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前佛教音乐文献研究综述.docx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佛教教义的宣扬和弘扬的使命,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传佛教音乐便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并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发展概述两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
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的音乐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
在佛教经典《大智度论》中就有记载佛陀所传的音乐,其中提到的一些乐器和音乐形式在中国音乐中也有所体现。
随着佛教的传播,汉地的音乐文化开始受到佛教音乐的影响,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融入中国的音乐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基础。
在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
汉传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影响。
古代宫廷音乐有着严密的体制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这些都为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唐代尤其是宋代,汉传佛教音乐与宫廷音乐更是达到了一种融合的状态,这对于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概述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传佛教音乐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吸引着广大的信众和音乐爱好者。
这种音乐形式在演唱和器乐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且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代,汉传佛教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文化非常兴盛,古代的佛教音乐也开始向多种多样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时期,佛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丰富。
在唐代还诞生了一些佛教音乐家,他们的音乐作品对汉传佛教音乐的后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汉传佛教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得汉传佛教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近五年来国内佛教音乐研究述评
、
佛 教 音 乐 的概 念 和 功 用
对 于 佛教 音 乐 的 概 念 , 之 前 已有 诸 多 学 者 对 其界定 , 近 五 年 对 于 佛 教 音 乐 概 念 进 行 界 定 的 不 多 。狄其 安 通 过对 佛 教 法会 与 仪 式 中不 同 的 演 唱
佛教音乐 ( 梵 呗) 即 条 件进 行 精 确 匹 配 : ( 题名 = 佛 教 并 且 题 名 =音 形 式 与音 乐 风 格 的分 析 指 出 , 结 构 完 整 的 唱 乐) 或者( 题名 = 佛 教 并 且 题 名 =歌 曲 ) 或者 ( 题 佛 教 的 法 会 与 仪 式 中 旋 律 性 强 、 3 ] 。近 五 年有 部 分 学者 从 不 同 的新 视 角对 佛 教 名= 佛 教 并且 题 名 =梵 音 ) 或者 ( 题 名 =佛 教 并 诵 _ 佛 教 音 乐 有 且 题名 :器 乐 ) 或 者 题 名 =佛 乐 或 者 题 名 = 佛 音 乐 的功 用 开 展 研 究 。胡 千 红认 为 , 消 融 社 会 矛 盾 和 改 善 对 曲 或者 题 名 =梵 呗 或者 题 名 = 梵 乐 。共计 检 索 助 于人 们 提 升 精 神 境 界 、 在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当代 具 有 出 文献 1 4 9篇 . 其 中 中 国学 术 期 刊 网 络 出版 总 库 立 与 差异 . 4 ] 。王早 娟 指 出佛 教 音 乐对 唐 代 长 检索出 1 3 2篇 , 中 国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检 重 要 积极 意 义 [ 索 出 2篇 , 中国优 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1 5 安 诗 歌创 作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也 是 推 动 唐 代 诗 歌 5 ] 。尹 相 鸽 认 为 。 篇 。在进 行 后 期研 读 文 献具 体 内容 的时候 发 现 有 走 上 艺术 高 峰 的一 股 重 要 力 量 [ 1 4篇关 于佛 教 音 乐 的新 闻 报 道 和 与 佛 教 音 乐 研 佛 教音 乐 具 有 丰 富 的伦 理 思 想 . 它 有 利 于 提 升 个 究 内容 不相 关 的 文 献 。通 过 排 除 1 4篇 不 相 关 文 人 修养 、 生 态环 境 的健 康 发展 、 增 强人 们 生 活 的 幸 献后 的 1 3 5篇 文 献 进 行 内容 梳 理 和 分 析 发 现 . 近 福 指数 , 从 而对 当代 和 谐 社 会 的构 建 发 挥 重 要 作 五 年 国内对 佛 教音 乐 这 一论 题 的研 究 内容 主要 涵 用 _ 6 ] 。程 明指 出佛教 音 乐 的艺 术 价 值 除体 现 在有
音乐研究综述(1)完整篇
音乐研究综述(1) -一直以来,音乐研究的重心都集中在地区。
发端于本世纪50年代的近现代音乐研究,即是始于地区的,这从5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几项对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均可以反映出来,例如:50年代以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学者组成的音乐普查小组,对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普查,其中对**地区的音乐等作了调查,并与以文字、记谱方式和音乐等的调查结果一起登载于《音乐普查报告附录之一音乐》中;其后,相继有《**艺术集》、《**音乐介绍》等不同地区音乐资料问世(注:《音乐普查报告附录之一音乐》民族音乐研究所编,该所1958年油印,音乐1960年出版《**艺术集》舞蹈艺术研究会1957年油印《**音乐介绍》**市文联编,1958年油印).自70年代中后期,中断了20余年的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又重新复苏和兴起(仍主要集中于对地区音乐的研究)。
音乐学院研究者陈大灿等开展对及其临近地区音乐的录音录像工作;**音乐学院部分师生对武当山音乐的收集整理;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的一些学者,分别对白云观、**太清宫、青城山等宫观的音乐进行的收集整理等.此外,中文大学音乐资料馆先后与文化促进中心、圆玄学院和《人民音乐》编辑部等联合,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在了“国际科仪及音乐研讨会”和“第一届科仪音乐研讨会”;1990年艺术研究院、协会等单位在白云观了音乐学术研讨会;1991年圆玄学院、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编辑部和**音乐学院在联合了“第二届科仪音乐研讨会”。
这一切促使以收集整理为基础的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局面正式(注:参见曹本冶、史**《科仪音乐研究现状与展望》载《音乐研究》1991(4),页65~66). 以上所述的**项研究成果反映出当今学术界对地区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与地区的音乐不尽相同,它往往是本民族固有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既蕴涵着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质,也不乏传统文化风貌,内涵甚为丰富,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20世纪以来唐佛教音乐与文学关系研究概述
20世纪以来唐佛教音乐与文学关系研究概述作者:杨贺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6期摘要:本文从唐佛教音乐文献的整理、佛曲的演变、佛乐与声诗、词、戏剧戏曲、声文的关系等方面,对前辈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走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唐佛教音乐文学关系研究综述唐佛乐音声之美妙、规模之大、影响之重及后世流播之广甚为罕见。
唐代佛教和音乐等文献中均记载了佛乐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如崔令钦的《教坊记序》、法照的《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末》及唐大中日本安然的《金刚界大法对变记》等。
自20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在佛乐的华化和佛教音乐文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唐代佛教音乐文献的整理与综论这部分著作是佛乐研究的主体,按其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存佛经中的音乐文献,如王昆吾和何剑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一书整理了佛经中保留的原始佛乐、西域佛乐和隋唐佛乐等方面的资料。
另一部分主要是论及敦煌卷子中保留的佛乐文学。
这部分著作如向达《敦煌变文集》、罗振玉《敦煌零拾》、郑振铎《佛教音乐叙录》和《佛曲叙录》、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曲初探》。
二、唐代佛曲之概念、演变的研究关于佛曲概念及其演变,学者们对其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佛曲观认为佛曲指的是天竺传入的印度北宗佛教音乐和西域佛曲,其曲辞内容敷衍佛经,属于佛教赞佛仪式音乐。
郑振铎的《佛曲叙录》[1](19)和罗振玉的《佛曲三种》均认为佛经的俗讲文即是佛曲,其体裁形式包括韵散相间、说唱兼行的变文、弹词等文学样式。
广义的佛曲观考虑佛曲的本土化和民间化,认为佛曲应当包括华化佛曲,即广泛吸收流行曲调。
胡适先生在《敦煌杂录·序》中定义佛曲“当时的佛曲,是用一种极简单的民间流行曲调,来编佛教的俗曲”[2](5)。
承前人之见,任半塘定义佛曲为“其声为僧侣所制,直接间接用以宣扬教义,而音乐性较强,不止于吟讽,且不附有说话等杂伎者”[3](449)。
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基本动态及问题分析
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基本动态及问题分析作者:刘英丽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5年第08期[摘要]中原佛教音乐研究深受中国佛教艺术研究的影响,但发展进程相对滞缓,研究成果不容乐观。
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中原佛教音乐艺术研究的发端阶段,成果多见于尼树仁的相关研究;20世纪末以来,为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新的中原佛教音乐文献及艺术形式通过调查被整理出来,中原佛教音乐的研究视域逐渐扩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但就目前中原佛教音乐的整体研究情况而言,还略显冷清,关注度严重不足。
本文拟就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综合评述。
[关键词]佛教音乐;白马寺;中原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十盘音乐中图分类号:J6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72-03马斯蒂曾说:“一切名副其实的艺术都是宗教的。
不论它是一种线的创造,还是一种色彩的创造:如果它不是宗教的,它就不存在了。
”[1]佛教与艺术的结合,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艺术形式,其中佛教音乐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与艺术史研究的崛起,尤其是宗教艺术问题,更是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
笔者将学界以往对中原佛教音乐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系统的综述分析,进而为学界下一步的中原佛教音乐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一、中原佛教音乐的研究动态分析肇始于东汉时期的中原佛教音乐,由古代天竺高僧竺法兰传入,呈现出中国佛教音乐的根源性特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原佛教音乐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演进,一度成为中原地区民众重要的精神食粮,发挥了“弘法之舟楫”的价值功能。
就中原佛教音乐研究本身而言,当前的研究成果不太理想,数量较少且研究领域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的研究。
具体来说,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中原佛教音乐艺术研究的发端阶段,成果多见于尼树仁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中原佛教音乐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一些新的中原佛教音乐文献及艺术形式通过调查被整理出来,中原佛教音乐的研究视域逐渐扩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History and Transi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MusicLU Yi(School of Music,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一)佛教音乐的传入与特征约在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佛教与佛教音乐由印度经西域及海路传入中国,当时的佛教音乐主要是天竺及西域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在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演唱、演奏的音乐。
佛教创立伊始就使用音乐——梵呗,以清净和雅、韵味悠远的咏唱风格来赞颂佛陀功德、演经说法、宣唱佛理、普渡众生。
由于民族、地域、语言的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与西域少数民族音调,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它包括汉传佛教音乐和藏传佛教音乐两大部分。
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唱给“佛”、“菩萨”、“饿鬼”等超现实对象听的称为法事音乐或庙堂音乐,法事音乐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庄严性、神秘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另一类是唱给现实对象“俗人”听的称为民间佛乐或民间佛曲,多在居士及有宗教倾向的群众中流传,民间佛曲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和通俗性,如陕北的“劝善”音调与西北地方戏曲、民歌相近,曲调优美动听,质朴流畅。
各种法事(包括修行、纪念、普济法事)活动中都有唱诵音乐和器乐,其乐器多达几十种,当今法事活动中则大多仅用敲击乐器,以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以铃、铛子、铪子等。
(二)曹植首创中国佛乐“鱼山梵呗”佛教法事活动中唱诵音乐占重要地位,其传统曲目、演唱形式、体裁门类繁多,主要包括梵呗(亦称赞呗、梵曲、梵音、偈(亦称偈陀)、礼拜唱曲和其他歌曲。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音乐就像是生活中的魔法调料,有时候是激昂的战歌,能让你热血沸腾;有时候是轻柔的摇篮曲,哄着你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咱们就来扒一扒音乐这个神奇的东西在各个方面的有趣之处,看看那些聪明的学者们都对音乐研究出了啥门道。
二、音乐的历史溯源。
#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
古代的音乐那可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就像在原始部落里,人们用简单的骨笛或者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来进行某种仪式。
有文献提到,这些原始的音乐活动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和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狩猎的信号传递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当一群原始人要去围猎一头猛犸象的时候,那有节奏的鼓点声或许就是他们之间相互沟通、协调行动的信号。
这就像是最早的“团队协作背景音乐”,要是没这音乐,说不定就乱套了,猛犸象没抓到,自己人还可能撞到一起。
# (二)音乐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
从古老的东方到西方,音乐在各个文明里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在咱们中国,古代的雅乐是一种非常庄重、高雅的音乐形式,主要是在宫廷祭祀或者重大典礼上演奏。
这音乐听起来那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就像古代那些穿着长袍马褂、迈着方步的老夫子一样。
而在西方呢,古希腊的音乐可是和他们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
那些诗人歌手们弹着里拉琴,吟唱着英雄的事迹,感觉就像是古代的超级明星巡回演出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音乐在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逐渐变得神秘而庄重,再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音乐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音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 (一)情绪的唤起。
# (二)情感的宣泄。
有时候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音乐就成了我们情感宣泄的出口。
比如说当你失恋的时候,听着那些悲伤的情歌,就感觉歌词里唱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一边听一边哭,哭完了感觉心里就舒服多了。
就像把心里那些苦水都随着眼泪和音乐一起流走了。
有学者认为,通过听音乐和与音乐产生共鸣,我们能够把内心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摘要】汉传佛教音乐在我国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音乐在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经过漫长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汉传佛教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经咏、诵经、吟唱等,具有神秘、庄严、悠扬的特点。
汉传佛教音乐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汉传佛教音乐仍将继续传承发展,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引言: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性、研究的背景正文:佛教音乐的起源、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传承与影响、特点与表现形式结论: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未来发展的展望1. 引言1.1 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性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佛教教义的智慧和慈悲。
汉传佛教音乐既是一种宗教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音乐的表达和传播,传达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激发人们对心灵、信仰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汉传佛教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融合了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种音乐不仅在宗教仪式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常常被作为艺术表演呈现给观众,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汉传佛教音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汉传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当代社会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的背景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音乐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综合性学科,涉及音乐的理论、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
本文旨在对音乐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音乐学的发展现状、重要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挑战。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音乐学发展历程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哲学,到18世纪的音乐美学,再到现代的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音乐学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此部分将回顾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各个时期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二、音乐学理论与方法在音乐学研究中,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本部分将介绍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其中包括音乐分析方法、音乐心理学理论、音乐教育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综述,旨在为音乐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三、音乐学研究领域与成果音乐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各个方面。
本部分将综述音乐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相关成果。
包括音乐史研究、音乐文化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和成果的综述,可以了解音乐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四、音乐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在音乐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部分将讨论音乐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其中包括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研究的结合、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等。
通过对这些挑战和展望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结论音乐学是一门富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学科。
通过对音乐学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和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音乐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参考,促进音乐学的健康发展。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音乐这玩意儿可真是神奇啊!从古代的编钟奏响到现代的电音嗨翻全场,它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钻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所以呢,我就去扒拉了不少关于音乐的文献,想看看那些聪明的学者们都对音乐研究出了啥门道。
二、音乐的历史发展。
1. 古代音乐的起源。
你想啊,原始人在山洞里的时候,可能就开始敲打石头或者骨头来发出声音了,这说不定就是音乐的雏形呢。
古代文明里,像埃及、希腊和中国,那音乐可都是相当有特色的。
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像是五个神秘的魔法音符,组合出了各种美妙的曲子。
古希腊呢,音乐还和哲学、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觉得音乐是宇宙和谐的一种体现,这想法可真够酷的。
2. 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
在不同的文化里,音乐就像一个会变身的超级英雄。
在非洲,那充满活力的鼓乐,节奏强烈得就像心跳一样,那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印度,音乐和宗教紧密相连,那些复杂的旋律和独特的乐器,像西塔琴,弹奏出来的声音仿佛能把你带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再看看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宗教音乐占了主导地位,那些圣咏曲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三、音乐的类型与特点。
1. 古典音乐。
2.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那可就是大众的宠儿了。
它通俗易懂,紧跟时代潮流。
从猫王的摇滚到现在的流行歌手,风格也是千变万化。
流行音乐很擅长表达当下人们的情感,爱情、梦想、孤独啥的,都能在流行歌曲里找到。
而且它的传播速度超级快,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
3.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就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花朵,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音乐,像陕北的信天游,高亢嘹亮,唱出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豪爽和质朴;江南的小调则婉转悠扬,像小桥流水一样柔美。
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传承着先辈们的故事、习俗和情感。
四、音乐对人类的影响。
1. 情感方面。
音乐简直就是我们情感的魔法盒。
近三十年我国佛教音乐哲学研究述评
更不必说进行佛教音乐哲学研究 ,这一情况直到上世 纪末蔡仲德 、田青、茅原等三位专家相关著述的出现
才有所改观。 蔡仲德先生在其 《 中国音乐美学史 》嘲 、 《 中国音
收稿日期 :2 0 1 4 - 0 4 - 1 2
作者简介:周 钟 ( 1 9 8 5 一 )。 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 0 1 3 耋 剐寡 : 堋 院 生。研究的掌握也较少 ,使得他对 佛教音乐哲学美学持一种较为偏颇的有总体批判意味
的态度 ,未能挖掘 佛教音乐哲学的真味。特别是他 没有意识到禅宗对中国音乐的重大影响,对此没有任 何论述 ,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一这一缺憾被田青先生 弥补。
二 、 田青 :一 个 人 的 学 科
【 关键词】 佛教 音乐 哲学 ( 美学 );音乐美学 ;述评
【 中圈分类号】 J 6 0 1 ;J 6 0 8 ;J 6 0 9 、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9 6 6 7( 2 0 1 4) 0 3 —0 0 5 3 —0 6
引 言
我国佛教音乐哲学研究是在近三十年中国综合国 力增强 、中国知识界文化主体性意识普遍 自觉的大背 景下出现的。从 2 0 世纪 8 0年代起 ,一些音乐学人开 始关注在相 当长时间内被忽略的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 与哲学根源 ,关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通过音乐哲学 美学研究参与中国音乐的精神重建 。这就涉及到中国 三教文化——儒佛道思想理论的重新探索。其中从印 度 、西域传来的佛教与儒教 、道教一起 ,对 中国音乐 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小盾先生这样评价 : “ 佛 教传入在中国文化史上 引起的震动 ,是怎样估计也不 嫌过分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每一 门类都在汉唐之间走 上新的轨道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佛教东传造成 了新的风 尚、新的思维和新 的环境 。 ”[ 1 】 8 佛教中国 化与中国化佛教对音乐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音乐形态 、 品种 的发展变化上,更体现在中国音乐的创作思维 、 美学趣味 、境界追求与哲学基础。这一切都吸 引着学 人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 鉴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王小盾先生指 出,它意味著在人文学科的每-I " 1 类当中 ,都势必产 生以佛教为对象的分支 ,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将会成 为普遍的方法——因为 当佛教影响于社会文化各方面 的时候 ,它同时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当时汉武帝曾派遣使者赴印度寺院,学习佛教音乐。
在汉朝中后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广泛流传,各类佛教音乐也开始发展。
在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佛教音乐成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时期,佛教音乐开始出现了丰富的形式和种类。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佛教乐舞等文化传授给了日本。
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佛经的朗诵和背诵,这对于佛教音乐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推广。
当时,佛教音乐已经广泛应用于佛寺的法会和其他佛教仪式中。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其《摩盐斋琴谱》中记载了大量佛教音乐曲谱,这些曲谱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宋代佛教音乐的重要资料。
明朝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当时,佛教音乐被广泛应用于皇宫、宗庙和寺院等场合,成为文化界和高雅音乐的一部分。
明代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佛教音乐相关的器乐,如“金铙”、“大吉祥钟”、“观音铃”等。
清朝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当时,许多著名的佛教音乐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如清代名将侯方域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佛教音乐家。
在清朝时期,佛教音乐还被融入到戏曲、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活动中。
20世纪以来,佛教音乐开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现代的佛教音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宗教音乐,而是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流行文化的特点。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融合。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未来,佛教音乐还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研究综述
039文艺评论“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研究综述姚佳欣(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市 100000)摘 要: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是一种流行于辽宁沈阳至辽阳一带寺院中的汉传佛教音乐,又称沈阳北万寿寺梵乐,是我国现存的一种吹打乐乐种。
该文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文献分类,将有关“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五部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对该乐种的含义及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历史;音乐形态“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是一种流行于辽宁沈阳至辽阳一带寺院中的汉传佛教音乐,又称“沈阳北万寿寺梵乐”,是我国现存的一种吹打乐乐种。
据笔者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章甚少,共查阅到相关文献共五部,均为专著类。
且大致分为两个时段:其一,20世纪50年代时期;其二,21世纪至今。
以下笔者将以时间为节点,分别对这五部专著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
20世纪50年代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研究是一个全面的时期,虽仅有两篇文献,但大致对该乐种的历史、音乐本体以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凌其阵先生是这一时期对该乐种进行研究的关键人物,他通过实地考察整理撰写了《东北地区民间音乐采访记录(之一)——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这部著作,该著作是根据北万寿寺住持章达祥口传所记录的一部关于“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口述史。
也是现存有关该乐种研究资料最全面、最权威的一部著作。
由于沈阳地区梵乐以北万寿寺最负盛名,而该寺前住持章达祥先生又掌握较多材料,因此,凌其阵先生自1954年初至八月底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实地调查,其主要整理了章达祥先生的口述资料和乐谱,共完成了十个报告。
《东北地区民间音乐采访记录(之一)——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由调查沈阳地区的十篇基础材料构成,并附有后记及附录。
该书对万寿寺梵乐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如梵乐的历史、名称、流行地区、其所使用的乐器以及现存的套曲名称等,进行一系列简单的梳理。
百年回眸 匠心独运——《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读后
Impressions of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Essay On Chinese Music in 20th, Volume of Sacred Music :
Taoism Music
作者: 胡军
作者机构: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39-141页
主题词: 史新民 《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
摘要:史新民教授编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视野广阔、史料丰富、逻辑严密、思辨深入.对20世纪道教音乐历史、理论和现状进行整体把握.并
全面概括和总结了20世纪中国道教音乐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又有对道教音乐发展趋向作了积
极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前佛教音乐文献研究综述
“不懂佛教音乐,就无法全面看待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
不研究佛教音乐的历史,中国音乐史上将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将无处寻找答案。
”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佛教音乐也随着佛教入华与中国音乐相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音乐是我国宗教音乐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类型,但佛教音乐的研究总体上却处于初期阶段。
“佛教音乐学”虽然未正式的以独立的学科层面被提出,但其作为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拓展领域,学科化发展的趋势却也逐步的显现。
所以,摸清佛教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历史上佛教音乐文献之状况,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基础性工作。
一、《出三藏记集》
南北朝僧人僧?v(公元445-518)编撰的《出三藏记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共15卷,包括4部分:1.撰缘记;2.铨名录;3.总经序;4.述列传,是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的珍贵资料。
其中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中的《经呗导师集》中,有关于“鱼山梵呗”的缘由和经过描述:“陈思王感鱼山梵声制呗”,虽然仅是目录,但也是对梵呗的最早记录。
而在《三国志补注》卷三引刘宋刘敬叔《异苑》中也有记载:“陈思王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清遒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梵唱,皆植依拟所造。
”同时,在《魏书?释老志》和梁慧皎《高僧传》中也都有对“鱼山梵呗”的记载。
“鱼山梵呗”也被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起源,在其影响下,此后又有了“联句梵呗”“泥洹梵呗”“高声梵呗”和“六言梵呗”的产生,对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齐竟陵王肖子良(公元460-494)著有《转读法并释滞》是对后世梵呗传承的最大贡献,其还著有《赞梵呗偈文》《梵呗序》和《帝释乐人般遮琴歌呗》,被认为是转读和呗赞音乐系统在中国成立的标志。
二、《百丈清规》
历史上,那种带有音乐旋律音调的唱念诵经制度,与寺院僧人的生活起居、人事关系等规定是在一起的。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齐太宰竟陵王文宣王法集录》中目录载,南朝齐代的萧子良撰制《僧制》,只是其仪文散失,其中内容不得而知,但参照后世仪文,想必定有课诵唱念之内容。
而从清代僧人仪润的《百丈清规证义气记》中得知,唐代百丈山禅僧怀海(720-814)又创立了《百丈清规》,规定“朝参夕聚”,其中有包括佛菩萨诞辰唱念佛事的仪文,包括当今寺院中所唱诵的《宝鼎热茗香》《药师赞》《三皈依》等均为《百丈清规》之内容。
而寺院中的“朝暮课诵”,也源于此。
后北宋宗赜又编撰《禅苑清规》,但其
未有唱念的佛事内容;而元代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编修的《敕修百丈清规》是佛教历史最后一部清规。
编撰于道光年间的《禅门日诵》是寺院“课诵”制度一部总集,是寺院僧人日常修持的手册,其中有各种唱念仪轨二十多种,辑录的赞呗赞词109首,几乎包含了所有唱念内容,成为全国各地寺院共用范本。
三、与“梁武帝”有关的文献
宋宗鉴《释门正统》共130册,是天台宗的佛教史书,全书仿《史记》体例而设本纪、世家、诸志、列传、载记等五部。
其中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由此我们知道,水陆法会是由梁武帝首创,是中国佛教法事仪轨中最为隆重的一种,其强调通过佛法的巨大力量,以施食和施法的方式去救度世间深受苦难的众生,特别是水陆之处之众。
梁武帝后于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编撰成《水陆斋仪》,并于镇江金山寺举行了首次“无遮大会”,而在《南史?武帝纪》也载,梁武帝在位时共举行过十五次这种佛事活动。
而《水陆斋仪》经历代重修,一直流传至今。
一千多年来,这种包含着大量音乐内容的佛事仪轨也成为佛教最重要的法会。
另外一部关于天台宗的史书,由宋释志磬编撰《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538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可知当今寺院最为重要的法事之一――盂兰盆会,是由梁武帝所创立,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法事。
唐道世《法苑珠琳》卷六十二《祭祀篇》对盂兰盆会有明确记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
”同时,据元僧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二记载,梁武帝还首创了《梁皇忏法》;在《隋书?音乐志》中还得知,梁武帝在位时还设立了“法乐童子伎”专门演唱演奏法乐歌舞,并亲手制作了《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十篇法乐。
四、《瑜伽集要就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
《瑜伽集要就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是由唐代不空翻译一部密教佛经。
瑜珈焰口,又称“施食法”,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轨,此仪轨涵盖了梵呗、直讽、吟诵和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施饿鬼食也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仪式,但唐末失传。
宋代诸高僧重新兴起,在遵式《金园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观想诸篇。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也随之复兴。
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未注译人。
后清代天机禅师创立了“天机焰口”流传于北方,宝华山释德基创立了主要流传于南方的“华山焰口”。
五、《高僧传》
《高僧传》共有四种,梁慧皎《高僧传》十五卷,又称《梁高僧传》;唐道宣《高僧传》
四十卷,又称《续高僧传》或《唐高僧传》;宋赞宁《高僧传》三十卷,又称《宋高僧传》或《大宋高僧传》;明如惺所编《高僧传》六卷,又称《明高僧传》或《大明高僧传》。
其中明确有佛教音乐的记载为梁慧皎《高僧传》和宋赞宁《高僧传》。
梁慧皎《高僧传》是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将所载僧人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类。
记载了佛经翻译和僧人的活动,其中佛教音乐的内容的记载主要在《经师论》和《唱导论》。
在《经师论》中《齐北多宝寺释慧忍》一篇是完全记载了关于佛教音乐方面的专述:“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赞法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者寡。
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
是以玄师梵唱,赤鹰爱而不移动……”“然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
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管弦……”卷五《道安》中记载,东晋长安僧人道安(314-385)制定了“僧尼轨范”三科:“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这是中国最早的寺院规章制度,虽然其内容规定是寺院日常事务,但当时已经有了唱念活动,并为后世寺院日常活动确立了唱念的传统。
宋赞宁撰写的《高僧传》,对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及其对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和说明,其中包含关于佛教音乐的内容有《卷二十八》中《大宋东京观音禅院严俊传》:“于日神都寺院各率幡幢,吹贝鸣铙,相继二三里……”“……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挝罄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匿,歌赞相高,谓之禳忏法也。
”六、《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在明成祖朱棣主持下,收集了从唐以来的佛教音乐,并将其编辑成册。
这本《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重名称歌曲》,是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精粹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社会流通的世俗乐曲,最后编撰成包括4000多首的佛教歌曲之巨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佛教音乐的发展,为中国汉传佛教音乐体系化、民族化、时代化迈开了重要一步,对后世佛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此外,在《洛阳伽蓝记》载:景乐寺“至于六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景明寺一千多佛像出街时“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南卓《羯鼓录》中载有《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等多首唐代佛曲,其所记载的33首“食曲”中也有诸如《阿弥罗众僧曲》《娑婆阿弥陀》《大燃灯》《龟兹大武》等西域的佛曲;宋代陈?D《乐书》(卷一五九)引唐乐府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藏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无威感德佛曲》《龟兹佛曲》等;有佛教音乐记载还有唐道宣《广弘明集》、宋普济《五灯会元》《乐府杂录》《因话
录》《太平广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