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
2011年度
奶制品实训报告书
目录
1、中国牛奶的发展历史 (3)
2、SCP分析 (7)
3、市场集中度 (10)
4、企业并购案例 (11)
5、实训小结 (12)
一、中国牛奶历史发展阶段
1、我们把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1978-2008)分为5个阶段来阐述,如表1所示。
这个时期中国分散的乳制品企业规模都不大,以奶粉和巴氏消毒奶为主,年产量一直在300-400万吨左右徘徊,其主要特征就是国有为主,规模小而分散,计划配给为主。如表2所示。
表2 1950-1984年的发展
1990年至1995年,国内消费品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中,显得盲目躁动和急于事功,也导致乳品行业混乱的无序发展。如表3所示。
1996年至2000年,居民消费结构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此时的市场风云变幻,价格战、广告战、品牌战精彩纷呈,各种营销手段被企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土企业快速成长,逐步走向成熟。
1999年全国有奶牛442.8万头,2000年有488.7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219.9万头;奶类产量1999年是827万吨,2000年是919.1万吨,其中牛奶827.4万吨。
以1999年为例,其中黑龙江以145万吨位居榜首,河北省以78.8万吨位居第二,而现在的牧业大省内蒙仅仅以71.2万吨屈居第三。如表4、图1,图2和图3所示。
图1 液态奶排名
图2 奶粉排名
图3 省份奶制品销售总产量1.4、外资落魄的无奈和战机,如表5所示。
注:2001年到2005年,一直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我国乳品业,在几年来长足发展和国内新老乳业巨头近距离搏杀日益激烈的同时,早期在华登陆的国际乳业巨头,终因“水土不服”尽显疲惫之相,纷纷从生产环节撤出,寻求其它形式的合作。从而宣布洋品牌进军中国乳品行业的阶段性战略失败。
同时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越发明显,短板也更加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1.北奶南调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3.中小企业多
4.行业发展瓶颈
(1)消费增长放缓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3)奶源不足
(4)乳业的产业化不高
(5)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1.5、下轮井喷的积累和涅槃,如表6所示。
1.原料的快速攀升使得产品升级和品牌塑造成为企业不可逾越的课题。
2. 新消费者群体的培养和塑造。
3. 走出国门,另开一片新天将成为摆在乳业巨头面前的新选择。
二、SCP分析
定义:SCP 分析是以实证研究的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并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 框架。如表7所示。
表7 SCP分析
(一)市场结构
根据市场各卖方的数量、力量对比以及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一般把产业的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四种类型。中国乳制品业从市场结构来看是属于垄断竞争。
1.规模经济水平
目前,中国乳制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上仍然有相当的势力,新企业在某一产业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前,不能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性,但是中国乳制品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然而,中国乳制品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中国乳制品业正在向规模经济的方面发展。一些主导企业规模也日益增大,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越高,从而规模经济水平也越高。然而乳制品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规模经济水平,为了抢占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采取非法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提高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引发了奶制品质量问题。
2.进入壁垒
首先,各大在位乳品企业对原材料优先占有,通过投资建立综合奶站和各种专用性设施,在主要的优质奶源基地垄断原奶的生产和收购活动,对奶源进行控制,这使得新企业在获得优质低成本的奶源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对新进入企业而言就会面临奶源不足的困难。其次,大型乳制品企业采用现代化设备以及先进的乳制品产品工艺,新进入企业由于资金与人力资源的缺乏,不能达到大型乳制品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及专利,造成了技术和专利上的壁垒。第三,乳制品企业中的巨头控制了销售渠道,他们在全国的分销渠道日益完善、十分稳固,获得分销渠道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对新进入企业构成壁垒。虽然进入壁垒对新进入者有一定难度,但是三聚氰胺事件充分体现了乳制品业的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导致无序竞争。
3.退出壁垒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退出壁垒来源于生产线、消毒设备及专用配方等专用性资产、劳工协议、供货方协议、已建立的市场营销体系等。这些因素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可以承担这些损失,但是大中型乳制品企业面临的退出壁垒太庞大,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因此,在企业收益为负时仍勉强支撑下去。
(二)市场行为
企业的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一种市场反映。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企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以及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1.价格行为
中国乳制品的销售价格一直持续不涨,企业利润微薄,而收购原牛奶的价格又很低,奶农的利益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乳制品行业的价格战一直在持续,有的乳品企业采取特价销售、捆绑销售等手段进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使整个乳品企业的赢利空间缩小。但是,近几年,乳制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主要由于:首先是原料奶价格大幅上涨。其次是全球性“奶荒”。全球奶源供应量大幅减少,奶源供不应求,各乳品企业都竞相争夺奶源。第三是能源价格上涨。材料、添加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石油也涨价,随之提高了企业运输成本。中国乳业此一轮的涨价,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中国奶业稳定、良性、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也有利。
2.非价格行为
企业的非价格行为是指企业围绕产品的质量、性能、款式、认同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行为。企业的非价格行为主要涉及产品创新、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1)产品创新
中国加入WTO 后,乳制品业的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间竞争进入到包括企业品牌、研发、奶源、产品创新等全方位综合实力的较量。要想生存下去,创新是捷径。企业只有通过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来超越竞争对手,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国乳业未来发展要以类似最新生物科技为基础,加大乳制品科技含量,注重乳业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满足现代人对膳食均衡营养食品的需求,抓住新机遇,打开消费的大市场。在把握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要求乳品更新鲜、更健康,同时还需要新功能、新包装、高品质、高品位、产品个性更鲜明。
(2)广告宣传
随着各乳制品企业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新一轮竞争出现了,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广告宣传成为有力的对策。各大乳品企业的广告策略变化,也直接反映了乳品行业的竞争状态及各个企业的发展状况。每推出一种新产品,都会通过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进行大量的宣传。
(3)售后服务
随着各乳制品企业不断推出各种类型的乳品,乳制品业的同质化逐步渗透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等方面。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渠道,并为乳制品企业树立了信誉度。要让品牌做大做强,必须严抓质量建设,做好售后服务。
3.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面对全国乳制品企业的相互激烈的竞争,有实力的乳制品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行兼并重组,而兼并重组使乳品加工制造实现了规模经济,并整合了奶源基地成为乳制品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乳品企业外资并购规模较小,但是外资利用资本优势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并购国内企业,把中国本土企业熟悉国情和外资雄厚的资本联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中国乳制品业迅速发展。
(三)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某一个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运行的效率。
1.利润水平
近年来,随着乳制品业的兼并越来越多,随着乳制品业不断采取各种发展策略,中国乳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07 年全年我国乳制品总产量为1787.44 万吨,同比增长21.79%;液体乳产量1441万吨,同比增长17.83%;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工业总产值13488.14万元,同比增长24.14%。这种增长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使产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2.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