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思考

合集下载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费琛【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

本文就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新天地”的改建为例,提出从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强化规划控制,实现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扩大舆论宣传,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使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建筑遗产;管理机制【作者简介】费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一、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8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存城市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古建筑、遗址、墓葬、碑碣、名胜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

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于1982年2月8日批转了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批准了北京等24个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自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正式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从此兴起。

20多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了保护措施,开展了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冷静观察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管理体系落后,保护措施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遗产方面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以“被动静态的保存”为主,在管理体系上也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单向控制和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表面管理”的现象。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说课稿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说课稿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和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课堂反馈,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说课稿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2课,主题为“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现代世界的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新闻报道、学术文章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视频资料: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纪录片、访谈节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
4.教学软件:利用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讨论、问卷调查等,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2.搜集与我国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中地位和作用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下节课的课堂分享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知识竞赛:设计关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成都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成都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经济发展的成都也积极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本文将从成都的生态环境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关于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成都的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成都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空气质量、水质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 空气质量成都作为一个大型城市,工业发展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尤其是冬季取暖季节,燃煤污染也日渐严重。

成都的空气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对居民健康和城市形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水质污染成都地处长江上游,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原因,成都的水质也面临严重挑战。

部分江河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 土地资源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片的农田和绿地被城市建设所取代,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二、成都的经济发展现状在生态环境问题的成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GDP总量持续增长,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 产业结构成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成为了城市经济的支柱。

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城市建设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

地铁交通、城市功能区划、产业园区建设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思考与建议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推动经济发展,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与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c.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村落、城镇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2.学生分享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天我们将学习《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这一单元,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村落、城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我国村落、城镇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a.村落、城镇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
b.不同历史时期,村落、城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村落、城镇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a.我国村落、城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不同地域、民族居住环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c.居住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关系。
通过此作业,让学生亲身感受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历史变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地区村落、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a.这些村落、城镇有什么特点?
b.你认为这些村落、城镇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1.为什么说气候问题博弈背后的实质是发展权之争?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应该减少多少?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很高,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技术落后,一般都达不到那么低的排放量。

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发展中国家尽管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高,但总量小,所以对气候变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发达国家。

他们的工业化历程都200多年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比我们少吗?欧美提高排放标准,旨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么买他的最新减排设备和减排技术,花掉咱们的外汇储备;要么减缓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对他们构成胁。

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

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

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

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

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浅议新形势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浅议新形势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中原 有的历史环境 , 甚至在重要 的历史环境 区拆 除那些 尚可
保存的历史建筑物 , 以及那些 用于区分不 同地段 的特征物和
树木 , 用新建的仿古建筑和所 谓的“ 历史环境” 取而代之 。这
对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来讲 , 无疑是一个灾难 。 用某一 历史朝代 的建 筑形式来 修建 为现代 社会经 济发
维普资讯
浅议新形势 下我 国历 史文化 名城 的保护
陈 俊 齐百 慧 ,
(. 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华 湖北武汉 407 ; 华南AT大学建筑学院 , 304 2 . _ 广东广州 5 03 ) 16 1
【 摘 要】 在对快速城市化、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 经济转型期等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所面临的挑战进
中人 口的增长 、 的发 展 , 经济 城市的现代化 、 工业化进 程的不 断加快 , 以及城 市面 积 、 高度 、 度的进 一步扩 张 , 市化与 密 城
城市扩张对城市传统景观和风貌的威胁也 进一步显现 , 而历
历史环境 , 甚至在重要的历史环境区用拆 除那些 尚可保存 的 历史建筑物的方法来建造这类仿古建 筑 , 则就是完 全错误 的
键时刻 。
造方式对历史街 区 行破坏性改造 , 历史文化名城 固有风 进 使
貌和形态遭 到严重破坏 , 许多珍 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简单拆 迁改造过程 中毁 于一旦 , 不仅破 坏 了名城特 色 , 割断 了其 更 历史 文脉。这些 “ l 月异 ” E新 的变化 , 不但是对历史 文化名城 资源的破坏 , 更是对历史文化 名城 的破坏 。
做法 了。因为真正的文物 建筑和 历史 环境保存 着历史 的信 息, 真正 的文物建筑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 f

2024年我国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思考

2024年我国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思考

2024年我国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思考一、历史环境演变概述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

从北方的茫茫草原到南方的热带雨林,从东部的辽阔海洋到西部的巍峨山脉,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从古代的农业开发、城市建设,到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每一次社会经济的飞跃都伴随着环境的演变。

早期的人类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恩赐。

人们顺应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森林砍伐、河流改道、土地开垦等活动频繁进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压力;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和生态保障。

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三、环境演变的经济影响环境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例如,水资源的短缺会限制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土地退化会影响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居住环境,进而影响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其次,环境演变还会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将受到限制或淘汰,而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将得到发展。

四、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

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和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其次,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知识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②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 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义在于指引我们对未来社会矛盾的把握。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解决人民的温饱、安居、幸福等实际问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义在于引导我们深入探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而引导社会变革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义在于引导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积极应对社会矛盾,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正文2.1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背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使得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社交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造成了影响。

新的社会矛盾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知识问题、文化认同、网络安全等方面,而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背景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变化过程,需要我们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系统的观察研究,来把握新时代社会矛盾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撑。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

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

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

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州府志》
14、15世纪,西欧也是稀疏地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中国只比西欧晚了两个世纪。 历史同样赋予我们发展自己的机会,可 遗憾的是几百年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 处在萌芽状态,已经衰落的封建王朝最 终败倒在欧洲资本主义脚下。 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西欧 截然不同?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 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 恤,……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 使人们无需同外界有太多交流,是落后 材料二:远在清代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指由南部 的封建经济的产物;惧怕外国势力的深 沿海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之马市。夷人贪而不亲,求 入,破坏统治秩序,是对西方殖民者的 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 一种消极抵御,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 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 矣。” 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中国封建社会进 ——引自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入衰落时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 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 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 信心,或着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虏来一 封,盲目自大;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 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过敏了, 思想。 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1、明朝一条鞭法 1581年
1)原因 A、明朝中后期,农民负担的赋役过于
沉重,不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而且 国家财政也面临极大困难。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3)内容:一条、银两、人丁、田亩 4)影响:减轻、松弛、适应、有利于

2024年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2023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

在这一年,我有幸参加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的研究,使我对当前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让我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更加紧密,国际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每一个国家产生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范围内爆发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新冠疫情、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全球经济和政治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好应对和应对的准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让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虽然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增长放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中国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也对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还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关注国家和社会的事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政策变化,如新冠疫情防控、打击腐败、推动改革开放等。

这些事件和政策的变化不仅对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关注这些事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对当前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而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关注国家和社会的事务。

4篇读中国历史心得体会(可供参考)

4篇读中国历史心得体会(可供参考)

4篇读中国历史心得体会篇一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次的党史学习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思考,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和潮流!下面,我就把我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及从两个“牢记”和四个“求”来说说我对党史的认识:党的历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努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

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自诞生90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英勇奋斗和奉献精神,书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

这部历史,无论从什么样的高度解读,对于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历史,它既是以往历程的丰碑,又是开辟未来的起点。

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动力。

是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站起来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日后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抗美援朝战争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1)政策:重农抑商,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①5.两宋┄┄┄┄┄┄┄┄②(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①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1)特点: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表现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③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④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⑤1.概况(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历史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演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再到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对这种新的状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解、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等。

在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思考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哲学思考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国家社会稳定和繁荣。

【关键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哲学思考,历史演变,原因分析,特点,趋势,措施,建议,转化,意义,坚持引领解决。

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中呈现出来。

在新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不仅对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和把握社会规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哲学思考在面对社会矛盾的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哲学思考不仅涉及到对社会现象和矛盾本质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途径的探索。

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哲学思考为引领,不断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找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解决之道。

只有不断强化哲学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矛盾的变化,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对西藏发展历程的深度思考

对西藏发展历程的深度思考

对西藏发展历程的深度思考引言西藏,这片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神秘土地,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自古以来,西藏的发展历程就充满了曲折与传奇。

本文将对西藏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度思考,分析其历史演变、文化特色、政治地位以及未来发展,以期对西藏的历史与现状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西藏的历史演变1. 早期历史西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就有人类活动。

那时,西藏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各部落间以游牧为生。

2. 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地区,建立了吐蕃王朝。

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吐蕃王朝繁荣昌盛,疆域辽阔,曾一度统治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

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地区佛教兴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 蒙古时期13世纪,蒙古帝国势力扩展至西藏,将西藏纳入其版图。

此后,西藏地区长期受到蒙古帝国的保护。

元朝时期,西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立官职管理。

4.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西藏地区仍保持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清朝统一中国后,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二、西藏的文化特色1. 宗教文化西藏地区的主要宗教为藏传佛教,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促进了西藏地区文化的发展。

此外,西藏还有独特的藏族文字、艺术、建筑等,均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 民间文化西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如锅庄舞、藏戏、唐卡等,均为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此外,西藏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俗和节庆活动也独具特色。

3. 自然与人文景观西藏地区自然风光壮丽,有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圣湖纳木错等。

同时,西藏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

三、西藏的政治地位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此后,西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区,享有自治权利。

2. 当代西藏政策近年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西藏的发展。

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明,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则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和“卜五”计划纲要强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在未来5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面超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城市体系的总能力(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3名的国家行列,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将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8%提高到75%以上,具有容纳1卜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

但是由于政策性和体制性的障碍,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导致了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现状、面临的难题、城市亿水平滞后的负责影响以及加快城市化的意义、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制度创新以及转变观念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旨在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相关制度的研究,能够在推进城市化发展中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政策AbstractItisexpressedontheurbanizationofthedevelopedmarketeconomynationsthatthetransferandconcentrateofpopulationisjustthemanifestationofthecityturningThegatheringoftheeconomicactivitiesisitsmaincontentsandtheeconomicsstructuralchangeinsocietyisthenthesubstanceandcoreofthecityturning.Facingthetrendthattheeconomicworldenhancesincreasinglyand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systemgraduallyestablishes,pushingforwardtheprogressofChinesecityturninghasalong—termimportantmeaningtopromoteourcountryeconomyincreasingandsocietydevelopment.Thenationaleconomyofourcountryand15thNCCPplanedprogramemphasizesthatitmustexpeditetheurbanizationcourse,andconstructwholewell-societyandachieveThethird-steptacticaimofmodernizationconstructThereportingof16thNCCPalsobringsforwardcity.town’sroadofcharacteristicchina,exceedsurbanizationlevelofmiddle—developmentcountry,obtainsthefrontofthirdcountryprocessionofcitysystem’swholetimecapabilityoftheworld,realizescitypersistencedevelopmentandgoodcycleattimsameItwillraisepresenturbanizationratefrom38%to75%andaccommodatepopulationsfrom11to12hundredmiHionatabout50yearsMoreover,formingmoderatestructure,mutualfunctionandmaximizeprofitofcitysystemofbigcity,middlingcityorsmallcityBecauseofpoliciesandsystemsholdbaektolimittheprogressofChineseurbanization,leadtotheurbanizationlevellagtheindustrializationleveldistributeunproportionofthecityareaetcItbringsaseriesofnegativeinfluence,tooThethesisdeeplyanalyzesdevelopmentsituationandfacingdifficultofchineseurbanizationbringsnegativeinfluencebecauseurbanizationlevelislow.Andbring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furtherspeedingupthedevelopmentofChineseurbanizationfromthreeaspectsincludingdevelopmentmodes,systeminnovationandchangingideasThethesisaimsatrevealingsomeviewpointthroughanalyzesofdevelopmentsituation,facingdifficultandstudiesofcorrectionpoliciesofChinesecurrentlyurbanizationKeywords:city-turning,road,policy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考引言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诸多发展中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城市化。

关于经济新常态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关于经济新常态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说史的演进发展看 ,还是从世界 经济演变 史来看 ,任何 一个经 济体 的发展都 可能有 生产 力能量集 聚和集 中释放 而形 成超 常规增 长 的发 展时期 ,但 必然看 到 ,这种现 象是超 出一 般规律 的一种非常态 。从我 国的情况看 ,由于 “ 文革” 时期 生产力进步 因素长期被压抑 , 人 民物质生活水平整体 贫 困低下 所形成 的 、长期 不能得 到满 足 的 “ 需 求” 冲动 ,在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 四个方 面 ,全面 阐述 了新 常态呈 现 的新特 点 ;从消 费需求 、投 资需求 、出 口和 国际收 支 、生产 能力 和产业组织方 式 、生产要 素相 对优 势 、市场竞 争特 点 、资源 环境 约束 、经 济风险积累和化解 、资源配置模 式和宏 观调控方式 等九个 方 面 ,深刻 分析 了新 常态 的表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持 续保持 了 3 0多年 的高 速增长 ,创 造 了独 一无二 的世界 奇迹 ,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和走具有 中 国特色社 会主义 道路 的发展必 然 。但 是 ,经济 发展 有其内在规律 ,违背 了这个规律 就不是历史 唯物 主义和辩 证唯物 主义 。无论 是从经 济学


正 确认 识 经 济 发 展新 常态
经济新 常态是一个含义 丰 富、具 有深 意 的重 要表 述 。在去 年底 召开 的 中央经济 工作 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从 增长 速度换 挡 、发展 方式 转变 、经 济结 构调 整 、发展 动力转 换

01 3・
全 球 化 2 0 1 5年 第 8期
开放政策的催生下 ,形成一定条 件下 的生 产力能量 集聚 和释放 ,经济 在一定 时 间段 出现 超常规增长是必然 的。随着生 产力集 聚能量完全 释放 出来 之后 ,经 济发展 过程必 然面 临 生产力技术 构成 提升 的调整 、酝 酿 和重组 ,经 济增 长必 然也 会 随之进 入 调整 期 。此外 ,

有关发展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有关发展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有关发展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有关发展的心得体会篇1发展是第一要务,对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契合了三大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因革演变。

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

成功经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主要反映在脱离实际、凌空蹈虚上。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企业简单模仿、与创新趋势渐行渐远,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大型企业孤芳自赏、无视国际趋势,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

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高度尊重知识、人才、创新,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目前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我们在第91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思考【内容提要】该文分析中国历史环境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生产的影响。

现今中国的环境特点,是20XX多年环境变迁的继续。

在今日环境状况下,经济生产需要新的发展方略与环境改造。

【关键词】环境演变/经济生产/生产布局与环境【正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环境演变,从环境演变中制定人类发展决策,这对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设计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重心的迁移环境考古发现,中国在距今3000—2500年前时(约春秋、战国),环境发生过一次大改变。

这次改变,使中国由距今1万年—3000年的温暖湿润气候期,转变为干凉气候期。

温暖湿润气候期中,中国北方(秦岭、淮河以北)气温高,雨量多,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年降雨量比现在多100—200mm。

当时黄河流域河流、湖泊众多,植物生长期长,喜暖湿的亚热带植被生长丰茂。

犀、象、猕猴、獐、鹿、驼鸟、扬子鳄、竹鼠等对气温条件要求高的动物也在此地大量生存。

当时亚热带气候作用于北方的母质黄土,形成一层肥沃的棕褐色农耕土。

数千年前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气候、水源、生物和土地环境中,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黄河流域文化。

从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至于纪史以来的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乃至东亚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距今2500年前时,中国气候转入干凉阶段。

这一阶段中,黄河流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温带,降水量剧减,河流干涸,湖泊消亡,中国沿海海平面下降约2m。

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曾是河湖广布的地方,由于海平面下降,水流东渐,逐渐形成大片平原耕土,仍属亚热带气候区。

水、热资源充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故秦、汉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南迁移。

战国以前,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

战国时,苏秦描述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战国策·秦策》)。

到东汉时,关中的天府之称已让位于既有亚热带气候、又兼有都江堰水利枢纽的成都平原。

班固《两都赋》中赞扬关中时只说,“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晋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跃为全国之首。

《晋书·诸葛恢传》称,“今之会稽(长江下游),昔之关中。

”隋、唐时,北方地区物产,已远远不够维持朝廷费用。

于是隋、唐不得不修筑大运河,为军国之计,“常转漕东南之粟”。

《新唐书·权舆德传》称,“天下之计,,仰于东南。

”《昌黎先生集·送陆歙州诗序》中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宋以后。

中国逐渐流传出“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语。

战国以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为一年两熟。

《荀子·富国篇》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而今这一带却只能两年三熟,战国前黄河流域生长芒果、柑橘、荔枝、梅、枇杷、樱桃、猕猴桃、竹、棕榈、栎、八角枫、山毛榉等植物资源,至今,这些植物在这一带已大多绝迹。

春秋、战国环境变化中;中国北部气温约下降2℃。

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某地气温下降1℃则相当于向高纬度(向北)推进200—300km。

由此推想,战国前这次环境变化,中国北部丧失了大片耕作区。

长城,在历史上是我国农耕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

把秦代长城同明代长城相比,后者向南退缩了200—400km。

战国以后,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是伴随着南方的环境演变进行的。

南方环境演变包括:(1)气候环境的变化。

(2)气候变化后造成的地貌环境的变化。

气候环境变化主要是气温略有降低,但仍保持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

地貌环境变化,主要是水域面积减少、大片农耕地产生,以及因水域减少造成的便于人居住和交通等。

譬如,西汉以前,在鄂东、皖西分布有古九江。

鄂东江北有西北—东南向的大别山,江南有西南一东北向的幕阜山。

大别山、幕阜山夹江相峙,形如隘口。

古长江在鄂西、川东冲出狭窄的三峡,漫游“极目楚天舒”的两湖平原(湖南、湖北)后,又在此隘口被山势所缚。

江水过此隘口,因地势坦平,遂分成巨大的扇状分汊水系,然后在下游汇于安徽古彭蠡泽。

其分布范围约为今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和安徽省宿松县、望江县以及江西省九江市等,“九江”,意为江水流道很多(九为虚数,泛指多。

《禹贡》“九江孔殷”,意为九江水域宏大、宽广。

西汉前江水水域大、占地多,故不利于人们生产和居住。

东汉后,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水量减少,古九江江水逐渐归入一条主泓道,为长江两岸产生大片耕地提供了条件。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因雨误期。

被迫起义。

大泽乡即今安徽省宿松县龙感湖区域。

该区域正是古九江的下游汊道区。

陈胜等人在此遇雨误期,是因为有古九江的特殊地理环境。

东汉以后,古九江主泓道定型,其它汊流断流、淤废,古九江流域遂有大片农耕地得以开发。

环境演变,使黄河流域由“天府”之土成为贫瘠的黄土高原和干旱区,使长江流域由“地广人稀”变为“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鄠、杜之间(原关中平原)不能比也”(《宋书·孔季恭传》)。

环境演变,导致了北方植被,动物群、农作物生态等方面变化,同时也使中国北部大批人类居住区和耕作区丧失。

2 中国南、北不同环境下的经济开发战国以后,当中国北部由湿润气候转变为干旱气候,水、热资源不利于农耕生产时,中国北部农民不得不更加勤垦的精耕细作,用繁亢的劳动来和自然环境作斗争。

《齐民要术》是秦、汉至北魏时期。

中国北部农耕技术的总结。

该书中的耕作技术,一直是中国旱地耕作方法的典范。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保墒防旱。

具体方法有秋日深耕收蓄雨水、冬日压雪、堆雪,以及严格实行耕、耙、耢、锄等。

中国北方“春多风旱”“春雨难期”,《齐民要术》强调。

一待开春,要立即耕地,防止气温上升后地表水风干、蒸发。

春耕之后,要立即耙地。

耙地能使耕土变得碎、细,切断、打乱土壤毛管水通道,把土壤中的上行水阻断在细土层之下。

耢有盖压之功、可以使地表的松土压紧,减少土壤通风,防止土壤水分消失。

锄地一来除草,同时也切断了土壤毛管水上升、蒸发,《齐民要术·杂说》有“锄头三寸泽”之说。

《汉书·食贷志》也记载,汉代搜粟都尉赵过,曾在黄土高原广泛推广“代田”。

所谓“代田”,就是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农耕技术。

其方法是在田地开沟起垄,在沟中播种。

此方法后被干旱区广泛延续使用。

从唐代诗人高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中写道:“去秋虽薄熟,今夏又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刘开扬注《高适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反映了黄河流域少雨、舄卤(土地盐碱化)和人们勤于耕耘的历史情景。

数千年来,在中国北部环境变得失却往日之“天时”时,北方人一直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利”进行粮食生产。

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使用粗放的二圃制、三圃制耕作方法时,中国人却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出了精耕细作的旱地耕作技术。

在中国北方发展抗旱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时,中国南方则大力发展水稻田,垦殖梯田(山田),培育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明代初期包汝楫《南中纪闻》描述长江中游在河、湖滩涂造田时说,“楚地滨河、湖处淤田,往往弥望无际,共开垦成畦首,动辄千亿,真天地间未壁、辟之利也。

”南方发展水田之极者,甚至在深水薮泽和浅海中出现了“葑田”。

宋人陈* 《农书·地势之宜篇》载,“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

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

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溺。

”据其他史料记载,葑田的历史,在南方可追溯至唐和西晋。

南方水、热条件好,其山坡地也大有所用。

唐、宋以后,南方山坡普遍推广了梯田,扩大了种植范围,在《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述中有“江西良田多占山冈”之说。

南方经济作物品种多、产量大,其中以桑、果、竹、茶、甘蔗为要。

南方盛产丝绸和茶。

茶税已是当时一项重要税收来源。

《本草纲目·茗·集解》中说,“茶之税,始于唐德宗.盛于宋、元,及于我朝,乃于西番互市易马。

夫茶一木尔,下为民生日用之资,上为朝廷赋税之助,其利博哉。

?在唐代时,南方甘蔗加工成糖,散布天下(《本草纲目·沙糖》)。

南方经济开发,在明代时已涉及于海南特产。

例如,人们喜爱的沉香木,明以前都是海外舶来,后来海南沉香开发出来后,其质量最优,反而胜于进口沉香。

《本草纲目·沉香·集解》中说,沉香木“占城(越南)不如真腊(柬埔寨),真腊不如海南黎峒。

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

”从上所述可看出,南方环境变化后,不仅耕地增多,而且经济项目还向多方面发展。

3环境演变中南、北环境的变化特点环境考古证明,战国时中国气候进入干凉后,中国气候一直持续干凉,并有加剧迹象。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人类长期进行旱地耕作,大量索取生物资源,中国北方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愈来愈少。

中国南方则因水、热资源充足,水稻田集中,水与耕地环境可供人类持续发展。

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干旱气候下生物资源极为宝贵。

《管子·轻重甲》道,“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天下王。

”《吕氏春秋·仲冬纪》记。

“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掌山泽之官)教导之。

其有侵夺者,罪不赦。

”《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大旱,郑国国君派屠击等人去管理桑山。

屠击等人私自砍伐了桑山树木。

郑国相国、着名政治家子产说,管理桑山,应该是培植树木,你们却砍伐树木。

这罪恶太大了!于是夺掉了屠击等人的官职和封邑。

这个故事表明,北方的郑国在干旱气候背景下,人们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对破坏环境的人,连封邑贵族也不容。

黄河中游陕北榆林地区,过去是“畜牧为天下饶”的上郡(《史记·货殖列传》)。

文物考古中发现,秦、汉时期此地还生长有众多水禽、草原动物和森林动物。

如今,榆林地区已成为浩瀚的毛乌素沙漠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

东晋时,陕北无定河流域曾被匈奴人盛赞“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

”曾发动十余万匈奴人在此地建立统万城。

至唐代后期,这里已“飞沙成堆,高及城堞。

”宋代时,统万城“深在沙漠”,朝廷明令毁弃。

无定河流域环境变成沙漠和沙漠覆盖的沼泽,不仅不可能居住,交通也很困难。

《梦溪笔谈》卷三记,“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濒濒然如人行幕上。

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驰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

”《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记,“内史王中正率泾原兵出麟州,渡无定河,循水北进,地皆湿沙,士马多陷没,糗粮不能继。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沙漠化与盐碱化极易发生。

战国晚期关中平原严重盐碱化,秦国修筑数百里长的郑国渠,“用注填阏之水,溉盐卤之地万余倾”(《史记·河渠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