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公开课教案_5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知识点。

2.加深文化常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加深文化常识积累。

四、教学方法课前预习划重点课堂讲解提问、评点五、教学过程提问:散文的定义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提问: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的时期(一)先秦时期(二)两汉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唐宋时期(五)元明清时期(一)先秦时期提问:中国古代散文上的“第一”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提问:《尚书》的意义《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提问:先秦散文的类别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2. 诸子散文提问:诸子散文出现的背景以及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

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提问:各家代表作的特点《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

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典型作品,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与发展历程2. 中国古代散文的主要特点3. 代表作品的分析与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艺术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经典散文作品,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国古代散文作品,加深对中国古代散文的了解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中国古代散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学习资料。

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目,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建设兵团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建设兵团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第一至五章)第一章:先秦散文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其主要代表作品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散文产生的原因。

1.2.2 代表作品:讲解《左传》、《战国策》、《论语》等先秦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1.2.3 特点:总结先秦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及思想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先秦散文的特点和价值。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1.4.2 讲解代表作品:分析《左传》、《战国策》、《论语》等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1.4.3 总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先秦散文的语言、结构和思想特点。

1.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先秦散文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汉代散文2.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其主要代表作品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汉代散文的起源背景,分析其与先秦散文的传承关系。

2.2.2 代表作品:讲解贾谊《过秦论》、杨雄《太玄经》等汉代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2.2.3 特点:总结汉代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及思想内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汉代散文的传承和发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介绍汉代散文的起源背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4.2 讲解代表作品:分析贾谊《过秦论》、杨雄《太玄经》等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4.3 总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汉代散文的语言、结构和思想特点。

2.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汉代散文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散文3.1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其主要代表作品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散文的起源背景,分析其与汉代散文的传承关系。

第二十一章 古代散文阅读教案

第二十一章 古代散文阅读教案

第二十一章古代散文阅读教案导言: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风格以及与当代散文的异同之处。

通过学习古代散文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2. 理解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风格;3. 分析古代散文与当代散文的异同;4. 学会阅读和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2. 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 古代散文作品的选读。

三、教学过程:一、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500字)古代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骚体和辞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文学体裁。

古代散文主要包括骚体、辞章、宋词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

先秦时期的散文以辞章为主,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而骚体则更注重修辞和意境的营造。

到了唐宋时期,散文逐渐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它以叙事、议论和描写为主,同时融入了辞章和骚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500字)古代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古代散文注重情感的抒发,作品往往以真实、深刻的感受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语言表达来打动读者的情感。

其次,古代散文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来塑造美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意境。

再次,古代散文追求情真意切,注重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叙事和描写。

最后,古代散文在文体上更注重形式的灵活变化,既有辞章的工整和雄辩,也有骚体的细腻和含蓄。

三、古代散文作品的选读(500字)1. 《韩非子》:这是一部古代辞章散文集,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论述,具有独特的辞章风格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2. 《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北朝至南朝时期的散文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故事和人物,既有真实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思想。

3. 《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部唐代散文作品,其中既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学案2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学案2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学案2《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主备人:王慧平班级:姓名: 组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散文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理清古代散文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散文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散文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一.阅读课本p117----p126内容,完成下列习题:1.古代散文:指、的散体文章,包括、、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2.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1) (2) (3) (4) 。

3. 诸子散文的包括:、、、、、、、、、、十家。

4. 儒家作品有《》、《》、《》;道家有《》、《》;法家有《》;墨家有《》; 杂家有《》等。

5. 历史散文有编年体的《》,有国别体的《》、《》等,《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

现存的有《》、《》、《》,世称“春秋三传”。

6.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散文和散文。

前者包括《》、《》、《》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等。

7. 汉代散文分为政论文和史传文,汉贾谊,其代表作品《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汉王充《论衡》。

史传文,西汉司马迁的《》,东汉班固的《》,《史记》开创了“”体例,被鲁迅称赞为“,”,是我国第一部。

《汉书》开创了的编纂体例。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8.汉赋代表人物:西汉,扬雄,枚乘;东汉有班固、张衡。

9. 赋的特点:,,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扬雄《甘泉》、《河东》、《羽猎》、班固的《》张衡《二京赋》、《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

10.魏晋南北朝散文代表作家:魏有,魏晋有阮籍、嵇康,东晋、陶渊明,南朝有。

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王粲《》、曹植《》、向秀《思旧赋》、陶渊明《》、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

古代散文教案

古代散文教案

古代散文教案教案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在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节主要介绍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1. 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以散谈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

与诗歌和戏剧不同,散文注重于真实的描写和叙述,以及对社会生活、人物人情的思考和抒发。

2. 散文的特点散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口语性:散文常以口语形式书写,自然流畅,接近日常交流的方式。

- 真实性:散文主要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力求真实而真诚地展现。

- 叙述性:散文叙述方式多样,可以是叙事、描写、议论等形式。

- 随笔性:散文的创作方式较为随性,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要求,通常表现为作者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 抒情性:散文常以表达情感为主要诉求,通过文字的表达传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教案二: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本节将介绍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先秦散文、汉赋散文、魏晋散文、唐宋散文等时期的散文发展。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主要以《诗经》中的《风》、《雅》、《颂》等篇目为代表,这些篇目以句读为主,内容多涉及到宫廷生活、田园风光、爱情婚姻等。

2. 汉赋散文汉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

主要有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受到汉赋的影响,形式上较为庞杂,内容上囊括了广泛的议论和描写。

3. 魏晋散文魏晋时期是散文得到更加独立发展的时期,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阮籍的《与储秀才书》等。

魏晋散文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和思想的抒发,重视文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 唐宋散文唐宋时期是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作品。

这些作品以文字的细腻和形象的描绘为特点,将感悟与思考融入其中。

教案三:教授古代散文的方法与技巧本节将介绍教授古代散文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欣赏水平。

1. 阅读散文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对散文的题目和作者进行初步了解。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历史脉络】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476年(春秋)~前475~前221年(战国)] →秦(前221~前202年~前206年)。

先秦散文分为两类:2《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大事记言3《左传》:叙事散文成熟标志,“叙事之最”。

左丘明4《国语》:最早国别史。

左丘明记6“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B、诸子散文:1《老子》:春秋老子著2《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体。

寓3《孟子》:对话辩论式,战国孟子和弟子编理4《庄子》:又称《南华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挥洒自如,寓言故事连缀战国庄周5《墨子》:逻辑性论理。

战国墨翟著于6《荀子》:朴实深厚,说理精辟战国荀况著形7《韩非子》:严峻峭刻二、两汉散文:(前206~公元23年~25~220年)汉代散文可分三类:A、史传文 1《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2《汉书》:断代史,东汉班固B、政论文 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2晁错《论贵粟疏》3王充《论衡》(东汉)C、赋 1枚乘《七发》(开汉赋先声)2司马相如《子虚》《上林》3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4班固《两都赋》东5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汉最早写赋是战国荀子(咏“礼、智、云、蚕、箴”)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这时期散文分三大类:A、散文魏(220~265) 1曹丕《与吴质书》2曹植《与杨德祖书》3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4阮籍《大人先生传》蜀(221~263):诸葛亮《出师表》西晋(265~316):李密《陈情表》东晋(317~420年)1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2王羲之《兰亭集序》南朝(420~589):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北朝(386~581):郦道元《水经注》B、骈文 1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2孔稚圭《北山移文》3吴均《与朱元思书》南朝(420~589)4陶弘景《与谢中书书》5丘迟《与陈伯之书》C、辞赋 1王粲《登楼赋》2曹植《洛神赋》魏晋3向秀《思旧赋》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东晋)5江淹《别赋》《恨赋》(南朝梁)6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南北朝)四、唐宋散文:唐(618~907)→五代(907~960)→十国(902~979)→北宋(960 ~1127)→南宋(1127~1279年)。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得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得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得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内容得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概述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得发展,它得含义与范围也在不断得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得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就是文学作品还就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得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得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得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得范围缩小。

散文就是我国古代得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得不押韵、不重排偶得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二、散文得分类根据散文得内容与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得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得思想感受,抒发作者得思想感情得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得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就是感悟得参透,思想得火花,理念得凝聚,睿智得结晶。

三、散文得主要特点(一)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就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与空间得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得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就是从散文得立意方面说得,即散文所要表达得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得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得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得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得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得真情实感,实现物我得统一,展现出更深远得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得道理。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班级姓名1、我国最早的片段散文是时期文的某些。

2、《论语》是体散文,《孟子》属于著作。

3、我国最早的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

先秦散文还处在。

4、先秦散文的哲学家用以,而用以记事。

哲学家的代表作有、、。

后者的代表作有、。

5、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初步成熟的著作是。

《战国策》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

6、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和。

7、汉代散文可分为、、三类。

8、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著作是时期(作者名)写的。

9、西汉的贾谊和是文作家。

贾谊的代表作是。

10、先秦的散文走出应用文尝试的是从开始的,而西汉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

11、东汉辞赋出现了新的题材,即“”。

代表作家是班固的,张衡的。

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国的。

12、西汉赋家有、,东汉赋家有、等人。

1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

在这一时期盛行一时。

14、魏代的散文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他们是、、。

15、魏晋之交散文的代表人物则是、。

16、南朝(作者名)的《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的先驱。

17、(年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

《五柳先生》的作者是。

18、在北朝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彩的作者是,他的代表作是。

19、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以为代表。

20、被誉为初唐骈文双壁的作者是和,他们的作品分别是、。

21、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2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和。

其中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将。

23、现在广为使用的词语“垂头丧气”、“杂乱无章”、“摇尾乞怜”等都是所创的。

24、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是。

他之后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

25、柳宗元山水游记清新秀美,代表作是。

为游记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6、时期的李商隐主要写作律诗和四六体骈文,后来形成风靡一时的。

27、成为元明清三代散文楷模的是、、、、、、、这八大家。

28、元明清三代、兴盛起来。

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文体是29、明代晚期以为首的“公安派”提出。

30、明代开国之初散文主要作家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一)散文概述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2. 分析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领会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技巧。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中国古代散文进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2. 运用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趣和思考。

3. 运用案例教学法,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散文精选》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学术论文、专著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发展历程:梳理中国古代散文从先秦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强调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对比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差异和共性。

4. 作品鉴赏:以具体散文作品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散文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作业1. 阅读一部中国古代散文专著,了解散文研究的最新动态。

2. 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散文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不断调整和改进。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唐宋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
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
西汉 扬雄 《甘泉》《河东》
梅乘 《七发》
赋文
班固《两都赋》
东汉 张衡《二京赋》
张衡《归田赋》(小赋)等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特色
鲁迅: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
人物描写:准确到位,采 骚。
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 我国第一部纪
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

文章结构:极具匠心。有 再现历史画面。 时单线发展,峰峦起伏; 人物描写与结
主要特点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散文
卜辞→ 《尚书》→
(殷商) (商周记言 史料汇编)
诸子散文
(寓理于形)
历史散文
(记言记事)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儒家 《论语》《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先 秦
法家 《韩非子》
散 应用阶段

孔子 《春秋》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汉赋
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与唐诗、宋词、元曲 并列。
特色: 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是多源性的。除源本《诗经》《楚辞》
源头:外,还对战国诸子文体兼收并蓄。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 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 宋玉也有赋体作品。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如:《苏武传》
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作 作品 者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屮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本讲教育信息】%1.教学内容:屮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梳理屮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屮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1.教学重点:掌握屮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1.教学难点:内容的时问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1.教学步骤: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Z-0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儿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Z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屮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了》;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彤LI》、《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

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 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白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屮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了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

育到战国时代,记事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

卜辞我 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

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 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贅牙的古语了。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1PPT课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1PPT课件

如:
《鸿门宴》《项羽之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书》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 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笔法 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在塑造人物形像上,也有不少优秀的篇 章。
如:《苏武传》
作 作品 者
《过秦
西 贾 论》《治

安策》
政 谊 《论积

贮疏》

晁错
东王 汉 充 《论衡》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
唐宋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
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
朝文学抒情写景、语言修辞方面的艺术经验,出现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除散句单行的古文外,骈文也
有一些优秀作品。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指美
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众人 韩愈《师说》 的称赞和喜爱。
骈体文在形式上过分束缚,使文章的抒情、叙事、 说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伤害,从政教需要来看, 骈体文显得不切实用。
中唐
中唐时期,伴随着政治变革,韩愈、柳宗元 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 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 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 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的 统治地位。这次文体革新被称为唐代古文运动。
绝唱,无韵之离
人物描写:准确到位,采 骚。
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 我国第一部纪
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

文章结构:极具匠心。有 再现历史画面。 时单线发展,峰峦起伏; 人物描写与结
有时则用并列结构和网式 构艺术对后世影
结构。
响深远。
语言:精确生动,文气流 对唐宋古文运 畅疏朗,曲折自如。具有 动及桐城派有巨 鲜明的节奏感与气势。 大影响。

中国古代散文备课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备课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备课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古代散文备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并分析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3. 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散文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古代散文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散文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散文的文体特征、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2. 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等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篇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如《骆宾王集序》或《陶渊明集序》,进行详细分析。

2. 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篇散文,分析其结构、语言运用和主题思想。

3. 讨论学生对该篇散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四、写作实践(20分钟)1. 分发与所选散文主题相关的写作素材,如描写自然景物或抒发情感的素材。

2. 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写一篇短文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 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优美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2. 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散文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名言相关的展示素材。

2. 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文本。

3. 与所选散文主题相关的写作素材。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对散文的分析和个人见解,评估他们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古代散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古代散文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古代散文教案

古代散文教案

古代散文教案古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授古代散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古代散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能够分析和解读古代散文的主题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尝试创作一篇古代散文。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散文的分类和代表作品;3. 古代散文的主题与意境;4. 文学赏析与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古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1. 引入古代散文的概念,解释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2. 解读古代散文的特点,包括语言简洁、情感真实、融合诗意等;3. 通过具体示例分析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古代散文的分类和代表作品1. 介绍古代散文的分类,包括骈文、骚体散文、诗散文等;2. 指导学生阅读并解读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世说新语》等;3. 分析不同类型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古代散文的主题与意境1. 分析古代散文的主题,如自然、人生、友情等;2. 引导学生解读古代散文的意境,包括清新、豁达、隽永等;3. 通过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体验古代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四节:文学赏析与写作实践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古代散文的赏析,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2. 分析古代散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3.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创作一篇古代散文。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和测评,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作业;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3. 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给予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发扬所长,不断提高。

五、教学资源1. 古代散文文本,如《文选》、《世说新语》等;2. 教学课件,包括古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等;3. 学习资料,如散文赏析和写作指导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ppt4 人教课标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ppt4 人教课标版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以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散文已从陈腐的儒家经典的禁锢中挣脱出来,表现出 清新活泼的生命力,虽说这一时代没有产生超越司马 迁的杰出的散文大家和伟大作品,但也有自己的发展, 有一定的成就。已开始研究如何提高作品的文学性, 引导著散文向美文学的方向迈进,也使得这一时期的 散文现出新的风采。
2.赋的特点: 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
华美,色彩绚丽,吸收了楚辞的 特点。
正由于赋的发展与楚辞有着 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辞赋并 称。
3.赋的发展: 大赋——京都赋——小赋
4.代表作家及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汉赋四大家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蔡邕《述行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哀江南赋》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 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 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 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 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 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象毛 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 未能促其定盟。
二、汉代
1.史传文 2.政论文 3.赋
史传文进一步发展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国语》《战国策》 国别体
《史记》 《汉书》
纪传体 断代史
政论文: 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
和发展。

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
赋:
1.赋的产生: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
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
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兴盛起来,而诗文的成就 已不能和唐宋相比。元代散文园地寂寞,缺少名家和 名篇。考试的八股文,是骈文的别支,形式死板,严 重束缚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至于一般的散文,有正宗的古文,也有以稍稍偏离正 宗的晚明小品文为代表的各类杂文。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第%二u教2育资E源?网《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三.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四. 教学难点: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五. 教学步骤: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

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

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中国古代散发展概述》教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散发展概述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散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梳理中国古代散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中国古代散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散的发展脉络。

四教学难点: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五教学步骤:散是我国古代的主要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骈体相对的散体称为“散”。

我国古代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集《尚书》殷商甲骨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成篇的散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

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

但也有少数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

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中国的记言是在记事之先发展的。

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也还多以记言为主。

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古代言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

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

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

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春秋战国时期散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奏之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体时,也都溯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有一定的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先秦历史散为中国的历史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学诚《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

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

《战国策》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3 诸子散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的发展。

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

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

庄子散在诸子中独具魅力。

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富于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

韩非散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

荀子散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

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献和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诸子散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二)两汉两汉时代,散进一步发展。

1 政论汉初,政论散有所发展。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学家,他的《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他的散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家,他们的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

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最为著名。

2 史传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的最高成就。

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

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

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书”记录了各种典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面貌撰写历史。

《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

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

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

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

司马迁是反天命的。

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

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写。

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的思想。

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采历为我国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

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