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
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
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三、学生看书,自学四、效果检测(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质数、合数的。
意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叫因数?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
(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填写下表)(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 29 37合数:22 35 87 93 96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板书:质数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015年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新修订人教版)
2015年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新修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记忆1234乘以56789的口诀,能灵活使用口诀进行口算;2.能够根据图形特征判断图形是否相等,熟练运用相等的概念;3.了解三角形和矩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分类和标识它们;4.能够使用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5.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和时间单位的概念,并能使用它们进行换算。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口算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1234乘以56789的口诀进行口算;2.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题目。
教学重难点1.口诀记忆;2.快速而准确地完成题目。
教学方法教师首先介绍口诀,然后以口算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教学准备口算练习题。
第二课时:图形的相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判断图形是否相等;2.学生能够准确运用相等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1.判断图形是否相等;2.正确运用相等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师以实物为例,让学生进行视觉观察,了解相等的概念。
然后以图形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教学准备图形练习题。
第三课时:三角形和矩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三角形和矩形;2.学生能够正确标识三角形和矩形。
教学重难点1.区分三角形和矩形;2.标识三角形和矩形。
教学方法教师以实物为例,让学生进行视觉观察,了解三角形和矩形的特征。
然后以图形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教学准备图形练习题。
第四课时:长度单位换算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常见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难点1.进行长度单位换算;2.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实物,让学生进行测量,然后讲解单位换算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教学准备实物、长度单位换算题。
第五课时:容积单位和时间单位换算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常见的容积单位和时间单位进行换算;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容积单位和时间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难点1.进行容积单位和时间单位换算;2.进行容积和时间测量。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五年级数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精品)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与教案目录一、教学计划二、课时备课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2015新修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三班现有学生51人。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
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2015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新| 课|标|第| 一| 网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w W w .X k b 1.c O m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2015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练习二十三1、2、3题。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周第课时教案(月日)
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2)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
5、你能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三、检测环节:
1、检查学生上面自学情况。
2、P98做一做1题。抽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四、研讨环节: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注意什么?
五、练习环节:
练习二十五1、2、3题。
板书
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
反思
3、<二>例1(2) - 自己计算一下。请一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
4、你能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三、检测环节:
1、检查学生上面自学情况。
2、P94做一做1、2题。抽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四、研讨环节: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是什么?
五、练习环节: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导入环节:
1、同学们,咱们学过整数、小数的简便运算,那分数怎样进行简便运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
2、板书课题: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依然适用,并灵活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01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分析:本单元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加强了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并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课时分配:轴对称-------1课时旋转---------1课时欣赏设计------1课时整理复习-------1课时日期: 编号:1第一课时轴对称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2、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其他有关轴对称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呈现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或图案。
(仔细观察美丽的对称图案)2、引导: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漂亮的图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征?(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这些图案有的是通过对称得到的;还有的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3、过渡:对于这些类型的图形,大家以前也有些接触,现在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一单元分别介绍(板书):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图形的轴对称。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
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2/33/52/9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2015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版
第一单元 :察看物体 ( 三)教材解析察看物体就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经过察看、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地点察看物体,所瞧到的形状就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识从正面、左面与上边察看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单设计了察看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想与推理进行研究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力与思想能力,为以后正式学习投影与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与基础。
学情解析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察看物体的感性经验,并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 ,已经能辨识从不同地点察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修业生学会辨识从不同方向瞧到的物体的形状与相对地点。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察看与拼搭等活动,为自己与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与拼搭的活动中 ,要注意让学生真实地、充足地进行活动与沟通。
由于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实经历察看、想象、猜想、解析与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思想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点才能获取发展。
切不行让教师的演示或少量学生的活动与回答来取代每一位学生的亲身着手、亲身体验与亲身思考。
要鼓舞学生敢于发布自己的建议,与伙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中理清思路 ,相互启迪。
教课目的知识技术 : 让学生经历察看与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地点察看物体所瞧到形状就是不同的 ,能正确辨识从正面、左面、上边察看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虑 : 能依据已有的图形,用各样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 : 经过拼搭活动 ,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推理能力。
感情态度 :1.经过选用熟习的环境与物体作为察看对象,联系生活经验 ,感觉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
2.经过合作沟通 ,养成学生相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沟通与表达能力。
2015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教案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计算。
理解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价值。
[重点难点]:1.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3.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4.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5.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6.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教学建议]: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坟墓分数相加减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课时安排]:(共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时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时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课时4、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课时5、打电话……………………………………………………………课时第一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015年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56课时)
2015年版⼈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56课时)第⼀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学⽬标】1.使学⽣进⼀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认识到从正⾯看到的平⾯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向(正⾯、左⾯、上⾯)观察到的⽴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左⾯、上⾯观察到的平⾯图形还原⽴体图形,进⼀步体会从三个⽅向观察就可以确定⽴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的观察能⼒、动⼿能⼒,培养空间想象⼒和推理能⼒。
【重点难点】1.能从正⾯看到的平⾯图形画出不同摆放⽅式的⼩正⽅体。
2.引导学⽣进⾏空间图形的平⾯和⽴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都准备⼀套相应的学具。
⽼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具。
2.注意让学⽣真正地、充分地进⾏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个步骤,使活动有⽬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师的演⽰或少数学⽣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位学⽣的亲⾃动⼿、亲⾃体验和独⽴思考。
活动课的⼀个重要⽅⾯是培养学⽣的交流表达能⼒,教学中应⿎励学⽣敢于发表⾃⼰的意见,与同伴交流⾃⼰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第1课时【学习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第1、2、4、5题【学习⽬标】:1.结合现实⽣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能体验从正⾯看到的平⾯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式。
2.学⽣能通过从正⾯看到的平⾯图形画出不同摆放⽅式的⼩正⽅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的观察能⼒、动⼿能⼒,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活中的数学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观察物体(1)第2课时观察物体(2)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2 因数与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
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7课时1.因数和倍数2课时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3.质数和合数2课时【知识结构】因数和倍数(1)因数和倍数(2)第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3课时练习课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1)(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质数和合数(2)因数和倍数(1)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2、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练习课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1)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2)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共分11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长方体(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第2课时正方体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5、8、9题。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第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1.体积和体积单位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