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中国青年报》是国内教育新闻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作为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级主流报纸,《中国青年报》始终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鼓与呼,为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力,《中国青年报》以“每一个历史时刻,我们都在现场;每一次社会变革,我们都在前沿”的精神来报道教育。
读者群覆盖社会各界人士,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读者是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
本文从选题、新闻来源、写作、版面、新闻视角等方面来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一、选题
1、热点。
《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事件大多具有可预见性,突发事件较少,在时效性上不占优势,关注教育界的热点、焦点。
2、补充。
《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善于挖掘出新题材和题意以扩充先前的选题,致力于再发现和新发现,属于后发制人。
3、质疑。
《中国青年报》通过对教育新闻现象、教育事件和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适宜性等提出质疑,指出其存在的负面效应和不确定性。
2005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领导得病怎能让下属吃药》,对东光县教育局的做法进行质疑,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
4、解难。
教育领域总有很多难题,学校有学校的难题、考试有考试的难题、教育工作有教育工作的难题。
原来的难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难题。
这些难题盘根错节,且复杂多元,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中国青年报》很多教育新闻力作都是关于破解教育领域上的难题。
二、新闻来源
1. 来自上级精神和指示。
工作会议、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重要节日如教师节儿童节、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以及中央或地方教育部门某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都是《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
2. 记者主动发现新闻线索。
这是《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获得新闻线索的最常见的方式。
《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女记者,一天骑车上班经过一所小学时,她看见两个老太太用弹簧秤为孩子们称书包,根据这个事件,她采写了一篇报道,反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 通过媒介间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资料研究材料获取新闻线索。
在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以实现的今天,媒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各种资料的借鉴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渠道有方便快捷、新闻价值含量高、线索丰富等优点,尽管论文、简报、杂
志等资料的发表,都在新闻事件或现象出现之后,对于时间和地域跨度不明显的教育新闻报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获取线索的方式,而且还可以将选题做大做深。
4. 通过受众提供的信息发现新闻线索。
《中国青年报》曾对新华社的一篇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能否学到良心?》发表评论,而这篇报道的线索,就是来源于一位农民写给记者的来信。
记者收到来信后,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好线索,在全社会倡导“感恩”的今天,这条报道无疑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5. 关注新闻多发区获取线索。
《中国青年报》通过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保持经常联系,以减少寻找新闻线索的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通过专门的策划活动获取选题。
策划有广义狭义之分,针对教育报道选题进行的策划主要是指就具体的教育新闻事件、人物或事件的报道设计,包括策划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其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宏观新闻策划是战役性的,策划新闻战役,形成组合报道、系列报道,其对象通常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具有多重意义的重大典型。
三、体裁风格
《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善于挖掘社会性教育新闻或教育性社会新闻,或经济性教育新闻、教育性经济新闻等等,拓宽了教育报道领域,新闻报道的思路,跳出教育写教育。
教育新闻的非事件性,使《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待事件召唤,主动出击,寻找报道题材,从而他们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发挥教育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
一些人们日常熟视无睹而又相对重要的素材,经过挖掘出来后,更具冲击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另外,一些《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还做成“读物”性质的报道,增添了其趣味性和可读性。
四、写作
《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调查采访和出色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的成功创意,赢得舆论界的一致好评,它将新闻内涵与百姓生活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使新闻创作摆脱了对“新奇刺激”的简单追求。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刊的调查报道都有一定的故事性,这种讲故事的艺术是“冰点”报道的写作特色,能引起读者的情感波动和共鸣,“老师,能带我走吗”、“电影不是造梦的”、“我愿长跪不起”,看到这样的标题,谁能忍心撒手不管不看。
如果对于故事性不那么强的报道,在写作上更注重细节描写和新闻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现场氛围和生活细节的真实体现,依靠真实、生动、感人细腻的手法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在作品中,能感受到大量真实可信而又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在细节描写的过程中,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即用最少的笔墨从动态中勾勒出事物的本质。
使文章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新闻独特的美学感染力。
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文学创作的语言不通,它的最大特点是准确、简练、真实、客观,《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在新闻语言方面,始终用事实说话,坚持用一种冷静、低调的文笔来写作,看似波澜不惊的语言,却包含沉重而丰厚的情感。
五、版面
《中国青年报》专司教育新闻的版面为“教育”版,该版每周一、二、四、五出版,周一、二的名称为“教育考试”,周四、周五为“教育”,版位均为第六版,由于《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多为青年学生、军人、知识分子,教育是这些目标读者及其关注的领域,因此教育是《中国青年报》的重头戏,在整体报道内容中占非常大的比重。
与教育相关的新闻内容,几乎渗透到其所有版面。
比如,“冰点”周刊:《语文丢失了什么?》、《核心期刊绊住研究生的腿》、《哪儿能容下这张课桌》,“特别报道”版大部分版面都是教育选题,能集中体现《中国青年报》整体教育新闻视角和编写精神的,为“综合新闻”版、“教育”版面以及“特别报道”版。
六、新闻视角
与《中国教育报》“要向读者宣讲什么”、“读者应该知道什么”的新闻视角不同,《中国青年报》以受众为视角,关注的是“读者想知道什么”、“读者会对什么感兴趣”。
2006年7月,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浦东举行。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是我国高等教育界规模最大、与会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会议。
对于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中国青年报》派出豪华的记者团进行报道。
《中国青年报》以论坛为契机,剖析近期的一些高教热点话题,从读者的视角来审视报道对象,即“读者想知道什么”。
例如:《大学校长们与在校大学生比童年被格式化的一代怎能创新》、《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一些大学校长呼吁改革》、《大学不能变成技工学校众校长表示:再不回归教育的本质将追悔莫及》。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题为《周济在教育部社科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且理论脱离实际》的消息。
导语为:本报北京1月16日电(记者某某)“一方面是研究经费不足,但另一方面,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存在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和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今天,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学术界的一致呼声。
《中国青年报》抓住了会议的“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且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一新闻点进行突出强调,重点鲜明,文字简练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