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断层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断层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断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地球内部构造与地震活动。
简单来说,断层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断裂,并伴随着相对位移。
这种断裂通常发生在地球上的板块边界或者岩石中存在应力积累的地方。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大陆板块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现象。
当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推移或者拉扯时,板块之间的边界就容易形成断层。
这些断层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垂直的、平行的、左行右行的,甚至是混合型的断层。
断层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应力集中所致。
当地壳上存在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并形成断层。
这种断裂会导致地壳上岩块的相对位移,从而改变原本的地质形态。
在断层的两侧,我们可以观察到岩石体发生位移造成的断面错动现象。
这种错动在断层的初始期出现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移会逐渐积累并导致更加明显的错动。
断层的错动也会导致地表形成裂隙、露头以及隆起或下陷等地貌特征。
断层不仅仅是一种地质现象,它还与地震活动紧密相关。
当岩石体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断层就会发生滑动,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导致断层两侧的岩石发生瞬时的位移,从而产生地震波。
根据断层滑动的方向和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正断层是指岩石左侧相对于右侧向上滑动的断层;逆断层则是指左侧相对右侧向下滑动的断层;而走滑断层则是指岩石水平方向相对位移。
断层不仅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活动有重要影响,它也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
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往往富集在断层带附近,例如黄金、银矿等。
此外,断层的研究也对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断层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它是岩石断裂以及相对位移的结果。
断层的形成与地壳应力集中、板块运动等因素相关,并且与地震活动紧密相关。
研究断层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断层的基本特征_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断层的基本特征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断层是地壳中的一种重要地质构造,广泛存在于全球各个地区。
它是指地壳岩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剪切断裂,导致岩块相对位移的现象。
断层不仅仅是一个构造界线,还是引发地震、影响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因此,了解断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每个部分都涵盖了与断层相关的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为引言,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文章所探讨的话题背景,并简要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标。
第二部分将着重介绍断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定义和分类,以及由断层造成的地质现象和形态特征。
我们将详细说明不同类型的断层及其特点,并列举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将详细解释和说明断层形成的过程。
首先探讨构造运动对断层形成的影响,然后探究地壳应力和变形所导致的断层滑动机制,并介绍岩石变形机制与断裂面发育原理。
第四部分将总结断层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探讨地震与断裂带之间的关系,并简要说明断层对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流动的影响以及对土地利用和人类建筑风险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述断层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措施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以促进对断层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断层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断层,可以增进我们对地壳构造运动及相关现象的理解,为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规划、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断层的基本特征:2.1 定义和分类:断层是地壳中由于构造力作用下而导致的岩石断裂带。
它通常沿着地壳中现有的裂隙或弱面发育,使得原本连续的岩石体被分隔成两个或多个块体。
断层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滑动方式、滑动方向和位移量等。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2-答案
复习题-2(答案)一、名词解释1. 断层:地壳内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面状破坏或面状流变带,两侧岩石发生了明显位移的构造2. 断层面和断层带,断层几何要素之一:断层面为切断岩石并使两侧岩石发生位移的断裂面,常有擦痕和断层摩擦镜面;断层带为由一系列断层面或由较宽的破碎带组成的大型断层,带内岩石破碎,常发育断层角砾岩、断层泥、超碎裂岩和糜棱岩等断层构造岩。
断裂带一般宽达数米甚至几公里3. 断层线:断层几何要素之一,为断层面与地面交线4. 断盘:断层几何要素之一,为断层面两侧发生位移的岩块。
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侧岩块为上盘,下侧为下盘;断层面直立时,据断层走向将两盘分为东西盘、南北盘、北东、南西盘或北西、南东盘。
根据断层的运动方式:相对向上运动的为上升盘,向下运动的为下降盘5. 相当点:确定断层位移距离的标志物,断层发生之前是一个点,经断层作用并发生位移后形成两个点,这两个点为相当点6. 相当层:确定断层位移距离的标志物,断层发生之前是一个层,经断层作用并发生位移后形成两个层,这两个层为相当层7. 滑距:确定断层位移的一种方式,在断层面上两个相当点位移后的距离为总滑距,可以分解为走向滑距和倾向滑距8. 断距:确定断层位移的一种方式,相当层在垂直地层走向或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两盘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不同的剖面上度量的断距是不同的9. 地层断距:在垂直地层走向的剖面上相当层之间的垂直距离10. 铅直地层断距:在垂直地层走向或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两盘之间的铅直距离11. 水平地层断距:在垂直地层走向的剖面上相当层之间的垂直距离12. 视地层断距: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相当层之间的垂直距离13. 平错: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上下两盘相当层在断层面上距离的水平分量14. 落差: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上下两盘相当层在断层面上距离的垂直分量15. 走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16. 倾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倾向大致平行或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的断层17. 斜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18. 顺层断层:与所在岩层面大致平行的断层19. 纵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的断层20. 斜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的断层21. 横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的断层22.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倾向滑移断层23.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倾向滑移断层24. 平移断层:平行断层面走向滑移的走向滑移断层25. 地堑:由两组正断层组成,走向一致,倾向相向,形成槽形地带26. 地垒:由两组正断层组成,走向一致,倾向相背,形成垒形构造型式27. 阶梯状断层:只发育一组正断层,相对于一侧依次下降形成阶梯状断层28. 叠瓦状断层:由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断层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在剖面上呈岩片相互叠置构成叠瓦状28. 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正断层围绕一个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构成环状断层29. 放射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构成放射状断层30. 构造岩:在断层带内岩石在断层作用下发生破裂、重结晶,以至产生新矿物,形成具有特征性组构和矿物成分的岩石称为构造岩,分为碎裂岩系列和糜棱岩系列,其中碎裂岩系列由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微角砾岩、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等组成。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
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按成因节理可分为:①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②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③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
片理又称“片状构造”。
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
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
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其成因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在此方向上形成片理构造。
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层理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
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裂隙【crack;crevice;fracture】裂开的缝儿地质地貌学:裂隙是断裂构造的一种,通常把岩体中产生的无明显位移的裂缝叫做裂隙。
水文地质学:裂隙是指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产生的空隙.以裂隙率表示.fissure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叫做构造裂隙或节理。
由于构造应力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由构造应力形成的各种构造裂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排布方向是一定的。
编辑本段构造裂隙的分类按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张裂隙和剪切裂隙两种。
另外,对形态微细,分布密集,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裂隙,又称为[劈理]。
节理-岩体两侧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破裂;裂隙-坚硬岩体呈裂缝状的间隙;断层-岩层在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一种构造变动形迹;断裂-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岩石、岩土体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造成机械破裂的总称,如裂隙、节理、断裂带等。
断层的名词解释
断层的名词解释断层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地壳内部的岩石层次发生断裂,并相对移动的现象。
断层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大陆和海洋地壳中,是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断层的形成原因、分类方法以及地震与断层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断层进行解释。
首先,探究断层的形成原因。
断层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运动指的是地壳上的岩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作用下,以相对缓慢的速度进行移动。
而地震活动则是释放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地壳产生短暂而剧烈的震动。
当板块在运动过程中遭遇阻力,岩石层次无法承受板块运动的巨大压力时,就会发生断裂现象,形成断层。
其次,断层可以根据运动方式和断裂方向进行分类。
根据断层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断层分为逆断层、走滑断层和正断层。
逆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抬升,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上升;走滑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断裂面的方向相对滑动,没有明显的上下盘位移;正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着断层面的方向相对下沉,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下沉。
根据断层的断裂方向,可以将断层分为水平断层、斜断层和倾斜断层。
此外,地震与断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是指地壳中岩石层次断裂的表现之一,通常伴随着震源释放的能量所引起的振动。
当地壳板块在断层上堆积了巨大的能量时,这种能量积聚是地震的直接诱因。
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断层无法继续承受压力,从而发生瞬间的断裂释放,形成地震波。
因此,断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
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往往与断层的构造特征、运动方式和能量积聚有关。
总结起来,断层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它在地质演化和地震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断层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地震与断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断层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断层进行简要解释。
地震剖面解释要知道的内容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一、波的类型二、地震波的特征?第二节地震剖面特点与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一、地震剖面的一般概念?二、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简介?第三节偏移现象和偏移归位?一、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二、偏移叠加原理?三、偏移叠加、叠加偏移和叠前偏移四、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第四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一、子波的概念?二、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三、垂直分辨率?四、水平分辨率?第五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二、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三、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四、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二、实际对比方法?第三节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一、绕射波?二、断面波三、多次波?四、伴随波?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一、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二、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第三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第一节地震构造解释概论?一、构造解释流程?二、资料准备?三、构造解释内容简介?第二节断层解释?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三、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第三节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与组合?一、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二、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第四节典型构造解释一、披覆构造)?二、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三、底辟构造?四、流体底辟构造?五、花状构造第五节不整合面的解释?一、不整合的一般概念?二、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三、几种典型的不整合面剖面特征?第六节深度剖面绘制?一、平均速度法?二、曲射线法三、值的求法第七节地震构造图的绘制一、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三、等值线图的勾绘四、绘制构造图?五、构造图的解释?六、利用构造图绘制地层等厚图??第四章三维地震和垂直地震资料的解释第一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二、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三、等时切片的解释?第二节人机联作解释技术一、人机联作解释及其特点?二、人机联作解释系统配置?三、解释工作流程第三节垂直地震剖面解释一、垂直地震剖面基本原理与观测方法二、垂直地震剖面特点三、垂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应用??第五章地震波速度资料解释与应用第一节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二、地震波速度与多孔介质流体性质关系?三、几种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岩层速度特征?四、速度分布规律?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一、速度的概念?二、叠加速度谱的解释第三节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和储层参数一、利用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二、利用层速度估算储层参数?第四节利用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一、概述?二、图板法三、经验公式法?第六章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概述?一、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发展概况?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内容?第二节地震层序分析?一、沉积层序与地层层序二、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三、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四、地震层序的划分第三节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分析的概念?二、地震相参数?三、地震相图的编制第四节典型的地震相模式一、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二、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第四节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一、概述二、有关的基本概念?三、层序分析一般方法?第七章地震资料在储层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一、地震反演技术?二、属性分析技术?第二节地震属性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一、几种地震信息与岩石物性和油气的关系?二、地震属性的应用与实例分析?第三节地震资料在含油性检测中的应用一、地震剖面上直接检测油气?二、应用属性技术检测油气?第四节 AVO技术分析与应用一、AVO技术分析二、应用AVO技术检测含气层??第八章地震资料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一、随时间变化的油藏特征二、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岩石物理特征三、用于油藏监测地震特征?第二节地震监测技术?一、时移地震二、微地震技术第三节地震监测资料的解释应用一、时移三维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二、井中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三、微地震检测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
解理断裂的名词解释
解理断裂的名词解释断裂,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分裂或破坏的现象。
这一概念在物理学、地质学、材料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无论是岩石的断裂变形、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还是人类关系的断裂,都涉及到了断裂这一原理。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领域出发,探讨断裂现象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物理学中的断裂物理学中的断裂是指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的破裂过程。
常见的物理断裂包括弹性断裂和塑性断裂。
在弹性断裂中,物体在受力后可以恢复原状,而在塑性断裂中,物体会永久性地变形和破裂。
1.1 弹性断裂弹性断裂是指物质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到原始形态的断裂形式。
在材料学中,弹性断裂通常与材料的韧性有关。
例如,弹性体在受到外力时可以不断变形,但在外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到原始形态。
这种形变和恢复的过程可以用胶水弹簧的模型来解释。
1.2 塑性断裂塑性断裂是指物质在受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到原始形态的断裂形式。
在材料学中,塑性断裂通常与材料的脆性有关。
例如,玻璃受到外力时会迅速破碎,无法像弹性体一样恢复原状。
这种断裂形式更容易导致物体的破裂和破碎。
二、地质学中的断裂地质学中的断裂是指地壳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现象的过程。
断裂是地壳变形的一种常见形式,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
2.1 构造断裂构造断裂是指地幔中的岩石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断裂现象。
构造断裂主要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类型。
正断层是指地层断裂的两侧相对向下滑动的过程,逆断层则是指断层两侧相对向上滑动的过程。
2.2 地震断裂地震断裂是指地壳发生震动时导致岩石断裂的现象。
地震断裂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地震能量释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地壳发生应力积累过大时,岩石会发生断裂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现象。
三、人类关系中的断裂除了物理学和地质学中的断裂,人类关系中的断裂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断裂。
3.1 意识形态的断裂意识形态的断裂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理念或信仰的分歧和冲突。
断层的基本类型
断层的基本类型地质学家通常定义断层为两个构造单元(例如地块或岩石板)之间的大规模地质断裂。
断层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分为几大类,包括:简单断层、复杂断层、褶皱断层和褶皱断层复合体。
一、简单断层简单断层也可称为平行断层。
这是最常见的断层形态,其特征为:断裂面总是平行或近似平行,一般形成断层构造单元(比如地块或岩石板)之间的纵向裂缝;破裂面有或没有不对称性和扭曲,一般形成平行平面或椭球面上的斜线;断层端头两端可能显示出变形,但是不会表现出扭曲和褶皱,一般形成断层的构造单元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形类型,如构造抬升或拉伸、压缩或弯曲等。
二、复杂断层复杂断层是指断层中发育出了独立的构造元素的断层,这些构造元素包括:断口、断裂面、褶皱、褶皱断层复合体等。
断口是指断层边界处的变形构造元素,可形成上抬升或下俯冲;断裂面是指断层分裂线,其特征是不对称性和扭曲;褶皱是指断层中出现的缩变形;褶皱断层复合体是指断层中出现的褶皱和断层的一种复合体。
三、褶皱断层褶皱断层是指断层上明显发育褶皱的断层,具有断口、断裂面、褶皱变形三个主要构造元素。
褶皱断层变形一般为缩变形,即前倾斜褶皱,其表现形态为断层变形构造单元中出现了一条斜线,前端被弯曲成一个斜角,斜角两侧出现了反射褶皱;断口发育在前端,断口两侧可以看到褶皱线和反射褶皱:断裂面表现出不对称性和扭曲,断裂面上出现了褶皱的拉伸和结节型的变形,以及前倾斜的和反射的褶皱变形。
四、褶皱断层复合体褶皱断层复合体是指断层上发育出褶皱构造元素和断层构造元素的复合体,其特点是有褶皱及结节型断层出现。
褶皱断层复合体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一侧出现断口、另一侧出现断口和断裂面,或断口和断裂面都可能出现。
其中,断口的形态可以是上抬升、下俯冲或平行,断裂面的形态可以是不对称性和扭曲;褶皱和断裂面之间有反射褶皱出现,或者褶皱线和断裂面之间有反射褶皱出现;褶皱构造元素和断层构造元素之间存在相互结合,它们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但具有联系性。
地震讲义3
2) 剖面上凹面向盆地方向,顶部角度达 60o底部减少并
收敛于地层面或不整合; 3)在塑性泥岩发育区,断层面消失在欠压实泥岩向盆地 一例中;泥岩塑性体特征是空白反射或紊乱反射.无明确分 界线,且为低速度); 4)近断层处下降盘反射层为逆牵引,有时上升盘的反射 向着断层抬起。
襄城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636测线)
发育在松辽盆地泉头组顶部水力压裂断层系
6、逆冲断层的基本特点
图3-23为具三重结构的逆冲复合体剖面特征
图3-24为具低角度的逆冲推覆断裂系剖面特征
第三节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与组合
一、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
1、断层面的确定
1) 断面不能穿过可靠的反射波同相轴;
2) 断层造成牵引现象要与绕射“尾巴”的弯曲以及 挠曲地层反射加以区别;
构造走向,断层两侧波组有明显差异,对盆地和陷具有明显的
控制作用。 2.先简单后复杂;断点组合应先从上而下进行,其理由 是:(1)上部地震剖面特征明显、断点较落实;(2)受构 造运动影响较少,断裂系统较中下部地层简单,便于组合。 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性质相同;断层面,断 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靠近所 确定的断点位置,相邻剖面断距相近,或沿断层走向有规律地
面的形态复杂的多断面波偏向下倾方向与上盘反射相交, 上盘地层反射仅在1.5秒处显示微弱倾斜反射,来自断层 棱点的绕射波与凸界面反射波重叠形成较强反射,下盘受 断层牵引曲率加大出现回转波。
图3-10 逆断层挤压褶皱地质模型与地震响应
图3-10 逆断层挤压褶皱地质模型与地震剖面
4.断层面影响
(1).断层面对反射波能量的屏蔽作用 由于岩层错断,断面两侧岩石波阻抗往往是不同的,有时 甚至差别很大,使断层面可能成为良好反射界面,使断层面以 下界面反射能量大大削弱。屏蔽常造成断层面下出现空白区。 (2).断层面对射线的畸变作用 当地震波入射到断层面两侧岩性差异的端点时,将产生 两条射线路径。一条是经过无岩性差异O→A→E→C路径,在地 面 C点接收。而另一条路线是经过有岩性0→A→F→B→D路径 ,在地面 D点接收。在地面上CD之间收不到界面R的反射波, 形成空白区;而在 D点右边的各观测点所接收到的反射波路径
蜗牛强烈推荐:地质构造及各类断层的示意图
构造大类组成地壳的岩层所具有的一定特征或形态的组构称为“地质构造” ,其基本类型有四类: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1)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出现在构造运动影响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
(2)倾斜构造: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
(3)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其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
(4)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脆性破裂而产生的构造。
根据相邻岩块沿破裂面的位移量,又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A) 节理:节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其成因多种多样,在剪切应力下形成的节理称剪节理,在张性应力下形成的节理称张节理。
(B) 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有的能深达 700 千米。
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2、断层分类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见图5)。
图5 正断层(左)、逆断层(中)、平移断层(右)示意图①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主要是引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
②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主要是由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
③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断层面近于直立,主要是水平剪切作用形成的。
以上三大类断层在构造图上的标示见图6 所示。
图6 正断层(左)、逆断层(中)、平移断层(右)在构造图上的标示符3、断层在剖面上的形态单个断层在剖面上的形态多种多样,下图是主要几种(图7):(1)犁式断层:上陡下缓,上凹。
其下降盘地层厚度明显增大,上升盘地层明显变薄或缺失。
(2)座椅式断层:断面上、下陡,中间缓,在拐点部分的下降盘往往形成逆牵引构造,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研究地壳的断裂和变形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探索地质断层的形成、运动和影响,并通过解剖学方法对断层进行详细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断层解剖学名词的解释。
1. 断层(Fault)断层是地壳中两个岩石块体之间的裂缝或滑动面,它们相对位移引起了地壳的变形。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从小幅度的滑动到大幅度的错动都有可能。
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对地质灾害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断层面(Fault Plane)断层面是断层发生位移的地层面,它沿着断层的滑动方向延伸。
断层面可以是平滑的、粗糙的或者具有断层状的纹理,取决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地质环境。
断层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过程和地壳变形的规律。
3. 断层带(Fault Zone)断层带是由多个平行或交叉的断层构成的地质带,通常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变形和破裂。
断层带的宽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它是断层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
断层带常常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研究断层带可以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4. 断层系统(Fault System)断层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通的断层构成的复杂地质结构。
断层系统可以包括主断层、副断层、支断层等不同级别的断层,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参与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研究断层系统可以认识地壳的大尺度变形和构造演化。
5. 断层滑动(Fault Slip)断层滑动指的是断层上岩石的相对滑动位移。
根据断层滑动的方向和方式,可以分为正断层滑动、逆断层滑动、走滑断层滑动等不同类型。
断层滑动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会导致地表的破裂和地质结构的变形。
以上是对断层解剖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对地壳变形机制和地震活动规律的认知,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之断层相关知识整理
断层相关知识整理▲东非大裂谷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岩层断裂后沿其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在发育的一系列破裂面,充填着岩石的碎块和粉末的区域为断层带。
1、组成要素(1)断层面和断层破碎带(断层带)▲美国怀俄明肖肖尼地区的中新统凝灰岩正断层(2)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天山大峡谷地质断层线(3)断盘断层两侧的岩体为断盘,如果断层面倾斜,位于断层面上面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面的断盘为下盘。
2、断层类型如按断盘分类,可分成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三种断层示意图▲正断层▲平移断层断层往往是成群成束地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组合类型。
如:叠瓦式断层、阶梯状断层▲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各断层的上盘依次相对上升,在剖面上呈屋顶盖瓦式或鳞片状而依次叠覆,故称叠瓦状断层▲逆掩断层是逆断层的一种分类▲地垒与地堑示意图▲陕西华山:地垒▲江西庐山——地垒▲汾渭地堑地垒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上升盘)岩块,常为山岭。
地堑是倾斜面相向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上盘(下降盘)岩块,常为谷地。
例如,江西的庐山是地垒;山西的汾河及渭河河谷是地堑,称汾渭地堑。
国外著名的有东非地堑、莱茵河谷地堑等。
3、断层与地形区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它是非洲大陆的伤口,也是最大的断裂带从高空俯视,地球上有一道长6000千米,宽50千米~80千米的“伤痕”,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亚以南;向北经马拉维湖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沿维多利亚湖东侧,经坦桑尼亚、乌干达,穿越埃搴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北上入亚喀巴湾抵约旦地沟。
西支沿维多利亚湖西侧,循扎伊尔国界延伸到乌干达北部,抵尼罗河上游谷地。
东非裂谷带是世界大陆地壳最大的断裂带,它的总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6,有“地球的伤疤”之称。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乞力马扎罗山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赤道线上的第二高峰。
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
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一、韧性断层韧性断层是和脆性断层相对应的一类断层,又称韧性剪切或韧性变形。
在地壳表层或浅层,断层常表现为脆性断层,其特点是断层面明显,两盘滑动相对集中于个别断裂面上,位移显著。
而韧性断层是在剪切带中沿着微细滑动面做微小滑动,导致韧性断层两侧岩块有剪切错位,但却像断而未破,错而似连。
一般说在地下深处10—15km,普遍存在岩石塑性流变,许多脆性断层向地下延伸至一定深度,往往为韧性断层所代替。
韧性断层规模差别很大,小者宽不过数厘米,长不过数米;而巨型韧性断层长宽可达数千或数万米。
这种巨型韧性断层带,实际上是由成群小型韧性断层和夹于其中的相对刚性岩石条块组合而成的。
在韧性断层带内常常形成新的片理。
岩石和矿物的破碎程度和变形程度由边界向中心递增,中心常形成糜棱岩带,而断层边界既无碎裂岩,也无破裂面。
有时一些较坚硬的岩层、岩脉等卷入韧性断层带内,产生强烈的变形,或者因受压缩而局部加厚,或者因受拉伸而形成一段段似断而连的香肠状构造。
发生在高级变质岩(如黑云母片麻岩)内的韧性断层,常形成一条退变质带。
退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已经遭受较高温度和压力的变质作用后,又受到较低温度和压力的变质作用,其特征是原来较高级的变质矿物被较低级的变质矿物所代替。
例如在黑云母片麻岩中出现一带绿泥石白云母片岩,这可能是一条韧性断层带。
在韧性断层带内还经常出现在剪切作用下塑性岩石形成的拉伸线理构造。
韧性断层主要产出于古老变质岩中,如古地台的基底或褶皱造山带的核部,它们是露出地表的、被侵蚀的古老断裂的深部构造形迹。
在野外根据新生片理带、退化变质带、磨棱岩带、及拉伸线理等构造可以确定韧性断层。
韧性断层的研究对于认识前寒武纪地壳结构和演化史、不同构造层次断裂构造形成机理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性大断裂在地壳中除了存在一般规模的断层外,还存在区域性的大型断裂构造。
如深大断裂、裂谷、逆冲推覆构造等。
这类断裂规模很大,常常构成区域性断裂甚至全球性断裂。
3断层解释
图3-3 波组和波系错断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 图3-4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下盘地层增厚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消失, 图3-5 反射波轴扭曲并错断
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
1.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 剖面反射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 剖面反射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 , 断层棱点 间出现绕射波。 间出现绕射波。 2.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 (1)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 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 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 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 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正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图3—13 锅底与反锅底断层切割关系
三、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
从地震剖面上如何可靠地确定断层的位置。 从地震剖面上如何可靠地确定断层的位置。断层面的 形态、产状及断层性质, 形态、产状及断层性质,对于提高圈闭高点的精度和准确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断层面的确定。将剖面上浅、中、深反射同相轴的 断层面的确定。将剖面上浅、 中断点,即断层棱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面。在确定断棱处反 中断点,即断层棱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面。 射同相轴的中断点时,要与回转波、断面彼的干涉造成的假 射同相轴的中断点时,要与回转波、 断点区别。有时由于受断层面的屏蔽作用, 断点区别。有时由于受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在断层下盘往往 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带及三角形空白带等等, 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带及三角形空白带等等,断层下盘 的反射层中断点或产状突变点位置不能准确地反映断层面位 置,先不宜用下盘地层反射的中断点来确定断层。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胡经国四、深(大)断裂㈠、概述如上所述,深大断裂,又叫做深断裂,是指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断裂。
其下切深度可达到下地壳,甚至可切穿地壳、岩石圈伸入地幔一定深度。
区域延伸可达上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
深大断裂一般是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
深大断裂把地壳、岩石圈分割成运动特点和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的地块,并与构造单元相应发展,或在不同构造时期多次活动。
最早的一些深大断裂出现在元古宙初期。
深大断裂这一概念由А·В·裴伟于1945年提出。
深大断裂可以是连接地壳和上地幔的通道,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带和区域性内生矿床成矿带。
并且,深大断裂还常常控制了构造-沉积单元,所以深大断裂两侧的沉积建造的组成、岩相和厚度也是不同的。
㈡、类型1、按位移方式分类按位移方式深大断裂可分为以下4类:深正断层,深开断层,深平移断层,深逆冲断层。
深正断层形成裂谷型构造,如贝加尔湖,莱茵河,东非大裂谷,洋中脊裂谷等。
这些深大断裂是在拉张条件下形成的。
深平移断裂在各个构造区都有分布。
但是形成在某些地质时期(如地槽中的深大断裂是在造山期形成的)。
深逆冲断层发育在地槽带的中部和边缘,如环太平洋造山带。
2、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分类如上所述,深大断裂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可以分为:克拉通(如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壳断裂(硅铝层断裂和硅镁层断裂)和超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等。
⑴、克拉通(如地台、准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①、盖层断裂盖层断裂(S uperficial fault,S edimentary Cover Fault),是指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克拉通沉积盖层的断裂。
其标志有: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的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
②、基底断裂基底断裂(F oundational Fault,B asement Fault),是指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
地质上所说的断裂
地质上所说的断裂1. 断裂定义地质上的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现象。
断裂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一种地质现象,对于地球构造、地质工程、采矿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断裂类型根据断裂的成因和特征,一般可以将断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节理:一种常见的地质断裂类型,是指岩石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细微裂纹。
节理通常不具有明显的位移,也不会影响地形的连续性。
(2)断层:一种规模较大的地质断裂,通常具有明显的位移和断层崖。
根据断层位移的性质,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3)褶皱:一种由于地壳挤压作用产生的地质断裂类型,通常表现为岩层的弯曲和变形。
褶皱对于地形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3. 断裂特征断裂具有以下特征:(1)位移:断裂会导致岩石沿破裂面产生明显的相对移动,位移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断裂的类型和规模。
(2)裂缝:断裂通常表现为一条或数条裂缝,沿裂缝两侧的岩石相对位移。
裂缝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可以用来判断断裂的类型和性质。
(3)岩石破碎:断裂会使岩石在破裂面附近产生破碎和裂解,形成断层岩、角砾岩等破碎岩石。
这些破碎岩石对于地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4. 断裂判别对于地质断裂的判别,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地貌判别: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地貌特征是断层的明显标志。
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断层。
(2)地层判别:地层的重复、缺失或突变等现象可能是断层的反映。
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断层。
(3)构造判别:构造线、构造面等构造特征是判断断层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构造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和特征。
(4)地球物理判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力、地震等可以用来探测地下岩层的形态和性质,为判断断层提供依据。
5. 断裂对环境影响地质断裂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1)地表下沉:大型断层的存在可能导致地表下沉,影响土地利用、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地下水资源分布。
断层的分类
断层的分类断层是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或土壤在地质运动中发生的断裂。
它们可以是水平、倾斜或垂直的,也可以是横向或纵向的。
断层可以被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一、按照形态分类1. 直线型断层直线型断层是指沿直线运动并在一个平面内移动的断层。
它们通常在两个板块之间形成,并且可以引起强烈的地震。
2. 斜交型断层斜交型断层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形成的沿不同角度运动并且在一个平面内移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一系列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3. 逆冲型断层逆冲型断层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形成并且其中一个板块上升而另一个板块下降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山脉和其他地貌特征。
4. 侧错型断层侧错型断层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形成并且其中一个板块向左或向右移动而另一个板块保持静止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二、按照发生时间分类1. 活动断层活动断层是指在最近几千年内发生过运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2. 静止断层静止断层是指在最近几千年内没有发生过运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被认为是不活跃的,但仍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三、按照运动方向分类1. 水平型断层水平型断层是指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2. 倾斜型断层倾斜型断层是指沿着倾斜方向移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山脉和其他地貌特征。
3. 垂直型断层垂直型断层是指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四、按照板块运动分类1. 裂谷型断层裂谷型断层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形成的沿着裂谷运动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其他地质灾害。
2. 转移型断层转移型断层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形成并且其中一个板块向左或向右移动而另一个板块保持静止的断层。
这些类型的断层通常会导致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总之,不同类型的断层在地球表面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我们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论文提要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
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
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
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
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一、张性断裂系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
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
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
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
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
包心菜式断裂系一般发育在张性盆地隆升构造顶部,断层由外向内由老变新依次下降,剖面特征似空心菜。
图二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剖面特征图三为受边界生长断层控制与其相关半生发育的次级正断层与逆牵引构造,在逆牵引构造顶部发育包心菜式断裂系,在逆牵引构造侧翼发育“Y”字形断裂系。
图三中,边界断层上升盘及基地岩系中出现的反射同相轴与凹凸不平的断面反射有关。
图三与边界生长断层有关的正断层系相互切割关系和逆牵引构造二、生长断层的解释技巧生长断层又名同生断层,是一种张性环境下形成的同沉积断层。
生长断层的生长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产生的基地断裂,而是上覆沉积盖层发育生长断裂(图三);另一种是沉积盖层自身的重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力滑动、沉积压实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塑性流动而形成生长断裂系。
前者主要是控制盆地边界和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大断裂,后者大多数位于局部构造形管的小型断裂系。
他们在剖面特征上是有差别的。
一般来说,受基底控制的生长断层,单条生长断层规模较大延伸长达数十千米,平面上凹向盆地方向,上升盘遭受剥蚀。
下降盘遭受沉积,并对沉积三角洲和扇形三角洲等沉积体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地震剖面上上升盘为空白反射,下降盘为超覆反射。
生长断层的一般识别标志是:(一)生长断层下降盘地层增厚,时间剖面上相应层段地震反射同相轴增多,时差增大。
剖面上上陡下缓,凹面向盆地中心方向,顶部角度达60度,底部收敛于软弱地层或不整合面。
(二)由于逆牵引作用,近断层处下降盘反射层形成逆牵引背斜,逆牵引背斜的脊轴与断层平行,且随断层的位移而位移;再不发育逆牵引的剖面上,下降盘反射同相轴向断层超覆或上翘。
(三)在塑性泥岩发育区,断层面消失在欠压实泥岩层中。
泥岩塑性体一般为空白反射或紊乱反射,无明确分界线,且层速度较低。
如图四所示,为一与页岩地辟有关的两个特征截然不同的断层系。
左边一个的特点主要是向着盆地的正向断层,这可能是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简单破裂作用而形成的;右边一个的特点具有很多反向断层,这可能是由于海底斜坡环境中大量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高的滑动形成的。
图四底劈构造与生长断层对于欠压实页岩和不同的砂岩、页岩比,断层两边的速度有可能不同,这种速度差异有可能造成错误的解释。
如图五所示,断层左边由于存在高流体压力的塑性体,使速度下拉形成假向行构造;断层右侧下降盘由于砂岩增厚形成假背形构造。
对于这种速度变化的情况,具有真正的地质和速度模型有利于处理和解释的正确性。
图五生长断层与砂岩体差异压实和速度上拉的关系三、微小断层解释一般来说,较大的断层是容易解释的,对于微小断层采用前述断层的解释方法是较为困难的。
微小断层解释的关键是地震资料的解释的分辨率问题。
在勘探后期和油田开发阶段,解释和弄清微小断层的分布对于落实可采储量、产能建设、油藏管理和油藏挖潜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分别从理论模型(图六)和解释实践两方面予以探讨。
图六微小断层理论模型(一)理论模型:为了证明小断层解释的可行性,通过二维模型实验加以说明,图六设计的地质模型与合成记录,地层单层厚度均设计为20MS;断距△T分别设计为4MS、8MS、12MS、16MS、20MS。
途中合成记录显示结果:断距为4MS时,小断层难以识别;当断距为8MS、12MS以上时,断层均显示较为清楚;按3000M/S的层速度计算,断距约为12M 和18M。
由此可以看出,为小断层在地震垂向分辨率1/2波长范围内有显示,通过努力是可以识别的。
(二)微小断层解释基本技巧:实践证明,小断层是可以解释出来的。
一般来说,只要同相轴有规律的错断10M以上,便可以解释为小断层。
通过叠加偏移后的的剖面,小断层收敛较好断块能正确反映出来,断点清楚,解释中尽量用偏移剖面作参考。
再钻井资料较多的地区,充分利用井资料提供的大量断点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合成记录的制作与准确的层位标定,有利于确定微小断层。
当地震与钻井资料对断层解释出现矛盾时,找出地震剖面上的断层与镜子来确定的断点的对应关系;在地震资料不可靠的情况下,应与钻井为主。
钻井资料确定断层的依据和手段是多方面的,处地层对比外,根据相应层段岩性和电性特征,较易判断断层;此外,油气水关系和压力测试、油田开发过程的动态数据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料,即当油气水关系与苏厨的构造位置不符,或相邻压力系统差异太大时,其间必存在断层。
有时微小断层在同相轴上未发生错断,但同相轴振幅强度发生变化;一般来说,相邻侧线相同位置振幅点有规律的突然变强或变弱,即可能是岩性尖灭点或小断层,这是需要结合振幅点变化的连线与相近断裂系,亦称其体系的展布关系作出判断。
大多情况下,小断层与相邻的大断层有一定的成生和控制关系,横向延伸不远,或错断或消失;岩性尖灭点相对延伸较远,且不受相邻大断层的控制。
另一特点,小断层可能影响上下相邻的一组同相轴,岩性尖灭点仅是某一层的反映。
图七是发育在断层间生长小断层,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断层上部错断一段同相轴,具有同相型和小型的逆牵引构造,断层向下收敛于下伏的同相轴。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释小断层中还有一种水力压裂断层,水力压裂断层是在盆地快速沉降和沉积过程中,由于欠压实、生烃和热力等方面的因素形成异常高的流体压力,当这种异常高的流体压力高于上覆地层的破裂压力时,就会刺破上覆底层而断裂。
近年来,水利压裂断层在我国东部原生盆地相继得到证实。
这类断裂规模较小。
图八发育在北海中央区水利压断裂层系仅在层间发育,在地震剖面上影响一段同相轴,表现为微小错断。
平面展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图八是发育在北海中央区水利压断裂层系,主要是由于体压力释放与泥岩收缩产生的;图九是发育在松辽盆地泉头组顶部水力压裂断层系,其形成于流体压力释放和构造活动双重作用有关。
图九发育在松辽盆地泉头组顶部水力压裂断层系四、逆冲断层逆冲断层系主要与区域挤压应力作用有关,其表现特征主要有两类:①高角度的逆冲断层或称逆断层;②低角度的逆冲断层或称掩断层。
高角度逆冲断层一般与基底断裂或基底断块挤压逆冲活动有关;低角度逆冲断层与基底和表层滑脱或挤压揉皱变形等因素有关。
逆冲断层系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大多数情况地层变形,断裂和构造较均复杂,加上受地面条件的制约,剖面的反射质量均较差,需要通过较详细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建立典型的构造样式剖面,进行指导解释。
图十具三重结构的逆充复合体剖面特征图十为具三重结构的逆冲复合体,即上三叠统逆冲在白垩系-三叠系之上;第三系和上白垩统由逆冲在上三叠统逆冲块体之上;这种复杂的断裂结构关系在剖面上是很难解释的。
因此,届时工作人员只有在熟悉区域地质特点的前提下,首先区分出地震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的差异,然后,通过典型的结构模式指导解释。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系和上白垩统为一套平行连续反射,与上三叠统在波组和反射结构构均不协调,上三叠统内主要反射结面不连续,发生错断和重复;与下伏反射层也不协调。
总之,在进行复杂逆冲断层复合体解释时,仔细分析剖面上不同部位的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个成熟的解释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图十一具低角度的逆冲推覆断裂系剖面特征图十一为具低角度的逆冲推覆断裂系,从图十一中可以看出在基底滑脱面之上,剖面右段基本为平行连续反射结构,剖面在左段可见高角度断面和同相轴不连续反射,其反射结构、波组特征与剖面右短有较大的差异性,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解释为低系。
大多数逆冲断层与挤压背斜伴生,特别在挤压作用较强、构造较活跃的造山带前缘前陆盆地,上覆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变形,使得断裂和构造形态复杂化,并在剖面上发生较大畸变,形成散射和偏移不归位;真确解释和识别复杂地区挤压背斜构造是解释工作中应注意的难点之一。
结论:地层剖面上断层特征与地质剖面特征相应,一般情况下,底层错断反射波同相轴亦发生错断。
底层破碎带地震波同相轴发生畸变或出现反射空白带。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显示的特征多种多样。
以上就主要的普遍规律作了归纳,由于时间有限很多更丰富的经验和机理还不能说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再得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孙家振李兰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次印刷 51-57页李德栋徐家骏.普通地质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