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有什么典故
四字成语物极必什么意思
四字成语物极必什么意思物极必什么成语:物极必反、物极必返1、【成语】:物极必反【拼音】:wù jí bì fǎn【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举例造句】:“物极必反”,错误成了堆,光明就会到来。
【拼音代码】: wjbf【近义词】:周而复始、乐极生悲、苦尽甘来【反义词】:千篇一律【灯谜】:东西南北【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故事】: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后来成为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后,中宗年幼,她自己临朝听政。
中宗逐渐长大可以处理国家大事,武后不肯放权。
大臣苏安桓上一篇奏疏让她归政于中宗,提醒她注意物极必反、器满则盈。
武则天没有采纳。
2、【成语】:物极必返【拼音】:wù jí bì fǎn【解释】: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同“物极必反”。
【拼音代码】: wjbf【近义词】:物极必反【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物极必反wù jí bì fǎn[释义] 极:尽头;反:转向反面。
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语出] 宋·朱熹《近思录》:“伊州(程颐)曰:‘……《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是。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周而复始[反义] 千篇一律[用法] 多用来表示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一必然趋势。
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 主谓式。
[例句]①~;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
②汽球吹气鼓圆以后;再鼓气就会崩破;这就叫~。
一、地大物博释义:博:丰富。
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否极泰来典故
否极泰来典故否极泰来的意思是指情况由坏逐渐好转。
否极泰来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否极泰来典故,供大家阅读!否极泰来典故“否极泰来”原作“否终则泰”。
〈否〉和〈泰〉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两卦。
〈否卦〉,坤下乾上。
在下的坤,阴气下沉;在上的乾,阳气上升。
于是阴阳二气不交,具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象,属凶卦。
〈泰卦〉,乾下坤上。
在下的乾,阳气上升;在上的坤,阴气下沉。
于是阴阳二气相交,具天地交而二气通之象,属吉卦。
“否终则泰”就是表示物极必反,恶运到了极点,好运即将降临。
在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所败,越王句践入吴称臣,凶多吉少,临行前与众臣在江边饯别,语多感慨。
大夫文种与范蠡便劝谏越王句践,古代圣贤皆曾遭遇过许多困厄,而得以成就其圣德,故应当学习当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七年,却能坦然面对的精神以自励。
周文王虽然被纣王像个奴隶般地囚禁起来,但他并不为外在环境的荣辱感到忧愁,潜心研究《易经》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为之作卦辞和爻辞。
后来他人生中的困厄时期终于结束,他也得归故里。
由此可知,人生的祸福都是天道循环,只要能够积极面对,不怀忧丧志,一旦困厄结束了,顺遂的日子必然到来。
越王句践接受了臣子们的劝谏,在吴国忍辱负重地事奉吴王夫差,终于得以归国,更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不断地壮大国势,终于灭吴,报仇雪耻。
后来“否极泰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原文“否终则泰”演变而出,比喻情况由坏逐渐好转。
否极泰来解析[成语解释] 否:坏;泰:好;顺利。
坏到极点;好的就来了。
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成语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正音] 否;不能读作“fǒu”。
[辨形] 极;不能写作“及”。
[近义] 否去泰来时来运转苦尽甘来[用法] 用来形容情况从极坏转好。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紧缩式。
否极泰来造句1.十年的压抑,十年的坎坷,十年的忍辱,十年的努力,今日终于否极泰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物极必反的意思及出处
物极必反的意思及出处
物极必反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相互之间又有联系。
成语的出处是《吕氏春秋·博志》。
物极必反出处
物极必反的出处是《吕氏春秋·博志》。
原文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译文: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
)
物极必反的近义词
否极泰来: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
日中则昃: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
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乐极生悲:意思是说快乐到极点就会发生使人悲痛的事。
极则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物极必反的历史故事
唐玄宗前期不仅慧眼识贤相,还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唐玄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然而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
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至此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
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也是唐朝由胜转衰的关键人物。
物极必反有什么历史典故
物极必反有什么历史典故物极必反有什么前史典故物极必反的成语典故《文子》一书作者文子,据传为春秋时晋国人,大约和孔子同一年代,为老子弟子。
《文子·九守》中叙述:六合运转的天然法则开展到极限,就会朝着相反的另一方向改变,过于自高自负则会引起危害,就像日月盈亏相同,是不变的道理。
古代圣明的皇帝待人谦善慈悲不敢骄傲,像包容百川汇注的溪谷,承受来自各方的批判和建言,功业及德行才干不阑珊,这便是天道。
另外在《文子·上礼》也有相同的说法:六合万物循环的道理开展到了极限,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过火盈满就会有所危害。
后来“物极必反”这句成语就从这儿演化而出,用来描述事物开展到极点,必然会转向开展。
物极必反的意思[释义] 极:止境;反:转向不和。
指事物开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语出] 宋·朱熹《近思录》:“伊州(程颐)曰:‘……《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是。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循环往复[反义] 千人一面用物极必反造句1)由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比方月盈则亏日盈则昃春去夏来寒往暑来,这不仅是天然规则,并且是一个人生规则。
2)物极必反,盈则必亏,假如你为产品做广告,无妨有意味地露出某点缺乏,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简的“宫室过度”,会因物极必反而“虽成弗居”,“衣服过制失于美”“善游者死于梁下”,与之类似。
4)欢喜往后,天然是哀愁。
股市走势永久是钟摆,即由一个极点走向另一极点,然后物极必反。
知所行止并非易事,所谓入市易离市难。
5)问题是,假如这一趋势持久以往下去,就意味着经济在走向通货紧缩。
那时,原来是件功德的降价也就会物极必反了。
6)物极必反,是事物开展的一条规则。
7)俗话说,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开展的规则。
8)事物开展重要的一条规则是物极必反。
9)汽球吹气鼓圆今后,再鼓气就会崩破,这就叫物极必反。
10)物极必反,漆黑曩昔后,光亮就会到来。
物极必反_
物极必反【成语名字】物极必反【汉语拼音】wù jí bì fǎn【成语解释】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转向发展。
◎语本《文子.九守》。
【成语典故】◎1《文子.九守》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
圣人日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众人为之,故不能成,执之,故不能得。
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
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
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
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成语注解】(1) 损:损伤、毁坏。
(2) 牝:溪谷。
◎2《文子.上礼》天地之道,极则反,益则损。
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
其美在和,其失在权。
【成语出处】1、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七.削平僭伪》:“蜀土之民,近岁日益繁盛,但习俗嚣浮,多事遨赏,物极必反。
今小寇惊动,岂天意抑其浮华耶?”2、《封神演义.第八○回》:“窃闻物极必返,逆天必罚;尔西岐不守臣节,以臣伐君,以下凌上,有干纲常,得罪天地。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八.姑妄听之四》:“盖愚者□为智者败,而物极必反,亦往往于所备之外。
有智出其上者,突起而胜之,无往不复,天之道也。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转向发展。
使用类别用在“盛极逆转”的表述上。
【物极必反造句】 1、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耽溺于富贵,就会招来灾祸。
2、世界上的事总是物极必反,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3、你不要太得意忘形,否则物极必反,小心会乐极生悲。
4、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物极必反,收到反效果。
5、要知道物极必反,最黑暗的阶段过去了,光明就会到来。
6、《易经》中常借阴阳二气的消息来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物极必反的典故
物极必反的典故: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
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
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
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物极必反的典故造句:1) 物极必反,盈则必亏,如果你为产品做广告,不妨有意味地暴露某点不足,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简的“宫室过度”,会因物极必反而“虽成弗居”,“衣服过制失于美”“善游者死于梁下”,与之相似。
3) 所谓物极必反,这三日噬心蛊虽然是一种很残忍的蛊虫但只要把它用好了便可以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4)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凡事物极必反,还是莫到琼楼最高处的好,练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见好就收,过犹不及。
5) 但现实的生活乐至极致往往物极必反会续接一个悲惨的逆转。
6) 然而,亢龙有悔,月圆则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喜极则泣,兴尽则悲,此乃天道。
7) 只可惜物极必反,器满则倾,日中则移,月盈则亏。
8) 此乃物极必反之至理,物盛则衰月盈则亏,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9) 月盈亏,水满溢,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盈虚消长。
10) 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
包含-”极”-字的成语
1▲不知纪极△bùzhījìjí△典故:纪极:终极,限度。
原形容贪得无厌。
亦表示极多。
△出处:《后汉书·杨震传》:“无厌之心,不知纪极。
”△例子:前后非时赏赐,当亦~。
(唐·柳珵《上清传》)2▲词穷理极△cíqiïnglǐjí△典故:穷:完,尽;极:终,到头。
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3▲殚思极虑△dānsījílǜ△典故: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用尽心思。
△例子:阎敬铭亲自主持会议,~,拟成开源之策十二条。
(高阳《母子君臣》第八十一回)4▲登峰造极△dēngfēngzàojí△典故: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
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例子: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
(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5▲犯颜极谏△fànyánjíjiàn △典故: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6▲否极泰来△pǐjítàilái △典故: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
”△例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物极必反,~。
7▲昊天罔极△hàotiānwǎngjí△典故: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一、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说的是越多越少,越少越多。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所提出来的思想,也即是多多益善,少少则反动。
人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或社会的发展情况适当地把握自身的数量,以避免引起过度消费或过度生产的危险。
二、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史记》中的故事,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机遇下历尽艰辛而未得所求,放弃活动而守候不动。
它至今仍用于形容一个人因未能预料到未来而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或因无所作为而失去机会。
三、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中国古代诗歌名篇《离骚》中所使用的典故,形容狗叫声响彻孤山,间接地表达一种内心的深切寂寞和悔恨。
这句话也用来比喻节前明白的事情把人搞的焦头烂额,让自己之前的预谋破灭,而由此发生的后果非常prepared。
四、弱肉强食:“弱肉强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故事,形容在自然界中,弱者要面临着吃来的生存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食物而生存下来。
用来比喻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中,弱者也会面临着此类的残酷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利器而掌控方向。
五、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死亡当成是回家的过程,并且不要惧怕它,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大步向前。
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某人勇敢坚定不移,不怕困难和安危,永不言败,而且希望可以经受一切困难而获得成功。
19 选必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一)教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导入:典故: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
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老子》四章,便出自五千言《道德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四章。
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其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
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哲理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即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可以被概括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即事物在达到极点后必然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具体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自然和宇宙的规律,即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取舍原则。
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得到某种东西时,可能会失去另一种东西;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是相对的,一个事物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事物的状态和性质。
这种哲学思想启示人们要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能盲目地认为一切都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
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规律,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得失,不要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
物极必反议论文范文
物极必反议论文范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极必反的现象不时会出现。
这个道理在各种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股市、艺术、时尚等等。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过度炒作、市场过热、舆论引导等原因导致的。
然而,我们该如何看待物极必反这个现象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物极必反是客观存在的。
在股市中,当某一股票炒作过度,股价飙升之后,必然会迎来一轮下跌。
在艺术界,某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被过度吹捧之后,也会遭遇褒贬不一的评价。
在时尚界,某种风格被过度追捧之后,也会迎来被抛弃的时刻。
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物极必反现象。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物极必反的积极意义。
正如“腐草为萤”的典故,物极必反可以从负面转化为正面。
当一个市场过度炒作之后,其市场价值很可能远高于其实际价值,这时候物极必反就起到了纠正市场的作用。
当某位艺术家的作品被过度吹捧之后,他或她会面临更高的期望值和更多的挑战,这时候物极必反就可以激励艺术家不断努力。
同样地,在时尚界,某种风格被抛弃之后,就为新的时尚流派的崛起留下了空间。
最后,我们应该明白物极必反的反面效应。
过度炒作、过度追捧或过度吹捧往往会导致市场异常波动、人心浮躁以及市场价值的不稳定性。
物极必反的负面效应通常是给市场、艺术、时尚等领域带来不良影响,如市场崩盘、文化沉淀不足、时尚产品过于同质化等。
因此,我们应该对物极必反这个现象持有理性的态度。
物极必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也不能过度炒作它的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物极必反的积极意义,同时,注意避免其负面效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物极必反的现象,使其对市场、艺术、时尚等领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物极必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更要看到其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在应对物极必反现象时,保持理性、注意平衡,以实现市场、艺术、时尚等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在草原的尽头有一片神秘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密不透风,满目苍翠,气息清新。
据说,这片原始森林里生活着一只奇特的动物,它名叫“物极”。
它身上的毛皮有七彩斑斓的颜色,威风凛凛地站在森林里,整个森林都被它的存在所充满了神秘色彩。
“物极”的出现给了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困扰。
一时间,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放下了以往的争斗,开始围绕着“物极”展开了一番讨论。
“这只‘物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它的毛皮如此绚丽多彩?”一只充满好奇心的小松鼠这样问道。
“它是森林的守护神,它身上的绚丽毛皮代表着森林的繁荣和富饶。
”一只老狐狸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不管它是什么来历,我们都要小心对待,遵守它的规矩。
”一只老猴子严肃地说道。
“我大熊可不会怕它!”一只胆大包天的大熊自信十足地说道。
“哼,看你敢不敢一直这么说。
”一只聪明的狐狸嘲讽道。
随着对“物极”这只新生物的讨论和猜测,森林里的动物们感到越来越不安。
他们都希望能够尽快弄清楚“物极”的来历和本性。
就在这个时候,一只神秘而自大的老猫跳出来说:“你们都别瞎捧起‘物极’了,我敢打赌,它迟早会遭到报应,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这是什么意思?”小松鼠好奇地问道。
“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达到极端的东西一定会有相反的反应。
”老猫解释道。
动物们都被老猫的话所吸引,他们开始思索“物极必反”这句成语的意义。
他们觉得,或许该努力保护好森林,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才能远离“物极必反”的命运。
森林里的动物们在这样的思考中渐渐意识到“物极必反”的深刻意义。
他们开始关心森林的生态平衡,不断呼吁保护环境,共同抵制一切对森林的破坏。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原始森林变得越来越繁荣富饶,每一棵树、每一只动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好景不长。
在一段时间后,“物极”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上开始出现了奇怪的变化。
原本绚丽多彩的毛皮渐渐变得暗淡无光,身体也开始变得瘦弱无力。
它开始感到自己的生命力在不断流逝,整个森林也变得阴霾和沉寂。
谚语典故中哲理
谚语典故中哲理:唯物论部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论部分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盛极必衰的典故
盛极必衰的典故盛极必衰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则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名叫螳螂的昆虫,它身形矫健,充满力量,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食眼前的猎物。
由于螳螂的独特优势,它一度成为了食物链中的顶端之物,无人敢与之争斗。
然而,螳螂的盛极之时却也成为了它的衰败之始。
有一天,一只名叫麻雀的小鸟飞到了螳螂的领地上。
麻雀胆小如鼠,外表柔弱,却有着敏捷的飞行能力和机智的头脑。
螳螂并未将这只小小的鸟类放在眼里,继续自以为是地独占领地。
然而,麻雀却以灵巧的动作躲避了螳螂的攻击,并迅速反击。
在与螳螂的激战中,麻雀利用自己的翅膀,以及灵活的身形,不断地发动攻击。
螳螂尽管拥有强大的力量,但却无法抵挡麻雀的狡猾和聪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麻雀逐渐掌握了螳螂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它采取了更加巧妙的战术,将螳螂逼入了绝境。
最终,螳螂无法再抵挡麻雀的攻击,被逼到了绝境。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盛极必将转为衰败。
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公司,都不能永远保持高峰状态。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许多强大的王朝和文明,它们雄踞一时,一度统治着世界。
然而,它们最终都遭遇了衰败的命运。
正如螳螂最终败给了麻雀,人类的盛世也终将过去。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衰落,还是现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人类都必须正视这个不可逆转的现实。
只有认清盛极必衰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延续自身的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盛极必衰的道理。
无论是事业的成功还是感情的美满,都不是永恒的。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韧,迎接新的挑战。
盛极必衰的典故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我们都不能自满于当前的成就,而应时刻保持警觉,不断改进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延续自身的繁荣。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名言典故及其解释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名言典故及其解释1.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
”意思就是事情没有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
就像我有个朋友,一开始只是偶尔熬夜玩手机,他觉得这是个小事情,没在意。
后来慢慢变成天天熬夜,身体越来越差,工作也没精神。
小的坏习惯如果不注意,就会发展成大问题。
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说的是多方面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
我记得我们班选班长的时候,有个同学只听了他好朋友说另一个候选人的坏话,就觉得那个人不好。
可后来他又听了其他同学对那个候选人的夸奖,才发现自己差点误会了。
我们可不能像他开始那样,得兼听啊。
3.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这是说索取要有节制,使用要有节度,这样就会经常富足。
你看那些懂得理财的人,他们不会乱花钱,每个月都有计划地存钱和消费。
不像有些人,花钱大手大脚,工资一到手没几天就花光了,然后又到处借钱。
这就是不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后果啊。
4.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就是说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我公司以前有个员工,能力很强,可是他总是偷偷占公司的小便宜,还在背后说同事坏话。
老板最后还是把他辞退了,能力再强,没有德行也不行啊。
这就好比一辆车,发动机再好,如果方向盘歪了,也会出事故。
5.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好的事情可以当作榜样去效仿,坏的事情可以当作警戒。
我爷爷就经常给我讲村里那些勤劳致富的人的故事,让我学习他们的努力和坚持。
同时也讲那些赌博把家败光的人的事,警告我千万不能沾染上赌博这种恶习。
6.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意思是作为一家之主,对有些事情要装糊涂。
我邻居家婆媳关系不太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吵架。
有次婆婆不小心把媳妇的一个小首饰弄坏了,媳妇有点生气。
这时候爷爷就说,他就当没看见没听见,让小两口自己去解决,要是他什么都管,那家里不得天天鸡飞狗跳的啊。
7. “口有蜜腹有剑。
”形容一个人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很阴险。
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集锦15篇)经典成语故事1 ⽔滴⽯穿 【典故】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
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吏侵犯长官的事。
张乘崖认为这是⼀种反常的事,下决⼼要整治这种现象。
⼀天,他在衙门周围巡⾏。
突然,他看见⼀个⼩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出来。
张乘崖喝住⼩吏,发现他头⼱下藏着⼀⽂钱。
那个⼩吏⽀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
张乘崖把那个⼩吏带回⼤堂,下令拷打。
那⼩吏不服⽓:“⼀⽂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怒,判道:“⼀⽇⼀钱,千⽇千钱,绳锯⽊断,⽔滴⽯穿。
”为了惩罚这种⾏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吏。
【释读】成语“⽔滴⽯穿”原⽐喻⼩错不改,将会变成⼤错。
现⽐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六)东施效颦 【典故】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美⼥」之⼀,是春秋时期越国⼈,她的⼀举⼀动都⼗分吸引⼈,只可惜她的⾝体不好,有⼼痛的⽑病。
有⼀次,她在河边洗完⾐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疼痛,所以就她就⽤⼿扶住胸⼝,皱着眉头。
虽然她的样⼦⾮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的⼈都夸赞西施⽤⼿扶住的样⼦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扶住胸⼝,皱着眉头,在⼈们⾯前慢慢地⾛动,以为这样就有⼈称赞她。
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让⼈更加厌恶。
有⼈看到之后,赶紧关上⼤门;有些⼈则是急忙拉妻⼉躲得远远的,他们⽐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经典成语故事2 8、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有⼀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材,可他就是缺乏⾃信⼼,经常⽆缘⽆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低⼈⼀等——⾐服是⼈家的好,饭菜是⼈家的⾹,站相坐相也是⼈家⾼雅。
四字成语什么极之
四字成语什么极之没有什么什么极了的四字成语,含极的成语有:登峰造极、罪大恶极、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乐不可极。
1、登峰造极【表述】:尼里:上;峰:山顶;所造:抵达;极:最高点。
比喻学问、技能等达至最低的境界或成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表述】:不晓得能够登峰造极不?但是修练功夫,还不可以蒙骗。
2、罪大恶极【表述】:罪恶小至了极点。
【出自】:宋·欧阳修《纵囚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表述】:被判处死刑的人,就是罪大恶极。
3、物极必反【表述】: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变。
事物发展到极点,可以向恰好相反方向转变。
【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表述】:全系列就要失,极就一定会回去。
4、乐极生悲【表述】:高兴到极点时,出现并使人哀伤的事。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表述】:酒到极点就可以出现,快乐就是哀伤,所有的事都就是这样,说道不容过度,极而衰的。
5、乐不可极【表述】:放纵不容过分。
【出自】:《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表述】:志不可满,欢乐不容过度。
乐极生悲、极目远眺、尽态极妍、物极必反、穷凶极恶、穷奢极欲、否极泰来、罪大恶极、登峰造极、穷态极妍、九州八极、绿汁江奈何辞极、穷奸极恶、极而言之、穷凶极虐、河汉无极、乐不极盘、乐不可极、帡天极地、造天立极、单忧极瘁、卒极之事、极目四望、消极怠工、愁工极变、极乐世界、亢极之悔、麾斥八极、位极人臣、韶华胜极、喜极而泣、高官极品、尽思极心至于此极、剥极必复、痛毁极诋、极情尽致、穷幽极微、大奸Naohito、极恶穷凶、词穷理极、势穷力极、仁者之哀、静极思动、殚精极思、极深研几、断鳌立极、苦心极力、穷极无聊、乱极思治、穷极凶恶、 </s>极贵、南极老人、心骛八极、穷极其妙、极智穷思、辞穷理极、穷思极想要、不知纪极、愁妙极赖草、极则必反、开阶立极、泰极生否、四荒八极、计穷智极、深根宁极、罔极之恩钩深极奥、挥斥八极、昊天罔极、穷天极地、深思极虑、穷工极巧极天际地、穷贵极具极极的四字成语:乐极生悲、极目远眺、尽态极妍、物极必反、穷凶极恶、穷奢极欲、否极泰来、罪大恶极、登峰造极、穷态极妍、九州八极、劣倦罢极、穷奸Naohito、极而言之、穷凶极虐杀、河汉无极、至于此极、剥极必复、痛毁极惰、极情尽致、大奸极恶、极恶穷凶、词穷理极、势穷力极、罔极之哀、静极思动、钩深极奥、极天际地、穷贵极富鸿鹄之志hónghúzhīzhì一丘之貉yīqiūzhīhé莫逆之交mònìzhījiāo无稽之谈wújīzhītán不刊之论bùkānzhīlùn掎角之势jǐjiǎozhīshì天伦之乐tiānlúnzhīlè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 赤子之心chìzǐzhīxīn众矢之的zhòngshǐzhīdì不速之客bùsùzhīkè恻隐之心cèyǐnzhīxīn举手之劳jǔshǒuzhīláo不毛之地bùmáozhīdì靡靡之音mǐmǐzhīyīn床笫之私chuángzǐzhīsī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过江之鲫guòjiāngzhījì惊弓之鸟jīnggōngzhīniǎo井底之蛙jǐngdǐzhīwā一孔之见yīkǒngzhījiàn不情之请bùqíngzhīqǐng涸辙之鲋hézhézhīfù乌合之众wūhézhīzhòng一念之差yīniànzhīchā秦晋之好qínjìnzhīhǎo弥留之际míliúzhījì不解之缘bùjiězhīyuán强弩之末qiángnǔzhīmò中冓之言zhōnggòuzhīyán人定胜天《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
物及必反道德经..
◆金玉满堂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选自
《道德经》第九章)
3
复习巩固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4
复习巩固
•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 不去。
读老子 学成语
复习巩固
• 功成不居 • 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选自《道德经》第二章) • 有无相生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选自《道德经》第二章)
◆无为而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选自《道德经》第三章)
2
复习巩固
• 多言数穷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选自《道德经》第五章) •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选自《道德经》第八章)
《苏安恒劝谏武则天》 《颜回断马》 这两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抓住故事 中的句子或者词语来说一说。
16
物极必反
1、《苏安恒劝谏武则天》和《颜回断马》这两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 物极必反的______、_______。 2、武则天_________,这样必会导致物极必反。用一句道德经来劝告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读懂和两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10
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是国学文化中的一种哲学理念,是趋吉避凶的大智慧
物极必反,是国学⽂化中的⼀种哲学理念,是趋吉避凶的⼤智慧物极必反,这是中国古代的⼀种“阴阳环转”的哲学,最出名的便是⽼⼦所著述的《道德经》,但要真正追其缘由的话,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伏羲画⼋卦。
要真正了解“物极必反”这个概念,还要从中华民族所公认的⼏位圣⼈开始讲起。
⼀、伏羲和周⽂王江湖⾄⾼武学“降龙⼗⼋掌”中有⼀招“亢龙有悔”,其实这个亢龙有悔是源⾃于《易经》乾卦中的⼀句话。
所谓亢龙有悔,就是龙飞得过⾼,超过极限,就会发⽣“悔之晚矣”的事情,这便是物极必反最早的概念。
⽬的在于告诫⼈们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道德经》第三⼗章,其中有这样⼀句话叫做:物壮则⽼,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句话的意思就说,事情到⿍盛之极点的时候,就会⾛向衰亡,这就是不符合“⽣”道的规律,没有“⽣”道,就会很快的灭亡。
⽣与死,是相反的两个道,不道即是死道,即是终结。
万事万物,都有着⽣灭变化规律,符合⽣道,才能⽣⽣不息,不符合⽣道,即使强壮⼀时,也终将⾛向灭亡。
以秦王朝为例,弹指⼀挥间,匆匆⼏⼗年,独霸天下的秦国便“秦砖换汉⽡”,⾃古王朝更迭,莫不是因为统治者的“⽆道”所导致的。
所以,⽼⼦要告诫⼈们的是,⾏事必须明⽩物极必反的道理,得意之时,更要时时警惕,更正⾃⼰,只有这样才符合“⽣”道,才能拥有⼴阔未来。
三、孔⼦《论语》中第九篇《⼦罕》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说聪明到⼀定程度,就不再有疑惑,仁德到⼀定程度,就不再有忧虑,勇敢到⼀定程度,就不再有畏惧。
⼀个⼈很难做到⼼中没有⽭盾,没有担⼼的事,也没有害怕畏惧的事,⽽这些恰好⼜是⼼病产⽣的根源,如果能够摆脱惑、忧、惧,对个⼈⽽⾔,那⾝⼼都将获得⼀个质的提升。
所谓物极必反,就是孔⼦告诫⼈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练⾃⼰的⼼性品⾏、不断挑战⼈⽣的困苦,等到某⼀天达到极点,就可以成为⼀个智者、仁者、勇者了。
四、⿁⾕⼦纵横家的⿐祖,千年前留有的《⿁⾕⼦》⼀书,在古代因为其书中关于⼈⼼的把握极其⾼明,⽽封建时代,仁义道德观念⼜极重,所以并不受⼈待见,却没想到,在这个开放⽽⼜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被商界豪雄捧上了神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物极必反的成语故事关于物极必反的成语故事【成语】:物极必反【拼音】:w&ugrave; j&iacute; b&igrave; fǎn【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
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
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
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篇二:哲学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流水,船)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4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前半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后半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8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9白马非马:违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体现矛盾的同一性13画蛇添足: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客观事物。
14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
15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6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7庖丁解牛顺藤摸瓜顺水推舟: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8 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9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其对立面。
20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1 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一切从实际出发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
23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2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5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要从实际出发2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2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2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2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0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体现出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3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3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3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3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3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37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一分为二看问题3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辩证法角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论角度)3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4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4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唯物主义观点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唯物主义观点。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是唯心主义观点)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类。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6、有志者,事竟成。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望梅止渴等同理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唯物主义观点。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8、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心想事成等,同属主观唯心主义。
9、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2、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也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同理唯物主义观点13、揠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会遭到它的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意识的能动作用1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指客观规律,求就是去探索去认识。
体现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去认识客观规律17、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19、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0、对症下药。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角度)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角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同理。
21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22、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3、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4、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亦属此类。
25、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26、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27、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28、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9、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0、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强调整体的作用。
局部离不开整体,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