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冻伤预防与职业病诊断
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低温作业是指人们在低温环境下从事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
在低温环境中工作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如冻伤、低体温、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保护低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首先,低温作业环境下,人体容易受到冻伤。
冻伤是皮肤及其组织受到低温刺激后,受损程度不同的一种损伤。
冻伤主要分为一、二、三度冻伤。
一度冻伤表现为皮肤红肿、发痒;二度冻伤表现为皮肤严重红肿、疼痛、起疱;三度冻伤表现为皮肤出现坏死、水肿、疼痛。
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装备、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温等。
穿戴防护装备对于防止冻伤非常重要。
在低温环境中,人们应该穿戴厚实的防寒服和防寒鞋。
防寒服要求面料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防水性能。
防寒鞋要求有防滑、耐低温的特性,并且可以保持足部的正常血液循环。
此外,还应该配戴帽子、手套、口罩等,以保护头部、手部和口鼻部位的皮肤。
加强锻炼也是预防冻伤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锻炼时,应注重热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在工作间隙,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替换工作姿势、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等,以保持身体的温暖。
保持良好的体温也是预防冻伤的关键。
低温环境中,人体容易失去体温。
因此,在低温作业中,要尽量避免大面积的暴露,不要穿太过单薄的衣物。
可以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加衣层,保持体温的稳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补充热能,如喝温热的汤水、食用高热量食物,以增加体内的能量储备。
其次,低温作业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低体温。
低体温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体征,一般体温低于35℃为低体温。
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等现象。
预防低体温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个人保暖、饮食调理、室内温度调节等。
加强个人保暖是预防低体温的基本措施。
在低温作业环境中,人们应该穿戴暖和的衣物,并且戴上帽子、手套等,以防止大面积的热量散失。
对于长时间在室外作业的人员,可以使用加热设备,如加热贴、电热衣等。
职业性冻伤的查房
预后情况:良好,有 望完全恢复
病例症状和体征
01
冻伤部位:手、脚、耳朵等暴露部位
03
症状:红肿、疼痛、麻木、瘙痒等
05
02
冻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04
体征:皮肤苍白、发绀、水肿等
并发症:感染、坏疽、截肢等
诊断和治疗过程
01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 行诊断
03
康复:包括功能锻炼、心理辅导和职业康 复等
0 5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 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 疗冻伤
0 3
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 环,提高身体抗寒能力
0 6
及时就医:出现冻伤症 状时,及时就医,避免 病情恶化
患者自我管理和护理建议
0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 1 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0 3 加强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
0 遵循医嘱,按时用药,注意用药 5 安全
01
02
03
04
冻伤初期:皮肤 苍白、麻木、刺 痛
冻伤中期:皮肤 红肿、疼痛、瘙 痒
冻伤后期:皮肤 坏死、感染、溃 疡
并发症:感染、 坏疽、截肢、死 亡
病例汇报
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张三
年龄:35岁
性别:男
职业:建筑工人
冻伤部位:双手、双 脚
冻伤程度:轻度至中 度
治疗方案:保暖、药 物治疗、康复训练
热敷:使用热毛 巾或热水袋热敷 冻伤部位,促进 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遵医 嘱使用抗感染、 消肿止痛等药物, 促进冻伤恢复
疼痛管理
评估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进 行评估
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 类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使用热敷、冷敷、按摩等 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2024年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3篇)
2024年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一、引言随着气候变化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低温作业正在越来越常见。
低温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职业危害,如冻伤、低体温症等。
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以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二、低温作业的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1. 冻伤冻伤是由于低温引起的人体组织损伤,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二、三度。
防止冻伤的关键在于保持适当的体温和血液循环。
- 穿着适合的防寒服装,包括帽子、手套、保暖内衣等。
- 在低温工作环境中定期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 使用加热设备,如热水袋或电热围巾等,保持身体温暖。
2. 低体温症低体温症是由于体内温度过低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其症状包括寒战、昏迷和心律失常等。
预防低体温症的关键是保持体温稳定。
- 穿着多层次的服装,以便根据温度的变化增添或减少衣物。
- 避免过度劳累,以降低身体的能量消耗。
- 在低温环境中使用加热设备,如电热毯或加热座椅等。
3. 湿冷环境下的职业危害湿冷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导致肺炎、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疾病。
保护自身免受湿冷环境的伤害要求采取以下措施:- 穿着防水和透气的服装,以保持干燥。
- 定期更换湿润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湿冷的环境中。
- 避免接触寒冷的水和物体,以免导致体温过低。
4. 气溶胶污染低温工作环境中的气溶胶污染物对呼吸道和眼睛等部位可能造成伤害。
防止气溶胶污染的关键在于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 使用过滤效果好的防护口罩,可以有效阻挡气溶胶污染物。
- 穿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防止污染物进入眼睛。
5. 跌倒和滑倒低温地面可能变得湿滑,增加滑倒和摔倒的风险。
- 穿着防滑鞋,增加地面摩擦力。
- 注意步行时保持平稳,避免突然转弯或急停。
三、低温作业职业危害防护的管理措施1. 对员工进行培训提供相关的低温作业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员工了解低温环境下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设置合理的工作时间表,以避免过度疲劳和体力过度消耗。
权威!《职业性冻伤的诊断》解读
权威!《职业性冻伤的诊断》解读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GBZ 278—2016《职业性冻伤的诊断》,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原标准GBZ 56—2002同时废止。
具体内容快跟本质安全网来了解一下吧。
冻伤冻伤,即局部冻结性冷伤,指接触严寒环境,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2.5℃,亦称生物冰点),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
冻伤的主要由于低温、潮湿,也与风速、防寒保暖管理措施、耐寒能力及适应能力有关。
成因寒冷地区低温下作业, 或接触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时,均有发生职业性冻伤的可能。
工业上引起冻伤的常见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干冰)、液氮、液氦、氟利昂等。
由于沸点低,瞬间蒸发,降温迅速,如果防护不当,就有可能因接触到制冷剂造成意外冻伤。
指导作用冻伤强调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合理有效的治疗, 对预后致残率的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就诊过晚,错过了早期融化复温,预后常不理想,尤其是重度冻伤,病程长、治疗复杂,可导致畸形和残废等后遗症。
为了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以及冻伤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有必要制订《职业性冻伤的诊断》。
标准将规范冻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原则,并对职业性冻伤诊断和合理有效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冻伤的救治水平,减少致残率,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浪费。
标准不仅对职业性冻伤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对非职业性冻伤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0℃以下低温环境及接触介质(如制冷剂、低沸点液态气体)所致职业性冻伤的诊断与处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职业性非冻结性冷损伤和低体温的诊断。
职业因素引起的非冻结性冷伤是因长时间或反复接触0℃~10℃的低温、潮湿工作环境,且防护较差所致。
非冻结性冷伤包括冻疮、浸渍足(手)。
冻疮、浸渍足(手)与冻伤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故职业性非冻结性冷伤的诊断不能参照本标准执行。
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低温作业是指工作环境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工作环境。
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人体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导致体温过低,引发多种危害,如冻伤、冻僵、冻疮等。
因此,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低温的危害。
本文将就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一、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体温过低:低温环境下,会导致人体散热增加、体温下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引起体温过低,甚至可能导致体温骤降,从而引发失温。
2. 冻伤:低温环境下,皮肤容易受到冻伤的影响。
冻伤是由于局部皮肤和组织长时间处于低温、血液循环受到抑制导致,严重的冻伤可导致组织坏死。
3. 呼吸系统疾病:低温环境下,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到寒冷刺激,易引起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重者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4. 循环系统疾病:低温环境下,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流速度减慢,易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等循环系统疾病。
5. 精神疾病: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引起精神压力增加、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
以上所述只是低温作业可能引发的危害之一部分,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较多,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减少低温的危害。
二、低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为了保障低温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工作场所的保温:对于低温作业的场所,应该做好保温工作,包括对工作场所进行保温隔热、密封隔热,确保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2. 穿着合适的防护服:低温作业人员应该穿着合适的防护服进行工作。
防护服应该由保暖性能好、透气性好的材料制成,并且必要时应该采取分层穿着,以便于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调整衣物的厚度。
3. 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低温作业时,应该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如保暖帽、手套、护目镜等,以防止头部、手部等部位受到寒冷的影响。
4.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作息: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持续工作。
低温职业病禁忌症标准
低温职业病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低温条件下,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由于低温环境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保护职工的健康。
以下是低温职业病禁忌症的标准,供参考:一、寒冷性刺激反应低温环境中,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以下情况应避免或减少暴露于低温环境:1. 外周血循环不良者,如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2.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为低温环境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利影响;4. 血液病患者,如患有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5. 糖尿病患者,由于低温环境可能导致血糖波动;6. 精神病患者,因为低温环境可能加重症状。
二、冻伤冻伤是低温职业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以下情况应避免或减少暴露于极寒环境:1. 有过冻伤史的人,特别是严重冻伤后留有后遗症的人;2.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如雷诺病、血栓性疾病等;3. 血管神经功能障碍者,如患有雷诺现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4.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白血病患者等。
三、低温性支气管炎低温环境中吸入冷空气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以下情况应避免或减少接触寒冷空气:1. 呼吸道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2.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艾滋病患者等;3. 幼儿和老年人,由于抵抗力较弱,易受感染。
四、低温性关节炎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关节容易受到损伤,以下情况应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寒冷环境:1. 骨关节疾病患者,如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2.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等。
五、低温性眼病长期在低温环境中工作,眼睛容易受到刺激,以下情况应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寒冷环境:1. 眼部疾病患者,如干眼症、结膜炎等;2. 角膜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角膜溃疡等。
六、其他禁忌症1. 有过低温职业病病史的人,特别是严重后遗症者;2. 具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的人,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3. 有心理疾病的人,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低温冻伤防护安全教育
低温冻伤防护安全教育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低温冻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为了提高大家对低温冻伤的防护意识,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开展低温冻伤防护安全教育。
本文将通过介绍低温冻伤的定义、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来加深对低温冻伤的了解。
一、低温冻伤的定义低温冻伤是指身体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由于皮肤、组织接触低温而引起的一种损伤。
低温冻伤可以发生在任何身体部位,常见的有手、脚、鼻尖、耳朵等容易受寒冷侵袭的部位。
二、低温冻伤的危害低温冻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伤害不大,但实际上会给人体带来很多危害。
首先,低温冻伤会破坏皮肤和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疡。
其次,低温冻伤容易感染,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甚至引发严重感染。
最后,低温冻伤还可能引起神经损害,导致感觉丧失或者疼痛不适。
三、低温冻伤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低温冻伤,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选择适当的衣物和鞋袜很重要。
在寒冷的天气中,我们应该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包括羽绒服、羊毛衫等。
同时,要穿棉质袜子和保暖鞋,避免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
其次,加强锻炼提高体温。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体温,减少低温冻伤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和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低温对身体的损害。
四、低温冻伤的急救处理如果不幸发生了低温冻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首先,暂时远离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的室内。
同时,用温水(不要用热水)慢慢为受伤部位加温,切忌用火或者热水烫伤。
然后,及时寻求医救,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五、低温冻伤的应对心理遇到低温冻伤的情况,我们要保持镇定,不要恐慌。
恐慌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伤情。
我们应该保持乐观态度,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最终恢复健康。
六、结语低温冻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通过加强低温冻伤的防护安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低温冻伤的认知,还能够减少低温冻伤的发生率。
2024年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2024年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低温环境越来越多。
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在2024年,人们对于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本文将从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意义、防护措施的种类以及在2024年可能出现的新的防护技术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未来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低温作业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低温引起的身体症状: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引起手脚冰冷、肌肉僵硬、四肢麻木等身体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冻伤。
2. 冻伤:冻伤是低温作业最为严重的职业病,主要发生在手、脚、面部等暴露在低温环境下的部位,严重时会导致组织坏死,甚至引起截肢。
3. 呼吸系统疾病:艰苦环境下的低温作业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4. 心血管系统疾病:低温环境下,由于血管收缩,容易引起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可能出现心绞痛等疾病。
以上职业危害的发生,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预防和减少。
二、防护措施的意义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的意义在于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济损失。
具体来说,防护措施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发生,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2. 提高工作效率: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容易受到影响。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保持作业人员的体力和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3. 减少经济损失: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如医疗费用、赔偿费用等。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这些经济损失。
三、防护措施的种类为了预防和减少低温作业职业危害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护措施:1. 穿戴防寒服装:防寒服装是低温作业中最基本的防护措施之一。
低温冻伤预防与职业病诊断
D
加强对易感人员的医学监督;
落实冷伤的救治组织;
E
F
加强对零星外出和单独执勤者的管理。
预防
冻伤的预防
预防冻伤的“三不”与“三勤”
“三 不”
不穿潮湿,过紧的鞋袜;
二不
不长时间的静止不动;
不在无准备情况下单独登山。
一不 三不
预防
冻伤的预防
预防冻伤的“三不”与“三勤”
B 轻度冻伤者较早出现大的清澈的水疱,并扩展到足趾或手指末端;感觉恢 复较早;伤部温度高;压之变白,以后毛细血管充盈迅速;肤色较红。
诊断
冻伤诊断
C
重度冻伤者皮肤青紫或暗红,压之不变白;伤部温度低,感觉消失;无水疱或无大 水疱,疱液为血性;水肿很轻或全无水肿,伤部较早地干缩;出现组织坏死的全身 性体征,即发热、心动过速、衰竭等;并发有创伤等。
“三 勤”
勤活动手脚;
一勤
二勤
勤搓颜面;
勤用热水烫脚。
三勤
PART 07
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
诊断依据:GBZ 278 诊断原则:根据明确的在低于0℃的寒冷环境作业史, 或短时间接触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的职业史, 具有受冻部位冻结时和/或融化后的临床变现,参考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 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临床表现
2、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③.复温融化阶段
在复温后,如系表浅的皮肤冻结,局部只呈现一般炎性反 应,而无严重组织坏死,一般在1~2周后痊愈。如系深部 组织发生冻结,不仅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依然存在,而 且出现局部微循环障碍。这是由于复温后冻区的血流暂时 恢复,血管扩张,而冻结阶段血管壁已被损伤(内皮细胞 对寒冷极为敏感)甚致破裂,故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渗出增 加,局部出现水肿和水疱,继而出现血流减慢和血液瘀滞, 血液有形成 分堆积,以至血栓形成。此种复温后的改变称 为冻溶性损伤或继发性损伤。
低温冻伤预防与职业病诊断
低温冻伤预防与职业病诊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低温环境下的冻伤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低温环境下的冻伤多发于手、足、面部等暴露部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肢体坏死、导致残疾。
为预防低温冻伤,必须加强相关预防知识和措施,尤其针对可能会面临低温环境的职业人群,更应当关注和预防低温冻伤,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一、低温冻伤预防1.时时关注天气,减少在低温环境下的时间。
2.必要时进行物理保暖,如手套、口罩、袜子,帽子等。
3.对于处于低温环境下的职业人群,常备急救药品及及时处理伤口。
4.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发生低温冻伤的概率。
5.注意饮食和作息时间,保障身体的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
6.防止冻疮和冻伤的发生。
表现为炎症和瘙痒,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发生神经感觉消失和组织坏死。
二、职业病诊断对于可能存在职业性低温冻伤案例,应及时诊断并给予治疗。
低温冻伤的职业病诊断基本呈现以下几种类型:1、易让冻伤发生的职业这包括长时间工作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人、军人、海员等职业人士,因为经常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身体无法及时适应温度变化,比一般人发生低温冻伤的概率更高。
2、低温冻伤的临床表现低温冻伤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神经麻木,感觉丧失,皮肤变得苍白,不再感觉到疼痛,肢体变得僵硬,有时甚至是肌肉坏死等严重疾病。
3、诊断方式低温冻伤的医学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但还需要通过X线、CT、磁共振等检查手段来进一步确诊。
4、治疗方法低温冻伤的治疗需要根据伤势的程度而定,通常情况下,轻度的冻伤可以通过保持温暖使伤口自行恢复;中度和重度的冻伤则需要接受高浓度氧气、热敷等治疗和手术治疗。
针对低温冻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掌握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希望广大职业人群能够提前预防,注意身体,做好防护措施。
低温冷冻环境下的劳动安全预防指南
低温冷冻环境下的劳动安全预防指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在低温冷冻环境下进行。
这些工作环境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并遵守低温冷冻环境下的劳动安全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将为您介绍低温冷冻环境下劳动安全预防的主要注意事项和措施。
一、认识低温冷冻环境在开始讨论低温冷冻环境下的劳动安全预防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低温冷冻环境的特点和危害。
低温环境会导致人体体温下降,引起冻伤、低体温症等健康问题,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低温环境下的湿滑地面和降低的能见度也会增加摔倒和事故的风险。
二、个人防护装备在低温冷冻环境中工作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个人防护装备:1. 保暖衣物:选择具有良好保暖性能的衣物,如羽绒服、大衣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暖衣物的透气性,避免过度出汗导致湿身。
2. 保暖鞋袜:选择保暖性好、防滑的鞋袜来保护双脚。
在需要长时间站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佩戴加热鞋垫。
3. 防护手套:低温环境下手部容易受到冻伤,所以选择具有保暖性和灵活性的防护手套非常重要。
4. 护目镜和口罩:保护眼睛和呼吸道不受低温环境中的颗粒物和刺激物的伤害。
三、冻伤预防冻伤是低温环境下常见的伤害之一。
为了预防冻伤的发生,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经常活动身体,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或站立。
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定期进行简单的运动,如散步或做一些伸展运动。
2. 定期休息加热:在工作过程中,要定期休息并加热身体。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以免身体过度受寒。
3. 避免接触冰冷的物体: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冰冷的金属或其他物体,以免造成冻伤。
4. 注意饮食和补充营养:保持充足的热量摄入,并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取,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四、安全意识培训为了提高劳动者在低温冷冻环境下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是非常关键的。
预防低温冻伤:低温冻伤预防小贴士
预防低温冻伤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或面临极寒天气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低温冻伤是由于皮肤和组织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温度下而引起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预防低温冻伤的小贴士,帮助您保护自己免受寒冷天气的伤害。
**了解低温冻伤**首先,了解低温冻伤的症状和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低温冻伤分为四个等级,从轻微的红肿到严重的坏死。
常见的症状包括肿胀、麻木、疼痛、发红和发紫。
更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水泡、溃烂和坏死。
此外,一些人更容易受到低温冻伤的影响,如老年人、婴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
**准备适当的服装**选择适当的服装是预防低温冻伤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分层穿着**:穿着多层服装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暖效果。
内层应选择吸湿排汗的材料,如棉质,以吸收体内的汗水。
中间层可以选择绝缘材料,如羊毛或绒线,以保持身体热量。
最外层应选择防风和防水材料,以抵挡寒冷的气流和雨水。
2. **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大部分体热散失是通过头部、手部和脚部发生的。
戴上帽子、手套和围巾,以减少体热的散失。
同时,选择保暖且防水的鞋子和袜子,确保脚部保持干燥和温暖。
3. **避免紧身衣物**: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因为它们可能会限制血液循环,加剧低温冻伤的风险。
**防止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温度下**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温度下是引发低温冻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控制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减少在极寒天气中的户外活动时间。
如果必须外出,将活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2. **定期休息和热身**:在户外活动期间,定期休息并进行热身运动,以保持体温和血液循环。
这有助于预防低温冻伤和保持身体热量。
3. **避免潮湿和湿气**:湿气会加剧体温的散失,增加低温冻伤的风险。
在户外活动期间,要避免接触湿润的地面和湿气,穿着防水鞋和使用雨伞等防护措施。
**注意室内和户外的温度**除了户外,室内和户外的温度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冻伤的诊断与治疗
本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第一节 热力烧伤
伤情判断;治疗原则;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期处理;烧伤休克诊断防治;烧伤全身 性感染诊断防治;创面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电一般处理原则;不同类型酸烧伤特点和治疗。
第三节 冻伤
非冻结性冻伤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冻结性冻伤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4)Ⅳ度冻伤(坏疽性冻伤) 损伤深达肌肉、骨骼,甚至肢体坏死,表面呈死灰 色、无水疱;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界在20日左右明显,通常呈干性坏死,也可并发 感染而成湿性坏疽。局部表现类似Ⅲ度冻伤,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碍或致残。
• 外科学(第9版)
2. 全身表现 全身冻伤开始时有寒战、苍白、发绀、疲乏、无力、打呵欠等表现,继而出现 肢体僵硬、幻觉或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心跳呼吸骤停。 病人如能得到抢救,其心跳呼吸虽可恢复,但常有心室纤颤、低血压、休克等, 呼吸道分泌物多或发生肺水肿,尿量少或发生急性肾衰竭,其他器官也可发生功能 障碍。
• 外科学(第9版)
第三、冻结性冻伤一节
(一)临床表现
1. 局部表现:冻伤创面依损害程度一般分为四度。 (1)Ⅰ度(红斑性冻伤) 损伤在表皮层。受冻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或灼痛。症 状多在数日后消失。愈合后除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2)Ⅱ度(水疱性冻伤) 损伤达真皮层。除上述症状外,红肿更显著,伴有水疱,疱内 为血清样液,有时可为血性。局部疼痛较剧,但感觉迟钝,对针刺、冷、热感觉消失。1~2天 后疱内液体吸收,形成痂皮。如无感染,2~3周后脱痂痊愈,一般少有瘢痕。
• 外科学(第9版)
二、非冻结性冻伤
(一)临床表现
1. 足、手等部位常见,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苍白,可起水疱; 2. 去除水疱皮后见创面发红、有渗液; 3. 并发感染后形成糜烂或溃疡。 4. 常有个体易发因素,易复发,可能与患病后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有关。
职业性冻伤的诊断
• 冻结时冰晶主要出现在细胞外液,细胞 内水分外逸到细胞外液中,细胞内电解 质浓度升高,导致膜系统损伤,膜磷脂 则是最易受累的成分。脱水使细胞内活 性物质变性,脱水还能使细胞皱缩,超 过其抗皱缩能力时,可引起细胞破裂。
• 复温融化时,冰晶体的凝聚和增大过 程,以及细胞复水时的稀释效应,使 过量水分进入细胞而致其肿胀破裂, 均可能增加损伤。融化后的最突出表 现为冻区循环障碍:血管扩张,血流 瘀滞,血浆外渗,红细胞聚集,冻后 24h血栓形成已较明显;有的重度冻 伤部位,血流甚至不能重建。
• 血管内皮损伤、血凝系统和血液流变 学性能的变化,为冻区循环障碍、组 织坏死的主要原因。融化后,血液中 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前列环素 (PGI2)、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
• 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和纤维结 合蛋白(Fn)含量均发生变化,血栓 素(TXA2)含量及TXA/PGI2比 值亦明显升高。冻伤水疱液中较早 而持久地出现浓度较高的TXA2。
• 坏死部的分界线在复温后约2周即有 可能出现,但残端的自动脱落要迁 延较长时间,甚至需2个月或更久。 重度冻伤的肢体中,通常是各度冻 伤并存,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加重。
• 【诊断】目前暂无诊断标准, 主 要根据寒冷暴露史和局部表现进 行诊断。仍处于冻结状态的患部 皮肤冰冷,呈灰、白色或蜡样, 触之发现硬无弹性。可根据临床 指征对轻或重度冻伤进行估计。
• 冻伤主要发生于肢端,足部尤多。Ⅲ度 冻伤有可能导致截肢伤残,后果较严重。 • 【职业接触】 日常生活或职业性接触 低于0℃的环境或介质(如制冷剂、液 态气体等)时,均有发生冻伤的可能。
•
这些职业包括寒冷季节从事室外或 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条件 下的作业,如林业、渔业、农业、矿 业、土建、护路、通讯、运输、环卫、 警务、投递、制造业(室外)等。
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
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进入冬季,气温骤降,在严寒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一种特殊的职业病——职业性冻伤。
哪些群体容易发生职业性冻伤?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职业性冻伤?职业性冻伤指接触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2.5℃,也称生物冰点),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
哪些群体容易发生职业性冻伤?在寒冷季节从事户外作业,或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环境下作业的人群容易发生职业性冻伤,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工人、林业工人、建筑工人、渔民、环卫工人、快递员、勘探工人、户外维修工人、食品冷餐车间工人等。
同时,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可迅速降温的化学制冷剂或低沸点液态气体的工人也有可能发生职业性冻伤,常见的介质有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液氮、氟利昂等,由于其沸点过低,在常压下蒸发的瞬间可形成-268.9℃~-29.8℃的低温,如防护不当,有可能造成意外冻伤。
发生职业性冻伤该怎么办?冻伤多发生在身体末梢暴露部位,比如手、足、耳等。
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如发生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皮肤感觉麻木症状时,表明冻伤可能在加剧。
发生职业性冻伤后,应立即脱离接触寒冷环境或低温介质,将患者移动至防风保暖场所,采取保温措施,确认受伤部位无再次冻结危险时,方可采取积极复温治疗措施,直至指(趾)皮肤潮红、肢体变软。
冻伤处置前首先要判断伤情,难以确定伤情时,按重度冻伤处置。
对处于冻结状态的伤部,用40℃~42℃温水进行温水快速复温方法治疗。
切记不能拍打按摩、冷水浸泡、冰雪搓擦,不要使用电热毯、灯烤、明火烘烤、电暖器等取暖,冻伤部位已经麻木,很容易引起烧伤。
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1.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取暖、烘干等设备设施,保障作业场所及生产辅助用室冬季采暖温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2、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一)冻伤(局部冻伤) [病理生理变化] 可分三个阶段:
生理调节阶段 A
组织冻结阶段 B
①.生理调节阶段:冻伤之初,人体为了 调节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主要表 现为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2、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冻伤的概述
01 好发部位
身体暴露部位,手、足、耳、鼻、面部最 多,小腿冻伤、会阴冻伤也时有发生。
02
冻伤的破坏由两方面造成
一是:体液结冰破坏细胞,二是冻伤的组 织阻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血液淤积,最终 导致大范围组织坏死。
冻伤的概述
依损伤的性质, 冻伤可分为:
冻结性损伤
01
非冻结性损伤
全身性损伤 (包括冻僵、冻亡)
低温冻伤
— 预防与职业病诊断
1. 冻伤的概述 2. 发病原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预防 7. 职业病诊断
目录
PART 01
冻伤的概述
冻伤的概述
冻伤的概念
冻伤是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损伤,有两类:一类称非冻 结性冻伤(non-frost cold injury) ,由10℃以下至冰点以 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战壕足、水浸足、 水浸手、防空壕足等。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frost cold injury) ,由冰点以下的低温(一般在-50℃以下)所造成, 分局部冻伤(又称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全身 性冻伤,一般情况下极少发生。
临床表现
1、非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①主因: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 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战壕足、浸渍足。 冻疮是指: 因寒邪侵袭过久,手背、足背、耳郭、面颊等部 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 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临床表现
1、非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②主症:多发生在手脚的末端、鼻尖、面颊和耳 部等处 损害大小不一,初起为红或紫红色的淤血性红斑, 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缓慢恢复。严重者可有水 疱,破后形成溃疡。自觉局部肿胀,冰凉,暖热 后有瘙痒、灼热或疼痛感。愈后常遗留下萎缩性 疤痕。
临床表现
2、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缓冻:常见的冻伤发病过程均属于缓冻时,首先使细胞外液的水份形成晶体(冰核),随着时间的延长, 冰晶体逐渐增大。(速冻时不仅细胞外液冻结,同时细胞内液也冻结,但形成的冰晶体一般较缓冻时为 小)。因此,缓冻对组织损伤过程主要与细胞外的渗透压改变有关。当外界温度低于组织冰点时,细胞外 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体,电解质浓度(主要是钠离子)和渗透压升高,细胞内分向细胞外大量渗出(有人 研究,细胞失水达78%时,即可造成细胞的损伤,而在冻伤时,失水程度可达85~90%),使组织脱水, 蛋白质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发生皱缩,造成细胞内能量代谢物质的耗竭和丢失,从而使细胞线粒体的 呼吸率下降,造成大量中间产物的堆积。这是受冻组织死亡的主要原因。
C
PART 03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曾用各种方 式残忍地在战俘身上进行冻伤实验 把人带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冷冻室,光着手脚,一直 冻到四肢僵硬。有日本兵用木棍敲击被冻的部位,直到 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拉进解冻室,分别采用冷水、温 水、开水进行解冻。冻伤部位浇上开水后,骨肉马上分 离。后来,他们被用去做细菌、毒气试验,死亡解剖后, 投进焚尸炉。
气候因素
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 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A
局部因素
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 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B
全身因素
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 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
临床表现
2、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③.复温融化阶段
在复温后,如系表浅的皮肤冻结,局部只呈现一般炎性反 应,而无严重组织坏死,一般在1~2周后痊愈。如系深部 组织发生冻结,不仅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依然存在,而 且出现局部微循环障碍。这是由于复温后冻区的血流暂时 恢复,血管扩张,而冻结阶段血管壁已被损伤(内皮细胞 对寒冷极为敏感)甚致破裂,故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渗出增 加,局部出现水肿和水疱,继而出现血流减慢和血液瘀滞, 血液有形成 分堆积,以至血栓形成。此种复温后的改变称 为冻溶性损伤或继发性损伤。
02
局部性损伤 (冻伤、冻疮、浸泡手)
冻伤的概述
冻结性与非冻结性的损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 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在实际遇到的伤 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 伤。有时轻微的局部冻伤与冻疮往往不易区别。此外,也有以损伤 进行分类的,即分为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与冻亡)和局部性损伤 (包括冻伤,冻疮,占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损伤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其中 以足部尤为多见,据统计约占冻伤总数的半数以上。例如抗美援朝 期间我志愿军某部统计的后送冻伤伤员中,下肢冻伤占97.3%, 上肢占2.7%,但平时与战时也略有不同,据某寒区部队近年冻伤 的统计,足占52.8%,手占36.5%颜面占11.7%(耳鼻)。
临床表现
1、非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③急救:局部表皮涂冻疮膏,每日温敷二三次。 有糜烂或溃疡者用抗菌药和皮质甾软膏或冻疮膏。 战壕足、浸渍足除了局部处理,宜用某些温经通 络、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改善肢体循环。
临床表现
2、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根据组织冻结程度(冻结深度、范围、持续时间 等)的不同,冻伤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各异。 轻度冻伤分为表皮冻结的Ⅰ度和皮肤全层冻结的 Ⅱ度冻伤。重度冻伤即深部冻伤为Ⅲ度冻伤。
②.组织冻结阶段: 当组织温度降至冰点(皮肤冻结温度为-5度)以 下时,就会开始发生冻结。冻结分为速冻与缓冻。 速冻:如接触温度很低的金属(如寒区置于户外 的武器金属部分)或液体(如液氮)等,可以立 即造成接触部位的皮肤冻结。如未能及时脱离接 触,冻结组织可以迅速加深,严重者可将皮肤冻结 在寒冷的固体上,强行脱离,可造成撕脱伤。
PART 02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日常生活或职业性接触低于0℃的环境或介质 (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时,当组织温度降 低到―3.6℃~―2.5℃时,即可发生组织冻结, 产生冻伤。
发病原因
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 造成其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