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要素禀赋论”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对外贸易的战略指导思想,获得了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收益。

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理论呈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其是否能继续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本文提出了将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自身发展进行动态拓展的观点,认为静态地描述比较优势只是要素禀赋论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应成为动态地理解与应用该理论的障碍。

一、对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18到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学说,是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两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先后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应当立足本国占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开展对外贸易,实现贸易互利。

在此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瑞典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国应当立足本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进行进出口商品生产。

该理论探究了比较优势的来源,触及到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其只进行了静态分析,不能和经济发展理论相衔接。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大量运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重大进展,历史上称为新贸易理论。

但其产生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背景之下,未能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看问题,对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因此,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实质上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缺少动态的发展研究。

按照这些理论,后进国家就没有追赶和后来居上的可能,只能被动地服从于现有的世界分工格局。

我们必须立足自我,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拓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首先要将比较优势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一、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进展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HelpmanandKrugman,1985;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andKrugman,1985)。

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

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

实际上,克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R.Tybout,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internalreturnsto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

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

第二,该模型认为具有大的国内市场的厂商在世界市场中有竞争优势。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与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状况,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

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难题”。

该难题的提出,使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为了对现实作出新的解释,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来构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从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方向之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指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原因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发展方向之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的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就发达国家而言,即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由于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是存在差异的,且不同国家还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生产技术,因而,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最终产品相同,具有相同技术能力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摘要】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探讨。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进行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然后介绍了基础经济学模型和扩展经济学模型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并对实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探讨了前沿研究领域。

在强调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础经济学模型、扩展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前沿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20世纪初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分析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由大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大卫-里卡多等奠定基础,其基本理念是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其相对优势产品,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突破,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复杂现象。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新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基础经济学模型和扩展经济学模型中的应用,以及实证研究和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旨在为深入理解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国际贸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和互利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繁荣。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目录比较优势理论概述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两百年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理论概述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一种要素(劳动要素);2、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4、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5、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6、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完整比较优势理论

完整比较优势理论
[编辑]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 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 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 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 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社会的在劳动分工中,普 遍存在着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小姐、 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更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 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后者虽然处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 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学生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归档的日 常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 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 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基础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时具有不同的相对成本优势。

比如,某个国家可能比其他国家更适合生产某种特定商品,因为它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或更好的资源、技术等条件。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擅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或服务,这样才能最大化整个世界的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学界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它进行了一些新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复杂的生产过程而不断演化和改进。

目前,一些新的理论分支正在兴起,例如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基于价值链的比较优势分析等。

这些新理论不仅考虑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还关注了其他因素如金融、政策、社会和文化等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这些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和预测贸易模式的演变,以及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变化。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跨国投资和技术转移已经愈来愈频繁。

这给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运用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聚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构建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产品,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参与者。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的绿色适用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传统产业的贸易模式,还可以应用于绿色产业的贸易研究中。

绿色产业是指通过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来保护环境的产业,比如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

绿色产业之间的贸易也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产业链环节进行全球资源整合。

研究该领域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助于制定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作者:闫亚南来源:《对外经贸》2012年第01期[摘要]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经典理论,目前主要有规模经济分析、R&D分析、人力资本配置分析、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等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展望,使比较优势理论与时俱进。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路径;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107-03一、前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产品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衡量。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优势理论。

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相似,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也是因为相对价格的不同,只是这种相对价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而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所产生的相对价格优势。

新贸易理论则是从规模经济等新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这种新的贸易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贸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分工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从而找到该理论的发展前景,试图以新的研究视角来解释新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李嘉图认为,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在生产该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具有不同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最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详细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之前,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个理论的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有不同的技术和资源条件,因此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具有不同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例如,英国生产纺织品比葡萄牙更加具有成本优势,因为它有更好的纺织机械和更丰富的棉花资源,而葡萄牙则更有价格优势,因为它有更好的产酒技术和气候条件。

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和证明,李嘉图得出了总结性的结论:如果每个国家都将其重点放在生产其比较优势的商品上,并通过国际贸易将生产的商品出口,那么所有国家都可以从这些贸易中获益,而不是每个国家只专注于自己的生产。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新进展1.全球价值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产业开始跨国、跨境生产和分工合作。

这些公司和产业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每个国家在其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全球价值链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因此他们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调整,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更短,生产过程也更加复杂。

每个国家在生产和加工中能够提供的价值不同,因此它们赢得了不同的利润。

2.创新与技术变革另外一个改变比较优势理论的因素是技术变革和创新。

经济学家们认为,技术的快速变化打破了一些老的比较优势,并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例如新能源和信息技术。

创新和发展新技术是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它们改变了生产和服务的方式,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打造了新的全球贸易地图。

3.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也是一种能够影响比较优势的力量。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6《华商》货币时代,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会自行调节,在长期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一个稳定的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因此,在当时,通货量、物价等因素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大。

所以,马克思曾指出,通货的量只有在危机时期才对利息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货量在其它情况下则与利率无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利率取决于借贷资本供求”是依据他所在时代的币制特点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当今的纸币本位下,货币量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实际利率的水平。

因此,在纸币本位条件下,实际利率的变动不仅要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也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凯恩斯生活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比之金属货币时代更为深入与强烈,因此提出了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这一观点。

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把古典学派认为是中性的货币变成了对经济有影响的东西,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其合理性。

五、现实世界中两种理论的共存并不矛盾现实经济社会中只存在着一种由货币形态表现的利率,即贷款所付利息与本金之比。

笔者觉得现实世界中的利率可以这么理解:利率产生的基础是借贷资本供求,货币利率只是利率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用“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这一理论深刻的揭示了现实中由货币形态所表现的这一利率的本质。

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

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

马克思说过,当货币作为货币本身来运动时,它只是表现为一收一支,但当它作为借贷资本来运动时,它就表现为一借一贷,简单的收支与资本式的借贷是有显著区别的。

利息不生于货币的简单收支,而生于货币资本式的借贷。

可见,由货币形态来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与此同时,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为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理论提供了现实的支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货币利率”,更多地是直接按照“货币利率”的变化行事,而不是“借贷资本利率”。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个文献述评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个文献述评

年来 比较优势理 论研究的最新发展 , 总结了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从 外生 比较优势到 内生 比较 优势 , 静态 比较 从 优势到动 态比较 优势的基本转向 , 后讨论 了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 的实践意义 。 最
关键词 : 比较优势 ; 区域经济 ; 国际贸 易 中图分 类号 :0 4 2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7 20 )5—0 0 —0 17 —2 1 {0 6 0 05 5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5 9 期
20 o 6年 1 月 0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Xia n t ueo Fia c n dEcn mi o r a o ’ n Isi t f n n ea t oo c s
Vl .9 No. 0 1 1 5 Oc .0 6 t2 0
比较优势理论 的发展有两条线索 : 斯密关注分 工以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 中的作 用 , 开辟 了内生 比较优势学说 的先河 , 李嘉图等学者则从 区际或国 际间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 比较优势 , 形成了外
主要包括 以李嘉 图外生技术 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 、 俄林为代表的禀赋 比较优势说 , 以及与之有关的另 外三个贸易定理 : 要素价格均等化( P f t r e F E, c r i ao pc eulao ) 理、 托 普 尔 和 萨 缪 尔 森 定 理 qazt n 定 i i 斯
势研究 由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拓展 , 反过来 , 动态 比较优势又往往 由比较优势的后天因素 即内生 比较 优势理论来解释, 这样 , 比较优势的内生化和动态化
研究出过相关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中的后天 因素 , 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 中, 经济学家们还特别关注 了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作者:华小全马怀礼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摘要: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在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的框架下,经过需求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中间产品模型等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已形成基本完善的理论架构,但实证分析并不完全支持其适用性。

发展中国家学者从长期考察,对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模块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lX(2009)33-0210-02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斯密在《国富论》中用两句话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要小,就永远不会在家内生产”;“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Ricardo使用了一个葡萄牙用葡萄酒来交换英国毛呢的例子后指出,“享有较大优势的国家由别国输入的物品。

自然是该国不易生产的物品。

但是,它输入这些物品所获得的利益,同它在为换取它们而输出的物品所获得的利益是一样的。

因此,能以最小费用获得输入品。

”后经Heeksher、Haberler、Ohlin、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比较优势理论中两个关键性概念是:要素密集度指生产一件产品时所耗费的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一种产品所耗费的资本相对多的话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否则就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可用生产要素的相对关系,可用要素存量之间的比值或用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表示。

四个基本定理分别是:赫克希尔—俄林(H-O)定理: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科技水平和位似需求,且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贫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给定各国科技水平,如果允许商品自由贸易,那么原来不一致的要素相对价格比率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或者说原来同一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不相等的绝对价格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S—S)定理:某一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雷布津斯(Rybczyski)定理:如果一国能保持多样化生产,则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存量的轻微增加不仅会导致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在总产品产量中的份额增加,而且会导致这种产品产出的绝对量增加。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摘要】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接着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演变和核心内容入手,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后,重点探讨了新兴的研究方向,包括从单一比较优势到多维比较优势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

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新进展的探讨,有望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带来新的启示和贡献。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新进展、历史演变、核心内容、不足之处、多维比较优势、跨学科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概念,源自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或地区因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在生产特定商品或提供特定服务时存在着相对优势,并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互补互利的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绝对优势、相对优势、机会成本和专业化等概念。

绝对优势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拥有绝对的生产成本优势;相对优势则指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更有效率;机会成本指一个国家因选择生产某种商品而放弃生产其他商品的机会成本;专业化则是指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分工与合作。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模式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贸易模式的转变,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受到了挑战。

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

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

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

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

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

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

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一、标题:1.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和新趋势2. 动态比较优势模型的构建与应用3. 全球化背景下动态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动态比较优势视角下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5.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进展及启示二、分析:1.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和新趋势动态比较优势(DCS)理论是一种基于不同地区或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状况,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优势取向和适应性的新型理论。

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到比如现代的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分工等更为具体和复杂的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

新趋势包括:研究不同产业间的动态比较优势及其调整过程、加强生态因素的考虑和跨国公司的角色等。

2. 动态比较优势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动态比较优势模型是DCS理论应用的核心,也是相关实证研究的重要手段。

DCS模型的构建要基于实际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关注资源禀赋、技术变化、成本、品质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常见的模型包括:基于单一因素、多种特质和趋势的模型。

应用方面,需要考虑数据和实际问题的局限性,以及决策干预的作用。

3. 全球化背景下动态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球化过程不断加速,其中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复杂度都逐渐增长。

DCS理论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格局和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DCS强调了跨越国界限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技术能力以及扩大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应注意到潜在的不公平、环境负外部性等问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合作的建立。

4. 动态比较优势视角下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DCS我渐渐地成为国际贸易分析的重要参照依据。

从传统的贸易理论的角度观察,DCS强调了更全面、更动态的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作用。

在一些特殊的贸易问题中,DCS可能会出现适宜的解决方案,比如服贸谈判、汇率稳定等,同时,它也可以为贸易谈判提供支持。

5.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进展及启示DCS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近年来飞速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解读【范本模板】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解读【范本模板】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一、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进展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Helpman and Krugman,1985;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 and Krugman,1985).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

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

实际上,克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 R。

Tybout,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19 7 9 b ; oD l lar , 19 8 6 等 )对 贸易 均衡 ( 当产 品 由北 方 最 初 开发后 来被 南方 模 仿 ) 的稳 态性 质 提 供 了有 用 的
洞见 , 但由于没 有考 虑到 所 有 一般均 衡的 相互影 响
和驱 动产 品创新 率 的经 济 因素 , 从 而使分 析 不够 完
对 于 赫 尔普 曼 和 克鲁 格 曼 的研 究思 路 , 有 的学
~ 者 从 另 外 的 角 度 提 出 了 质 疑 ( H
15 an d 玩 vi n -
s o hn , 19 3 ) 。 质 疑 从 赫 尔 普 曼 ( H e lp l l l al l , 19 8 7 ) 的 论
文《不 完全 竞争 与 国际 贸易 》人手 。 赫 尔普 曼在该 文
业 内贸 易 。 这些 国 家的 贸易模式体 现 了很 高 的专业
化程度 。 但 是 , 他们认 为 , 生 产过程 中的 规模 经济 可 以 部分解 释这 种 专业 化 , 但不 是全 部 。 在 大 多数 产
业 中 , 一 些不 同的公 司共 同 贡献 了一个 国家 的 出 口
成绩 , 并 且每个 公 司又 有很 多工厂 , 因此公 司或工 厂
· 国外经济理论 动态 ·
比较优 势 理论 研 究新 进 展
崔浩
比 较优势 理 论 , 也 称 比较 利 益 说 , 最 早 可追 述
至亚
·




斯 密认 为 一 国在 国际 贸易 中出 口 生
产成 本具有绝 对优 势 的产 品 , 进 口 生 产上 占劣势 的
产品 。 他 的理论 也被后来 的经 济学家 总结为绝 对 比
沿着 赫 尔 普 曼 和 克 鲁 格 曼 的 思 路 , 梯 伯 特

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不断更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不同的新技术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优劣,这就使得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评估和比较这些新技术的优劣。

而在技术比较方面,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对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进行阐述,并以具体应用为例,探讨其在实践中的价值。

一、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的解析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一种应用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企业在同一技术领域中的生产效率,来评估这些产业的竞争力、类型和发展前景。

在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中,新技术是指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兴技术,通过推动创新、发展新市场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手段,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比较优势则是指在同一技术领域中,某一企业的生产效率比其他企业更高,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并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强的竞争力。

在具体实现中,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主要通过比较企业或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来评估其在新技术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选取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技术领域中的生产效率,或比较同一领域中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2、搜集数据:搜集有关企业或国家在同一技术领域中的生产效率数据;3、分析差异: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找出其中的原因;4、总结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评估结果和应对策略。

二、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

以下将以制造业为例进行阐述。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一直是各国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

新技术的应用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新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则成为了评估企业在制造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汽车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评估其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一、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进展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HelpmanandKrugman,1985;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andKrugman,1985)。

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

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

实际上,克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R.Tybout,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internalreturnsto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

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

第二,该模型认为具有大的国内市场的厂商在世界市场中有竞争优势。

第三,该模型有助于理解贸易、生产率和增长之间可能的联系。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规模经济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解释。

多勒尔(DollarandWolff,1993)等提醒我们,用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

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体现了很高的专业化程度。

但是,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可以部分解释这种专业化,但不是全部。

在大多数产业中,一些不同的公司共同贡献了一个国家的出口成绩,并且每个公司又有很多工厂,因此公司或工厂的规模经济不能解释全部的国家专业化。

他认为技术差异是对发达国家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释(Dollar,1993)。

日本、德国和美国的许多出口品之所以被看做是高技术产品,是因为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中研发所占的比例很高,以及员工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很大比例。

但是,多勒尔也认为,尽管技术差异能很好地解释比较优势,但这种解释只是针对短期有效,对长期比较优势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任何一门专有技术最终会变成国际性的公共产品。

那么,什么才能成为高技术产业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呢?多勒尔认为是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新技术和训练补充性技术劳动力的制度。

对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研究思路,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质疑(HummelsandLevinsohn,1993)。

质疑从赫尔普曼(Helpman,1987)的论文《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入手。

赫尔普曼在该文中发展了一个简单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用以说明国家规模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

该文最重要的理论洞见是指出了,当每一种产品仅仅在一国内生产时,国家的规模是世界GDP构成的惟一决定因素。

并且赫尔普曼在OECD的资料基础上分析并得出,当国家的规模越来越相似时,贸易群体之间的贸易量也不断增加。

该文中模型的假设是:每一种产品只在一国生产;所有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有国家的偏好一致。

对此,哈迈斯和莱文森认为这一假设过于苛刻,该模型不适用于每年的每对贸易国。

他们认为,距离会增加差别化产品贸易的摩擦成本。

距离相近的国家从事产业内贸易是因为喜好多样化。

远距离国家中的消费者愿意消费国外的多样化产品,但高运输成本将限制这种贸易。

此外像边界贸
易、季节性贸易、贸易限制以及语言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内贸易。

而且他们还进一步用OECD和非OECD(14个国家)的资料作对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在OECD国家为25.3%,而在非OECD国家仅为0.5%。

他们认为这一实证结果也说明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而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充分,可能有别的更重要的因素。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R&D)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

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

他们发展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

在他们的模型中,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

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

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

贸易有产业内的和产业之间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

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动态分析尽管是建立在许多原有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如克鲁格曼(Kmgman,1979a)与狄克西特和诺曼(Dixitand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

他们不仅推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而且就动态分析而言,他们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些时候对具有产品创新的贸易的动态研究。

这些研究(Kru~nan,1979b;Dollar,1986等)对贸易均衡(当产品由北方最初开发后来被南方模仿)的稳态性质提供了有用的洞见,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

而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R&D的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

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杨小凯和博兰(YangandBorland,1991)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
人力资本的积累。

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

他们关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被置于一个将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之中。

按照这一框架,经济增长并不单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后果。

该框架分析了经济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动态均衡过程,并阐释了斯密和扬格(AnynYoung)的思想: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分工的演进。

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

应当强调的是,他们的框架不同于标准的新古典框架,后者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主要基于规模经济,而他们的框架将专业化和分工置于分析的核心,并且严格区分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发扬了斯密关于分工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核心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