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不愧为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朴素中见真情, 朴素中蕴哲理,朴素中含幽默,朴素中出诗画。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既写小说,又写散文、诗歌,可谓是“多栖”作家。

在散文创作方面,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

在无须任何掩饰的散文创作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

翻开他的任意一本散文集,篇篇作品都让你感觉清爽,读着痛快。

你会感叹,这普普通通的汉字,怎么一经过贾平凹的组合就有如此的魔力?贾平凹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

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朴素中见真情, 朴素中蕴哲理,朴素中含幽默,朴素中出诗画。

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贾平凹先生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宛如一曲高亢的秦腔。

2、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人性着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语言质朴。

4、贾平凹先生最擅长在平凡中渗透大道理,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5、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能让人看到生命的本真,不虚枉,不骄躁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地域气息深厚而闻名。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其对其小说作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贾平凹小说的魅力与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朴自然,真实生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其质朴自然著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实动人。

例如《废都》中的史念海、《怀素》中的怀素、《秦腔》中的孙丽华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其言谈举止、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给人以极为强烈的感受。

二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既有自然流畅的散文式语言,也有生动活泼的对话式语言,更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例如《白鹿原》中就有大量运用了传统的白话、俚语、谚语等地方语言,使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地域气息;《秦腔》中更是大量采用了陕西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三是生动形象,生命力十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充满生命力,使人物、场景、情感等得以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秦腔》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就十分生动鲜明,使人物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生活感和情感共鸣力。

他以浓烈的乡土气息为背景,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充满地方特色,大量采用了地方语言,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加了作品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贾平凹写作特点

贾平凹写作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

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描写场景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

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

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

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的,有些是被迫离开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

我的老家棣花村,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泻洪池。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陕西的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土气,俗语俚语方言,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为是风格一种。

多农村题材,多写实,想象力有限。

他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验。

而很少有人能挣脱经验,建立一种“超验”精神。

以实写实,看山是山。

实在不算最高明的做法了。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

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

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

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

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

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

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

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

棱角分明,一目了然。

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

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

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

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

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

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

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

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激情,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

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

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

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

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

《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语言独特、生动、质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浅谈。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非常质朴自然。

他的小说语言避免了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而
是采用了一种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使人感觉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对于描写乡土生活、塑造农民形象非常贴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
和环境。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呈现出浓
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地方特色的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民间色彩,还使得作品具有了
独特的声音和节奏。

通过运用这些俚语、方言和口语,贾平凹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真实而鲜
活的乡土世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密而独特的文化氛围。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有韵律的语言,使作品具有一种音乐般的
美感。

这种韵律感不仅体现在贾平凹小说的句子结构上,还体现在贾平凹运用的多样化语
言技巧上。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
非常流畅和悦耳。

通过这种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贾平凹成功地为作品赋予了一种独特而动
人的美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质朴自然、独具特色和富有韵律感等方面。

这些语
言特色不仅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
情节。

贾平凹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可爱,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
的重要代表之一。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以长篇和短篇小说名闻于世。

断断续续地读过他的一些小说,感觉他的语言风格朴实深沉,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长篇描述场面宏大,意义丰厚,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他的思想。

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

在其大散文观的指导下,其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贾平凹的散文的艺术持点:风格迥然、情真意切、细致、哲理、自然、美、幻、理性超越。

贾平凹笔下的农耕世界是活泛的充满灵气,人与物,人与人沟通相融,淳朴自然。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答:从整体而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平淡中道真理、见真情。

[小说方面]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本文导读:首先,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

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

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

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

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

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

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

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一定的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再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我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

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义倾向,确实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最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部分都属于“进入型”小说,由此而体现了它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从空间上说,“进入型”小说情节结构上的进入—离去,总是联系着两块在传统上是对立的空间地域:城和乡。

贾平凹在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

从时间上说,“进入型”小说中所谓的进入者的一进一离,不仅联系了城乡两个空间区域,而且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

贾平凹小说语言特点分析

贾平凹小说语言特点分析

贾平凹小说语言特点分析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被誉为“北方现实主义”代表作,其作品中常常充满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但面对这些反思,他用的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点入手,分析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真实表述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真实性,可以看出他笔下的人物场景、动作、情感等都具有生动的描写和真实性,表达出来的内容极其具体,仿佛看到了雨纷飞落在户外,人们在露天市场上讨价还价的情况。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把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欣赏到生活的美与丑,感受到人的喜怒哀乐。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真实表述是对现实社会的回应,他用文字还原了现实,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人性。

二、现实反思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不是简单地描写生活,而是对现实的反思。

他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的压力、人性的脆弱,用真实的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丑恶,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对社会提出了质疑、批判。

例如,在《废都》中,他描写了一个废弃的城市,用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场景的方式对当代城市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在不经意间成功地刻画出了那些废墟中的人们,展现出了他们的孤独、苦痛和彷徨。

三、语言美感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他的语言非常精练、含蓄而有力。

他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但却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

在《白银时代》中,他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个人物“彭龙怀一次失恋,就愤怒地跳进百公里深的思维海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诗意和辞藻。

四、表述方式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述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他热爱大写字母、划横线和特殊符号的运用。

在小说中,用大写字母、划横线表达情感和语气,使文章更具生动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横线则能够突出重点,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而特殊符号的使用,则是用来调整节奏和强调重要性。

这种表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命力,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看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和自己的一样稀;于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小说中略显突兀的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浮躁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和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金狗是一个新式农民,他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他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他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金狗经历的遭遇和生活的环境,几乎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人的感情纠葛于一体,还不时穿插测字看相、阴阳八卦、祭文民谣及佛道思想等,是一部内涵丰富、充满民间精神与文人趣味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但在写完这部作品之后,贾平凹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现实主义表现“真实”可能性的怀疑:“这种流行的似乎严格的写实方法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我来讲将有些不那么适宜,甚至大有了那么一种束缚;”3于是,80年代末太白山记的发表就实践了这种怀疑;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写意式的民间想像八十年代末,贾平凹发表的太白山记又是一部“新笔记小说”,但这一部小说与早期“新笔记小说”“商州三录”的纪实精神不同,是一部具有“聊斋”意味的文人小说;如果说浮躁是贾平凹早期写实精神的总结,那么太白山记似乎可以看作贾平凹写意精神的开端;随后,白朗、五魁、美穴地等一系列远离现实、纯属虚构的小说问世;这一类写虚或者说写意式小说的成功,为废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就是作者把对历史的虚构推演到对现实的虚构;笔者认为,废都基本上是一部写意式小说,也就是它不是现实的写实,而是本质的写实,是在表面写实的包装下写人的欲望,既包括形而下的性欲,也包括名利欲及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等;尽管小说大量涉及了性事,但作者以“此处删去多少字”的写法避免了直接的性描写,并没有造成小说淫秽不堪的感觉;废都的性描写到底该怎么定性,我们且抛开,这里主要谈谈废都的虚妄性和写意性,也就是废都浓厚的狂欢式的民间想像色彩;废都中出现的“四大名人”、“四大恶少”及那个唱着民谣的拾垃圾老汉,还有那些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女性唐婉儿、柳月、阿灿等,都透着一种虚幻性和主观想象色彩;试以唐婉儿为例,她抛夫弃子与周敏私奔,可谓少见的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现代新派女性,或者说唐婉儿有着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但等见了庄之蝶,唐婉儿竟崇拜得五体投地,自我主体意识尽失,把周敏抛到九霄云外,很快与庄之蝶进入热恋状态;等柳月发现了她与庄之蝶的奸情,她竟然暗示庄之蝶用性占有去堵柳月的嘴,还与柳月称姐道妹,组成一个战壕里的“盟友”,真成了只知肉欲的“稀有动物”但小说中又把她对庄之蝶的爱描写得似乎很纯洁高尚,不免有牵强之感;恐怕只有发挥“女性妄想症”的男作家才会写出这么符合男性口味的女性贾平凹一贯的特长是写理想女性;早期写的女性美丽善良传统,多为男性的依附品,如小月、师娘、小水等,这些女性固然美好,但缺少尖锐的个性;到废都,贾平凹突转笔锋,一下子写出唐婉儿、柳月等那么多虚荣放浪的现代女性,真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如果说柳月身上还有那么一些真实生活的参照,那么唐婉儿身上赋予了太多的男性想像和人为的虚幻色彩;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她怎么能舍得不管不问自己的骨肉,又怎么那么快把周敏置之不理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水性杨花、不负责任的荡妇,作为知名作家、有着深厚学养的庄之蝶又怎么能把她深爱而没有丝毫忏悔如果说好色贪欲是男人的本性,唐婉儿其实就是满足男人本性的尤物;另外,阿灿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男性作家的虚妄想象;当然,这里所说的虚妄想象并不包含太多的贬义,主要是指一种狂欢式虚构;废都的民间想像不光体现在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那些女性身上,还体现在对庄之蝶本人的虚幻性塑造上;庄之蝶不是贾平凹,也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作家;庄之蝶的名字本身就源于一个充满虚幻色彩的哲理典故,也许作者的寓意就是要制造一个进入幻境的人物;也许,庄之蝶只是无数男人的一个欲望之梦,一个关于名利女色的美梦;但美梦醒来是噩梦,庄之蝶的结局是死亡,也暗示了这种“美梦”的悲剧性和虚妄性;作家暂时放弃现实生活的逻辑,大胆进行想像和虚构,只要本质真实,细节失真或经不住推敲也在所不惜;试想,作为知名作家的庄之蝶,在女色面前一次次失去起码的理性自控能力,真不知道这样毅力薄弱的男人怎么能成为知名作家也许,作者只是想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放纵自我、胆大妄为的庄之蝶,来表现失落文人的颓废,来喻指人心的欲望膨胀;王富仁教授曾说过,贾平凹“是一个会以心灵感受人生的人,他常常能够感受到人们尚感受不清或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在前些年,我在小书摊上看到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就曾使我心里一愣;在那时,我刚刚感到中国社会空气中似乎有一种不太对劲的东西,一种埋伏着悲剧的东西,而他却把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写成并出版了,小说的题名一下便照亮了我内心的那点模模糊糊的感受;这一次指废都——笔者注,我也不敢太小觑了贾平凹;我觉得贾平凹并非随随便便地为他的小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贾平凹为他的小说起这个名字确实有深意存焉;文中多次出现的拾垃圾老头唱的那些讽刺社会现实的民谣,就是“废都”的形象标注;在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废都”里,只要人性的野马脱缰,出现庄之蝶这样颓废的文人也是顺理成章;陈晓明教授在评废都时说,“这真是一个阅读的盛会,一个关于阅读的狂欢节;当然,它首先是书写的狂欢节,一种狂欢式的写作;”废都其实也是写人在形而上的追求失意时的形而下的放纵;废都的叙事模式既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也是“一男多女”模式,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套路,其中受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也很明显;小说中穿插出现的一些字画古董、测字算命、讲禅布道等也充满传统文化气息;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所谓“红楼笔法”,是对红楼梦在艺术上多种成熟技巧的总称和泛称,应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它的叙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人物形象复杂多面,结构多线并进、虚实结合,语言雅俗共赏,修辞手法多样等;具体地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像鲁迅先生所言:“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底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由过去的“好人”、“坏人”一元思维模式向“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二元思维模式的拓展,是“红楼笔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主要标志;在语言上,“红楼笔法”主要体现在语言雅俗共赏,叙述语言书面化,人物语言口语化;在结构上,“红楼笔法”体现在多线并进和虚实结合等手法;贾平凹随着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丰富,“红楼笔法”的运用也日益娴熟;首先,在他笔下,出现了一大批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复杂性很难用“好人”、“坏人”的一元思维模式去判断;比如夏天义,文革时也欺男霸女,但他刚硬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又如夏天智,既传统正直,讲究礼仪,乐善好施,但也有虚荣的毛病;有人把夏风、引生与作者贾平凹联系起来分析,认为,“夏风和引生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就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整体;这是一个经受着分裂之痛的心灵,理智的一面要脱离乡土投向城市,根性的情感却丝丝缕缕牵扯不断,理智明白这种情感是无望的,但无望中却本能的怀着希望,情不能断,也无法断,肉体的根断了,精神的根还在,于是只能扭曲异变;说白了,贾平凹是要活画出一幅身心分裂、情理对峙的自我精神图谱;这是他心灵的复调状态,一种纷乱如麻、痛苦不堪的复调状态;”7如果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作家把自我劈成几份,分配到他的小说的一些角色中去”8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其实,引生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爱的疯子,夏风是一个矛盾率真又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家;其次,贾平凹的一些作品本着生活的原貌来写,和生活一样的丰富、真实与深厚;土门展现了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感情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农村成了城市的边缘,农民也成了半个城里人,但经历城市文化影响的农民就像成义的“阴阳手”一样有点不伦不类的病态;高老庄中的蔡老黑是一个与子路形成对照的农民,他的勇敢果断,反衬子路的优柔寡断;他对爱情的坚定,反衬子路对爱情的游移;他的莽撞与感情用事,反衬子路的冷静与理性;秦腔“法自然”的写实手法,简直就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照搬与挪用;夏天义“金玉满堂”的儿孙们除去哑巴,是现代不肖子孙的真实写照;夏风与白雪的感情波折,是现代青年婚姻失败的折射;引生对白雪的迷恋,是现代人面对爱情无奈的悲剧性体现;秦腔的衰落,是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真实处境;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更是现代农村的真实反映;第三,贾平凹在小说中善于借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从太白山记的离奇虚构,到废都的神秘文化及狂想式的写作风格,再到白夜中虚幻的“再生人”,土门中成义的“阴阳手”以及高老庄中石头神秘莫测的画……都构成了贾平凹写实文学中的虚幻成分;秦腔基本上是“法自然”的写实作品,但疯癫的引生不断出现的幻觉、狂想也构成了秦腔独具特色的虚写部分;贾平凹曾说:“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是什么,我的初衷是要求我尽量原生态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我相信小说不是故事也不是纯形式的文字游戏;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能量还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从以上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三种境界的分析,可以看出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基本上围绕一条主线呈螺旋状向上发展,而这条主线就是文化寻根意识;另外,文化寻根意识其实也是贾平凹的主动追求;他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要“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他还说自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常热衷于很现代的东西”,但是“后来就不那么写了”,因为“我得溯寻一种新的思潮的根源和背景,属中西文化的同与异处,得确立我的根本和灵魂;”而这个“根本和灵魂”也就是贾平凹后来又强调的“意识一定要现代,格调一定要中国做派;”12 2003年,他再一次强调:“我主张在作品的境界、内涵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式上又坚持民族的;”后来,贾平凹仍有类似观点的表达;这些写作原则从侧面也佐证了贾平凹的文化寻根创作倾向;。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 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贾平凹小说 的特点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 小伙伴哦!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 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 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 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 矫情不是真情, 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 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 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 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 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 “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 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 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 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 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 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 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 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 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 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 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 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 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 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 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 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 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

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方式闻名于文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重点讨论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首先,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独具特色。

他的小说经常使用本地化的语言和土话,贴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例如,在《废都》中,贾平凹让人物使用大量的方言和乡土词语,突出了小说表现的地域性。

其次,贾平凹善于使用闲话和口语化的叙述方式。

他常常以故事的方式来介绍人物和景物,并且善于在故事中夹杂讽刺和诙谐。

这种叙事方式既别开生面,又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

再次,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一格。

他喜欢使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和比喻句,让语言更加准确生动。

同时,他也非常善于使用隐喻和象征意义来传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废都》中,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于废都叙述者想要毁灭单桥而无法实现,因为单桥代表个人的权力,正如昭和时期日本的一架小飞机,在抗日战争初期,因为从铁路桥上飞过,激发了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最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

他的小说常常使用短句和断句,让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善于切换语调和节奏,让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这种节奏感也让贾平凹的作品更具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总之,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独具一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间性。

他的语言生动有力,充满了比喻和隐喻。

这不仅仅是他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喜爱他的创作。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

《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

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

乍一看来,它欠缺感情,也没有哲理,纯粹是对景物的描绘,但实际上它是以动写静,写出了一种心游自然的虚静情绪。

《静》这篇散文,单纯朴素,写作家与妻子在湖中游玩,写景也是精细的,单纯中寓着丰富的虚静之情,这是老庄的情趣,使散文显现着温淳含蓄的美。

但是,我们也同时感到,这种散文,含蓄的都是玄而虚的情绪,是平和稳定的心境,不容易引起情感的激动。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写作特点鲜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社会关注。

首先,贾平凹的写作手法独具一格。

他善于以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让读者对故事情节有强烈的代入感。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他大胆地使用口语化的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次,题材选择多样化。

贾平凹的作品涉及各个社会阶层与角落,从平凡人的生活琐事到社会的黑暗面,题材广泛而深入,如《寒夜》揭示了农村贫困与黑暗,《废都》揭示了西北边陲地区的底层生活状态,可见贾平凹对社会问题有很深的洞察力。

他善于通过微型故事来展现宏观问题,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融为一体。

人物塑造也是贾平凹小说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深入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多数是社会下层人士,他们常常生活在困境中,像是孤独、堕落和绝望的化身,通过揭示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展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通过小说反映出农村的贫困景象,城市的底层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以冷峻的写实态度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并借助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正如他所说:“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怕,我总怕过一天就会变成无法写小说的样子。

写小说之所以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是因为这是我用力活着的方式。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多样化的题材选择、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社会关注。

他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生活的细节,通过多种题材展示社会的多样性,通过深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并借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也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和责任。

关于贾平凹小说特点

关于贾平凹小说特点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然而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光明网评)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非常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

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

(作家王蒙评)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非常圆熟,然而,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

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

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看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和自己的一样稀。

于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

小说中略显突兀的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和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

小说主人公金狗是一个新式农民,他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

他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

他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

金狗经历的遭遇和生活的环境,几乎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

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

《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人的感情纠葛于一体,还不时穿插测字看相、阴阳八卦、祭文民谣及佛道思想等,是一部内涵丰富、充满民间精神与文人趣味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但在写完这部作品之后,贾平凹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现实主义表现“真实”可能性的怀疑:“这种流行的似乎严格的写实方法(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我来讲将有些不那么适宜,甚至大有了那么一种束缚。

”[3]于是,80年代末《太白山记》的发表就实践了这种怀疑。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写意式的民间想像八十年代末,贾平凹发表的《太白山记》又是一部“新笔记小说”,但这一部小说与早期“新笔记小说”“商州三录”的纪实精神不同,是一部具有“聊斋”意味的文人小说。

如果说《浮躁》是贾平凹早期写实精神的总结,那么《太白山记》似乎可以看作贾平凹写意精神的开端。

随后,《白朗》、《五魁》、《美穴地》等一系列远离现实、纯属虚构的小说问世。

这一类写虚或者说写意式小说的成功,为《废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就是作者把对历史的虚构推演到对现实的虚构。

笔者认为,《废都》基本上是一部写意式小说,也就是它不是现实的写实,而是本质的写实,是在表面写实的包装下写人的欲望,既包括形而下的性欲,也包括名利欲及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等。

尽管小说大量涉及了性事,但作者以“此处删去多少字”的写法避免了直接的性描写,并没有造成小说淫秽不堪的感觉。

《废都》的性描写到底该怎么定性,我们且抛开,这里主要谈谈《废都》的虚妄性和写意性,也就是《废都》浓厚的狂欢式的民间想像色彩。

《废都》中出现的“四大名人”、“四大恶少”及那个唱着民谣的拾垃圾老汉,还有那些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女性(唐婉儿、柳月、阿灿等),都透着一种虚幻性和主观想象色彩。

试以唐婉儿为例,她抛夫弃子与周敏私奔,可谓少见的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现代新派女性,或者说唐婉儿有着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

但等见了庄之蝶,唐婉儿竟崇拜得五体投地,自我主体意识尽失,把周敏抛到九霄云外,很快与庄之蝶进入热恋状态。

等柳月发现了她与庄之蝶的奸情,她竟然暗示庄之蝶用性占有去堵柳月的嘴,还与柳月称姐道妹,组成一个战壕里的“盟友”,真成了只知肉欲的“稀有动物”!但小说中又把她对庄之蝶的爱描写得似乎很纯洁高尚,不免有牵强之感。

恐怕只有发挥“女性妄想症”的男作家才会写出这么符合男性口味的女性!贾平凹一贯的特长是写理想女性。

早期写的女性美丽善良传统,多为男性的依附品,如小月、师娘、小水等,这些女性固然美好,但缺少尖锐的个性。

到《废都》,贾平凹突转笔锋,一下子写出唐婉儿、柳月等那么多虚荣放浪的现代女性,真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如果说柳月身上还有那么一些真实生活的参照,那么唐婉儿身上赋予了太多的男性想像和人为的虚幻色彩。

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她怎么能舍得不管不问自己的骨肉,又怎么那么快把周敏置之不理?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水性杨花、不负责任的荡妇,作为知名作家、有着深厚学养的庄之蝶又怎么能把她深爱而没有丝毫忏悔?如果说好色贪欲是男人的本性,唐婉儿其实就是满足男人本性的尤物。

另外,阿灿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男性作家的虚妄想象。

当然,这里所说的虚妄想象并不包含太多的贬义,主要是指一种狂欢式虚构。

《废都》的民间想像不光体现在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那些女性身上,还体现在对庄之蝶本人的虚幻性塑造上。

庄之蝶不是贾平凹,也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作家。

庄之蝶的名字本身就源于一个充满虚幻色彩的哲理典故,也许作者的寓意就是要制造一个进入幻境的人物。

也许,庄之蝶只是无数男人的一个欲望之梦,一个关于名利女色的美梦。

但美梦醒来是噩梦,庄之蝶的结局是死亡,也暗示了这种“美梦”的悲剧性和虚妄性。

作家暂时放弃现实生活的逻辑,大胆进行想像和虚构,只要本质真实,细节失真或经不住推敲也在所不惜。

试想,作为知名作家的庄之蝶,在女色面前一次次失去起码的理性自控能力,真不知道这样毅力薄弱的男人怎么能成为知名作家?也许,作者只是想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放纵自我、胆大妄为的庄之蝶,来表现失落文人的颓废,来喻指人心的欲望膨胀。

王富仁教授曾说过,贾平凹“是一个会以心灵感受人生的人,他常常能够感受到人们尚感受不清或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

在前些年,我在小书摊上看到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就曾使我心里一愣。

在那时,我刚刚感到中国社会空气中似乎有一种不太对劲的东西,一种埋伏着悲剧的东西,而他却把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写成并出版了,小说的题名一下便照亮了我内心的那点模模糊糊的感受。

这一次(指《废都》——笔者注),我也不敢太小觑了贾平凹。

我觉得贾平凹并非随随便便地为他的小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贾平凹为他的小说起这个名字确实有深意存焉。

文中多次出现的拾垃圾老头唱的那些讽刺社会现实的民谣,就是“废都”的形象标注。

在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废都”里,只要人性的野马脱缰,出现庄之蝶这样颓废的文人也是顺理成章。

陈晓明教授在评《废都》时说,“这真是一个阅读的盛会,一个关于阅读的狂欢节。

当然,它首先是书写的狂欢节,一种狂欢式的写作。

”《废都》其实也是写人在形而上的追求失意时的形而下的放纵。

《废都》的叙事模式既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也是“一男多女”模式,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套路,其中受《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也很明显。

小说中穿插出现的一些字画古董、测字算命、讲禅布道等也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所谓“红楼笔法”,是对《红楼梦》在艺术上多种成熟技巧的总称和泛称,应该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它的叙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人物形象复杂多面,结构多线并进、虚实结合,语言雅俗共赏,修辞手法多样等。

具体地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像鲁迅先生所言:“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底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种由过去的“好人”、“坏人”一元思维模式向“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二元思维模式的拓展,是“红楼笔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主要标志。

在语言上,“红楼笔法”主要体现在语言雅俗共赏,叙述语言书面化,人物语言口语化。

在结构上,“红楼笔法”体现在多线并进和虚实结合等手法。

贾平凹随着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丰富,“红楼笔法”的运用也日益娴熟。

首先,在他笔下,出现了一大批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复杂性很难用“好人”、“坏人”的一元思维模式去判断。

比如夏天义,文革时也欺男霸女,但他刚硬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

又如夏天智,既传统正直,讲究礼仪,乐善好施,但也有虚荣的毛病。

有人把夏风、引生与作者贾平凹联系起来分析,认为,“夏风和引生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就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整体。

这是一个经受着分裂之痛的心灵,理智的一面要脱离乡土投向城市,根性的情感却丝丝缕缕牵扯不断,理智明白这种情感是无望的,但无望中却本能的怀着希望,情不能断,也无法断,肉体的根断了,精神的根还在,于是只能扭曲异变。

说白了,贾平凹是要活画出一幅身心分裂、情理对峙的自我精神图谱。

这是他心灵的复调状态,一种纷乱如麻、痛苦不堪的复调状态。

”[7]如果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作家把自我劈成几份,分配到他的小说的一些角色中去”[8]),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其实,引生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爱的疯子,夏风是一个矛盾率真又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家。

其次,贾平凹的一些作品本着生活的原貌来写,和生活一样的丰富、真实与深厚。

《土门》展现了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感情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农村成了城市的边缘,农民也成了半个城里人,但经历城市文化影响的农民就像成义的“阴阳手”一样有点不伦不类的病态。

《高老庄》中的蔡老黑是一个与子路形成对照的农民,他的勇敢果断,反衬子路的优柔寡断;他对爱情的坚定,反衬子路对爱情的游移;他的莽撞与感情用事,反衬子路的冷静与理性。

《秦腔》“法自然”的写实手法,简直就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照搬与挪用。

夏天义“金玉满堂”的儿孙们(除去哑巴),是现代不肖子孙的真实写照;夏风与白雪的感情波折,是现代青年婚姻失败的折射;引生对白雪的迷恋,是现代人面对爱情无奈的悲剧性体现;秦腔的衰落,是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真实处境;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更是现代农村的真实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