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失败是成功之母教案 教科版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败是成功之母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2.懂得创造中会遇到困难,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活动准备:搜集创造发明的故事。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还记得《充气雨衣的故事》吗?创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现在有这样方便、舒适的生活,都源于人类的发明创造。创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
二、体验活动:一笔完成。
1.我们先来画一幅图,同学们数一数,老师一共用了几笔完成这幅图?
(老师画图,学生数笔画。)
2.提出要求:有人能只用一笔完成这幅图,你能想出好办法用一笔来完成它吗?注意笔画不能
重复。
3.学生尝试用一笔完成黑板上的图。
⑴两分钟后,请学生停下来,学生说一说在画图的过程中用了哪些办法,不能一笔画成的原因
是什么。
原因可能是:a四个圈各不相连
b圈与直线不相连
……
⑵找到一笔画不成功的原因,想一想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继续想办法,一笔画出图形。
4.交流:没有成功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还想了哪些办法,为什么没成功;成功的同学说一说自己
是怎样想到用这个好办法,成功地一笔完成图形的。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并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际,从中发现问题,找到
不成功的原因,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揭示课题
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经历了不同次数的失败,在失败中探索,找到原因,终于成功了,如果没有前几次的失败,也许你就无法成功,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板书)
四、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
1.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失败是重要的,在创造过程中,失败尤为重要。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大王,他就是在失败中获得成功的。
2.听故事,谈感受。
①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②学生谈感受
③学生讲自己收集的故事
④读爱迪生的名言
a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
b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
五、实践活动,体验失败与成功
1.创造之路是坎坷崎岖的,充满着荆棘和峭壁,惟有能挺过失败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2.教师:想亲自体验一下失败与成功吗?我这有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⑴我们的钢笔经常需要加墨水,挺麻烦的,有时忘了加,更是令人着急,天天带着墨水瓶,
又怕不小心砸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提议用“双胆钢笔”,你认为这个办法好吗?
你能设计一个“双胆钢笔”吗?
⑵学生讨论。
⑶学生学写备忘录。
有个小朋友,设计制作了“警用凉爽型太阳伞”,还写了备忘录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写备忘录可以把我们的设计制作过程记下来“双胆钢笔”,便于进行总结经验,更好地改进,它也是我们克服困难的见证。
⑷激发学生制作设计“双胆钢笔”的兴趣。
一个孩子用半年多的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他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正是创造所需要的。其实,我们也可以留下这样的备忘录,留下我们创造的痕迹。
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怕困难和失败,我们都可以创造,要勇于尝试创造;要知道在创造中困难与欢乐同在,汗水与笑声齐飞。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双胆钢笔”的设计与制作吗?祝你们成功!
六、活动延伸
设计制作“双胆钢笔”,并写好备忘录。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小小发明家刘晓梦》的故事。
2.听了她的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
二、创造广场,实践导行
1.教师:同学们,你们做过“鸡蛋撞地球”的游戏吗?“鸡蛋撞地球”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鸡
蛋包装后让其从三层楼高处落下,以鸡蛋不碎者为赢。
制作材料:生鸡蛋一只,包装材料不限。
包装要求:鸡蛋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部分暴露在外,包裹方法不限。
2.学生分学习小组商讨包装方法,并填写教科书第17页:我的创造过程1—3项
⑴我选择的包装材料:
⑵我选择这些材料的理由:
⑶我准备按以下步骤进行包装:
3.分学习小组进行游戏。
4.游戏后,展示自己的创造设计。
5.填写:我的创造过程4—7项
⑷在包装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是:
⑸我是这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⑹我的创造设计成功了(没有成功),原因是:
⑺通过这次创造设计,我的感受是;
6.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参加创造设计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共同分享创造过程中的快乐。
三、说一说,议一议
议一议:有人认为,创造成功了,是快乐的;也有人认为,创造没有成功也是快乐的,你的看法呢?
四、总结激励,延伸导行
教师:我们现在有多少发明创造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