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每个城市名字的由来
辽宁省西部5市(阜新、朝阳、锦州、盘锦、葫芦岛)简明县级政区

辽宁省西部5市(阜新、朝阳、锦州、盘锦、葫芦岛)简明县级政区阜新市阜新,名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1903年,析土默特左、朝喀尔喀、唐古特三旗地置阜新县。
1914年阜新县直属热河特别区。
1934年属锦州省及兴安南省东科前旗。
1940年,伪满当局将阜新县境内部分划出置阜新市,阜新县改设土默特左旗,1945年后,恢复阜新县。
1948年属辽北省。
1954年归辽宁省,1956年,阜新市为辽宁省辖市。
至2020年,阜新市共辖5区1县1自治县。
海州区:原为阜新县。
1940年析属置阜新市,并设海州区,1948年改第一区。
1980年复设海州区。
新邱区:原属阜新县,设新邱区公所。
1958年建阜新市第三区,1959年改设新邱区。
太平区:原属阜新县孙家湾一带。
1919年日本东洋拓殖会社勾结中国原京汉铁路局长丁世源在孙家湾矿区合办阜源公司,孙家湾地区逐渐发展起来。
1933年,随着日伪当局对煤炭资源的掠夺,矿工和居住人口大量增加。
1940年,孙家湾和今阜新镇等地划出置阜新市。
1948年全市设置3个区,今太平地区为第二区。
1955年改称孙家湾区,1956年更名为太平区。
清河门区:明1442年建清河堡,1503年)改称大清堡。
后金1622年更名为清河城。
1676年始称清河边门,简称清河门,属义州(今义县)。
1983年,设立阜新市清河门区。
细河区: 1954年设阜新市第四区,1955年改六家子区,1960年改城郊街道。
1984年阜新市郊区更名为细河区。
彰武县:彰武1902年始设彰武县,县名源于彰武台门。
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阜彰吐苏人民联合政府,属辽北省第五专员公署。
1949年改称彰武县,属辽西省。
1954年改属辽宁省直辖。
1955年改属锦州专署,1959年,改隶阜新市。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为阜新县,1958年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属锦州专区。
1959属阜新市。
朝阳市“朝阳”一名取自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
沈阳地名的由来

沈阳地名的由来一、沈阳地名的由来和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据考古发掘表明:距今已有7200年历史的“新乐遗址”上搭筑的草屋,是沈阳先民们遗留下的穴居式模拟建筑,也是沈阳汉族人的始祖们--华夏人,繁衍生息、群居劳作的家园。
1、侯城兴衰沈阳城建史始自于公元前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燕王在此击败了勇猛彪悍的以青铜短剑文化为代表的东胡族人后,修筑长城并建立了边哨“侯城”(辽东郡),委派大将秦开统辖该城。
古老的边哨侯城使沈阳真正成为了首城之始,并且也奠定了未来的城建基础。
延续至秦代和两汉,沈阳渐进发展初具规模,但仍沿袭旧名称为侯城。
西汉时辽东郡中部都尉治的治所,设在沈阳,是当时北部长城军事防线的要塞,其地位仅次于襄平(今辽阳)。
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载,秦置辽东郡,属幽州,设立十八县。
考古调查认证,今苏家屯区魏家楼子古城遗址就是西汉时期所建的高显县城;东陵区的上伯官古城遗址是东汉安帝时设置的高句丽县城;新民前当铺的大古城子遗址也是东汉安帝时设置的望平县城。
三国时,曹魏统一北方后侯城逐渐失去战略地位而遭到废弃。
东晋末年,高句丽族人攻占沈阳焚毁侯城,并在塔山设盖牟城。
2、沈洲城垣辽代·太祖初年,契丹族人进入辽东,在沈阳地区设立乐郊、灵源两县及岩州。
又在侯城地带修建方形土城,设置“沈洲”城,为辽·太宗的私城,属头下军州城。
其后,开始将夯土建立的方城进行了最早的城建规划。
当时的土城内开辟了十字交叉大道,并通达四方瓮城门楼。
并在城内外兴修了一大批佛塔和寺庙,如今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就是1044年(辽·重熙十三年)修建的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今新城子石佛寺的六角七层密檐砖砌“石佛寺”塔;新民公主屯的八角形13层密檐式砖塔(契丹·天赞三年;924年);以及辽·天祚帝时期建造传世至今的“石经幢”(大十面);此外,还有现已拆毁的苏家屯陈相屯塔山的“无垢净光塔”(1045年);新城子石佛寺七星山的“舍利塔”(1074年);沈阳古城北部的“崇寿寺”及“释迦佛生天舍利塔”(白塔;1107年)等。
辽阳各地名称来历考证

辽阳各地名称来历考证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姬职置郡,郡治襄平就是今日辽宁省辽阳市,辖大凌河以东,辽水以东,朝鲜清川江下游附近地区。
东北辽阳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新兴的城市。
因此既有很古老的地名,又有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地名,现在简单考证下辽阳一些老地名的来历,供大家参考。
有些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为了让大家知道,辽阳曾经有过这些地名,所以也给录入了。
(一)白塔区襄平,这个应该是辽阳最古老的的地名了。
《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这个襄平就是指现在的辽阳老城区。
辽阳名字的前身。
襄平街道办事处,襄平贸易城等带襄平的名字皆来源于此。
文圣,据《辽阳县志》记载,在明代洪武年间,域内曾有一座文庙,其规模宏大,气象森严,是当时儒家文化传载的圣地,文圣的名字就由此得来。
文圣区,文圣街道办事处,文圣路等地名路名也来源于此。
武圣,在辽阳老城西门外,也就是现在的西关,有座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关羽。
由于清代奉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所以关帝庙附近地区也叫武圣。
解放前小日本于1937年12月在辽阳老城西部曾设武圣区。
解放后政府在老城西部设立武圣街道办事处,武圣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辽阳西关关帝庙旗仓,顾名思义,就是旗人的粮仓。
清盛京户部在辽阳设立的粮仓,用于对辽阳八旗兵丁的平粜和借放。
民国二年废除.传说驾鹤升天的丁令威曾在此居住过。
今在东二道街有旗仓小区。
税课司胡同,现已成为中心路的一段。
南至新运大街,北至东大街。
明代此地设税课司(官署名,掌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清沿此设置。
清光绪20年(1894年),税捐局成立,遂取消税课司。
1906年在此地设启化学堂,后在原此设税课司小学,1994年改为逸夫小学。
怀王,在大什街东,清初为怀顺王耿仲明的府第,建有家庙,后来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造反被杀,府第被官府没收,家庙改为寺院,叫怀王寺,简称怀王,因此寺院周围地区百姓称作怀王,现设有怀王社区。
从这些地名的由来,见证大连百年历史!

从这些地名的由来,见证大连百年历史!2018-03-25 11:01大连大连行地名是借助语言中的词汇表示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
之前我们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大连的新老地名对比,但是作为一个区域的名头,每个地名的由来都有一番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大连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 西岗区 |西岗区名源于小岗子。
东关街至北京街一带有一条土岗,旧称小岗子。
小岗子地处大连原中心区的西边,所以又叫西岗子。
1946年2月西岗区政府成立。
| 中山区 |1945年11月,大连解放,大连市政府第一次区长会议决定,将敌伪时期的123个区改划为12个区。
当时的黑咀子区即是中山区的前身。
1945年12月,大连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黑咀子区改为中山区。
| 沙河口 |沙河口名称与马栏河有直接关系。
早年,马栏河下游河床宽阔,沙洲漫滩,人们称之为沙河,沙河入海处称作沙河口。
后来居民渐多,形成村落,就以沙河口为村名。
此沙河口名称由来。
| 甘井子 |清初是大连湾北岸一个渔村,名为黄山嘴子。
当时居民饮用的井水都是咸水,后来在后来523厂地方打出一眼甜水井,取其甘甜之意就叫甘井子,之后就当作村名。
1945年11月甘井子区政府成立。
Square!(斯怪儿)—广场这可是咱大连的一大特色啦~并且呢大连还是亚洲拥有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小小的广场有上百个呢!那么,它们的名字有怎样的故事呢?友好广场友好广场始建于帝俄国租借大连时期,日本租借时期称西广场,50年代为了纪念中苏友好而更名为友好广场。
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原名“圣德公园”,1954年,市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其改为“中山广场”。
奥林匹克广场大连奥林匹克广场是为纪念大连建市百年,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而建的广场,建成于1999年,是大连建市100周年的献礼工程,如今成为大连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八广场三八广场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租借大连时期,当时的三八广场叫“朝日广场”。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1. 引言1.1 沈阳名称的来源沈阳这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朝时期,当时沈阳被称为“盛京”,意为繁盛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建立金朝后将此地定为京师,取名“盛京”。
随着历史的变迁,元朝时期,沈阳被改称为“辽阳”,东北行省的治所也设在此地。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沈阳改名为“沈阳”并设为东北行省的都城,此后沈阳便沿用至今。
沈阳这一名称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说法是因为明太祖洪武年间,有一位郭姓将军在沈阳设帐练兵,他非常喜欢书法,每逢暇时便把自己创作的字画挂在帐幕上以便练习,后人便称其为“书阳郭侯”,后来沈阳就改名为沈阳。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当地有一座山,山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秫秸,秸秆在风中摇曳,当地人称之为“沈沈”或“旋旋”,太祖朱元璋听说后很高兴,便将沈阳改名为“沈阳”。
沈阳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其名称的来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了解。
1.2 沈阳古城的重要性沈阳古城作为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底蕴。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沈阳古城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曾经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通过对古城的研究,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军事布局以及社会风貌,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其规划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高超水平。
探究沈阳古城的建置过程和规划布局,有助于了解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沈阳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价值观念。
保护和传承沈阳古城,能够传承古代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技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发展。
沈阳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辽宁城市名称由来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1948年末由沈阳、浑河2区合并设沈河区,取两区名首字得名和平区:1949年成立和平区皇姑区:以境内皇姑屯得名大东区:以地处古城大东边门以东得名铁西区:以地处南满铁路(今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苏家屯区:1948年撤沈阳县,划苏家屯镇及其周围地区置苏家屯区,以驻地得名沈北新区:因位于沈阳市区北部得名东陵区:以境内有清朝努尔哈赤陵墓福陵(又称东陵)而得名于洪区:以境内于洪屯得名新民市: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巡检司移驻新民屯,以区别大小民屯故名新民康平县:光绪六年(1880年)康平设县,驻地康家屯,取其首字康,兼取太平之意,故名康平辽中县:因处辽河中游,故名法库县:一说因法库山得名,另据《法库县乡土志》载:旧称三台子,系镶白旗坐落,祗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聚族而居,置边门,后因名八户门,俗称巴虎门,法库其转音也大连市中山区:以辖区中山广场得名西岗区:因区内有一高地昔为山岗,县位青泥洼之西,故名沙河口区:以地处古沙河河口得名甘井子区:以境内有一甜水井得名旅顺口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马云、叶旺率兵由登州渡海赴金州,船至狮子口登陆,遂“旅途平顺”之意改称旅顺金州区: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改化成县为金州,以国号命名。
金州之名始此瓦房店市:新兴城市—瓦房店》说:清康熙间(1662—1722年),附近祝店人士曲维尚在此盖起三间瓦房,设店招客,过往客商呼之为瓦房店,后发展为市集,遂以瓦房店为名普兰店市:清康熙年间王姓在此盖瓦房开店,故名。
普兰,满语意为“荆刺”。
《钦定盛京通志》卷24《疆域形胜》:“国语(满语),捕拉,棘刺也。
”庄河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置庄河厅,以治所在大庄河滨得名,庄河之名始此长海县:1949年设长山县,以长山群岛为名。
1953年因与山东省长山县(1956年撤销,并入邹平县)重名,改名长海县。
“长”字取“长山群岛”首字,“海”字是因为群岛深居大海之中,故名鞍山市铁东区:因位于沈大铁路以东而得名铁西区:因位于哈大铁路之西得名立山区:以境内立山而得名千山区:以境内千山得名海城市:金毓绂《渤海国志长编》卷14《地理考》说:“《辽志》云,海州南海军,本沃沮国也,渤海号南京南海府者,盖辽迁东丹国时,乃于今海城之地置海州南海军,以南海府沃州之民迁于此处……。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
沈阳是中国辽宁省的省会,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商贸中心和文化城市。
沈阳名称沿革悠久,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华文明。
沈阳古称“善缘”,三国时期为辽东郡所治,唐朝时改称“沈阳”,意为“善缘池附近的城市”,由此得名。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元朝,沈阳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业中心。
明朝时,明成祖朱棣在辽东巡游时曾来到沈阳,并命令沈阳城改造。
在他的精心规划和改造下,沈阳成为了辽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清朝时期,大清皇帝努尔哈赤曾在沈阳建立起后金朝,在这座城市掀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反应。
后金朝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步壮大,并最终推翻了明朝建立了清朝,沈阳也成为了清朝的重要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在清朝时期,沈阳城墙拓展到30多公里,城市面积也扩大了许多。
清朝时期的沈阳,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艺术城市之一。
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存,见证沈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历史中,沈阳是中国工业的重要中心,并经历了几次严重的战争和动荡,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和中国内战等。
在这些动荡的年代里,沈阳的城市规划、社会构造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辽宁14地级市建国后的详细历史沿革(是我自己整理的)

辽宁14地级市建国后的详细历史沿⾰(是我⾃⼰整理的)编者前⾔: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收集⾏政区划历史沿⾰的资料,应该有20来年了。
这些资料全是我⼀点⼀点地找来的,我相信没⼈⼿⾥的资料能跟我的⼀模⼀样。
我现在已经把全国所有省、直辖市、⾃治区的资料整理完了,只是不知⼤家是否喜欢,并有兴趣了解这些?今天把辽宁省的资料奉献给⼤家!沈阳市建国初沈阳为直辖市;1954年6⽉19⽇设⽴辽宁省,沈阳降为地级市,沈阳市归辽宁省,为辽宁省省会;1956年5⽉25⽇设⽴沈阳县,辖沈阳市、抚顺市部分地区,沈阳县属辽阳专区;1958年12⽉20⽇撤销辽阳专区,沈阳县归沈阳市;1960年1⽉7⽇撤销沈阳县,并⼊沈阳市;1994年2⽉25⽇沈阳为副省级市。
⼤连市建国初⼤连为地级市,为旅⼤⾏署区⾸府,旅顺市、⼤连县属旅⼤⾏署区;1950年4⽉8⽇撤销⼤连县,并⼊⼤连市;10⽉15⽇撤销旅⼤⾏署区、⼤连市,设⽴直辖旅⼤市,旅顺市由旅⼤市代管;1954年6⽉19⽇设⽴辽宁省,旅⼤降为地级市,旅⼤市归辽宁省;8⽉10⽇旅顺市由旅⼤市代管;1960年1⽉7⽇撤销旅顺市,并⼊旅⼤市;1981年2⽉9⽇旅⼤市更名为⼤连市;1994年2⽉25⽇⼤连为副省级市。
鞍⼭市建国初鞍⼭为直辖市;1954年6⽉19⽇设⽴辽宁省,鞍⼭降为地级市,鞍⼭市归辽宁省。
抚顺市建国初抚顺为直辖市;1954年6⽉19⽇设⽴辽宁省,抚顺降为地级市,抚顺市归辽宁省;1952年9⽉12⽇辽东省抚顺县划归抚顺市,撤销抚顺县,并⼊抚顺市;1961年7⽉9⽇设⽴抚顺县,辖抚顺市部分地区,抚顺县归抚顺市。
本溪市建国初本溪为直辖市;1954年6⽉19⽇设⽴辽宁省,本溪降为地级市,本溪市归辽宁省;1952年9⽉12⽇辽东省本溪县划归本溪市,撤销本溪县,并⼊本溪市;1956年5⽉25⽇设⽴本溪县,辖本溪市、抚顺市部分地区,本溪县属本溪市;1989年6⽉29⽇撤销本溪县,设⽴本溪满族⾃治县。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古老城市,同时也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
沈阳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还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中国历史上,沈阳名声显赫,被誉为东北明珠,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将介绍沈阳名称的沿革与古城的建置。
沈阳名称的沿革:沈阳最早的名字是衿州,据《春秋》记载,上古时期,有一个王子在此地修筑城堡,城堡后来演变为衿州,又称“甸州”。
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衿州改称“沈阳”。
城市更名之后成为了沈阳,得名于此地的北面有沈水流过。
据《清史》载,冯振物因情节恶劣被判处“生逼戍”当兵。
由于“逼”字的忌讳,故将“沈阳府”改为“盛京府”。
古城建置:沈阳古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堡之一。
始建于辽代,规模宏大,堡垒巍峨壮观,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沈阳古城城墙呈不规则多边形,周长约3.5公里,高12米,底宽14米,墙体厚8米。
城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辽代皇宫遗址——“沈阳故宫”。
古城内还有东陵公园、沈阳市博物馆、盛京博物馆等旅游胜地。
古城的建造历经了多个朝代并不断进行修葺扩建,至今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原始面貌。
在明清时期,沈阳古城被作为皇宫使用,是清朝的第二个都城。
沈阳古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当代的沈阳古城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古城,了解中国古代的建城文化和历史。
古城建置的过程是一部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也见证了沈阳这座古老城市的繁荣和辉煌。
沈阳古城的建筑风格及特色:沈阳古城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典型的宫殿式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东北地区的建筑特色。
古城内的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斗拱悬挑结构,屋檐翘角,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还展示了当时中国建筑技术的精湛和独特性。
古城内的景点有: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就是早期的京城沈阳故宫遗址,位于棋盘山下。
辽宁省市县地名由来

长海县 位于辽宁东半岛东南部,是黄海北部的岛屿县。1949年设长山县。1953改为长海县。取长山群岛首字,又因深居黄海之中而得名。
鞍山市 鞍山之名源于明代鞍山驿堡,取名于南郊的马鞍山。因为此山很像摘下来的鞍子。
海城市 据《满洲地名考》有关资料记载,相传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一说,“海城”县名源于“海州”。公元925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928年辽太宗诏徒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随之西迁。人移,地名也随之而移。这就是临溟、海州的由来。清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
本溪市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市内,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别看湖小,却也小有名气,曾被列入关东十景。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极一时。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1939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新中国成立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
义 县 辽置宜州,置弘政县为州治。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义州。元省弘政县入州。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置义州卫。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义州。1913年改为义县。因义州为名。
黑山县 明代名镇远堡,清初又叫小河山、小黑山。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析新民厅和广宁县地建镇安县,驻小黑山(今黑山镇)。1914年因与陕西镇安县重名遂依驻地之名改称黑山县。县城东北隅有小黑山,古上帝庙建于其巅。该山虽不甚高,但登临其上,远望群山,近瞻县街,如在足下。黑山之名系依此山而得。
2002年更名调兵山市,相传北宋时期金国兀术曾在此调兵遣将,调兵山因而得名。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沈阳的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可以追溯到古代,下面对沈阳的名称沿革及古城建置进行详细介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沈阳的名称有很多变化。
最早,沈阳被称为“甯江”或“甯江府”,意为“平静的江河”。
这个名称源于沈阳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地处沈阳盆地的平原,四周环绕着平静的河流。
后来,沈阳的名称逐渐演变为“沈水堡”,又被称为“沈阳堡”,意为“沈水旁的堡垒”。
这个名称是由于沈阳所在地紧邻浑河而得来的,堡垒又是指当时沈阳的城墙。
明朝初期,沈阳成为明太祖朱棣的封地,改称为“沈阳”。
明朝时期的沈阳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治所和军事重镇,因此改名为“沈阳”,意为“沈寂的阳光”。
明朝后期,沈阳成为长期居住的皇家禁苑,被称为“盛京”,意为“繁荣的京城”。
清朝建立后,将沈阳定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沈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清朝时期,沈阳的名称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一直沿用“盛京”之名。
直到20世纪初,清朝的统治结束,沈阳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沈阳的名称重新改为“沈阳”,意为“沈寂的阳光”,象征着辗转变化的历史。
沈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古城建置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沈阳古城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明太祖朱棣在辽东之战后将沈阳定为自己的封地,并开始在这里修建城墙和宫殿。
明朝时期的沈阳古城以几何规则的设计和严谨的布局而闻名,城墙高大坚固,城门设置工整,城内有完善的宫殿、庙宇、学堂等设施。
清朝建立后,清统治者在沈阳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兴建了多座皇家宫殿和庙宇,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皇家禁苑。
其中最著名的是沈阳故宫,也被称为“盛京三宫”,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帝王庙宇之一。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沈阳的古城遭到了破坏,但在解放后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今天的沈阳古城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遗迹。
包括故宫、抚顺胜利公园、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院等重要景点。
辽宁的由来

辽宁的由来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年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省清康熙是在其地设奉天将军。
光绪时改为奉天省。
1929年取辽河安宁之意改为辽宁省。
辽宁名字的由来,目前官方说法:天辽地宁。
实则不然。
辽,代表辽河区域,这一点在很多地名上都可以寻到踪迹,但有意思的是都位于吉林省境内。
比如地名来说,吉林省的双辽市,属西辽河流域;东辽县,辽源市等等,位于东辽何流域。
宁,则多少有些祈祷上苍的意味,可谓地宁. 综上所述,辽宁名字的实际寓意就是祈求辽河流域的安宁。
沈阳一说:沈水之北谓之沈阳。
过去人们把浑河称为沈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因其座落在浑河北面,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叫沈阳。
二说:金末,这个地方叫沈洲。
蒙古大军攻取辽东,沈州遭劫难,毁于战火,城池市井毁损凋蔽。
不久,元政权将前来投靠的大批高丽军民分成两部,开始在沈州旧址重建城池,渐渐恢复旧时的面貌。
后来又将辽阳、沈州并存的两个总管府合并为一,称沈阳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
至此,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沈阳的名字。
大连据史料记载,当时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已开始在中国传教,在传教过程中根据中国语言的发音,将今日大连湾标注为“dalian”,译成汉文便成为“大连”二字。
因当时在该地正流行着一种盛装钱币的布口袋,名叫“褡裢”,堪为吉祥。
而且大连湾口外的三山岛有两岛相连,形状酷似前后搭肩的“褡裢”,当地居民便称其岛为“褡裢岛”,将该岛以北的海域称为“褡裢湾”。
但“褡裢湾”何时改为今日的“大连”二字?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五年即1879年10月28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其中有“金州”、“大连湾”字样。
由于朝官所倡,“大连湾”一名一经出现,便立刻在该地流传开来。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

沈阳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沈阳是中国辽宁省的省会,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沈阳的名称沿革与古城建置有着深厚的历史。
沈阳的名称起源于古代,最早记载的名称为“咸平府”,据说是由于此地地势平坦而得名。
后来,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沈阳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
辽朝建立后,首都设在辽阳,动荡的时期使得辽朝逐渐落后,辽帝废弃辽阳后,将首都迁到了佛爷顶(今沈阳市区)。
当时沈阳被称为“玉京府”,意为玉帝的京城。
辽朝的衰败导致金朝的建立,金朝帝王完颜氏定都大名府(今北京市区),并改辽阳为“金故都”,以示对辽朝的取而代之。
元朝建立后,沈阳得以重新崛起,成为辽东的要地,并最终成为元朝在东北地区的重要都城。
元朝还将沈阳改为“沈阳路”,是为了纪念当时在蒲顶山发生的一个故事。
相传,元军攻占沈阳时,完颜氏后裔完颜亮被困在蒲顶山上,准备自杀。
突然,天上传来声音,告诉他不要轻生,而是要努力复兴辽朝。
于是,完颜亮洗心革面,努力招兵买马,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元朝封他为“沈阳王”,并将沈阳改名为“沈阳路”。
明朝开始时,沈阳仍然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明太祖朱圭曾在位于沈阳的古称“仙岳山”上设立了一个秀州府。
明成祖朱棣建立后,曾经多次来沈阳,将之视为重要的北方战略要地。
明成祖下诏将沈阳升格为直隶州,称为“直隶沈阳府”。
到了清朝,沈阳再次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清朝建立后,将沈阳设为京畿辖区,称为“北洋县”,辖区面积非常广大。
此时的沈阳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城市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多次巡视沈阳,并下诏在沈阳修建了一个庞大的皇宫,称为“沈阳宫”。
康熙皇帝还在宫内设立了一个道场,供自己练武和讲学。
这座宫殿是沈阳历史的重要遗迹之一,至今仍然保留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沈阳的城市建设也日益完善。
沈阳老城区的布局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古街巷、庙宇和园林等丰富多样,构成了沈阳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辽宁省县名志】大连市名来源

【辽宁省县名志】大连市名来源大连市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遥望,北与营口市接壤,东北与丹东市相连。
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六十平方公里。
人ロ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七百二十七人,汉族占96.1%,还有满、回、朝鲜、锡伯、蒙古等民族占3.9%。
辖中山、西岗、沙河ロ、甘井子、旅顺口五个市区和金县、新金、复县、庄河、长海五个县。
分辖十四个镇,七十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一百二十五个农村人民公社,四个农场。
市人民政府驻大连,距省会沈阳三百五十九公里。
是东北地区著名的港口和工业城市之一。
大连市属于千山山脉南端的丘陵地区,境内丘陵起伏。
主要山峰有步云山、桂云花山、老帽山、老秃顶、大黑山和老铁山等。
地勢北高南低,并自中部逐向西北方向的渤海和向东南方向的黄海倾斜。
地质是由古老的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
特产苹果。
沿海产鱼、虾和贝类。
大连一名源于湾,始于近代。
清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关于大连湾军港建设方案的奏折中,就提到“大连湾”。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于一九〇五年二月始称大连。
解放后,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大连与旅顺合称为旅大市。
一九八一年二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大连市。
大连市秦、汉时期属辽东郡。
西汉时在境内始设县治,属沓氏(三国时称东沓)、汶县、平郭等县。
西晋时属辽东国,东晋时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到隋为高句丽占有。
唐属安东都护府的积利州。
辽属东京道的苏州、复州、宁州和顺化。
金属东京路复州所属的化成、永康二县(化成后升为金州)。
元属辽阳路金复万户府。
明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金州卫和复州卫。
清属奉天府的宁海县(后升为金州厅)、盖平县(后分设改为金州厅)、岫岩县(后划归庄河厅)。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旅顺、大连、金州及其沿海岛屿属于日俄交替侵占的关东州。
一九四五年“九・三”胜利后,各县、区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新金、复县、庄河曾一度被国民党占领。
一九四九年大连、旅顺、金州三市及大连、金县、长山三县属旅大行署区。
辽宁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辽宁地名由来:政区名称辽宁省,简称“辽”。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河流域。
秦置辽东、辽西等郡。
故历代都用“辽”字作为政区名。
至清康熙初,因辽河流域为它的发样地,取“奉天承运”之意,乃改“辽东将军”为“奉天将军”。
1928年,又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浑河河畔。
为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辽金置沈州,元置沈阳路,明置沈阳卫,后称盛京。
1929年置沈阳市。
“沈阳”一名源于沈阳路。
园地处小沈水(今浑河)之北,故名。
据《钦定盛京通志》: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日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
按《春秋·毂粱传》:水北曰阳,故名沈阳。
”【新民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偏北,辽河中游平原地区。
县名源于新民屯。
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
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置新民厅,1912年设新民县。
1993年设市。
【辽中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和浑河中游地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辽中县,因地处辽河中游而得名。
【法库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右侧。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直隶厅,1913年置法库县。
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
法库,系满语,意为鱼粱,即捕鱼的矮堰。
【康平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怡区。
清光绪六年(1880年)置康平县。
“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
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置县时,取康乐太平之义。
【大连市】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
“大连”一名源于达连湾,此称始于清光绪年间,因自然地理形态而得名。
据《南金乡土志》载:“大连湾为辽东半岛之东岸第一大澳,……湾首分三小澳,南曰得胜澳,西曰华船澳,北曰手澳,……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可停泊,聚数澳于大澳,故以大连名。
”1905年称大连,1950年置旅大市。
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它们的地名有何来历?

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它们的地名有何来历?位于我国东北部的辽宁省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由14个地级市(含两个副省级城市)组成。
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讲讲这个话题。
辽宁省省会是副省级的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北部,车牌代码为辽A。
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国都,清朝时称为盛京,地位相当于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南京,是祖宗灵寝所在。
清朝虽然定鼎北京,但清朝皇帝经常回盛京祭祖。
这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城市为何叫沈阳呢?辽朝在这里设沈州,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因此地位于沈阳(今浑河)以北,水之北谓阳,所以称沈阳。
辽B是辽宁省另一个副省级城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负山扼海,南可望山东,东可望朝鲜半岛,西可望京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大连的得名有好几种说法。
这里盛产大蛎,所以称大蛎湾。
一说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李鸿章在此建军港,因谐音称为大连湾。
另一种说法是满语把这里称为“达连”,意思是大海。
还有一种说法与沙俄租占这里有关,俄语把这里称为“达里因”,意思是远方,后谐音称为大连。
辽C是鞍山,著名的钢都,被誉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鞍山的地名出现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这里夹在两山之间,像一个马鞍,所以称鞍山。
辽D是抚顺市,著名的煤城,位于沈阳以东。
抚顺得名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女真各部,在高尔山下修建一座砖城,取“抚绥边疆,顺导百姓”之意,定名为抚顺。
辽E是本溪市,位于沈阳东南,辖区呈哑铃状。
本溪境内有一个湖泊,形如杯子,形状像犀牛的角,所以称为杯犀湖。
杯犀和本溪读音差不多,大家后来就读成本溪了。
清同治八年(1869年),定名为本溪,简称溪或本。
辽F是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丹东,隔着鸭绿江对岸就是朝鲜半岛。
丹东以前叫安东,1949年至1954年曾为辽东省省会,辽东省后撤销。
1965年定名为丹东,取红色的东方之意,“丹”也是红色的意思。
辽G是锦州市,位于辽西走廊东部,著名的战略重镇,号称东北门户。
辽阳名称沿革

辽阳名称沿革辽阳名称始于汉代“(小辽)水(指浑河出辽仙西南流经辽仰县与大梁水会”。
“水北日阳”。
汉代的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
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
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襄平。
历经秦汉、三国,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
酉晋属平州辽东郡。
东晋的前燕、前奏、后燕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
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被高勾丽割据。
唐代属安东都护府。
辽代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属东京路辽阳府。
元代至元六年(一二七九年)属东京总管府。
至元二十五年(一二九八年)属辽阳行省。
明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起属辽东都司。
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于天命六年 (一六二一年),在辽阳境建东京城为首都。
清康熙四年 (一六六五年)称辽阳州属奉天府。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属奉天省。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改辽阳州为辽阳县,属奉天省辽沈道。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属奉天省辽阳县。
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
一九四九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
一九五四年划归辽宁省。
一九五八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
一九六一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
一九六六年改为辽宁省辖市。
一九六八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日军占领时的辽阳辽阳政区沿革辽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置。
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
辽阳一名,始见于唐朝晚期,最早的称谓见于《史记》,名曰襄平。
以后曾先后易名为昌平、辽东、辽州、东平、铁凤、天福、南京、东京等名称。
历史建置据考古发现,太子河流域中游,分布着许多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远在六七千年前,辽阳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
夏商时代春秋时期以前,这里是中国先民(主要是东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的地方,东胡族勇猛慓悍,善于骑射,他们经过漫长的原始氏族生活之后,进入奴隶社会。
夏商时代,今辽阳地区属营州地区,是为自然分区,不具有国家行政区意义。
周代周代辽阳属幽州。
大连名称的由来-作文

大连市名称的由来大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地方。
殷商时代,辽东属青州,而西周时,辽东属幽州。
战国末年至秦代,正式设辽东郡,大连属其管辖区。
汉初,杳氏县(今大连、旅顺、金州一带地方)属辽东郡所管辖十八县之一。
全文:唐初,这里称三山浦。
唐中期改称青泥浦。
明清以来始称青泥洼,而海口则称青泥海,亦有仍称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称;即留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四船在津沽,……并令时常出洋赴东、奉交界之大连湾与沿海口岸驻泊逡巡,以壮声威。
这是较早见之于我国官方文字里的大连湾称呼。
从那以后,个别奏折或史籍中虽还有大连湾、搭连湾等不同写法,但后来便都趋于写成大连湾了。
但据日人浅野虎三郎编写的《大连市史》记载:大连湾称呼,见之于文献的,是以一八六零年英人约翰·瓦特测量的《英国海图》为最早。
一八六零年,英国沙普琳号商船船长哈恩特到这里测量海湾时,据当地群众说,这一带叫做大连湾。
该书还提到,约翰·瓦特在制海图时,还参考了二百多年前(明万历年间)到中国来传教的柴伊斯脱的古地图,说明万历时中国人中间就已有大连湾的称呼。
总之,大连湾的称呼,民间称之于前,官方用之于后,是有根据的说法。
至于民间的称呼最早是否起于明万历年间,尚有待于考证。
关于为什么叫大连湾?说法较多,诸如:因形似褡裢,故名之;山东往东北销售褡裢多路经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蛎湾因其不雅而改称大连湾;满语达连(海的意思)的译音;连诸小湾为一大湾,等等。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已有三山海口、金州海口、青泥洼口等称呼。
早已流行于民间的大连湾称呼,所以能取代以前长期流传的三种称呼,就是因为这个称呼更准确。
大连市得名于大连湾;也是不容置疑的。
大连市最早兴建大连湾镇一带,后来才逐渐移筑于东、西青泥洼渔村。
一八九八年,沙俄强行租借旅大。
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沙皇政府把清泥洼一带命名为达里泥(意距离彼得堡遥远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的由来: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唐属河北道;辽臵东京路;金仍之;元臵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年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省:清康熙是在其地设奉天将军。
光绪时改为奉天省。
1929年取辽河安宁之意改为辽宁省。
辽宁名字的由来,目前官方说法:天辽地宁.实则不然.辽,代表辽河区域,这一点在很多地名上都可以寻到踪迹,但有意思的是都位于吉林省境内.比如地名来说,吉林省的双辽市,属西辽河流域;东辽县,辽源市等等,位于东辽何流域.宁,则多少有些祈祷上苍的意味,可谓地宁. 综上所述,辽宁名字的实际寓意就是祈求辽河流域的安宁。
沈阳一说:沈水之北谓之沈阳。
过去人们把浑河称为沈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因其座落在浑河北面,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叫沈阳。
二说:金末,这个地方叫沈洲。
蒙古大军攻取辽东,沈州遭劫难,毁于战火,城池市井毁损凋蔽。
不久,元政权将前来投靠的大批高丽军民分成两部,开始在沈州旧址重建城池,渐渐恢复旧时的面貌。
后来又将辽阳、沈州并存的两个总管府合并为一,称沈阳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
至此,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沈阳的名字。
鞍山鞍山之名源于明代鞍山驿堡,取名于南郊的马鞍山。
因为此山很像摘下来的鞍子。
抚顺抚顺一名源于抚顺城。
抚顺城是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明朝为防范东北女真族袭扰,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修筑的辽东十八城之一。
名为“抚顺城”是“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
一九三七年析抚顺县抽一部分臵市,故得名抚顺市。
盘锦在明朝的版图上,盘锦市地域大部分为广宁所辖。
古驿道也大致沿边墙方向由西北向东南斜穿而过,驿马方—闾阳驿—盘蛇驿—高平驿—沙岭驿等皆为当时重要驿站。
盘锦名称的由来,始于盘锦苇场的建立,当年曾拟三个名字(即:辽凌、辽大、盘锦)上报中央造纸局,一九五零年十月经批复圈定“盘锦”作为场名,是根据苇场西部有条盘锦河而定,从此以后盘锦的名字正式出现在地图上。
本溪本溪得名于本溪湖。
本溪湖位于市内,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
别看湖小,却也小有名气,曾被列入关东十景。
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极一时。
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
从此,以湖名市。
1939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
新中国成立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
辽阳据考古发现,太子河流域中游,分布着许多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远在六七千年前,辽阳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
辽阳古称襄平。
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曰辽阳。
辽阳名称始于汉代。
据《汉书〃地理志》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莽曰辽阳”(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
“小辽水即现在的浑河.锦州“锦州”一名是从辽代始称的,意为“锦绣之州”。
公元911-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时。
铁岭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
人推测此地或有铁矿,因铁而得名。
也有一些民间传说,例如说在铁岭城内钟鼓楼那的一条路坚硬如铁,别的路到春天时大多都翻浆,而唯有那条路从不翻浆,所以就把这儿叫做铁岭云云。
大连据史料记载,当时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已开始在中国传教,在传教过程中根据中国语言的发音,将今日大连湾标注为“dalian”,译成汉文便成为“大连”二字。
因当时在该地正流行着一种盛装钱币的布口袋,名叫“褡裢”,堪为吉祥。
而且大连湾口外的三山岛有两岛相连,形状酷似前后搭肩的“褡裢”,当地居民便称其岛为“褡裢岛”,将该岛以北的海域称为“褡裢湾”。
但“褡裢湾”何时改为今日的“大连”二字?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五年即1879年10月28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其中有“金州”、“大连湾”字样。
由于朝官所倡,“大连湾”一名一经出现,便立刻在该地流传开来。
1860年,英国舰队司令约翰〃瓦特将该国军舰开进此地,在海图上标注为“dalianwan”即大连湾,用英国女王的名字将今日大连港一带标注为“维克特里亚湾”,将大孤山港标注为“奥典湾”。
后来,日本人根据约翰〃瓦特所制的海图,将“dalianwan”译为“大连湾”。
沙俄统治时期,这里还有过一个俄国名字,叫做“达里尼市”。
大连一名,作为特定的地名和行政区域而单独使用,始于日俄战争结束的1905年8月。
当时日本取代了沙俄对旅大的统治,日本当局于8月27日,以辽东守备军第三号通告,将当时沙俄所起的“达里尼市”改名为“大连市”。
营口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
没沟营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盗船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
咸丰五年春二月(1855年3月)"拨师船五只驶赴牛庄没沟营口外攻剿-----"。
同年六月初十(7月23日)"复有盗艇三十二只直入口内扑岸。
经兵勇轰击,毙匪多名,盗艇仍盘距营口-----"。
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英船一艘进入没沟营海口----"。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3日)"法军舰驶入没沟营海口-----"。
1866年以后,《清实录》的记载则直写营口之名。
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拨津郡洋枪队防护营口"。
因"营口一无所持,洋枪队驰赴营口后扼要驻扎-----"。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费荫魁所带洋枪队五百驻营口"。
同年十一月(12月)"设奉天、锦州、山海关兵备道----即于营口值班"。
1867年1月3日,"增设营口海防同知厅",清政府首次直接以营口命名地方衙门。
《清史稿》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幕而居。
蒙古人怎么在营口"张幕而居"呢?查清《圣祖实录》确实在康熙二十七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臵在熊岳、奉天各地。
正如《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因名营子。
又因潮水沟在潮退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没沟营。
"阜新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在此地设臵的阜新县。
其含意有二说。
一说是“山阜日新”。
二说是“物阜民新”。
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意。
一九四零年臵市时,以此得名。
丹东丹东市原名“安东市”。
“安东”一名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设臵的安东都护府。
意有安抚东部或东部安宁之意。
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首臵安东县(治所今沙河镇)。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在安东县的基础上臵安东市。
一九六五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意为红色的城市。
朝阳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
另据民国二年《朝阳县志》记载,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乃取“朝阳”二字命名。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
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两行小字。
其后,天启三年(1623年)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奏报关东情形疏》和中国革命先躯孙中山《建国大纲》以及其他许多文献,都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葫芦套”或称“断冈”、“折冈”。
清朝末叶,经过英国工程师秀思勘测,并由清廷、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阶段几次建筑海港,以及其后海港在军事、交通、贸易诸方面发挥出的显著作用,葫芦岛已蜚声海内外。
岫岩“岫”指有穴的山,岫岩县位于黄海之滨,因受海潮冲击岩石形成许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开原开原一名由来己久。
元太宗七年(一二三年)曾在黑龙江境内设臵开元万户府,后来治所移到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
元成宗元贞二年(一二八六年)改开元万户府为开元路。
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开原路治所又移到咸平府(今辽宁开原老城),并改元为原,“开原”名称由此而来。
法库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右侧。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直隶厅。
法库,系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法库县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其名称由来,现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从山得名说。
1、据《满文老档》记载: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八月“十七日,圣汗闻法库山喇嘛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卒,遣察汉喇嘛、毕里克图囊苏往视之。
又载:崇德元年八月二十七日,“是日,奉命往吊法库胡图克图喇嘛之察汉喇嘛、毕里克图囊苏还。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后金皇太极时,有个喇嘛叫满珠习礼胡图克图来法库山修道。
八月十七日,皇太极闻讯,满珠习礼胡图克图喇嘛病死于法库山,立即钦派察汉喇嘛和毕里克图囊苏从盛京到法库山吊唁,十天后返…双台子明朝年间,朝廷在关外(山海关外)大筑边防。
有一年,修筑工匠们,在一个不到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的小沟边上,夯土筑成两座台子。
这台子既不象烽火台,又不象炮台,它是里程标记,还是备为作战时用之工事,不得而知。
年月久了,两座台子经不起风吹雨淋,剥落侵蚀的很厉害。
一天,两座台子竟不知怎么倒塌了,其中一台露出一块碑碣来,碑上刻有“台子沟,台子沟,台子倒了出码头”的字句。
台子倒后,果真小沟逐年扩展,水深沿陡,可航行三桅大船.由于船只来往多起来,这个无名的荒凉小村也兴旺起来,行商店栈多了,粮站、榨油、酿酒作坊也相继出现。
小村无名,大船航驶、停泊在何地得有个地名,船工们听说这里有过两座台子,于是就顺口说叫“双台子”吧!从此“双台子”这名字就传开了。
兴隆台传说大明年间,朝廷认为这地方紧要,就修了大堡子城,还修了一溜子墩台。
那时候,这台子跟前没有住户人家,一遇到战事,大堡子的驻兵才到这台子顶上点狼烟向京城告急。
传说早先前祖辈来这里落脚的时候,这台子就塌个大窟窿了。
说是有条大长虫无故害了一个放牛娃的性命,便爬到台顶子上避难去了。
天神知道后,从天西北发来股黑云,一阵霹雳闪电直冲台子猛轰,硬是把长虫精烧焦了,墩台也落得个碾砣子大的窟窿,打这以后,这里便叫窟窿台了。
由于这地方田荒土咸,庄户人一年到头汗没少流,累没少挨,日子过得总是亏空,老人们说是窟窿台的屯名不祥,才使得家家年年都有“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