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和资源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这些地域经济单元需要由中心城市来组织生产和交通。同时,不同地域经济单元也需要有交通枢纽城市来相互连接,最后形成跨省市的综合经济区。全国层面的综合经济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人口,拥有强大工商业、交通和相关服务的中心城市来组织和协调。由此,这些城市成为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的重要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商业与交通运输指标比重占据全国较高水平。

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的产业、交通设施投资偏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形成相对均衡的发展局面。各个地区逐步形成自给自足、独立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赵凌云,2001)。因此,这个时期各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力尚不能覆盖全国,如上海的辐射影响范围仅到安徽省,尚不能覆盖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区大多是以省会城市及其第二位工业城市为核心的省域经济区④。因此,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工业经济地位成为其代表在全国层面地位的核心指标,因此这个时期北京、上海、沈阳、天津、广州、武汉、成都、兰州、西安、南京等城市属于全国层次的重要城市。而太原、包头、鞍山、攀枝花等城市也具有相当突出的区域性生产组织中心意义。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重要城市布局能够从克氏的交通中心体系、政治中心体系理论中得到较好的支撑。

3.3 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区域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沿海开放成为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沿海外向型经济和人口大规模向沿海转移为特征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国家出口导向战略下呈现新贸易发展要求,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与外来资本在沿海结合,呈现出低运输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关税的发展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国家实施不均衡的开放战略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沿海聚集能量,最终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所产生的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报酬递增格局。这种报酬递增进一步加强了人口和产业的跨区域聚集能力,使得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区域,这3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如2009年这3大地区以占全国3.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13.5%的人口,占据了全国经济总量的38%,其中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全国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已经覆盖大部分中国地区(图1),中心地位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走向了全国性的高端生产服务职能、国际门户职能和高端消费服务职能。

随着跨区域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原有的经济区板块模式逐步被打破。城市之间的网络效应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对外联系节点性、客运交通网络中心、物流网络中心、高端生产服务网络中心等方面。从这些指标分析来看,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具备了一定全

球性节点效应的国家门户特性和全国性网络中心性,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天津凭借产业经济实力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提升,2010

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2.3%;同时,也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迈入了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图1 北京与上海的全国影响力分析(对地级行政单元)⑤

Fig. 1 Beijing's national influence and Shanghai's national

influence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我国加强了内需市场的培育,同时各类开放政策也逐步向内陆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一些内陆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通过交通枢纽、空港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国的枢纽地位和全球中的开放地位;二是内陆边境省区的中心城市在面向国际交流合作、区域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这种局面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由

非均衡走向新一轮的相对均衡,新经济地理理论限定的距离、密度、壁垒等因素正在扭转,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区域联系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后,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或东北地区将陆续产生新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学者认为我国未来将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李善同等,2006),这些纵贯中国区域的经济带须由国家层面的中心城市来带动。李京文认为我国内陆地区的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城市及其所在的城镇群地区有能力成为新一轮新型工业化的中心(李京文,2007)。

4 新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与布局思考

4.1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是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消费下的发展结果。新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以下两大突出意义:一是有利于我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持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社会文化与科技教育等交往活动日趋频繁,这都给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职能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也使得我国的重要城市与其它全球城市产生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将带领三个沿海城镇群地区谋求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目标,

成为带动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与世界其它国家密切联系的国家中心城市。

二是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接近44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发展新阶段。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双重转变。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需消费增长、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城乡二元关系的改善是国家的重要发展任务。而这些发展重任需要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承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需要有此担当的城市⑥。

4.2 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需要系统思考

基于新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在中心性和国际化两大特征基础上应有更多的拓展。中心性将体现在市场中心和网络中心两方面,尤其是交通网络中心;国际性体现在国际门户、创新中心等方面。

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全国城镇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突出方面。①全球化深度推进将出现新的国际门户、创新中心;②国家实施相对均衡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利于培育新的市场中心;③区域交通、能源设施在全国层面健全将促使新的网络中心出现。因此,

未来我国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在新国际门户、创新中心、新市场中心、新网络中心的叠加下产生,而既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也将在这些职能叠加基础上向全球城市体系的上层位置移动。更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条件与体制创新的区域巨大差异性,这些因素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更加突出(陆大道,2003),对于城市中心性和国际性的影响也需要深入思考。

4.2.1 全球化发展趋势——新的国际门户和创新中心

当前,全球城市的多元职能朝着文化、创新、新消费、商贸流通领域方向拓展。通过GaWC全球城市体系的分析表明,除了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城市外,一批人口规模不大但以上专业化职能突出,战略性经济要素掌控力强的城市位居世界城市体系的前列。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继续加深,也将出现一批新的专业化强的国际门户。主要表现为以下3类:

一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个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将逐步向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移动,在文化、科技、创新服务、高端消费等国际性职能方面有更大突破。

二是面向不同国际次区域的边境省区中心城市的国际化门户职

能与边界中心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如哈尔滨面向东北亚地区、南宁面向东盟地区、昆明面向湄公河次区域、乌鲁木齐面向中亚和南亚

等地区的国际合作交流、商贸博览、国际物流、出口加工等职能将显著提升。

三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空港、海港地区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以及内陆的空港国际门户城市将产生国际性的专业化职能,如浙江的义乌、重庆的江北空港地区等,它们将聚集更多的战略性经济要素、创新服务功能,推动相应城市的国际性职能的提升。

4.2.2 国家城镇化发展趋势一新的市场中心

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化,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1.27%,城镇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随着城市综合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健全,就业渠道的进一步拓展,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年均增长约

0.8-1.0个百分点。由此推测2011-2030年间尚需转移2.1-2.3亿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平均每年转移1050-1200万人左右⑦。

城镇化快速增长的地区意味着新市场的确立,反过来促进国家层面的资金和物资的聚集。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大规模持续向沿海地区转移,这种局面与我国人口密度的胡焕庸线分布格局有较大差距,长期的人口跨区域大规模流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呈现出多元

化趋势,未来将从工业经济驱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创意产业等多元驱动,这将促使在全国层面上将产生新的城镇化空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可以预见未来在人口密集的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成渝地区将成为我国的新兴市场地区,这些区域将成为新的城镇人口快速聚集中心。更由于我国大中城市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如有2/3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王一鸣,2006),这些城镇密集地区将加快形成若干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大都市地区,成为新的市场中心。

4.2.3 区域交通发展新动态——新的网络中心

区域交通条件对于全国城镇体系布局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建设,2004年左右开始了海港与内河港的建设高潮,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铁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覆盖50万人规模的航空网络及100万人规模城市的高速铁路网。这些交通网络的枢纽地区的经济聚集能力将空前提升。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各种交通设施网络将在全国层面上形成布局相对均衡的客

货运的集散中心,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我国将建成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沈阳、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兰州等9个一级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这些枢纽城市的直接影响范围将随着高速铁路、机场航线有更大的拓展。通过日本新干线建设对高速公路和航空出行的影响分析表明,250km左右是高速公路和高铁交通方式出行率的等分距离;800-900km是高铁与航空出行的等分距离⑧(高津利次,2007)。根据2h商务圈,核心城市的城市经济区范围将随着高铁、城际轨道扩展到500-600km范围;而旅游服务将随着支线机场建设拓展到

600-1000km范围。

4.3 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需要系统把握

4.3.1 对重庆崛起,武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意义的再认识

我国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宏观经板块”的发展逐步走向相对均衡。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也驶入了新一轮的快车道。因此,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新的市场中心、新的网络中心来支撑;同时,这些区域也有可能在全球化中间获得更开放条件,如成为新的国际门户或创新中心。这里,重庆、武汉、沈阳等城市将率先表现出这些中心性和国际性的叠加效应。

重庆的崛起获益于国家行政资源倾斜和各种资源、设施的持续投入。目前,重庆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自1997年重

庆直辖以来,重庆在三峡库区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逐步崭露头角,在全国的市场中心、交通网络中心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国际门户地位也突飞猛进。过去10年里,重庆的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均大幅提升,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1.33%快速提升到2010年的2.31%。与此同时重庆的对外开放度有了空前的提升,实际利用外资从2000年占全国的0.85%比重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6%(表1),大大领先于内陆其它中心城市,并列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二位⑨。在国家及重大职能建设方面,重庆在教育、文化事业、重大科研和工程试验项目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为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在2020年以前将逐步与既有的四大国家中心城市相并肩形成“五朵金花”,共同构成国家中心城市布局的“菱形”结构。

武汉重振其“九省通衢、中部之中”的区域地位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战略举措,对于带动长江中游城镇密集地区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部省份经济发展加速,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特殊的联动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既有的工业基础条件,使得长江中游城镇密集地区将快速形成若干新的市场中心和网络中心。而武汉在这些新中心中又是经济实力最强、创新能力最佳、交通枢纽地位最高的城市,因此武汉将逐步从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逐步演变为全国中心城市。2000-2009年,武汉城镇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从18.4%上升到20.6%,城镇化增速明显;而同期武汉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35%上升到1.39%;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1%上升到1.3%。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新阶段,沈阳在推动东北地区全面转型和引导东北亚地区合作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沈阳连同沈阳经济区在新一轮工业化方面起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创新和延伸价值链,扩大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东北与华北第二条大通道,哈大交通轴与山东沿海大通道的贯通,以及若干联动我国内陆口岸和东北亚各国港口通道的建设,沈阳的区域中心辐射力将有更大的提升。目前,沈阳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在生产服务网络中心、物流网络中心职能方面辐射覆盖东三省地区(11)。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自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快速回升,到2010年沈阳经济区GDP已占全国的2.85%。

4.3.2 强国崛起战略下更加均衡的中心城市布局

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的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的宏观区域经济版图将在“四大板块”基础上进一步分化为若干具有跨省(区)范围或者跨国界影响的综合性区域。这种综合性区域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这些城市将联同周边次中心城市、县城构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镇群或大都市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将成为统领综合性区域的交通组织、创新服务、文化辐射中心。因此长远来看,我国国家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具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国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它们分别是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西

北、东北等大区域的核心城市;另一类是面向国际的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如哈尔滨、乌鲁木齐、南宁、昆明等城市将分别在促进东北亚、中亚和西亚、东盟、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合作交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也具有特殊的门户意义(图2)。

总之,国家中心城市的认知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政策性与学术性话题,需要加强跟踪研究。探讨中暂不涉及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国际交往、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和推动区域创新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表1 重庆2000年、2010年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对比表Tab.1 Economic indicators of Chongqing for 2000s and 2010s

数据来源:采用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2 国家中心城市布局示意图

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posed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注释

①根据王一鸣在2011年12月3日在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②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2011年12月26日。

③中华民国的院辖市(直辖市)源于中华民国政府于1921年颁布的《市自治制》中的特别市,1930年施行《市组织法》将其改称为院辖市,参见维基百科“直辖市(中华民国)”词条。

④1958年全国划分为7大经济协作区,1962年将其中的华南区和华中区合并,划分经济协作区意在构筑综合经济区,但实际并未完全形成。

⑤数据来源于https://www.360docs.net/doc/b514802863.html,搜索的北京、上海与相关城市的词条数,间接反映城市之间的经济、交通、信息联系强度。

⑥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以外,城市经济总量超过4000亿元,城镇人口规模超过300万人左右的城市具有担当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按照GDP总量来算,这样的城市包括深圳、重庆、苏州、杭州、无锡、青岛、佛山、武汉、大连、成都、沈阳、宁波、南京等。

⑦这里需要考虑到我国总人口增长情况,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专题研究显示我国的总人口峰值将在2033年前后达到,约为15亿人,这里推测2030年全国总人口为14.7亿人,届时城镇人口将达到10.3亿人左右,农村人口为4.4亿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40亿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亿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亿人。

⑧原文出处《日本铁路与交通》2007年8月,根据图纸换算。

⑨根据《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64.1亿美元,占全国的6.06%,重庆和成都两

座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到全国的12%,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地。

⑩这里主要指湖北、湖南和和江西的人口与城镇密集地区。

(11)比较东北四个主要城市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的区域辐射影响力,综合而论沈阳和哈尔滨的大区域中心性较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时期,沈阳比哈尔滨更具备高端服务的辐射影响力;从长远的国际合作来看,哈尔滨比沈阳更具更大范围的地理中心性。

作者简介:王凯,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caupdwk@https://www.360docs.net/doc/b514802863.html,

徐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一室,高级城市规划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

1991(2).

(GU Chaoli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ivision of urban 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1 (2).)

[2]顾朝林.城市综合实力指数评价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

党员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

党员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XXXX为您整理的,供您参考。 创建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然而在现实当中,有许多人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因而,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思想道德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合理配置就是这两方面能得到合理、最优的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又直接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偷税漏税等成为社会公害,直接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破坏了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进程和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建设,用来约束和调节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 思想道德是经济运行中的无形资产。如果把经济运行中

的资产仅仅理解为有形资产,那只是认识或掌握了资产的一半或是一小半。经济的发展、高效益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作为无形资产的人的思想道德觉悟。我们作为城市管理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协调、完善和激励工作,把人和人的素质放到平等、敬业、诚信,这个集体才会顺利发展。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建设可激发人们为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同经济共融,一方面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其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情绪的感召性、影响的普及性。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转化为人们从事经济建设的精神力量;消极颓废的文化产品可以把人们引向歧途,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启迪人们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的作用,必将激发人们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更加积极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我是这个城市的党员,坚持岗位,努力工作,为xx市的大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XX

4_5讲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一节复习指导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2021年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争得××应有地位”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___门,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城市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一、加快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 ___、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 ___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本文:,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

创建文明城市的心得体会八篇

创建文明城市的心得体会八篇 创建文明城市的心得体会八篇 【篇一】 文明是冬日里的太阳,温暖了人们的心田。文明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前程。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去三水广场购物,来到红绿灯路口,我们站在路边等待指示。这时,我发现绿灯还没有亮,有一些 人就匆匆横过马路,我们和其他人一直好比说“三大群体”的塑造——把传统农民塑造成现代市民,把企业员工塑造成现代产业工人, 把未成年人塑造成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为的是使人的思想观念、 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与时代的要求和谐共进。 政府还给人们作宣传、教育,尤其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让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东莞也依据国家发布的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市民行为的10点基本要求》,通过讨论,制 订了“东莞市文明公约”和“东莞市民文明行为规范”。 凡事贵在实践。政府不但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关于城市形象、城市暖流、社会公德、环境并且也举办了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文明三有序”良好习惯养成活动。为了提高市民文化而且根据“酒泉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去做,为的是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文明市民,为酒泉创建文明城市加分。 我们应对体现出文明城市的精神。 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不停的填充模范感染……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得以升华。 在工作上我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社会中体现积极、心态上进、追求完美;在精神上彼此监督、互相学习;在人与人之间,我 们更是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诚信礼貌。整个社会呈现了一个全新 的面貌——一派和谐相处、积极上进的景象。

在一开始,人类还是野蛮人,但经过时间的磨练、时代的推动,人类世界已进步为一个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一个原本充满暴力 的世界,现在则演变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可见文明的意识是 多么重要。所以世界才需要文明,我们才需要追求文明。 而一个文明城市的创建绝不是单靠政府完成的,“文明城市”也绝 不是表面上的称呼,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得行动起来,带着同一个 追求,共同努力奋斗。 【篇二】 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居民整体素质、文明水平的体现。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局,顺应时代潮流和经 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大决策。我们 务必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创建工作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凝聚共识创文明,真抓实 干治环境,全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文明创建氛围。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创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只有调动全民积极性,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广 大市民的素质,文明城市创建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把宣 传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文明创建工作的始终。一是加强社会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 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 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 市民靠自己辛勤努力,共同创建美好家园。三是文明创建进村入户。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全民争当文明市民的自 觉性和主动性。 二、狠抓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城市形象。

城市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XX路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秀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规模 (5) 第三章场址介绍与建设条件 (9)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10)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23) 第六章节能方案分析 (24) 第七章项目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 (28)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3) 第九章招标情况 (35) 第十章效益评价 (36) 第十一章社会风险分析 (40)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42)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XX路建设工程 1.1.2 建设单位 秀有限公司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内容 1、编制依据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06年)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D50-200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30—200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998年修订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CB50220—9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研究范围及内容 (1)研究范围 本次编制范围为XX路建设工程 (2)研究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片区的发展规划、区域交通现状条件及发展趋势、建设条件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论证,对项目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取得综合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1.1.4 编制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遵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人口分布和用地布局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随之进行必要的调整,依然能满足需要。 3、结合XX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并且考虑到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对城市境内城市道路管网进行完善。 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要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要适合本工程的建设特点。 1.1.5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XX”的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强力推动、高端拉动、生态联动”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空港经济、海港经济”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中心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的总体目标,按照“三改一拆”工作要求,以加快推进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目标,各项工作都得到有力推进。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规划方面 一是地块开发有序推进。 1、地块出让顺利。上半年谢家5号地块逆市顺利出让,摘牌单位是丰树集团。东洲电力40亩土地,由天喔国际中心摘牌。 2、已出让地块项目推进顺利。滨江1#地块(深圳宁波商会总部大楼)、滨江2#地块(绿地)、滨江3#地块(世茂),已进入全面开工阶段。宝庆寺3#-2地块(九龙仓)项目主体结顶,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阶段。宝庆寺1#地块(上海世茂)项目也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天水以北1#-2a地块(九龙仓),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地下工程。 3、庄桥新农贸市场初步设计方案基本确定,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4、市场园区5#地块配套道路完成全部规划手续,已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入施工阶段。 二是规划先行保障拆迁安置。 1、截止6月底街域内行政村共发放建设用地许可证41户,用地面积1988.6平方米;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2户,建筑面积约5047.46平方米,发放核准确认书24户,建筑面积为2652.88平方米 2、今年上半年费市片区村民联建房项目完成施工图、面积复合阶段。冯家村村民安置房项目办至施工图阶段,李家村村民安置房已与市规划局衔接地块调整完成并出具的选址意见。铁路北站二期安置房地块,已完成了选址、用地、供地等相关手续。后经区政府统一协调,以上项目全部由江北公建中心跟进,目前已办理了全面移交手续。 3、李家村(一牧场)拆迁的前期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住房困难户审核基本完成,确权和住房困难户审核工作的完成。对接下来李家村整村拆迁奠定基础。 三是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今年上半年关于我街道三个住房改革试点村的下步改造方案,区、街道进行密集调研,研究制定了相关方案,获区专题会议、常务会议通过。 2、灵山村二期农民公寓项目上半年补办土地证和建设规划许可证后,目前项目已完工,进入单项验收阶段,计划年底完成综合验收。 3、西卫桥三期、四期明确以联建模式开发,目前与发改部门、规划部门协调重新办理立项选址手续。 4、东邵村明确三期土地先行出让,留区返还的出让金用于五期项目建设的启动资金,同时先行启动北海路项目。 5、孔家文化宫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完成竣工。 6、马径村民二期联建房现已施工图完成,目前正在面积复合,下一步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将开工建设。 (二)市政建设方面 2014年上半年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截止2014年6月底,已完工11项,在建工程7项,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工程9项。 一、市政设施建设 1、上半年重点在于新地块配套道路的市政设施的建设,上邵37亩地块的进场道路和污

深刻认识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所谓文明城市,是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是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反映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文明城市是最具价值的城市无形资产和城市形象品牌,是城市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自2007 年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四城联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在当前,继续强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将为黄冈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来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合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省级文明城市定义的基本内涵来看,省级文明城市是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通畅、

社会诚实守信、风尚淳朴向上、管理科学有序、教育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总抓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齐抓共建的总平台。《湖北省省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0版)包含129 项考评指标,涉及到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的内容,既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精神领域的建设,又有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环境治理等物质方面的工作。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建设;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表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创建载体。抓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优化发展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有力举措。为赶超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四抓”工作方略,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因为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省文明委主任杨松同志说:“我们要推进开放先导战略,重要的是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两篇文章,如果没有文明、诚信、安全的良好城市形象,很难走出去,也很难请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公告

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公告 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现将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以下简称“节能部”)的主要工作程序公告: 负责人:吴传礼电话(略) 工作人员:曹奎电话(略) 刘晓丹电话(略) 许言言电话(略) 一、建设工程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审核程序 根据《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建设管理的通知》(本建发(2008)14号)、《辽宁省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意见》和《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辽住建(2019)106号)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向节能部提供《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备的要件中,应包含绿色建筑审查内容。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在《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中明确填写绿色建筑等级。 二、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监督服务抽查程序 建设工程形成闭合式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监督服务体系。施工现场监督抽查。实行提前介入,在项目开工建设前,节能部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单位召集起来,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服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要求进行宣贯,让参建各方了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检查的工作程序,提前做好检查准备;检查实行申报制度,接到施工单位申报三天内节能部到现场检查服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 三、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程序 (一)验收的组织 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建设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工作,对未进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或专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节能部对验收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服务,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相关内容进行核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竣工验收备案。 (二)验收人员组成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创建文明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一般意义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创建文明城市重要性的认识。 一、创建文明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内容广泛,既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精神领域的建设,又有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环境治理等物质方面的工作。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不仅指经济上要有新的发展,而且指社会文明程度要有新的提高。文明城市的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合理,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就业充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快捷,社会安全有序,医疗保健完善,市容整洁优美,生活舒适便利,政府廉洁高效,社会保障健全,科技教育进步,文化体育繁荣,市民素质优良。文明城市的这些标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努力建成文明城市,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建文明城市,是实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城市文明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的统一体。按照现阶段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文明城市具有以下标志性特征: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城区规划和建设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市民素质的提高;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法制规范、依法行政为基础的制度文明程度的提高。从文明城市定义的基本内涵来看,文明城市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管理科学有序、交通便捷畅通、教育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做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文明协调有序共同发展。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有媒体披露说,这一消息公开后,很多城市都表示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沈阳、南京、 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都加 入了这场竞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中心城市是部分省市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 对此,回应说,“陕西是过去西北局的所在地,大秦帝国也是从关中起来的。你们研究一下,可以考虑,如果衔接好,给国务院专 门写报告,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热议国家中心城市的,还有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有城市入围或有望入围省市的代表。 “郑州是中国的中心,既是河南的省会,也是天地之中。”全国人大代表、着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在发言中说,在郑州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可以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 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出更为强大的区位优势和吸引力。 地区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 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8]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9]中心城市 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经济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网络终端。文化交流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 猜你喜欢: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11期2011年第1期Serial No.111 No.1,2011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一线”和 “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H ”形发展战略构架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一级综合交通枢纽[1]。重庆周围集聚了诸如成都、西安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重 庆入选 “国家中心城市”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央对重庆直辖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重庆直辖之后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相对弱小,它作为西部开发“领头羊”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崛起的“引擎”,既需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这对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向前推进,已然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发展尤以中心城市为重。中心城市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 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 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国家中心城市则是指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 些城市能够在全国具备引领、 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2月份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说明重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重庆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应该把国家中心城市当做一种责任,通过未来 的发展使自身与这种定位完全相称。这就需要重庆确立自己 的核心,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2010年初,重庆同时拥有了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两大开放平台———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 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 “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重庆市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两个保税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相互呼应,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以及西部重要增长极的重庆,抓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及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表述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 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 。把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 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是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包括成渝经济区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尚处于早期单纯的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较小,且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充分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地,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及外资投资增长的密集地,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为在西部实现率先小康奠定了坚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陈国富,王伯承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01-0159-02 159——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有哪些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有哪些? 1.对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2.对人民的素质提高会有哪些促进。 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创建文明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一般意义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创建文明城市重要性的认识。 一、创建文明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内容广泛,既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精神领域的建设,又有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环境治理等物质方面的工作。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不仅指经济上要有新的发展,而且指社会文明程度要有新的提高。文明城市的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合理,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就业充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快捷,社会安全有序,医疗保健完善,市容整洁优美,生活舒适便利,政府廉洁高效,社会保障健全,科技教育进步,文化体育繁荣,市民素质优良。文明城市的这些标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努力建成文明城市,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建文明城市,是实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城市文明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的统一体。按照现阶段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文明城市具有以下标志性特征: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城区规划和建设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市民素质的提高;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法制规范、依法行政为基础的制度文明程度的提高。从文明城市定义的基本内涵来看,文明城市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管理科学有序、交通便捷畅通、教育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做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文明协调有序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