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城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https://img.taocdn.com/s3/m/9c2c418e71fe910ef12df854.png)
当前测评试卷: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第5周)适用对象:高一试题总数:15 考试时限: 20分钟姓名:套题难易程:中一、选择题。
(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1、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有()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中心②都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③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④低级住宅区都集聚在市中心附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选C。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中心;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级住宅区都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但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故选C。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2、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城市地域结构()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封建皇权为中心C、以中心商务为中心D、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答案解析】选B。
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以封建皇权为中心,故选B。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3、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不是由于市中心区A、地价高,建筑物租金高B、职员工资高C、交通、居住拥挤D、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答案解析】选D。
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是由于市中心地价高,建筑物租金高,职员工资高,交通、居住拥挤,但市中心并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故选D。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4、在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多位于A、旧城商务中心B、新城商务中心C、城市几何中心D、城市交通的焦点【答案解析】选D。
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多位于城市交通的焦点,故选D。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5、下列关于西方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员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共同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城市的中枢部分都是中心商务区B、都可以分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C、住宅有高级住宅与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D、高级住宅多位于市中心,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答案解析】选D。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386f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3.png)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基于城市重心转移的大连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基于城市重心转移的大连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d200c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0.png)
基于城市重心转移的大连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王美娟【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发展,城市重心以及内部空间结构不断的发生变化与调整。
本文运用重心转移、区位商以及实证的数学方法,研究大连市城市重心转移与大连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出大连市人口重心与人口空间趋于郊区化,产业重心与产业空间中二产趋向城市近郊区与远郊的发展方向,第三产业则在市区中心集聚发展,居住重心与居住空间在原有市区发展的基础上同样也趋于郊区化。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city center of gravity and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adjustment. In this paper, with emphasis, location quotient and empirical mathematical methods, the research focus of Dalian and Dalian city urb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popula-tion space in Dalian to suburbanization, industrial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trend to be suburbanization and to be outer suburbs, the third industry is in the center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residential center of gravity and living space,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urban development also tend to be suburbanization; In Dalia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after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and finally make a summary and discussion.【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重心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大连【作者】王美娟【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1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e7fa5ddb9f3f90f76c61b82.png)
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
扇形模式示意图
扇形模式:重点考虑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 三种学说都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城市形态:
1
4 中等住宅2 批发商业区、轻工业3 低级住宅
5 高级住宅
1 中心商务
多核心模式示意图
3 低级住宅区 1 中心商务区
7 次级商务区 5 高级住宅区
9 郊外工业区
8 郊外住宅区 4 中级住宅区 6 重工业区 2 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 2 3 4 5 1 中心商务区 2 过渡区 3 工人住宅区 4 高级住宅区 5 通勤居民区
同心圆模式示意图。
《城乡空间结构》讲义
![《城乡空间结构》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aba7b6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c.png)
《城乡空间结构》讲义一、城乡空间结构的概念与内涵城乡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和乡村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物的排列,更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在城乡空间结构中,城市通常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拥有密集的人口、多样化的产业和复杂的基础设施。
而乡村则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相对分散,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城乡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是互补的,也可以是竞争的。
例如,城市为乡村提供市场和技术支持,乡村为城市供应农产品和生态服务。
但在某些情况下,城市的扩张可能会侵占乡村土地,导致资源竞争和环境问题。
二、影响城乡空间结构的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城乡空间结构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比如,在山区,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往往受到地形限制,较为分散;而在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集中连片的发展格局。
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式,从而间接影响城乡空间的形态。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塑造城乡空间结构的关键力量。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同时,经济发展也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改变乡村的空间布局。
3、交通与通信条件便捷的交通和高效的通信网络能够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要素流动,进而影响空间结构。
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助于城市的向外拓展,也能使乡村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
4、政策与规划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对城乡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城市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府可以调控城乡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空间的优化布局。
5、社会文化因素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空间结构。
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会注重保护传统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
三、城乡空间结构的类型1、同心圆模式这是一种早期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城市的功能区围绕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b21c02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4.png)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aa8ce7f168884868762d6bd.png)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 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2、常见的城市外部形态
平原地区
(1)团块状 (集中式):集中连片分布,如成都市。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管理, 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缺点:易造成环境污染
同一城市中,各类功能区的分布不同 不同城市间,内部各类功能区空间组合不同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几种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型模式
多核心模式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看,该城市属于 A、同心圆形 C、多核心模式 D、 条、带状 B、扇形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 (主要原因)
5.下图是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该图表示地租立体分 布状况(单位:元/平方米),读图回答: A (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_____处,形成原因是: A位于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BCDE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____ 处,判断理由是: 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交汇处, 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DGF 居住 (4)图中G代表_________用地, 形成原因是: G尽管距离市中心较近,但远离主要公 路,通达度较低,不是商业区和工业 区的最佳区位
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点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C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4.在该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C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公路,交通不便,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215ba2b58fb770bf78a556f.png)
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社会原因 由于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不 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4、行政原因
大型商场、各种办事机构和大公司总部的办公大楼、大 银行、娱乐设施等多位于城市的中心,构成城市的中心商务 区;在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等分布相对集中,他们分别构成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主要功能区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文化区 行政区
(功能区的概念:城市 中各种功能活动之间发 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 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 呈现出连片分布特点的 城市地域称为功能区。)
一、城市空间结构 误区: 1、城市中的各功能区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每种功能区内 不可能有其他功能。 2、每个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商业区等各种功能区,并且 分化明显。 3、大中小城市都只有一个商业区。
4、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接近中心商务区。
5、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运量小,不需要靠近交通便利的地 方。
练习
将下列功能区和工厂对应到图中字母和数字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绿化区 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印刷厂、钢铁厂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地租水平 交通的通达程度
地租水平
市中心
环线
环线
与市中心的距离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
地租水平
商业
住宅 工业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与市中心的距离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 况。(城市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区别: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内部组合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团块状、条带状、放射状等。 2、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考点大全笔记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考点大全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475289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e.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考点大全笔记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湿度大,日照少,降雨多,有“雨城”之称。
雅安廊桥是雅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横跨青衣江两岸,廊桥宽22米,全长240米,底层有步行交通功能、商业营业等功能,二、三层可提供餐厅、茶座、陈列、展示及露天观景等多功能营业用房,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廊桥。
雅西高速公路是连接雅安市和西昌市的高速公路,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
全长240千米,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C5)和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高速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
穿越深山峡谷,全线桥隧比高达55%,全线有桥梁270座,隧道25座,其中特长隧道2座,长隧道16座。
下图为四川省地形及城市分布图。
(1)描述四川省城市分布特点并简述原因。
(2)分析雅安廊挢的主要功能与当地环境的相关性。
(3)说明雅西高速公路通行限速仅为80千米/小时的主要原因。
(4)图中平行四边形框内是四川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特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城市多,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城市少;有明显的沿河设城特点。
原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平坦的地区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联系较方便。
(2)雅安市有青衣江穿过,修建廊桥可作为交通设施方便联系;雅安降水多,有“雨城”之称,廊桥可避风雨,减少了多雨气候对人们出行的影响;雅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廊桥作为人文建筑景观,美学、文化价值高,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风格。
(3)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坡度大;海拔高,急弯多,危险系数大;经过深山峡谷,多雨雾天气;多隧道,且多长隧道。
(4)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近年多次发生地震,有大量疏松的岩石、土体;是由盆地向高原山地过渡区,坡度大,高差大;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较大;人类生产和工程活动加剧了滑坡发生。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47ccc3aaaea998fcc220ebd.png)
• 该城市的主要职能为工商业城市,根据《城市的 空间结构》有关知识,在现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地设置各功能区,具体要求如下: (1)设计1个中心商务区。 ( 2)设计 3个住宅区,其中 1个为高级别墅 区, 2 个普通住宅区。 (3)设计2个工业区。 (4)设计绿化区。 • 设计理念:体现当地特色;以人为本,体现当地 特色。
)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的影响
读图提示:1.从横轴看,市中心在 O 处,从这
地 租 水 平
里自左向右,表示距离市中心 越来越远 。 2.从三条地租曲线来看,都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 距离的 增加而递减 ,表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对商 业、住宅和工业等活动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 大小不一 。 付租能力 3.商业活动 的地租曲线最陡,说明其 随距 离变化最急剧,也说明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对商业 的影响最大。商业活动愿意支付租金的区域范围 是 OB 段。
城市空间结构 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邓州市三高中政史地组
一、复习与回顾
1.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又称为什么?主要有 哪几种典型模式?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又称为城市功能分区或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典 型 源自 式1.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
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读“某城市内不同地域地租的立体分布示意图”,分析交通 条件是怎么影响地租的。
读“地租的立体分布示意图”
读图提示: 1.地租最高峰应该出现在城市的 市中心 ;原因是有多条道路 穿 过,通达度 最高,故 地租 最高, 形成地租最高峰。这里往往会形成 中心商务区或 商业区 。 2.地租次高峰出现在从 市中心 延 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两旁、以及公路 的 交会处 。这些位置 通达度 也 地租 很高, 很高,形成地租次 高峰。一般也会形成商业区 。 3.在城市外环路 及 交通干线两侧, 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这些区 域可能形成 住宅区 。 4.远离公路或 城市外缘 的地区,租 金比较低,一般形成 工业区 。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4a9a54ce518964bcf847c48.png)
开发区建设要以城镇为依托。开发区的建立和发
展,为新形势下郊区副中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 机。一些特大城市抓住这一良机,将开发区配置于郊区 副中心和卫星城镇,建成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娱 乐、商业、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型开发区,带动了郊区工 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于城 市郊区和外围地带,且多以群体形式布点。因此,必须 加强卫星城镇的工业集聚规模,培植支柱产业体系,同
人口和产业职能的作用,仅对缓解大都市住房紧张起了
些许作用,又由于职住远离,更加剧了母城与卫星城之
间的交通紧张程度。而只有少数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与 母城有一定距离、配置了各种产业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及服务中心、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舒适环境的卫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批准号498 01(10s
城3 5座,但由于数量过多,分布较广,且以职能单一的 卧城居多,因而多数卫星城并未真正起到疏解大都市区
要的城市形态;当前,许多小城市和中等规模的城市仍
是单中心城市。由于在单中心城市中,人口和工商业活
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建成区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市中 心区人口密度过高、工业企业过多、工业区与居住区犬 牙交错等现象,既导致城市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拥 挤,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还带来了特大城 市“摊大饼”式的蔓生扩张。
界各国都在力图限制大城市扩展,但大城市的增长却似
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大城市的数量在增加,而且 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展,甚至出现众多的城市连绵区、大 都市圈。1900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座,
1 9 5
城市化的进展,逐渐将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放到郊区,在 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作为疏散中心城市人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17fa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5.png)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对其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中,单中心城市群为一主城市周边发展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和人口集聚,常被视为一种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重点仍然在于主城市的发展。
相比之下,多中心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区域之间互相衔接、互相依存的城市群。
其优势在于各个城市之间的互动和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空间结构。
然而,单中心城市群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单中心城市群中,主城市的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都被投入到这个城市中。
如伦敦等世界级城市就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和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了全球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这种集聚对于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
然而,多中心城市群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协调共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能力提升。
比较有代表性的多中心城市群包括旧金山湾区、荷兰兰特斯塔德大都会区。
这些城市群拥有多个中心,相互联通的市场、流动的人口和资金也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给整个城市群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群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空间发展模式和特点。
在选择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时,需要考虑城市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
寻找一个既能够保持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又能够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互补的发展空间结构,或许才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c674a0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3.png)
城市空间结构三⼤模式
三种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同⼼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的经济活动占领城市内不同的空间,在城市地区内部呈现不同的组合格局,形成不同的城市形状。
扩展资料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圆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途的⼟地环绕单⼀核⼼,有规则地从内岛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当城市⼈⼝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个内环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挪动,⼊侵相邻外环地带,诞⽣⼟地使⽤的演替,但并不改变圈层分布的顺序。
城市空间结构的这⼀顺序以中⼼区为核⼼,⾃内向外,由五个同⼼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商业区、过渡地带、⼯⼈住宅区、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
扇形模式
扇形理论是霍姆·霍伊特通过对美国64个中⼩城市及纽约、芝加哥等闻名城市的住宅区分析后于1939年创⽴的。
霍伊特⽤经济学家的眼光,关注住房市场是怎样根据美国政府的抵押政策的建议⽽运⾏的。
他利⽤租⾦的⾼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住宅⽤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然障碍物最少的⽅向由市中⼼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模式
多核⼼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于1933年提出,后由哈⾥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呈现多个商业中⼼,其中⼀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主要核⼼,其余为次核⼼。
这些中⼼不断地发挥成长中⼼的作⽤,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
⽽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新的中⼼⼜会诞⽣。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4823bf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7d.png)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8.22•【字号】大政发[2014]35号•【施行日期】2014.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综合规定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的通知(大政发〔2014〕35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业经大连市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大连市人民政府2014年8月22日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进入“十二五”以来,伴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推进,“大连制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我市在东北地区的龙头作用日益提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面提升我市总体质量水平,特编制《大连市质量强市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近20年来,全市围绕全面提升质量水平,积极开展了“质量兴市”“质量强市”等活动,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大幅提高,质量强市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大连制造”的信任度逐步增强。
(一)日益增强的经济总体实力为质量强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5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保持了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65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万美元。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新型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开局良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以“两区一带”和“一岛十区”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建设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石化、船舶、现代装备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半导体照明、高档数控机床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3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3](https://img.taocdn.com/s3/m/fb8e3d735acfa1c7aa00ccc8.png)
判断下列各图分别属于哪种城市空间结构?简述 其特点。
同心圆理论模式
扇形理论模式
多核心理论模式
1、同心圆模式
中心 商务区
城市各功能区呈 同心圆状,自中 心向外扩展。
成都
伦敦
过 渡 带 工人 住宅区 通 勤 带
六边形服务网格的形成
右图显示的每个供应点的 服务范围为何都是圆形的?说 明了什么? 在一个地区,假设在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消费者 要获取自己想得到的服务,只 考虑距离的远近问题。这样, 便形成了以每个供应点为中心 的圆形的服务范围,这说明每 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 口都是大致相同的。 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为什么由圆形变成了后来的六边形?
1.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 围所包括。 2.相同等级的中心地的服 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 的。 3.各级中心地的数量分布 是金字塔形。 4.六边形面积的定量关系: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 低一级中心地的3倍。
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
由于每一级的 中心地和服务范围 被它上一级的中心 地的服务范围包括, 这样,中心地及其 服务范围是由一级 套一级的网格相互 嵌套而成。(举一 个例子)
刘家庄共有:3家百货店 2家餐馆 1个市场 1所小学 1家理发馆 乐平镇共有:4家百货店 3家餐馆 2个市场 2所小学 2家理发馆 1家医院 1家银行 1所中学
(一)中心地的基本概念
4.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门槛)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 服务范围与门槛人口紧密相连, 服务范围可看作实际接受服务的人 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这个范围通常 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人 口均匀分布的条件下,门槛人口大, 服务范围也大。
高考地理真题(2022)及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区域与区域发展
![高考地理真题(2022)及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区域与区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edc1de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2.png)
高考地理真题(2022)及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区域与区域发展(2022年全国甲卷)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
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农业熟制、区域差异)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D.作物熟制5.(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A.提高秸秆产量B.增加秸秆种类C.调整农牧结构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6.(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4.D 5.C 6.A【解析】4.由材料“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可知,吉林秸秆产量小于河南。
吉林和河南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故年降水量不是导致两省秸秆差异原因,A错误。
两省均属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业发展以旱作谷物为主,作物结构相差不大,B错误。
吉林有黑土分布,土壤肥力充足,条件更好,C错误。
吉林主要位于的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而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喜温作物两年三熟的要求,导致河南比吉林秸秆产量更多,D正确。
故选D。
5.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
”可知,“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
根据题意秸秆最终也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与秸秆种类关系不大,B错误。
对于种植的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本身就是饲料作物,与秸秆产量联系不大,A错误。
第一节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
![第一节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https://img.taocdn.com/s3/m/bf725a1ab7360b4c2e3f6488.png)
4 3
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二)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 1.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 2.对于污染工业 对于污染工业
盛行单一风向—— 盛行单一风向 下风向
收入
上海 浦东 中央 绿地
行政 因素
政 策
沙面 历史
问题: 问题:
广州市海珠区原来是工业发展集中区, 广州市海珠区原来是工业发展集中区,工业大道的 名称就来源于此。现在,工业大道还名符其实吗?为什么? 名称就来源于此。现在,工业大道还名符其实吗?为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相同点
不同点
1、市中心均为 、 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 2、高、中、低 、 形向外发展 级住宅出现分化, 级住宅出现分化, 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 且背向发展 多核心模式
假设市中心区有块空地,政府进行招标, 假设市中心区有块空地,政府进行招标, 现在有个农民想来这里种植花卉, 现在有个农民想来这里种植花卉,一个商 人想来这里开间大商场, 人想来这里开间大商场,一个企业家想来 这里办水泥厂, 这里办水泥厂,你们觉得谁最有可能得到 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为什么? 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为什么?
地 租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 力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 有何差异? 有何差异? 商业活动付租能力受 离市中心远近影响最 工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共57张) - 副本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共57张)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686d282ae87101f69e319553.png)
2.该功能区属于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3.“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A.人口密度的差异 B.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C.地租水平的差异 D.汽车拥有数量的差异
2. C 3. B 【解析】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功能区人口数量在早晨流入大 于流出,黄昏时人口流出大于流入。说明此功能区应该是早晨 至黄昏的白天上班期间人口数量大,夜晚人口数量较少。商业 区一般是周末节假日或黄昏后人口流入量较大,不符合此情况, A错误;行政区虽然也符合,但是人口数量不会出现黄昏有人口 流入的情况出现,B错误;住宅区是居民夜晚休息,黄昏人口流 入量大,早晨人口流出量大,不符合,D错误;最有可能是工业 区,C正确。
四、城市的外部形态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一个国家具有它的外部轮廓
一个城市也具有它的外部轮廓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1.概念: 是指占据一定空间的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外部 轮廓形状 ,又叫城市形态。(整体) 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 1、集中式:团块状 2、分散式:组团状 3、条带状或放射状
城市外部形态 主要是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形态类型 分布地区 团块状
1、经济因素(地租水平):①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幅图说明,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各类经济活 动的付租能力都有所下降(地租水平下降),但是下 降的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在市中心O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商业区 在过渡段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住宅区
→
工业区
三、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内部空间(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
2、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 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的趋势。
浅析大连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城市
![浅析大连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4555245de518964bcf847cc2.png)
浅析大连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城市摘要:结合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临港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出发,以大连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城市社会人口、产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连全域城市化多核心模式引言从历史来看,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围绕大连的主城区建设,以大连湾南部地区,城市主城区为主,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大连湾地区成了城市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区位及地形地貌造成大连三面环海,唯有北部区域可以发展,且经济发展不平衡。
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R.D.Mckenzie)于1933年提出,后由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加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
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中心又会产生。
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是以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藩篱、构建和谐统一的城乡发展格局为目标,通过一定时段的规划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扩张和自然演进,实现大连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核心”变多个城市“核心”,引导全市生产和生活功能向城市组团集中,推进城乡之间在生产要素配备、社会制度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形成组团式城市群与原生态乡村的和谐共生。
空间结构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大连全域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构筑“一轴两翼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是指哈大发展轴,“两翼”是指沿黄渤两海城镇发展翼,“四组团”是指由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和黄海城市组团构成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沿海主要城区带动城镇、重点城镇带动乡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连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城市摘要
结合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临港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出发,以大连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城市社会人口、产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连全域城市化多核心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历史来看,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围绕大连的主城区建设,以大连湾南部地区,城市主城区为主,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大连湾地区成了城市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区位及地形地貌造成大连三面环海,唯有北部区域可以发展,且经济发展不平衡。
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r.d.mckenzie)于1933年提出,后由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加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
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中心又会
产生。
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是以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藩篱、构建和谐统一的城乡发展格局为目标,通过一定时段的规划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扩张和自然演进,实现大连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核心”变多个城市“核心”,引导全市生产和生活功能向城市组团集中,推进城乡之间在生产要素配备、社会制度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形成组团式城市群与原生态乡村的和谐共生。
空间结构
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大连全域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构筑“一轴两翼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是指哈大发展轴,“两翼”是指沿黄渤两海城镇发展翼,“四组团”是指由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和黄海城市组团构成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沿海主要城区带动城镇、重点城镇带动乡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
1.1主城区组团
主城区组团由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园区和旅顺口区组成,未来将成为企业总部云集的国际商务区,软件和创意产业发达的知识经济聚集区和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区。
中山、西岗、沙河口区加快改造和升级步伐,完成胜利路、长
春路、解放路沿线改造以及市民健身中心等一大批民生改造项目;通过会展中心、世界博览广场、期货大厦等项目的建设,打造星海湾国际金融商务区;随着人民路中央商务区、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邮轮中心、绿地中心、威尼斯水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钻石海湾将实现华丽蜕变,引领大连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开放中的旅顺口区正蓄势待发,羊头洼港、塔河湾大学城、水师营新区将助推旅顺口区成为东北亚国际旅游胜地,教育、研发、影视和创意产业基地。
高新园区通过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
甘井子区是主城区北拓的主战场。
生态科技创新城将成为大连在高端制造业研发、综合服务外包、沿海科技服务和创意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区;中华路商务区是大连主城区高端服务职能向北推进的承载地;以新机场、体育中心、大连北站为契机,建设体育新城和空港新区,打造成山、海、城相融合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和谐之城。
1.2新市区组团
新市区组团由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组成。
是大连城市空间拓展的承载区域和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
金州新区以海、空两港为依托,整合原开发区和金州区的资源,
构筑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
保税区是大连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主要载体,以国际物流港和汽车物流城为目标,大力发展保税、汽车整车设计、研发、检验检测以及汽车贸易、物流、金融服务等业务,形成汽车产业集群。
普湾新区规划定位为大连市域生产服务业基地,大连市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职业教育基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以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1.3渤海城市组团
渤海城市组团由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瓦房店市组成。
重点发展石化、造船、轴承、重大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建设临港产业的新增长极和渤海湾畔新兴城市。
瓦房店市发展以轴承为主导的精密制造和装备制造业,城市重心向西部滨海地区跃迁,重点建设仙浴湾滨海新城、太平湾临港新城和龙门滨海温泉城。
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大连市二产北移的重要承载区,以石化、造船、装备制造和港口物流为主的现代化产业先导区。
1.4黄海城市组团
黄海城市组团由庄河市、花园口经济区、皮杨新城和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组成。
重点发展新材料、家具制造、食品生产、服装加工、海洋水产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旅游胜地和区域重要节点城市。
庄河市发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朝着辽宁北黄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奋进,建设成为以机械制造、家具、能源为主的产业聚集区,生态旅游城市。
花园口经济区依靠优越的政策条件,建设成为大连市二产北移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以汽车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的现代化产业先导区。
皮杨新城以皮口镇和杨树房镇为基础,发展成为黄海沿线的重要港口,以服装纺织、水产及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区。
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建设成为以海岛旅游和海洋牧场为主体功能的国际旅游岛。
2生态资源保护
在积极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全域良好的生态基底,使得市域自然生态呈现高度优化、生态蓄积量持续增长、人居环境在自然生态基底中的有机生长、城市组团间有良好的生态隔离、组团内部与生态基底有机协调,真正实现全市域以城市组团为核心、生态空间为基底、空间要素分工协作的空间发展格局。
3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域城市化的重要保障。
为配合制造业北移布局、城市功能向北延伸、重大项目北移落户以及生产要素向北集聚,要加快道路交通和水电等硬件基础设施向北延伸,重点建设太平湾港、栗子房港、金州湾新国际机场、沈大城际铁路、丹大高铁、本大高速、红沿河核电站、引洋入连供水工程等项目,统筹全域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设施布局。
加快地铁在中心城区的连通以及轻轨在“四大组团”间的紧密连接,特别是中心城区与普兰店湾之间的轻轨架接,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包括轻轨和地铁)为主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体系,打造“市区半小时”和“市域一小时”的便捷通勤圈。
结论
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大连市由之前的“单中心”向“多中心”转移,发挥成长中心的带头作用,全区域共同发展,大连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成为“城市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协调、人居环境优美舒适、全民生态意识良好”的东北亚国际滨海名城。
多核心理论的应用,也是调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扩大经济效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造和谐社会的实践步伐。
参考文献
[1] 刘长德.大连城市规划[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
社.1999
[2] 梁辰.大连临港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