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哲学内涵概要

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哲学内涵概要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理念”
(霍 因华 解 决德 城的 市田 过园 大城 产 生市 的 问 题 而 生 ) 发展极限 有机平衡 动态管理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 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 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 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 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第四部分:
总结
“生态”的定义
狭义:
自然生态
广义:
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多个 方面的整体生态
“生态”一词的起源
“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 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 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的本源是它的广义解释,亦即阐述本体 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它的核心内涵 就是“关系的和谐”。
朴素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芝加哥古典生态学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正式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相关阐述: N· 扬诺斯基(N· Yanitsky,1984)、理查德· 瑞杰斯特(RichardRegister,1987)、 罗斯兰(Roseland,1997)、黄光宇(1992)、马世骏、王如松(1994)、 沈清基(1998)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提出过程
“生态城市”不同于“绿色城市”,它是以“人 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 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 系统。
英文说法:
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可推广的“生态建筑”必须是经济上廉价的(长期运营 的经济、环境、能源总成本最低)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位原理
请输入内容
环境承载力原理
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原理
城市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原理 系统整体功能最 优原理
食物链原理
城市生态位原理
请输入内容
环境承载力原理
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原理
城市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原理 系统整体功能最 优原理
食物链原理
环境承载力原理
•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 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 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 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 度上。其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 有限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城市生态位原理
请输入内容
环境承载力原理
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原理
城市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原理 系统整体功能最 优原理
食物链原理
城市生态位原理
请输入内容
环境承载力原理
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原理
城市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原理 系统整体功能最 优原理
食物链原理
(三)食物链(网)原理
• 广义的食物链原理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时, 首先是指可以通过废料、下脚料为轴线,以 利润为动力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即企 业连在一起。城市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原料, 是相互提供的。 • 例如: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的原 料,某些企业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企业 生产的原料。如此之间反复发生密切的联系, 从而可以根据一定目的进行城市食物网的加 链和减链。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演讲者:丁蒙蒙 制作者:曹净净 李云藏 搜集者:曹艳红 甘雨薇 刘梦洁 李垚晨 庞春花
内容
•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 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01-第一章-城市生态学绪论-城市生态学课件-海南大学(共九章)

01-第一章-城市生态学绪论-城市生态学课件-海南大学(共九章)

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 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 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

1.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 2.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 3. 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
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
图1-3

哈里斯(Harris), 厄曼(Uiman)提
出了多核理论,指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 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 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 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 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 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二)卫星城与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 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 (Agenda)。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 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

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 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 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 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 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 列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 资源紧张、工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 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 业困难等等。(3R, reduce, reuse, recycle)。

《城市生态学理论发展脉络与历程》.

《城市生态学理论发展脉络与历程》.

城市生态学理论发展脉络与历程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 20世纪初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领域生态学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流派。

在当时这些社会科学家看来, 人类社会与动植物生态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 因此, 可以发展形成社会科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而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来看,美国在 20世纪初城市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无经验和生活的捣乱确实有点儿像自然界中的生存斗争。

正是在这种主客观条件下, 人类生态学理论在意帕克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家的倡导下诞生了。

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 20世纪初创立的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就是在当时产生的。

第一章:古典人类生态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对城市,对生态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理论漏洞,但即使如此,城市生态学的先人们也留下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并标志着城市生态学开始孕育并初步发展。

在这一阶段, 生态学家用“社区” 来描述由栖息者和居住着构成的生态体系, 且一个社区包含组织性群体共生性与资源竞争性这三个最基本的形式。

关于社区的生态性质, 帕克的观点是为代表, 他认为生物层面和社会层面构成了人类的社区。

对于古典人类生态学而言, “空间” 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 麦肯齐以“集中” 和“离散” 分析并探讨了社区的空间过程, 并以交通形式的分析工具将美国人居住生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航运为主要交通形式, 第二阶段是铁路的出现,第三阶段则是汽车和公路系统的出现。

由于“空间”这一概念是古典生态学的焦点,因此古典城市生态学家希望发展处一种模型, 能将城市运动的过程揭示出来, 其中的代表有伯吉斯的“同心圆” 说,霍伊特的扇形说以及哈里斯与厄尔曼的核心说。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古典人类生态学逐渐遭受各方的批判, 集中体现在生物性与文化性两个层次的质疑和批判, 各方认为古典人类生态学家过于注重生物性因素在社会中决定作用从而忽略了社会性的因素, 其次也有对古典人类生态学家们关于城市空间成长模式的批判,以及对“自然区域”概念和“生态谬论”的批评,这些批判致使古典人类生态学走向帅路。

《城市生态学》课件

《城市生态学》课件
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减少能 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色建筑的实践
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措施,如采 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设备 ,推广节能技术等。
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活的概念
01
提供优美的绿化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维护城市生态系统
02
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形象
03
通过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景观效果。
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保护
保护城市水系的水质,确保居民的饮 用水安全。
防洪排涝
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水患 灾害对城市的威胁。
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设计,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生态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
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降低建筑对环境 的负荷。
生态修复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提高城市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绿色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 通对环境的污染。
雨水管理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管理,减轻城市 排水系统的压力。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总结词: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
• 详细描述: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环境的研究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其次,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关注城市中生物种类的分布、数量和动态,以及生物 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此外,城市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也是研究重点,探讨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以及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反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是城市生态学的核心目标,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平衡。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一、生态学(ecology)(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1.基因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

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①物种的生活史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3.种群生态学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

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

以下是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主要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在中国进行城市化的初期,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此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环境影响和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方面的研究。

2. 生态城市理念引入(90年代初): 随着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开始引入“生态城市”理念。

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生态原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时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诊断转向规划和设计的实践。

3. 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2000年代初至今):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

各地开始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发展向更为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城市设计、绿地系统、水资源利用等细致的方面。

4. 科技创新与综合评价(2010年代至今):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生态模型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更为精细的监测和评价。

同时,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使得城市生态学更加系统和综合。

5. 新时代城市生态治理(2020年代至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与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

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问题,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强调如何在城市治理中实现生态优势。

总体来说,中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呈现出从关注问题到强调规划、设计,再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生态学将继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生态学(1.2.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城市生态学(1.2.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科学来自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认识事物客观规律性的总结,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1.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尽管城市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的各个分支中比较年轻,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自城市问题一出现就有了。

在20世纪前的城市改建中,无处不洋溢着城市生态学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故将20世纪以前的发展时期称为萌芽阶段。

例如古代中国的土地合理布局和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合理比例的思想,巴黎的改建与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等。

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工业在城市地区内集中起来,城市也愈来愈大,城市中出现了大片的工厂和其他功能区,完全改变了封建时代城市功能单一的状况。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财产的私人占有,近代城市中许多矛盾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加剧。

如布局混乱、工业污染、房荒严重,交通堵塞,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逐渐地引起了各国统治者的注意,试图找出一些办法,着手对这些充满矛盾的城市进行改造。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首先,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公元前390年后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思想的认识。

主要观点有(1)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2)主张增加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并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

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

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到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二)巴黎的改建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三、蓬勃发展阶段
1971年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 (MAB)计划,使城市生态学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现阶MBA段研究的重点: (1)建立并检验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各 种模型,并用于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决策及一些福 利标准和环境质量的比较; (2)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流的关系及对环境作用的 研究; (3)通过对城市地区生物学产量的研究及能量、资 源的合理及循环利用的研究,以减少周围地区的负 荷和资源的供给。 (4)城市绿地管理的研究。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一、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需要生态思 想的介入 1848年最早制订了《公众卫生 法》。

1898年由F.霍华德创立了“田园 城市”的规划理论,影响深远。 “田园城市”的概念主要是确定 职业与居民的正确关系,确定优 美的环境素质,土地使用模式以 及城市的财政、行政与城市最优 规模之间的关系,从而描绘出一 个理想的城市规划方案。“田园 城市”最后改称为:“IFHP”(国 际住宅与城市规划会议),谋求 现实地解决城市问题。
从20实际60年代开始,法国学者集中研究了“区域发展规划”,重 点是研究核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例如著名的英国“东 南研究计划”(south-east study),苏格兰的坎伯诺得 (Cumbernauld),英国中部第三期新市镇,美国的河流流域研究 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发展规划。 二、解决城市问题(包括城市环境问题)需要生态学思想 (一)城市问题产生根源 1.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1)城市的集聚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 现。现代城市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是社会政治 活动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又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2)城市的稀缺性 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 如城市中植被稀缺、生物(除人类外)、水源、光照、清洁空气、 能源、土地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1.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1)城市的集聚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 现。现代城市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是社会政治 活动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又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2)城市的稀缺性 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 如城市中植被稀缺、生物(除人类外)、水源、光照、清洁空气、 能源、土地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
2.人们对自然环境(包括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 了人们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失误,使城市问 题不断加剧。
(二)城市发展需要生态学思想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1.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2.国外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有生态思想的萌 芽。
• 公元前600年,希腊地理学家美勒提出生态 区划设想。
• 公园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提奥弗拉斯特 注意到植被分布与气候、土壤的关系。
•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二、初级阶段
• 20世纪初,国外一批科学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 城市问题的研究。
• 1904年格迪斯《城市开发》 • 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 •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了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定义
• 城市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Human Ecology)的创始人帕 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于本 世纪20年代提出。芝加哥学派是以美国芝 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及 其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统称。兴盛于上世 纪20~30年代,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 先河。其代表人物有帕克、伯吉斯 (E.W.Burgess)、麦肯齐 (R.D.Mckenzie)等。该学派以城市为研 究对象,以社会调查及文献分析为主要方 法,以社区即自然生态学中的群落、邻里 为研究单元,研究城市的集聚、分散、入 侵、分割及演替过程、城市的竞争、共生 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结构和调控机 理;运用系统的观点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 体,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认为它是 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最 终产物表现为它所培养出的各种新型人格。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08年首届中加城市生态化建设论坛在京举行 ,同年6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中国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中国河北城市规划建 设博览会”在廊坊落下帷幕。 2009年6月3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中新生态城服务中心举行,听 取了生态城工作报告,研究讨论生态城城市设计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与新加坡有关企业签署 了合作备忘录,生态城科技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2009年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 题组统计出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的排名,前十名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 建、江苏、天津、广西、山东、重庆。 2010年1月1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深圳举行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 架协议签字仪式。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000国务院颁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3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 2006年,先后制定了《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试行)》和《国家生态县、生 态市考核验收程序》,对生态城市建设、验收、评价、考核等工作提供了具体的考查标准和有 力的政策指导。 2007年6月7日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的通知》(城建函[2007]196 号),研究确定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威海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常熟 市、昆山市、张家港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2007年11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 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城市生态学(1.2.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城市生态学(1.2.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城市生态学(1.2.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科学来自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认识事物客观规律性的总结,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1.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尽管城市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的各个分支中比较年轻,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自城市问题一出现就有了。

在20世纪前的城市改建中,无处不洋溢着城市生态学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故将20世纪以前的发展时期称为萌芽阶段。

例如古代中国的土地合理布局和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合理比例的思想,巴黎的改建与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等。

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工业在城市地区内集中起来,城市也愈来愈大,城市中出现了大片的工厂和其他功能区,完全改变了封建时代城市功能单一的状况。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财产的私人占有,近代城市中许多矛盾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加剧。

如布局混乱、工业污染、房荒严重,交通堵塞,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逐渐地引起了各国统治者的注意,试图找出一些办法,着手对这些充满矛盾的城市进行改造。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首先,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公元前390年后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思想的认识。

主要观点有(1)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2)主张增加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并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

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

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到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二)巴黎的改建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

第2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第2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理论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规律,结
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
应用上: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
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2 城市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需要生态思想的介入: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 – 勒· 柯布西埃的《明日之城市》; –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学者“区域发展规划”研 究;
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
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农抑商”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2.2 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生态学思
想开始应用于城市问题的研究。
–1919年,霍华德(E. Howard)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
1)生产生态位:
……
1984年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
科学研究会”,会上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 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
1988年,《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期刊在天津出版发行,
1989年马传栋编写了《城市生态经济学》,1992年于志 熙编写了《城市生态学》,1993年杨士弘出版《城市生 态研究》, 1993 年董雅文编写了《城市景观生态》和 1998年沈清基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等。
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
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 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
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定义2: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
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 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 的合理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优势的新型生态 系统。
定义3: 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 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 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 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
城市与其 周围环境 的联系

城市的形成(三次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第一次:畜牧业与农业分离——聚/部落(城市胚胎)
第二次: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产生聚落中心 第三次:手工业与商业分离——“市”(集)形成 私有制产生——聚落争斗防卫——“城”(镇)形成

城市的发展
自然条件:大河冲积平原区;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冲破自然束缚向外扩张拓展
水文、气候、土壤等以及有关城市交通、人口居住、环境
美化方面的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及规划研究 系统动态调控方法研究 ; 城市生态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为其城市规划、环 境管理与决策者提供信息、方法和知识支持; 城市交通、供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物质回收再利用,促 进社会、自然和谐研究;

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结 构与功能的研究; 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 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

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包括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
研究,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 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建立相应的政策、 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加强生态城市的能 力建设;增强居民生态意识教育和培训;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生态学发展简史,四个阶段

生态学发展简史,四个阶段

生态学发展四个阶段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18世纪至19世纪初开始,人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察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农牧渔猎等生产活动,对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环境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形成期:这个阶段大致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标志着生态学的正式诞生。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为后续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发展期: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

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发展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然后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这个时期的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4. 综合与应用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生态学研究开始更加注重系统综合和应用,强调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城市⽣态与城市环境-城市⽣态学及其基本原理城市⽣态学及其基本原理第⼀节城市⽣态学的概念⼀.城市与城市⽣态学的定义绝⼤多数的城市(city)都是从农村、集镇发展⽽来的。

因此,⼀般词典都把城市定义为⼈⼝集中、⼯商业发达、居民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化中⼼。

但是为了更明确区分城市与农村,可科学地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经过⼈类创造性劳动加⼯⽽拥有更⾼“价值”的⼈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类⾃⾝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类进步的合理的⽣活⽅式之⼀,是⼀类以⼈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态系统(ecosystem)。

城市⽣态学(urban ecology)是以⽣态学(eco1ogy)的概念、理论和⽅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门学科,既是⼀门重要的⽣态学分⽀学科,⼜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个重要分⽀学科。

城市⽣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个⽣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以外,更多地把注意⼒放在全⾯阐明它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

城市⽣态学采⽤系统思维⽅式,并试图⽤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态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与城市环境(其他⽣物因素和⾮⽣物因素)相互作⽤形成复杂的⽹络系统,因⽽使城市体系的中⼼问题仍然是⽣物(⼈)与环境的问题,因此,从⽣态学⾓度⼜可把城市系统称为城市⽣态系统。

早在1925年麦肯齐(R.D.Mckenzie)就把城市⽣态学定义为“城市⽣态学是⼈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城市环境影响这⼀问题的研究”,这⼀定义⽐较侧重于社会⽣态学的内容。

⾃那时起,随着城市⽣态学研究的发展,对城市⽣态学概念的理解也⽇益深化。

如今,⼀般把城市⽣态学定义为:城市⽣态学是研究城市⼈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门学科,城市⽣态学将城市视为⼀个以⼈为中⼼的⼈⼯⽣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上旨在运⽤⽣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资源利⽤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常 州、苏州、广州和石河子等城市都进行了城市生态研究 工作,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
上海市的城市生态研究, 主要有:
①上海典型街区和卫星工业城镇的生态研究,能量 利用和能量流动格局研究、水和其他物质利用和循 环利用的研究、居民生活环境的研究和典型区域或 城镇的生态研究;
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
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 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
主要理论: 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 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最愿意和有价 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 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例如,美国 许多城市的内城地区通常为少数民族居住区。
帕克的追随者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体的 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 的优势。此外还将类似植物的侵入,演替概念应用 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 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
1975年巴黎“人类居住地综合生态研究”工作会议
1977年波兰的(“城市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协调 会议上,正式确认“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 其他人类居住地”。1975年正式列入UNESCO “MAB” 国际计划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专题 是该计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 志(Urban Ecology)。
括大气、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行为、土 地利用、人口统计学与健康和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
4、1980年后, 主要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循环,以及城市生 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研究等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以人口为基本 变量,探讨城市人口生物学特征、行为特征和 社会特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霍华德(E. Howard) 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 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 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 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 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 会受托掌管。 (见图1-1)
(三)新建的大城市
巴西利亚规划(planning of Brasilia)--从平 地建设起来的新城。
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 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年巴西宪 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 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 利亚,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
②上海郊区乡镇的生态研究,近郊乡镇的生态区划 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农工商复合的农村系统优化模 式的开发研究、城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预测 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③上海农牧渔副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工程研 究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 关系,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如热带 雨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 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 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 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 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 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 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 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意大利罗马,涉及到的内容有:交通、能 源、城市扩展、污染、动植物区系和土壤等 环境条件多个方面。
日本的城市生态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71~1974年,城市环境影响下的动植物、微生物群 落的动态以及城市环境的特征;
2、1975~1977年,以动植物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3、1978~1980年,是以人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包
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 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 在一 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
想。
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hool of sociology) 与芝加哥城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 (R.Park)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 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将生物群落学 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
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 4层的大 平台,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 也是全市的商 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 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 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 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城市绿化率 60%,人均100平方米。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 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
(2)以城市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 重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 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方面的研究。
(3)以城市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 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和城 市动植物与城市居民、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 系研究。
(4)将城市视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 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利用, 社会和自然的协调,以及系统动态的自身调节 等。
图1-3
哈里斯(Harris), 厄曼(Uiman)提 出了多核理论,指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 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 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 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 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 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二)卫星城与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 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 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 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 ➢1.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 ➢2.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 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 ➢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 有全套的服务设施。
1925年,伯吉斯(R.Burgess)提出 了城市的 “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 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 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 然生态的结果(图1-3a)。
赫特(H.Hoyt)于1933年提出了扇形理论
(图1-3b) ,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
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 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 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 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 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与美国和 加拿大当前许多城市的空间形成较相一致。
图1-1
1903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韦林(Welwyn)开 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 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 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 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四)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60’s,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的“人与生物圈”(MAB)计 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 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 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
最多不小于10: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 自迁居。 荀子(238B.C.)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 170A.D.,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 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 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 这些“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 发展。
(二) 巴黎的改建
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 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 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
巴黎的改建使城市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适应了当 时马车快速行驶的要求,以及后来出现的机动车交通。 1852年巴黎改建, 在改建中,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 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
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 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 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 急速发展起来,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 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 的发展。而1871年10月8日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 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以 新建房屋的需求。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芝加 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 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 派”。
1980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欧洲生态学会议,涉及: 城市系统的特征、人类活动对城市生境和生物群落的 影响及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德国法兰克福将城市与郊区视为一个生态 系统,用生物指标显示大气污染的情况,建 立了该市的敏感度系统模型,预测城市的发 展方向,并通过调控使城市向最优化方向发 展;
城市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 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主轴线长 6km,东段置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 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 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 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西段 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南北向轴线 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km,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 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 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 置格式基本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