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大同市为例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由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由来己久,资源型城市便是建立在人们开采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城市。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西方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遭到废弃。

这是由于资源的枯竭或者替代资源的出现和繁荣,使得这些城市的职能已经不能维持原有的功能。

还有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完成了转型。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自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了许多资源型城市。

现在,由于资源的开发周期己久、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的问题。

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北方的煤炭城市,由于资源的不断开采,城市功能日渐衰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的转型之路是这些城市的迫切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中央政府也很重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群)战略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布局。

特别是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庆、包头等,这些城市的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正确的转型,将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环境、经济问题。

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是必要的。

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目前,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弱小、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就业压力大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开发利用保护的方式方法不同,再加上不同城市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直接套用。

本文希望从山西省大同市的基本发展情况入手,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教训以及大同市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大同市在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区的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由于要素禀赋及经济基础带来的差异,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走出符合实际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动态
一、资源型城市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个概念来说,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说法。

国内外都是以定性为主,兼顾定量的方法。

国外的资源型城市一般称之为Resource-Based Cities或者是Company Town,也就是一般的资源型城市是依托某种自然资源或者不可再生资源而后建立起来的城市。

在国外,往往是依托资源的小镇,人口较少,职能单一,产业、生活等基础设施发展不匹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

这和我国的国情有区别。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总体规模较大,城市功能较全,很少像国外那样城市职能单一化,因而有往多方面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这里是指像矿产,石油,煤炭,森林等工业化时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狭隘定义的资源。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标准,学术界也没有被共同接受的定义。

一般采用动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去判断是否属资源型城市。

哈里斯(HarriSCD1943)认为,如果要称之为资源型城市,必须满足一个临界条件,即从事自然资源采掘业职工必须占城市全部职工的15%以上。

俞滨洋则在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所占比例方面发展了哈里斯的理论。

他认为,以资源(矿产、原油、木材等)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工业部门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且在总产值的结构中自然资源的采掘和初级加工占相对优势,则该城市可称之为资源型城市。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的研究,可以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的萌芽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的发展时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的高涨时期。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现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赫特林(Hottelling)1931年在美国的《政治经济杂志》发表“可耗尽的经济学”引发了对耗竭性资源的研究,其文章是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加拿大经济史学家伊纳斯(Innis)独创性的以单一城镇或者某些特定地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资源型城镇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个人问题、性别歧视和婚姻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寻找这些社区的不稳定因素。

卢卡斯(LucuSR.A1971)在《矿区、磨房、铁路小镇:加拿大的单一工业社区生活》一书里,通过把单一工业城镇或地区的发展划分为建设时期、员工雇用时期、衔接期、成熟期四个阶段来对这些职能单一的城镇和地区的工作和生活进行阐释。

马什(B.Marsh1987)通过对宾夕法尼亚东北地区的煤炭城镇居民归属感的研究,指出资源型区域会经历两个不平衡的阶段:在工业化的准备和起步期,资源型区域能够向新来和原有的居民提供比较充裕的物质财富,但精神文明的提供则十分稀少;而工业化的成熟和衰退期,资源型城镇的条件已经不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财富,但能够提供较富足的精神财富。

在这萌芽时期,国外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一些工业、职能单一的小城镇和地区,研究的对象也主要的是集中在人口数量、性别和婚姻等一些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并没有提出资源型城镇的方向和转型出路。

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里,加拿大的布莱德博瑞(Bradbury1983)发展了卢卡斯的单一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理论,并后续提出了下降和关闭这两阶段。

其理论观点是,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源型城镇又往往是以一家大公司主导的(Companytown),这样的公司一般在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上是跨国的,具有很强的逐利性,使利润最大化。

因此,某些资源型地区会因某一时段的资源的成本竞争优势而吸引资本进入,可是当这些地区不再存在这些单
一资源优势时,资本和生产安排就会流向其他更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由于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不会为某一资源的产地服务,因而对原有的地区的生产、工人和政府是不利的。

这种情况在资源没有耗竭时也可能会发生,而且资源消耗的不稳定性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价格的波动性,使得资源型城镇的经济很脆弱,尤其是单一经济活动的资源型城镇,这种活动有可能随时终止。

有必要通过提供给资源区基础设施和财政支持来帮助资源区的资本积累。

布莱德博瑞的另一个观点是,资源型城镇与其服务的中心存在剥削关系。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都会流向后者,会造成资源型城镇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时空和部门之间表现为结构的不平衡,但资源型城镇和区域又很难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因而资源型城镇和区域很难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也有学者认为布莱德博瑞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假设过于严格、模型本身过于简单化,高估了跨国公司生产投资的转移对资源型城镇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潮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

海特(Hayter)和巴尔斯(BarneS)是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们把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与福特式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后一阶段与具有一定弹性的现代工业化生产相适应。

霍顿(Houghton)通过对澳大利亚矿区的研究,提出了“长距离通勤模式”(longdistancecolnlnuting),并分析了其对社区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具体做法是在离矿区较近的中心地区依托集中的居民家属区而不是在矿上建立新的居住点,员工集中在时间轮岗上班,实行长距离的通勤。

长距离的通勤避免了重新建立新城镇的成本,为公司节省了新建城镇基础设施的义务成木。

这一阶段把经济结构、劳动市场结构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环境治理等理论也用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中。

1.3.2国内研究动态
时任辽宁省阜新市市委书记王琼在2002年第12期《求是》上发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有新思路》一文中,根据内蒙古阜新市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较为合理的实证型研究,开创了国内具体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证研究的先河。

李猛等(2002)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背景的介绍,从衰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发展替代产业政策两个维度对各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认为成立专司领导机构,协调城市产业转型、科学制定开发规划及早实施产业转型、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发展替代产业和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李清均(2004)从自然资源初始条件与阶段性经济增长绩效(GDP)支撑作用不明显或者有条件的角度,对绩效与资源产业贡献之间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黑龙江资源型区域发展出现边缘化趋势,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区域发展机制出现的功能性失灵是造成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耿殿明等(2005)把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和矿区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两个问题。

在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中,他从不同开采阶段、不同宏观分类矿区对各个矿区加以区分研究。

而对于矿区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则提出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等对策建议。

孙森(2005)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上强调体制,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

资源型城市在
我国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由于缺失了“过渡阶段”,而缺乏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

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的办法也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

沈镭(2005)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从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出发,对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到衰亡或转型的全过程进行了讨论,重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功能的内在变化机制。

吴奇修等(2005)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认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全面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是未来资源型城市研究的热点。

毛蒋兴等(2008)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资源型城市问题,尝试将生命周期的研究领域从不可再生资源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建立了资源综合开发条件下的新型生命周期模型。

重点阐述了新型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并认为拓展资源开发领域,将不可再生资源向自然资源扩散,之后再继续向人文资源发展和延伸,可以构建涵盖地域综合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新型生命周期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更具战略指导意义。

张秀生、陈先勇对功能单一性的资源型城提出了要实施合适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从仅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和初级加工品.的单一工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创造良好的条件来保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高地方科研机构的整体水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等政策。

曲建升等(2007)为了研究我国煤炭、有色金属和石油三大主体资源型城币,分别选取了枣庄、阜新、金昌、白银、克拉玛依和大庆6资源型城市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重点分析了这三类资源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比较,提出了各自的经济转型重点和发展模式。

聂华林等(2005)选取了资源型城市白银作为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抓手,从结构较为单一的工矿城市转型和区域工业化两个角度阐释和解读了“白银模式”。

认为“白银模式”是工矿城市转型与区域工业化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杜延军等(2006)选取甘肃的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主导资源可开采量骤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最大现实问题;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甘肃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甘肃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二重结构明显,则政收入单一,不利于城市集聚则一力。

同时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
策建议。

赵奎涛等(2009)在己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选取了盘锦市、阜新市和葫芦岛三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丁哲新(2009)从人力资源理论的角度,选取黑龙江省13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验证知识效益战略和经济效益战略的交互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源型城币应采用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辅以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的结论。

1.4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以系统理论作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是分有必要的。

城市自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程也是体现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资源的衰竭可以看作是系统局部变量的变异而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的过程。

转型是对出现变异的比例进行修复的过程,这种修复过程需要某些替代要素来弥补定义变量的不足,使系统在新要素的修复之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效益
性,也就是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对比分析法。

研究大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是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同类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规律,通过反复论证深入分析大同资源型城市过程中是否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并将此作为指导转型的决策依据。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多是由于某些公司在某地开采矿业,从而在开采地或者周围兴建发展起来的。

这些城市的发展是自由经济的产物,他们的兴旺与落寞也是有自由经济的供求决定的。

当一些城市的资源被开采殆尽或者这些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这些资源型城市就要面临转型或者是被遗弃的命运。

在中国,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国家指导进行的,在这些城市中有很多国有企业和员工,所以城市一般不会被废弃,但是在一个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殆尽或者不能满足市场的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转型。

矿业城市作为一个城市职能概念,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形成了相对规范、统一的定义。

而国内许多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定义都是基于对中国矿业城市的理解,对于这些城市的界定却过于宽泛,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实际上包含多种职能的概念。

便于中外研究的统一,应该以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来代表“中国式的矿业城市”,而将矿业城市的概念仍然定义为“以采掘业职能为主的城市”。

本文认为,所谓资源型城市,就是完全依赖矿产资源而实现发展的城市,比如在财政收入、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

这类城市的发展较多地受资源基础、开发规模、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制约,它对矿产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

2.2理论基础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
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

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2.2.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涉及到行政区划、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工以及经济要素在区域空间最优配置的政策环境、体系建设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将区域空间看作资源经济的基础,依据资源的近似性、经济的互补性作为限制条件自然形成一定区域内经济上互相分工协作具有比较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的地区经济。

在区域经济中,既有超越国家的世界区域经济,如
太平洋经济区、亚太经济区、欧元区等,在这种大的经济区域内,都有很多超越国家的经济政策。

还有在一国之内因地域空间的接近而形成的经济区域,如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这类经济区在一个国家内跨省市形成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

另外,还有在一个省市内形成的小经济区。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区域内各类资源情况和协作分工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也越来越细。

资源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开发建立新的接续替代产业时,必须从宏观经济着眼,立足于区域内外各种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在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经济联系中调整和发展自己,在资源城市形成新的接续替代产业中,使区域内各类资源达到高效配置。

3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启示
3.1 日本九州
九州位于日本的西南端,是日本的第三大岛。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九州是以钢煤炭、钢铁、造船化工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

二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经济,实行了“倾斜性政策”,大力扶持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九州因而得以经济迅速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以产业政策为工具,重点支持资本密集型企业,试图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由于九州钢铁工业属于传统产业,因此日本政府减少了投入。

池田内阁于1961年8月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1962年11月采取石油进口自由化政策。

在贸易自由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下,日本煤炭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一力迅速减弱。

在此之后,考虑到本国的高煤价和未来发展战略,日本政府逐渐开始减少国内的煤炭产量,改为进口。

煤炭产业也从此进入衰退阶段,作为日本煤炭能源标志的九州,经济发展开始衰退。

在面临着九州可能走向“矿竭诚衰”的尴尬局面,日本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此外,还有九州转型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环境改造、中小企业扶持等给子了很大的帮助。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九州已经由原来的衰老的煤炭中心成功转型为日本新兴工业,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在日本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是曾经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基地,也许在许多国人的印象中它只是一座没落的钢铁旧城。

事实上匹兹堡是美国发展节能转型城市的旗杆城市。

这里还是一批如亨氏、美国钢铁、西屋电气等至今享有盛名的企业的摇篮地。

二十世纪初,曾因为整座城!!:的浓烟滚滚被戏称为“烟城”“人问炼狱”。

在二战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转型,被称为“二次复兴”。

匹兹堡的第一次复兴始于二战后,时任匹兹堡市长戴维·劳伦斯决定一改“烟城”形象,狠抓污染治理,当时大量的工厂被迁出市区。

第二次转型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匹兹堡自有资源出现严重的枯竭,工厂关门和大量的工人失去工作并离开这座城市。

时任市长理查德·加里古力管理建造摩天大楼,并重视社区和文化的建设。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匹兹堡迎来了第三次的转型。

匹兹堡的经济基础更由重工业转向教育、旅游、服务业等,尤其以医疗和机器人制造等高新技术的兴起为标志。

时任市长还强调绿色建筑,兴建了包括PNC公园、匹兹堡金融峰会会址的戴维·劳伦斯会议中心等。

在经济危机当中,匹兹堡比其他美国东北老工业城市表现出更强的抗衰退能力:它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房价基本保持稳定,并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反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