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观后感1 这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纪录史上的奇迹。
1964年,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一大批英国各地的7岁的小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最终选定了14个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长系列之7岁篇”。以后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7年时间的人生历程,7年来的他们的人生变化和对生活的感悟。
到XX年为止,这个成长系列从1964年开始的7岁篇,拍摄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一直到56岁篇。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甚至当我们人到中年,回头看时,我们7岁、14岁时的样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们更是不可能看到别人的成长历程。在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看着社会和时代的沧桑变化,看着14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变成发福秃顶的中年人,看着他们经历事业上的变化,爱情婚姻生活的变故,有一份难言的感受涌现在我的心头。
知道这个纪录片,还要感谢一个博友anny在我的博文“命运天注定”后面的留评:同意你所说的,《56Up》已经说尽了,西游记也说了,孙悟空再怎么变花样,也逃不脱五指山。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网上搜这个"56up",发现原来它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系列反映英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一些普通人的真实人生命运的纪录片。前一阵儿下载下来,但没有马上看,近来静下心来,抽空把一共11集(7,14,21,28,35,42岁各一集,49岁两集,56岁三集)片子全部看完。
片中14个孩子,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
约翰、安德鲁、查尔斯来自于精英家庭,在私立学校读书。
布鲁斯、尼尔、彼得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自于老工业重镇利物浦;
尼克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
女孩苏西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巴蕾舞训练,家里在苏格兰有度假别墅。
托尼和三个女孩林恩、杰基、苏珊出身东伦敦的贫民区,算社会底层;
西蒙和保罗在福利院,在没有父母关护的情况下长大,算社会最底层;
看完这个系列,我感慨万分,深感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遗传和性格对其人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这些感慨:
1 过早地结婚生子会影响人生的设计和发展。要有耐心等待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2 一个人的体重基本与他所处的阶层相对应。精英阶层的人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身材;
3 知识改变命运。受教育程度高的,更容易获得较好的生活;
4 生育孩子的数量与经济状况及受教育程度有关。经济状况好、受教育程度高,生育孩子少;反之,经济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生育孩子多。同时,生育孩子的数量过多,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5 婚姻的幸福与否和知识水平关系不大,和性格情商更为相关;
6 父母的学习能力和智商遗传明显,大体上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看这部片子,我最深的感受可以概括为:自律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能享受到自由的人生;
人生七年观后感2 在一次看校内论坛的十大帖子的时候,看见了BBC纪录片《地球上最热的地方》的推荐。看完了那个纪录片之后,顺便闲逛,就发现了这个名为“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当时想,这个意思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七年吗?因
为好奇点开一看,原来是记录了英国地区的14个孩子7岁时的想法,到了14岁、28岁…又再拍一遍,最新的更新甚至是XX年出的56岁。对于人生故事,我向来充满了各种疑问,也有极大兴趣搜集各种版本。于是我饶有兴趣地从,...一直看到了。今天下午看完56up之后,躺在床上睡午觉,各个人物的故事有些错综复杂,让我没能一一记清楚,于是决定仔细地再看一遍,认真提炼一些或许有用的线索。
虽然有那么多部,但如果你没有时间,那么看最后一部也可以有很多收获。
以下是个人剧情分析。
1.苏Sue
是三个女孩中比较活泼的一个,21岁在旅游公司工作,24岁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当时认为婚姻和孩子是一体两面的。但之后认为结婚过早会错过完全做自己的人生重要阶段。35岁时离婚,42岁再婚,父母在她35~42岁之间的照顾小孩上帮了很多忙。42岁开始在伦敦的某大学做课程安排,到49岁时已成为行政主管,自己觉得挺幸运。直到56岁时,对婚姻和生活都比较满意。
当被问及对于过去的选择是否有另外的想法时,说:认为现在这样挺好的,并不想思考过去如果能重新选择会怎样。这是不错的态度。
2.保罗Paul
7岁时在美国收养院,梦想当警察,后来在工地上作建筑工。成长中逐渐克服了不擅长表达情感的问题。工作的问题曾使他失去部分信心,直到老年时仍然在努力建立更多的信心。20岁时卖掉房子,与女友一同游澳大利亚,这段时间让他们互相了解与信任。28岁时与Susan结婚,育有一女一子。
假日时他经常与子女一同出游,他认为教育很重要,人读的书是带不走的。而孩子教会他无论读书与否,任何人都会有用处,即使只是关怀别人。后来夫妇在养老村工作,妻子作教育工作,他则负责所有的房屋维修。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喜欢与年长的人相处。谈到他自己的学习时,承认是自己未好好学习,但认为教育制度需要改革,来让人们喜欢学习。
3.尼尔Neil
小时候很活泼可爱,曾想读哈佛大学,未进,就读于亚伯丁大学,一学期后辍学。21岁时当了建筑工人,28岁时成为了流浪汉,35岁时居住到了社会住宅。在20多岁时他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继续下去,而缺点是无法作出积极的行为。
42岁时他成为了伦敦议会的自由民主党成员,49岁时则成为了地方议会的议员,搜集民意并反映,以使它们成为真实。他说从来没见过自己的意愿成为真实,我想着或许是他成为议员的动机之一,他现在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