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基本特征解析
社区治理中的公共精神:内涵价值与培育
![社区治理中的公共精神:内涵价值与培育](https://img.taocdn.com/s3/m/51432e6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c.png)
社区治理中的公共精神:内涵价值与培育1. 引言1.1 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社区治理是指对社区内各类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的一种社会治理形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治理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社区治理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体系,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社区治理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社区治理,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社区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健全的社区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才能有效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1.2 公共精神的概念理解公共精神是指社会成员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规则、承担公共责任,具有公德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公共精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它要求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和服务社会整体利益。
公共精神要求个人在行为和言论中考虑到社会整体利益和集体福祉。
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它要求社会成员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精神提倡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公平正义等道德准则,引导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公共精神,就难以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很难促进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
培育和弘扬公共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筒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筒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da3f80db52acfc789ebc977.png)
筒述公共精神 的内涵和特征
杜冬 冬 ( 河南 工程学院, 河南 郑 州 4 5 1 1 9 1 )
摘 要 : 公 共精 神是 社会公 共 生活的产物 , 是一种 高尚的伦 理精 神, 是 公 民在现代 公 共 生活 中应该具备 的基 本精 神 , 已经成 为衡 量 一个 国 家公 民素质和 社会风 气是否优 良的标 杆。 本文试 对公共精 神 的内涵 、 特征做 了简要 的论 述 , 以期能为深化该研 究提供 一定的借鉴 。
经过舆论 的批判与观 点的碰撞 , 从而达 成积 德规 范、 政治价值和社会 制度 的思想和行为品格。 这些论 述概 共 的协商与对 话, 最大限度地维护 社会 普遍 的公共利 益, 最大限度地 况 了公共精神 的基 本 内涵 , 给 我们 提供了丰 富的思想 材料。笔 极的共识,
公民具有公共理 性, 意味着公民不盲从、 者 认为, 公共精神是社会公共生活 的产物 , 足世界 公共性 的重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唯书、 不唯上 , 能够勇敢运用 自己的理性 , 正确把握 要体 现 , 是社会成员对公共领域利益 关系的理性认识 , 对 共同 不盲信、 正确 理解公 民角色 的公 生活准则的主 观认可, 由此形成 以社会 和他人利益为归依 的价 自己同社会、自然和他 人的共生关 系, 公 民在这种 公共理性驱动和 值取 向, 从而在维护 公共 利益和关爱社会、 关心他人 的公共 行 共性本质和 自己担负的公共 责任 。 总结公共生活 经验 , 就会产生稳 定的公 为中表现 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公共精 神是一种高尚的伦理精 引导下参 与公共 生活, 共情怀 , 形成公共理念 , 确立公共信念 , 最终形成以公共价值 为 神, 是公共生活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 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 它要求公民在公共理性指引下, 主动认可和遵守公共生活准 则, 归依的公共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 从而形成崇高的公共精神 。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ad3ec01647d27284b735184.png)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作者:杜冬冬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公共精神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是一种高尚的伦理精神,是公民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标杆。
本文试对公共精神的内涵、特征做了简要的论述,以期能为深化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公共精神;含义;特征1 公共精神的内涵剖析公共精神是一个模糊的、需要进行界定但又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尽管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相关得了阐述,但却各不相同。
谭莉莉曾指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
岳珂、姜峰则认为,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当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思想和行为品格。
这些论述概况了公共精神的基本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笔者认为,公共精神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是世界公共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成员对公共领域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对共同生活准则的主观认可,由此形成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归依的价值取向,从而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行为中表现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公共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伦理精神,是公共生活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它要求公民在公共理性指引下,主动认可和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正确理解公共领域的利益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关心社会和他人,不断追求公共善。
公共精神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1 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公共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对公共领域内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对公共生活中的准则、公共价值的主观认可。
现代社会的公共意识大多表现为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公民具有公共意识意味着他们没有把自己孤立和封闭起来,而是把自己与社会共同体联系起来,共同寻找和发现彼此间的共同联系、带有普遍性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以及由此确定的共同的准则——公共准则(主要包括利益准则、价值准则、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等),并共同遵守这些公共准则,维护共同的信念和价值。
论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基石
![论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基石](https://img.taocdn.com/s3/m/3aec3bda76eeaeaad1f3301e.png)
和 调 适 , 此 基 于 现 实 层 面 的 目标 在 西 方 国家 表 现 因 为 重 新 调 整 国 家 与 时 下 依 旧存 有 的 市 民 社 会 的 关 系 的努 力 , 东 欧 国家 呈 现 为 重 建 原 本 有 过 而 现 下 在 丧 失 了 的 国 家 与 市 民社 会 的关 系 的 努 力 ” lJ 1 l 。 目前 对 公 民社 会 的 内 涵 、 点 、 用 等 还 没 有 特 作 形 成 完 全 统 一 的看 法 , 往 都 侧 重 强 调 其 中 的某 些 往
20 09年 第 3期 总第 5期
湖 北 行 政 学 院 学报
J u lo b i mi i r t n I s tt o ma f Hu e Ad n s ai n t u e t o i
No 3. 00 . 2 9
G n r .5 e e M No 4
・
国家 ・ 社会 ・ 民关系论坛 ・ 公
一
、
人 领域 , 得侵 犯 个 人 隐私权 。 民在 个人 的家庭 不 公 生 活私 人领 域 享有 充分 的私 密权 。 二 , 愿性 社 第 志 团 。 种 志 愿 性 社 团 不 是 建 立 在 血 缘 或 地 缘 联 系 的 这 基 础 上 , 员 的 加 入 和 退 出 是 自愿 和 自 由 的 , 且 成 并 不 以 赢 利 为 目的 。 是 团 体 成 员 基 于 共 同利 益 或 信 它 仰 而 自愿 结 成 的 社 团 , 一 种 非 政 府 的 、 赢 利 的 是 非 社 团组 织 , 主要 从 事 社 会 公 益 活 动 或 促 进 成 员 利 益 的 互 助 互 益 活 动 。 愿 性 社 团 是 公 民 们 在 国 家 之 外 志 实 现 自助 和 互 助 并 努 力 解 决 各 种 社 会 问 题 的 重 要 途 径 , 时也 是 公 民们 在 社 会 共 同 体 中 获 得 归 属 感 同
公共精神名词解释
![公共精神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a98b2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c.png)
公共精神名词解释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它是现代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概括地说,它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律自制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怀和仁爱精神等。
它是公民意识的产物,是公民意识转化为公共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结果,又是公民道德和公共伦理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公共精神是指个体以独立的主体身份,理性参与公共事务,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以共同感为出发点体验公共生活,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了公共领域所要求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怀为依归的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来自生活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文章从善意的陶冶、共同感的强化、他律的规范三个方面对公共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公共精神由来:(一)历史缘由:“仁”和”公“从我国古代的历史典籍中并不缺乏对公共精神的认识和解读。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礼记·礼运》中则对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含义阐发得更为精辟,致使“天下为公、博施仁爱、平等互助的公共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了一种通过自我内在提升以达到为国出力,报效国家的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这个字拆开之后我们会发现它是由“人”和“二”这两个字组合成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才会出现“仁”,我们可以把“仁”理解成“道德”,换句话说,当只有一个人存在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的。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存在时,就产生了“公”这个字,“公”可以是两个人,可以是一个家庭,可以是一个族群,可以是一个国家,可以是自然生态乃至整个宇宙万物。
从“仁”和“公”的解读中我们知道我国自古就有对于公共领域生活规则的认知和理解。
公共行政的精神
![公共行政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517638602d276a200292e2e.png)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与《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作者简介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
George Frederickson),美国当代著名行政学家,以公共行政价值和行政精神研究而著称。
1959年,弗雷德里克森在杨柏翰大学(Brigham University)获得学士学位,专业主攻政治学、会计;196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公共行政学硕士学位;1967年,在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攻公共行政学、公共财政学、政治学及其研究方法。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自1987年起出任堪萨斯大学埃德温·斯滕尼特聘教授之职。
此前,他曾担任切尼和斯波卡尼的东华盛顿大学(East Washington University)校长长达十年,同时担任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
他曾经在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南加州大学、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北卡罗来纳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任教。
他获得过的学术奖励有:1990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美联合会共同颁发的特别研究奖,1992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1990年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约翰·高斯奖。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著作有《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与社会公平》、《走向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入门》、《公共管理的伦理》、《公共行政的精神》等。
《公共行政的精神》,[美]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著,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二、主要思想评述(一)背景介绍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动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为了解决出现的新的问题,人们的思想趋向寻求变革。
当代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364d016c175f0e7cd137c9.png)
当代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研究作者:陈崛起邹永群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7期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公共生活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
公共精神是社会伦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群体,是未来公共生活的主要群体,也是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其公共精神状况直接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研究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动向的掌握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促使其形成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和积极行为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此,本研究设计了问卷调查,并运用了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采取非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内54所高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
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按照该高校人数所占广州市高校总人数的比重进行抽样,从中抽取12所大学深入调研。
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79份,其中有效问卷837份,回收率达87.9%,采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频率分析、交叉分析、聚类分析等。
一、样本对象的特征分析笔者对收回879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效问卷的样本对象特征如下:性别方面,男性大学生占48.51%,女性大学生占51.49%;生源地方面,广东省外生源占23.12%,广东省内生源为76.88%;专业方面,艺术体育军事类占12.71%,人文类(文史哲)占15.64%,社会科学类占18.02%,理工农医类占53.63%;学历方面,研究生占15.33%,专科生占24.69%,本科生占59.97%;政治面貌方面,民主党派成员占0.54%,群众占5.44%,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22.18%,共青团员占71.84%。
二、当前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状况分析近年来,随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传播,公共意识、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等概念频繁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
公共人物与公共精神
![公共人物与公共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c9c202f4b35eefdc8d33352.png)
公毖人物 2 1年5 0o 月号( 第9 总 期) 01 2
德 和政 治价 值 层面 ,以全体 公 民和社 会 整体 的生 存 和发 展为 依 归的一 种价 值 取 向 ,它包 含着 对 民主 、平等 、自 由 、秩 序 、公 共利 益和 责任 等一 系列
周知的人物 ,如知名人士 、明星等 。
聚 人心 ,使社 会大众 为着 一个共 同的理 想和 目标而 奋斗 。
《 诗经 》中记 载了一 句农 夫的祈 祷 : “ 雨我 公田 , 及我 遂
私 ”。这 句诗 的意思 是 “ 雨下到 公 田里 ,也就 惠及我 的私 田了 。”这说 明在产 生诗 经的时 代里对 于公与 私 的关系 ,
三 、 公 共 人 物 与 公 共 精 神 的关系
文化 和 公共 伦理 生长 的社 会空 间 。在
公共 领域 ,个人 以 “ 公共 人 ”身份 行 动 ,要顾 及他 人 ,洞 悉社 会趋 势 ,修
首先 ,公 共人物 是 公共精 神的 载 正 自 己的好 恶 ,以普 遍 、中立 的 态度 谨慎 ,追求 彼此 有别 、尊 重 、求 同存
1
社 会 公共 生 活领 域 的渐 次展 开 和 丰富 , 活 的公 共性 质 日 生 公 共义 务 和 公 共理 想 ,这 要求 公 共 人物 应 该 具有 公 共 精 趋增长, 公共 目标 和 公共 价 值 的意 义 日益 彰显 ,公共 精 神 神 。
正 在 受 到前 所 未 有 的关 注 ,公共 人 物 作 为其 表 达 和 体 现
/华 论 山 剑/
公共人物与公共精神
颜如春 汤雁
国改 革开 放三 十 多年来 的经 济体 制 改革 、政 治 系到 社会公 共利 益 ,他 们的 价值观和 精神 追求对 公众 有强 体制 改革 和市 场经 济发 展 ,为 公 民社会 的形 成 烈 的影响甚 至导 向作用 。公共 人物 身上承 载公众 对崇 高的 和 发 展 创 设 了基 本 的制 度 空 间 和坚 实 的 经 济基 础 。随 着 期待 ,对正 义的 呼唤 ,对理性 的渴 望 :承 载着公 共责任 、
简述公共伦理的特征
![简述公共伦理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e211b2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6.png)
简述公共伦理的特征公共伦理是一种重要的生活道德精神,它涉及到公共场所中的个人行为,以及个人与其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形式,从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和环境。
因此,公共伦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功能。
在具体的表述中,公共伦理可以被归结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公共伦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道德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基本的公民道德观,并鼓励公民要思考自身的行为,使公民在正确的道德基础上进行交流,并担负起自己的行为责任。
例如,公共伦理敦促公民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不管是参加公共展览还是参加社会服务;要拒绝贪婪和贿赂,实行应有的公共卫生清洁措施;要尊重社会关系,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权利;要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正确面对他人,发挥有效的道德约束作用;要恪守道德底线,严格执行公共伦理标准;要认识到公共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护公共利益等等。
其次,公共伦理也可以体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公民的公共责任感和自律感,以及公民在公共场所中的礼貌、尊重他人、大度宽容和奉献精神等。
公民在遵守公共伦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克服自私和利己的心理,尊重他人的感受,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利,以及不断努力地做到尊重社会规则、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能源节约、保护环境等。
而且,公共伦理还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它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公共道德观。
公共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针对公众的行为作出平等的判断,并以平等的期望要求公众遵从它。
它也强调公众要保护和改善公共利益,尊重他人权利,拒绝腐败、排斥恶意传播和歧视,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从上述可以看出,公共伦理不仅提倡公民要忠于职守,还要重视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守时服从,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并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公共伦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形态,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规范公众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的道德观念,促进公民的道德修养,增强公众的责任感,保护和改善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保护公共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
![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d5f626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4.png)
DOI :10.19299/ki.42-1837/C.2023.11.0172023年第11期总第217期·观察思考·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李巧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营造和谐进步、文明有序的乡村环境,同时也对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育农民公共精神来满足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民公共精神就是生长于乡村社会中的农民,为了农村集体利益而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等意识,以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具有公共性、参与性、渗透性、时代性等特征。
农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对农民个人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民个人而言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对于乡村社会发展而言可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公共精神;价值意蕴作者简介:李巧,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11-0078-05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保障。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面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还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繁荣、稳定的生活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是主体力量,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承载者,在文明乡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农民群众日常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社会风气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有些农民会出现自私自利、社会公德淡漠、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等现象。
新的公共生活领域急需共同的价值规范,诸多公共性问题亟须解决,人们对公共精神的呼吁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公共管理者的公共精神教育探析——基于社会性别视角
![公共管理者的公共精神教育探析——基于社会性别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7544ae44afe04a1b071de24.png)
、
社会 性别对社会问题本质和根源 的回答 , 对公共管理 者 全 面理解 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公共性 , 具有启发意义 。 1 .公私领域 划 分 致使 公 共 管理 者 易忽略 女性 群 体 利
性不平等 的重 要视 角 。它 被 用来 “ 述在 一 个特 定社 会 中 描 由社会 形 成 的 男 性 或 女 性 的 群 体 特 征 、 色 、 动 及 责 角 活 任 。 … 相对生理性 别 , ” 社会 性别 的 提 出及其 内涵 冲击 人 们
二 、 共 管理 者 公 共 精 神 不 完 整 的 社 会 性 别 原 因 公
随着公共 管理 在我国推广和发展 , 它的理 解和运用进 对 入消化 吸收的过程 , 在这 关键 时期 , 公共 管理者如 能具 有社 会性 别意识将 对政府全面理解和运用公共管理实 现公 平 、 公 正起 到重要 作用 , 而社会性别 主流化则 是助推公共管理者具 备性别 意识 的重要手段。 社 会 性 别 是 分 析 公 共 管理 公 共 性 的 重 要 工 具 社会性别 ( edr 是 从历 史 、 gn e) 政治 、 文化 等 因素分 析 两
环境意识并列 为 2 1世 纪 三 大 现 代 意 识 。 公 共 管 理 是 指 各 种 公 共 组 织 为 解 决 公 共 问题 , 护 和 实 维 现 公 共 利 益 , 用 公 共 权 力 对 公 共 事 务 实 施 管 理 的 社 会 活 运 动 , 它涉及政治 、 经济 、 文化 等各领 域 , 作为该 领域工 作 的 公共管理者 , 国家和公 民委 托行使公 权力 , 责运用 资 源 受 负
益。女性 主义者波伏瓦认 为 : 人不是 生而 为女人 , 是变 成 而 女人 的。人的性别不单是生理性别 , 还包括 由社会建构成 的 社会性别 。人出生后并没有 自觉的性别认 同 , 而是在成长 过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https://img.taocdn.com/s3/m/a1105c8871fe910ef12df886.png)
.
3 - 6
维普资讯
迎 接全 球 化 的挑 战 等都 具 有 十 分重要 的意 义 。 首先 . 大学 生公 共 精神 培 育 是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的 必然要 求 促 进 以人 为 本 , 十六 大 后 新一 代 领 导集 体 实施 的一 个具 有 战 略 意义 的 发 展 理念 与价 是
直接 影 响拥 有它 的人 的行 动,它 还 有辐 射强 化 作 用 。公 共精 神是 个 庞 大 的体 系,涉及 到经
济 、 治 和文 化 等公 共 生活 领 域 , 关 社会 稳 定 和 经 济发 展 , 系 到 个人 生 命 健 康 和 生 活秩 政 事 关
序 ;公 共精 神所 体 现 和反 映 的是个 体 主 体地 位 的 自制 自律 的 行 为规 范 、独 立 的人 格精 神 、 良好 的 社会 公德 意识 、 共 的 生态 意识 等 。 我们 所 认 为的公 共 精 神是 指 以利 他 的方 式 关心 公 公共 利 益 的态 度 和行 为 方式 , 是 落实 在 公共 生 活 、 共 利 益 中的 , 又必 须 在 主 观 意愿 中 它 公 但 寻 找动 力。 自主地 追求 公 共利 益, 在 态度 、 为方 式 上 达 到 与他 人 的 沟通 , 是 出于公 共 并 行 这才 精神 , 具 有公 共 精神 。公 共 精 神 是孕 育 于公 民社 会 之 中 的位 于 最深 的基本 道 德 和政 治价 并
本 的科 学 发展 观 . 以学 生 为 中心 , 切 为 了学 生 , 一 促进 学 生 的全 面 发 展 。所 以高 校 的办 学 理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5664b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d.png)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公共精神是指人们在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精神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内容。
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宏观性质公共精神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它不是个人行为的体现,而是社会整体意识和行动的体现,是社会信任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是人们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它能够激励人们主动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二、普遍性质公共精神是整个社会共同拥有的,它是所有人对公共利益和共同目标的认知和感受,是团结一致、互助互爱的观念和行动。
公共精神不分阶层、不分身份、不分利益。
各个社会群体都应该在公共精神的指引下,为社会的共同发展、人民的共同利益而贡献力量。
三、协同性质公共精神是一种集体行动的基础,强调人们在共同的目标和行动中相互支持和协作,在团结一致的前提下,共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共精神是一种激励人们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协力共赢的力量,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福祉的重要保证。
四、自我付出性质公共精神的内在要求是付出,它强调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关注公共利益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利益。
公共精神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标准,而是一种体现在自我付出行为中的精神动力。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付出行为能够带来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时,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五、文明性质公共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强调文明、协作、友善、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它要求人们从传统是否顺应于公共道德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和谐、文明和秩序。
总之,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事关国家、事关民生、事关未来的道德责任与精神支柱,是一种集体的认知、情感和行动,体现了公共利益和共同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人民幸福、创造美好社会的关键所在。
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的关系演变
![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的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4047748c5da50e2524d7fad.png)
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的关系演变作者:俞睿来源:《理论探索》2008年第06期[摘要] 自古及今,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都是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导致公共精神的压抑与异化,公共精神沦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越位导致公共精神的扩张与虚化,脱离于物质层面而沦为纯粹的“精神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得以彰显。
[关键词]公共领域,公共精神,关系,私人领域[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8)06—0116—04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是既相互联结、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具体来说,公共领域是培育公共精神的沃土,它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社会依托;而公共精神是公共领域的内核,是促进文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乏公共精神,但历史上的公共精神要么是沦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要么是脱离于物质层面之上而沦为纯粹的“精神革命”。
究其原因,是公共领域要么遭受极端挤压,要么被极端放大。
只有当人们以理性的方式和途径参与到公共事务和公共领域中去的时候,真正的公共精神才会出现。
一、公共领域的缺失导致公共精神的压抑与异化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好的公共文化元素,如在《诗经·小雅·大田》中就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礼记·礼运》中则对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含义阐发得更为精辟,致使“天下为公、博施仁爱、平等互助的公共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一直成为这种公共精神与时代同前进的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群体主义取向,崇公抑私、重义轻利观念,已经深深地契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培育我国当前社会公共精神的思考
![关于培育我国当前社会公共精神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a513d771711cc7931b71650.png)
关于培育我国当前社会公共精神的思考摘要: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受传统社会文化及治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社会缺乏公共精神自然生长的条件,这也直接阻碍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从而导致了社会治理困难重重。
培育我国社会的公共精神措施有:发展公共领域;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社团组织;发挥教育功能。
关键词:培育;公共精神;思考一、社会公共精神的内涵公共精神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集体公共意识,它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着眼点,以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作为追求的基本价值;公共精神是要赋予每个社会公民形成一致的行为和思想模式,而且这样的思想模式是以社会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的形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所以公共精神的形成不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他是公民在社会氛围和环境的影响下自觉和自愿的行为。
它所彰显与倡导的基本精神包括: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和自治精神。
公共精神体现在他能很好区分自己的行为边界,并且能与全体社会结构良性互动,因此它理性地参与国家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并体现出与国家管理机器的尊重和融和合作的态度。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积极参与,以主人翁的态度行使对公权的监督;在公共事务中态度积极,总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要求自己,体现在集体事务所持有的主动自觉的态度,譬如对公共秩序的维持,公共生活的参与,公共环境和财物的共同呵护等;还体现在公民之间平等观念、相互尊重和包容合作的态度。
这些都真正体现出一个公民的基本公共道德意识,对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对价值诉求深刻体认的结果,是公共精神的真正内涵所在。
公共精神形成并不是发动一场思想运动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必要的经济文化环境之上的,经过社会公民对公共生活的体验上,在经过社会的不断反思和拷问中形成的集体认同,当然对于公共精神的形成,我们社会不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虽然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是它的形成和发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在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营造它生长发育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成员向公共精神形成的方向靠拢。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e5fcf4208a1284ac9504308.png)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一、公共政策的特征:1.政治性: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
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
尽管有违统治阶级意愿的政策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那只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缺少经验致使措施不当造成的,根本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来的意愿。
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毫无疑问,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
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
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当然,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绝非简单的概念,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称为价值观体系。
一些人极力推崇所谓价值中立的理性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决策是有意识的选择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压力、社会压力、资金压力、时间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决策程序的限制,等等,然而,在关注这些要素时,我们不应忽视决策者本人价值观的作用。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价值观难以确定且无法辨别,只能通过决策者的行为加以揣测。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
元旦关注学生公共精神
![元旦关注学生公共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06163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c.png)
元旦关注学生公共精神元旦,作为全球共同庆祝的节日之一,不仅仅是欢乐和放松的时刻,更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时刻。
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生公共精神的定义、现状、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旨在引发对学生公共精神的关注。
一、学生公共精神的定义学生公共精神是指学生群体在个人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以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认同感为核心,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问题、乐于帮助他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二、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目前,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意识,过于专注个人事务,缺乏对集体利益的认同。
其次,信息时代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他们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关注度下降。
此外,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更倾向于将其转嫁给社会和他人,缺乏应对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三、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其次,学生在关注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开拓眼界,培养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最后,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形成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公共精神教育的科学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公共精神教育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社团,提供平台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实践解决。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示范,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
总结:元旦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时刻,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与提升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定义学生公共精神,分析现状,并探讨了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f0311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a.png)
简述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公共精神,是指在社会、国家、公共领域中一种具有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它表现在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奉献、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公共精神强调共同利益。
公共精神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强调个体意识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
它要求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这种共同利益的追求建立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公共精神注重公平正义。
公共精神要求人们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它强调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制度的公正运行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持。
在公共精神的引领下,人们能够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公共精神强调社会责任感。
公共精神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第四,公共精神强调奉献精神。
公共精神要求人们在个人行为中体现出奉献的精神。
无论是在工作中、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有奉献的意愿和行动,在为社会、国家、集体作出贡献的过程中体现出公共精神的力量。
总的来说,公共精神是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强调关注公共利益、注重公平正义、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公共精神的形成和培育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家庭和个人等。
只有在公共精神的引领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个人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公共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精神基本特征解析作者:王雅丽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承载了一系列公共性价值理念和价值准则,是人的公共性存在方式的集中反映。
公共精神在展开过程中呈现以下基本特征: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政治性和伦理性的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基础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理性和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公共精神;政治伦理性;超越性;理性中图分类号: B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6378(2015)06-0133-07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4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对于公共性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人的公共性存在方式的集中反映。
它根植于人类的公共生活实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共同生活成为个体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处于“人的依赖”阶段的共同体,个体没有独立性,共同体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利益被整体利益所淹没。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发展,社会的公共化转型以及个体主体性、自我意识逐步彰显,现代公共精神开始形成。
公共精神在其展开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公共的存在样态,但是由于不同历史时空的“公共”内涵和边界划分的标准相异,因而,公共精神自身呈现出鲜明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的特性。
公共精神的共时性①是指处于相同历史阶段的公共精神具有共同的时代特点。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存在于同一时间段中的不同公共精神能够交流、对话的前提是他们当中至少存有一种共同的因素。
正是这些超越了特殊性的“共同因素”,为国家或地区之间公共精神的交流、对话搭建了桥梁和机制。
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人类处于“人的依赖性”阶段,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德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比如,古希腊所宣扬的“智慧、勇敢、正义、节制”等公民美德,中国传统思想中为“仁、义、礼、智、信”品质。
由个体修为进而养成积极参与共同生活的政治精神,投身于共同体事务的献身精神;“物的依赖性”条件下,个体主体性逐步开显,个体权利诉求成为公共精神的应有之意和主要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性资源配置和人才流动给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带来机遇,同时,消除贫困、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传染性疾病、公共权力腐败、恐怖主义等现象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关注的公共性问题。
当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抛开经济、政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性问题的商讨与实践时,公共精神的共时性特征就充分显示出来。
公共精神的共时性为民族国家内部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就共同关注的公共性问题展开平等的协商和对话,提供了一个极具包容性和沟通性的思想观念平台。
公共精神的历时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公共生活方式的演变,公共精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依据索绪尔的观点,公共精神的历时性也可描述为随着“公共”或“公共性”疆界变迁,公共精神的本质“要素”被另一个能凸显时代主题的“要素”替代。
在古希腊城邦政治共同体中,“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koine)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idia)之间泾渭分明”[1]3,公共精神集中表现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精神以及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一系列公民美德;中世纪,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公民的参与精神逐渐失落。
由于“私人占有和公共主权这一对矛盾,封建制度并不具备”[1]5,二者甚至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保护公共利益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谓的公共精神成为特定社会地位的象征和标志;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公共精神确立了它的现代意涵。
特别是17世纪中叶,人们通常用“公共”来指代“世界”或“人类”;18世纪以来,在德国,人们先用“公共”指代“阅读世界”,后又指代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此时期的公共精神多强调限制政府公共权力,在确保个体自由权利和个人利益基础上进而促进公共利益。
基于这一点,恩格斯指出:“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2]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公共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介入和干预,越来越明显地主导着公共话语权,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公共性问题共识的达成。
公共精神的本质遭到侵蚀。
公共精神的发展深深陷入现代性的困境和危机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类生命本质的实现。
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类、人与自然之间将达到和谐统一,个体在丰富多样的公共生活、公共交往中实现自我、确证自我,同时,公共精神将真正超越个体私我而达到更高的境界,谋求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
二、政治性和伦理性的统一公共精神的政治性是指每个共同体成员以公民身份参与决定共同体命运的一切公共事务时所展现出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反映了公民对于自己生存的共同体的政治情感和角色认同。
首先,公共精神的政治性在于塑造“公共人格”,涵养公民气质。
公民的“公共人格”或公民气质是指“对构成公民社会的所有组织的一种认同,它表现为多数公民普遍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理性参与、有节制地干预他人不良行为等”[3]。
其次,公共精神的政治性还体现在与国家机构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代世界,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其权威或认同的依据在于民族或公民所共享的价值、文化、传统或语言等公共精神理念;在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政府是特定民族国家内的最大公共性组织,而政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是以公共精神为前提的,自由而平等的主体的公共精神践履又需要国家法律和政府机关的呵护和保障,以抵御不法行为的侵袭,确保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公共性价值理念得到正当表达。
在康德看来,公共性或公共精神来源于实践理性,本身即体现为具有普遍性的法律秩序原则。
公民或组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与公共事务,将会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权力的运行起到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公共精神的伦理性主要表现在其对于公共生活秩序的维护和规约。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高效率依赖于发达的社会分工。
一方面,分工使社会生产了相互需要的体系,而精细化的分工又使现代人陷入极度的片面性。
社会公共化程度越高,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对现代公共媒介的依赖性也就向纵深推进。
首先,个体修为的公共精神。
作为个体修为的公共精神,其伦理性是指个人的心性生活在外化过程中,展现的人格美德和公民风范。
公共精神的伦理性根源于人的善良意志和公共性特征。
在现代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表现为公民对于公共事务、公共规则、公共规范的敬重心或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主要动因是出于自己“对义务的敬重心”或对于公共性的敬重,即康德关于责任或义务的善良意志。
它是人性的崇高和个体公民的美德。
其次,规范型公共精神。
规范型的公共精神的伦理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公共伦理规范关注的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基本道德生活和公共世界的伦理秩序问题,它是被每个共同体成员普遍广泛认同和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它不以人的崇高性为基础,而是以不损害他人为基准。
当今世界,人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区和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之中,而这个共同体为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政治伦理保障,我们对这个共同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义务感。
同时,人类具有自然的恻隐之心,我们能否超越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去关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地球或全世界,以寻求政治共识和伦理正义?在此意义上,公共精神将“成为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过度硬化的一种价值解毒剂”[4]。
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公共精神的相对性或曰差异性、个性,是指公私界域的不稳定性引起的公共精神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首先,由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分是不固定的,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划分标准是有差异的,或者说,公共领域是一个不断变动的领域,那么连接公共领域,指导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是相对的。
一般说来,传统社会的公共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精神有本质区别。
即使在同一时代或民族国家内部,不同领域,如文学的、政治的、社会的等领域的公共精神也不尽相同。
不同民族国家的公共精神更是如此①。
其次,公共性是有层级的。
现代国家的个体以不同的公民身份建构起不同的群己关系。
某类公共性组织相对于政府、民族国家相对于整个人类世界来说,都是属于次一级的共同体,其公共性也是相对的。
有学者把公共性划分为四个层级: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国家之间、跨越国家界限的个体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四个层面的公共性[5]。
再次,公共精神必然是与特定共同体或民族联系在一起的。
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演化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
但是精神不是抽象的,它首先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
即使在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当代世界,精神也是有国籍的,不是超越民族的。
具体精神,它往往是借助于特定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形式记录下来,并逐渐演变成其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个民族所一致认可的公共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该民族公共的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6]。
公共精神的绝对性是指行为主体积极关怀公共利益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一点是毫不怀疑的,因而是绝对的。
首先,在一定时期,公共领域是稳定的,公私界域是清晰的。
公共精神在承认自我的利益基础上,本质上要求每一个公民能积极走出私我的藩篱,把目光投向他人、社会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促进公共利益。
其次,公共精神是通过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来实现的。
公共精神既是公民守护公共性的一种情感和态度,更是个体积极践行公共性理念的行为方式。
因而,公民越是积极、广泛、持久地参与公共生活,在场的听众、观众越能从多方位、多视角感知到主体的存在和卓尔不群,人性就展现的更加丰富,人的公共性本质将充分凸显出来。
再次,公共精神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基础上。
进入公共领域的每一个公民都是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公民个体在行使自己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破坏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任何人都有义务去维护大家公认的道德原则。
公共精神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统一的。
邓小平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7]一方面,邓小平对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促使他为了自己骨肉同胞的公共福祉而积极担当,揭开了当代中国最大的公共性事业——改革开放的序幕。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公民,中国作为世界共同体的一员又必须积极参与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寻求更多的共识,促进人类的解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