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为全诗共七节,通过描绘康河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再别康桥》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重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康桥有关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康桥”。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比较《再别康桥》与《庐山谣》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

(2)仿写一首以“告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六、板书设计1. 诗人简介2. 诗歌主题3. 诗歌结构4. 意象分析5. 修辞手法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康桥”为背景的现代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组织一次以“康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精美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精美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精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从形式、内容等方面鉴赏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感受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2)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3)徐志摩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适合诗歌情感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3. 案例分析法:以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诗歌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2.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分析诗歌:从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拓展延伸:对比徐志摩的其他诗作,分析《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3. 调查了解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参与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4.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问题,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2、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象征等。

2、教学难点(1)对诗歌中含蓄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文化意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象征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康桥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康桥的美景,然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有一位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眷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2)简单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3、赏析诗歌(1)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水草”“潭水”“星辉”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2)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康桥”象征着诗人的精神家园,“西天的云彩”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

(3)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告别康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4、再读诗歌(1)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如重音、停顿、语速等方面的处理。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2)理解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理想;(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意境;(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3)让学生初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品鉴:(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美;(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3)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巩固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2)选取其他徐志摩的诗作进行鉴赏;(3)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对于培养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 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鉴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4.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再别康桥》课文教案

《再别康桥》课文教案

《再别康桥》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2. 能够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对爱情的追求。

2. 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诗句的朗读。

2.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对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和回答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评价1. 对学生的诗歌默写和分析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料1.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

2. 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及其创作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教学内容。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8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8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3、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4、诗图5、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诗人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但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简介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诗歌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篇其他优秀的现代诗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再别康桥》创作的背景,徐志摩在剑桥的留学生活以及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1.2 作者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分析其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主题解析2.1 主题: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再别康桥》的主题,即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2 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离别的忧伤到对未来的期许。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3.1 结构:解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节奏。

3.2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

第四章:诗歌意象与象征4.1 意象: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理解其内涵和表达意义。

4.2 象征: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元素,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探讨其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欣赏: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欣赏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5.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3 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创作与《再别康桥》主题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并分享给大家。

第六章:诗歌语言与表达技巧6.1 语言特点: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6.2 表达技巧:探讨徐志摩在诗歌中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反复等,以及其艺术效果。

第七章:诗歌的审美鉴赏7.1 审美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再别康桥》,如形式美、情感美、意境美等。

7.2 鉴赏方法:教授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等。

第八章:与其他作品比较8.1 比较对象:选择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或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

8.2 比较内容:从主题、风格、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第九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9.1 传承:了解《再别康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其后诗歌创作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1、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六)精读体会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云彩永久恋情金柳低落伤感水草梦想孕育彩虹(梦)激情澎湃星辉喜爱难舍夏虫欢喜眷恋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九)布置作业1、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的情感变化。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旧文化束缚逐渐被打破,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

康桥背景: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是徐志摩留学的地方,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早晨》等。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之痛。

追求理想: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放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2.2 诗歌结构分析:四节结构:每节四行,共16行。

韵律特点: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节奏感不强,但有韵律感。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3.1 意象运用:轻云、星辉、月光等自然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优美的画面。

软泥、水草等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3.2 修辞手法:比喻: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了水草的姿态。

排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第四章:诗歌情感表达4.1 离别之情: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但又透露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理想的放弃。

4.2 对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康桥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早晨》5.2 思考与讨论:探讨徐志摩诗歌中的“新月派”诗歌特点。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六章:诗歌创作背景深挖6.1 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诗歌创作风格趋向自由化、个性化。

6.2 诗歌创作的心理背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1.2.2 诗歌《再别康桥》的逐句解析和意义阐述。

1.2.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如比喻、排比、象征等。

1.2.4 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的感受和分析。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1.2 诗歌作者介绍:讲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1.3 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1.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1.5 诗歌朗读与表达:学生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1.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歌。

2.2.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2.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朗读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3.1.2 诗歌解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1.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评价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

3.2.2 教师自我反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再别康桥》诗歌文本。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 于是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

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播放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二、静静聆听,浮现画面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我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是那样的多情。

我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梦,梦醒时分,我只能倚在康桥轻轻吹奏“离别的笙箫”。

2.播放康桥图片,(配乐小提琴《回归家园》)感受诗歌流动的画面美。

3.学生介绍经过筛选的有关作者及背景资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三、放声诵读,把握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

明确:①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如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

②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

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

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

四、激情诵读,捕捉意象
1.“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所以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2.本诗中的意象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3.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讨论作者选择这些意象的作用。

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如“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情感的景物化作有情感的生命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如“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如“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

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

如今,你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

永别了,飘逸的云彩。

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五、再次诵读,感受音乐美和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押韵。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如: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六、深情品读,体会意境美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进行赏析。

如:用了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这就使得全文基调轻
柔缠绵。

表面上洒脱飘逸实际上隐寓着内心的躁动和不安;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
如:“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

这里用招摇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

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2.结合以前的送别诗来理解这首诗意境的独特之处。

明确:“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学生讨论。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的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征意蕴。

七、结语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诗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用多情的种子孕育着心中的花朵,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风格,都一准用芬芳传达“爱”、“自由”和“美”。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

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陈继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