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旧体诗词创作的文化心理与风格传承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一)
-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背景和经历- 胡风的早期生活和成长经历- 胡风在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和地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和阐述- 书中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书中对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批评和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影响和意义- 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对于思想启发和社会变革的作用- 对于后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的早期生活和成长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思想观点和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曾经在中国文艺界和学术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观点和作品一度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胡风三十万言书》是胡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著名著作,这部书涉及了许多领域的思考和阐述。
首先,书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和阐述非常丰富多彩,胡风在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价值的看法。
其次,书中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胡风在书中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矛盾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表达。
最后,书中对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批评和观点也是其引起争议的核心之一。
胡风在书中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评论,他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影响和意义在于多个方面。
首先,这部著作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这部著作对于思想启发和社会变革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最后,这部著作对于后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发展未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观——重读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
作者: 古远清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6-61页
主题词: 胡风;现实主义文学;文艺创作;杂文集;现实主义创作;《文艺报》;解放战争时期;时代风貌;文学创作过程;当代文学批评
摘要:<正> 解放后,胡风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先后出版有诗集、特写集、杂文集,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这时他虽然很少写文艺评论,但对他的文艺思想,文艺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进步的文艺界的一些同志曾批评过他的文艺思想。
这种批评,有正确的成份,但也包含有宗派的情绪,有党同伐异的现象。
到了建国后,我党成了执政党,有些身居领导。
胡风和他的狱中诗
胡风和他的狱中诗作者:吴洪激来源:《东坡赤壁诗词》2014年第06期胡风,湖北蕲春人,本名张光人。
笔名有谷非、高荒等。
1902年生。
1925年夏,胡风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和清华大学英文系本科。
他先入北大,旋轉清华。
发现这两所大学教授的一些旧学体系无法满足他立志救国救民的求知欲望。
正好此时北伐军打到湖北,他的故乡蕲春县燃起了滔天的革命烈火。
他的同学方翰电邀他回乡参加革命,他十分兴奋,毅然辞去学业,回到家乡。
经过一段波折和迷误后,1929年秋赴日本,进入东京应庆大学英文科,与日本普罗作家江口渔、小林多喜二等交往甚密,参加了日本反战同盟和日本共产党。
1933年春,因在留学生中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被捕。
七月初同聂绀弩等被驱逐回国,即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先任宣传部长,后改任书记。
他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创办了《七月》杂志,培植了一大批青年作家与诗人,直至抗战胜利。
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同年7月就文艺实践问题上书中共中央(即30万言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因此罹祸。
1955年5月,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逮捕入狱。
直至1979年1月获释,长达25年之久。
1980年中央给他平反,称其为“我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
平反后出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第四届文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职务。
胡风一生,两次入狱,半世蒙冤。
他的命运比宋代身陷乌台诗案、被流放到湖北黄州的苏东坡更悲惨。
苏东坡被打入御史台大牢,只不过几个月时间,即便谪贬黄州,生活窘迫,也有创作诗赋文章的自由。
胡风呢?被关进监狱,连纸笔都没有,所创作的千余首诗词全凭脑子默记。
直到出狱后,才凭记忆所及录出几百首,出版了一本《胡风狱中诗草》。
胡风和苏东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忠君”,也可以称之“愚忠”。
忠君是封建臣僚的最高道德。
苏东坡虽被冤屈,谪贬黄州,身陷绝境,但仍上表谢恩,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朝廷,实现自己为皇上效力的愿望。
胡风简介_胡风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胡风简介 胡风⽣平 姓名:胡风 原名:张光⼈ 性别:男 出⽣年⽉:1902—1985 籍贯:湖北薪春 胡风(男)(1902—1985)原名张光⼈。
笔名⾕⾮、⾕莹、⾼荒、张果等。
湖北薪春⼈。
1920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学预科,⼤⾰命失败后流亡⽇本,在东京庆应⼤学,并积极参加⽇本共产党以及普罗⽂艺运动。
1933年被⽇本当局驱逐回国。
在上海参加左联,从事⽂学理论批判⼯作。
与、冯雪峰交好,并于1936年提出“民族⾰命战争的⼤众⽂学”的,与周扬提出的“国防⽂学”相对⽴,引发两个⼝号的论争。
抗战期间,⾃筹经费出版《七⽉》(1937年9⽉11⽇创刊),扶植培养⼀批新作家,在其推动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七⽉》为阵地的⽂学流派。
《七⽉》停刊后,主编“七⽉诗丛”“七⽉⽂丛”等丛书,开始在桂林、重庆、⾹港出版。
1945年卫⽉胡风主编《希望》杂志,继续“七⽉”的事业。
从抗战前⼣到1948年,胡风先后撰写出版了《⽂艺笔谈》、《⽂学与》、《密云期风习⼩记》、《民族战争与⽂艺性格》、《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逆流的⽇⼦》、《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等理论著作。
他的理论中⼼是“主观战⽃精神”,要求作家⽤强烈的主观战⽃精神去拥抱现实,从改造现实的⾓度去把握现实;另外⼀个重要观点是揭⽰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这些与延安的⽂艺政策并不⼗分⼀致的观点从⼀开始就引来了反对意见并在左翼内部遭到批判。
50年代他与⽂艺界领导的理论⽭盾⽇渐激烈。
1953年向中央递交了阐述⾃⼰对⽂艺⼯作意见的《关于⼏年来⽂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万⾔书)。
1955年因震动国内外的“胡风反⾰命集团”冤案被捕⼈狱,⾝⼼受到巨⼤摧残。
1979年获释,1980年、1988年两度平反。
解放前著有诗集《鲜花和箭》、《为祖国⽽歌》,解放初创作了长诗《开始了》。
后者激情勃发,语⾔凝重,为当代歌颂性的诗歌创作开了先河。
80年代出版了《胡风评论集》、《胡风晚年⼩说诗歌⽂学作品选》和《胡风全集》等。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在题材的问题上让作家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制,作家应根据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和适于自己艺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去确定写作的题材。
他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
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2)倡导作家勇敢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因为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意在纠正当时创作显露出的一种贬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一味将人民抽象化理想化的“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
他要求作家不仅要弘扬赞美人民精神的光明面,同时也要揭示其精神病弱,他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指出:“在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面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起来的道路。
”提倡作家用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拥抱现实、突入现实、肉搏现实,从改造现实的角度去把握和表现现实。
同时,在主体精神拥入对象生命深处的过程中,作家也要不断地用对象的真实性来修改、促成自我主观意图,引起深刻的自我斗争。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客观主义”、“公式主义”、“抗战八股”等不良创作风气而提出的。
他要求作家以自我生命的热情与苦痛去感受人民的热情与苦痛,与人民生活真正结合为一体。
正是在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下,七月派的小说与诗创作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流派特征——以痛苦为基调的情绪世界和富有力感的审美追求。
(3)胡风还提出了“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综上,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阐述了他的主观精神战斗论,是他多年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化的结晶,事实上,这个理论也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理论,它带有相当强烈的那个时期的革命意识形态,它是胡风个人对文学的体验与对时代的革命要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同时也是团结在《希望》和《七月》杂志周围的那些文学同仁的共同理念。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摘要:胡风文艺思想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其纵向表现为。
虽然在胡风那个年代,压倒多数的文艺理论将胡风的思想批判的体无完肤,甚至是以此为胡风定罪,但这并不影响胡风的重要文艺思想对以后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者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文艺与生活主观战斗精神胡风的悲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胡风谈到诗人时曾经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他将战士和诗人看作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胡风就是一位融战士与诗人于一体的现代知识分子。
他以其独立不羁的主观战斗精神、爱憎分明的批判精神、执著于面对现实的精神,从事文学运动和理论批评,却遭到了令。
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是一个长于形象思维的诗人,同时具有不弱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这是在胡风《时间停止了》发表后时代对胡风最大的评价。
从诗中可以当时很多文人对新时代的到来,大部分人是充满了欣喜,非常欣喜之情的。
这可以说是当年一个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因为穷苦的人民有了土地,开始翻身做了主人:因为清苦的工人寻找到了新的职业,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时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新的时代到来,但是人们同时也隐约看到了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胡风在诗中对未来文化状态自己的隐隐担忧以及对文艺会不会出现灰色时期的担忧。
胡风的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前兆的,1949年7月,在尚未改名为首都的北平,举行的解放区革命作家和国统区进步作家会师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从政治高度发表的作为文艺界指导思想的理论与胡风当时强调的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整个文学理论还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会上,矛盾把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贬的一无是处,其中特别对胡风的文艺理论和编辑工作不点名的进行批判。
但这些并不影响胡风重要文艺思想对文艺界的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文艺与生活关系上的重要理论及对鲁迅创作传统的延续,对当时和现代的文学发展以及作家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和概述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1.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2.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3.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4.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三、胡风三十万言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胡风三十万言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文献,它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新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了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他认为,中国的文学应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表现民族的精神风貌。
同时,文学也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许多作家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大众气息的作品。
二、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他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品格,只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文学才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一观点对于纠正当时文学界流行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许多作家回归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生活,挖掘人性的真实。
三、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
他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
因此,文学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许多作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四、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坚决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他认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是文学的两大弊病,它们限制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文学应该摆脱这些束缚,走向自由和多样。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法,探索文学的多种可能性。
总之,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间开始了胡风诗歌论资料
_时间开始了_胡风诗歌论资料胡风的诗歌论资料胡风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诗歌论资料涵盖了他对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诗歌批评等多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胡风诗歌创作思想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生活体验胡风认为,诗歌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体验。
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只有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诗歌。
2.追求独特风格胡风认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风格是他的个性、情感和艺术才华的综合体现。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追求独特的风格,避免模仿和抄袭。
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3.强调情感表达胡风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
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只有情感表达真挚、深刻,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二、胡风诗歌理论体系胡风的诗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象论胡风认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
意象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音乐性论胡风认为,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只有具有音乐性的诗歌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精神现实主义论胡风认为,精神现实主义是一种以真实反映现实为目标,同时注重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流派。
精神现实主义强调诗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现,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这种理论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胡风诗歌批评标准胡风的诗歌批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标准胡风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有真实性。
诗人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夸大、不虚假。
只有真实的诗歌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 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一节“崇高的山”:七月诗派名词解释:抗战中期国统区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受艾青的创作和胡风的文艺理论影响,阵地主要包括《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呼吸》《泥土》等杂志,以重庆、成都为活动中心。
成员:绿原、鲁藜、冀汸、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创作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所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更直接地与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注重将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追求诗歌与人民融为一体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胡风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七月派的诗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七月诗派的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度和诗人的主体性问题。
生活态度上,主张正视现实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反对无原则的对生活的追随态度和“卖笑的态度”。
认为,人的力量是决定的东西,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光有牢骚、不平而没有行动,成为小市民的犬儒主义并加以贬斥。
文艺观上,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疏于复杂的形式探求。
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统一,反对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主张借正确把握了的历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蕴,开掘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但是,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影响了他们对复杂艺术形式的探求。
他们认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一元论揭示了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七月派诗人重生活而不重技巧表现。
主体性:七月诗派高扬诗人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反对冷淡地摹写生活,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
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的开题报告
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的开题报告题目: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胡风(1908-1995)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主要代表作品为《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泰戈尔及其诗》等。
在20世纪30年代,胡风发表了一系列文论文章,其中以《文学改良刍议》和《发表青年言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代表,提出了文学必须批判陈旧的传统文化,追求现代性和民族性,为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胡风的文论中,诗歌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现文学的灵魂”,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提高文学艺术水平、推进文学改良的重要手段。
同时,在胡风看来,诗歌还是表现人类感受、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精华和浓缩。
因此,诗性成为了胡风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胡风文论中诗性概念的分析和探讨,探究其诗性表现与成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胡风文论的思想内核和艺术追求,为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胡风文论中诗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对《文学改良刍议》、《发表青年言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文论文章的分析,探讨胡风对诗性的定义和表述,研究诗性在胡风文论中所指的具体范畴和特点。
(2)胡风文论中诗性表现的方式和形式。
通过对胡风的诗歌创作、他对他人诗歌的审评以及他对诗歌创作的指导与批判等方面的研究,探究胡风所推崇的诗性表现方式和形式,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现特点。
(3)胡风文论中诗性成因的探究。
通过对胡风思想及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学理论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探究胡风文论中诗性的成因,分析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历史比较、批评分析等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对文论文章的精读,深入探讨胡风对诗性的定义和表述,理清其脉络和内在逻辑。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建国后诗歌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胡风,这个不但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而且在新中国的 历史上,也不能不提到的人 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 得到过公正的评价。在国民 党统治者眼里,它是与他们 作对的亲共作家;在共产党 某些领导人眼里,他又不那 么听话,他的理论独树一帜, 与“正统”有很大分歧,最 后竟以他上书“三十万言” 为契机,大举批判,进而将 他定性为“反革命集团”的 头子,身陷囹圄达二十四年; 在他去世后,中共中央审定 的悼词中,方承认他为“我 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 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 家”。(晓风)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 壑 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 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 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 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 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 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 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 作。建国后,该诗派领导人胡风被批判,该诗派走向衰落。文 革后,牛汉等编辑了诗集《白色花》,是著名的七月诗派重新 引人注目,绿原、牛汉、曾卓等人在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特别 是那些最感人的诗篇,大都记录了他们在建国后所经历的“苦 难历程的心理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回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回复题目: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及其影响引言:胡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之一,以他勇于挑战传统与探求社会进步的精神闻名于世。
他的三十万言书是他晚年的著作,内容丰富而深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为主题,分步阐述其主要观点,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主要观点:1. 胡风与新文化运动:胡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该运动,大胆呼吁改革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
2. 三十万言书的创作背景:胡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历经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经历了内斗争,这些都成为他写作三十万言书的背景。
3. 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a. 批评官僚主义:胡风在书中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官僚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根源。
b. 呼吁言论自由:胡风坚定主张言论自由,他认为言论自由是保障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批判与创新的源泉。
c. 提倡婚姻自由:胡风对于婚姻制度的批判也是三十万言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呼吁消除包办婚姻,推动婚姻自由化。
d. 推广科学知识:胡风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三十万言书的影响:1. 社会反响:三十万言书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胡风的观点,认为他勇于揭示社会问题的真相;另一部分人则对他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他的言论过激。
2. 扩大了公众注意力:三十万言书的发表使更多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官僚主义、言论自由和婚姻自由等议题,这为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提供了推动力。
3. 对后续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胡风的观点为后续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后来的运动,但他的观点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启发,推动了中国社会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4. 文化领域的影响:胡风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倡导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 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 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白洋淀诗群
★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 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他们中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 姜世伟)、林莽(张建中)、宋海泉、方含(孙康),另外,还有一些在北 京、山西等地青年,与他们关系密切,多次造访白洋淀渔村,交流看 法和诗艺,如北岛(赵振开)、江河(于友泽)、严力、郑义、甘铁生、陈 凯歌等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白洋淀诗群”,写下他们生命的受挫 ,表达足下的土地发生断裂、错动时的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 ★白洋淀诗群“又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仅仅包括在白洋淀插队 落户的知青诗人;广义的”白洋淀诗群“还包括白洋淀的外围成员,他们 是”准白洋淀成员“,包括同时期在其它地区(如山西的食指、黑龙江的 马佳、内蒙的史铁生等)插队的北京青年(如北岛),留在城里的北京青 年,后来聚集在民刊《今天》周围的成员,如北岛、江河、杨炼、顾 城、严力、田晓青、阿城、齐简(史宝嘉)等。
新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盛极而衰后,对现代 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粹
和净化处理。 新现代主义诗群,也称为现 代派诗群,源自于纪弦1953年所创办的 《现代诗》诗歌季刊。现代派诗人也可能 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所 以也称为新现代主义。《现代诗》季刊的 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代 表诗人:纪弦、杨唤、林泠、郑愁予。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与目的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1.现实主义文学观2.民族形式论3.人民文艺观4.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三、胡风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四、胡风三十万言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正文:胡风,原名胡梦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三十万言书》是他于195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些问题而写的一篇长篇论文。
这篇文章言辞激烈,论述深刻,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与目的《三十万言书》写作的背景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界在探索新的文学道路,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胡风写作这篇论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推动我国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1.现实主义文学观:胡风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人民服务。
2.民族形式论:胡风提倡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民族特色的表达,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学形式。
3.人民文艺观:胡风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启发和引导人民的作用。
4.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胡风在文章中严厉批评了当时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呼吁文学家们摆脱教条主义,勇于创新。
三、胡风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界的思想解放,促使文学家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
其次,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文学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的表达。
四、胡风三十万言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尽管胡风三十万言书发表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但它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提醒我们,文学创作应始终立足于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呢?
胡风认为, 艺术的真实性“是不可能自流式地进入人 的意识里面的”,这里要靠创作实践, 靠创作实践中“火热 而坚强的主观思想的要求”,因为“客观的历史内容只有通 过主观的思想要求所执行的相生相克的搏斗过程才能够被 反映出来”。胡风这里所讲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的确, 历史内容并不是摆在表面上的东西, 它往往是深藏在历史 深处的东西, 如果作家不能进入对象, 不能以自己主观的 与人民共甘苦的精神深入对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 怎么能 够把历史内容的实性揭示出来呢?所以我们可以说, 胡风的 “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不是别的, 它是一种敏 锐的历史感觉, 是一种犀利思想锋芒, 它能够深入到人生 现实和历史的深处, 把真相、真实、真理揭示出来。因此, 胡风的“主观精神”论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真”。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一、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概说
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以“主观战斗精神说”为基点。
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 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 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 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 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
胡风在这里把问题说得很清楚, 对于脱离生活的 人来说, 生活是第一位的, 如果没有生活, 你从哪里 去寻找创作的内容呢? 生活是创作的内容, “现实的 认识是创作的源泉”,这一点应该是创作的前提; 但是 对于那些已经获得了创作的生活源泉的作者来说, 那 么问题就转移到如何去处理你所获得的题材, 就是对 题材的艺术加工问题。胡风对于生活和生活经验的重 要性, 曾经反复强调过, 如说: “如果靠一两篇或几 篇作品走上文坛以后, 就从此脱离了生活, 戴着纸糊 的桂冠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 失去了对现实人生的追 求的热情和搏斗的魄力, 那他的生活经验的‘本钱’, 过不几天就会用得精光, 只好乞丐似糊扎纸花度日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胡风充分肯定这一点。胡风 提出的“主观精神”恰恰是在有了生活经验后如何对 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见解。
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关于胡风的“为人生”文学理论胡风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个性。
他曾说:“文学必须为人”、“为人生”。
在那个“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环境下敢于发出不同于主流观念的呼声,他注定成为一个悲情的战斗英雄。
在胡风的文学理论中往往出现一些带有主观色彩,有悖于“唯物主义”的‘敏感’概念。
针对于当时主流文学理论的观点,胡风认为:“‘为人生’与‘为政治’,两者并非一回事。
他说:“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战斗的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
”这里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是主体性的张扬,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
在胡风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扛着现实主义的大旗,主张文学要同时代、社会和人生紧密相连,揭示社会的历史内容,反应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最高的艺术目的。
作家创作要“直入生活”,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跟紧时代,把文艺创作和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融合在一起,强烈表达了一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这一点是和鲁迅的文学主张相契合的。
鲁迅曾回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对于文艺关注人生,发掘人生,指导人生,他曾十分明确的说:“离开了人生就没有艺术,离开了历史(社会)就没有人生。
”胡风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的观点。
也是对鲁迅先生的文学理论的继承,胡风的思想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来,他的文学思想也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模式和思想体系。
虽然都是坚持为“人生的”的文学态度,但是胡风的理论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特色,胡风在反对客观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作家在创作中须得发扬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其实在当时很多作家缺乏把人生的问题同改造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意识,胡风则是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化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表面肤浅的现象描述,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深入了解本质问题,探究人的内心情感,升华到人的灵魂。
也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也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阎丽杰;张红梅【摘要】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揭示了文学艺术的时代特点,把握了文艺的特质。
胡风意在在现实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唤起作家的创作热情,调动作家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作家、艺术家以主观精神把人类带入光明的世界。
%Hu Feng's "subjective fighting spir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relevance.It reveal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grasps the qualities of literary arts.Based on realism,he arouses writers' fervor forwriting,motivates their initiative and advocates writers and artists bringing human into better world with subjective spirit.【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3)006【总页数】4页(P35-37,41)【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现实针对性;文艺特质【作者】阎丽杰;张红梅【作者单位】沈阳大学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044;大连教育科学研究所《大连教育》编辑部,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5胡风强调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
文艺作品一定流贯着作者的感情、欲求、理想。
作家在创作时不能有冰冷的旁观者的心境,他认为冷情就必然虚伪。
没有了爱,作品就不能够有真的生命。
没有大的感情就不能有艺术,那种公平无私的不能使读者也不能使作家自己兴奋的冷淡的文学作品,没必要产生。
胡风反对创作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他既反对言不由衷的标语口号式的创作倾向,也反对冷冰冰的客观主义创作倾向。
他认为冷静的创作是失败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风旧体诗词创作的文化心理与风格传承□ 李遇春内容提要胡风在1955年后的政治受难生涯里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
本文主要探讨胡风在这些旧体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心理以及艺术风格的传承关系。
胡风建国后的旧体诗创作中表现了诗人的反抗意识、认同意识和疏离意识,它们分别与诗人的现代启蒙人格、传统儒家政治人格和道家隐逸人格相关,三者相互纠结,展现了胡风复杂的文化心理状态。
胡风的这些旧体诗词“志深而笔长”、“梗慨而多气”,受到了鲁迅旧体诗和建安诗风的影响,呈现出遒劲拙重、沉郁顿挫、刚健清新的风格。
作为诗人,胡风在1955年落难之前,一直是以新诗创作著称的。
虽然他在此前也写过旧体诗,但数量不多,《胡风诗全编》里收录了他建国前的旧体诗二十余首,辑为《抗战风云》一辑。
在1955年的那场文坛冤案酿成后,胡风从此陷入牢狱之灾二十余年,先后在北京秦城监狱和四川苗溪劳改农场、四川大竹监狱关押或劳动改造。
在漫长的监禁岁月里,胡风孤独地开启了他作为旧体诗人的苦难文学生涯。
没有纸和笔,他就自言自语,自念自听,依靠顽强的记忆力把那些呕心沥血之作记在心里,在默念和吟咏中捱过艰难的时光。
据胡风1979年的回忆,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隔绝生活中,他写下了《求真歌》(古风长短句14章)、《怀春曲》(二百二十余篇,共约三千首)、《红楼梦·人物悲剧情思大交响曲》(三十余曲)、《采世巨灵狂想大交响曲》(12曲)、《创世巨人理想大交响曲》(12曲)、《女性悲剧情思大交响曲》(12曲)、《创世英烈悲壮大交响曲》(12曲)、《过冬草》(律诗、词,约三百首)、《报舂草》(律诗、词,约一百首),等等,遗憾的是,这些数量巨大的旧体诗词作品如今所存甚少,大部分或被遗忘,或被监狱管理者收缴之后没有归还这是胡风晚年诗词创作无法挽回的损失。
据《胡风全集》第1卷收录的旧体诗词作品来看,胡风现存的旧体诗词约有四百余首。
其中除作于建国前的二十余首之外,绝大部分是在建国后的狱中写的。
本文主要探讨胡风建国后旧体诗词创作中的复杂文化心理及其艺术风格传承。
胡风的旧体诗词中显现的诗人形象具有三重人格特征:有时他以现代自由人格出现,诗中便充满了宝贵的反抗精神和启蒙意识,有时又以传统的儒家政治人格出现,诗中就随处可见那种对主流政治话语的认同意识,以及由此滋生的政治忏悔意识;有时传统的道家自然人格也会悄然抬头,诗中便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在政治受挫后的退隐意识。
在与现实的政治困境搏斗的过程中,诗人胡风有过突围,有过迂回,有过迷茫,时而反抗,时而认同,时而疏离,他把这一切心理冲突和精神搏斗的无形痕迹,纷纷化作了有形的诗篇。
一胡风把他在京城的囚室取名“怀春室”,这显然有怀念春天、渴望自由之意。
追求并坚守独立自由的人格节操,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启蒙精神传统。
胡风与鲁迅先生有师生之谊,作为一代启蒙文学宗师,鲁迅的启蒙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创作,也塑造了胡风的现代启蒙人格。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召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战士”,胡风也宣称“战士和诗人原来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并强调“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正是对诗人的战斗精神和反抗姿态的张扬,使胡风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饱受责难,终在建国后遭致牢狱之灾。
胡风的现代自由人格,在他建国后的旧体诗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反抗精神和启蒙意识。
在组诗《怀春室杂诗》中有一首七律《一九五六年冬某日》,集中体现了狱中胡风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战斗姿态。
诗云:“不堪一错各分时,友谊伤残似断丝;狱室几间关闯将,文场一片树降旗,东逢死叶西逢茨,拔掉鲜花葬掉诗,极耳两间休荷戟,铁窗重锁失戎衣。
”这首七律不仅在形式上步鲁迅先生《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原韵,而且在诗中还化用了鲁迅先生的《题<彷徨>》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当年“五四”落潮后,新文学阵营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连鲁迅先生也不免感到了寂寞和彷徨。
而三十年后的胡风,其实遭遇了相似的文场分化的情形,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作家有了不同的境遇,作为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作家更是在1955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狱室几间关闯将,文场一片树降旗”,这怎能不让狱中的胡风痛心疾首呢?胡风的这首诗,首联写了七月派作家的凋零和沦落,中间两联写“反胡风”后文坛的现状和危机,尾联化用鲁迅先生的诗句,充满悲愤。
当年的鲁迅尚能“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如今的胡风身陷囹圄,作为战士却失去了戎衣,被剥夺了战斗的武器。
尤其是颔联和颈联,很容易让人想起胡风当年的警语:“反胡风以后中国文坛就要进入中世纪。
”胡风的这句话一直被周扬记在心里,直到1961年召开的调整文艺政策的“新侨会议”上,周扬还这样说过:“我们当然不是中世纪。
但是,如果我们搞成大大小小的…红衣大主教‟…修女‟…修士‟,思想僵化,……也是够叫人恼火的就是了。
”周扬的话就是对胡风预言的最好说明。
及至“文革”,其光景不就是“东逢死叶西逢茨,拔掉鲜花葬掉诗”么?在组诗《怀春室感怀》中,胡风的启蒙精神主要表现为知识分子批判。
这组诗里充满了这样的一些联句,如“耻举木枪充武士,愧抓泥印扮文官”(《记往事》之二)、“不义方能称义士,无文更会做文官”(《记往事》之三)、“包伤忍气批文侩,受屈韬光贿法官”(《记往事》之四)、“荒淫大作防文侩,战斗深知赖党官”(《记往事》之十三)、“不耐辛劳当惯贼,无能思想做文官”(《记往事》之十四)、“派系空言羞组派,官僚主义耻升官”(《记好事》),等等,虽然大抵是批判的4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但显然其中也含有狱中胡风对50年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批判。
对于那些虚伪而中空的伪知识分子,对于那些窃据高位的文侩和文官,胡风表达了极端的愤怒和不屑。
胡风在《记往事》之五里,更是借怀念鲁迅先生,表达了他的知识分子人格操守。
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诗云:“耻笑玲珑通八面,敢拈纠结理千端;园中有土能栽豆,朝里无人莫做官;立地苍松千载劲,漫天白雪万家寒;难熬长夜听狐鼠,且煮乌金铸莫干。
性情鲠直的胡风,如同乃师鲁迅一样,鄙弃那种八面玲珑的文坛伪俗之士。
“园中有土能栽豆”,喻指鲁迅先生善于扶植年轻作家的成长,“朝里无人莫做官”的古训,实指鲁迅先生不依附权贵的独立人格,这种独立人格宛如“立地苍松千载劲”,在灾难的年代里忧国忧民,还要在黑暗中承受狐鼠小人的中伤和迫害,好在先生充满了不屈的战斗精神,一句“且煮乌金铸莫干”,把鲁迅为正义复仇的战士形象勾画得跃然纸上。
尾句还让人想起鲁迅小说《铸剑》中的侠士眉间尺和宴之敖,折射了鲁迅先生不畏权势的反抗精神。
组诗《流囚答赠》中的反抗意识和批判精神更加集中和强烈。
在与聂绀弩、萧军等文坛老友的通信中,在1966 年那个历史转折关头,胡风通过与友人的诗词唱和,集中表达了他在逆境中坚守的信心,以及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历史的反思,显示了胡风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战斗情怀。
这组诗是胡风全部旧体诗词创作中最出色的组诗,包括三十首七律和三首词,均作于1966年胡风由京城刚刚流放(其实是判刑后监外执行)到成都的时期。
这组诗的存在,既是当代诗坛的一段佳话,也是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一份精神财富。
胡风在这组诗中把他身处逆境而不屈的抗争意识和乐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诗章更是血泪交进、力透纸背,撼人心魄。
如《次原韵报阿度兄(十二首)》第一首,“竞挟万言流万里,敢擎孤胆守孤城。
愚忠不怕迎刀笑,巨犯何妨戴铐行?假理既然装有理,真情岂肯学无情?花临破晓由衷放,月到宵残分外明。
”阿度兄,即聂绀弩,又名肖今度。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即使以戴罪之身流放至万里之外的蜀地,胡风依然不改他的知识分子真性情,孤独而又倔强。
尾联意境高远清峻,抒发了诗人在历史暗夜中坚守的信念和信心。
第三首则明确暗示了胡风这种坚守精神的渊源,即继承了鲁迅先生“荷戟孤忠走两间”的战斗传统。
在一个真假莫辨、黑白颠倒的环境里,胡风发出了“尽可韬光将剑铸,还该息影把门关”的愤世之语,其中的“铸剑”意象同样昭示了鲁迅小说《铸剑》里浓墨渲染的誓不妥协的复仇精神。
第六首表达了“恨海虽深曾敢跨,冤山再重也能担”的人生勇气,第八首流露了“失意隋消留万虑,居然笑口可常开”的旷达胸怀。
第十一首颈联“凌波绣像羞加我,蹈火销形敢让谁!”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而尾联刚好为这种战斗精神传统作了一个注:“永谢先师垂大训,坚持韧性学青皮”,意思是要遵照鲁迅先生的教导,与恶势力做韧性的斗争,甚至要学“青皮”那样死缠硬磨的“无赖”作风。
第十二首表达了更加强烈的信念和希望。
首联就说“再待何须二十年,山崩势已不可延”,尾联又用伍子胥的典故,声称“吴宫旧恨消无迹,不必东门把目悬”,胡风相信自己不会像楚入伍员那样屈死异乡,他一定会活着从蜀监里走出去。
在胡风的旧体诗词中,鲁迅先生对他的影响随处可见。
胡风不仅主动传承鲁迅的抗争精神,他还曾在诗中用鲁迅精神鼓励并劝慰老友萧军不要气馁。
考虑到胡风比萧军还要严酷的现实处境,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如《次耳兄原韵并慰三郎(四首)》,三郎即萧军,第二首云:“曾磨钺斧当吟诗,竟斩文妖黑帅旗。
毒手阴谋凶手打,强心激怒善心悲。
胸中有火羞饶敌,朝里无人敢告谁?莫谓寻仇头冒险,拚他一煮学吾师。
”东北作家萧军是行伍出身,30年代曾经教训过污蔑他的反动文人狄克,狄克即建国后声名显赫的张春桥。
胡风这首七律的首联就是讲的那段往事。
颔联写萧军在浩劫到来之际遭到摧残和毒打,胸中纵然怒火焚烧,但又无可奈何,毕竟“朝里无人”,心中不免感到沮丧和痛苦。
而胡风这样劝慰老友,“莫谓寻仇头冒险,拚他一煮学吾师”,就是让他学习鲁迅先生的反抗精神和复仇精神,如同《铸剑》里写的那样,三个人头在沸腾的金鼎中搏斗,宴之敖和眉间尺终于以异常惨烈的方式打败了专横暴戾的楚王。
在《次原韵寄慰三郎并请正耳兄(五首)》里,胡风对萧军的劝慰真可以称得上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第一首谓“出师已捷身尤健,不必观星五丈原”,让萧军不要悲观,第二首提醒萧军不要忘了“两间一卒记挥戈”的昔日英雄气概,第三首希望萧军能目光长远地看问题,所谓“图长夸父方追日,厌缺娲皇即补天”,虽然“小说巫神忙作法”,但“深谋战士耻参禅”,胡风不希望萧军走避世的老路,而是要做一个不屈服的战士,毕竟“文妖有洞非无底,既遇愚公枉靠山”,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将来就一定能战胜历史的黑暗。
这既是劝慰萧军,也是胡风的自勉自励。
胡风这组寄慰萧军的七律同时也寄给了聂绀弩,这三位30年代的“鲁门弟子”在历史的暗夜里相互慰藉、携手战斗的精神和情谊真的是可歌可泣,足以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从胡风现存的旧体诗词来看,虽然他的诗中传承了鲁迅先生的启蒙声音和反抗姿态,但实际上,胡风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时代,他的狱中诗里仍然可以见到大量的谋求与主流政治话语认同或和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