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分析与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分析与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了资源型城市。
然而,由于受制于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转型难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和思考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
第一层面:资源结构转型对于许多资源型城市来说,其主要经济支柱往往是资源开发和加工。
这一经济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也会给城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依赖等。
因此,资源型城市应当在资源结构上进行转型,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这意味着城市需要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转变为创新型、服务型城市。
第二层面:产业升级与转型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中一直强调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
同样,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也是如此。
除了转型资源结构外,资源型城市还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推进“双创”和“双改”等政策。
同时,资源型城市也应培育新的产业,如生态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来增加城市产业种类,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第三层面: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与资源结构和产业升级一样,城市文化和形象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等手段,可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四层面: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增长和人口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
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须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城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管理。
此外,城市应鼓励绿色能源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利于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发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适应新发展模式和政策环境,由单一资源依赖型城市向多元化的城市模式转型,在城市形象、文化、经济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全面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迈入了经济转型和城市升级的新时代。
“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近现代为数不多的几个“特殊城市类型”,其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资源型城市”指的是以强烈依赖某种特定资源类别为经济基础的城市。
这类城市是以采、矿、原料、能源或其他特定的“资源”为基础的城市类型。
这种城市由于特定资源的丰富而很容易带来经济繁荣,但是由于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也使得其发展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长乏力、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等。
因此,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升级是必要的。
1、经济转型要求: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入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过去单纯依赖资源枯竭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
2、环保要求:随着国家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对于“三废”排放的管控力度越来越严格,这正不断加深着资源型城市的升级转型需求。
3、营商环境的要求:发展路上,城市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市场问题、社会问题等都需要纳入轻松、便捷、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解决。
而这样的营商环境,只可能是来自于经过升级升级改造的城市。
4、国家战略所托起的经济基地需要:对国家而言,资源型城市一直是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基础,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升级转型和改造也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所托起的经济基地需求。
1、加强环保和节能措施。
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城市。
提高城市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加强城市规划和实施,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4、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方式。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新理念,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产业和城市的协同发展,扩大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方式。
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些思考王青云
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些思考王青云资源型城市为建立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原材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源的逐渐枯竭,一些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被动局面,诸多社会矛盾相继而来,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国家将资源型城市纳入区域政策体系,帮助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已势在必行。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顾名思义,资源型城市是指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城市。
也有人将资源型城市定义为:因开采矿产资源而形成的城市。
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显然是不妥的,原因有二:一是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乌鲁木齐(胡魁,2001)。
后一种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显然不是因资源开发才形成了城市。
二是我们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坚持动态观。
因为有些城市曾经为资源型城市,但通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后,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度不大或者说很低了,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去甚远了。
上述只是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很笼统的定义,仅有它还不能对资源型城市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有必要对其给出一个规范而确切的定义。
由此深究下去,我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是资源型产业究竟占多大比重才算得上资源型城市?这个数量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有人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指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王六芳等,2000)。
也有人认为,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
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
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
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
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20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5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50年,进入了老年期。
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
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阜新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急需转型,重振雄风。
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
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
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
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
**市的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煤炭工业,当属此列。
按开采时间**市属于老年期,按可采储量当属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对**的未来应该给以及早的、高度的重视,尽早着手准备转型工作。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转型之路,使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覆辙。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
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立身之本。
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所谓人无我有。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资源型城市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城市主要依靠矿产资源生产和出口。
然而,由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面临发展困境。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城市需要转型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城市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其次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希望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这些城市也面临着充满挑战和风险的发展过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减弱,城市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旨在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探索符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通常是以矿产资源为主要支柱产业,其特征如下:1.资源占据主导地位。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是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占据了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2.经济单一。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个或几个矿产资源,因此其经济相对单一。
3.社会结构单一。
由于经济相对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很单一。
城市的职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方面。
4.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5.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较落后。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依赖于周边地区,造成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对较落后。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变化的快速进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发展。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心得体会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资源开采而兴的老工业城市,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这些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破坏严重、失业率较高、人口大量流失、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老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尤为迫切。
构建新发展格局,资源型城市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动能”,推动转型发展。
一是应用“大内需”新动能,融入区域开放发展大格局,推动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69个城市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绝大多数地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沿海地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内陆资源型城市来说,是重大的战略机遇。
构建内需体系意味着市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国家铁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规模实施,将形成新的内陆区域发展大格局。
资源型城市应瞄准国内大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定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内需”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是应用科技新动能,推进产业升级迭代,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大多是以本地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长期的惯性运行,导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
资源型城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把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创新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与招才引智双管齐下,使创新成为老工业城市的新标识,再通过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改造,建立系统化、精细化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三是应用绿色新动能,以生态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时期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考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如矿业城市、石油城市等。
这些城市由于资源丰富而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的变化,这些城市在面临巨大发展困境。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依赖度高。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和加工,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一旦资源价格波动或者资源枯竭,就会对城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是环境承受力差。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水污染、土地沙化等问题。
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的环境承受力也越来越弱。
三是经济结构单一。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
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就会出现严重的滑坡。
四是人口外流。
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和市场的变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导致大量的人口外流,加剧了城市发展的困境。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防止对环境造成过大的损害。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盲目的开发和建设,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五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资源枯竭的城市需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面临发展困境时,需要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只有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资源型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资源型城市能够走出困境,实现经济的再次繁荣。
关于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一、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其带来的问题二、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必要性三、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思路与路径五、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实践探索一、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其带来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通常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的开发与加工为主。
这类城市经济单一,专业化极强,但也具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极度依赖资源产业,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还不够成熟,缺少多元化的经济支柱。
其次,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大量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不仅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也会带来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
第三,资源型城市发展速度过快,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公共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制于很多内外因素,如市场变化、环境保护要求等。
二、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规范化、计划性整体管理和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措施。
由于资源型城市自身存在种种问题,如单一经济结构、环境污染等,因此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首先,制定综合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以逐步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其次,优化调整资源构成,加强新能源、高科技产业等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加强环保管理,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资源开发和环保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而需要平衡,确保资源开发的同时不影响环境的稳定。
对于这个平衡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思考。
首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等措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环境保护。
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来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对于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以遏制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思考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一两种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所以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都会限制其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是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领域,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一旦资源价格下跌就容易陷入经济困境。
资源型城市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拓展新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
1.1发展现代服务业资源型城市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
通过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增加城市经济收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1.2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型城市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升城市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1.3打造智慧城市资源型城市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建设智慧城市。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二、环境治理资源开采和加工是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需要进行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2.1加强环境监管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规,监督企业生产活动,减少环境污染。
2.2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资源型城市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2.3生态修复资源型城市需要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植被、水资源等生态要素,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工作建议: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三点思考
工作建议: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三点思考XX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在当前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矿山服务年限逐年缩短的严峻形势下,如何跳出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周期,实现成功转型,是我们急需破解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转型跨越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替代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把以香草花卉为主的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接续产业来抓,转变观念、凝聚共识、担当作为,加快推进景城一体和全域旅游,实现了文化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景区建设取得突破,服务功能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效益逐步显现,“紫金花城已成为城市新名片。
培育替代产业,实现转型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因此,我们必须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坚定转型发展方向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劲,长抓不懈、抓出实效。
一、坚定以香草花卉为主的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方向,在打造旅游品牌和提升服务水平上上台阶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景区建设已具规模,来金游客“看”的问题初步解决,但“玩、吃、购”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因此,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做好五篇文章,做优做强旅游业。
突出景点特点,做特“玩”的文章。
要立足于留住游客,把旅游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瞄准国际旅游业水准,按照“123456”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要求,健全完善旅游分项规划,注重旅游项目旺、淡季衔接互补,注重游客参与互动。
按照政府搭台抓基础,企业唱戏建设施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旅游企业按规划对景区逐年开发建设,充分挖掘矿山开采冶炼、矿井探险、特色演艺、沙漠越野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和留住游客。
突出饮食特色,做细“吃”的文章。
在做好羊肉美食等传统饮食的同时,认真研究我国“浙、闽、湘、徽、鲁、川、粤、苏”八大菜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草花卉饮食、小吃和西餐等优质精品菜系,打造特色美食街、镇,让游客乘兴而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探析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探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挑战。
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资源型城市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从传统的“依靠资源”的发展模式向以技术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还需要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城市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现状与问题以及转型路径等方面分析,以探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许多地方分别发现了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此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因此,我国便出现了一批资源型城市,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山西的大同市等等,这些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排占了主导地位,这种靠“资源吃饭”的发展方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已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资源逐渐枯竭,短期内无法再取得突破性的增长;另一方面,长期过度开采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这些发展问题,迫使资源型城市必须要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现状及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或者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环境质量也比较糟糕,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依靠资源”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支撑城市的发展,而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还未能在资源型城市落地。
在城市经济中,资源型城市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传统资源产业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不仅对个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对城市形象和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同时,控制能耗和减少排放也是城市发展中新的任务。
除此之外,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差异化和创新增长来源,这也是城市转型难度较大的一点。
城市经济结构与能力不匹配,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
位 。城 市作 为社会 经 济 发展 的产 物 , 由于 其 对 区域 经济 有较强 的辐射 和带动 作用 , 因此 , 一直是 作为 区 域经 济协调 发展 的主要 力 量 而存 在 的。进 入 2 O世 纪7 0年代 以后 , 以发达 国家为代 表 的城 市 出现 以一 个 大城市 为 中心 、 周 围城 市 共 同发 展 的逆 城 市 化 的
性, 使依 赖矿 产资源 发 展起 来 的城 市都 逃 脱 不 了开 发建设 、 快速 发展 和经济 衰落 的发展规 律 。因此 , 积 极探 索利用 生态产 业 来 改造 传 统 产业 , 重 新 确 立 主
导产业 , 实现 产业结 构 的重构 , 真正走 一条科 技含量
为主要 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 。为了促 进经 济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展 , 近年 来 在 可 持续发 展 战略 的指导 下 , 各 地 大力 开 展 了 以生 态恢
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 环境污染少 、 人力资源
得 到充分 发挥 的新 型 工业化 的道路就 成 为资源 型城
市发 展 的必然选 择 。
的新 格局 。
大 明确提 出 了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的 目标 , 这标 志 着
中国进入 了 以可 持续 发展 为主导 的新 时期 。在 可持 续发 展 战略 的推 动 下 , 中国 的经 济社 会 发 展进 入 了 快 速发展 的 阶段 , 并呈 现 出两大特 点 :
一
2 资源型城市的优 势与发展道路的选择
资源 型城 市是在 对矿产 资源开 发利用 的基 础上 发 展起来 的 , 因此 , 对 矿产资 源 的开 发利用 具有很 强 的依赖性 。随着矿 产 资源 的不 断开 发 利用 , 中国 目 前 已有 1 1 8座资 源 型 城市 , 对 地 方 经济 社会 的发 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思考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压力。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城市,这类城市一般要么因自然资源丰富而兴盛,要么因自然资源依赖而衰落。
随着全球经济向多元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变,资源型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发展路径,实现升级转型。
一、挖掘内生动力,培育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之一是创新,资源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现代产业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例如,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文化等现代产业,可以实现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补充和优化;利用先进技术创造现代服务业,提高科技水平,改善城市营商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等等,这些都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牌价值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通常是建立在本地资源丰富的基础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就是独特的。
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推出符合城市形象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品牌价值,这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多伦多的艺术文化、温哥华的自然生态、北海道的风景胜地、南京的文化古迹,这些城市都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了独特的品牌。
三、实现从过剩供应到精细供给的转变随着资源型城市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资源的质量量也逐步下降,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过剩供应问题愈趋显现,因此实现从过剩供应到精细供给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精细供给的意义就在于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推出市场化的价值导向政策等,推进精细化供给,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实现资源型城市一次良性循环的关键手段。
四、跨境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资源型城市也已越来越成为跨境合作的参与者。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境合作可以吸收外来的技术、资本和资源,促进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讨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转型困境。
如何转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转型的必要性、转型路径、转型的难点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这种城市一般具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和开发程度很高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人口密度低、经济结构单一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中国的大庆、抚顺、兰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在建国初期,以石油、煤炭等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柱,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1、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过度的资源开采和加工,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拉低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2、经济效益逐渐下滑随着资源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效益已经逐渐降低,如此一来,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难以跟上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步伐。
3、经济结构单一性影响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都是在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上,这也让这些城市的发展现状受限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生产,难以实现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和城市的长远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1、发展新兴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清洁能源、绿色化学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拓展城市经济的新领域。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科技人才,并且研究创新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新兴产业,而且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
3、提升城市形象资源型城市可以在城市形象上下功夫,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吸引外来投资,进行城市形象的转型,在提高城市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提升。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若干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教训文/本刊记者张红梅世界上的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期——资源大量开发引起的经济高涨期——资源枯竭而导致的经济衰退期——经济转型期,这似乎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规律”。
事实表明:只要资源型城市未雨绸缪,做好当今和未来的统筹发展,就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
以城市更新和文化升级作为转型切口国外资源型城市基地改造的成功范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型”范例、美国匹兹堡“复兴型”范例和法国洛林地区的“告别型”范例。
德国的鲁尔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
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鲁尔区陷入严重的衰弱和危机之中。
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使得鲁尔区仍保持较强的生命力,经济持续发展。
一方面,鲁尔区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另一方面则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1979年“鲁尔行动计划”制定以后,信息、电子信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的发展极为迅速,并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在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而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因此,匹兹堡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改革。
首先,匹兹堡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
匹兹堡在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
另外,鼓励建造新的摩天大厦,形成了著名的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建筑群。
其次,匹兹堡创办各种各样小型企业,实现经济多样化,先后创建了机器人、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高效能源和无线电通讯等行业。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
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
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
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
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1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
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
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
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为建立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在提供基础原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等,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日益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生态环境恶劣,大量富裕人员被迫下岗,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困扰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不仅自身面临新的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局,由于资源型产业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单纯依靠市场导向再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转型难以达到有效的转型目标,因此,政府的干预、推动和政策扶持便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它以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为出发点和主导,并由此引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多要素的时空耦合,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城市发展之路在进行资源型城市、城镇、新农村建设体系转型规划时,应围绕构建创新型区域思路规划,集中有限资金,吸引优势产业的发展和集中,在发展初期不过分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围绕创新型区域建设思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创新型区域间建设的整体协同,最终实现创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按照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去以分散形式解决职工居住的建设方式已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朝多功能、集约式的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2.学习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进经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外资源型城市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转型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如德国的鲁尔区煤炭基地在转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府干预方式;欧洲则立足于市场经济,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欧盟模式”等。
成长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考
成长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考一、概念的界定与划分(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和界定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性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份为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
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
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2002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个界定标准。
四个界定标准为:一是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以上;二是采掘业产值规模达2亿元以上;三是采掘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以上;四是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万元以上。
福泉市素有“亚洲磷都”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2010年福泉市磷矿总产量达450万吨,产值达83.5亿元,磷及磷化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9.3%以上,从业人员达8445人,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8.3%以上。
这四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家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认定标准。
因此,可以判定福泉是以磷及磷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
(二)资源型城市成长阶段的划分本文以资源型城市的成长周期理论划分资源型城市的成长阶段,由于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因其所利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分阶段的生命周期。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其对它所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进程具有高度一致性。
如图1所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呈铃状分布。
假设一个资源型城市在一定时期T所产生的资源量设为Q,很明显,Q起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且将趋向于一个最大值maxQ,在此之后资源将会逐渐面临枯竭的境遇。
生产速度P,它表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间隔△t(如一年)内,所生产的资源Q的数量,假如用该生产速率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那么从开采开始,直到矿藏枯竭为止,不考虑其它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应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其表达式为P=△Q△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
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
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
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
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1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
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
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
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二产比重高、一、三产比重低的特点。
比如淮北市煤炭、电力产业一直是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53.5:35.1。
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
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变化水平。
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 2 -不稳定性,它使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下降,并且受到资源储量、开发条件和资源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
一旦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主导产品需求下降,经济发展必将面临危机。
第二,资源环境的耗竭性。
资源型城市源于资源的开采和开发,其产业的发展一般经历成长期、鼎盛期、衰退期和资源枯竭期四个阶段。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必将出现资源的极度消耗和拌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淮北市来说,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一些矿井尤其是处于市区北部闸河煤田内的矿山资源基本处于枯竭状态,大量矿井面临着关井闭矿的威胁。
同时,长期对煤炭资源的加速开采也直接带来了土地塌陷、耕地锐减、大量农民失地的严重后果。
据测算,全市每开采1万吨煤炭将有3.5-4.5亩土地塌陷。
目前,全市因采煤而塌陷土地已多达24万亩,搬迁村庄250个,完全丧失土地的农民约有25万多人。
若按现在年产3000万吨煤炭的生产能力测算,淮北市每年塌陷土地将以万余亩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0年,因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将增至30多万亩,失地农民将超过36万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大塌陷土地复垦治理力度,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塌陷土地的总量和速度而言,治理成效依然相对较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耕地大量减少的现实问题。
- 3 -第三,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导向等影响,资源型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大都表现出明显的松散性特征。
大部分城市都是“缘矿建厂、缘厂建镇、连镇成市”,城市随着资源开发的地域扩展,往往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松散形态。
而集聚是工业化城市的一个突出特征,分散的形态明显的违背了这一原则,既不利于城市土地的规模集约适用,也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治理。
总之,由于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型产业作为其经济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衰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如果在资源产业兴起或鼎盛期,能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矿替代产业,就能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前由于新生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从而跳出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在一个新的起点甚至更高的起点上获得持续发展。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障碍1995 年,世界银行在题为《监督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中推出了一套新的计算国民财富的指标体系。
在该体系中,一个国家的总财富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创造的财富、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该体系的关键之处是把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的总价值消耗从总财富中扣除。
如果经济增长是通过掠夺自然资源和滥用环境获取的,则无论增长速度多快,都不会增加其总财- 4 -富,甚至是负值。
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解释,发达与不发达状态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力资源,是人本身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多数城市是在优越的区位和商品集散地基础上,经过较长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备自我调节和发展机制。
而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发展起来的,对本地资源和外部的投入依赖性大。
随着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资源型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这种资源危机会引发城市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走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实现城市的转型。
但由于多种原因,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产业因素。
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支柱产业的地位,导致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是主体,而在第二产业内部,采掘业与其配套产业又占一个很高的比重,而且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配套产业的依附性强,这加大了产业转型的难度。
再加之资源型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产业的竞争力- 5 -较低效益低下,产业转型的基础薄弱,转型缺乏动力。
产权因素。
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其主体企业基本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得最为典型。
同时,由于长时期过度依赖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吸纳就业再就业能力不强,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也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体制因素。
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先有资源开采型企业,后有城市政府,资源型企业长期以来办社会的负担十分沉重,企业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大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而政府要依赖资源产业的发展,财力又有限,因此形成了典型的“大企业、小政府”的格局。
同时,由于资源型企业原来大多受中央主管部门或省级垂直管理,自成体系,与地方政府协调性相对较差,政府缺乏推动转型的能力,使转型变得困难。
区位因素。
资源的禀赋和分布状况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地理位置,全国80%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且在“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投资环境较发达地区差,在吸引资金和人才方面不具优势。
资金因素。
由于国家税收体制的影响,一般而言,资源型城- 6 -市的自我积累资金不足,财力十分有限。
缺乏资金是目前很多资源型城市转型速度缓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因素。
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方面是由于很多资源型城市的衰竭或转型所导致的大量工人需要从资源型产业中分流出来,而这部分人的再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大批的科技管理人员,而原有人员的技能单一,难以满足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指改变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其主导产业的现状,以培育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目标,减少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为出发点和主导,并由此引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要素的时空耦合。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由于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较弱,因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弱。
根据一些学者对中国51 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 7 -况分析得出结论,矿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城市。
比如1990-2001 年,全国城市的人均GDP 增长了4.42 倍,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15 倍,而矿业城市分别增长了3.41 倍和2.48 倍,其中煤炭类城市仅增长2.73 倍和2.10 倍,并且矿业城市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拉大。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
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开发领域,长期以来产品的属性、形态、层次变动不大,技术、管理的投入和贡献较小,其附加价值必然低;二是资源产业的波动性较大。
资源型产业是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的价格需求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资源产品作为中间需求的投资品始终受制于下游产业的发展,何一次经济波动都会波及资源产业,从而导致资源型产业的剧烈波动。
三是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
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然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而出现发展停滞的局面。
四是资源型产业的有机构成低。
资源型产业的勘察费用高,设备投资比例大,而技术、管理、人力资本投入比例相对较少,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偏低。
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矿业的发展和矿业的全球化,使得我国的资源型产业面临着空前的国际竞争,资源型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实施转型过程中,首先必须认清自身的这些“先天不足”,有- 8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特别是在接续产业发展战略上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有所建树。
(二)政府应在城市转型中起主导作用世界银行在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把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应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概括为:一是建立法律基础;二是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三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四是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五是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