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二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二章重点知识,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二章重点知识,教师资格考试面临教师资格证考试,许多考生都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复习,首先来看看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知识吧,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二章重点知识,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二章重点知识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识记:1、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
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
类型有:(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学制;4、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
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
5、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第二节学校文化识记:1、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
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2、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精神文化;(2)物质文化;(3)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第三节学校与家庭和社会识记: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领会:2、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二(笔记)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15上简答)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2)社会知觉(13上单选)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
社会知觉偏差:
1)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3.知觉的特性(15下简答,17下单选)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4下简答/15上,16下单选)
认知结构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这一概念出现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另外一个特征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作一定的概括,不仅具有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的可逆思维。
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的特征。
(三)品质(17上单选)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四)种类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知识点提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知识点提要1)课程的作用2)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3)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4)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5)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6)课程类型7)分科课程8)又称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9)综合课程10)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织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1)活动课程12)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13)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14)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15)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16)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生活17)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教材对大多数学校和学生的实用性18)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19)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20)课程文本表现方式21)课程计划2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3)课程标准24)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的教学法的基本要求25)教材26)是教师和学生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第二章
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保护
2.2 学生的权利保护
【学习重点】 ✓ 掌握学生的权利的基本内容 ✓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权利,
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2 学生的权利保护
一、学生的权利 (一)学生权利的含义(广义): 1.公民权; 2.受教育权(狭义);
小学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考点识别】
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 理解教师权利的内涵 ✓ 知道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 掌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 一句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考点识别】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 理解学生权利的内涵。 ✓ 掌握学生的权利和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 ✓ 依据学生的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分析和评
判教育现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考点识别】
3.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 熟练掌握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 ✓ 会依据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保护学生的权利,
选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事教育工作
【考核重点】
✓ 重点掌握: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相关法律 法规,在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的权利,做到有法 可依,依法执教。
2.3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的主体内容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基本介绍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 效预防未成年人范围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二)主体内容 6,19,38,44,50条
2.2 学生的权利保护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1.教师不能随意剥夺学生的上课权; 2.教师不能随意缺课;
2.2 学生的权利保护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1.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 2.教师不能侮辱、谩骂学生; 3.不能歧视学生
小学教资科目2知识点汇总
⼩学教资科⽬2知识点汇总第⼀章教学基础 33.3%第⼀节教育基础第⼆节⼼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第⼆章学⽣指导 9.7%第⼀节⼩学⽣⾝⼼发展规律第⼆节⼩学⽣的学习第三节⼩学⽣的德育第四节⼩学⽣美育第五节⼩学⽣安全与⼼理健康第三章学校与班级管理 11.6%第⼀节学校组织与管理第⼆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三节班主任与班主任的⼯作第四节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第五节课外活动第四章教学设计考题类型⼀----分析⽂本特点/写作特点或者结构特点⽂本特点/写作特点:本⽂是⼀⽚写⼈叙事的记叙⽂;⽂章按照时间/ 空间的写作顺序;运⽤了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理描写/ 语⾔描写的写作⼿法;描写了(20字概括内容即可),表达了....的道理。
⽂本特点/写作特点:本⽂是⼀⽚写景状物的记叙⽂;⽂章按照总分总/ 总分/ 分总的写作结构;运⽤了⽐喻/ 拟⼈/ 排⽐/ 夸张的写作⼿法;描写了(20字概括内容即可)。
表达了...的情感。
结构特点:概况每个⾃然段即可考题类型⼆----教学⽬标(即三维⽬标)知识与能⼒:学⽣会认..等⼏个字,会正确书写...等⼏个字。
能够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
过程与⽅法:通过反复朗读,⼩组讨论/ 联系上下⽂ /联系⽣活实际,品析重点段落 /揣摩优美语句 /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提⾼分析作品的能⼒。
情感与价值: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感情,培养...情感 /学会....道理 / 养成....习惯。
考题类型三-----教学过程(也有可能只考其中的⼀个部分)1.设计导⼊(万能的情境多媒体导⼊)(1)开课之前,利⽤课件/多媒体给学⽣展⽰....的视频/ 图⽚ / ⾳乐,引起学⽣⾃习观察聆听。
(2)播放结束后,向学⽣提问:“同学们,看了⽼师给⼤家播放的课件,有什么感想,想到了什么。
” ⿎励同学们畅所欲⾔,⼤胆表达⾃⼰的感受。
(3)教师对学⽣的回答进⾏.....点评,适时进⾏总结,并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导⼊⽅式,有效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备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概述一、客观题知识点1 教育的构成要素知识点2 教育的起源【对啊连环记】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心(心理起源说)有美(美国)梦(孟禄);米(米丁斯基)洛夫(凯洛夫)爱劳动(劳动起源说)。
知识点3 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西方社会的教育2.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1)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二、主观题知识点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客观题知识点1 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著名教育家及思想2.《学记》(1)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
(2)教学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
知识点2 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对啊连环记】苏格拉底是产婆,柏拉图总爱玩游戏,亚里士多德爱自然。
知识点3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对啊连环记】卢梭善(性善论),康德一(把教育学作为专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裴斯泰洛齐教心(教育心理学化),绅士洛克在白板(白板说)上画漫画(教育漫话),斯宾塞用知识为生活做准备。
知识点4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对啊连环记】赫尔巴特: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二理论(伦理学和心理学)、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知识点5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啊连环记】姆(布卢姆)有掌握(掌握学习理论),纳(布鲁纳)来结构(结构教学论),瓦根(瓦·根舍因)找范例(范例教学),高度赞(赞科夫)发展(发展教学论),全面和谐好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资格(省)-小学教育学-精-第二章 (1)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3.体育:
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
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 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具有健康的身体。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学
精讲班 主讲老师: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2.智育:
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
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要求: (1)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
(3)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
4.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5.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要求: (1)初步学会生活自理; (2)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填空题】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
面向______”。
【答案】全体学生
5-2
(3)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第二章前三节
第二章学生指导(前三节)考试目标: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考纲要求:(括号内为后三节内容)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内容: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里的发展总是有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不平衡性:个体的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的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一致、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必过版
小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综合素质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统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2、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基本规律》①基本定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一些本质性的关系。
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如何影响人成长、发展的一些内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阐述教育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地基。
如果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后面关于教学、德育等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都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像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的基础知识。
例如,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助于理解教育规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知道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比如现在社会强调创新能力,那教育就应该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第二章知识体系的基干部分,其他章节像教学、德育等知识都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知识联系紧密。
例如,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教学。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
因为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人的复杂关系。
- 关键点:抓住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
比如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文化传承的,又是怎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一般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辨析题的形式考查。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会出一个实例让选择体现了哪种教育规律;简答题就可能直接让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哪些。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谈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教育学)
第一章:教学与教育学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人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识记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也称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4.小学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1.人的发展:指人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2-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意向的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和理特点叫遗传,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二章
1、教育的正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2、教育的负功能: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3、人的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4、物质文化:以物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对象化)精神文化: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社会财富。
5、间接经验: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6、人口身体素质:人的身体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锻炼)7、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8、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9、劳动力: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大小,不仅要以体力的大小来衡量,更重要的要用智力的高低来衡量。
10、文化传承: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1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职能包括: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传递和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社会经验和人才的选拔。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教育是通过自身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等基本职能的发挥而产生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质量提高等社会作用的,因为教育必先履行其本体功能,进而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二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二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说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
(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的新要求推动了统一学校、建立学制的过程,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教育对象逐步扩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趋势。
教师资格(省)-小学教育学-精-第二章 (2)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材料分析题】
一位小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
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 。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 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 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
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学
精讲班 主讲老师: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 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
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 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教
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 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要求: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
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 和个性品质; (3)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5-1
一本字典,并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
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 的。数年以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收到一封信, 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 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教师资格(省)-小学教育学-精-第二章 (3)
体、美、劳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
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数正是发展学生 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 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 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 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解析】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
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
自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快乐,学生
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简答题】 [2010年真题] 简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 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学
精讲班 主讲老师: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材料分析题】
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
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 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 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 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
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答案】我认为该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 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为变相教育之外,这 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 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选择题】
素质教育是以(
A.面向全体学生
)为重点的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2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2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章小学教育复习提要本章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详细地阐述了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并论述小学教育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l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3.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4.保持稳定的情绪5.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6.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不同: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3.根据保持时长短的不同: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细节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如何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3.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4.根据思维过程:经验思维、理论思维想象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性: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意志的基本特征: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以随意动作作为基础意志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2.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3.意志的坚持性(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4.意志的自制性(任性和怯懦)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性能力的分类:按能力的构造: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根据创造性程度的高低: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不同发展趋势: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影响2.早期经验影响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个人勤奋的影响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4.功能性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个体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注意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2.观察缺乏精确性3.观察缺乏顺序性4.观察缺乏深刻性记忆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注意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皮亚杰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四位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情绪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第三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1、为了取得好成绩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二)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特点1、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二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1、教育目的定义:指教育要达到的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体现教育性质)◆广义: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本身---斯宾塞)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联合国“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
(教育的四个支柱)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美国;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无毒品,无暴力。
克林顿:8岁以上读写算,12以上使用互联网,187以上高等教育。
法国、俄罗斯:教育优先,俄罗斯造就和谐发展的,有社会积极性的,由创造性的个人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1)我国的教育目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我国的学校培养目标◆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1)德育:、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二章) -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二章)-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④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二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说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
(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的新要求推动了统一学校、建立学制的过程,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教育对象逐步扩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
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的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
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在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类从教会中独立出来的,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为大学培养预备生的,因此这类学校在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学。
由此,形成了由大学和中等学校组成的一类学校系统。
现代小学的发展要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
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是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会又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教育机构可视为现代小学的前身。
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小学由此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小学逐步普及的基础上,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要求促进了普及教育的延长。
在许多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先后延长到8-9年。
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
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相衔接。
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
上述这两种学校系统在办学形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
在美国,并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三)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初以前,西欧各国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
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
二战后,在许多国家,初中的两轨已经合并,传统的双轨学制事实上已经变成分支型学制了。
这种并轨还在上移。
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双轨学制必然要逐步过渡,最终走向机会均等的单轨学制。
从当前看,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期之后,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
(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这一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
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从此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这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本文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1951年新中国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五)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横向分为若干的不同的类型。
幼儿教育(幼儿园)。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学校与企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设置目的不同。
设置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2)手段不同。
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而且是无需偿还的。
(3)与政府关系不同。
由于学校的办学活涉及受教育权利问题,因此,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能做出必要的限制。
国家应根据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而企业则拥有自主经营权。
(4)产出不同。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这种服务或者产品是每个人全面发展身心,实现自我价值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因此教育服务或者产品不能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第二节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与成人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
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二、教师文化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由于教师在学校中的角色和地位有着多重性,因此制约教师文化的要素有:(1)教师是专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具备本门学科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都会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及专门知识。
(2)教师是教育者,他们负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
为此,他们不仅要掌握教育的内容,更要懂得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人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心理,能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树立新的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观、学校观等。
(3)相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教师又是成年人,负有一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
由于教师对于代际关系的认识不同,形成不同的代际关系模式,比如和幼尊卑型、严加管束型、娇惯放纵型和民主平等型等,并且形成不同的代际文化。
三、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比如西方国家的中小学在行为规定上比较强调放纵,认为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