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培训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肠道菌群与腹泻
密切相关。
胃肠道生态空间(胃、小肠、大肠)目前已经发 现细菌50多属,800多种。
正常菌群在人体分布很广,其中以肠道菌量最多
1. 肠菌群的生态分布:
正常菌群在人和动物体表形成一个生物层,并分为不 同的层次。 深层主要分布有双歧杆菌和厌氧乳酸杆菌。 中层是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伟荣球菌和优杆菌等。 表层为需氧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
程。如在人体肠道分布数量最多的双歧杆菌能
分泌多种酶,将不溶性的蛋白、脂肪、和糖等变 为可溶性百度文库以便肠道吸收。
※实验证明,双歧杆菌还参与铁离子、维生素D
的吸收。
※双歧杆菌还能产生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如 维生素B1、B2、 B6、B12、叶酸和烟酸等。 ※大肠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K,乳酸链球菌还能 产生维生素C。 ※此外,细菌还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
一、概述
3、主要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的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引 起脱水、毒血症等并发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4、治疗原则
肠道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
继续进食、合理用药。
5、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可诊断。
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
肠道传染病培训课件
一、肠道传染病概述
1、肠道传染病的定义:
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 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 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 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 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 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 染病。
一、概述
2、流行病学
传染源:可来源于环境水体、被污染的食品 以及被感染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环境等。 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携带者)是主要 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水、 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或其他媒介传 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儿童、 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一旦感染发病, 其症状更为严重。
措施。(病原体大量繁殖并排出体外)
2、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
波及人群,有利于发现感染来源,从而确 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 的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 施要严、落在实处”。
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3、疫点、疫区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各项措施应做到迅速、彻底、全面。尤 其是饮用水消毒、传染源隔离治疗,医 源检索等必须做到“同步进行,一次到 位”。切忌零打碎敲。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 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 带者,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 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发现确诊1例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报告。
5-10月份对于疑似病例采便送检不 低于20%。
报告内容
包括事件的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 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 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
胃内正常菌群组成:
经口入胃的细菌大部分被胃酸破坏,只残存少 量细菌。
胃内能被培养的细菌含量
通常小于103CFU/ml,主要是相对耐酸的菌种 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占优势,常见细菌有链球
菌、葡萄球菌、乳杆菌、真菌和少量厌氧菌(包 括消化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
小肠内正常菌群的组成:
要严格、正确地执行各项技术措施。消 毒液配制要正确,投放要科学;病家消 毒应遵守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的原则。
三、开展应急监测
在疫情暴发地区和流行期间,建立 应急监测系统,确定监测内容、报 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 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动态, 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四、发现与报告
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消耗氧气,利于专性 厌氧菌生长。专性厌氧菌过度繁殖反过来抑制需 氧菌生长,进一步抑制厌氧菌自身繁殖
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可分为需氧菌、兼性
菌和厌氧菌。最居优势的是厌氧菌,占菌 群总数的99%,其中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 占90%,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与我们终生 相随。
肠道菌群的主要生理作用:
大肠内正常菌群的组成
不同部位细菌含量不同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增到108 ~ 1012 CFU/ml 回盲瓣以后则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
优势菌为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和厌氧性球 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
其次为葡萄球菌、乳酸杆菌、D组链球菌和肠杆 菌科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
肠道菌群失调
它是细菌、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生态失调所 致的疾病。
菌群失调主要包括:质的失调、量的失调 、定位转移。
(1)质的失调是指需氧菌和厌氧菌比例失调、耐 药菌和敏感菌比例失调,原籍菌和外籍菌比例失 调;
(2)量的失调分为三度: I度失调:可逆的轻度失调,原因去除后能即可 恢复。
II度失调:细菌比例严重失调,原因去除后仍不 能恢复的失调。
III度失调:又称菌群交替症,是很严重的失调 定位转移是指菌群寄生部位失调。如大肠杆菌由 大肠转移到呼吸道或胆道。
肠道菌群其他作用
※肠道菌群具有生物拮抗作用,阻止了致病菌 的生长繁殖
※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赋活作用。大肠杆菌和双 歧杆菌最强。正常菌群可作为抗原刺激,促 进机体免疫机能的成熟;相反,肠道菌群作 为条件致病菌具有潜在的致病作用
※具有促癌(食物多含硝酸盐、大肠杆菌产生 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亚硝酸盐)和抑癌作 用(双歧杆菌、大肠杆等作用)因为肠菌群 分解和代谢产物具有某些促癌作用,而另一 些细菌则具有抑癌作用。
细菌相对比结肠少的原因:
1、胃酸和胆汁酸的灭菌作用 2、小肠强有力蠕动的清扫作用 3、肠粘膜分泌IgA及粘液的杀菌作用 小肠回肠起始部位以上细菌群为104CFU/ml以下
小肠的下段特别是回肠末端细菌上升到 107CFU/ml以上。除了出现大肠杆菌科细菌外 ,厌氧菌数量明显增多,占90%以上。包括双 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
肠道菌群与腹泻
密切相关。
胃肠道生态空间(胃、小肠、大肠)目前已经发 现细菌50多属,800多种。
正常菌群在人体分布很广,其中以肠道菌量最多
1. 肠菌群的生态分布:
正常菌群在人和动物体表形成一个生物层,并分为不 同的层次。 深层主要分布有双歧杆菌和厌氧乳酸杆菌。 中层是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伟荣球菌和优杆菌等。 表层为需氧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
程。如在人体肠道分布数量最多的双歧杆菌能
分泌多种酶,将不溶性的蛋白、脂肪、和糖等变 为可溶性百度文库以便肠道吸收。
※实验证明,双歧杆菌还参与铁离子、维生素D
的吸收。
※双歧杆菌还能产生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如 维生素B1、B2、 B6、B12、叶酸和烟酸等。 ※大肠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K,乳酸链球菌还能 产生维生素C。 ※此外,细菌还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
一、概述
3、主要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的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引 起脱水、毒血症等并发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4、治疗原则
肠道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
继续进食、合理用药。
5、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可诊断。
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
肠道传染病培训课件
一、肠道传染病概述
1、肠道传染病的定义:
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 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 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 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 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 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 染病。
一、概述
2、流行病学
传染源:可来源于环境水体、被污染的食品 以及被感染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环境等。 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携带者)是主要 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水、 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或其他媒介传 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儿童、 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一旦感染发病, 其症状更为严重。
措施。(病原体大量繁殖并排出体外)
2、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
波及人群,有利于发现感染来源,从而确 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 的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 施要严、落在实处”。
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3、疫点、疫区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各项措施应做到迅速、彻底、全面。尤 其是饮用水消毒、传染源隔离治疗,医 源检索等必须做到“同步进行,一次到 位”。切忌零打碎敲。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 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 带者,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 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发现确诊1例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报告。
5-10月份对于疑似病例采便送检不 低于20%。
报告内容
包括事件的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 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 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
胃内正常菌群组成:
经口入胃的细菌大部分被胃酸破坏,只残存少 量细菌。
胃内能被培养的细菌含量
通常小于103CFU/ml,主要是相对耐酸的菌种 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占优势,常见细菌有链球
菌、葡萄球菌、乳杆菌、真菌和少量厌氧菌(包 括消化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
小肠内正常菌群的组成:
要严格、正确地执行各项技术措施。消 毒液配制要正确,投放要科学;病家消 毒应遵守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的原则。
三、开展应急监测
在疫情暴发地区和流行期间,建立 应急监测系统,确定监测内容、报 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 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动态, 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四、发现与报告
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消耗氧气,利于专性 厌氧菌生长。专性厌氧菌过度繁殖反过来抑制需 氧菌生长,进一步抑制厌氧菌自身繁殖
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可分为需氧菌、兼性
菌和厌氧菌。最居优势的是厌氧菌,占菌 群总数的99%,其中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 占90%,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与我们终生 相随。
肠道菌群的主要生理作用:
大肠内正常菌群的组成
不同部位细菌含量不同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增到108 ~ 1012 CFU/ml 回盲瓣以后则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
优势菌为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和厌氧性球 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
其次为葡萄球菌、乳酸杆菌、D组链球菌和肠杆 菌科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
肠道菌群失调
它是细菌、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生态失调所 致的疾病。
菌群失调主要包括:质的失调、量的失调 、定位转移。
(1)质的失调是指需氧菌和厌氧菌比例失调、耐 药菌和敏感菌比例失调,原籍菌和外籍菌比例失 调;
(2)量的失调分为三度: I度失调:可逆的轻度失调,原因去除后能即可 恢复。
II度失调:细菌比例严重失调,原因去除后仍不 能恢复的失调。
III度失调:又称菌群交替症,是很严重的失调 定位转移是指菌群寄生部位失调。如大肠杆菌由 大肠转移到呼吸道或胆道。
肠道菌群其他作用
※肠道菌群具有生物拮抗作用,阻止了致病菌 的生长繁殖
※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赋活作用。大肠杆菌和双 歧杆菌最强。正常菌群可作为抗原刺激,促 进机体免疫机能的成熟;相反,肠道菌群作 为条件致病菌具有潜在的致病作用
※具有促癌(食物多含硝酸盐、大肠杆菌产生 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亚硝酸盐)和抑癌作 用(双歧杆菌、大肠杆等作用)因为肠菌群 分解和代谢产物具有某些促癌作用,而另一 些细菌则具有抑癌作用。
细菌相对比结肠少的原因:
1、胃酸和胆汁酸的灭菌作用 2、小肠强有力蠕动的清扫作用 3、肠粘膜分泌IgA及粘液的杀菌作用 小肠回肠起始部位以上细菌群为104CFU/ml以下
小肠的下段特别是回肠末端细菌上升到 107CFU/ml以上。除了出现大肠杆菌科细菌外 ,厌氧菌数量明显增多,占90%以上。包括双 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