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特性的测定

合集下载

五黑鸡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

五黑鸡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
242
实验动物与比较 医学 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doi:10.3969 ̄.issn.1674—5817.2018.03.016
五 黑鸡 血液 生理 和生 化指标 的测 定
袁 进,吴清洪,罗烘权,刘 闻,陈傍柱,顾为望 (南方医科 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 510515)
红 细胞 总数(RBC)、血 红蛋 白(HGB)、红细胞 比积 (HCT)、平均 红细 胞体 积(MCV)、平 均 红细胞 血 红 蛋 白(M C H )、平 均 红 细 胞 血 红 蛋 白 浓 度
实验动物与比较 医学 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从 鸡翅 静 脉采 集五 黑鸡 全If ̄(EDTA抗 凝剂 抗 凝)2 mL用于 血液 学指标 的检 测 ,采集全 血(不含抗 凝剂 )2 mL用 于血 清 生化指 标 的检 测 。 1.3 主要 仪器 及试 剂
全 自动 五 分 类 血 球 仪 (东 亚 xT.2000i)及
Cellpack,Strom atolyser—FB ,Strom atolyser一4D L,
[中图分 类号】Q95—33 【文献 标识码 ]B [文 章编号]1674 5817(2o18)o3.0242.03
五 黑 鸡是 我 国独 一无 二 的珍 贵 家禽 品种 ,五 黑 鸡 的 特 点 为 黑 毛 、 黑 皮 、 黑 肉 、 黑 骨 、 黑 内 脏 的 “五 黑 ”特 征 ,鸡 蛋 外 壳 为 绿 色 ;其 肉质 细 嫩 、 味道 鲜 美 , 且具 有 极 高 的 营 养 价值 【¨。 随着 近年来 人工养 殖五 黑鸡 的普 及 ,五黑鸡 已经越 来越 受 到人 们 的喜 爱 。为 了加大 对 五 黑鸡 的开 发利 用 , 本 单位 于2016年从广 东韶关 南雄县 引进 了一批 五黑 鸡 进 行 繁 殖 ; 同时 为 了解 五 黑鸡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 本 实验测 定 了五 黑鸡 的血 液生理 和生化 指标 , 以期 获 得广东地 区五 黑鸡血液 生理和 生化方 面 的生物学 特 性 数 据 。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一)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一)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一)引言概述:生理学中,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供给氧气和养分,排除代谢产物,维持身体各系统正常运作。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方面,对血细胞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占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体积的约45%。

-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呈酸碱性,pH值约为7.35-7.45;血液具有一定的凝结能力,能在伤口处形成血凝块来止血;血液在体内通过心脏的泵送作用循环流动,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

2. 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红细胞呈现扁平的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7-8微米,中间较厚,边缘较薄;红细胞由红细胞膜、红细胞质和血红蛋白组成。

-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实现了气体的运输。

- 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红细胞的生成发生在骨髓中的红髓,需要受到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调控,而红细胞的代谢主要通过脾脏、肝脏、肺和骨髓等器官完成。

- 红细胞的寿命与衰老: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随着寿命的增加,红细胞会发生衰老和变形,最终被脾脏等器官清除。

3.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 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控:白细胞的生成发生在骨髓中,受到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的调控,而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会受到机体状况的影响。

- 白细胞的增加和减少:白细胞的数量会随着机体的感染、炎症等情况而增加,而白细胞减少则可能是骨髓疾病、药物反应等导致的。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组织,承担着多种重要的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血液的特性以及其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血液的特性1. 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液态部分,约占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和无机盐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负责不同的功能。

2. 容量:成年人体内大约有5-6升的血液。

血液容量的正常维持对于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3. pH值:血液的pH值一般在7.35-7.45之间,维持这个范围是身体内各种生化反应正常进行的关键。

4. 温度:血液的温度通常比体温稍高,为38℃左右。

这有助于保持整个身体的体温平衡。

第二节:血液的生理功能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可以与氧气结合并将其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

此外,血液还通过血浆中的营养物质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细胞,以满足能量需求。

2. 移除废物和二氧化碳:血液循环将废物和无用的物质从细胞和组织中收集起来,然后通过肺部和肾脏等器官将其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免疫防御。

4. 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以在血管受伤时迅速形成血栓,以阻止出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5. 维持酸碱平衡:血液中的酸碱平衡是通过缓冲系统调节的,它可以保持身体内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以防止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发生。

6. 调节体温:血液通过对热量的运输和分布,协助维持身体的正常温度。

结论:血液作为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组织,具有多种特性和生理功能。

它不仅负责氧气、营养物质的运输与废物的排除,还发挥着免疫、凝血、酸碱平衡和体温调节等重要作用。

了解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保持身体的健康。

成年肉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

成年肉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

[ 摘 要 ] 本试验欲 调查分析 我 国西南地 区成 年 肉牛的血液 生理状 况,从生理指 标 水平反映 不 同品种 肉牛 的健 康状 况和 生产性 能,从 而为 当地 育肥期 肉牛 的饲 养管理 及疫 病诊断提供 理论 依据 。采集 6 个 品种 ( 筠连黄 牛 、利木 赞 、西 门塔 尔、夏 洛来 、安格 斯 、海福 特各 1 0 头 )的临床健 康 、体 况相近 的成年雄性 育肥期 肉牛的血样 , 以血 细胞 自动分析 仪进行检 测 并统计 分析 。结果显 示 ,利木赞牛 、西 门塔 尔牛 的W B C 处于较 高水平 ,与夏 洛来牛 、筠连黄 牛 、安格 斯 牛、海福 特牛 呈显著 性差异 ( P < 0 . 0 5),利木赞 牛W B C 最高;而筠连黄牛W B C 显著低 于其他组 肉牛 ( P < 0 . 0 5 ),极 显著低于 利木 赞牛 ( P < 0 . 0 1 ),其G R A 显 著低 于利木赞 牛 、夏 洛来牛 ( P < 0 . 0 5 );安格斯 牛W B C 显著 低 于西 门塔 尔牛 、利木赞 牛、夏洛 来牛 、海福 特牛 ( P < 0 . 0 5 ), 其L Y M 最 低 ,显 著低 于其他 组 肉牛 ( P < 0 . 0 5);利 木 赞牛 P C T 、P L T 显著 高于其 他 组 肉牛 ,其P L T 极 显著 高于 西 门塔 尔牛 ( P < 0 . 0 1 );夏 洛来牛的M C V 、M C H 显著低 于其他组 肉牛 ( P < 0 . 0 5 ),P L T 、P C T 、G R A 显著 高于西 门塔 尔牛 、筠连黄牛 、安格斯 牛 、海福特 牛 ( P < 0 . 0 5 )。分析 发现 ,不 同品种 肉牛的部分血 液生理指 标存 在一 定差异 ;试 牛R B C 、H G B 均较 高,相 关代 谢 活 跃 。西南地 区 良 好 的环境条件适 于 肉 牛 生长育肥 ;乌 蒙筠连黄牛育肥性 能较好 ,对 西南山地环境有较 强适应性 [ 关键词]西 南地 区 肉牛 筠连黄牛 血 液生理指标 生产性能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胆固醇
白蛋白、磷脂
RBC 叠连
RBC 叠连
血沉 血沉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
血清 ≠ 血浆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血浆 球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组织和血中 少 快、 约十几秒钟
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
(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 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 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 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 处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

血液生理试验课件

血液生理试验课件
通过血液循环,身体能够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等内环 境稳态,保障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03 血细胞生理
CHAPTER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红细 胞增多症等红细胞异常疾病的
指标。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状 、染色深浅等特征,有助于鉴 别贫血的类型和病因。
血管的作用
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分为动脉 、毛细血管和静脉。它们具有不同 的结构和功能,共同维持血液循环 的稳定。
血液循环的意义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保证了氧气和营养物质 的有效供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维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体温
通过血液循环,身体能够有效地 调节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范围

维持内环境稳态
B细胞活化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B细胞受体和共刺激信号活 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效应应答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复合物,被吞噬 细胞吞噬清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诱导靶细胞凋 亡。
05 血液遗传学
CHAPTER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 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过程,确 保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得以表达。
谢谢
THANKS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些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后释放到血液 中,执行各自的功能。
血液的循环
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毛 细血管、静脉,最后返回心脏。 这个过程实现了氧气和营养物质
的输送以及代谢产物的排出。
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一个强健的肌肉泵,通过有 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全 身循环流动。

高原环境中藏猪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与比较

高原环境中藏猪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与比较

白 的血液常规生理指标 , 猪 比较品种和性别 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 6月龄猪血液 生理指标 影响均 WB 、 Y 、 d 、 d 、 I P W 和 P T, R C H B、 C 、 H明显较低( O o ) C L # Mi# Mi# P 、 E C 但 B 、 G H T MC P< .5 。藏猪血液生理指标具 有
Ke r s Tie g;B o d p y il g y wo d : b t pi l o h soo y;Ad p a in t ih l d a tto o h g a n
藏猪 是我 国特 有 的 高原 型 地方 猪 种 , 主要 生 活 在 青藏 高 原海 拔 20 4 0 的农 区和半 农半 牧 50— 30m
2 . 6 ±4. 5 24 7b 1 1 - . 1 5. 8 4 4 5 “ 0. 6±0 0 2 . 4“ 7. 3±0 5 O .5 62 2 - 3 。 . 3 46. 1 1 3 0 2 b . 94 . 5 - 3 . 0 ±6. 5 64 1‘ 6 1 ±0. 7 .0 1‘ 1 4. 7±7. 2‘ 5 0 6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项 目( 140 7和 U 06 0 ) 30 07 136 4 作者简介 : 巴央宗 (9 5一 , , 强 16 ) 女 西藏 巴塘 人, 教授 , 博士 , 研 究方向为动 物分 子 数量 遗传 学 与资 源保存 利 用 , 电话 :84 09- 5 2 9 4 E m i q y 2 @16 cr, 为通讯作者。 82 2 , . a : b z 8 2 .o ・ l 6 n
0. 2 ±0. 1 4 O。
6 . 3 40. 4 8 8 - 9 。 2 . 4 ±0. 8 51 5‘ 3 5 5 - 3 ‘ 6 . 4 49. 4 3 . - 4 。 5 43 40. 9 l . O 40. 9 5 8 - 2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离心管中,以3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使血细胞下沉压紧而分层。

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是血液未经凝固的液体部分,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下层深红色的沉淀物为红细胞,在红细胞层表面有一灰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和气味(1)颜色: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

动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低,呈暗红色。

气味:血液因有氯化钠而带咸味,因有挥发性脂肪酸而有腥味。

2、密度(1)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40~1.075之间,常用血液的比重来表示。

(2)全血比重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3)血浆的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4)红细胞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数量。

3、黏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

(黏滞性维持正常血压)。

动物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6倍。

全血黏滞性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的黏滞性下降。

4、血浆渗透压半透膜:具有选择性让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称为半透膜。

渗透压: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99.5%,由血浆中无机离子(Na+、Cl-)、尿素、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0.5%,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血浆蛋白。

虽然胶体渗透压较小,但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等渗溶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者称为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血浆酸碱度(1)正常动物血浆pH值呈弱碱性,在7.35~7.45之间。

(2)血液酸碱度超过生理变动范围,动物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

血液理化的特性

血液理化的特性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血液理化的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O25~1.030,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全血比重愈大,血浆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

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以及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二)血液的粘度
在体外与水相比,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温度37℃)。

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影响血压。

全血的粘度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全血的粘度还受血流切率的影响,在血流速度很快时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度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则与流速呈反变关系,即在低切率条件下,血液的粘度增大。

在人体内因某种疾病使微环境血流速度显著减慢时,红细胞在其中叠连和聚集,对血流造成很大的阻力,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两者在形成、大小及作用上均有不同。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肺的排酸功能以及肾的排酸保碱功能。

RBC实验总结

RBC实验总结

RBC实验总结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血小板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1、一些缩写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各种红细胞的形态3.相关检测[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2].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生理课件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生理课件

比重
血液的比重约为1.050~1.060, 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有 关。
渗透压
血液的渗透压与血浆中的电解 质、蛋白质等成分有关,维持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血液的化学成分

血液中约55%~60%为水,参与运输 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蛋白质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如白蛋白、 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维持血浆胶 体渗透压和凝血功能。
染。
炎症反应
白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释放炎症介质来对抗病原体。
组织修复
白细胞能够释放出生长因子等化学 物质,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止血作用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 聚集形成血栓,起到止血 作用。
炎症反应
血小板能够释放出生化物 质,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组织修复
血小板释放出生长因子等 化学物质,促进受损组织 的修复和再生。
02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01
02
03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 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的重 要指标。
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有助于携带氧气和营养物 质。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 成分,负责运输氧气和二 氧化碳。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免疫防御
白细胞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 式,参与机体免疫防御,抵御感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生 理课件
目录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细胞生理 • 血细胞生成与衰亡 • 血液与疾病 • 血液的保存与输血
01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物理特性
颜色
正常血液为红色,富含氧时呈 鲜红色,含氧低的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时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生理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生理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生理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循环系统起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

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所含的血细胞生理活动对维持人体内稳态至关重要。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1. 酸碱平衡: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维持这个范围是人体内稳态的关键。

酸碱平衡主要由碳酸氢盐体系调节,其中,二氧化碳通过肺呼吸排出,碳酸氢盐离子在肾脏中重吸收或排泄,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2. 温度调节:血液在体内承担着调节体温的重要任务。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扩张血管、促进汗腺分泌和肌肉颤动等方式来散热;而当体温过低时,血液则会通过收缩血管、促进代谢产热等方式来增加体温。

3. 气体运输: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运输。

在肺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同时氧气被吸收;在组织器官中,氧气通过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而被输送给细胞,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红细胞运回肺部。

4. 血液凝固:血液具有凝固功能,可以防止出血过多。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并释放出黏附因子和凝血酶原等物质,启动血液凝固的过程。

二、血细胞的生理活动1. 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常见的血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从肺部向组织器官输送氧气。

与此同时,红细胞将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

2. 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抵抗病原微生物和维护体内稳态的功能。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应对感染和炎症等问题时发挥不同的作用。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周围,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阻止出血的作用。

三、血液的生理和疾病1.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的状态。

常见的贫血原因包括营养不良、出血、骨髓疾病等。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血液

㈡ 凝血过程
内源性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 的形成
两条 途径 途径 外源性
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的激活
途径
纤维蛋白的生成
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异物
k
组织损伤

Ⅻa

Ⅺa pk

因子Ⅹ酶 复合物
Ⅸa Ca2+ Ⅷa PL
Ⅲ Ca2+ Ⅶ a PL

Ⅹa Ca2+
四、血小板(platelet)生理
体积小,无核,双面 微凸圆盘状,受刺激 后可伸出伪足。其内 有储存颗粒
㈠ 来源,数量和功能
1. 来源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成
2. 数量 100~300×109/L
3. 功能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性止血 ③ 促进凝血 ④ 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
Va PL
ⅫⅠ

Ⅱa
ⅫⅠa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单体
多聚体
5. Ca2+在多个 凝血环节中起促凝血的作用
6.生成的纤维蛋白长入血小板血栓内,并网 络红细胞,收缩,形成坚固的红细胞血栓, 有效地止血
7. 血清(serum):血凝块收缩后释放出的黄 色液体。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组织因子是启动物
出现贫血
叶酸 缺乏 VitB12
DNA合成减慢 细胞分裂减慢
细胞体积增大,核幼稚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铁缺乏 胞浆内Hb合成障碍
小细胞 低色素
缺铁性贫血

血液的生理特性特性

血液的生理特性特性

学习内容
正常
膨胀
破裂
请注意观察: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结果
学习内容
• 临床上,给伤病员进行大量补液时,常用与血浆 等渗的0.9% NaCl溶液(生理盐水)或5~10% 葡萄糖液,而不能用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在医 疗工作中,不仅大量补液时要注意溶液的渗透压, 就是小剂量注射时,也要考虑注射液的渗透压。
学习内容
2.血液的基本功能 • 运输功能 • 酸碱缓冲 • 机体防御功能 • 保持内环境稳态 • 生理性止血功能
学习内容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中 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的比重就越大。血浆的比 重为1.025~1.030,其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 量。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其大小与红 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利用红细胞和 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血细胞比容、红细胞 沉降率的测定,以及红细胞和血浆的分离。
学习内容
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循环血量方面起至 关重要的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调节水平衡作用示意图
学习内容
三、临床应用举例 举例:晶体渗透压与临床常用溶液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 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 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于或低 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
学习内容
3.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作用
渗透压是指促使水分子从含水较多的液体透过半 透膜向含水较少的液体移动的压力。渗透压的大小与 单位溶液中的溶质颗粒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其 他特性无关。Leabharlann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形成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采血
用5ml移液管吸取3.98ml红细胞稀释液并放入小试管中备用。
拔去应注射部位的被毛,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兔耳外缘静脉,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耳缘静脉近心端,并用左手拇指固定兔耳。待耳缘静脉充血后,用针刺破血管,让血自然流出。
3.稀释
擦去第一滴血后,用一次性毛细血管取20ul血,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底部,并用上清液洗毛细血管2至3次,轻摇试管2min
试管3内放少许棉花
试管4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试管5内加肝素8U
试管6内加肺组织浸液0.1mL
放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mL。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竹签搅动直至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成。
记录凝血时间每个试管加血后2ml后,即刻开始记时,每隔15s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在流动为止记下所经历的时间。5、6、7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0.90
0.65
0.60
0.55
0.50
0.45
0.40
0.35
0.30
0.25
H2O
0.10
0.35
0.40
0.45
0.50
0.55
0.60
0.65
0.70
0.75
3、加抗凝血用滴管吸取抗凝血,在各试管中各加1滴,摇匀,静置30min。
4、观察结果根据各管中液体颜色和浑浊度的不同,判断红细胞脆性。
针尖挑血,应朝一个方向横穿直挑,勿多方向挑动和挑动次数过多,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网状结构,造成不凝血假象。
思考题: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
试述正常的生理止血过程。
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原理: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径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由因子Ⅶ的激活开始;外源性凝血是由于血管、组织受损,血管壁及组织中的组织因子(因子Ⅲ)进入血管内,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本实验采用兔颈总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凝血过程主要是有內源凝血系统发动。肺组织浸液中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在试管中加入肺组织浸液,以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注意事项:
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时,小试管应干燥。加抗凝血量要准确一致,只加1滴。
混匀时,用手堵住试管口,轻轻倾斜1~2次,减少机械振动,避免人为的溶血。
抗凝血剂最好用肝素,其他抗凝剂可改变溶液的渗透压。
思考: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与生理特征有何关系?
根据结果分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二、家兔红细胞计数
实验对象:

实验器材:
抗凝剂(肝素)、兔血、10 mL小试管、滴管、吸管、1%NaCl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制备抗凝血
2、溶液配制取小试管10个,编号后排列在试管架上,按照下表向各试管内加入不同体积的1%Na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出10种不同的NaCl的低4
5
6
7
8
9
10
NaCl
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应用稀释法计数红细胞的方法
基本原理:
采用稀释法计数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很多无法直接计数,故需用适当的溶液将血液稀释,然后将稀释血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
材料与器械
家兔、显微镜、擦镜纸、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器、小试管、一次性定量毛细取血管20ul、5mL移液管、红细胞稀释液、蒸馏水、75%酒精
5、重复2-4,两次。
A.未发生溶血的试管(-):液体下层为浑浊红色,上层为无色,表明无细胞破裂
B.部分溶血的试管(±):液体下层为浑浊红色,上层出现透明红色,表明红细胞已破裂,称为不完全溶血。
C.全部溶血的试管(+):液体完全变为透明红色,表明红细胞完全破裂,称为完全溶血。
实验结果:
记录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
实验步骤:
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的量将兔麻醉,仰卧于兔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分离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阻断血液,近心端夹上动脉夹,在动脉当中斜向剪一小口,插入细塑料导管,结扎固定导管,以备取血。
准备好试管(试管的口径与大小一致)
试管1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试管2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4.充液
将盖玻片盖在计数板上,吸取血液,然后将取血管口轻轻斜置盖玻片边缘。滴出少量稀释血液,使溶液借毛细血管现象而流入计数室内,使之灌满,静置2至3min后,待细胞下沉后计数
5.计数
用低倍镜检查计数室的血细胞是否均匀,分布均匀可计数。把计数室中央的大方格置于视野内,转用高倍镜,计算中央大方格四角的和正中的共5个中央方格内的红细胞总数。计数时应循一定的路径以免遗漏或重复。依照“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玻片接下自然流出的第一滴血,立即记下时间,然后每隔30s用针尖挑血一次,直至挑起细纤维血丝止。从开始流血到挑起细纤维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2~8min。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采血针应锐利,让血自然流出,不可挤压。刺入深度要适宜,如果过深,组织受损过重,反而会使凝血时间缩短。
⑶红细胞数∕mm3=5个中方格数得的红细胞数×稀释倍数(200)×50
7.冲洗
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蒸馏水将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刷洗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
8.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以及分析
思考题
1.本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准确性?
关键词:红细胞渗透脆性抗凝剂红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液凝固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
实验原理: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越不易发生溶血,即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中,可检查红细胞膜对于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低渗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即最大脆性;出现完全溶血时的低渗溶液浓度则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即最小脆性。
综合实验
《血液生理特性的测定》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
二、家兔红细胞计数
三、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的测定
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班级:
组别:
学号:
姓名:
日期:
综合性实验——血液生理特性的测定
摘要: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生物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了解血液的生理特性有重要意义。经过几个实验,我们得出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大概是______溶液开始溶血,______溶液完全溶血;家兔红细胞每升_______个;正常人的出血时间约为_______,凝血时间约为_______;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几个因素。
实验对象:

实验器材:
采血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秒表、滤纸条、玻片及大头针等。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的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秒用滤纸条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到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1~4min。
6.计算
红细胞数∕mm3=5个中方格数得的红细胞总数×104
红细胞数∕L=红细胞数∕mm3×106
计算原理:
⑴加20ul血液于3.98ml红细胞稀释液中,使血液稀释200倍。
⑵因一个中方格的容积为0.2×0.2×0.1=0.004mm3;5个中方格的容积为0.004×5=0.02mm3,换算成每mm3时应乘50。
2、滴入计数室的细胞悬液不能过多或过少,为什么?
三、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原理:
出血时间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出血时间的长短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出血时间的测定,可检测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凝血时间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系一长方形厚玻片,常用的改良牛氏计数板在中央横沟的两边各有一计数室,
两计数室结构完全相同。计数室较两边的盖玻片支柱低0.1mm。因此,放上盖玻片时,计数板与其间距即计数室空间的高为0.1mm。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计数室被双线划分成9个边长为1mm的大方格。四角的大方格又各分为16个中方格,这是用来计数白的。中央大方格被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一中方格又划分成16个小方格,称25×16,也有的计数板为16×25,小方格面积一致。中央大方格的四角及中心5个中方格(16×25)则为四角上的中方格为红细胞或血小板计数范围。
实验对象:

实验器材:
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动脉夹、细塑料管(或静脉插管)、注射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试管8支、小烧杯2个、试管架、竹签1束、冰块。液状石蜡、肝素(取12500U/2ml肝素一支,加生理盐水至1562.5ml,即成8U/ml浓度的肝素)、2%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取兔肺剪碎,洗净血液,浸泡于3~4倍量的生理盐水中过夜,过滤收集的滤液即肺组织浸液存于冰箱中备用)。
实验结果:
将实验结果及各种条件下的凝血时间按下表填写,并进行解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试管编号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及凝血时间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