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化学说课一等奖
化学说课稿一等奖模板
化学说课稿一等奖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向大家展示我的化学说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化学反应的速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课堂小结。
课程导入在课程的开始,我会通过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时间会有不同的口感?”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速率对结果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以及如何测量。
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多种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教学方法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概念讲解: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以及如何用速率方程来表达。
3.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4. 应用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学学科中的核心地位。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谢谢大家的聆听,期待与大家的进一步交流。
化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化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化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 XX 学校的 XX 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呈现一节化学公开课——《物质的量》。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物质量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单位质量物质含有的物质的数量,通常用符号 N 表示。
例如,一个摩尔的质量为 1 摩尔/升,那么 1 摩尔的物质的质量就是 1g,而物质的量则是 1/1g=1mol。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一、物质的量的定义
物质的量的定义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含有的物质的数量。
例如,一个摩尔的物质的质量为 1 摩尔/升,那么 1 摩尔的物质的质量就是 1g,而物质的量则是
1/1g=1mol。
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量可以通过公式 N=m/M 来计算,其中 N 表示物质的量,m 表示物体的质量,M 表示物体的摩尔质量。
例如,对于氢气
(H2),M(H2)=2g/mol,m(H2)=1g,N(H2)=1/2=0.5mol。
三、物质的量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物质的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电流的大小和反应速率的快慢。
又如,在计算反应速率时,需要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以此来计算反应速率。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讲解的关于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
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
谢谢!。
初中化学元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这阐明是不是还有其他旳碳原子呢?
讨论交流
碳 元 素
碳原子A 碳原子B 碳原子C
质子数 6 6 6
中子数 6 7 8
从表格中你发觉了什么 规律 ?
质子数 中子数
氧 氧原子A 8
8
元 氧原子B 8
9
素 氧原子C
8
10
你能总结出元素旳定义吗??
表达氮元素 N
一种氮原子
表达氖元素
表达铜元素 Cu 表达铜这种物质
一种铜原子 表达硫元素
Ne 表达氖气
S 表达硫这种物质
表达一种氖原子 表达一种硫原子
超级市场里有成百上千种商品,为了便于顾客 选购,必须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
四.元素周期表旳构造简介(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2、用符号和数字体现含义
5个氧原子:5O 氮元素 :N
2个铜原子:2Cu 3个磷原子:3P
练习
3.二氧化碳是由 碳元素 和 氧元素 构成旳, 共有 两 种元素;
4.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碳原子 和 氧原子 构成 旳,共有 两 种原子;一种二氧化碳分子 中有 三 个原子。
5.过氧化氢(H2O2)是由 氢元素 和
⑴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俗称“水银”)
元素旳分类
①固态非金属: (“石”字旁) 碳磷硫硅碘……
⑵非金属元素 ②液态非金属(“氵”字旁)
溴
③气态非金属( “气”字头)
氢氧氮氟氯……
⑶稀有气体元素:( “气”字头)氦氖氩氪……
也是气态非金属元素
想一想:
(1)元素符号N、Cu、Ne、S表达旳意义?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河北保定十七中的化学教师辛海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3、设计思路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一、引言化学是一门有趣且实用的科学学科,它关注物质的组成、变化和性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本篇说课稿将介绍一堂初中化学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离子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使得离子化合物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了解离子化合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离子化合物的特征和结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对离子化合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PowerPoint幻灯片: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呈现相关内容;2.实验装置和材料:如烧杯、试管、盐酸、氯化钠等;3.实验操作指导: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等,激发学生对离子化合物的认知。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化合物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呈现离子化合物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和离子晶体的结构。
结合示意图和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是构成离子晶体稳定结构的重要因素。
3. 实验操作(30分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离子化合物的认识。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烧杯,并加入适量的盐酸;2.将少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并观察其溶解过程;3.观察溶液的颜色和产生的气体。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氯化钠在水中溶解时会产生氯离子和钠离子。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带领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一些问题,如:1.为什么氯化钠能够溶解在水中?2.氯离子和钠离子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3.为什么离子化合物具有稳定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得出结论:离子化合物之间的电荷吸引力使得其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溶解。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化学课程,课题为《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都将围绕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展开。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组成,掌握空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比例。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气体,引出空气的概念,并简要介绍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讲解新知识首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氩气等,并说明它们在空气中的体积比例。
接着,讲解每种成分的基本性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燃烧、液化等方法,观察空气中各成分的反应现象,从而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4.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并进行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清晰地书写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比例,以及实验探究的关键点。
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课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册,主题为“空气与水的组成”。
本次说课将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基本组成,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空气和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和“水除了能喝,还能告诉我们哪些化学知识?”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空气的组成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的组成图,让学生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氧气的助燃性,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 水的组成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水的电解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让学生理解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同时,讲解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对水有更深入的了解。
4. 实验操作本环节是课程的核心,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和氢气,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
5. 总结与拓展在课程的最后,我将带领学生总结空气和水的组成,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我还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水资源的保护和空气污染的治理。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初中化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课题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空气的组成”。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册第三章《空气与水》中的第一节。
空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但其组成及性质却鲜为人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空气的组成,还能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空气中各种气体的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测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内容。
2. 知识讲解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它们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测定方法。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组成,并讨论各种气体的用途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探究性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清晰地书写课题“空气的组成”,并用图表形式展示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同时,记录实验步骤和关键点,便于学生理解和复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一、说教材《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所选教材为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下:1. 内容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本框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课程地位:本文位于初中化学课程的起始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化学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为学生提供化学学习的基本框架。
2. 化学用语:学习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现象。
3. 化学实验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化学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熟练运用化学用语,如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
(3)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启发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基本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 化学用语的掌握: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工具,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但初学者往往觉得难以记忆,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有效进行。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制取氧气旳途径有多种,如 ①水通电 氢气+氧气 ② 氯酸钾 △ 氯化钾+氧气 ③ 氧化汞 △ 汞+氧气
④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碳酸钠+氧气等等.目前潜
水员想选择其中旳一种作为潜水艇中氧气中旳起源,
你以为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何?(至少要阐明三条不
同旳理由)
练习
A___试__管_____B___铁__架__台__ C__酒__精__灯____D__导__管_____ E___集__气__瓶____F___水__槽____
(1)在上图所示装置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 搜集装置?
探究: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 (MnO2)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制氧气和氯 酸钾制氧气旳发生装 置能否相同?
固固加热型
反应物都是固体, 反应需要加热
固液不加热型
反应物是固体和 液体旳混合物, 反应不需要加热
探究:过氧化氢(H2O2)溶液制取氧气
环节一:在常温下,把带火星旳木条 伸入过氧化氢溶液旳试管,观察木条 是否复燃? 现 象:带火星旳木条不能复燃, 结 论: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 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
环节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许二氧化锰, 把带火星旳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旳现象。
现 象:带火星旳木条复燃了
口应 (C)
(A)朝下
(B)朝上
(C)略向下倾斜 (D)略向上倾斜
4.试验室采用排水法搜集氧气时,需将
导气管伸入盛满水旳集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个操作应
在(D)
(A)加热固体药物前
(B)与加热固体药物同步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全国初中化学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空气》第二课时说课稿
《空气》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空气》的第二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一《空气》的第二课时,学习的是有关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一般知识。
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空气组成的延伸与拓展,又是以后学习氧气和氮气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简单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危害及防治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性质的描述,介绍其主要用途;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2)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3)通过分析空气污染原因,知道空气污染的途径及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3)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而空气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严重的污染。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了解空气各成分的用途,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探究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大全5篇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大全5篇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大全5篇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探索着万物的基本构造、反应过程和能量转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等奖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
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
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
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
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
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1)出示情境图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
全国初中化学说课一等奖获奖感言及说课原稿
【教学】全国初中化学说课一等奖获奖感言及说课原稿杨小祥,1978年11月生,东台市教育局化学教研员,盐城市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下的化学课例反思及行动研究》主持人,xxxx年获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说课比赛一等奖。
获奖感言:教学是理想与理性的结合xxxx年11月19日-22日,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办,本人有幸作为江苏省的三位代表之一参加了说课比赛,并最终荣获大赛一等奖。
回顾本次参加说课比赛的经历,觉得自己过得充实、值得,它令我收获了经验,开拓了眼界,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参加了,锻炼了,进步了,收获了!我不能算是教师队伍的新人,先后在三个学校工作过,现在又在教研岗位锻炼了两年多,相比很多老师多一些经验也多一些机会,曾于xxxx年获得过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现场上课一等奖的第一名。
化学教研对于我来说,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理想实现的路途,我希望自己的教学是理想与理性的结合,头顶蓝天,脚踏实地,我会把教师生涯视为幸福。
于漪老师说,优秀的教师是越教越有激情的老师,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人,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参加这次比赛,让我对说课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想法,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课堂教学要变革,说课更要变革。
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说课经常被用于师范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新教师的招聘、职称的评定及各类比赛观摩活动,而迄今为止,与现场上课相比,我们对说课的研究还显得非常稚嫩。
不知从何时开始,说课的框架似乎已被固化,流程早已定格,基本上千篇一律的都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说学法、说重难点、说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样固然让人感觉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但听多了也未免味同嚼蜡,听了开头就不想知道结尾;而如果将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说,又会给人层次不清、云里雾里的感觉。
如何能两者兼顾,又能有所突破呢?本人在这次比赛做了一点小小尝试和思考。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
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教法分析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元素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元素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化学课程,主题为“元素”。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的定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元素样本。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教材内容,准备记录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空气、水、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并引出“元素”这一概念。
2. 讲解元素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即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并通过实物样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元素的存在。
3. 探讨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挂图,讲解其结构特点,包括周期、族(或组)以及元素的位置规律。
4. 元素的分类通过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
5. 实践应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应用实例,并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元素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题以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后的习题。
2. 收集生活中不同元素的应用案例,准备下节课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绘制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元素的定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图以及元素分类的要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说课稿特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特等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化学课程,主题为“水的奥秘”。
这节课旨在通过对水的组成、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探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水的化学组成,掌握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水的组成、性质和应用展开。
首先,介绍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然后探讨水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沸点等。
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水的化学性质,例如水的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此外,还将讨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本节课将采用直观教学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水的自然循环和水分子的结构。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水的性质,增强学习体验。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水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水的电解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化学式H2O,并解释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 讨论水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流动性等。
同时,通过酸碱指示剂实验,展示水的酸碱性。
4. 水的循环与应用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水的自然循环过程,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了目标,沿着最初的设想和思路,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四、设计流程
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
剖析原理
设计实验
分组探究
论证猜想
交流评价
发现问题
反思改进
横向拓展
对比领悟
纵向延伸
好!具体看:
首先以(奇怪的现象)瓶吞鸡蛋导入,来看一下本人在课堂上的演示!利用这一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肯定一个事实:空气中是含有氧气的,并且对测定氧气的原理有了一定的暗示效果: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哦!可以用物质燃烧来消耗氧气,同时又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可谓一举三得。
通过想一想、动一动,让学生知晓要测定氧气的含量,不可能取出氧气,只可以消耗,可以通过物质燃烧的办法来消耗氧气,再配以水倒吸直观地看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再通过比一比、选一选由学生寻找出最佳药品及选择最佳药品的依据。
如此一来,学生对本实验基本上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紧接着由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自主实验,并汇报结果,研讨误差。
交流过之后再回头重新审视实验步骤中的重点字词,从而领悟到细节决定成败。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评价。
学生在研讨实验误差时,会发现影响因素非常多,自然会想到要对本实验作一些改进,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短短的时间内想要一下子由学生自主设计改进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课堂上采用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设计出一套改进装置。
用具支试管代替集气瓶,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用白磷代替红磷,可以实现在密闭容器中直接燃烧物质,避免气密性因素的影响,并降低污染;用量筒代替烧杯,不再需要观察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而只要从量筒中液面的下降直接读出结果,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激发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视频)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改进实验的效果。
从47ml下降至38ml,这减少的9ml即为氧气的体积,最终测定结果接近五分之一。
此改进与课本实验的相似度较高,既克服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又避免了课本实验预先分5等份的那种暗示式的验证性实验的缺点,探究意味更浓,对学生有较高的启发性。
经过了动手操作和动脑改进之后,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感知经典,从而明白拉瓦锡的实验无论是药品的选择还是装置的设计都近乎完美,堪称当年科学实验的典范。
再通过感受现代“数字化”先进的测定仪器,将课堂朝着横向、纵向不断延伸,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将课堂升华到了一种更高的层次。
课后则感悟创新作为作业,以创新实验设计大赛的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挑战自我的舞台。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全课的设计亮点就来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横向和纵向的深度挖掘。
重点关注了实验探究课的三大要素:
1、重点关注细节的实验视角:通过误差研讨避免学生只注重现象和结论,而不注意实验过程和细节的反思。
2、重点关注定量研究的实验素养:巧用量筒中液面的变化来取代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的观察,化繁为简、避重就轻。
3、重点关注系统化的实验思维:以分组实验为核心,改进实验为铺垫,让学生对比课堂探究实验与拉瓦锡经典实验的异同、与现代数字化手段的差异,从中感知经典、感受现代、最终达到感悟创新的境界。
大道至简,智者无华!
本堂课中没有新奇的装置设计,只有实用的经典重现;没有花哨的趣味展现,只有朴实的原理探微;没有虚有其表的探究过场,只有纵览全局的学科思维。
(总结)我们都很清楚,马拉多纳与李承鹏、黄健翔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其实是类似马拉多纳这样的运动家,是“行动中的研究者”,而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说课: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而非口力劳动者。
与各位共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