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典型土层分布情况

合集下载

上海地质概况

上海地质概况

上海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分区一般而言,表土层和第一砂层可作为天然地基或浅基础持力层,选择第一、二硬土层可作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为合适,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以第二、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然而,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受后期古河道的冲刷切割,有些工程地质层在平面分布则残缺不全。

建筑适宜性与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地质层产出状况,可以确定相适应的建筑物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建筑规模。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并非不能进行建筑施工,而是容易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其防范和治理的基础投入将显著增加,否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具备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标志层,对浅部土体划分为三大土体结构类型区(在同一土体结构类型中还可以按照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为若干亚类):存在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S区);存在第二硬土层,缺失第一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T区);缺失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N区)。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天然含水量比较低,孔隙比较小,土体不易压缩,土质密实,所以在相同水位条件下,S区、T区的地面沉降量小,而N区的地面沉降量大。

S区: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区的西部。

该区内除零星分布的基岩山体外,以冲湖积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洼。

本类型土体75米以浅普遍发育有二层硬土层,且大部分地区浅部砂层不发育,因此本区的地基条件明显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局部地区的表土层中夹有工程性质极差的泥炭质土,所以,对依赖天然地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开挖消除或治理。

T区:有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嘉定、宝山区大部,青浦、松江区的东部,闵行区西部,金山区东、北部,南汇区大部及浦东新区川沙、市区的局部地区。

总体认为地基条件尚好的土体结构类型。

N区:无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市区局部和宝山区北部,长江河口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三岛,第三软土层局部缺失,第一、二软土层厚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流变、触变现象,河口地区易产生渗流、震动液化。

上海土壤

上海土壤

1上海市土壤情况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前缘,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形成江海相成土母质,在其上发育起石灰性冲积平原土壤。

成陆后的农业利用以水稻田为主,在长期耕作、施肥和排灌的影响下,经历了频繁的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等作用,般都有耕作层、犁底层、渗渍层等,其剖面的中下部也可能有潜育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黄棕壤属上海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处于脱铝脱硅的弱富铝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具有腐殖质层、铁锰淀积层和母质层。

黄棕壤在上海市土壤中所占比例极小,只分布于冲积平原的剥落残丘,如佘山诸峰和金山三岛上。

从上述上海市土壤形成特点可以看出:上海市的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多数中性偏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

这是上海市土壤的背景基础。

2上海市绿化土壤城市绿化土壤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绿地土壤、保护地土壤和容器栽植土壤。

绿化土壤虽然大部分是从农业土壤演变而来,但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或按造园规划堆山挖湖;或在主体工程如道路及各类建筑的“夹缝”里堆、填出来,与农业土壤有明显差异。

2.1.1绿地土壤“先天不足”很多土壤从别处运来,来源杂芜,同一片绿地土壤并不相同,甚至近在咫尺,土壤就有很大差异。

特别些市政、建工项目的附属绿地,土壤情况更差:有很多是主体工程的废弃土,如市政工程的底土、僵土、淤泥,建筑地基的深层“生土”,等等。

一些不宜于做路基和建筑基槽的劣质土,都成为园林绿地土壤。

建筑垃圾等土壤侵入体多,如拆迁宅基三合土,碎砖断瓦,砼渣砼块,砂石烂铁等等。

这些侵入物往往成层分布并经推土机压实。

个别地方还受到工业废渣、废液污染。

2.1.2开放绿地超负荷践踏上海人口众多,开放绿地相对较少,市区开放绿地大部分游人量超荷载,特别在土壤可塑性含水量较大时,游人践踏,把土壤践踏得十分坚硬、紧实。

在各种绿地类型中,以开放型草坪超负荷最剧,一片新草坪,往往几年后就会出现成片光秃。

2.1.3绿地土壤的主要特点以下土壤特点指标除另有说明之外,都是树木根系有效土层全层平均值。

上海土壤分布

上海土壤分布

上海地区自地表以下约75m~100m范围内主要是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通俗的讲就是土,呵呵)。

从上往下可分为9个大层,每个大层中又可分为若干亚层。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地区有些土层可能缺失的,起主要原因是古河道的切割。

你是不是要盖房子啊我大致讲一下哈第一层杂填土层就是有很多建筑垃圾的,人工填的第二层褐(灰)黄色粉质粘土,(土层较好,适合作为浅基础建筑的持力层)第三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第四层淤泥质粘土(第三、四层土质相当差,也很厚,上海被称为软土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两层烂稀泥,呵呵)第五层灰色粘土(由于其土性差得较多,因此被分为好多亚层,典型的有5-1层:和第4层一样烂,5-2层含有微承压水,5-3层,土性稍好一些,5-4层,土比较硬,和第6层已经差不多啦)第六层暗绿色粉质粘土(比较硬,做基础持力层很不错,但是在上海地区一般都不太厚)第七层粉砂层(很强的土,一般都很厚,压缩模量大,受压变形小,承载力高,一般都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同时也是承压水层)第八层又是个软弱的土层第九层已经是基岩的上面一层,地质年代最久远,最硬了,呵呵,一般要特别控制沉降的建筑物的桩基础就需要打到这层土或是基岩上第一节土壤调查1958年,上海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于1959年完成。

这次调查,采用科技人员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摸清土壤底细,总结群众识土、改土经验,然后进行系统归纳,提出土壤分类和命名。

当时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区分为9个土壤系列:西部淀泖低地的青紫泥,约占耕地面积的13%;中部高平原的沟干泥,约占13%弱;黄浦江东部、南部及长江口沙洲的黄泥头,约占16%;沿江沿海的夹沙泥,约占22%;江河两岸的潮沙泥,约占14%;西部碟缘斜坡等地的黄潮泥,约占4%;零星分布的砂土,约占8%;沿江沿海的盐土,约占10%;西部低地中零星山丘的黄棕壤,为数甚微。

通过土壤普查及其分类命名,明确低产田改良和高产田培育的途径。

上海土壤分布终审稿)

上海土壤分布终审稿)

上海土壤分布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上海地区自地表以下约75m~100m范围内主要是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通俗的讲就是土,呵呵)。

从上往下可分为9个大层,每个大层中又可分为若干亚层。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地区有些土层可能缺失的,起主要原因是古河道的切割。

你是不是要盖房子啊我大致讲一下哈第一层杂填土层就是有很多建筑垃圾的,人工填的第二层褐(灰)黄色粉质粘土,(土层较好,适合作为浅基础建筑的持力层)第三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第四层淤泥质粘土(第三、四层土质相当差,也很厚,上海被称为软土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两层烂稀泥,呵呵)第五层灰色粘土(由于其土性差得较多,因此被分为好多亚层,典型的有5-1层:和第4层一样烂,5-2层含有微承压水,5-3层,土性稍好一些,5-4层,土比较硬,和第6层已经差不多啦)第六层暗绿色粉质粘土(比较硬,做基础持力层很不错,但是在上海地区一般都不太厚)第七层粉砂层(很强的土,一般都很厚,压缩模量大,受压变形小,承载力高,一般都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同时也是承压水层)第八层又是个软弱的土层第九层已经是基岩的上面一层,地质年代最久远,最硬了,呵呵,一般要特别控制沉降的建筑物的桩基础就需要打到这层土或是基岩上第一节土壤调查1958年,上海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于1959年完成。

这次调查,采用科技人员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摸清土壤底细,总结群众识土、改土经验,然后进行系统归纳,提出土壤分类和命名。

当时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区分为9个土壤系列:西部淀泖低地的青紫泥,约占耕地面积的13%;中部高平原的沟干泥,约占13%弱;黄浦江东部、南部及长江口沙洲的黄泥头,约占16%;沿江沿海的夹沙泥,约占22%;江河两岸的潮沙泥,约占14%;西部碟缘斜坡等地的黄潮泥,约占4%;零星分布的砂土,约占8%;沿江沿海的盐土,约占10%;西部低地中零星山丘的黄棕壤,为数甚微。

上海土层

上海土层
35.0 ~ 94.0
0
0 ~ 25.0
15.0 ~ 27.0
0 ~ 15.0
30.0 ~ 35.3
50 ~ 135
0.239 ~ 0.436
0.020 ~ 0.093
656 ~ 1570
112 ~
256
变异系数
0.082
0.019
0.003
0.079
0.096
0.073
0.152
0.214
0.200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③-1③-3
幅值
36.0 ~ 49.7
1.71 ~ 1.86
2.72 ~ 2.74
1.00 ~ 1.36
29.6 ~ 40.1
17.8 ~ 23.0
10.3 ~ 17.0
0.30 ~ 1.03
2.20 ~ 5.97
8.5 ~ 14.2
12.1 ~ 28.0
21.0 ~ 40.0
0
0 ~ 5.0
分布较广,厚度变化大
灰色粉细砂
⑦-2
35.0~40.0(50.0~54.0)
6.0~14.0
河口~滨海
密实
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土质较均匀致密。属低压缩性,高强度,为良好的桩基持力层。
分布较广,层位不稳定
灰色粘性土夹粉砂
⑧-1
40.0~60.0
10.0~20.0
滨海~浅海
可塑
含云母、腐植质,夹砂,具交错层理。属轻度超固结土,中等压缩层,是桩基持力层的软弱下卧层。
附录A滨海平原区地基土层层序表
地质时代
土层名称
土层序号
顶面埋深
(m)
常见厚度
(m)

上海地层

上海地层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

上海地区典型土层分布情况

上海地区典型土层分布情况

上海地区典型⼟层分布情况上海地区地基⼟分布及其⼯程性质表1 地基⼟构成与特征⼀览表表2 地基⼟承载⼒设计值与特征值(地基承载⼒设计值计算假定条件:条形基础,基础宽度b为1.50m,基础埋深d为1.00m,地下⽔位深度为0.50m。

)表3 盾构设计、施⼯所需参数备注:1、表中所列建议值系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及类同⼯程经验综合确定。

2、表中带“*”数据为利⽤本⼯程初勘及邻近浦三路车站~严御路车站区间、浦三路车站详勘报告数据并结合上海地区同类⼯程经验提供。

3、三轴UU、⽆侧限抗压强度、室内渗透系数、静⽌侧压⼒系数、室内基床系数为东明路~御桥路各车站及区间详勘试验数据综合统计成果。

4、扁铲、⼗字板试验为本次及浦三路车站详勘试验统计结果。

扁铲试验估算基床系数应⼒状态与实际⼯作中的应⼒状态不同,故KH值偏⼤很多,实⽤时需根据不同应⼒条件,⼟性、⼯况及变形量乘以不同的修正系数。

第①1层填⼟:普遍分布,层厚变化较⼤,⼀般为0.6~4.0m,⼟质松散不均匀,杂填⼟为主,夹碎⽯、砖块等杂质较多。

第②层可分为②1、②3层2个亚层第②1层褐黄~灰黄⾊粉质粘⼟:拟建场地内⼤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局部填⼟较厚地段该层缺失,夹薄层粉⼟,可塑为主,中压缩性。

第②3层灰⾊砂质粉⼟,局部分布,桩号SCK47+200~SCK47+512段连续分布,其它地段呈零星分布,层厚变化⼤,桩号SCK47+200~SCK47+451段(JK6号孔附近),由西向东层厚由3.0m渐厚⾄16.3m,JK6号孔向东逐渐尖灭。

该层⼟⼟质不均,夹薄层粘⼟,局部较多,松散,压缩性中等,透⽔性较强,开挖揭露时,在⼀定⽔头的动⽔压⼒作⽤下,易产⽣流砂现象。

第③层可分为③1、③2、③33个亚层第③1、③3层灰⾊淤泥质粉质粘⼟:场地内分布较普遍,⼟质不均匀,夹薄层粉砂,局部较多,流塑,⼟质软,压缩性⾼,属⾼灵敏⼟,开挖时受扰动易发⽣结构破坏和流变。

第③2层灰⾊砂质粉⼟: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局部缺失,该层⼟质不均匀,夹薄层粘⼟,透⽔性较强,开挖揭露时,在⼀定⽔头的动⽔压⼒作⽤下,易产⽣流砂现象。

上海地层

上海地层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之蔡仲巾千创作℃℃℃。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根据上海地矿徐剑斌等人在浦东、浦西5个100M深测温孔共12次实地地温测试记录进行统计研究,上海地区地下100M以浅层温度相对稳定,土壤平均温度约17℃左右,有利于热泵空调换热器工作。

上海地区地温场示意图如图2所示。

℃,温度受气候影响,温度变更大,为变温带。

由于气温对浅层地温的影响。

测试地区变温层在0~10M,左右,受季节气温影响较大。

℃,温度基本不受气候影响,称之恒温带。

上海地理知识

上海地理知识

上海地理知识一、地理位置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东临东海,地理坐标为北纬30°40′~31°53′,东经120°51′~122°12′。

上海是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和“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

上海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隔海相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上海陆地面积6340.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海上交通枢纽,是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是国务院直属的超大城市,直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二、地形地貌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是长江下游最后的一座大城市,地势平坦。

上海北部地势较高,南部地势较低,整体呈东西倾斜。

上海陆地海拔平均在4-5米之间,北部丘陵地带海拔20米左右,而南部平原地带海拔在2米以下。

上海市地形北高南低,中间为南北低平滨海平原,陆地高程平均在3米~4米之间,主要分为四个区域,即南北低平、黄浦河口前低洼地带,靠近东海和长江江底的浅海及滩涂。

上海市的滨海平原长期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地质构造变动影响,海拔较低的位于长江口前的滩涂区频繁受到了长江淤积物的堆积,构成了我国东部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滩涂地貌—“松花江口东北部滩涂地貌”。

三、气候特点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上海地处沿海地区,冬暖夏凉,温差明显。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上海的夏季一般温度在30℃以上,冬季则很少有零下的天气。

上海的气候变化较大,春秋季很短,夏季炎热潮湿而且长,所以冬季较为温和干燥。

此外,上海也是全国平均降水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均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

上海的气候是上海市区独特的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双重影响,城市中短时降水较多。

夏季和秋季多台风影响。

四、水文地理上海的水文地理主要包括江河水系和湖泊水系两部分。

上海境内有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上海最大的供水外源。

上海土壤分布

上海土壤分布

上海地区自地表以下约75m~100m范围内主要是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通俗的讲就是土,呵呵)。

之宇文皓月创作从上往下可分为9个大层,每个大层中又可分为若干亚层。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地区有些土层可能缺失的,起主要原因是古河道的切割。

你是不是要盖房子啊?我大致讲一下哈第一层杂填土层就是有很多建筑垃圾的,人工填的第二层褐(灰)黄色粉质粘土,(土层较好,适合作为浅基础建筑的持力层)第三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第四层淤泥质粘土(第三、四层土质相当差,也很厚,上海被称为软土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两层烂稀泥,呵呵)第五层灰色粘土(由于其土性差得较多,因此被分为好多亚层,典型的有5-1层:和第4层一样烂,5-2层含有微承压水,5-3层,土性稍好一些,5-4层,土比较硬,和第6层已经差未几啦)第六层暗绿色粉质粘土(比较硬,做基础持力层很不错,但是在上海地区一般都不太厚)第七层粉砂层(很强的土,一般都很厚,压缩模量大,受压变形小,承载力高,一般都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同时也是承压水层)第八层又是个软弱的土层第九层已经是基岩的上面一层,地质年代最久远,最硬了,呵呵,一般要特别控制沉降的建筑物的桩基础就需要打到这层土或是基岩上/node2/node2245/node66643/node66649/nod e66686/node66821/userobject1ai63075.html第一节土壤调查1958年,上海市根据全国的统一安排,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于1959年完成。

这次调查,采取科技人员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摸清土壤底细,总结群众识土、改土经验,然后进行系统归纳,提出土壤分类和命名。

当时依照分歧区域和分歧土壤类型的特征,区分为9个土壤系列:西部淀泖低地的青紫泥,约占耕地面积的13%;中部高平原的沟干泥,约占13%弱;黄浦江东部、南部及长江口沙洲的黄泥头,约占16%;沿江沿海的夹沙泥,约占22%;江河两岸的潮沙泥,约占14%;西部碟缘斜坡等地的黄潮泥,约占4%;零星分布的砂土,约占8%;沿江沿海的盐土,约占10%;西部低地中零星山丘的黄棕壤,为数甚微。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域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城市发展伴伴随多个工程建设,从高楼大厦到地下大型停车场,从高速公路到轨道交通,从越江隧道到跨海大桥……城市带给大家最为普遍印象就是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表现出恢宏和繁荣。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地域,和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最为复杂,城市工程建设必需考虑到地质这一关键原因,城市计划远不是“平地起高楼”那样简单。

对各类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物来说,必需要有支撑它们负荷地质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持力层”,假如所计划地域浅部岩石或土层条件不好,建筑物就需要桩基并进入很深坚硬岩层或土层来确保建筑物稳定性,这么无疑会增加建筑成本和难度。

部分建筑地点可能因为基岩离地表比较近从而建筑物能够经过少许挖掘工作或借助柱桩等基础构件将负载传输在基岩上。

比如,纽约曼哈顿地域作为美国关键金融和商务中心,是高层建筑群密集地方。

这片城市“森林”地基是坐落在坚实、稳固曼哈顿片岩之上。

因为岩石含有繁多种类,是由矿物粒子复杂地复合而成,所以即使以“坚硬”岩层作为持力层,仍然要经过对当地岩石整体地质评价和钻探取样措施对持力层进行细致分析,像曼哈顿片岩这么岩石也有可能因为倾角或是节理面上断裂而给建筑带来麻烦。

对城市很多建筑来说,它们或是比较轻(如道路或机场等地面建筑),没有必需把负荷传给下面基岩,或是基岩可能处于地表下很深地方,完全把负荷传给基岩很不经济,这时候就必需对覆盖在基岩之上土层进行分析,寻求适宜持力层作为建筑物基础。

上海地域基岩是由数十亿年来不一样年代岩石组成,地质结构现有褶皱又有断裂,现有隆起又有凹陷,是个纷繁复杂地质世界。

上海地域基岩上覆厚度达300余米土体为第四纪泥沙松散堆积物,能够分为软黏性土、硬黏性土及砂性土三大类。

和人类建筑工程活动(如建(构)筑物、交通和管道等市政工程)亲密相关关键产生在0~75米深土体中,所以,对该段主体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一向是上海地质工作关键。

根据土质特征差异,可把这段土体分为若干层,各层工程地质特征也是各具特色:第一层——表土层:广泛分布在上海陆面,厚度通常为3米。

上海市和山东省盐碱土比较与改良措施分析

上海市和山东省盐碱土比较与改良措施分析

上海市和山东省盐碱土比较与改良措施分析盐碱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过高的土壤,这种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

上海市和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盐碱土问题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盐碱土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改良措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一、上海市盐碱土情况及改良措施分析上海市的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崇明岛、长兴岛等地,占到全市土地面积的10%左右。

这些盐碱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严重的限制,导致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不小的影响。

为了克服盐碱土带来的问题,上海市政府采取了以下改良措施:1.水利工程改造。

通过建设排灌工程和引水工程,加大水资源的调控能力,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渗漏的情况,从而改善盐碱土的土壤性质。

2.土壤改良技术。

采用有机肥料、石灰和石膏等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物质,调节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适合农作物种植选择。

选择适合在盐碱土上生长的农作物,比如碱地棉、碱地稻等,降低作物对盐碱土的抗逆性要求。

这些改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海市盐碱土的情况,提高了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盐碱土面积较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山东省政府针对盐碱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1.引江济黄工程。

通过引水入黄河下游地区、改善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实现地下水位下降和盐渍化土地的改良。

3.生物改良技术。

采用植物修复和土壤固碱等技术手段,引入抗盐碱种植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4.农田改造。

通过对农田进行排水、淋洗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上海市和山东省盐碱土比较上海市和山东省的盐碱土问题虽然都非常严重,但两地的改良措施并不完全相同。

在水利工程改造方面,上海市主要侧重于调整地下水位和水资源配置,而山东省则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力度。

在化学改良技术方面,上海市更加注重有机肥料等物质的应用,而山东省则更加重视石膏和石灰石等化学物质的使用。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多种工程的建设,从高楼大厦到地下大型停车场,从高速公路到轨道交通,从越江隧道到跨海大桥……城市带给人们最为普遍的印象就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体现出的恢宏与繁华。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最为复杂,城市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到地质这一重要因素,城市规划远不是“平地起高楼”那样简单.对各类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物来说,必须要有支撑它们负荷的地质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持力层",如果所规划的地区浅部岩石或土层条件不好,建筑物就需要桩基并进入很深的坚硬岩层或土层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这样无疑会增加建筑的成本和难度。

一些建筑地点可能由于基岩离地表比较近从而建筑物可以通过少量的挖掘工作或借助柱桩等基础构件将负载传递在基岩上。

例如,纽约曼哈顿地区作为美国重要的金融与商务中心,是高层建筑群密集的地方.这片城市“森林”的地基是坐落在坚实、稳固的曼哈顿片岩之上的。

由于岩石具有繁多的种类,是由矿物粒子复杂地复合而成的,因此即使以“坚硬的”岩层作为持力层,仍然要通过对当地岩石的整体地质评价和钻探取样的办法对持力层进行细致分析,像曼哈顿片岩这样的岩石也有可能因为倾角或者是节理面上的断裂而给建筑带来麻烦。

对城市的许多建筑来说,它们或者是比较轻(如道路或机场等地面建筑),没有必要把负荷传给下面的基岩,或者是基岩可能处于地表下很深的地方,完全把负荷传给基岩很不经济,这时候就必须对覆盖在基岩之上的土层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持力层作为建筑物的基础。

上海地区的基岩是由数十亿年来不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质构造既有褶皱又有断裂,既有隆起又有凹陷,是个纷繁复杂的地质世界。

上海地区基岩上覆厚度达300余米的土体为第四纪泥沙松散堆积物,可以分为软黏性土、硬黏性土及砂性土三大类.与人类建筑工程活动(如建(构)筑物、交通与管道等市政工程)密切相关的主要产生在0~75米深的土体中,因此,对该段主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历来是上海地质工作的重点。

上海 饱和软土 地质主要特征

上海 饱和软土 地质主要特征

上海饱和软土地质主要特征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

其中,饱和软土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之一。

饱和软土是一种含水量高、密度低、强度差的土壤。

在上海地区,饱和软土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长江沿岸地区以及一些海岛上。

这些地区的土层厚度大多在20米以上,土质松软,含水量高达50%以上。

由于饱和软土的强度差,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建筑物沉降等。

因此,在上海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时需对饱和软土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除了对建筑物的影响外,饱和软土还会对地下工程、交通运输等方面造成影响,如地铁建设时需特别考虑饱和软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总之,饱和软土作为上海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对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其特性的研究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对保障上海市的地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多种工程的建设,从高楼大厦到地下大型停车场,从高速公路到轨道交通,从越江隧道到跨海大桥……城市带给人们最为普遍的印象就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体现出的恢宏与繁华。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最为复杂,城市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到地质这一重要因素,城市规划远不是“平地起高楼”那样简单。

对各类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物来说,必须要有支撑它们负荷的地质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持力层”,如果所规划的地区浅部岩石或土层条件不好,建筑物就需要桩基并进入很深的坚硬岩层或土层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这样无疑会增加建筑的成本和难度。

一些建筑地点可能由于基岩离地表比较近从而建筑物可以通过少量的挖掘工作或借助柱桩等基础构件将负载传递在基岩上。

例如,纽约曼哈顿地区作为美国重要的金融与商务中心,是高层建筑群密集的地方。

这片城市“森林”的地基是坐落在坚实、稳固的曼哈顿片岩之上的。

由于岩石具有繁多的种类,是由矿物粒子复杂地复合而成的,因此即使以“坚硬的”岩层作为持力层,仍然要通过对当地岩石的整体地质评价和钻探取样的办法对持力层进行细致分析,像曼哈顿片岩这样的岩石也有可能因为倾角或者是节理面上的断裂而给建筑带来麻烦。

对城市的许多建筑来说,它们或者是比较轻(如道路或机场等地面建筑),没有必要把负荷传给下面的基岩,或者是基岩可能处于地表下很深的地方,完全把负荷传给基岩很不经济,这时候就必须对覆盖在基岩之上的土层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持力层作为建筑物的基础。

上海地区的基岩是由数十亿年来不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质构造既有褶皱又有断裂,既有隆起又有凹陷,是个纷繁复杂的地质世界。

上海地区基岩上覆厚度达300余米的土体为第四纪泥沙松散堆积物,可以分为软黏性土、硬黏性土及砂性土三大类。

与人类建筑工程活动(如建(构)筑物、交通与管道等市政工程)密切相关的主要产生在0~75米深的土体中,因此,对该段主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历来是上海地质工作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地区地基土分布及其工程性质表1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一览表
表2 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与特征值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假定条件:条形基础,基础宽度b为1.50m,基础埋深d为1.00m,地下水位深度为0.50m。


表3 盾构设计、施工所需参数
备注:1、表中所列建议值系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及类同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2、表中带“*”数据为利用本工程初勘及邻近浦三路车站~严御路车站区间、浦三路车站详勘报告数据并结合上海地区同类工程经验提供。

3、三轴UU、无侧限抗压强度、室内渗透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室内基床系数为东明路~御桥路各车站及区间详勘试验数据综合统计成果。

4、扁铲、十字板试验为本次及浦三路车站详勘试验统计结果。

扁铲试验估算基床系数应力状态与实际工作中的应力状态不同,故KH值偏大很多,实用时需根据不同应力条件,土性、工况及变形量乘以不同的修正系数。

第①1层填土:普遍分布,层厚变化较大,一般为0.6~4.0m,土质松散不均匀,杂填土为主,夹碎石、砖块等杂质较多。

第②层可分为②1、②3层2个亚层
第②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拟建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局部填土较厚地段该层缺失,夹薄层粉土,可塑为主,中压缩性。

第②3层灰色砂质粉土,局部分布,桩号SCK47+200~SCK47+512段连续分布,其它地段呈零星分布,层厚变化大,桩号SCK47+200~SCK47+451段(JK6号孔附近),由西向东层厚由3.0m渐厚至16.3m,JK6号孔向东逐渐尖灭。

该层土土质不均,夹薄层粘土,局部较多,松散,压缩性中等,透水性较强,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

第③层可分为③1、③2、③33个亚层
第③1、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场地内分布较普遍,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粉砂,局部较多,流塑,土质软,压缩性高,属高灵敏土,开挖时受扰动易发生结构破坏和流变。

第③2层灰色砂质粉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局部缺失,该层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粘土,透水性较强,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

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场地内分布较稳定,埋深厚度变化不大,夹薄层粉砂,流塑、属高灵敏土,开挖时受扰易发生结构破坏和流变。

第⑤层可分为⑤11、⑤1A、⑤12、⑤2、⑤3A、⑤3B、⑤4层7个亚层和⑤3T层一个透镜体。

第⑤11层灰色粘土:场地内分布较稳定,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粉砂,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一般,软塑~流塑,高压缩性,开挖时受扰易发生结构破坏。

第⑤1A层灰色砂质粉土:场地内遍布,分布较稳定,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粘土,松散~稍密,中压缩性,盾构在该层中掘进时阻力较大,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该层为场地内微承压含水层。

第⑤12层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砂:场地内分布较稳定,不均匀,土质一般,夹粉砂较多,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

第⑤2层灰色粉砂:场地内呈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在桩号SCK47+451以西,
以东该层基本缺失,但至ZK12号孔处附近又有揭露,埋深、厚度变化不大,该层土质不均,夹薄层粘土,局部较多,中密,中压缩性,土质较好,也为微承压含水层,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

第⑤3B层灰色粉质粘土,场地内普遍分布,软塑,中~高压缩性,不均匀,夹薄层粉砂,局部较多。

第⑤3T层灰色砂质粉土,为第⑤3B层中的透镜体,仅JK6及CJ105处揭露,土质不均,夹薄层粘土,稍密。

第⑤4层灰绿色粉质粘土,仅个别孔揭露,含氧化铁斑,可塑,土质较好。

第⑦层可分为⑦1、⑦22个亚层
第⑦1层草黄~灰色粘质粉土:埋深较深,仅部分钻孔揭露,夹薄层粘土,土质较好,稍密,中压缩性。

第⑦2层草黄~灰色粉砂:埋深较深,仅CZ106及JK12号孔处揭露,夹薄层粘土,土质较好,密实,中压缩性。

地下水由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及赋存于⑤1A、⑤2层中的微承压水、赋存于⑦层中的承压水组成,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泾流,受气候、季节、降水量的影响而有变化。

场地⑤1A、⑤2层为微承压水层,⑦层为承压含水层,根据上海地区工程经验,微承压水位及承压水位一般均低于潜水位,埋深一般为地表下3~11m,随季节呈周期变化。

根据本次承压水观测结果和初勘以及相邻浦三路站及严御路站详勘承压水测试结果,⑤1A层微承压水水位埋深 5.11~5.35(-1.35~-1.47m),根据⑤2层微承压水水位埋深约为5.29~6.10m(-0.83~-1.19m),详见下表2-3。

⑦1层层顶埋深在46.0m以下,⑦2层层顶埋深在52.8m以下对本工程没有影响,因此未做观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