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清姚孟启硬笔字帖二
《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加标点译文
《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加标点译文九成宫醴泉铭(原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chì]撰zhuàn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冠guān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jiāo g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选自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东越青丘,南逾丹儌jiǎo ,皆献琛chēn奉贽zhì,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kuàng毕臻zhēn,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
遗身利物,栉zhì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yáo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pián zhī,针石屡加,腠理犹滞。
爰yuán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
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
以为随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斫zhuó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qì其颓坏,杂丹墀chí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
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jiǎn],足垂训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zhǎo,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
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九成宫碑 - 简介九成宫碑(Stele in the Jiucheng Palace)是中国唐代著名碑刻。
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洵76岁书。
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
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
清初高氏重新装裱。
后归张明善所有。
文字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太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原版碑帖米字格(上)
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
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
亏日月。观其移山过涧,穷泰极
奢,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於炎
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
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
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
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
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
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
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鉴映群
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
致,圣心怀之不忘。粤以四月甲
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宫
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
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
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
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
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
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茸其颓
坏,杂丹墀以砂砾,间粉壁以涂
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
室。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
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此所谓
“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
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
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
九成宫醴泉铭原版碑帖米字格 (上)
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监、检校侍
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
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
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
. 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
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
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
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
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爰
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
宫,庶可怡神养性。圣上爱一夫
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
肯俯从。以为隋氏旧宫,营于曩
代
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
清 姚孟起 摹刻《九成宫醴泉铭》(附原文释文)
清姚孟起摹刻《九成宫醴泉铭》(附原文释文)清姚孟起摹刻《九成宫醴泉铭》(附原文释文)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楷法精绝。
因年久碑损,拓片模糊不清,后人已难追其神貌。
清光绪年间,贡生姚孟起,摹刻《九成宫碑》,惟妙惟肖,神形皆备。
今择其图片,编录于下,以飨诸位同仁。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正文】九成宫醴泉①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④,此则隋之仁寿宫也⑤。
冠山抗殿6,绝壑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耸阙(9),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10),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11),下临则峥嵘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13),以人从欲(14)良足深尤(15)。
至于炎景流金(16),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17)。
【注释】:①醴泉:甘美的泉水。
②秘书监:掌管朝廷图书典籍的长官,以少监为其副职。
检校侍中:兼领门下省侍中,此为加官。
唐代中央政府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门下省负责审诏署奏之事,其长官称“侍中”。
“秘书监检校侍中’,即秘书监兼任门下省侍中。
敕:皇帝旨意。
钜鹿郡公:钜鹿为封地,郡公为爵号,位在国公之下,县公之上。
③维;语气词,无义。
④乎:于、在。
⑤隋:隋文帝杨坚受封于随,公元581年灭北周,改随为隋,以为国号。
6冠山抗殿:冠,覆盖。
抗,举兴。
(7)绝壑为池;绝,截堵。
壑,山谷。
池,既指地沼,也指宫外之护城河。
(8楹:柱,实指桥柱。
(9)分岩耸阙:分,开辟。
岩,险峻之地。
阙,在宫门外筑二台,在台上建楼观,中央阙而为道,故谓之阙。
(10)栋宇胶葛:栋,屋之正中;宇,屋之四垂。
栋宇,泛指房屋。
胶葛:错杂貌。
(11)迢递百寻:迢递,高远貌。
寻,八尺为寻。
(12)峥嵘千仞:峥嵘,高峻也。
仞,八尺为仞。
(13)穷泰;泰,侈也;穷泰,过度奢侈。
(14)以:因。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九成宫碑 - 简介九成宫碑(Stele in the Jiucheng Palace)是中国唐代著名碑刻。
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洵76岁书。
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
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
清初高氏重新装裱。
后归张明善所有。
文字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太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
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横起笔角度▲图2—竖起笔角度行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下图)。
▲收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
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
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原文地址:唐·欧阳询楷书杰作《九成宫醴泉铭》拓本作者:我负丹青《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欧阳询是唐初书法界“四大名家”之一,因其“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而被誉为翰墨之冠。
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大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大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唐人书评》中说:“欧阳询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黰目,力士挥拳”,其书法刻厉险劲之貌,由此可见一般。
到了晚年,其书法更是臻于化境,至其笔墨工巧,意态精密俊逸处,而人复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他的字,端庄整齐而不板滞,方正浑穆而不局促;气度森严,凝重沉稳;高简中寓浑穆,方正中见柔媚,转折处干净利落,于雍容大度中透出险劲之趣。
《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九成宫醴泉铭碑》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行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
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
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该书作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全文字帖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全文字帖mìshūjiān jiǎn xiào shìzhōng jùlùjùn gōng 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chén wèi zhǐfèng chìzhuàn臣魏徵奉敕撰wéi zhēn guān liùnián mèng xiàzhīyuèhuáng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dìbìshǔhūjiǔchéng zhīgōng cǐzé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suízhīrén shòu gōng yěguān shān kàng diàn 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juéhèwéi chíkuàshuǐjiàyíng,绝壑为池,跨水架楹,fēn yán sǒng quēgāo gézhōu jiàn cháng 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láng sìqǐdòng yǔjiāo gétái xiè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cān chàyǎng shìzétiáo dìbǎi xún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xiàlín zézhēng róng qiān rèn zhūbìjiāo 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yìng jīn bìxiāng huīzhào zhuóyún xiá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bìkuīrìyuèguān qíyíshān huí,蔽亏日月。
九成宫醴泉铭(简繁对照)
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东越青丘,南逾丹儌,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
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
爰居京室,每獘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
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
以为随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
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
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
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
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
谨案:《礼纬》云:王者刑杀当罪,赏锡当功,得礼之宜,则醴泉出于阙庭。
《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欧阳询,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碑文内容: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夀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巗竦(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遰(递)百寻,下臨(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暎(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虧(亏)日月。
观其移山廽(回)涧,窮(穷)泰極(极)侈,以人從(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欝(郁)蒸之气;微风徐動(动),有凄清之凉,信安體(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漢(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營(营)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逺(远)人:东越青丘,南踰(逾)丹儌,皆獻(献)琛奉贽,重譯(译)来王;西暨轮臺(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縣(县),人充编户;气淑年和,迩安逺肅(远肃),群生咸遂,靈贶畢(灵kuàng毕)臻,雖(虽)藉二儀(仪)之功,终资一人之慮(虑)。
遗身利物,櫛風(栉风)沐雨,百姓为心,憂勞(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屢(屡)加,腠(còu)理猶(犹)滞。
唐《九成宫醴泉铭》帖全文、注释、译文
唐《九成宫醴泉铭》帖全文、注释、译文九成宫碑-简介九成宫碑(Stele in the Jiucheng Palace)是中国唐代著名碑刻。
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洵76岁书。
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
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
清初高氏重新装裱。
后归张明善所有。
文字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太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震撼!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高清整碑复原版
震撼!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高清整碑复原版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
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年)立碑。
唐贞观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
第二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
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这便是「九成宫醴(lǐ)泉铭」。
此碑高2.4米多,宽一1.4米,宇二十四行,满行五十字。
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
(chì)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
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九成宫醴泉铭”,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残损严重。
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
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
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
现盛世艺拍商城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宋拓本为底版,高清复原整拓并宣纸复制,复制的拓片高167cm,宽82cm,以这种形式呈现,相比字帖更要真实直观感受原碑的气息,非常适合学习及装饰悬挂。
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高清整碑复原版
宣纸复制整拓价格:258元
购买方式:
1、联系人:谢强151****1313(可加微信)
复原版整体效果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本(宋拓故宫藏重字未损)原本赏析。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九成宫醴泉铭》拓本《九成宫醴泉铭》,唐代贞观六年立于陕西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宫。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碑料为石灰石。
碑身、碑首连成一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身阳面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
正文24行,满行50字。
楷书。
碑文由魏徵撰写,欧阳询正书。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
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
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局部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
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局部《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1、用笔存魏碑笔意。
点画朵成三角形,转折之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
方中带圆,方圆融合,仪态秀润。
2、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
不像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
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3、用笔又多沉稳内敛。
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
4、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
有的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有的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
可能你所临摹的《九成宫》都是他写的---姚孟起
可能你所临摹的《九成宫》都是他写的---姚孟起清朝时期,有一名贡生名叫姚孟起,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喜欢写字,而且是欧阳询的“钻石粉丝”。
相对于我们熟知的史上各大书法名家而言,姚孟起这个名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清朝晚期,这位来自苏州的书法爱好者,亦以标准大楷而闻名于世。
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他是当时的顶尖教材写手,他编写的诸多楷书教材,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人手一本的热度。
尤其是他在光绪九年临摹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已达极致之境。
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姚孟起被后人称为欧体正统,清代无出其右者,其楷书完美的继承了欧阳询的精髓。
欧体被后世奉为楷书第一。
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现代人学楷书,大都学欧体。
最能体现欧体风格的字帖,就是《九成宫醴泉铭》,但原碑已朽,字迹难辨。
现在出版的《醴泉铭》字帖,大多是姚孟起的临摹之作。
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姚孟起年少时虽然得到地方官的选拔,被推荐到京城国子监做了贡生,但并未走上仕途。
虽无官职却能以书法流传于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姚孟起的学生相当多。
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姚孟起临《九成宫》局部孟起所教授的生徒,有些是单纯为了学习书法,而更多的则是冲着“科举楷法”而来。
同时,姚孟起还对书法学习的心法进行了总结,编著了《字学臆参》一书作为教材。
有众多弟子做宣传,姚孟起的书名在晚清日盛,求书者盈门,以致“作书日日手腕脱”,为此他还专门研制了一台磨墨机,“以三轮运之,其疾如飞,殊有巧思”。
除了收学生教写字以外,他还印了许多法帖,用精工木刻,十张一套,名曰“松下清斋书法”,每套售一百四十文。
很有经济头脑哈。
当然,姚孟起程式化的创作方式也有被批“奴书”之诟病,这不得不让我们又回到了“入帖”与“出帖”这个传统的老话题,大家以为如何?欢迎发表评论。
欧阳询及《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及《九成宫醴泉铭》一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祖籍渤海千乘人,生于梁、陈易祚之际。
父欧阳纥在陈朝以谋反罪见诛,其时,询方14岁,由父好友中书令江总救护收养。
江总乃一代文俊,也为政治显要。
询天姿颖敏,聪慧绝人,与文艺有宿悟。
既遭此忧患,倍加发愤志学。
询博涉古今,贯通经史,精研书法。
隋开皇九年(598),陈灭,由陈入隋,任太常博士,以善书著称。
与太祖李渊交游甚厚。
入唐后,擢给事中,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勃海县令,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勃海”。
武德七年(624),曾奉旨编著成《艺文类聚》一百卷,供唐诸王子阅读,是为古代著名类书。
询所居弘文馆学士,考诸史料,实为专门教授书法的官职,虞世南也居其职,用时下话讲,则二人均属皇家职业书家耳。
《旧唐书·本传》载,欧阳询书法“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模焉。
”但也有人以为不然者,阮元在其《北碑南帖论》中便说:“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摩崖巨石,照耀区夏,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
”阮既断言欧书全从蔡邕、索靖出,于欧氏之学习他书之说,自然是不欲闻之的。
阮氏或又在《南北书派论》中更直截说:“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
《唐书》称询始习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尝见索靖所书碑,宿三日乃去。
夫《唐书》称初学羲之者,从帝所好,权词也;悦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
”阮氏此段说法,实亦嫌太武断了点,风气之渐,那里有如此简单。
至若《唐书·欧阳询本传》所言,为世代所援引,千百年间罕有持异议者,此种现象,非出偶然,是《唐书》所言,当有所据。
史载欧氏之由陈入隋时间,欧氏实已32岁,整个少年时代及青年都在陈朝度过,受南人风气陶染,始习于右军书法有何不可,实乃情理中事耳。
宋释适之《金壶记》所称“欧阳询因见《右军教献之指归图》一本,以三百缣购之而归。
赏玩经月,喜而不寐焉。
于是始临其书”的故事,也不可能完全为空穴之风,言之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