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氧化磷酸化
第八章电子传递体系与氧化磷酸化ppt课件
谷草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天冬氨酸 -酮戊二酸 Ⅲ -酮戊二酸 天冬氨酸
呼吸链
Ⅳ
(Ⅰ、 Ⅱ、 Ⅲ、 Ⅳ为膜上的转运载体)
2,4-二硝基苯酚的解偶联作用
NO2 H+
NO2
O-
NO2
外
内
NO2
NO2
NO2
线
OH
粒
体
内
膜
NO2 OH
一、生物氧化的特点 二、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 三、生物氧化过程中H2O的生成 四、有机物在体内氧化释能的三个阶段
生物氧化的特点
在活的细胞中(pH接近中性、体温条件下), 有机物的氧化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传递体参与 下进行,其途径迂回曲折,有条不紊。 氧化过程中 能量逐步释放,其中一部分由一些高能化合物(如 ATP)截获,再供给机体所需。在此过程中既不会 因氧化过程中能量骤然释放而伤害机体,又能使释 放的能量尽可得到有效的利用。
线粒体呼吸链
线粒体基质是呼吸底
物氧化的场所,底物在这 里 氧 化 所 产 生 的 NADH 和 FADH2 将 质 子 和 电 子 转移到内膜的载体上,经 过一系列氢载体和电子载 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 O2 生 成 H2O。 这 种 由 载 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称 电 子 传 递 链 ( eclctron transfer chain),因为其 功能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 亦称为呼吸链。
原
0.4
自
由
能
0.6
变
化
0.8
NADH
FMN Fe-S CoQ
复合体 I
NADH 脱氢酶
Cyt b Fe-S Cyt c1
复合物 III
细胞色素 C还原酶
医学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氧化
* 铁硫蛋白为单电子传递体 ( Fe2+-e Fe3+)
+e
20
3. 泛醌(ubiquinone , Q) 又称辅酶Q (Coenzyme Q , CoQ)
21
**泛醌的特点 1)是双电子传递体 2)不与蛋白结合的游离存在的电子载体 3)是复合物Ⅰ、Ⅱ、Ⅲ之间的连接者,
是多种底物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中心点
53
四、 ATP与能量的释放、储存和利用
H2O+CO2 ATP
有机物氧化 产能
生物大分子 主动
合成
运输
肌肉 收缩
遗传信 息传递
O2 ADP+Pi
54
一、 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基的来源 (一) 氧化磷酸化: 主要来源 (二) 底物水平磷酸化 概念: 在反应过程中,由于分子内部能 量重新分配,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进一 步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形成ATP
67
AH2
2H+
2Cu2+
O2-
H2O
A 2Cu+
1/2O2
属氧化酶主要有:细胞色素氧化酶、 酚氧化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68
(二)需氧脱氢酶 (aerobic dehydrogenase)
特点: 使作用物氢活化, 受氢体:除氧以外还有其他试剂 产物之一是H2O2
69
AH
FMN(FAD)
H2O2
氧化磷酸化
4
糖
脂肪
葡萄糖 脂肪酸 + 甘油
乙 酰CoA
蛋白质
氨基酸
TCA cycle
CO2
H++e (进 入 呼 吸 链 )
生成H2O 及释 放 出 能 量
5
第八章 生物氧化 课外练习题
第八章生物氧化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发生在线粒体内的一系列传递氢和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质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逐步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
3、氧化磷酸化:代谢物氧化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由于是代谢物的氧化反应与ADP的磷酸化反应偶联发生,因此称为氧化磷酸化。
二、符号辨识1、Fe-S:铁硫蛋白;2、CoQ:辅酶Q;3、Cyt:细胞色素体系三、填空1、生物氧化通常需要消耗氧,所以又称为(呼吸)作用。
有两种类型的氧化体系,即(线粒体)氧化体系和(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2、生物氧化的方式有(脱氢)氧化、(加氧)氧化和(脱羧)氧化三种。
3、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包括脱氢酶的辅酶(NAD+)和(NADP+)、黄素蛋白的辅基(FMN)和(FAD)以及(Fe-S)蛋白、(泛醌)和(细胞色素)体系。
4、呼吸链的氢传递体既传递质子也传递电子,其类型有(NAD+)、(NADP+)、(FMN)、(FAD)和(UQ)。
5、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只传递电子,包括(细胞色素)体系、某些(黄素)蛋白和(铁硫)蛋白。
6、泛醌又称为(辅酶Q),广泛存在于动物和细菌的线粒体中。
它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7、主要的两条呼吸链途径为(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偶联可分别产生(3)分子和(2)分子ATP。
8、ATP酶,由两个主要单元构成,(F0)起质子通道作用,(F1)起催化合成ATP的作用。
9、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可用Mitchell的(化学渗透)假说予以解释。
10、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包括(电子传递)抑制、(解偶联剂)抑制、(ATP酶)的失活以及(离子载体)的影响。
11、细胞的(微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也发现有氧分子直接参与的生物氧化体系。
Chapter 8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NAD+
甘油-3-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线 粒 体 膜 间 隙
甘油-3-磷酸
FADH2
FAD
NADHFMN CoQ b c1 c aa3 O2
线粒体基质 NADH通过穿梭系统带一对电子进入线粒体,只产生2分子ATP。
(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在哺乳动物的心脏和肝脏等组织中,存在着活 跃的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这一穿梭系统涉及 胞液和基质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以及线粒体内膜中的载体。转运步骤如下: 1)NADH进入内膜 ①在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胞液NADH将草酰乙 酸还原为苹果酸。 ②苹果酸经二羧酸转位酶进入线粒体基质。 ③在基质中,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苹果酸重 新氧化为草酰乙酸,使线粒体内的NAD+还原为NADH ,经呼吸链氧化。
膜间隙:含许多可溶性酶、底 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 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 体 DNA, RNA,核糖体。
细胞质中脱氢、产 生CO2
细胞膜 产H2O、 产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核生物细胞
1. 呼吸链的概念 生物氧化体系中的传递体所组成 的电子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叫电 子传递链。
2. 呼吸链的组成——电子传递体
2、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如寡霉素等直接抑制ATP的合成。ATP的合成受到 抑制后,质子浓度梯度得不到释放,电子传递过 程在难以泵出质子时也会慢慢停止。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和解偶联
质子浓 度梯度 抗霉素 A 氰化物 一氧化碳
鱼藤酮 寡霉素 2,4-二硝基苯酚 (解偶联剂) 安密妥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和解偶联
电子经由不同的呼吸链产生的P/O比值
膜间空隙
第六(8)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故称为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通过辅基中的铁离子价的可逆变 化进行电子传递。它在呼吸链中作为单电子传 递体。
血红素
Cyt.类基本结构
Cys 蛋白质部分 S H3C- CH H3C-
多肽链
Cys CH3 S
细 胞 色 素
N
铁卟啉 H3CCH2 CH2 COO-
-CH - CH3 Fe N 3+ N -CH3
代谢物在脱氢酶催化下脱下的氢由相应的氢载体( NAD+ 、 NADP+ 、 FAD 、 FMN 等)所接受,再通过一系列递氢 体或递电子体传递给氧而生成H2O 。
CH3CH2OH
乙醇脱氢酶
CH3CHO
NAD+
NADH+H+
NAD+
2e
电子传递链
1\2 O2
O=
2H+
H2 O
(4)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时,释放的 能量怎样转化成ATP。
2)磷氮键型
O NH C N NH CH3 P O O
NH C N NH CH3 O P O NH2 O
CH2COOH
磷酸肌酸 10.3千卡/摩尔
CH2CH2CH2CHCOOH
磷酸精氨酸 7.7千卡/摩尔
磷酸肌酸是易兴奋组织(如肌肉、脑、神经)唯一的能起 暂时储能作用的物质。 磷酸精氨酸是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储能物质
[ATP]+1/2[ADP] 能荷= [ATP]+[ADP]+[AMP]
能荷可调节代谢,能荷高时,抑制物质分解代谢,促 进物质的合成代谢;能荷低,促进物质分解代谢,抑制 物质的合成代谢。
能荷调节主要是通过 ATP 、ADP、AMP作为一些 调节酶的变构效应物而起 作用的。 如糖酵解中磷酸果糖 激酶的调控:高浓度的ATP 是该酶的变构抑制剂,ATP 的抑制作用可被AMP解除。
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生化
氧化磷酸化的生化解释1. 引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组成、代谢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通过将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转换为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键,为细胞提供能量。
本文将对氧化磷酸化进行详细解释。
2. 氧化磷酸化的定义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一种在线粒体内进行的能量产生过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NADH和FADH2所携带的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最终生成ATP。
3. 氧化磷酸化过程氧化磷酸化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包括两个主要步骤: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
3.1 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呈递增氧化还原电位的蛋白质复合物组成。
这些复合物包括NADH脱氢酶复合物、细胞色素bc1复合物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
在电子传递链中,NADH和FADH2释放出的电子通过呼吸色素(如细胞色素c)在复合物之间传递。
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电子能量被用来泵送质子(H+)从线粒体基质向内膜间隙,形成质子梯度。
3.2 ATP合成ATP合成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上。
该酶由F0和F1两个亚单位组成。
质子梯度通过F0亚单位进入线粒体基质,驱动F1亚单位进行ATP的合成。
当质子通过F0亚单位流回基质时,F1亚单位会进行构象变化,使得ADP和磷酸根结合生成ATP。
这个过程被称为化学耦联。
4. 氧化磷酸化对生物体的重要性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产生的ATP提供了细胞进行各种生物学过程所需的能量。
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磷酸化是细胞内ATP产生的主要途径。
它能够高效地将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转换为ATP,为细胞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供应。
氧化磷酸化还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
它通过消耗细胞内的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调节细胞内的氧气浓度和酸碱平衡。
5. 氧化磷酸化的调控氧化磷酸化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
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
氧化磷酸化是一种化学反应,指的是磷化合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氧化过程。
在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磷化合物被氧化剂中的氧氧化成磷酸酯,同时氧化剂还被还原成较低的氧态。
氧化磷酸化反应是磷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反应,广泛应用于磷化合物的合成、磷酸酯的制备等领域。
常见的氧化剂包括氧气、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丙酮等。
在磷化合物与氧化剂反应的过程中,磷化合物中的磷原子发生氧化,通常形成较稳定的磷酸酯。
磷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生物代谢和能量转化等生理过程。
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磷酸酯可以从简单的磷化合物中合成,为磷化学添加新的功能团提供了有效方法。
除了磷酸酯的合成,氧化磷酸化反应还常用于有机合成中。
由于磷酸酯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可以用作酸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等催化剂的配体,从而促使有机反应的进行。
通过氧化磷酸化,可以将磷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磷酸酯,进一步进行其它有机反应,从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分子。
总之,氧化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通过反应磷化合物与氧化剂,可以形成磷酸酯等化合物。
这一反应在磷化合物合成和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磷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氧化磷酸化
磷氧比(O/P): 电子传递过程中,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的 无机磷酸的物质的量。相当于一对电子经呼吸链 传递至O2所偶联产生的ATP分子个数。 磷氧比越高,氧化磷酸化的效率就越高。
每分子NADH的电子对通过传递将10个质子泵 出线粒体内膜,琥珀酸则是6个,每驱动合成1分 子ATP需要4个质子,其中一个质子用于ATP和 ADP的跨膜转移。 所以: 当一对电子经过NADH呼吸链,磷氧比为 10/4=2.5 当一对电子经过琥珀酸呼吸链,磷氧比为 6/4=1.5
化学渗透假说的正确性: (1)在完整线粒体内膜存在下可行 (2)基质与膜间隙存在ph梯度 (3)破坏电化学梯度能抑制ATP的合成 (4)F1Fo-ATPase合成酶能利用质子梯度合成 ATP (5)人工质子梯度同样可以驱动ATP合成 (6)线粒体内膜对氢氧根粒子氢离子、钾离子、 氯离子具有不通透性 可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构想偶联假说:该假说基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形 态变化,在1964年由美国化学家Paul Boyer,最 先提出的。他认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成分(电 子传递蛋白)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高能状态、低 能状态),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由于电子传递的自 由能差,电子传递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转变成 一种高能形态;进而这种高能状态将释放能量,同 时发生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线粒体外的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又称为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与以糖酵解途径 为代表的底物水平磷酸化相对应,需要电子经过电子传递 链传递给氧形成水,同时偶联ADP磷酸化为ATP。 书上: 生物体利用代谢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是 ADP磷酸化形成ATP,这种伴随着氧化放能而进行的磷酸 化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简单说: 就是是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TP的生成。(偶 联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时其它反应以化学计量学的关系相 伴进行的现象)
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生物化学一、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呼吸链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能量货币ATP。
当电子沿着呼吸链向下游传递的时候总伴随着自由能的释放,释放的自由能有很大一部分用来驱动ATP的合成,这种与电子传递偶联在一起的合成ATP方式被称为氧化磷酸化(OxP)。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1、化学渗透学说该学说由Peter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电子在沿着呼吸链向下游传递的时候,释放的自由能转化为跨线粒体内膜(或跨细菌质膜)的质子梯度,质子梯度中蕴藏的电化学势能直接用来驱动ATP的合成。
驱动ATP合成的质子梯度通常被称为质子驱动力(pmf),它由化学势能(质子的浓度差)和电势能(内负外正)两部分组成。
支持化学渗透学说的主要证据:•氧化磷酸化的进行需要完整的线粒体内膜的存在。
•使用精确的pH计可以检测到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存在。
据测定,一个呼吸活跃的线粒体的膜间隙的pH要比其基质的pH 低0.75个单位。
•破坏质子驱动力的化学试剂能够抑制ATP的合成。
•从线粒体内膜纯化得到一种酶能够直接利用质子梯度合成ATP,此酶称为F1F0-ATP合酶。
•人工建立的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也可驱动ATP的合成2、结合变化学说1977年Paul D. Boyer提出的结合变化学说能正确地解释F1F0-ATP 合酶的作用机理。
结合变化学说可简化为:质子流动→驱动C单位转动→带动γ亚基转动→诱导β亚基构象变化→ATP释放和重新合成。
支持结合变化学说的证据:•18O同位素交换实验•John Walker获得的F1的晶体结构清楚地表明,3个β亚基处于不同的构象并和不同的核苷酸配体结合•日本科学家采取特别的手段直接观察到F1的旋转催化三、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氧化磷酸化与呼吸链通常是紧密偶联的,但是,低水平的质子泄漏时刻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确切地说,线粒体通常是部分解偶联的。
解偶联一般是受解偶联剂作用所致。
解偶联剂的作用机制在于它们能够快速地消耗跨膜的质子梯度,使得质子难以通过F1F0-ATP合酶上的质子通道来合成ATP,从而将贮存在质子梯度之中的电化学势能转变成热。
第八章 氧化磷酸化资料讲解
中心,常用符号FeS表示,铁硫中心只有一
个Fe起氧化还原反应,在呼吸链中作为单电 子传递体,不传递氢,每传递一个电子。当 处于氧化态时,两个铁原子都为三价,而在 还原态时,其中一个铁成为二价,其作用是 通过Fe的价态变化而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
(3) 辅酶Q
• 辅酶Q(Coenzyme Q,CoQ)属于醌类 (quinone,Q),由于它广泛存在于生物 系统中,所以又称为泛醌(ubiquinone, UQ),CoQ分子中含有一条由几个异 戊二烯聚合而成的长链,在不同生物 体内的CoQ,此侧链的长度有所不同, 动物n=10,高等植物n=9或10,细菌 n=6。
5
10
13
有
有
—
+0.02
+0.20
0.57
—
有
有
(2) 电子来自两个方向: 复合体Ⅰ、复合体Ⅱ
(3) 复合体Ⅰ、Ⅱ、Ⅲ中含有 FeS蛋白帮助电子的传递。
(4) ATP形成的部分。
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与 ADP的磷酸化过程偶联示意图
3.呼吸链的抑制剂:
能够切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 子流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呼 吸链抑制剂)。如果把电子传递链中 断,那么,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就要 受到干扰或因此而告终。已知呼吸链 上有三处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反应, 在三个部位分别受到不同的抑制剂抑 制。
第八章 氧化磷酸化
5
10
13
有
有
—
+0.02
+0.20
0.57
—
有
有
(2) 电子来自两个方向: 复合体Ⅰ、复合体Ⅱ
(3) 复合体Ⅰ、Ⅱ、Ⅲ中含有 FeS蛋白帮助电子的传递。
(4) ATP形成的部分。
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与 ADP的磷酸化过程偶联示意图
3.呼吸链的抑制剂:
能够切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 子流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呼 吸链抑制剂)。如果把电子传递链中 断,那么,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就要 受到干扰或因此而告终。已知呼吸链 上有三处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反应, 在三个部位分别受到不同的抑制剂抑 制。
(2) 这个顺序从热力学关系上看也是合理的, 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它也符合细胞本身 的电子传递顺序。
电子载体的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对
NAD+/NADH FMN/FMNH2(酶结合型) Fe3+-S/Fe2+-S(平均)
CoQ/CoQH2 Cyt b(Fe3+)/Cyt b(Fe2+) Fe3+-S/Fe2+-S Cyt c1(Fe3+)/Cyt c1(Fe2+) Cyt c(Fe3+)/Cyt c(Fe2+) Cyt a(Fe3+)/Cyt a(Fe2+) Cu2+/Cu+(平均) Cyt a3(Fe3+)/Cyt a3(Fe2+) 1/2O2/H2O
总之:能荷由ATP、ADP和AMP的相对数量决
定,它在代谢中起控制作用。高能荷抑制ATP的生成( 分解代谢)途径而激活ATP利用(合成代谢)途径。
第一节 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ppt课件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它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 生物中,它位于细胞膜上。
.
15
4.2.2.2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能量重新分布 ——与氧的存在与否无关
.
37
2,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概念: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 给分子氧时,将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 形成ATP的过程。
(是生成ATP的主要形式)
电子传递过程和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两者联在一起)
.
38
4.3.2.2 测定P/O比
4,释放的化学能被偶联磷酸化反应所利用, 贮存在高能磷酸化合物 (如ATP) 中。
5,氧化部位:真核细胞——线粒体
原核细胞——细胞膜
.
5
4.1.2.3 CO2和H2O的生成 1, CO2的生成
直接脱羧:由特殊的脱羧酶催化
α-脱羧:如酵母菌发酵时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 β-脱羧:如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在PEP羧化酶催化下脱羧
定义:利用生物氧化过程释放的自由能驱动 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产生ATP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链的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
36
1,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arylation)
特点: ——形成一个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
通过酶使细胞中的ADP生成ATP ——其能量来源伴随有底物脱氢,分子内
.
42
氧化磷酸化(概念、化偶联机制、影响、感化)[精彩]
氧化磷酸化(概念、化偶联机制、影响、作用)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 TP的偶联反应。
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 TP的偶联反应。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和偶联部位概念:磷酸化是指在生物氧化中伴随着A TP生成的作用。
有代谢物连接的磷酸化和呼吸链连接的磷酸化两种类型。
即A TP生成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代谢物脱氢后,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使无机磷酸酯化先形成一个高能中间代谢物,促使ADP变成A TP。
这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如3-磷酸甘油醛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再降解为3-磷酸甘油酸。
另一种是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 TP的生成,这就是氧化磷酸化。
生物体内95%的A TP 来自这种方式。
偶联部位:根据实验测定氧的消耗量与A TP的生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ΔGO'和电极电位差ΔE的关系可以证明。
P/O比值是指代谢物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原子的摩尔数,即合成A TP的摩尔数。
实验表明,NADH在呼吸链被氧化为水时的P/O值约等于2.5,即生成2.5分子A TP;FADH2氧化的P/O值约等于1.5,即生成1.5分子A TP。
氧-还电势沿呼吸链的变化是每一步自由能变化的量度。
根据ΔGO'= -nFΔE O'(n是电子传递数,F是法拉第常数),从NADH到Q段电位差约0.36V,从Q到Cytc为0.21V,从aa3到分子氧为0.53V,计算出相应的ΔGO'分别为69.5、40.5、102.3kJ/mol。
于是普遍认为下述3个部位就是电子传递链中产生A TP的部位。
NADH→NADH脱氢酶→‖Q →细胞色素bc1复合体→‖Cytc→aa3→‖O2二、胞液中NADH的氧化糖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β-氧化是在线粒体内生成NADH(还原当量),可立即通过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概念
氧化磷酸化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其中磷化合物(通常是含磷的无机物)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磷酸盐。
这个过程涉及磷元素的氧化和氧元素的还原。
在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磷化合物中的磷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气氧化,同时氧气中的氧原子获得电子而被还原为氧离子。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适当的反应条件,例如高温、催化剂等。
氧化磷酸化在许多化学和工业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
例如,在磷矿石的冶炼过程中,磷矿石可以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转化为磷酸盐。
此外,在化学合成和材料制备中,氧化磷酸化也被用作一种重要的反应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氧化磷酸化涉及磷元素和氧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其具体的反应机理和条件可能因具体的磷化合物和反应体系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氧化磷酸化方法和条件。
氧化磷酸化的名词解释
氧化磷酸化的名词解释氧化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指的是在细胞线粒体内,将氧和角质体磷酸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内能量储备的过程。
下面将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反应过程和生理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氧化磷酸化的机理:氧化磷酸化是通过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传递链,从而将氧分子与磷酸分子结合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过程。
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等有机物被分解,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ATP,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水等代谢废物。
氧化磷酸化的反应过程:氧化磷酸化是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反应过程:1. 糖酸化: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酸化反应,生成丙酮酸和乳酸等化合物。
2. 乙酸分解:将丙酮酸和乳酸在线粒体中进行乙酸分解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Acetyl CoA)。
3. 柠檬酸循环:将乙酰辅酶A在柠檬酸循环中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电子传递链中所需的还原剂NADH、FADH2。
4. 电子传递链:通过NADH、FADH2等还原剂在复合蛋白和酶的参与下,将氧和磷酸分子结合,生成ATP和水。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P)和无机磷酸可以在线粒体基质中水合合成ATP。
氧化磷酸化的生理意义: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一个关键过程,具有以下重要生理意义:1. 提供细胞所需能量: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产生的ATP是细胞进行各种生物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包括细胞运动、合成细胞结构、维持细胞膜离子平衡等。
2. 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氧化磷酸化是将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进行能量转化的过程,通过平衡ATP生成和消耗,维持细胞内外的能量平衡状态,保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
3. 参与抗氧化反应: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参与机体的抗氧化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的损害。
4. 调节体温:氧化磷酸化是动物体内产生热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调节线粒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和糖原的分解,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电子流动的方向
NADH (-0.32)→CoQ(+0.10)→b(+0.07)→C1(+0.23)→C(+0.25)→a(+0.29) →a3(+0.55) →O2(+0.82)
CoQ与b+0.10+0.07, 在电位水平较接近的传递体之间,电子能可 逆往返传递而达到准平衡状态。
(1) 这个电子流向按它们的还原电势大小可 排成序列,正好符合它们对电子亲和力的 不断增加顺序。
1. 电子传递体的顺序
2.呼吸链中氢和电子的传递是有严格顺序和 方向的,上图总结了电子传递体组成及其顺 序:
(1)四个复合体组成;
(2) 电子来自两个方向:复合体Ⅰ、复合体Ⅱ;
(3) 复合体Ⅰ、Ⅱ、Ⅲ中含有FeS蛋白帮助 电子的传递;
(4) ATP形成的部分。
电子传递系统呼吸作用复合体
名称
反应顺 序
自由能:
在一个体系中,能够用来做功的 那一部分能量叫自由能。 △G=0 当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 △G<0 反应能自发进行,能做有用 功; △G>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必须供 给反应能量。
氧化还原电位: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能的变
化与反应物供出或得到电子的趋势成 比例。这种趋势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通常用E表示。生物体内的标准氧化 还原电位用Eo’表示, Eo’值越小,电 负性越大,供出电子的倾向越大,即 还原力越强; Eo’值越大,电正性越 大,得到电子的倾向越大,即氧化能 力越强。电子总是由低电位向高电位 流动。
a. NADH+H++FMN==NAD++FMNH2 两个电子一个质子
b. 琥珀酸+FAD===延胡索酸+FADH2 两个电子两个质子
(2)铁-硫蛋白类
• 铁硫蛋白(iron-sulfar protein)铁硫蛋白含 铁原子和硫原子,通过Fe与蛋白质的Cys 残 基连接,铁一硫蛋白中的一硫簇又称为铁硫
4细胞色素氧化酶(Fe3+) + 2H2O
第二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 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细胞生命活力的 基础,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将生物氧化过程 中释放出的自由能转移而使ADP形 成高能ATP的作用。
一、ADP形成ATP的部位
生理条件下ADP磷酸化需要的自由 能变化是30.5KJ/mol
•在NADH呼吸链中,NADH通过 电子传递链氧化的总反应: NADH+H++1/2O2→NAD++H2O •由此可计算从NADH到O2的自由 能变化。
• △Go =-nF △E= -225.7 KJ/mol
氧气的还原:
O2 + 4H+ + 4e- 2H2O 4细胞色素氧化酶(Fe2+) + O2 + 4H+
3ADP+3Pi→3ATP+3H2O △Go’=+91.5KJ/mol NADH氧化放能:
△Go=-nF△E= -225.7 KJ/mol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氧化磷酸化的全过程至今也 没有完全搞清楚,氧化与磷酸化 作用如何偶联目前有三种假说:
(1)化学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传递和ATP生成的 偶联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 应,而形成一个高能共价中间物, 这个中间物在电子传递中形成, 随后又裂解将其能量供给ATP的 形成。
总之:能荷由ATP、ADP和AMP的相对数量决
定,它在代谢中起控制作用。高能荷抑制ATP的生成( 分解代谢)途径而激活ATP利用(合成代谢)途径。
第一节 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
一、概念:
由氢载体和电子载体组 成的电子传递系统称为 ETC(电子传递链or 呼吸链)。
二、组成
1.四种:
(1) 黄素蛋白:与ETC有关的黄素蛋白有 两种,分别以FMN和FAD为辅基:
5
10
13
有
有
—
+0.02
+0.20
0.57
—
有
有
(2) 电子来自两个方向: 复合体Ⅰ、复合体Ⅱ
(3) 复合体Ⅰ、Ⅱ、Ⅲ中含有 FeS蛋白帮助电子的传递。
(4) ATP形成的部分。
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与 ADP的磷酸化过程偶联示意图
3.呼吸链的抑制剂:
能够切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 子流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呼 吸链抑制剂)。如果把电子传递链中 断,那么,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就要 受到干扰或因此而告终。已知呼吸链 上有三处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反应, 在三个部位分别受到不同的抑制剂抑 制。
第九章 生物氧化 与氧化磷酸化
介绍几个概念:
生物氧化: 在有O2条件下,生物体内的糖、
脂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氧化分 解 , 释 放 能 量 , 最 终 转 变 为 CO2 和H2O的过程。
磷酸化:ADP+Pi→ATP 1、光合磷酸化 2、底物磷酸化 3、氧化磷酸化:
生物氧化过程中伴随着磷 酸化作用。
富能化合物
常见的富能化合物有酸 酐类、特殊酯类和磷酰胺酸 衍生物。
减少了负电荷的排斥
ADP也具有高能
能荷
细胞的能量状态的一种度量可用能 荷来表示,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一 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的大小可以说 明 生 物 体 中 ATP-ADP-AMP 系 统 的 能 量状态。
[ATP]+0.5[ADP] 能荷数值=—————————
(1)解偶联作用
由于氧化磷酸化是氧化作用 (电子传递)及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的反应,磷酸化作用所需要的能量 是由氧化作用供给,氧化作用所释 放的能量(自由能)是通过磷酸化 作用贮存于高能磷酸键之中,是植 物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 要生物化学反应。
E 0(伏)
-0.32 -0.30 -0.24 +0.05 +0.07 +0.28 +0.22 +0.25 +0.29 +0.39 +0.82
电子传递过程中的 自由能的意义
• 从表所列生物体内重要氧化还原体系的Eo’值可 看出,呼吸链中各载体基本上是按标准氧化还原 电位由低向高排列的,电子在呼吸链上是由氧化 还原电位较低电对的还原态向氧化还原电位较高 电对的氧化态方向传递的,根据生物能学原理, 我们还可以分别计算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 电子传递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值。
①Cyt种类:在动物细胞线粒体的 呼吸链中至少有5 种细胞色素,即b、 c1、c、a和a3。
②结合状态:
其中CytC为可溶性蛋白 质,它以静电作用结合在线 粒体内膜的外表面,结合松、 易分离提纯,其它4 种细胞色 素都结合在内膜中。
细胞色素电子传递:
2细胞色素(Fe3+)+2e→2细胞色素(Fe2+)
① NADH·H+→FMN:
主要受安密妥、鱼藤酮、以 及杀粉蝶菌素的抑制。鱼藤酮是 一种极毒的植物物质,是一种重 要的杀虫剂。安密妥是一种麻醉 药。杀粉蝶菌素的结构类似CoQ, 因此可和CoQ相竞争。
② 从细胞色素b→C1: 主要 是抗霉素A:它抑制电子从 Cytb→C1的传递。
③ Cyta→Cyta3: 抑制剂有氰化物, 硫化物、 NaN3 、一氧化碳等。如氰化 物、煤气中毒主要是抑制了呼吸链上 电子的传递,破坏氧化磷酸化的正常 进行导致生命的危险。
(2) 构象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使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构 象变化, 当此高能构象再复原时, 释放能量促使ATP的生成。
(3)化学渗透学说:
①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体有序地定位于完整的线粒体内膜上,使 氧化还原反应定向进行。 (有序排列)
② 一对电子经NADH呼吸链传递给O2时,在内膜中往返三次, 每次能定向地将两个H+从基质泵到内膜外,经FADH2呼吸 链则往返两次。NADH→O2 3次; FAD→O2 2次
中心,常用符号FeS表示,铁硫中心只有一
个Fe起氧化还原反应,在呼吸链中作为单电 子传递体,不传递氢,每传递一个电子。当 处于氧化态时,两个铁原子都为三价,而在 还原态时,其中一个铁成为二价,其作用是 通过Fe的价态变化而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
(3) 辅酶Q
• 辅酶Q(Coenzyme Q,CoQ)属于醌类 (quinone,Q),由于它广泛存在于生物 系统中,所以又称为泛醌(ubiquinone, UQ),CoQ分子中含有一条由几个异 戊二烯聚合而成的长链,在不同生物 体内的CoQ,此侧链的长度有所不同, 动物n=10,高等植物n=9或10,细菌 n=6。
①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体有序地定位 于完整的线粒体内膜上,使氧化还 原反应定向进行。 (有序排列)
② 一对电子经NADH呼吸链传递给O2 时,在内膜中往返三次,每次能定向地
将两个H+从基质泵到内膜外,经
FADH2呼吸链则往返两次。 NADH→O2 3次; FADH2→O2 2次
③内膜有选择透性,不能让泵出的H+ 返回基质,致使膜外则[H+]高于膜内 侧而形成跨膜的pH梯度,同时也形成 跨膜电位梯度,这两种梯度是电子传 递本身产生的电化学势能。
[ATP]+[ADP]+[AMP]
能荷高: 增加合成代谢 抑制分解 增加利用ATP 减少ATP
能荷低: 减少利用ATP 增加分解代谢, 增加产生ATP。
细胞中的能荷可通过ATP、ADP、
AMP对一些酶的反应进行变构调节。
例如:ATP-ADP系统调节EMP的主要部位是F-6-P和1,6 FDP 相互转化处:
F-6-P+ATP==1,6 FDP+ADP。 催化此反应的磷酸果糖激酶是变构酶,受到ATP强烈的抑 制,但却被AMP和ADP所激活。反之,1,6 FDP磷酸酯酶则能受 ATP的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被AMP所抑制。另外,在TCA中,当细胞或组织 的能荷等于1.0时,这时高浓度的ATP和低水平的AMP会降低柠 檬酸合成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使TCA环的活性降 低以减少呼吸作用向达到调节生成ATP数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