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39684ae518964bcf847ce7.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总结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2.地球表层六大特征(简答)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以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风化壳、土壤层等4.互相渗透的个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
5.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异明显,在极小的距离内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场所。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4.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太阳能,地球内能,宇宙射线,潮汐能,势能与动能…)5.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复杂性的原因及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密度的差异性及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结构的复杂性。
其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相互渗透性和人水平方向上的地域结构特征。
6.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104ce6e009581b6bd9eb61.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考试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8b1f290066f5335a81215c.png)
综合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规律,探讨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结构形成规律,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并寻求控制和调节途径。
(2)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4)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现代地理主要特征:(1)强化学科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2)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注重应用研究4、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际应用研究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有序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6、水循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圈的内部及其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
7、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8、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9、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10、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热力分带性、海陆分异、地表起伏分异。
11、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
12、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当中,是三位一体的,即一个地带所具有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3cbaa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b.png)
综合⾃然地理复习提纲⼀、⾃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1、组成包括:⾃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类:即固态的岩⽯、液态的⽔、⽓态的空⽓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为主体构成了下列⾃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圈、⽔圈、沉积岩⽯圈、⽣物圈地貌是⼤⽓圈、⽔圈、⽣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和岩⽯圈(蕴含着内⼒)相互作⽤的结果。
地貌要素反过来⼜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
因为地貌是⼤⽓、⽔和⽣物作⽤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蕴含着最终来⾃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先⽀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配着海陆间的⽔分循环,从⽽影响了⽣物分布和陆地⽔⽂⽹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
风化壳和⼟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过程各种作⽤的影响。
⼤⽓过程还是各种地貌的外营⼒。
⽔体所起的⼀种重要的环境作⽤,在于其潜热特性。
⽔与⼤⽓相互联系,决定着⾃然地理环境中⽔热的配置。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且⽔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物界,没有⽔就没有⽣命。
因此,各种⽔⽂过程实质成为⾃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壤圈或⼟被)。
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
在整个⾃然地理环境中,⼟壤是结合⽆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物其作⽤表现在:改变⼤⽓圈、⽔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壤形成作⽤、地貌的改造、岩⽯和⾮⾦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类作为⽣物的特殊部分,既有⾃然属性的⼀⾯,⼜有社会属性的⼀⾯。
因此,在⾃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类起着⼗分特殊的作⽤。
⾃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下,形成了各种⾃然地理组成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a74caf1998fcc22bcd10d74.png)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https://img.taocdn.com/s3/m/182978d8c1c708a1284a445b.png)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1.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土地—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17、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18、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
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
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
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19、景观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a0951a7cd184254b3535c9.png)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界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三、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五、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变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的特点:(1)开放的系统(2)远离平衡状态(3)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及反馈作用(4)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六、节律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持续发展。
(2)地球的内能,主要是一种核转变能,与太阳能一起构成主要的能源。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480e785acfa1c7aa00cc0b.png)
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是指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环境由于局部 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 级的地域分异。
一、地方的定义 地方是一定地段的有规律的结合,是各个地段有规律地彼此交替重复出现或复域 分布的地域,或者是面积较大的地段因遭受切割而复杂化的地域。 地方的特征: A,由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地段构成的具有明显独特性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在 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基本土地单位。B,在内部具有复区 (复域)特点,这是与地块和地段的重要区别。C,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 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迁移等过程不具有共同的方向,这是与地段的重要差别。 D,它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并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 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第一节
1,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 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 域。 二、地域分异因素 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一、土地分类的方法论
1,土地分类的逻辑和步骤
(1)分类的逻辑 (2)分类的目的 任何对象不能同时分派给两种类型; A,一般目的分类 B,特殊目的分类
B,每一步分类都必须使所有分类对象都有自己所属的种类;
C,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不能出现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即分 类指标相应地必须具有互斥性、详尽性和层次性; (3)分类的步骤 A,“自上而下的分类”:逻辑划分或演绎分类. B,“自下而上的分类”:组合或归纳分类. 二、地块的分类 1,地块分类的标志 2,人为影响的处理 分三类:原生地块、衍生地块和人为地块(文化地块) 3,地块分类系统 (1)顺序法(2)两列指标网络法 地块种、地块属、地块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03aad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a.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地理复习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复习会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e8a3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d.png)
地理复习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学1. 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地球自转产生白昼和黑夜,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由于自转和地球自身重力引起的地球扁球化。
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表面上点位置的坐标,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4.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球内部的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5.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由不同气体组成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平流层。
6.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陆地表面的水体和海洋,在地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 地球的生物圈地球的生物圈包括所有生命体的栖息地,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人文地理学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以及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等问题。
3. 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种植业制度等问题。
4. 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的空间分布和工业化对环境和人口的影响。
5. 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系统的空间分布和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地理区域的共同特征、空间组织和演变规律。
三、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现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手段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技术系统。
四、自然灾害1.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安全造成威胁。
3. 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包括疾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7e8a639b6648d7c1c746b3.png)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环境,是对各部分的综合研究2.学科的体系3.整体性概念:A.传统的观点: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B.系统理论认为的观点: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整体性是在发展的、逐步深化的。
从传统的观点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定性描述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和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逐步丰富了整体性的原理,引导着人们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客观过程中去认识整体性。
从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有序系统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中来把握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用这些新理论认识地球表层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中。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A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B地理系统学阶段——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
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C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整体性。
所谓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来说明这一表现.C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cba63aa216147916112818.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 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44b9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a.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点一.名词解释(打星号的是度娘货)1.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2.垂直地带性:是随地势高低的变化沿垂直方呈水平环带状的现象。
3.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陆地、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狭义—仅指陆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4.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它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高一级省性是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
5.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具有不同的规模。
6.三维地带性: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三维分异,即任何一个地带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中。
二是三维一体,即一个地带所处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7.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
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
8.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
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9.单列系统: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
10.土地分级:土地分级是根据土地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但由于各级综合体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是相对的。
等级的划分也是受一定的应用目的、特定的制图比例尺限制的。
11.土地分类:对每一级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
自然综合地理考试重点整理
![自然综合地理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a201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7.png)
自然综合地理考试重点整理1.地理环境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复杂系统,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地理环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3.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P5答: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别研究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及要素在整个地球表层中的作用,其研究方向往往各有所侧重,强调分部研究但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来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强调整体与部分的系统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既注重整体性,也注重整体系统下部分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侧重从部分出发,综合自然地理学侧重从整体出发,但两者均有整体与部分结合分析的综合性。
4. 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5. 《管子地员篇》——进一步对全国的土地作了系统的划分和评价(自然区划&土地类型);6.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宇宙派”--《地理学》--地理学之父;7.古罗马--斯特拉波--“博志派”--《地理》--最早记述世界自然和人文的地理志,奠定了地方志的方向;8.荷兰--瓦伦纽斯--《地理学通论》--第一个接近正确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学者;9.德国--洪堡—古典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0. 洪堡的贡献:①总结出自然地理学和方志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②探讨了地形、气候与植物的关系,坚持用地理学的眼光和立场研究植物;③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温线图,创立了“大陆性”的概念。
从理论到方法上把自然地理学推向一个新阶段,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11. 道库恰耶夫的贡献:①创立了自然综合体思想;②提出了自然地带学说;③曾论证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提出自然地理综合体和自然地带学说)12. 贝尔格—首次把景观的概念引用到了自然地理学中;13.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①整体性;②相关性;③有序性;④动态性;⑤开放性;1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整体性;15. 耗散结构: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称为耗散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3762a81680203d8ce2f249c.png)
综合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4分*6=24)1自然综合体:地表一切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各种尺度有大小,等级有高低,内部复杂程度有差异的统一体。
2、自然地理系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
3、生态关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依存的关系。
4、生态系统:在地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物质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
5、地域分异规律:是制约或者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是存在于地域分异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和派生地域分异规律。
6、垂直带:在高大的山地或高原地区,由于垂直分异,自下而上就可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地带,即垂直带。
划分垂直带是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参照热量条件和水分状况的对比关系。
7、复式景观:在地表某些土地类型单位或组合型景观按一定的方式在小尺度范围内经常重复出现,就形成了复式景观。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9、自然带:是地表热力带性分异的空间结构,是沿纬线延伸的大尺度自然综合体,在它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太阳辐射净值,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过程。
10、景观:是自然省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耗散结构: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行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划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指广阔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以周边海岸带为起点,越向大陆腹地而越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的总称,是相对于垂直地带性而言的。
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南北更替的变化。
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山地等高线方向延伸,沿垂直方向随地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带段性:指一定的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根据区域单位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建立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法。
土地分级:是根据复杂程度的相对一致性进行土地个体的划分与合并。
土地分类:是以某一分级土地单位的若干个体对象进行的类型抽象。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结构:土地各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土地组成要素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所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垂直带谱:山地所有垂直带的总和
相:指自然界中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是土地个体划分的下限单位。
限区:由相组成,初级地貌形态紧密联系,水和化学物质连续,具有共同的方向性。
地方:由限区组合成的一个土地分级单位,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这里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即表层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流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各自具有不同的能量基础,两者之间互不从属,但又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并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环境。
地域分异的规模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全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区域性的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
基本的地域分异指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派生地域分异指地带性不明显,非地带性明显,两者共同作用的分异。
纬度地带性在分布上有哪些规律?
热力分带性:全球性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大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带段性: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的相互关系?
联系:1.带谱相似,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纬度地带性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相一致;2.成因相同,两者都是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一个是自山下到山顶的递减,一个是低纬到高纬的递减。
区别:1.带宽幅度。
垂直地带的带幅比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狭窄的多。
2.水热对比。
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而垂直地带由山地降水量在多雨带以下呈现由下向上递增规律来决定的。
3.带间联系。
水平地带不如垂直地带带间联系密切。
4.微域差异。
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得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明显。
5.节律变化。
水平地带各地带之间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变化差别大,而垂直地带节律变化基本一致。
农用地分等的方法
1.确定评价指标区域;
2.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3.指定标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4.确定指定作物与标准作物的换算系数;
5.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6.计算自然质量系数;
7.计算标准作物与指定作物光照、温度、水潜力;
8.计算土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9.划分自然质量等级;10.计算土地利用系数;11.计算土地利用等指数;
12.划分土地利用等;13.计算土地经济利用系数;14.计算土地经济等指数;15.划分土地经济等。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古地理法,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区划原则与区划方法的联系:区划方法的实施通常以区划原则为指导,区划原则的贯彻以相应的区划方法的使用得以体现。
土地分类系统的表示方法:顺序排列法,两列指标网格法
土地分类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目的性原则
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分级的过渡性单位:环节,相组
引起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因素:地貌起伏,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
决定区域发展战略的要素:区位,资源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自然环境整体性发展经历的阶段: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地带性单位有:自然带—自然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有: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地理科学体系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
三层次:部门地理,一级综合,二级综合
三重性:地理理论,地理应用理论,地理区域实践研究
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
昆明的冬季为何比贵阳温暖?
答:受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我国青藏高原位居于北纬26~40度、东经70~104度左右,其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它对南来北往气流的屏障作用昭然若揭,而实际上从它形成以后,就用无以伦比的摩天雄姿,阻挡着西风带的东去,把西风带分成为南、北两支气流。
在冬季,一般大气的层结相对稳定,从西北利亚西部,不时侵入我国的冷空气,其厚度只有1000~1500米,青藏高原就成为了其难以逾越的障碍,被青藏高原分开的南支气流,基本上是沿着高原的南缘前进,在阿拉山到孟加拉湾,形成一个先向南后又向北气旋弯曲的低气压槽,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便与北方南下到高原东侧的反气旋环流(偏东气流)遭遇,形成一条冷暖辐合带,成为著名的云贵准静止锋,产生云系和降水。
但由于静止锋锋面的坡度较缓,云系和降水分布范围很广,在云南省北部和贵州省,有时还有四川省甚至湖南和湖北省的南部,呈现出阴湿多雨的天气气候特点。
正是由于云南高原常受到单一热带大陆气团控制,而且四川盆地冬季又较少有冷空气的侵入,使这里的气温,不会像我国亚热带东部平原那样,因遭受南下冷空气的侵袭出现冬冷,使之成为亚热带冬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