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路由器脆弱性表格GBT18018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信息资产威胁和脆弱性对应表

(完整word版)信息资产威胁和脆弱性对应表
易受电压波动影响,已造成严重损失
轻微受电压波动影响,易造成严重损失
易受电压波动影响,不易造成严重损失
14
静电
位于易产生静电环境,资产易受静电破坏
位于易产生静电环境,资产不易受静电破坏
位于不易产生静电环境,资产易受静电破坏
工作人员无资产维护意识,没有维护常识
工作人员有资产维护意识,没有维护常识
工作人员无资产维护意识,有维护常识
软件无合法数据验证机制
48
提供给操作人员错误的指南信息
文件匮乏
文档管理混乱
49
软件维护失误
工作人员无资产维护意识,没有维护常识
工作人员有资产维护意识,没有维护常识
工作人员无资产维护意识,有维护常识
无软件更新控制
50
硬件的操作失误
工作人员操作不熟练
设备易损坏
无硬件访问控制
缺乏物理安全措施
51
存储介质的故障
工作人员注重个人利益
工作人员无法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弱
无数据访问控制
无硬件访问控制
40
内部人员身份假冒
工作人员无法律意识
工作人员弱法律意识
弱密码管理
不易辨认身份的真伪
41
内部人员出卖个人信息
工作人员注重个人利益
工作人员无法律意识
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弱
数据中心无物理安全措施
数据中心弱物理安全措施
无劳工协议,竞业禁止等保密要求
不易辨认身份的真伪
信息不易辨认真伪
无逻辑访问控制
30
系统篡改
弱密码管理
软件无身份验证机制
软件采用弱身份验证机制
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应用软件存在漏洞

信息安全评估表

信息安全评估表
5.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
程中被窃听;
6.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
唯一性;
7.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且身份
鉴别信息至少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1.3.2
安全标记(S4)
应对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敏感标记;
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1.2.2
访问控制(G4)
1.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2.应不允许数据带通用协议通过;
3.应根据数据的敏感标记允许或拒绝数据通过;
4.应不开放远程拨号访问功能
1.2.3
安全审计(G4)
1.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3.应对关键区域实施电磁屏蔽。
序号
控制点项目
安全标准
评估情况
说明
1.2.1
结构安全(G4)
1.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2.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3.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4.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路径。
1.3.5
安全审计(G4)
1.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
户;
2.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
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3.审计记录应包括日期和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事件的结果等;
4.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网络安全评估记录表

网络安全评估记录表

网络安全评估记录表
1. 评估项目信息
2. 评估背景
[填写评估的背景信息,包括评估的目的和依据]
3. 评估范围
[填写评估的范围信息,包括评估的系统、网络设备、软件等具体范围]
4. 评估方法
[填写评估采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手动测试、自动化扫描、
漏洞分析等]
5. 评估结果
5.1 安全风险评估
[填写评估得出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包括风险的等级、具体
描述和可能的影响]
5.2 脆弱性评估
[填写评估得出的脆弱性评估结果,包括脆弱性的名称、等级
和推荐的修复措施]
5.3 安全控制评估
[填写评估得出的安全控制评估结果,包括已实施的安全控制、推荐的改进措施等]
6. 评估结论
[填写评估的总体结论,包括对评估对象的整体安全性评价,以及针对评估结果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7. 评估附件
[列出评估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附件,如截图、测试报告、风险分析表等]
---
以上是《网络安全评估记录表》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还请随时与我联系。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体系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体系

第2部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
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类别 产品类标准 10)交换机 《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GB/T 21050—2007)、《交换机安全测评要求》(GA/T 685—2007)。 11)其他产品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GA/T 671—2006)、《终端计算机系统测评方法》(GA/T 671-2006); 《审计产品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GB/T 20945—2006);《虹膜特征识别技术要求》(GB/T 20979—2007); 《虚拟专网安全技术要求》(GA/T 686—2007);《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指南》(GA/T 711— 2007); 《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测试指南》(GA/T 712—2007); 《网络和终端设备隔离部件测试评价方法》(GB/T 20277—2006); 《网络脆弱性扫描产品测评方法》(GB/T 20280—2006)。
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类别 产品类标准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2—2006) 《操作系统安全评估准则》(GB/T 20008—2005) 2)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3—2006)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评估准则》(GB/T 20009—2005)
第2部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
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类别 产品类标准 4)PKI 《公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要求》(GA/T 687—2007) 《PKI 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GB/T 21053—2007) 5)网关 《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A/T 681—2007) 6)服务器 《服务器安全技术要求》(GB/T 21028—2007) 7)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GB/T 20275—2006) 《计算机网络入侵分级要求》(GA/T 700—2007)

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操作系统脆弱性表格-《GBT20272-2007》

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操作系统脆弱性表格-《GBT20272-2007》
整性标签应随数据一起流动,系统应保证低完整性的数据不能插入、覆盖到高完整性的数据;
d)对操作系统中处理的数据,应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OS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
的操作序列回退,以确保用户数据的完整性。系统应保证在处理过程中不降低数据完整性的级别。
用户数据保密性
a)应确保动态分配与管理的资源,在保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被再利用,主要包括: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在存储和传输时应按GB/T 20271-2006中6.3.3.8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行安全保护;
——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对注册到操作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实现对SSF出现失败时的处理。系统因故障或其它原因中断后,应有一种机制去恢复系统。
系统应提供在管理维护状态中运行的能力,管理维护状态只能被系统管理员使用,各种安全
功能全部失效;
n)操作系统环境应控制和审计系统控制台的使用情况;
o)补丁的发布、管理和使用:补丁是对操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修补的程序的总称。操作系统的
服务器脆弱性识别表格
依据《GB/T20272-2007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中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所列举内容编制。
项目
子项
内容
是否符合
备注
安全功能
身份鉴别
a)按GB/T 20271-2006中6.3.3.1.1和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标识功能:
——凡需进入操作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
理员进程的操作等。当审计激活时应确保审计跟踪事件的完整性;应提供一个机制来显示当前选择的审计事件,这个机制的使用者应是有限的授权用户;

18028-2 IT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18028-2 IT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ICS 35.040 L8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IT 网络安全第2部分: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curity techniques — IT network security —Part 2: 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ISO/IEC 18028-2:2006,IDT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与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征求意见稿)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XX -XX -XX 发布 20XX -XX -XX 实施GB/T XXXXX.2-20XX/ISO/IEC 18028-2:2006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缩略语 (2)5 网络安全参考体系结构 (2)6 安全维 (2)6.1 访问控制安全维 (3)6.2 鉴别安全维 (3)6.3 抗抵赖安全维 (3)6.4 数据保密性安全维 (3)6.5 通信流安全维 (3)6.6 数据完整性安全维 (3)6.7 可用性安全维 (3)6.8 隐私安全维 (3)7 安全层 (3)7.1 基础设施安全层 (4)7.2 服务安全层 (4)7.3 应用安全层 (4)8 安全面 (5)8.1 管理安全面 (5)8.2 控制安全面 (5)8.3 终端用户安全面 (5)9 安全威胁 (5)10 对安全维应用于安全层所实现目标的描述 (6)10.1 基础设施安全层 (9)10.2 服务安全层 (11)10.3 应用安全层 (13)参考文献 (15)前言GB/T xxxxx在《信息技术安全技术IT网络安全》总标题下,目前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网络安全管理;——第2部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第3部分:使用安全网关的网间通信安全保护;——第4部分:远程接入的安全保护;——第5部分:使用虚拟专用网的跨网通信安全保护。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表

表1:
基本信息调查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网络设备:路由器、网关、交换机等。

安全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身份鉴别等。

服务器设备: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计算机、便携计算机等。

终端设备:办公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

重要程度:依据被检查机构数据所有者认为资产对业务影响的重要性填写非常重要、重要、一般。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填写说明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系统服务、中间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系统等。

应用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网管软件、办公软件等。

专业资料
填写说明专业资料
信息系统文档类别:信息系统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实施、运维文档;系统开发程序文件、资料等。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1、用户分布范围栏填写全国、全省、本地区、本单位
2、业务处理信息类别一栏填写:a) 国家秘密信息;b) 非密敏感信息(机构或公民的专有信息) ;c) 可公开信息
3、重要程度栏填写非常重要、重要、一般
4、如通过测评,请填写时间和测评机构名称。

专业资料
1、网络区域主要包括:服务器域、数据存储域、网管域、数据中心域、核心交换域、涉密终端域、办公域、接入域和外联域等;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注:安全事件的类别和级别定义请参照GB/Z20986-2007《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专业资料。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关于调整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执行标准规范的公告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关于调整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执行标准规范的公告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关于调整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执行标准规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公安部
•【公布日期】2009.09.02
•【文号】公信安[2009]1157号
•【施行日期】2009.09.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治安管理
正文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关于调整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执行标准规范的公告
(公信安[2009]1157号)
根据标准化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安全产品技术标准,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自即日起调整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检测执行标准规范(执行标准规范目录见附件)。

对于依据分级的标准规范检测通过的产品,产品销售许可证书标注产品分级信息。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每年组织对信息安全专用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特此公告。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日附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
执行标准规范目录。

脆弱性-威胁对应表

脆弱性-威胁对应表

未受控 资产管理不当(遗漏设备清点、管理不 水灾、火灾、闪电、电磁辐射乏对外部环境的防护 缺
软件资产
生产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丢失、被盗 损坏 恶意攻击 非授权访问 运行故障、意外错误 未受控 身份假冒 操作失误 保护和管理措施不当 正版软件(实体)的不小心丢失、被盗等。
使用时间过长,软件管理不当,缺乏备份 如软件(实体)无法正确安装。 措施 设计缺陷,缺少安全防护措施 黑客/恶意软件攻击(可以安装防毒软件、软件防 火墙等进行防护)。 设计不当、保护措施不当 没有权限的情况下,访问、使用软件(IE架构,缺 少访问控制设备的保护,口令:配置不当,安全意 设计缺陷,使用、保护措施不当 资产管理不当 口令设置脆弱、用户帐号缺乏有效管理 缺乏软件管理机制 加强软件资产(实体)的管理。 制定口令和权限管理规范,并监督执行。的各种数据资料
非授权访问(可能造成失 随意处置数据所在介质、存放不当、数据 无权访问:管理不当,导致信息失密(如文件存放 密) 的访问控制措施不严格、标识不当 在不正确的目录导致信息失密。 泄密(C:4,5进行评估) 安全意识薄弱,使用不当,防护措施不足 有权访问:使用不当导致信息泄密息;禁止带离公 导致信息泄密 司,提高安全意识。 滥用、误操作(修改) 保护措施不当,监控不足,缺少安全防护 有权限使用的情况下规范操作规程;误操作前,应 和告警提示 提示操作者。 丢失(可用性:3,4,5进行 随意处置数据所在介质,误删除 保存电子文档介质的丢失、误删除。 评估) (删除、丢失,但未失 损坏(文档无法打开) 信息保存过程中、介质问题。 对电子文档进行备份。 未受控 恶意攻击 盗窃 窃听 资产管理不当 缺乏恶意代码和病毒的防范机制 重要信息缺乏有效的备份 缺乏对数据交换(传输)的安全管理 加强电子文档的管理。 黑客/恶意软件攻击(可以安装防毒软件、软件防 火墙等进行防护)。 按照重要信息的备份流程进行定期备份。 加强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

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

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
信息、系统: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软件信息资源用户和规章条例
脆弱性评估标准:
(1)物理环境脆弱性识别:GB/T9361 -2000标准
⑵操作系统与数据库:GB17895-1999
(3)网络/主机/应用:GB/T18336-2008
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
⑴脆弱性识别方法:问卷调查,工具检测,人工核查,文档查阅
⑵技术脆弱性:物理安全,网络结构,系统软件,应用系统
脆弱性评估模型
第一步: 系统脆弱性识别内容
第二步: 是否需要进行工具检测
第三步: a)漏洞检测(Y)脆弱性赋值
b)标准检测(N)专家评分
第四步: AHP评估
第五步: 脆弱性评估结果和安全建议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使用工具
X-SCAN:
Nmap:。

网络安全风险评定量表

网络安全风险评定量表

网络安全风险评定量表1. 风险因素评估在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网络攻击:评估您的网络系统受到恶意攻击的潜在风险,包括黑客入侵、病毒、木马等。

- 数据泄露:评估您的网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如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丢失、数据被窃取等。

- 硬件和软件漏洞:评估您的网络系统中存在的硬件和软件漏洞,如未修补的安全补丁、弱密码等。

- 内部威胁:评估内部员工对网络安全的潜在威胁,如滥用权限、泄露敏感信息等。

2. 风险评估等级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您可以使用以下等级标准对每个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高风险:表示该因素的潜在风险较高,存在严重的安全威胁,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预防。

- 中风险:表示该因素的潜在风险适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和监控,以减少可能的安全威胁。

- 低风险:表示该因素的潜在风险较低,可能性较小,并且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较小。

3. 风险管理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您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减轻或消除网络安全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险管理措施示例:- 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和配置,以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定期进行安全补丁更新和漏洞扫描,及时修补系统中的安全漏洞。

- 设立严格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 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和警觉性。

- 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和系统,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无法恢复的情况。

4. 风险评估周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以确保及时发现和管理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

具体评估周期可以根据您的实际需求和网络系统的复杂性来确定,一般建议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全面的评估。

5. 总结网络安全风险评定量表是一种有助于评估和量化网络安全风险的工具。

通过合理使用该量表,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您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护重要的数据和系统免受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广州海颐软件有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变更记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1、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主要依据了国家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规范与管理要求、行业标准并得到了无锡新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1.1政策法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国信办[2006]5号)1.2国际标准:✧ISO/IEC 17799:2005《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指南》✧ISO/IEC 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ISO/IEC TR 13335《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1.3国内标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国信办综[2006]9号)✧《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5年4月)✧GB 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8336 1-3: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 5271.8--2001 《信息技术词汇第8部分:安全》✧GB/T 19715.1—2005 《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第1部分:信息技术安全概念和模型》✧GB/T 19716—2005 《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1.4其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4AA147070))2、风险评估2.1、风险评估要素关系模型风险评估的出发点是对与风险有关的各因素的确认和分析。

下图中方框部分的内容为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椭圆部分的内容是与这些要素相关的属性,也是风险评估要素的一部分。

风险评估的工作是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的,在对这些要素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各类因素。

如下模型表示了各因素的关系:风险评估要素关系模型图中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业务战略依赖于资产去完成;资产拥有价值,单位的业务战略越重要,对资产的依赖度越高,资产的价值则就越大;资产的价值越大则风险越大;风险是由威胁发起的,威胁越大则风险越大,并可能演变成安全事件;威胁都要利用脆弱性,脆弱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脆弱性使资产暴露,是未被满足的安全需求,威胁要通过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从而形成风险;资产的重要性和对风险的意识会导出安全需求;安全需求要通过安全措施来得以满足,且是有成本的;安全措施可以抗击威胁,降低风险,减弱安全事件的影响;风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降为零,在实施了安全措施后还会有残留下来的风险,—部分残余风险来自于安全措施可能不当或无效,在以后需要继续控制这部分风险,另一部分残余风险则是在综合考虑了安全的成本与资产价值后,有意未去控制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残余风险应受到密切监视,因为它可能会在将来诱发新的安全事件。

信息安全评估表

信息安全评估表

信息安全评估表一、评估基本信息1. 被评估组织名称2. 评估日期3. 评估目的二、信息资产识别与分类1. 硬件资产(如服务器、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资产描述重要性级别所在位置2. 软件资产(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资产描述重要性级别当前版本3. 数据资产(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等)重要性级别存储方式三、威胁评估1. 外部威胁(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发生可能性潜在影响2. 内部威胁(员工误操作、恶意行为等)发生可能性潜在影响3. 自然灾害威胁(火灾、水灾等)发生可能性潜在影响四、脆弱性评估1. 网络架构脆弱性(拓扑结构、访问控制等)风险级别2. 系统漏洞(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漏洞)漏洞详情修复状态3. 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点具体表现改进建议五、安全策略与措施评估1. 访问控制策略(用户认证、权限管理等)策略有效性执行情况2.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备份频率恢复测试情况3. 安全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六、合规性评估1. 法律法规符合性(如数据保护法等)符合情况差距分析2. 行业标准遵循情况相关标准达标情况七、事件响应计划评估1. 计划的完整性涵盖的事件类型具体步骤2. 演练情况演练频率演练效果八、评估结果总结1. 主要风险点与问题2. 改进建议与优先级九、后续行动计划1. 针对评估结果的具体改进措施2. 责任分配与时间。

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脆弱性与已有控制措施识别

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脆弱性与已有控制措施识别
8
脆弱性识别方法-人工检查


尽管使用工具检测安全漏洞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但考虑到工具扫描具有一定风险,在对那些对可 用性要求较高的重要系统进行脆弱性识别时,经 常会使用人工检查的方式。 在对脆弱性进行人工检查之前,需要事先准备好 设备、系统或应用的检查列表。 在进行具体的人工检查活动时,识别小组成员一 般只负责记录结果,而检查所需的操作通常由相 关管理员来完成。
9
脆弱性识别方法-渗透性测试


渗透性测试是风险评估过程中脆弱性检查的一个 特殊环节。在确保被检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 提下,安全工程师尽可能完整地模拟黑客使用的 漏洞发现技术和攻击手段,对目标网络、系统及 应用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的探测,发现系统最脆弱 的环节,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 渗透测试分为现场渗透测试和远程渗透测试两种 方法。
Windows网络服务——主要包括Micmsoft
RPC服务安全
性检测和NetBIOS会话服务安全性检测。
28
应用脆弱性识别(续)
Unix
RPC服务——主要包括枚举Unix RPC服务和发现 并验证Unix RPC服务的已知安全问题等方面。

14
物理脆弱性—设备实体

设备实体主要指网络设备、安全防护设备、 办公设备等,设备实体的安全主要考察安 放位置、保护措施、保密措施等方面的因 素。
15
物理脆弱性—线路

线路主要指光缆、电缆、网络线缆等。光 缆、电缆线路要有一定的保护、维护措施。 楼宇网络线路主要考虑PDS综合布线的安全 (电缆井、楼宇配线间、楼层配线间、主机 房配线间等方面的安全)、外网线路与内部 线路敷设安全(同槽、同缆、同架)。
3
脆弱性识别工作内容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表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表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表1. 概述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旨在对组织的网络系统和信息资产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威胁,以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并减少风险。

2. 风险评估流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2.1 收集信息收集相关的网络系统和信息资产的详细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系统配置、应用程序等。

2.2 分析威胁基于收集的信息,分析可能存在的威胁和漏洞,评估其对网络系统和信息资产的潜在影响。

2.3 评估漏洞对系统中的漏洞进行评估,包括漏洞的严重程度、容易被利用的程度等。

2.4 制定防御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包括修补漏洞、加强访问控制、加密数据传输等。

2.5 风险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整理成风险评估报告,包括发现的漏洞和威胁、评估结果以及建议的防御措施。

3. 风险评估指标在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估:3.1 机密性评估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即信息是否能够保持私密性,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3.2 完整性评估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即信息是否完整、不被篡改或损坏。

3.3 可用性评估信息资产的可用性,即信息是否能够持续得到合法用户的访问和使用。

3.4 系统漏洞评估网络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安全弱点,以确定可能被攻击的目标。

4. 风险评估等级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风险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5. 风险评估建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包括修补漏洞、加强访问控制、培训员工等。

6. 结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确保组织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步骤,通过评估和识别风险,可以提供有效的防御措施,减少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

以上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表的内容概述,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记录表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记录表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记录表1. 评估背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为了全面了解组织在网络环境中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护组织的信息资产和业务运转。

2. 评估目的通过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旨在:- 识别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 评估现有的网络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提供改善和优化网络安全的建议和措施。

3. 评估范围本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涵盖以下范围:- 网络架构和拓扑结构;- 系统和应用程序安全;- 身份和访问管理;- 通信和数据传输安全;- 网络设备和设施安全;- 处理敏感信息的安全措施。

4. 评估方法本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信息搜集:收集相关的系统、网络和安全配置等信息;- 漏洞扫描:对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 安全策略审查:评估现有的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 安全测试:进行网络攻击和渗透测试,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 风险评估:综合分析评估结果,确定潜在的风险等级。

5. 评估结果基于评估方法和数据收集的结果,得出以下评估结论:- 风险等级评估:根据风险级别划分,确定每个风险的严重性程度;- 风险排名:针对各风险进行排名,以确定哪些风险是优先解决的;- 风险建议:针对每个风险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加强安全措施的建议。

6. 评估报告本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最终生成的评估报告将包括以下内容:- 评估目的和范围;- 评估方法和过程;- 评估结果和结论;- 风险建议和改进措施;- 其他相关信息和附件。

7. 总结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确保组织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可以提高组织的网络安全水平,减少潜在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本次评估记录表是评估过程的核心记录,对于改善组织的网络安全非常重要。

文档结束。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操作系统脆弱性表格-《GBT20272-2007》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操作系统脆弱性表格-《GBT20272-2007》

服务器脆弱性识别表格依据《GB/T20272-2007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中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所列举内容编制。

项目子项内容是否符合备注安全功能身份鉴别a) 按GB/T 20271-2006 中 6.3.3.1.1 和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标识功能:——凡需进入操作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操作系统用户标识应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UID),并在操作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 等之间的一致性;b) 按GB/T 20271-2006 中 6.3.3.1.2 和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鉴别功能:——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鉴别/生物特征鉴别/数字证书鉴别等机制进行身份鉴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进行鉴别;——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在存储和传输时应按GB/T 20271-2006 中 6.3.3.8 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行安全保护;——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操作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用户。

自主访问控制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设置默认功能,当一个主体生成一个客体时,在该客体的访问控制表中相应地具有该主体的默认值;c) 有更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制,将访问控制的粒度控制在单个用户。

对系统中的每一个客体,都应能够实现由客体的创建者以用户指定方式确定其对该客体的访问权限,而别的同组用户或非同组的用户和用户组对该客体的访问权则应由创建者用户授予;d) 自主访问控制能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的责任;e) 客体的拥有者应是唯一有权修改客体访问权限的主体,拥有者对其拥有的客体应具有全部控制权,但是,不允许客体拥有者把该客体的控制权分配给其他主体;f) 定义访问控制属性,并保护这些属性。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物理脆弱性识别用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物理脆弱性识别用例

1物理脆弱性识别物理脆弱性检测主要是对场所环境(计算机网络专用机房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各网络终端工作间)、电磁环境(内部电磁信息泄露、外部电磁信号干扰或冲击)、设备实体(网络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办公设备)、线路进行检测,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技术检测方式,得出物理方面存在的脆弱性。

1.1环境物理脆弱性识别1.1.1场地设置1.1.1.1机房选址1.1.1.2远离隐患区域1.1.1.3周边环境1.1.2防火设置1.1.2.1手持灭火设备1.1.2.2固定灭火系统1.1.2.3火灾探测设备1.1.2.4联动系统设置1.1.2.5火灾管理文档及系统运行记录1.1.2.6人员培训1.1.3供电系统1.1.3.1系统参数1.1.3.2设备运转情况1.1.3.3静电防护设施1.1.3.4防雷击设施1.1.3.5接地电阻值设置1.1.4环境控制1.1.4.1温度控制1.1.4.2湿度控制1.1.4.3尘埃粒度1.1.4.4照明设施1.1.5访问控制1.1.5.1出入口控制1.1.5.2防盗防毁设施1.1.5.3监控设备1.1.5.4监控中心1.1.6记录介质安全1.1.6.1介质保存1.1.6.2审批流程1.1.7人员管理1.1.7.1职责划分1.1.7.2权限划分1.1.8线路安全1.1.8.1机房布线1.1.8.2通信线路1.1.9安全防范中心1.1.9.1安全防范管理系统和监控中心1.1.9.2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检测和控制情况1.1.9.3安全管理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1.2系统物理脆弱性识别1.2.1系统灾难备份与恢复1.2.1.1系统灾难备份1.2.1.2系统应急恢复1.2.2边界保护措施1.2.2.1设备访问控制1.2.2.2非法外联控制1.2.3设备监控1.2.3.1设备管理1.2.3.2性能管理1.2.3.3故障管理1.2.3.4监控中心1.3设备物理脆弱性识别1.3.1设备标志1.3.2设备标识与外观1.3.2.1设备标识与外观1.3.2.2设备表面1.3.2.3设备安全与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由器应能保护已存储的审计记录,避免未经授权的删除,并能监测和防止对审计记录的修改。当审计存储耗尽、失败或受到攻击时,路由器应确保最近的审计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被破坏。
审计---潜在侵害分析
路由器应能监控可审计行为,并指出潜在的侵害。路由器应在检测到可能有安全侵害发生时做出响应,如:通知管理员,向管理员提供一组遏制侵害的或采取矫正的行动。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保护
路由器应支持SNMP V3。路由器可通过设置SNMP Community参数,采用访问控制列表(ACL)保护SNMP访问权限。路由器应支持对SNMP访问的认证功能,能够监测并阻断对管理信息模块(MIB)的非授权访问,能够防范对于SNMP的拒绝服务攻击。SNMP认证失败时,路由器应向陷阱消息接收工作站发送认证失败消息。
c)开发者应提供路由器安全功能的低层设计。低层设计应以模块术语描述安全功能,并描述每一个模块的目的、接口和相互间的关系。低层设计还应描述如何将路由器中有助于增强安全策略的模块分离出来;
身份鉴别---登录历史
路由器应具有登录历史功能,为登录人员提供系统登录活动的有关信息,使登录人员识别入侵的企
图。成功通过鉴别并登录系统后,路由器应显示如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登录系统以来身份鉴别失败的情况;
——口令距失效日期的天数。
数据保护
路由器应具有数据完整性功能,对系统中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遭受非授权人员的修改、破坏和删除。
b)与一般的安装和配置有关的功能的管理;
c)路由器的安全配置参数要有初始值。路由器安装后,安全功能应能及时提醒管理员修改配置,并能周期性地提醒管理员维护配置。
审计---审计数据生成
路由器应具有审计功能,至少能够审计以下行为:
——审计功能的启动和终止;
——账户管理;
——登录事件;
——系统事件;
——配置文件的修改。
路由认证
路由器使用的路由协议应支持路由认证功能,以保证路由是由合法的路由器发出的,并且在发出的过程中没有被改变。
安全保证要求
配置管理
a)开发者应使用配置管理系统,并提供配置管理文档,为产品的不同版本提供唯一的标识,且产品的每个版本应当使用其唯一标识作为标签;
b)配置管理范围至少应包括路由器的产品实现表示、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配置管理,从而确保它们的修改是在一个正确授权的可控方式下进行的。配置管理文档至少应能跟踪上述内容,并描述配置管理系统是如何跟踪这些配置项的;
开发
a)按非形式化功能设计的要求进行功能设计,以非形式方法描述安全功能与其外部接口,并描述使用外部安全功能接口的目的与方法;
b)提供路由器安全功能的高层设计。高层设计应按子系统描述安全功能及其结构,并标识安全功能子系统的所有接口。高层设计还应标识实现安全功能所要求的基础性的硬件、固件和软件。高层设计还应描述安全功能子系统所有接口及使用接口的目的和方法,并详细描述接口的返回结果、例外情况和错误信息等,以及如何将路由器中有助于增强安全策略的子系统分离出来;
c)部分的配置文档形式提供对路由器安全地交付以及安装和启动的过程进行说明。文档中应包括:
a)对如何安全地将路由器交付给用户的说明;
b)对如何安全地安装和启动路由器的说明;
c)对如何检测路由器在分发过程中发生的未授权修改、如何检测攻击者伪装成开发者向用户交付路由器产品的说明。以安全方式分发并交付产品后,仍应提供对路由器的长期维护和评估的支持,包括产品中的漏洞和现场问题的解决。以安全方式分发并交付产品后,仍应不断向用户提供可能会影响到路由器安全的注意事项或警告信息。
身份鉴别---鉴别失败处理
在经过一定次数的鉴别失败以后,路由器应锁定该帐号。最多失败次数仅由授权管理员设定。
身份鉴别---超时锁定
路由器应具有登录超时锁定功能。在设定的时间段内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终止会话,需要再次进
行身份鉴别才能够重新操作。最大超时时间仅由授权管理员设定。
身份鉴别---会话锁定
路由器应为管理员提供锁定自己的交互会话的功能,锁定后需要再次进行身份鉴别才能够重新管理路由器。
单播逆向路径转发功能
路由器具备URPF功能,在网络边界阻断源IP地址欺骗攻击。
远程管理安全
路由器应提供对远程会话保密性的保护功能,并提供关闭远程管理功能和管理员认为不必要服务的能力,且缺省是关闭的。
可靠性
路由器应具有全冗余设计,应确保无中断在线升级,支持插卡、接口、电源等部件的冗余与热插拔等功能,能够安装双引擎和双电源模块,具有故障定位与隔离及远程重启等功能。路由器可以通过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组成路由器机群。
安全管理---权限管理
路由器应能够设置多个角色,具备划分管理员级别和规定相关权限(如监视、维护配置等)的能力,能够限定每个管理员的管理范围和权限,防止非授权登录和非授权操作。
安全管理 ---安全属性管理
路由器应为管理员提供对安全功能进行控制管理的功能,这些管理包括:
a)与对应的路由器自主访问控制、鉴别、数据完整性和安全保证技术相关的功能的管理;
路由器脆弱性识别表格
本表格参照GB/T 18018-2007《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中路由器第三级安全技术要求所列举规范内容制定。
项目
子项
内容
是否符合
备注
安全功能要求
自主访问控制
路由器应执行自主访问控制策略,通过管理员属性表,控制不同管理员对路由器的配置数据和其它数据的查看、修改,以及对路由器上程序的执行,阻止非授权人员进行上述活动。
身份鉴别---管理员鉴别
在管理员进入系统会话之前,路由器应鉴别管理员身份。鉴别时除采用口令机制,还应有更加严格的身份鉴别,如采用智能IC卡、指纹等机制,并在每次登录系统时进行。口令应是不可见的,并在存储和传输时加密保护。
当进行鉴别时,路由器应仅将最少的反馈(如:打入的字符数,鉴别的成功或失败)提供给被鉴别人员。
路由器应为可审计行为生成审计记录,并在每一个审计记录中至少记录以下信息:
——事件发生的日期和时间;
——事件的类型;
——管理员身份;
——事件的结果(成功或失败)。
审计---审计数据查阅
路由器应为授权管理员提供从审计记录中读取审计信息的能力,为管理员提供的审计记录具有唯一明确的定义和方便阅读的格式。
审计---审计数据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