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土葬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在我国,已知的安葬方式有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崖葬、塔葬、高棺葬,另如,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也有人们把夭折的儿童放入瓮中,实行瓮棺葬。

各民族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丧葬方式的态度不同。

汉族人一般以土葬为荣耀,认为死人“入土为安”。

1、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

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

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2、烧七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

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

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

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

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

“期单”贴在灵堂。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丧葬礼仪与习俗的起源、重要环节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后有后世子孙来世报答,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以及祭祀。

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二、重要环节1. 家属通知和公告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需要通知亲友以及邻里社区。

这通常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现在的社交媒体进行。

此外,家族还会发布公告,以便更多人了解丧事并前来吊唁。

2. 遣送灵柩在传统中国,遣送灵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家属和亲友会将灵柩从丧家经过,在路途中往往有一些仪式和节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亲友和邻里展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3. 家居清理在丧葬前,家居需要进行清理。

这是为了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并为灵柩的临时存放做准备。

清理工作包括整理家居摆设、打扫卫生和摆放神灵牌位等。

4. 追思祭祀在告别灵柩之后,亲友们会进行悼念和追思祭祀。

追思祭祀是表达对亡者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常常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进行。

家属和亲友会安置神灵牌位,并进行祭拜和燃香祷告,以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5. 埋葬和后事传统的中国丧葬礼仪中,埋葬是最后一个环节。

家族会选择合适的墓地,并进行土葬或者火化。

同时,还会安置墓碑和墓志铭,以便子孙后代纪念。

此后,家属和亲友会进行饭食供奉和探墓活动,以纪念逝者。

三、对人们的影响1. 社会团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实行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在丧亲之时,家族成员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丧葬事宜。

同时,亲友和邻里社区也会前来慰问和帮助。

这种团结有助于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2. 传承尊敬和教育价值观丧葬礼仪和习俗承载着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家族、亲友和社区对逝者的重视。

同时,丧葬礼仪也有助于教育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亲人,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中国土葬流程

中国土葬流程

中国土葬流程
土葬是一种传统的安葬方式,其流程在中国各地大同小异。

首先,人死后将进行沐浴并更衣,之后将尸体安置于灵床,灵床前会摆放一祭桌,设置长明灯,同时摆供、上香、放“倒头饭”。

死者的子女需要身穿白色的孝服,日夜守候在灵床前。

接下来是小殓和大殓,即尸体净化、整修并穿上寿衣,之后放入棺材中。

举哀、停柩、伴宿、吊孝等环节也是土葬流程的一部分,这些环节通常伴随着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仪式。

超度仪式是为了祈求亡灵得到超脱,出殡则是将棺材从家中运往墓地的过程。

在下葬时,灵柩会被送往墓地,并在墓穴中安放。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中国的殡葬行业正在面临重大变革,火葬和土葬作为两种殡葬方式在近年来备受争议。

目前国家对于殡葬行业进行了全面改革,预计将于2023年颁布新的治理新规。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的规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细节。

1.停尸仪式:在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亲属们守护逝者度过
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过程被称为“停丧”。

2.报丧仪式:通过发送信号告知亲友和村民,以通知他们有人去
世的消息。

3.招魂、送魂仪式: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可能会迷
失方向,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将其引导回家。

4.“做七”仪式:这是一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通常持续七七四十
九天,以纪念逝者。

5.吊唁仪式:参与者通常会携带衣物或其他礼物,并附上写有哀
悼话语的纸条。

6.入殓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前者指穿上寿衣,后者
则是将尸体放入棺材。

7.丧服仪式:家庭成员穿着特定颜色的服装,以此表达对逝者的
哀悼之情。

8.出丧择日仪式:根据迷信说法,选择合适的日子下葬,以确保
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宁。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为逝者按照传统礼仪举行告别仪式,并在家中供奉逝者的遗体。

2.在逝者葬礼期间,家人和亲戚会穿上纯黑色的服装,并在逝者的灵柩前鞠躬、拜祭。

3.在逝者的葬礼中,会有人打扮成鬼的样子,跳起来打扰家属,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思
念之情。

4.在葬礼后,家属会在家中放置供品,并点燃香烛,以祭奠逝者。

5.为了纪念逝者,家属会在葬礼后的第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四十五天等特定日
子举行祭祀活动,并点燃香烛、供奉食物等。

6.在葬礼后的一年内,家属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祭祀活动,以纪念逝者。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办丧事三天具体流程

办丧事三天具体流程

办丧事三天具体流程办丧事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家人和亲友表达哀思和悼念的重要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办丧事通常需要三天的时间,这三天具体的流程和步骤各地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个一般的办丧事三天流程的概述。

第一天,是通知亲友的阶段。

当亲朋好友得知有人去世后,家属将派人到各个单位、家庭、朋友圈等地通知亲友前来吊唁。

通常,在此时会摆放一副特别的黑床或者使用黑布将床围起来,以示悼念。

第二天,是亲友前来吊唁的日子。

家属在此时会准备一些精心打扮过的花圈、挽联和鲜花来迎接吊唁的亲友。

进门的人会被安排在厅堂或者客厅中,家属会分发纸钱,用于祭拜逝者。

同时,也会有人在家中焚香以示哀悼。

通常,这一天的人流比较密集,亲友们纷纷前来慰问并表达哀思。

第三天是丧葬仪式的日子。

在此之前,家属会提前准备好棺木、盖棺纸、鲜花等用品。

在丧葬仪式开始之前,会有一位主持人致辞并祭告逝者,同时也会有亲友上台发言,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回忆。

紧接着,家属和亲友将送逝者前往公墓或者火化场。

在丧葬仪式结束后,家属通常会再次摆设一个小型的祭坛,用以纪念逝者。

以上是一个一般的办丧事三天流程的概述,但是具体的流程还会根据各地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个人喜好等因素进行调整。

在现代社会中,有些家庭也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些改变,比如将丧葬仪式缩短为两天,或者减少一些繁琐的仪式。

不论是怎样的丧葬仪式,它们都是人们对逝者的最后悼念和告别,是一种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和亲友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来共同回忆逝者的美好时光,表达对逝者的崇敬和惋惜之情。

办丧事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它是家人和亲友们共同悼念的重要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

无论是哪个地区,不论丧事的过程如何改变,重要的是家人和亲友从心底里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悼念。

丧事七天流程(一)

丧事七天流程(一)

丧事七天流程(一)丧事七天引言•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这一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各个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丧事七天流程1.第一天:停灵设宴–家属停放逝者灵柩于灵堂。

–家人应设宴款待吊唁的亲友。

2.第二天:守灵祭奠–家属及吊唁者继续守灵。

–举行祭奠仪式,祭拜先人。

3.第三天:安葬仪式–举行丧葬仪式,将逝者送入坟墓。

–家属在坟前行祭拜礼。

4.第四天:临终祭拜–家属前往逝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祭奠先人。

–祭拜过程中,供奉食品、烟酒等物品。

5.第五天:报答亲友–家属准备礼品,回访吊唁的亲友。

–以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传达家族的姓氏。

6.第六天:亲友离开–吊唁的亲友逐渐离开,返回各自的生活。

7.第七天:解除丧期–丧期结束,家属解除丧服。

–进行解丧仪式,标志着丧事的结束。

注意事项•家属需要遵守丧期期间的丧葬礼仪,尊重先人。

•各个流程中,应尽量避免过于奢华、浪费或过于节省。

•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尊重丧事七天的传统,给予支持和理解。

结语•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先人的一种方式。

•通过遵守相关流程和礼仪,家族间的凝聚力和感情得以进一步加强。

补充亲友之间的互动1.慰问礼品:亲友在丧期期间会前来吊唁和慰问家属,慰问礼品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常见的慰问礼品包括白花、水果、糕点和茶叶等。

2.吊唁辞:亲友在前往吊唁时常常会准备一份吊唁辞,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家属的慰问。

吊唁辞应简洁而庄重,避免使用过于生动和活泼的词语。

3.高朋满座:在停灵设宴和回访的过程中,亲友之间会有一定的互动交流,以缅怀逝者和传递问候。

这种互动有助于加深感情,强化家族之间的联系。

4.丧礼常识:在参与丧事七天的过程中,亲友应留意一些丧礼常识,比如避免穿着过于鲜艳的服饰、避免使用幸灾乐祸的语言等。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维护丧事的庄重和尊严。

敬仰传统习俗1.尊重传统:丧事七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遵守传统习俗能够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秩序。

中国的葬礼方式

中国的葬礼方式

中国的葬礼方式
中国的葬礼方式多种多样,受到地域、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各地存在许多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葬礼方式:
1. 土葬:这是中国最常见的葬礼方式,即将逝者的遗体安葬于墓地。

在土葬中,家属通常会为逝者举行一些悼念仪式,如守灵、烧纸等。

2. 火葬:火葬是将逝者的遗体火化,然后将骨灰安葬于墓地。

这种方式逐渐在中国城市地区成为主流,因为其环保、节约土地资源。

3. 水葬:水葬是一种在江、河、海中安葬逝者遗体的方式,通常用于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非正常死亡或无名尸体等。

4. 天葬:天葬是一种藏族地区的葬礼方式,即将逝者的遗体奉献给秃鹫等鸟类,使其在空中自然分解。

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葬礼,能够使逝者的灵魂得以解脱。

5. 树葬:树葬是一种将逝者的骨灰或遗体安葬于树木周围的葬礼方式。

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的方式,同时也寓意着逝者在生命的终点回归自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葬礼方式,如冰葬、玻璃葬、太空葬等。

这些方式都是在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在中国还不是很常见,但逐
渐受到一些人的关注和采用。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还有许多独特的葬礼习俗。

例如,在南方地区有“捡骨重葬”的习俗,即在家属守丧期结束后,将逝者的遗骨重新捡拾起来,并安置到一个新的墓地中。

这种方式被认为能够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总的来说,中国的葬礼方式多种多样,受到传统文化和地方习俗的影响很大。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注意尊重逝者、表达哀思和对生命的敬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对待死者的规矩和习俗有一些传统的做法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矩:
殡葬仪式:通常会有丧事办理、守灵、告别仪式、火化(或埋葬)等环节。

家人和亲友会参与其中,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祭奠。

奠仪:在丧期内,会摆放逝者的遗照、遗像和神位,供奉鲜花、水果、食品等,以示哀悼和祝福。

祭祀仪式:在逝者离世后的特定时间,家人会举行祭祀仪式,供奉祖先和逝者,传统上包括烧香、焚纸钱和拜祭等。

吊唁和祝福:社会关系密切的亲友、邻居和同事会前来吊唁,表达对逝者家人的慰问和祝福。

服丧期:逝者的家人通常会穿着素服,戴孝帽或系孝巾,并在一定时间内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祭拜坟墓:家人会定期祭拜逝者的墓地,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祭拜祖先和扫墓的主要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习俗和规矩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会有一定差异。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一些家庭可能会选择较简洁的方式进行丧葬仪式。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2、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如下:
报丧:死者去世后,家人会立即向亲友报丧,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

报丧的方式包括口头通知、电话通知、发讣告等。

守灵:在死者去世至下葬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守灵,陪伴死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守灵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祈祷,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平安幸福。

入殓:在死者去世一段时间后,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入殓,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中。

入殓前,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净身、更衣,让死者体面地离开人世。

出殡:在死者去世后的特定日子,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举行出殡仪式,将死者的棺木送到墓地安葬。

出殡仪式通常包括抬棺、送葬、路祭等环节,以表达家人和亲友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安葬:在墓地,家人和亲友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入墓穴,然后封土、立碑,完成安葬仪式。

安葬后,家人和亲友会定期扫墓、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墓地祭奠:在墓地或守灵的地方,家属会点燃纸钱、纸金元宝和其它纸制品,以供亡灵使用。

穿白色丧服:在汉族葬礼中,家属必须要穿着白色丧服,头发也要整齐梳理,以此表示牵念已故亲人,并帮助亡灵获得更多的神灵庇护。

总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汉
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亲人的关爱。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中国古代丧葬流程

中国古代丧葬流程

中国古代丧葬流程在中国古代啊,人一旦没了,那丧葬之事可是相当有讲究的。

这丧葬的事儿啊,一开头就得是停灵。

人刚咽气,家里人就开始忙乎起来了。

得先把逝者安置在正屋,让他平平稳稳地躺在那儿。

这时候啊,家人肯定是悲痛万分的,但这丧葬的流程还得一步一步走。

停灵的时间有长有短,富裕人家可能停个好些日子,穷苦人家或许短一点,但也得遵循这个流程。

这就像人走路得一步一个脚印,丧葬也不能乱了规矩。

然后呢,就开始给逝者净身了。

这就跟平日里咱们爱干净是一个理儿。

家人或者专门负责丧葬之事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给逝者擦拭身体,让他干干净净地走。

这时候动作都特别轻柔,就像对待一个睡着的婴儿似的。

净了身之后呢,就得换上寿衣了。

寿衣那可都是提前就准备好的呀,材质和样式都有讲究。

一般都是那种看起来很庄重的款式,颜色也多是素净的,像深蓝色、深灰色之类的。

这寿衣就像是给逝者最后的体面衣裳,穿得妥妥当当的,才能让逝者安心地去另一个世界。

再之后就是入殓喽。

把逝者放进棺材里,这棺材也不是随便的棺材。

好的棺材那是又厚实又精致呢。

入殓的时候,周围的亲人那哭声可是震天动地的。

这哭声里啊,有对逝者的不舍,也有对生死离别的无奈。

在棺材里还会放一些逝者生前喜欢的东西,或者是一些被认为到了另一个世界能用得上的物件。

比如说,如果逝者生前爱看书,可能就会放一本书进去,就好像是给他在另一个世界准备的精神食粮。

出殡那可是丧葬流程里很隆重的一个环节。

那队伍长长的,前面有人抬着棺材,后面跟着一群披麻戴孝的亲人。

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看了就忍不住落泪。

吹吹打打的哀乐一路响着,就像在诉说着逝者的一生。

沿途经过的地方,认识的不认识的,看到这场景都会心里一紧,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而且啊,出殡的路线也有讲究,有时候会避开一些不吉利的地方,就像咱们平日里走路会绕过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一样。

到了下葬的地方,那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一般会找那种风水好的地儿,这风水啊,虽然有点玄乎,但在古人看来那可是关系到家族兴衰的大事呢。

丧事礼仪与风俗,中国丧事礼仪,丧事礼仪注意事项

丧事礼仪与风俗,中国丧事礼仪,丧事礼仪注意事项

丧事礼仪与风俗,中国丧事礼仪,丧事礼仪注意事项 丧礼的运⽤是表明了⼈对⽣命的敬畏,但是丧事有特殊的礼仪和注意事项您知道吗?请看店铺为您搜集整理的丧事礼仪常识,希望对⼤家有⽤处! 丧事礼仪常识——殡葬的⼀般程序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些⽐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容易。

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的知识,⼀旦事情发⽣了,往往会⼿忙脚乱,⽆所适从,结果使伤⼼事留下了遗憾。

(⼀)召开亲属会议 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致⼈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 2.联系逝者⽣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词⼈、致答谢词⼈和追悼会主持⼈等; 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 5.对遗⾔中须⽴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 6.⼈员的分⼯负责。

(⼆)整理遗体 ⼈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员进⾏,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死亡后,能亲⼿为其作最后⼀次的清理,那么,可以按以下⽅法进⾏操作: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服,⽤温⽔⽑⼱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裤即可。

然后陪送其⾄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或亲属将遗体移⾄硬板床上,换下脏⾐服,也⽤温⽔⽑⼱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裤后,将其⼝、眼合闭,然后将其⼿、⾜放直,以防遗体变形。

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脚的指甲,梳理头发。

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的选择 1.寿⾐知识寿⾐就是给逝者穿的⾐服。

⼈类进⼊封建社会后,随着⽣产⼒的发展,⽣活⽔平的提⾼,葬礼开始⽇趋奢华和繁缛起来。

因死者的⾐着代表着⽣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级,所以给死者穿何种⾐服,穿多少⾐服乃⾄⾐服的名称在当时都是⾮常讲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丧礼习俗 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
种种礼节仪式.
• 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 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 丧礼制度.
• 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 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zu2),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 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 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
•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 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 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 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侧身屈肢.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而“他日过之,狐狸食 之,蝇蜹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梦 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死 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 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埋 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生.
•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
• 西周时期,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
• 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
• 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 上堆积而成的土丘.
• 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 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
• 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 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
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 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 • 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 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 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 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 • 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 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 久之.“ • 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 • 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
• 灵柩到达墓地后,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众亲友打 墓穴.
• 打好墓穴后,在墓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 滑小衫树,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
• 下柩时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
• 灵柩安放平稳后,主人及亲属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 叫做"添土".
• 最后,筑土成坟.下葬完毕,丧主还要"反哭","虞祭".
• 亲友闻讯前来吊唁,并赠送死者衣被,称"致襚(sui4)",死者家属要陪哭,并 跪拜答谢.
• 在堂前西阶树一旗幡,上书"某某之柩",目的是让人知道死者是谁,叫"铭 旌",旗幡长短标明死者身分.
• 用烧热的洗米水为死者洁身,并为死者修剪头发,指(趾)甲,叫"沐浴". • 沐浴之后,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米,贝等物,称"饭含". • 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
• 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总的说来有五,六十种,非常复杂.主要 分为初终,入殓,下葬三个步骤: 1.初终 古代讲究"寿终正寝","善终",所以将死之人要居于正室.
• 死者亲属要守在周围,"属纩以俟绝气"."纩(kuang4)"是质地 很轻的丝绵新絮,用以放在临终者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 吸.
• 如确已断气,则由家人拿着死者衣服,朝着幽冥世界所在的 北方,高呼死者的名氏,呼唤死者回来,叫"复",俗称"招魂",意 为挽回死者作最后的努力.
• 西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又有"做七"和"百日"的习俗,每逢七 天一祭,以"五七"为重.至100天,家人再次对死者进行祭奠.
• 至此,丧礼基本结束.
• 以上是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土葬".
•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各民族葬法不尽 相同.
• 除土葬外,云南普米族实行"火葬",认为火葬可以把人带入光 明世界.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 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kuang4)”,有竖 穴,横穴之分.
• 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 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
• 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guo3)室,平民 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
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 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 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 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 了全部亲属.
• 这说明即使是贫家小户,也尽力以砖室墓埋 葬亲人.
• 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 称为"画像石墓".
• 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 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 或"山陵".
• 4、“丁忧”与“守制”
• 在宗法制社会,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
• 《孝经 三才章》云:"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孝经 孝治章》称:"明王以孝治 天下.“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 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 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 某府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 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 掩尸.“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葬形式
•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 体的方式.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 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 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 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 米,高达46.5米.
Hale Waihona Puke • 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
• 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 活的建筑.
• 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 往设于墓侧.
• 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 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 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
• 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 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 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 官爵姓名,从而成了墓碑.
• 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sun3)相扣,直接安 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
• 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 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 • 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
品和简陋的装饰品. • 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
• 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 时形成棺椁制度.
• 《荀子·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 重"的说法.由《礼记·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 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 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 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 放随葬品.
六品用绀(深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 • 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
音"段子",恐致"断子绝孙".
• 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 • 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仪式非常隆重. • 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女
子则凤冠霞帔.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铺席执衾,亲自 奉尸入棺. • 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 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黄绫绣花棉褥,俗叫"铺 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八仙过海等图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的 灵魂升天成仙. • 盖棺时儿女应在场,如死者为女子,要等娘家人与之告别后, 方可盖棺. • 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 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 • 盖棺之后,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称"柩(jiu4)",停柩称"殡". • 此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 服,叫"成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