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从50年代到今天,电子音乐凭借着科技的进步,经历了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合成器阶段和计算机音乐阶段的演变,在制作与传播方面都有了显著的飞跃,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种类。
由于电子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拥有音乐与科学的双重属性,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功能与特征。
本文从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进程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简要分析了电子音乐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音乐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意义。
标签:电子音乐;科技;艺术特征;发展进程
一、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与文化艺术越来越多的相互结合、影响、碰撞中,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
电子音乐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它也具有着全新的艺术特征,具体包括社会的普及性、教育的大众性和创作的丰富性这三个方面。
(一)社会普及性
音乐的网络跨区域传播以电子音乐为传播形式,在音乐传播行为方式中处于主要地位,融合了報纸、广播、电视,同时在传播媒体上又具有多媒体化、多元化、全球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介主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
网络的跨区域传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借助于它的技术层面,让音乐更广地触及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于传统传播媒介所不能涉及的公共领域和个人空间。
电子音乐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具有共存性、虚拟性和易存储性,因此在音乐传播过程中,整个音乐传播环节的主客体———创作者、表演者、接收者,都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享有同一份音乐作品信息。
借助科技手段,音乐信息除了用人脑记忆的方式储存,还能通过物质载体,如唱片、磁带、U盘、mp3等储存,人类已经能使用简单方便的机器设备储藏大量的音乐信息。
音乐信息本身的物质载体也不再是一成不变,人们能够看舞台上的表演,也能通过乐谱了解音乐,还能运用录音技术在CD、DVD等物质载体上欣赏。
(二)教育的大众性
电子音乐创造出了更多的新声音,拓宽了音乐资源的应用,不仅是现实生活,虚拟网络世界也覆盖了。
人们可以在电子音乐领域中不断提高音乐欣赏层次。
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不断地变换创作风格、演奏手法和内容。
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蓬勃发展下,受众意识到声音符号再没有诸多限制,可以通过无限的演绎方式使听不到的声音成为天籁之音,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能够不断地参与到音乐的发掘与创造中,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与欣赏水平。
由于人们欣赏水平的多元性和个性化,甚至是极端化的因素,这就要求教育的大众性,使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提高层次。
同样,音乐创作的层次也要提高,面对不同的受众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节和取向,但声音的美感是共通的,提升音乐之美,在乐器的打造、谱曲、演奏等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进行加工。
同时,整体民众的文化素养,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教育的大众性是必然的。
(三)创作的丰富性
1.快捷化的音乐创作
如今的艺术门类中音乐创作主要有舞蹈、声乐、器乐三个方面,现代化又带来了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的创作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它更能高效、实时地采集、加工处理信息,有效发挥人与设备的整体潜能。
一直以来,声乐、舞蹈、器乐在音乐创作中是属于棘手的工作,因此我们在各种比赛和和文艺演出中所使用的音乐伴奏都是以下几种形式:作曲家创作并在录音棚中录音;电台、电视台录制;用电子音乐手段制作伴奏带。
而运用电子音乐手段制作伴奏带的方式与前两种相比是目前最行之有效,集多种优点于一身的最佳方法,既能允许创作者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录制、音乐回放,编辑并记录音乐,还能复制粘贴所创作的音乐,让音乐制作者能第一时间听到自己的作品。
2.自由度创作
小提琴、钢琴等常规演奏乐器达到了人类生理速度上的极限,但电脑能通过操作提高演奏的速度,突破人类极限。
作曲家能在电脑上对音乐的力度进行调整,在不断尝试调试中选择一个最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不会受到演奏人员任何的生理限制。
电子音乐较之传统音乐极大地提高了音乐创作自由度,带给大家全新的音乐理念,使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二、电子技术的发展进程
(一)电子技术发展概况
广义上的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科技手段制作出来的音响产品,主要是通过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电子音乐可以运用到电影配乐、广告配乐和流行音乐中,运用范围相当广泛。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发明的第一支电子管,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了电子时代。
而电子音乐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电话、电报,正是这些设备的使用大大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不断运用技术改进传统乐器,比如马特诺电琴、泰勒明电子琴等等都是很大的进步。
早在四十多年前,西方国家就运用了让电子技术代替传统乐器共鸣体的原理,出现了电子音乐这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达手段。
二战以后,电子音乐这种新的风格传播到欧洲多数国家,得到迅猛发展。
随后,法国和德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很快这项技术便传播到了美国。
当时的电子音乐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领域,作曲家们制作出了大量
优秀的作品,给世界音乐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电子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
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子音乐研究小组,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正式拉开了序幕。
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虽然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它的成果却越来越让国际音乐同行所注目,在不断地探索西方电子音乐道路,创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并反思电子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缺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个性的电子音乐发展道路。
(二)电子音乐发展的限制因素
目前,中国电子音乐发展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首先,电子音乐的发展需要的不光是“通才”,更需要“专才”,学习者能够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是电子音乐技术只占有现在音乐学院教育方案中的近三分之一的课程,这样是很难培养出技术高超的电子音乐演奏者,这就限制了电子音乐的发展,缺乏专业的人才,何谈发展?
其次,中国电子音乐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主体统一,学习者的基础教育与其在本阶段受到的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材、教学体系都应该是一体的,但教育市场种类繁多,仅是教材就有很多种,传授技艺的老师对着不同版本的书籍教授,效果必然会有差别,所以我们还需要探索出一条合理的电子音乐发展道路。
再次,并不是所有电子音乐都是健康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非健康的电子音乐也会对传统的音乐造成巨大的冲击。
网络是繁杂的,法律的触角无法完全控制住网络的每个角落,所以电子音乐的范围内必然掺杂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黄色、暴力、恐怖血腥等不排除在电子音乐的流传范围内。
如何去禁止这些不健康的电子音乐的出现,至今还是一个难题。
最后,我们在数字时代的生活背景下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音乐价值观,难以达到一个统一的可认可的标准。
三、结语
总之,电子音乐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性,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在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
当前,人们的思想领域越来越活跃,对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快生活的节奏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电子音乐并且为它所吸引。
它的社会普及性、教育的大众性以及创作的丰富性,为它带来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时代还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也在与时俱进,所以这要求电子音乐进一步发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一个合理及时的对策,而且国家教育也需要对电子音乐投入更多的关注,这样它的发展才会更加兴盛。
参考文献
[1]黎彦.网络传播与音乐行为方式的现代性[J].中国音乐,2008(11).
[2]张动动.免费的数字音乐时代[J].商业时代,2008(08).
[3]席志刚.音乐在信息网络中飞扬[J].光线互联,2009(06).
作者简介:边巴达杰(1989.08—),男,藏族,青海玉树人,本科,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