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afcec3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6.png)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7.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8.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9.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1.幻想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4.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5.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6.理智感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b0c6a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7.png)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组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
2.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如何理解他人和自我。
它包括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认知。
4.情绪(Emotion):情绪是主观体验的表达,由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组成。
情绪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来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方式。
5.压力(Stress):压力是个体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适应性需求的应激反应。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上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暴露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6.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特有的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特征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来形成。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格来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7.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关注观察和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
8.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
9.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24958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e.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2636e601ed9ad51f01df259.png)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559e73caaedd3383c4d3e1.png)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c66ea3c10661ed9ad51f356.png)
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4、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5、问卷法,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
6、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7、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的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8、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北京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9、胎教,就是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10、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1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1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发展与儿童的生活、游戏、学习有密切联系。
13、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4、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时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
15、回忆,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
16、定向反射,就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17、习惯化,是当刺激多次出现后,主体不再产生变化或是反应下降的定向反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42d36e011ca300a6c39072.png)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bb393c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f.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ffa906cc17552707220806.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2、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3、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5、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7、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8、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0、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11、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1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13、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14、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15、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16、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823de7b27284b73f2425014.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223f0da76a20029bd642dae.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意志:与改造世界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两个部分,其中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4、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
6、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7、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8、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之前,要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过后还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说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10、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1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者错误的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1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3、想象: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da02faf46527d3240ce0c0.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1e2ec2e009581b6bd9eb87.png)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10、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11、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e636c3da38376baf1fae93.png)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对人的整体知觉建立在某个单一(好)特征的基础上,个别突出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
——一好百好离差智商(deviationIQ):Terman(推孟)提出,指将实际测量的分数和本年龄组的平均分以标准差为单位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以标准差为单位计算测验分数偏离平均数的方向和程度。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Salovey和Mayer(1992)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Resilience):个体能够承受消极变化同时表现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能力。
组织承诺:一种将个体与组织联系到一起的心理状态指示语:在测量实施时说明测量进行方式,以及如何回答问题的指导性语言。
量表:一种测量工具,它试图确定主观的、有时是抽象的概念的定量化测量的程序,对事物的特性变量可以用不同的规则分配数字,因此形成了不同测量水平的测量量表,又称为测量尺度行为样本:经过科学选择的少数行为样本进行测查,借以推测个体的心理特征。
个体对所抽选出来的问题的解决行为标准化:指测验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必须遵循严格的统一的科学程序,保证对所有被测者来说,施测的内容、条件、计分方法、解释方法都相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常模: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的测验成绩的分布结构,包括它的集中趋势(通常用平均数表明)和离散度(通常用标准差表示)用以比较不同被测者测验分数的标准,它能够说明某一测验结果分数相对于同类被测者所处的水平。
常模是解释测量结果的重要依据。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是否反映了所想要考察的内容,也就是说,该测验所测的是不是它想要测的东西。
评价中心技术:通过心理测验、能力、个性和情境测试对人员进行测量,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人个性、动机和能力等较为准确的把握,做到人职匹配,确保人员达到最佳工作绩效。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d6047dfad51f01dc281f108.png)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100e3da32d7375a4178038.png)
一、名词解释1、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包括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2、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3、反射与反射弧: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环节。
4、第一信号系统: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5、第二信号系统:指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6、动力定型: 指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
二、名词解释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的大小要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4.后像: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它存在各种感觉中,而在视觉中尤为明显,视觉后像有正后像与负后像两种。
5.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6.记忆表象: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的事物的形象。
7.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辐合思维:遵循统一模式(定理、公式、法则)求同地解答问题的方式,也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9.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沿着多方向、多通道求异地解答问题称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10创造想像:指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1、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a026e50975f46527d3e13a.png)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认知的特征有: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8、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1、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
1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4、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717e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0.png)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72b13fb4daa58da0114a67.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6.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xx概念:
是对社会xx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xx信念:
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
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依恋:
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成熟:
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
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
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学校心理辅导:
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
聆听法:
松弛法:
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
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xx:
(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
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思维定势:
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
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
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
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
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快乐学习:
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
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系统脱敏法:
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
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需要:
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
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
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
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
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
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
(意志过程):
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
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
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
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
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
xxxx:
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记忆策略:
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
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
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
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xx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社会性认知:
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
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
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
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
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
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
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
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
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知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
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
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
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