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用地震资料解释地下的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5.1地震反射信息的构造解释序: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见P183,构造解释就是用地震资料识别解释构造油气藏。
一、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1.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1)二者往往一致只要有波阻抗,就有反射,所以地质上的层面,断层面,侵入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都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之对应。
(2)二者不完全一致例1:古老的地层,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使相邻的两套地层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扰,这种地质层面没有反射。
例2:有些地层界面,虽然两侧物性差异很大,但界面太短或太粗糙,地震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如珊瑚礁只有零星反射。
例3:同一岩性的地层,无层面又无岩性面,但由于含流体成份不同而形成反射界面产生反射波,但却不是地质界面。
例4:声波、面波、干扰波没有对应的地质界面。
2.地震的反射同相轴有地质年代意义地质上主要以不整合面划分地质年代,这样的不整合面、层面有对应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同相轴也就有了年代意义:上新下老。
(北海模型)3.地震反射同相轴形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熊粉书P52)一般情况下反射同相轴的形状反映构造的形态,但有速度陷阱。
R012下拉0210214.地震反射与岩性有关介质的岩性、反射系数、速度、密度、吸收等对地震波的波形有影响,对振幅、频率影响较大。
反过来说不同的波形、不同的振幅、不同的频率反映不同的岩性。
总之:现代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极相似,因为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对地震波的响应。
地下的构造特点,岩性特点决定了地震时间剖面的特点,二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必须去伪存真,找出地质上有用的东西,这就要进行解释。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北海模型)1.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是以同相轴的形式出现的,追踪反射层就变成了对同相轴的追踪,只有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才能反映构造的形态,追踪..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同相轴叫做波的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一):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
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
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
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
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
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
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
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由
整理]。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SP ILD
地震 子波
- +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合成地 震记录
井 旁 地震道
TI
气 油
TII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相位对比
• 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 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
(华东)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
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 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 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 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 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地震资料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用来验证解释成果的合理性。 力求符合地质规律。 4 、多种地震信息验证, 地质录井、测井、试油资料,为正确
的划分断块提供了依据,成图后,随时取得钻井反馈信息, 反复认识,不断修正成果图。 5 、多层作图,不仅限于标准层作图,还要对含油层系附近、油层 及层间都要作图,这样有利于正确地反映有利层系或含油层系 的形态。同时作波阻抗反演必须有多层控制,最好是 5层以上。 6、精细的构造解释,精细的解释和反复处理密切相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环节。
CH91-104与LY96-2相交剖面段(处理前)
CH91-104与LY96-2相交剖面段(处理后)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技术
二维地震资料迭后一致性处理
精细速度场的研究
速度场的建立思路
以T0图和叠加速度为基础;充分利用 井孔的各种信息(钻井、声波、VSP), 通过一定的速度估算手段--层位控制模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 3、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4、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5、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6、绕射波 7、断棱绕射波
时距曲线、特点、叠加效果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绕射波
20
2、垂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沿地层垂直方
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3、横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横向上所能分
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
4、为何存在分辨能力问题
地震子波存在一定的延续时间,地震记录是 子波的复合体。
21
在地震记录上,每个波峰或波谷必定是多本界面的反 射子波联合作用的结果,决不代表某一个界面。
幅的一半。
11
多次叠加剖面上,反射波与绕射波的切点就 是断点的位置,形成“层断波不断,绕射连 反射”的现象。 多次叠加剖面上,多出现绕射的正半支,负 半支被干涉而几乎抵消掉了。 长反射段为“一个主体,两个尾巴”,主体 为反射波,尾巴为绕射波正半支。
12
长 反 射 段 的 广 义 绕 射 叠 加 结 果
绕射波的强度与反射段的长度a成正比。 短反射段反射波在中央有一个能量相对集中段, 因此根据振幅特征不易确定断点。
9
短 反 射 段 的 广 义 绕 射 叠 加 结 果
10
③满足
a2 1
H 2
关系的反射段称为长反射段。
长反射段的终断点产生左右两支相位相差
180°的绕射波,断点的振幅为正常反射振
16
叠加剖面
偏移剖面
17
叠加剖面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 3.1.1 中规定的 b、d、f、g、i 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 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的特殊处理资料。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1,、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的主要差别?解决地震剖面存在问题的途径?主要差别(1)在测线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复合反射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一组靠的很近的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
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全三维偏移剖面上都会准确归位。
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转换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
(2)偏移处理它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
(3)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t构构造的真正形态。
它是利用水平叠加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后,对绘制的目标层造图进行空间校正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2、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主要标志?(1)强振幅反射波一般以较强的振幅出现在干扰背景上。
反射波振幅的强弱还与反射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如果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反射波的振幅眼侧线应当是稳定或渐变的。
(2)波形相似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的路程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所以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是相似的。
(3)同向性如果有一个反射波传导测线上,它的视速度不变,或只是沿测线缓慢变化,沿测线布置得观测点又相距不远,则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射线路经或到达时间是相近的,相邻地震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也是相似的,形成同相轴。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精选全文
①在R点产生的绕射波时距 曲线与在R’点激发,深度为 h/2的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在形状上是一样的,此 时,绕射点R相当于这个水 平界面在R’点激发时的虚震 源。由此可,绕射波时距曲 线也是双曲线。
②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
在绕射点正上方,其x坐标
和极小时间是:
xmin L
tmin
L2 h2 h V
一、地震剖面中倾斜界面偏离真实位置的问题
地层实际倾角 计算公式
sin (t0A t0B ) V
2AB
0
A'' A' 自激自收的概念
A
B
φ
B'' B'
真实位置
A''
A'
剖面位置
偏移的概念:水平叠加剖面上反 射点位置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地层 的真实位置,而且倾角变小、同相轴 拉长,这种现象称为偏移。
• 多相位对比 在断裂发育地区或地质结构比较
复杂或岩性变化较明显的地区,波形中将无明 显的可供连续追踪的强相位,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采用多相位对比,对比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位,必要时甚至对比整个波组的所有相位, 以避免对比解释上的错误。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T1 T6 Tg1
Tr Tp
Tg2
地震剖面上的波组对比
夏90
夏
103
商 商54 商
商
547
541
64
临19
商51 商53
5. 研究异常波(主要针对水平叠加资料)
• 绕射波: 与地下地层岩性的物性突变有关, 往往是地下反射层断裂点和岩性尖灭点 在地震上的反映;
• 断面反射波: 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回转波: 地下凹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这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5极性判断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1)强振幅: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2)波形相似性: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
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P171)8绕射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断层的断楞、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断面波:9 分辨力: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垂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10薄层解释原理:11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延伸的过程。
12子波提取方法:1)单波波形2)理论子波3)气枪震源子波4)数字处理方法5)VSP资料的初至波6)傅里叶谱分析方法7)复赛谱分析方法13地震反射界面追踪法•(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2)单一同相轴的基本对比方法•(3)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4)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5)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14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15断层:地层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
断层相对运动的表现形式:正断层:沿倾斜断面上盘向下滑动、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
逆断层:沿倾斜断面上盘向上滑动、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
走滑断层:断层两盘地层基本上顺断层走向相对滑动的断层。
顺层断层:沿不整合面、地层层面发生相对错动的断层。
16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17断面波:断层落差(断距)较大,断面两侧岩性存在差异,断面为一个较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产生断面反射波。
特点:(1)大倾角(2)能量强弱变化大,通常断续出现(3)在相交测线上相互闭合(4)偏移剖面,断面波归位准确,同相轴形态可以反映断面的实际位置和产状18:水平切片断层识别标志:(1)同相轴中断、错开是断层最明显的标志(2)同相轴错开,但不是明显中断;(3)振幅发生突变,即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度发生突变(4)同相轴突然拐弯(5)相邻两组同相轴走向不一致19相干体技术的应用1、展示断层2、检测裂缝发育带3、礁体解释4、展示河道体系5、评价地震资料处理效果、建立偏移速度场的有效工具20地质界面类型(1)不整合面•按形态特征分类– A.角度不整合: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
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超覆c.超削不整合d.顶超不整合e.退覆不整合:盆地边缘发生同沉积抬升,致使沉积边界逐步向盆地内部退却f.嵌入不整合:(2)整合界面•21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不整一界面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关系的界面,根据具体形态可细分为多种类型:–(1)削截界面–(2)视削截界面–(3)顶超界面–(4)上超界面–(5)下超界面221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层向下倾方向消失。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地层向盆地边缘消失。
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但它一般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
而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是发育在陆棚边缘。
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3)掀斜型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层消失方向相同。
而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下上超的地层消失方向相反。
•4)视削截界面之上往往伴生有下超。
2顶超与削截的区分•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顶界面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则表现为下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
•(2)以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横向上变化很缓慢,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3)顶超与发育有前积反射构型的进积沉积体相伴生,该地层单元的底部发育有下超。
而与削截界面相对应的地层单元不一定为进积沉积,底界往往无下超界面。
3上超与下超的区分(1)上超是向盆地边缘的超覆,而下超是向盆地内部的超覆。
(2)下超与前积构型伴生。
23逆牵引构造的地震识别标志:1)波组的相似性好;2)相邻剖面具有逆牵引现象且比较清楚;3)断层两盘的产状不协调;4)构造高点深浅层有偏移,且构造高点的连线与断层线平行;5)构造幅度深层小、浅层大;6)断层落差大小与构造幅度成正比;7)断层两盘的形态与绕射波量版不符合礁(碳酸岩隆):泛指水体中生物成因或非生物成因的正向碳酸岩堆积体。
礁体的地震反射特征(1)具有丘状、透镜状外形,顶面为强反射,两侧为上超;(2)内部结构或地震相变化:常为不连续、杂乱、分叉合并或空白反射;由平行的页岩、灰岩变成礁体时,其反射连续性、速度、频率、振幅等都有变化;(3)披盖反射,由于礁与围岩的压实作用的差异,在礁体上覆形成披盖反射;(4)速度异常,礁块速度大,造成其下方地层的反射时间变小,出现同一层位在礁体下方反射波的“上提”现象;(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礁体边缘有绕射现象;(6)由于礁体内波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导致其下地层反射振幅的动力学特征变差。
24构造样式(structure style)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25根据位移场可分为四大类:①水平伸展;②水平收缩;③水平走滑(水平扭动);④垂直升降;26正断层组合形式:共轭状(相背倾斜、相向倾斜、交叉)平行状斜列状(软连接)铲式扇状(硬连接)伸展双重构造27逆断层组合:“铲式逆冲断层(listric thrust),即断层面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产状,向深部逐渐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或滑脱逆冲断层平面式高角度逆冲断层和反铲式逆冲断层坡坪式逆冲断层双重构造是由顶板逆冲断层(roof thrust)、底板逆冲断层(floor thrust)以及夹持在中间的连接逆冲断层(linked thrust,或分支断层branch thrust)和逆冲断片(马石horse, 或断片sheet)组成。
逆冲断层一般是自后陆向前陆方向逆冲的,但是也有些逆冲断层是向前陆方向倾斜、向后陆方向逆冲的,称为“反冲断层(back-thrust)冲起构造(pup-up)逆冲三角构造(triangle zone)在反冲断层与逆冲断层之间,往往形成冲起构造或逆冲三角构造28构造图制作步骤:(1)描绘测线平面图测线底图、测线号、井位、主要地物及经纬度(2)检查地震解释结果:1)标志层地质属性的正确性、层位数量是否符合地质任务。
2)层位是否闭合,闭合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3)断层、不整合等地质现象是否合理。
4)相邻剖面解释是否有矛盾。
(3)取数据在剖面上,依据构造图比例尺确定取数据点的距离,以能控制该层的构造形态为宜。
按数据点间隔距离和测线交点处取t0值或深度值(层位数据、断点有关数据等)。
(4)制作断裂系统图(断点的平面组合)(5)等值线的绘制找出层面上最高点或最低点部位,或者高程突变的位置(往往显示断层),分析这些高程变化的趋势,初步确定构造性质和轮廓,了解褶皱脊线或断层线的大概位置。
29构造图的解释基本内容界面走向:构造图上等深线的延伸方向;界面倾向:垂直走向由浅到深的方向;界面倾角:等深线之间的相对疏密程度;背斜构造:环状圈闭的等深线,深度小(高)的等深线位于环状圈闭的中心;向斜构造:环状圈闭的等深线,深度大(低)的等深线位于环状圈闭的中心;鼻状构造:三面下倾一面敞开的等深线;单斜:一系列近于平行的直线;单斜倾向:等深线由高到低的方向30层序: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其顶、底界为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对应的整合面。
体系域定义为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沉积体系为岩相的三维组合。
31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
32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称为地震反射结构同相轴的排列方式称为地震反射构型32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杂乱反射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
振幅强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