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985年之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中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并取得初步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极“左”牢笼的束缚,渴望了解新生活、新知识和新观念,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得到了复苏。
在此宏观社会背景下,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尤其是娱乐业逐渐地从无到有开始起步。
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盒式录音带和录音机开始涌入中国,这一新兴录音设备和制品,由于使用方便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8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录音制品出版社,与此同时,海外录像机和录像带大量传入中国。
1983年,上海市和广州市在全国城市中首先进行录像的生产和经营,自此开始,音像业在中国城市中迅速地得以发展。
1979年,上海市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第一条国内企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和第一条外商广告“雷达表”,1984年出现了第一家营业性的卡拉OK厅,以后又出现了第一家音乐茶座、第一家营业性舞厅等,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演出公司,恢复了外国音乐的广播节目,使群众的文化消费市场逐步得到恢复。
[1]尽管由于当时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化商品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基本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领域的实践,无疑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社会公众原有的价值观念。
比如,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尤其是进入科研机构和大学课堂,不仅引发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大论辩,而且也使中国的传媒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介究竟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还是以宣传为主”、“信息传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从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广州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持续创新和蓬勃活力。
本文将对广州文化产业4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析,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创新创意等多方面分析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
40年来,广州市政府一直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
在充分利用广州的文化资源,提升广州的文化品牌形象上,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保障。
为了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广州市政府还设置了多种奖励政策,包括文化产业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广州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广州文化产业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广州不仅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广播电视、音乐、出版和动漫产业基地。
广州的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文化传承逐渐发展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
在电影产业方面,广州是著名的电影拍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电影在广州进行拍摄制作。
在演艺产业方面,广州是南方最具影响力的演艺表演城市,各类音乐会、话剧、舞蹈等演出在广州的舞台上层出不穷。
广州还拥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为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在创新创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广州的文化产业在创意设计、文化产品推广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从广州音乐节、广州国际动漫展、到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广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广州还不断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如广州地方戏曲、岭南书画、岭南音乐等,为广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广州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第5期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毛少莹(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28)[摘 要] 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将4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为四个阶段。
即: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的萌发期;市场导向为主,外向型经济、高科技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自发成长期;政府导向、市场驱动、科技助力三重作用下的高速成长期;以及迈向建设粤港澳大“人文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新阶段。
其主要成就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发展速度快、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牢固;市场主体多,产品供给能力强;综合实力强;产业门类齐全,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发展速度快,文化科技优势明显;文化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重要基地等。
总体看,深圳文化产业不仅在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效地“弥补”了深圳文化积淀薄弱的“短板”,使得深圳借助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后发优势”。
以产业化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对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关键词] 深圳 文化产业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20)05-0146-12一、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自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以来,文化产业伴随深圳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向型经济,以及高科技城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深圳重要的支柱产业。
回收稿日期:2020-06-29作者简介:毛少莹,女,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146顾40年,深圳文化产业大致走过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大背景下,深圳文化产业的萌发期(约1980—1992年)1980—1992年,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展开论述。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的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短缺等问题摆在了面前。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创意、文化创新,提升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改革开放中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中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融入世界潮流,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和技术。
这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其次,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无论是电影、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中国文化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四、改革开放后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期,中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政府在这个阶段继续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
此外,改革开放后期,中国文化产业开始逐渐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数字文化、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五、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取得的成就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市场之一。
中国文化产业史李向民笔记
中国文化产业史李向民笔记摘要:1.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2.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挑战3.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中国文化产业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程,既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又凝聚了现代社会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此,我们将结合李向民的笔记,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电影、电视、出版等传统媒体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初步的文化产业体系。
2.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网络、动漫、游戏、演艺等多个领域。
同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3.深化发展阶段(21 世纪初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开始向高质量、差异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积极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挑战1.现状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文化产业总量居世界前列,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同时,中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消费需求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2.挑战尽管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盗版侵权现象严重、融资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提高创新能力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等途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中国文化产业史李向民笔记
中国文化产业史李向民笔记(实用版)目录1.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背景2.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3.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挑战4.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背景】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
从 20 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1 世纪初,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文化产业的初步建设,包括出版、电影、广播等领域。
2.20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70 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发展停滞。
3.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开始复苏,逐渐走向市场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作品。
4.21 世纪初至今:中国政府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挑战】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群体。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
【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1.产业结构优化:加大文化产业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2.国际竞争力提升: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3.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4.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创,保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
1980年代,中国
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以电影、电视、音乐、表演艺术等为主导,这一阶段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力量。
进入1990年代,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国有企业的
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媒体、出版、广告等行业。
文化产业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0年后,中国文化产业全面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
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领域蓬勃兴起。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线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网络游戏、数字影视等行业迅速崛起。
2010年以后,中国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政府逐渐加
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创作等高附加值产业快速成长。
文化产业开始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不断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将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培育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品牌建设。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文化产业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古代,我国的文化产业以文学、绘画、音乐、剧场等形式为主。
这些艺术形式在古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读和传播。
宋代的山水画和元曲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文化产业不仅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
进入近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渐与国际接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电影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武则天》、《沙漠骆驼》、《红灯记》等一批优秀影片,奠定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还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木版年画等多个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例如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同时,中国的电视剧也走向国际,如《欢乐颂》和《琅琊榜》等作品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音乐、舞台艺术、美术、书法等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就业、提高国民经济实力、推动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市场。
总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从古代艺术到现代文化产业的演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创新,走上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创造更多美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发展及其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过去了4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文化发展也不例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革新。
本文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一、文化发展的重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大重点”,文化改革是其中之一。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多个领域的发展。
文化领域的变化和革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文化传媒、文化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业。
在这些方面,中国的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文化政策改革开放的文化政策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部门的重构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中国文化政策的两个关键战略。
文化部门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机构的管理和职能。
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中国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措施对于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大有裨益。
2.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的结合,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刺激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涵盖了文化产品、文化创意、文化市场和文化企业。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3. 文化传媒文化传媒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键平台。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传媒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传统的报纸和杂志逐渐转向数字化和网络化。
这些变化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加深了文化沟通交流。
如今,中国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4.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强化和加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推进学历教育和自主文化教育。
这些举措巩固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5.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中国悠久文明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文化传统悠久,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化产业的国家之一。
古代的艺术和文化如诗词、绘画、音乐、戏剧等都在中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这些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重视。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文化产业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展较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1992年,文化产业被列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打开了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门。
此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和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文化产业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影视、音乐、出版、游戏、旅游、设计等。
在这些领域,中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电影票房收入成为全球第二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音乐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知名的音乐人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在中国展开演唱会和巡回演出。
出版业方面,中国的图书市场迅速扩大,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居全球之首。
在游戏产业方面,中国的手机游戏和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玩家。
设计产业也得到了大力推动,中国的设计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进步。
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创新的进步,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最突出的一个。
尽管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潜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创意在市场上遭受了侵权和盗版的困扰。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创意和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40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还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综述。
首先,在文化市场改革方面,中国的政府逐渐放开了市场监管,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种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出版、游戏等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这期间,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文化节等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选择。
其次,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中国推行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这包括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行为,提高版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财产保护,修复和保护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址;完善文化法规,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建设了大量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精神文化福利。
再次,在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引进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化作品。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体育和文化活动,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国家形象。
最后,在文化艺术创作方面,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创作环境。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中国的文艺作品呈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作品和艺术家。
中国的文化创作逐渐走出国门,取得了国际认可和声誉,中国的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摘要】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当今一个世界性趋势,它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获得了高速发展的驱动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某种程上甚至改变了社会存在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要寻求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首先对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作出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把文化当作一项事业,由政府统包统揽。
这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中,对于迅速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领导地位,对于迅速普及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长期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把文艺产品当作直接的政治宣传品,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任务被逐渐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1991年):文化产业的初步建立和探索阶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同时在国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国内的娱乐业开始恢复并日渐繁荣。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广告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人们很快认识了广告对于产品营销的宣传推广和中介作用,电台、报纸、电视台各种媒体投放广告的时间日渐增多,广告的质量、水平也逐步提高。
体育产业本身是无烟工业,而且其连带产业多,如旅游、餐饮、场馆建设等,同时发展体育产业又能增加人民体质、振奋人的精神,在和平条件下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成了许多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历程。
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充分重视的背景下,广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不少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1987年广州市政府确定文化事业的基本发展思路,广州文化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1991年,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文化博览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众和企业参展,极大地推动了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1990年代,广州注重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布局,大力引进国外的文化项目和艺术品。
1994年,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建成开放,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广州还积极推广广府文化和旅游业,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加快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化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2003年,广州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参与,提升了广州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地位。
此后,广州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广州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了其核心竞争力。
广州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创新和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培育新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广州还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和品牌企业进行广泛合作,不断提升广州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从起步较晚到逐渐崭露头角,再到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中心,广州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广州在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的文化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文化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短缺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曲江模式
• 曲江—— • 皇家林苑成就的文化之城
• 城市建设与城市经营最终找到了一个平 衡点。 • 这个平衡点便是文化带来的巨大价值。
(4) 文物古玩业
• 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园明园,掠 我文物。同时,中华文明造就的奇珍异 宝以此种屈辱的形式大规模走出国门, 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 国外的一些商家也看到商机,在北京设 立洋行,进行文物古玩交易。北京琉璃 厂。
(5) 书画业
• 明中期以降,书画交易兴盛。书画业兴 起。 • “元四家”、“吴门四家”、“扬州八 怪”、“清初四僧”、“金陵八家”、 “民初海派”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一 中国文化商品和文化市场的 起源
1 文化生产和文化商品的出现
•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 «诗经»:风 雅 颂
•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乐舞陶盆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生产 与其它物质资料生产脱离,成为相对独立的 特殊的生产门类. • 文化生产的独立,也是文化商品出现和文 化繁荣的前提。
“锦里模式”与文化差异
• • • • • 1 “锦里模式”的解读: 集中 350米的街道上,集中川蜀名产; 优点: 让游客体验最大化
• • • • •
2 竞争: 良性竞争——竞争商家服务意识 措施:末位淘汰 优势: 以服务赢取顾客,长远发展
• • • •
• 3 发展影视旅游业: • 将影视基地和著名电影的场境保存,以此 吸引旅游者。 • 2006年,接待游突破400万人,预计2010 年将突破1000万人。 • 4 拥有自上而下的完整产业链。 • 横店影视城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 验基地,具有电影、电视的制作权。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并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局势和特定的经济背景,文化产业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然而,这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至今,中国的文化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
电影、音乐、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旅游等领域蓬勃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市场之一。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中,一些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重新关注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戏剧等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市场。
其次,中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性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
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包括不同形式的媒体、艺术品和娱乐活动等。
此外,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也表现出创新精神。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中国的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涉足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这也促使中国的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创作和制作的质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消费者。
此外,中国的文化产业还面临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问题。
由于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因此,加强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成为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环境的重要任务。
总之,中国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从相对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演变过程,并呈现出传统文化复兴、多元化和创新性等特点。
在未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望继续发展壮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在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坚持经济建设是中心的方针,文化体制改革也紧密围绕这个方针展开。
通过逐步放开文化市场,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文化产品和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艺术、电影、音乐、戏剧等文化艺术作品纷纷涌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文化产业也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推动文化多样性、提供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国外的文化产品和思想也逐步引入中国,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加深,为世界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提供了中国的经验和样板。
再次,文化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
通过放开文化市场、鼓励创作和创新,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体制改革还推进了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深化,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这些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文化体制改革为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环境。
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出口,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思想逐渐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文化影响力。
中国的电影、音乐、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提供了坚实支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文化体制改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开始逐渐开放对外交流,中国的主要城市开始逐渐接触国际化的潮流。
广州文化产业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开始引进一些国外的文化产品和技术。
广州本土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一时期逐渐铺开了发展的路子,开始有了一些文化产品和企业。
1990年代是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广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有了一些较为完备的发展体系。
这时期,广州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了一个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时期。
大量的文化企业开始涌现,文化产业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广州也开始有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
21世纪以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近年来,广州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确立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逐渐形成了以设计、动漫、电子游戏、影视制作、文创园区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广州国际动漫节、猎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文化盛事的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广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同样显而易见。
一方面,广州的文化产业正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吸纳国际先进的文化成果,使得广州的文化产业不断向国际市场延伸。
广州文化产业也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品创新设计、市场营销渠道等,迫切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进入自贸区,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推动广州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等。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1. 引言1.1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指的是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开创了中国的发展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
当时的中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落后状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国际形势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中国需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势,加快与国际接轨。
三是中国人民渴望改革。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贫困和落后中积累了对改革的渴望,他们期待改革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背景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2 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州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广州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产业蓬勃发展。
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展览、演出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游客,为广州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也在广州文化市场上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选择。
广州的文化产业结构日益完善,涵盖了影视、广播、动漫、出版、艺术表演等多个领域。
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化产业相互交融、互补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结构为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广州的文化产业现状可谓是蓬勃向上、多元发展的。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文化产业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广州的文化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广州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广州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文化产业的探索与尝试。
1979年,广州市政府成立了首个文化产业局,开始着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这个阶段,广州主要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如书画、音乐、戏剧等。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头羊。
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探析,为读者展现广州文化产业的巨大变迁和发展成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产业初现萌芽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表现为文化生产力不足、发展水平较低。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广州文化产业的产值还很有限,主要以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为主。
城市中文化设施欠缺,文化市场相对落后,文化消费欠发达。
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为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上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加速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州文化产业逐渐加速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文化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包括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演艺活动等。
文化产业的金融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也得到了加强,一大批新型文化企业应运而生。
广州市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21世纪初: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广州文化产业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支撑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特别是21世纪初,广州文化产业以音乐、影视、广告、艺术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迅速崛起,文化产业的规模和产值显著提升,成为广州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纷纷建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广州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当代广州:文化产业日臻完善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当代广州的文化产业已经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包括电影、音乐、艺术、广告等多个领域。
与此广州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市场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广场、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遍布城市各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概述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二十年,更是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腾飞,从初创到成熟的跨越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一、1978-2002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和初步形成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极“左”牢笼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
1992年到2002年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其中包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展开和文化要素市场的孕育和生长两大部分内容。
体制机制方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
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的“以文补文”开始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进行大幅度缩减,并于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2001年,中办、国办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加强党领导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文化要素市场的孕育和生长方面,1992年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行业与日俱增。
据1999年5月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
同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临界点。
随后,南方报业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相继成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期,党和政府对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已经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一元文化主导下多样文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但因文化市场尚未建立,文化产品显得良莠不齐。
二、2002-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扩张期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竞争日益加剧,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2011年间,在党的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1.文化产业概念正式提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明确阐述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在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论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2009年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
2.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分法”,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理论趋于系统化、明晰化。
首先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实现了三个转变:由管文化、办文化向以管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系统和社会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转变。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六大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
再次,增强微观活力,对经营性文化企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如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实施文化改革试点等。
此外,还通过出台政策措施,降低市场准入资格,取消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到文化领域,积极扩大融资渠道,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
3.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确立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家单位进行试点,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三、2012至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提升期1.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所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2012年以后,国家在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企业的热情高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发展成效明显,骨干文化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从2017年发布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80%。
第二,非公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民间投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
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文化、体育、娱乐类企业10.4万户,同比增长58.5%,远高于同期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1.6%)的增长速度。
同时,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并购、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全面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互联网”商业模式。
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12年以后,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实现全面提升。
在2012年我国调整了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后,自2012年至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加到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6年的4.29%。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3.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我国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2》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调整,表明随着文化业态的不断融合,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从产业链条的低端向高端不断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更为深入的融合与交融,极大拉动了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网络文学、自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4.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央加大规划指导,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基地),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
第一,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得到加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1990年代起步发展,到2002年末建成48个,2012年达到1457个,2014年达到3500个。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个。
此外,2017年4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培育一批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第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促进。
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到2017年4月具备“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高度的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割裂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联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