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
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推动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计划1.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制定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举措,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定革命老区、贫困县(区、市)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安排到西安市流转使用。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西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强基工程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深化西安、西咸新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省级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加大对西安市招商引资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等)3.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通过支持项目形式,加大支持驻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多学科研究平台等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布局西安。
支持西安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创建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等)4.支持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
加快建设西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
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推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公安厅、西安海关等)5.加快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
指导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加快编制枢纽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枢纽运营企业。
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
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年工作要点,推动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计划.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制定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举措,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定革命老区、贫困县(区、市)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安排到西安市流转使用。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西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强基工程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深化西安、西咸新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省级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加大对西安市招商引资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通过支持项目形式,加大支持驻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多学科研究平台等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布局西安。
支持西安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创建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等).支持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
加快建设西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
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推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实施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公安厅、西安海关等).加快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
指导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加快编制枢纽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枢纽运营企业。
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发展问题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62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发展问题研究朱晓燕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摘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郑州市的发展目标,更是郑州市的发展方面和发展动力,目前郑州市已具备了较大的优势,如历史发展机遇,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现代产业发展较快,人力资源丰富等,但与国家六大中心城市相比尚存在一些如现代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并从产业构建、航空枢纽打造、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现代产业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462-02一、引言中央把郑州定位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对郑州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交通枢纽寄予厚望,更是提出要早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为我国内陆省份或地区开拓摸索出适合的扩大开放的路径,也为我国早日实现中部崛起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在2016年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上,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被首次在省内最高会议上正式提出,将集全省之力把郑州进一步打造成国际性现代化开放型创新型城市,从交通方面来说,将进一步把郑州打造成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从对外开放方面要把郑州建设成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从产业支撑方面要把郑州建成全国性的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综合提升郑州市的经济、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实现郑州市对全河南省整体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形象树立,区域辐射、带动、引领、集散等任务与使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和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六大中心城市。
因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功能,全国各地不少实力较强的城市,如深圳、杭州、长沙、武汉、沈阳、西安等城市也在积极申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调整布局成效显著,也在积极地加快郑州市现代化进程,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争取在将来最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早日实现郑州作为国家十大中心城市之一的目标。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国家拨款、接受赠予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性权利等,属于()。
A.国有资源B.国有资产C.国有资本D.政府资金【答案】 B2、融通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市场称为()。
A.货币市场B.资本市场C.现货市场D.期货市场【答案】 A3、我国批准实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机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可行性研究报告D.资产评估报告【答案】 B4、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A.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B.国家制度完善C.市场机制创新D.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答案】 A5、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变动关系是( )。
A.价格变动,需求数量同方向变动B.价格变动,需求数量保持不变C.价格变动,需求数量反方向变动D.两者之间无稳定的变动规律【答案】 C6、根据《政府投资条例》,政府投资范围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主要采取()方式投入。
A.直接投资B.资本金注入C.投资补助D.贷款贴息【答案】 B7、商业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
A.吸收公众存款B.经营结汇、售汇业务C.民间融资D.发行金融债券【答案】 B8、不属于消费税纳税环节的是()。
A.生产B.进口C.出口D.零售【答案】 C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政策向()转型,强化对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支持,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
A.普惠化和选择性B.普惠化和功能性C.差异化和功能性D.差异化和选择性【答案】 B10、目前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
A.主体功能区规划B.国家级规划C.市县级规划D.省级规划【答案】 C11、我国负责监管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机构是()。
良好财政政策对城市圈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
良好财政政策对城市圈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4-000-01摘要以城市圈为整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圈经济的发展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城市圈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财政政策的介入和支持,以促进城市圈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财政政策集聚效应扩散效应一、我国城市圈及其经济发展简析我国对地域的划分以行政区划作为基本的单元,而城市圈是指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总体。
具体来说,城市圈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连同与这些核心城市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周边城市所构成的圈层式结构,以核心城市作为发展的中心,并以其发展力辐射到周边的城市,以其各自间的联通渠道作为偕同发展的依托,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
城市圈的形成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该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城市圈是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高级形式,其构成为各个城市在更大范围内提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会。
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尽管伴随着我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的推广与实践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圈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鉴于城市圈内各个城市、各个城市圈之间在地理区位以及要素禀赋上都有差异,区域内外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使得区域内的经济关系发生扭曲,甚至导致区域经济趋向于无序化。
这将导致城市圈内的相对欠发达城市或欠发达区域处于不利地位,削弱其对整个城市圈经济体的贡献,同时降低其对核心发达城市市场需求的支持和资源及产品的供给能力。
故而,核心发达城市也受制于整个城市圈的发展,甚至无法释放其作为核心城市的带动经济发展作用。
可见,单纯依靠城市圈内各经济体自身的协调发展很难实现整个城市圈的共同繁荣,需要政府施以适当的财政政策予以协调。
关于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调研报告
关于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辐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如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分析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引擎,其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中心城市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差距拉大等。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政策支持1. 制定优惠政策:中央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心城市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向中心城市聚集,从而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2. 加强财政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对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中心城市提供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四、基础设施建设1. 发展交通网络:中心城市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加大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辐射带动。
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这些服务设施的完善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五、产业结构优化1.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搭建平台等方式,引导优质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
发挥中心城市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推动周边地区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城市应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产业链。
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六、文化交流与创新1. 举办文化活动:中心城市可以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参与,并将这一活动推广至周边地区,增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一、概述城市维护建设税法是指由国家制定的一项税法,旨在为城市的维护和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城市维护建设税法通过征收税费的方式,筹集城市维护和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以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背景城市维护建设税法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产生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不断增加,但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需求。
因此,通过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的实施,可以增加城市财政收入,缓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财政困难。
三、税法的征收对象根据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征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个人居民:个人居民在城市内拥有的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都将纳入征税范围。
2. 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在城市内的固定资产也都需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3. 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城市内的固定资产同样也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四、税费的计算方法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动产的市场价值来确定的。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税费金额 = 不动产市场价值 × 税率其中,税率根据国家统一规定,不同的城市可能会有不同的税率标准。
五、税费的用途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主要用途有: 1. 基础设施建设:将税费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供水等,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
2. 公共服务提升: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3. 环境保护:利用税费资金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
4. 社会福利保障:通过税费资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改善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
六、税法的纳税期限和途径根据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规定,纳税期限通常为每年的某个固定日期前。
纳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纳税服务中心:纳税人可以前往当地的纳税服务中心办理缴税手续。
2. 网上缴税:部分地区支持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在线缴税,方便纳税人进行操作。
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
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1.29•【字号】渝府办发〔2022〕18号•【施行日期】2022.0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1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月29日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一、培育试点示范区县。
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强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新格局。
对纳入试点的区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500万—1000万元的资金奖励,并根据阶段性成效评估情况,择优继续给予适当资金奖励。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财政局)二、支持商业载体示范创建。
支持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城市核心商圈、商业步行街,对获评国家级、市级示范商圈或步行街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奖励。
支持开展国际美食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活动,对获评市级国际美食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区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奖励。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三、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
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在渝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总部。
对新进入重庆的批发、零售、住餐独立法人企业,且次年年度销售额或零售额分别超过5亿元、1亿元、5000万元的,择优按照不超过超额部分0.5%、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奖励。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四、支持引进商业品牌首店。
国家财政补贴政策
国家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中国自50年代起实行的财政补贴政策,重点体现了国家保持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稳定的要求。
①支持农业生产发展。
中国的财政补贴大部分用于以粮、棉、油、猪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补贴。
同西方国家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为了保持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和出口补贴不同,中国的农产品补贴政策主要立足于扶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生产量。
这突出地表现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家为了支持农产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对农民实行了加价款补贴政策,并采取了销售价格不提或少提的办法,对购销价格倒挂的价差和企业经营性亏损实行财政补贴。
因而,农产品补贴增长很快,在全部财政补贴中占居重要地位。
②稳定人民生活。
长期以来政府从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实行了保持人民生活基本必需品特别是粮油、猪肉民用煤等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并对城市住房、水电、公共交通等实行低租金、低收费制度,因此而发生的政策性亏损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或者,在提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价格后,对职工或城镇居民给予适当的物价补贴。
因此,中国的财政补贴具有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用于人民生活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适当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价格和利益关系变动带来的矛盾,为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关于《中国补贴政策汇编2017》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据中国补贴政策网统计,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和无偿补助各类企业的资金规模超过2万亿元。
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企业补贴政策,每个企业都有相应的政策可以申报。
但是申报什么补贴?何时申报补贴?申报多少补贴?材料如何准备?这是广大企业申报政府补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论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论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陕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发展枢纽经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陕西发展枢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机遇1.地理位置优势2.政策支持为了促进陕西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陕西发展枢纽经济。
陕西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
陕西还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项目投资。
3.资源丰富陕西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利用这些资源,陕西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4.人力资源优势陕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机构。
陕西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省科学院等。
这些人力资源可以提供支持和保障,促进陕西发展枢纽经济。
二、挑战1.经济转型困难陕西目前的经济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如煤炭和石油等。
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陕西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以适应枢纽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交通运输限制陕西目前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
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相对不完善,物流成本较高。
陕西离海较远,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
陕西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交通运输限制问题。
3.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的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尤其是资源类产业,如煤炭和石油等,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陕西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人才流失问题由于陕西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到了发达地区。
这给陕西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陕西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留住率和使用效率。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江羽翔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单位:亿元收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年份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2009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2010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建议■/王昊摘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需要借助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支持。
然而,我国目前在财政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在逐步解决体制、制度等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近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11年首次超过50%,到2020年将超过60%。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并把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把城镇化上升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尽管难以准确量化,但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性。
同时,经济增长,财力充足又会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助推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而作为政府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财政政策,与城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财政政策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很多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积极介入,尤其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加速城镇化进程。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然达到50%,其经济结构水平已具备了加快调整的条件。
(一)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看需要运用财政政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其中,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通知-深府规〔2018〕22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通知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2018年11月2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为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把深圳打造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制定本政策。
一、发展重点和工作机制(一)本政策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深圳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各产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政策推进落实、扶持计划组织实施、专项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各区(新区)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全市工作合力。
(三)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采用直接资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扶持手段,支持我市相关单位组织实施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广、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引导全社会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对推动我市在前沿领域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以及支撑产业技术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予以最高300万元支持。
(五)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予以最高1000万元支持。
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的通知
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1.01•【文号】财金〔2021〕96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金融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的通知财金〔2021〕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财政部各地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保监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普惠金融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融资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总结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自2022年起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增强金融普惠性,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政府引导。
立足于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弥补市场失灵,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支小助微”,利用市场化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二)政策协同。
充分利用地方整合资源的优势,统筹发挥财政、货币、监管政策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形成政策合力,促进形成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引领。
鼓励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树立标杆,打造样板,放大政策效果。
(四)绩效导向。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中央财政奖励资金与工作绩效挂钩,突出正向激励。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9.21•【字号】苏政办发〔2022〕70号•【施行日期】2022.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7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9月21日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22〕69号)要求,支持徐州市全面推进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努力形成对全国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具有示范效应的有效模式,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方面(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符合条件时将其纳入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项目。
针对工程机械、细胞治疗、安全应急等领域,支持建设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
支持徐州“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支持徐州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院,开展战略咨询、政策研究、统计监测和技术转移等工作。
支持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或机构,共建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载体。
支持徐州市优选区域建设省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离岸基地、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支持徐州建设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科创平台。
支持徐州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十四五”期间申请增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申请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智慧城市浅谈---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
智慧城市浅谈---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引言概述: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智能化。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1.1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鼓励各地加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1.2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国家提倡在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等领域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包括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车辆调度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1.3 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国家支持智慧能源系统的建设,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照明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数据共享与管理2.1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国家鼓励各地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
2.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国家要求各地在数据共享的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安全。
2.3 数据管理与开放国家鼓励各地制定数据管理规范,促进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开放化。
这有助于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智慧城市应用3.1 智慧交通应用国家支持各地推进智慧交通应用,包括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系统等。
这些应用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2 智慧环保应用国家鼓励各地开展智慧环保应用,包括智能垃圾分类、智能环境监测等。
这些应用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3 智慧医疗应用国家支持智慧医疗应用的推广,包括远程医疗、智能健康管理等。
智慧城市浅谈---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
智慧城市浅谈---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引言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也逐渐完善,为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就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政策支持1.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1.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1.3 政府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二、技术支持2.1 国家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支持力度,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2.2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进步。
2.3 国家推动各地区建立智慧城市示范区,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
三、数据支持3.1 国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促进各地智慧城市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3.2 国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护智慧城市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3.3 国家推动各地建立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促进数据的整合和应用。
四、产业支持4.1 国家支持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完善。
4.2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产业合作,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4.3 国家加大对智慧城市产业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人才支持5.1 国家加大对智慧城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支持力度。
5.2 国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研究,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5.3 国家推动智慧城市人才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的共享和流动。
结语:国家对发展智慧城市的政策为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希望各地能够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完善中心城市财政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 一
部 门 预 算 、收 支 两 条 线 ”管 理 、 “ 政 府 采购 等 项改 革 , 极 推进 部 门预 积 算 跟 踪 和 项 目支 出 的 绩 效 评 价 体
耍 坚 持 财 力 下 移 , 让 利 于 乡 镇 , 分 调 动 基 层 挖 掘 郊 区 、 区 充 市 街 道税 收潜 力 的 积极性 , 免 税收 避
流 失 , 提 高 基 层 财 政 基 本 保 障 能
是 通 过 加 快 发 展 , 力 实 施 全
项 目带 动 战 略 , 培 育 产 业集 群 , 做 大 经 济 总 量 , 化 中 心 城 市 产 业 带 强 动作 用 和 经济 辐 射 功能 , 进 城市 促 经 济的 健 康快 速 发展 。 是全 面加 二
资 金 从 经 营 性 、竞 争 性 领 域 退 出 。 二 是 强 化 预 算 约 束 。 预 算 一 经 确 定 , 保 持 其 严 肃 性 , 得 任 意 追 应 不 加 和 变 更 , 打 赤 字 预 算 , 大 依 不 加
法 执行 预 算的 力度 。 是 要以政 府 三 收支 分 类 改 革 为契机 , 一 步 深化 进
定 基 数 , 收 分 成 ”的 财 政 管 理 体 增
一 r
我 , 中 有 你 , 同 发 展 ” 良 好 氛 我 共 的
围 , 止 了 相 互 争 企 业 、 税 源 的 防 争
现 象 , 善 了 投 资 、 收 环 境 , 低 改 税 降 了 税收 征收 成本 。 是随 着共 享收 三
维普资讯
囊饕牵心 毒瓣
张 文 香
r 心城 市 能否 加 快发 展 , 决于 h 取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内容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内容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
这
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
以及水利设施建设,如水库、灌溉工程等。
此外,中央财政还支持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社会事业发展也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方向。
这包
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设施建设和项目支持,例
如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的建设和改造,以及公共文化
活动、体育赛事等的资金支持。
另外,产业升级与转型也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
这
包括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项目,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
这包括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项目、节能减排工作等方面的资金
支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内容涉及基础设施、社会事
业、产业升级与转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财政管理体制
性质
城市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城市财政管理的基本制度,是国家用以确定和调整城市政府在财政方面的责、权、利 关系和求得城市领域的矛盾得到合理解决的一个重要保证。它的实质是城市财政权限的划分问题。城市财政管理 权限划分合理,就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项公共事业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央和城市以及 城市各级财政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城市必须服从中央,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以保证中 央的统一领导和全国范围的整体利益。城市财政分配和城市财政收支平衡以及财政杠杆作用的发挥,都是由城市 财政部门按国家财政政策和制度进行的。为了发挥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地完成城市财政工作任务,让城 市政府办更多的事,并且把事办好,就要照顾城市政府的物质利益,给城市财政以更多财政管理权限和应有的财 政资金。
异同
1.实行财政分级管理是现代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共同形式。现代国家中,凡有一级政府,就相应建立一级财政。 这样不仅能保证各级政权在行使其职能时具备必不可少的资金,而且还出于发挥财政功能的需要,有些财政功能必 须在集中水平上行使,而另一些则只有分权行使才能取得较高的效益。西方国家中,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 国家,无论是三级政权还是两级政权,均实行财政的分级管理体制。尽管城市财政在各国的财政休制中所处的级次 不尽相同。我国同样也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管理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
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
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充分发挥武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底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财政引导和激励效应,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就现有财政收支水平而言,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对财政资金的刚性需求。
因此,要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工程。
第一、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政策。
要制定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按一定比例对对企业上市融资费用予以补助,对上市融资成功的企业负责人给予奖励,有效推动扶持更多有资质的企业上市融资,扩大规模,推动武汉经济加速发展。
第二、进一步完善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投资参股、补助奖励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吸引金融资金、社会投资逐步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聚集,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
转化。
通过建立金融奖励基金、中小企业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和资本市场发展资金,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合理运用BOT、BT等融资建设模式,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
要标志,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是关键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要通过完善财税政策,合理运用BOT、BT等融资建设与经营模式,解决建设所需资金,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
三、争取和用好财政优惠政策,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清理统一支持各类财税优惠政策
一是对市、区出台的支持经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进行清理,制定全市统一的财税优惠政策,彻底改变以往各区政策不统一、抢挖利益、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格局,优化支持先进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环境;二是对中央和省出台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设立宣传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操作平台,加大对企业宣传力度,简化办事流程和手续,便于企业操作。
三是根据十二五时期确定的经济发展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解决经济发展所需要政策与资金问题。
(二)完善支持产业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
第一、整合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其在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集群。
第二、出台鼓励传统产业升级的财政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第三、完善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紧密结合武汉地区中央在汉单位、省直单位和市级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特点,突出地区产、学、研专业优势,设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金,支持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运用其技术、设备与市场优势,打造具有武汉特点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由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中心转型。
(三)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相关政策支持
一是要争取中央和省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支持。
包括国家投资、财政补贴、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对外贸易、税收征管、干部人才、宣传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直接享符合武汉实际、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
二是进一步争取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支持。
要通过设立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项目、典型项目、示范项目,争取中央和省对两型社会建设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提升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为生态武汉、宜居武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要进一步争取中央和省对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支持。
要选择在全国和全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争取中央和省在财政专项资金和税
收优惠方面的支持,带动东湖高新区和全市高新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要对现行支持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行清理简化,通过先行先试,使之更适合企业发展要求,更加便于企业了解掌握和操作。
四、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调整存量,科学安排增量,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需要的地方。
第一、调整财政供养范围,降低行政成本。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和确定人员。
要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经营型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缩小财政行政支出规模,减少“吃饭”财政所占比重。
要进一步清理“三公”支出,进一步细化“三公”支出标准,严格控制三“三公”支出经费,降低行政支出成本。
第二、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压缩一般性生产项目的投资,节约财政资金,保证重点支出。
第三、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和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部门预算与其工作绩效挂钩,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期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
总之,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武汉跨越式发展,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财政政策与资金支持。
(该文发表于《武汉社会科学》2012年第一期武汉出版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