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创作与文学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绘画创作与文学修养
发表时间:2012-05-21T11:58:29.11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李春华
[导读] 只会画画,不是画家;只会写诗,不是诗人。
李春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文化体育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只会画画,不是画家;只会写诗,不是诗人。
苏轼对诗画风格有很高的美学评价,他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说,王维的诗作中有画的意境,绘画作品中又蕴含着文学的诗意,高度的赞赏了王维诗画的同时,也道出了文学修养与绘画的关系及文学修养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文学修养体现在绘画作品中,便是作品内容的创作思想、主题意旨;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便不会有较好的创作思想和主题,同时也就不会产生内容深刻的令观者产生共鸣的优秀作品。生活在今天快节奏的现代人很难达到古人的诗画一体的高超境界,然而,提高文化修养对于绘画作者的创作无异是重要的。
绘画作品蕴涵的文学性是作品的灵魂。
学画之初画技艺,而最终则是画修养。
绘画技能固然是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够理性的认识世界,掌握和表达事物外在的形象,待有了高超的技艺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便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应博览群书,接受文学、艺术、宗教、历史、音乐等诸方面文化的滋养,尤其是文学的滋养,陶冶性情,以待为我们绘画创作服务。如果已有了高超的绘画技能,而忽视各方面文化的熏陶,那么他即使是个高产作者,也只能称其为“画匠”,而不能誉为“画家”。人们用“腹有诗书气目华”来赞誉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风度;用“胸无文章形体陋”来形容内心空泛浅显之人。同样,一幅画也需要内在的思想取胜,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绘画是造型艺术,而绘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形象而形象,而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却是抽象的,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便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事物的塑造能力。文学作品是人们心中的风景,绘画作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质,借助文学中的比喻,借助与思想感情同化的形象语言在画面中体现出来,便能够把作者对人生的慨叹溶入画作中去,这样,绘画作品便成了形象的文学,凝固了的语言艺术。
欣赏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画犹如读一篇篇抒情散文:俄罗斯广袤的飘浮着淡淡草香的原野、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白云的忧郁的伏尔加河、初春那绿色刚刚染上枝头的白桦林、农家庭院旁停靠的马车,和栓在木桩上的悠闲的老马,无不散发着散文的气息;观康斯太勃的《干草车》,就象读一首田园诗,乡村诗意的生活、恬美的村野风光使我们有种审美的愉悦。我们似乎听到了干草车涉过溪流时沽沽的水声,感到天空中时刻变幻的耀眼的云彩和映在面颊上的阳光的暖意;观俄国画家萨甫拉索夫的《白嘴老鸦的归来》内心有种沉郁苍凉的美感,感到了冬日的寒冷寂寥,感到了冷风携着雪花刚刚掠过树梢,似乎也听到了乌鸦栖落枯枝时的呱呱叫声;而欣赏彼罗夫的《送丧的马车》,如同欣赏一部小说、一幕悲剧,在灰暗的天空下,远处低沉的地平线连绵着阴郁的山峦,荒凉的山路上缓缓前行的送丧的马车,农妇那凝重抑郁的背影和双手环抱棺木的小女孩苍白的脸都在诉说着无尽的悲哀,那条狗也在焦躁的而跑前跑后,似乎不忍与主人道别……
文艺不是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再现人们心中的真实感受。
记得多年前读一小文。文中叙述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位流浪诗人见闹市路旁有一失明老人,老人的颈前挂一牌子,牌子上写着他自小双目失明,生活如何凄惨,乞求路人施舍云云。可是行人匆匆,熟视无睹。诗人见状将牌子反转过来,写上一句话便走了。这时老人便听到钱币不住的落入铜盘中的叮叮当当的声音,老人禁不住问那牌子上写了什么?人们告诉他:“春天来了,可是我看不见她!”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经典作品,无不有着深化主题的深刻寓意和内涵: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令人深思,人物手掌托腮、脊背前倾、目光深邃的思想者让我们感到他正在思想着人类的命运;《老娼妇》似一篇评说时世的语言深刻犀利的论文,让我们感到罗丹内心对挣扎于社会最低层的老娼妇悲凉命运的同情和慨叹。由于作者高超的技艺与其深刻的内涵,我们竟在满是皱纹的老朽丑陋的身躯上看到了艺术的美质,看到了让我们与之共鸣和灵魂为之震颤的艺术感召力。
米开朗基罗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的雕塑《奴隶》如此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那个奴隶身体扭曲、头无力的微微昂起、眼神哀伤,他身上缠着细细的、似乎稍一用力便可断裂的绳索。米开朗基罗表达的不仅仅是人躯体的被奴役,更是在表达痛苦的人类欲冲破精神枷锁的束缚,灵魂欲获得自由飞升的渴望……
内含精神底蕴的作品,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纵观古今中外历代大师的作品,无不透着他们高超的文化底蕴,或恢宏壮观,或意趣妙生。
齐白石的画,笔墨洗炼,寓意深刻,他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审美主张;“似”自然是要有高超的技巧,“不似”则是应表现艺术家主观的心灵感受,力求表现事物的神韵和美质。白石老人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的许多画都富有诗情,而诗作尤其是题画诗又都充满画意,题画诗《鸡、蝴蝶、花》便很有画的意境。
小院无尘人迹静,一丛花傍碧泉井
鸡儿追逐却因何,只有斜阳蝴蝶影
欣赏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当这些诗句落入我们眼帘的同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则进入了我们的心灵,将我们带入某种情境:黄云白日,风雪中奋飞的大雁;长河落日,广袤无垠的大漠,狼烟静升。当我们欣赏“蜘蛛网上的一片落叶”,“枯莲上栖落着的蜻蜓”这些简洁的画面时,我们体味到了一种深刻的文学性的东西。东山魁夷是闻名于世的日本画家,他的画有着澄静超然的崇高美,而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也同样能与他的画作媲美。印象派画家高更有一句著名的题画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去哪里?”这句人类远古以来永远的追问,直至今日仍是人类探寻的课题。
画如其人。透过绘画作品,我们往往能体察和窥见作者的灵魂和他作画做人的风范。这些中外艺术大师无异都有高超的文化素养,和高贵的灵魂。他们具有敏感的“心眼”去体察生活,体味着事物内在的本质,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能成为人类不朽的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