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授课对象:三年制专科护理学专业学时:12学时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学习对护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监护能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护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1. 能在现场对病员进行正确评估、分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气管异物者进行紧急处理;对心搏骤停患者能马上开放气道实行现场心肺复苏;对创伤患者能进行创伤评分、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对溺水、触电和毒蛇咬伤患者实施正确的急救复苏措施等。

2. 能在急诊室对不同病人进行正确接诊和分诊,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对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者能使用口咽通气导管开放气道、简易呼吸皮囊人工呼吸、配合气管插管和体外除颤、正确使用人工呼吸机。

3.能进行常用急救监护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管理,进行急诊室护理质量的管理。

4.能对复苏后患者(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正确护理和监护。

态度目标1.学生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2.学生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例或情境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3.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谭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7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1.《急救护理学》,胡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3月,第一版2.《急救护理技术实训教程》,马志华主编,华中科技大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课堂讲解、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采用提问、讨论、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

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实训室。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100分制;考试成绩(期末开卷笔试)占50%,实验成绩占30%(实验考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80%,实验报告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20%。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本教材结构新颖、内容丰富、临床实用性强,主要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在职急危重症护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二、学时分配《急危重症护理》知识模块与课时设置如下:理论学时为35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急危重症护理是高等职业医学类的护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而又独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护理学必修的专业课程。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急危重症护理是高等职业医学类的护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而又独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护理学必修的专业课程。

任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以培养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有现代急救、重症监护护理理论,并能够应用现代护理理论及熟练技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技能。

使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筹,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救护原则及护理措施,实施监护,配合抢救和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操作技能。

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特点、性质、工作流程及管理。

2.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救护及监护知识、最常用救护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评估、抢救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4.熟悉现代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的适应症和护理配合。

(二)能力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常用救护技能。

2.掌握常用的急危重症急救及监测的医疗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及监测技术。

3.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去识别患者的健康问题。

(三)情感目标1.理解常用抢救技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护理专业,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慎独品行,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职业道德。

4.培养急危重症救护职业中的应变能力。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课程的知识。

急重症护理说课稿

急重症护理说课稿

《急重症护理技术》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有一次这样交流和学习机会。

今天我说的课程是急危重症护理技术。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方面展开。

一、课程设置(主要从3各方面展开)1.课程基本信息2. 课程性质我们知道,护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来实现。

专业领域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科护理课程、综合护理课程等三大类,分别对应学生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急重症护理技术》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病人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等能力的一门综合护理课程,需要前期的基础医学、护理基础等课程作为铺垫,同时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急重症护理技术》是一门桥梁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3. 课程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二、课程设计(主要从3各方面展开)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急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是依靠院校共建、工学结合、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来设计。

课程设计思路是首先成立课程设计小组(课程设计小组成员由护理专家、行业主管、职业教育专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设计理念是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护士职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临床工作要求有机结合。

2. 内容选取通过急重症护理技术岗位能力分析,将急重症护理技术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选取课程内容。

为达课程目标,根据急重症护理技术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景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选取课程内容,将现场急救、医院急诊与急救和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项目,同时依据护士执业考试内容,选取最常见的13项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进行项目教学。

3. 教材选用①教材《急重症护理技术》这本教材,是课程组在护理学院强化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共同努力的成果。

该教材基于急重症护理技术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情景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

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于一体的特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简介(护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简介(护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
英文名字:《Emergency Medicine Nursing》
开课单位:护理学系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46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12学时
学分:2.6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目的:通过《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的基础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熟悉急
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开展临床急救护理工作打牢基础。

内容简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重症监护知识,同时还涵盖了各类急
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危重病人的抢救监护及急诊医疗
体系,因此具有很强的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全书共包括
十三章,46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12学时。

内容包括院前
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
用的急救技术。

教学形式(方法):理论讲授+实验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考核
考核方法: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小测验、作业、考勤等)
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秀华,2版,2007年。

参考书目:
1.《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孙菁,2004年。

2.《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6版,2003年。

主讲教师:江智霞主任护师王达利主任医师
李永红副主任护师吴永清副主任护师
魏其梅主管护师肖烨主管护师
赵远莲主管护师。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属于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急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护理人才,以满足临床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需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能力,包括急救处理、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评估、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技能。

3.素质目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包括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等。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课程应包括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道管理、液体复苏、机械通气、重症监护等。

同时,还应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实践,如休克、呼吸衰竭、心衰、脑卒中等。

2.教学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正确评估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能够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有效协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3.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平时表现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条件与支持1.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急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实验设备:学校应配备先进的急危重症护理实验设备,如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设备、液体治疗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专业参考使用)一、课程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重点介绍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ICU监护和灾难救护的相关理论和急救、监护技能。

其任务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危重症病人快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急救能力,能肩负起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团队协作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能阐述急救生命链的概念和环节、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多发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ICU的感染控制、灾难救护的组织和特点等。

2.能理解并遵守院前急救的原则和工作内容、急诊室的护理工作质量要求、ICU的监护内容和监护分级、灾难救护中护士的角色和任务等。

3.能说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三个环节、院前急救的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布局、ICU的设置要求、灾难救护系统等。

技能目标:1.能独立操作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2.能独立完成气道异物梗阻的判断、有效的拍背、海氏手法;3.能配合团队完成创伤病人的检伤分类、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4.能独立完成淹溺、电击伤、中暑、毒蛇咬伤病人的急救;5.能在5分钟内运用各种方法快速准确评估病人病情,熟练使用多功能监护仪;6.能配合完成各种维持气道通畅的方法;7.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呼吸支持的方法;8.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循环支持的实施;9.能配合完成常见中毒患者病人的急救;10.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护理;11.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呼吸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12.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三管”的护理;13.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14.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消化系统功能的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15.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肾功能和体液平衡的监测和护理。

职业道德和素质1.在言行举止上能体现“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对生命心存敬畏;2.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能理解并展示“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3.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初步具备能沉着应对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有良好的心理素质;4.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理解并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职《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建设

中职《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建设

中职《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建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我院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在此谨以我学院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

标签:中职;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建设1课程定位与目标1.1课程定位:《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拓展课,是一门关于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课程。

[2] 计32学时2学分,主要开设于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第二学年第四学期。

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等公共基础课、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等专业基础课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这为学习《急危重症护理》等专业拓展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急危重症护理这门课程也为下学期的见习实习奠定了基础,本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1.2培养目标: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危重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毕业后能独立地从事臨床急救护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

目标护理岗位:院前急救、急诊科、ICU专科护士。

2课程设计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创伤及灾难事故等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以及急诊科、ICU专科护士的要求,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设计。

我们课程设计总的原则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急危重症岗位需求为依据[3] ,重点培养学生在急危重症护理岗位必备的职业能力,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获得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我们采取了与医院护理专家共同开发设计课程的思路。

具体来讲,首先我们学校教师通过与医院护理专家进行岗位调研,明确医院哪些岗位需要专业人才、胜任这些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然后针对这些能力,我们教师再开发相应的学习情景,构建学习领域。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教学时数:72学时理论36实验36课程学分: 3先行课程: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适用专业:高职三年制护理专科参考教材:1.《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主编:王惠珍)2.《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主编:周秀华)3.《急症与急救》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主编:陆一鸣)4.《急救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主编:陶虹)5.《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7(主编:王志宏)一、课程性质《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视、护理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护理临床学科。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否及时无误的对患者作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本课程可分为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大部分。

主要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及常用的急救技术为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和危重监护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

本学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讲授一些有关内容的最新进展与观点。

理论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录象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和监护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了解医院急诊科及重症监护科室基本结构与功能。

3.掌握院外、急诊科、ICU常用急救技术。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急危重症护理》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是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课程的学习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与监护能力方面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通识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药物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同步课程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

后续为护生的临床顶岗实习。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校企(医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和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做”结合的原则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高职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设置《急危重症护理》课程。

本课程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急性中毒、意外伤害等急救与监护,常用急救护理技术为主要内容。

根据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及重症监护等项目。

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实施以典型案例为先导的情境教学模式,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

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技术及开放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48,理论学时12,实践(含操作考核)学时36。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档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英文名称:总学时:学时(理论授课:学时;见习课:学时)学分:学分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

其中包括出勤(),课堂发言、作业完成质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他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授予学生系统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使他们明确急危重症护理的意义,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理学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其在病人生命垂危的紧要关头,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科学的抢救病人的生命,使其成为能胜任工作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通过见习(见习内容详见各章节目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护、护理为一体的基本技能训练,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为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使学生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急危重症护理学》总学时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见习课学时。

课程内容包括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

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

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2 教学目标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1.3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急危重症护理的应对策略。

1.4 教学内容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范围。

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1.5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急救护理2.1 教学目标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技能培训:进行急救护理的实践操作培训。

2.3 教学内容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4 作业与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急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技能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3.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分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案例,讨论护理策略。

3.3 教学内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3.4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4.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4.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分析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案例,讨论护理策略。

4.3 教学内容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4.4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5.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组(2019年02月)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2.课程代码:3.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环节)4.适用学生层次:本科(类)专业护理专业5.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6.学分:2分二、师资介绍副高以上比例(理论)比例各为75%,实践课程中级以上比例为75%三、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田永明,,教研室负责人:田永明课程秘书:徐禹,,四、教学目标(一)认知教学目标(二)技能教学目标(三)职业素养教学目标五、教学安排课堂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

六、教学内容(附后)七、见习1.时间:3月18日14:00-15:40,4月15日14:00-15:40,5月13日14:00-15:40,6月10日14:00-15:40,2.地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和ICU病房3.要求:着装整齐,不得旷课或迟到早退;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及案件。

八、成绩评定标准采取综合评价方法:1.学习状态(含出勤率)占10%2.临床见习占20%3.平时成绩占20%4.非标准答案测试占10%4.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40%(1)期末考试时间:2小时。

(2)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综合案例分析应用六种类型。

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4)成绩计算: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九、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张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十、主要参考资料1.田永明主编.《ICU护理手册》(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5.2.康焰主编. 《临床重症医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李庆印主编. 《重症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金静芬主编. 《急诊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桂莉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十一、本课程教学要求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了解: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撰写:高仁甫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技术适用专业:中职护理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及定位《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

本课程是在前续课程《人体结构与功能》、《用药护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基础上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运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与《基础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成人护理技术》、《老年护理技术》等构成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实践技能和科学创新能力,适应护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1.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校(学院)企(医院)共建、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是立足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证书相关考核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注重情景性、科学性和人本性这三个结构性原则的平衡和互补,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以及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

所选取的学习内容能够含盖本学习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体现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工作的主要过程,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

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情景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36,理论学时20,校内实训学时16。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2.1专业知识目标(1)能概括说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体系和任务要求、院前急救的任务及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护理程序、ICU收治程序和监护分级。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测、护理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护理临床学科。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否及时无误的对患者作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本课程可分为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大部分。

主要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损伤等及常用的急救技术为主要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先修课程为《人体形态与结构》《人体生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等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期课程有《成人护理(外科)》《成人护理(内科)》等,后续课程主要为跟岗与顶岗实习。

(二)课程任务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及执业护士考试大纲修订授课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标准。

学生掌握急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将整体护理的思想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培养学生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树立热爱生命、立志从护的信念。

以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的学风,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好本课程。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急危重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诊治、预防及护理等知识。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危急重患者作出应急处理以及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抢救。

为学生从事临床护理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使本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够运用到急危重症病人的医疗护理活动中。

助产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护士。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学习对护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监护能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文化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医学基础课(包括人体结构与机能、药物应用、病原生物等);通用护理课程(基础护理、健康评估、护理人文等)。

同步课程为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等。

后续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

(二)设计思路基于原来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的设计项目非常清楚,学生容易接受,但同时也发现由于教学设计的问题,学生对疾病(患者)的处理缺乏连续性,对人的关注缺乏整体性,而这是目前护理教育中非常致命的一个问题,学生眼中只有“病”没有“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1) 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诊室的救护到ICU的监护为逻辑主线展开教学。

在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急危重病例主要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各种损伤、中毒,对这三类病人的正确处理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

(2)与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学习情境、选择合适载体,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我们联合金华市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共同研讨,确定《急危重症护理》以典型的事件和案例为载体,引出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解决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本课程内容最后组织为五大学习项目,分别为:认识急危重症护理;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和监护;损伤病人的急救和监护;中毒病人的急救和监护;常见意外伤害的救护。

每个学习项目又根据临床实践挑选最具代表型的典型案例,根据工作过程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的救护和ICU的监护三个环节进行学习,学习任务之间是平行关系,重点强调技能操作,包括院前的徒手救护到急诊室的急救仪器使用,最后到ICU病房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护理专业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撰写:高仁甫
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技术
适用专业:中职护理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及定位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

本课程是在前续课程《人体结构与功能》、《用药护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基础上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运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与《基础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成人护理技术》、《老年护理技术》等构成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实践技能和科学创新能力,适应护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校(学院)企(医院)共建、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是立足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证书相关考核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注重情景性、科学性和人本性这三个结构性原则的平衡和互补,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以及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

所选取的学习内容能够含盖本学习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体现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工作的主要过程,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

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情景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36,理论学时20,校内实训学时16。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2.1专业知识目标
(1)能概括说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体系和任务要求、院前急救的任务及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护理程序、ICU收治程序和监护分级。

(2)正确阐述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创伤病人、气道梗阻病人、急性中毒病人、常见意外伤害病人、临床危象病人的病情判断、病情观察和救护措施。

(3)正确阐述心肺脑复苏、创伤救护、气道梗阻现场急救、重症监测和脏器功能支持技术的基本方法。

2.2职业能力目标
(1)具有对院外急救病人进行现场评估、分类的能力;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创伤现场救护、气道梗阻现场急救的能力;对中暑、触电、溺水、蛇咬伤病人进行现场救护的能力。

(2)具有完成急诊护理程序和保障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的能力;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创伤病人、急性中毒病人、临床危象病人进行病情判断、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能力;具有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心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技术的应用能力。

(3)具有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护理的能力;对脏器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体温监测、呼吸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能力;多功能监护仪使用、呼吸机使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护理、血液净化护理等技术的应用能力。

2.3 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2)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能够与病人沟通及表达;
(3)能够扩展相应的信息收集、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
(4)能够对工作结果的评价与反思;
(5)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4.教学活动设计参考
5.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5.1教材编写建议
使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根据任务引领等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教材内容应密切联系全国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将急救护理技能与临床工作实际任务相联系,使学生能得到相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5.2教学方法建议
(1)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型情境诱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思考。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

通过双向互动营造活跃和谐的学习气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校内实训室、校外医疗现场为重要的教学场所,使学生能更快地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

(4)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领会任务引领、职业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5.3学习评价建议
(1)突出学习过程评价,结合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实训报告、情境演练、临岗学习考核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采分,即形成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理论考试、技能抽考、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试,其中临岗学习考核、实习出科考核与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在教学基地进行,完全按照岗位标准评分。

5.4教学资源建议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搭建起的网络平台,共享优质的课程设计、多媒体资源、视频资源、虚拟资源、教学案例库和试题试
卷库等。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创建开放性实训平台,通过开放实训室、开放实训项目、开放实训内容、开放实训仪器将学生推上主体位置。

学生参与实训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在实际角色任务中,实现对技能和素质的同步培养。

(3)搭建院(医院)校(学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护理实训、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附录:教学学时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