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及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及特点
糟粕 , 这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影 响 了二 人 转 的 传 承 与 发 展 。本 文主 要 是 在 分 析 东北 二 人 转 艺 术 魅 力及 特 点 的 基 础 上 , 对 二 人 转 的 发 展 提 出 了理 性 的 思考 。
【 关键词 】 二人转 ; 艺术魅 力 ; 艺术特点 【 作者 单位 】 胡卫 军,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场表 演中 , 可 以随学 随用 , 把 现场 气氛 与观 众 的 日常 生活 结
合起来 , 能够实现与现场观众 的共 鸣 , 通过现 场性 的交流 , 让 观众 真正走进东北二人转 。 二、 东北二 人转 的艺 术特 点
二 人 转 作 为 东 北 民间 小 戏 , 是 一 种 地 域 性 文 化 充 分 渗 透 的 民 间 戏 曲 形 态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 二 人 转 发 展 到 现 在 , 其 艺
般有“ 四梁四柱” 的说 法 , 其中, 四梁就是 二人 转 中的大 四
套 曲 目, 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 目, 这些都 深受观众 欢迎 , 也奠 定 了二人转音 乐唱腔的引人 之处 。 ( 三) 风格尤 为独特 。和其他艺术形式 不同 , 东北二人转 有着独特 的艺术风格 , 第一 , 二人转 的“ 唱” 风趣幽默 , 能够 给 人带来喜悦 , 二 人转 的“ 扮” , 形 象 逼真 , 能 够 给人们 带 来真 实, 二人转 的“ 说” , 能够引用很多 民间生 动活泼 的语言 , 机 制 灵活, 第二 , 二 人转 的表演有 “ 四功一绝 ” 的说法 , 体现 了其 独 特的艺术 风格 和艺术 形式 , 第三, 东北 二人 转 中具有 显著 的 地域性 、 戏剧性和及兴性 。 三、 发展 东北二 人转 的对 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 民间艺 术的蜕 变 , 东 北二人 转必 须要实现与 时俱 进 , 只有 这 样才 能 够适 应 市场 的变化 和 需 求, 适应人 民群 众 的需 要 。通过 对 东北 二 人转 的传 承与 发 展, 进一步发展二人转艺 术 , 提高 东北二人 转 的艺 术品位 , 真 正从东北二人转 的研究 中发掘东 北地域文 化特色 , 促进 地 区

谈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谈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谈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者:张树臣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地方戏;二人转;魅力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150-01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一、二人转的特点“二人转”是艺术的自由,也是艺术的解放。

在自己将民间艺人的主题,因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创造,因为摆脱了束缚,摆脱了规则,没有限制,甚至走上舞台,他们也可以像脱疆的马,与内心的表达的疯狂,美。

这种自由,充分体现了艺术是人性的解放,他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民间智慧的作用。

二人转”使用一个在民间艺术更自由的两个特点,能唱能唱,能玩就玩,可以说,可以使它有趣,笑了笑,东北人的情感宣泄的“二人转”中所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东北人想让自己的心态更加一致,并能让人感到同样的“东北二人转”并存。

在“二人转”,我们很少发现冷暗的悲剧气氛,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热闹繁华的景象,乐观、幽默的心情,给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人。

”二人转”没有给责任人指点迷津,匡复社会的责任,它将所有的历史,现实的娱乐资源,无论什么沉重的主题,将开放给观众,娱乐,脸上一丝微笑。

二、二人转的发展处境“二人转”评价“俗”,大部分时间是一个受欢迎的,但不庸俗。

这里所谓的流行,在审美的意义上是“审美”的含义,即从观众角度来看,观众很容易接受,“俗”,这是一个褒义。

因此,所谓的“大众”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先听,懂得了,看到“二人转”增长知识,听着这首歌”“二十四节气”学习农业科学;表现出农民的个性特点。

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

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

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人转历史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

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试析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

试析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

41艺术论丛试析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王彦生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二人转博物馆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和北方文化特征。

东北二人转舞台的设计也主要是围绕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并结合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来进行的。

关键词:东北二人转;舞台设计;文化;民俗二人转,又称小秧歌,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以独特的走唱类曲艺风格,成为传承原始文化且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人转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和北方文化特征,集中体现了东北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特征,是东北人民的审美观和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

[1]舞台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其构造和布景对于二人转表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不仅能够为演出创造适当的环境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

正是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才拓展了二人转演出的空间,形象地增加了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从而使得演出活动在所有舞台设计和场景布置下得以顺利进行。

下面,笔者将结合二人转的舞台设计实践,总结几点关于二人转舞台设计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为舞台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二人转的舞台设计。

一、舞台设计应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特征民俗本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二人转源于东北民间文化,是东北民俗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的二人转表演中,其搭建的舞台如东北地区的农村场院如出一辙,表演所处的位置一般会选择舞台的中心,既能满足表演本身的需要,也契合了农村小院的整体环境,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的群众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例如东北民间的“二十怪”,包括“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反穿皮袄毛在外”等等,在二人转的舞台设计中均具有形象而具体的展示。

在传统的二人转演出舞台设计中,大多以东北二十怪为主线,将“屯场、子孙窑”作为背景设置和舞台布局的参考,让二人转的表演更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

这些民俗的运用也成为东北二人转舞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旧东北农村地区各种老物件的展示,到典型怪像的灵活运用,再到舞台背景设计和布局,处处体现着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俗元素。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社会。

它通常由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人演唱,另外一人演奏乐器,如三弦或二胡等。

东北二人转通常表现农民生活、爱情、家庭、友情等主题,以及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表达。

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东北二人转富含着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可以发现它所传递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北二人转中,歌手通常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生活和生产的认识和体验。

这些歌曲也是东北地区的口头文学,通过这些歌曲,可以了解东北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个充满东北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传统音乐。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

研究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研究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研究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东北的地域文化中有突出的喜剧感,以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为例,是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表演特点热烈火爆、粗犷豪放,是东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

也是在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民族文化。

其反映了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寒冷气候、闭塞环境以及文化积淀贫瘩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及特征。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前言;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它以一种独特形式、独特角色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艺术的土壤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多姿多彩的风景线。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寒冷,环境闭塞,因此文化积淀较为贫瘩,也是这几种较为突出的因素生产出了东北“二人转”这一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最火爆的、最具幽默感的笑料的语言特征,更是现代文娱节目舞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东北老百姓口头中,广泛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舎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老百姓的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经过三百年“二人转”历史进程,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根植于东北,响彻中华大地。

例如,近几年在电视上广泛热播的《刘老根》、《马大帅》等,对于这一地方艺术,人们的评价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丢开老一套的“雅俗”观念,以直观的眼光看待“二人转”这一独特的传承的文化习俗,我们会发现,东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真切地诠释了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一、二人转的地域文化价值“二人转”以“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绽放舞台中央,深入曲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并逐渐走向了新时代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当中,是具有“土香土色的民间艺术之花”。

二人转在东北农村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它诞生在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之中,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与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它以鲜明灵快的艺术形式唱遍了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东北村户人家的小院子,东北人“猫冬”的热炕头。

东北二人转概说

东北二人转概说

东北二人转概说第一章东北二人转概说东北二人转,旧称“蹦蹦”,是我国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至今已有300度年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的一种小场演出活动,俗称“小秧歌”。

后来,随着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关内关外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为近现代的二人转艺术。

二人转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课件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节二人转的定义与别名一、二人转的定义二人转是在东北特定的文化土壤上,东北民众喜爱的民间歌舞秧歌、民歌和民间说唱莲花落合流,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多种成分,发展成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的独特1艺术形态。

至于二人转的表演应该属于喜剧形式还是曲艺形式,艺术节一直存在争议。

如《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一书,把二人转归为东北的剧种,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则把二人转归在曲艺中。

东北二人转艺术工作者也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二、二人转的别名二人转诞生后,曾经有过很多别名,有些现在还是沿用,比如:蹦蹦:过去流传很广,也叫“蹦蹦戏”、“地蹦子”,是以其舞蹈蹦蹦跳跳而得名。

碰碰:是指两班不相识的艺人,碰在一起,打板就可以合演而得名。

小秧歌、莲花落:二人转以“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故名。

对口唱、对口戏、双玩意儿、双调:以二人转主要由旦、丑两角色表演而得名。

边曲、呦喝:早年二人转常唱“边关调”、“呦喝呛”,故名。

浅谈传统乡土艺术——东北二人转

浅谈传统乡土艺术——东北二人转

浅谈传统乡土艺术——东北二人转阎学晶在歌中唱到“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总能激起我对二人转更大程度的喜爱。

说起东北文化,二人转的位置总是要放在首位。

东北人对二人转喜爱,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株傲然乡野的花朵盛开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二人转地方剧种已经走出东北,火遍中国大地。

传统东北二人转在过去历史上被称为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满时期,但它一直生存活跃于东北乡间地头,但却不被认可,许多艺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

到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才首次在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

二人转是东北“土特产”,它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风趣,表演时歌舞多变,内容明快朴实诙谐,具有极浓郁的乡土气息。

近几年来,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

那么二人转为什么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呢?一、二人转艺术体现了东北地方文化。

二人转是了解、认识东北人民间精神的一把钥匙。

二人转这朵黑土地上孕育的艺术奇葩,积淀了三百年的历史人文,凝聚着东北入喜怒哀乐的文化基因。

二人转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追求。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以一男一女两个角色互相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

为什么不是三人转四人转?因为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泼辣深入生活。

二人转的音乐旋律多元化。

二人转音乐之所以多元是二人转的基本框架是以叙事体和代言体为文本的,人物表达活跃鲜明,表演载歌载舞同在,它的表演参杂了曲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很多种成分,这让二人转的艺术本性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属于哪种剧种,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人人转二人转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特征风格,让更多的人潜心去挖掘内在的潜能,使得其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1. 引言1.1 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二人转作品中,艺术特征是关键的方面,它们反映了该戏曲形式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二人转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对当地生活、人情世故的真实描绘。

角色扮演细致生动,能够深刻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幽默诙谐的对白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给人带来愉悦和轻松的心情。

舞台布景简约朴实,注重情景的展现而非繁复的道具,使人更加专注于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情节。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化,既有单口相声的幽默搞笑,也有歌舞和小品等形式的表现。

音乐与舞蹈的搭配和谐,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丰富多彩,展现了北方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二人转作品应该保持本土特色的适度吸收现代元素,创新发展。

2. 正文2.1 角色扮演细致生动角色扮演在二人转作品中具有细致生动的特点。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细腻的情绪把握,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的人物。

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作品的观赏效果。

在二人转作品中,角色扮演的细致生动表现在演员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刻画上。

他们不仅要对角色的性格、情绪、经历等方面进行透彻分析,还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表情和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演员能够更好地将角色演绎出来,使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角色扮演的细致生动也需要演员有良好的身体表现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动作、姿态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只有在细致生动的表演下,角色才能真正“活”起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角色扮演细致生动是二人转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特征之一。

它既展现了演员的才华和功底,也体现了二人转作品的魅力和韵味。

观众在欣赏二人转作品时,往往会被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感染,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2.2 幽默诙谐的对白对于二人转作品中的幽默诙谐的对白,可以说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之一。

东北二人转特点

东北二人转特点

东北二人转特点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特色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尤其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广为流传。

它以滑稽幽默和真实生活的刻画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一、简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由两位演员表演的戏曲形式,通常一个扮演男性角色,一个扮演女性角色。

演员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同时还会加入许多生活化的细节和笑点,让观众乐不思蜀。

二、流派东北二人转有多个流派,其中以吉林流派和黑龙江流派最为著名。

吉林流派的表演风格独特,强调快节奏和诙谐幽默,以小品和对口相声脱颖而出。

黑龙江流派则更偏向于歌舞元素,演员们擅长歌唱和舞蹈技巧,通过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幽默与滑稽东北二人转的最大特点就是幽默和滑稽。

演员们以夸张的表演手法,把平凡的生活情节变成了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娱乐节目。

他们常常运用夸张的动作、夸张的音调、夸张的表情来刻画角色,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更能体会到剧情的乐趣。

四、真实生活的刻画东北二人转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生活的刻画。

演员们以东北方言演唱、对白,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东北二人转可以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找到共鸣。

五、社会风气的批判除了体现生活的喜剧面,东北二人转也常常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来批判社会风气和不良现象。

他们会以生动的方式披露社会上的不公和不合理,通过让观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间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传承与发展东北二人转虽然在各种传播方式的冲击下正在逐渐减少观众的数量,但仍然有不少演员坚持着传统形式的演出,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个艺术形式。

他们会结合现代社会的元素,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剧目,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东北二人转的爱好者行列中。

总结:东北二人转以其滑稽幽默、真实生活的刻画、社会风气的批判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枝奇葩。

谈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毕业论文 (23)

谈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毕业论文 (23)

内容摘要:二人转是当今广大群众喜爱的戏曲艺术,其艺术特质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同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三省地方文化的精髓。

文章从二人转独有的艺术特质来探究二人转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喜爱二人转的广大民众对这门土生土长的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二人转民间戏曲艺术特质文化遗产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借助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

可以说,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艺术已然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探究二人转艺术就要从其发源说起。

一、二人转艺术的历史源头关于二人转到底起源于哪里众说纷纭,如果想要详细地追其源头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二人转艺术产生于民间,与其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3种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一)第一种观点,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

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

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记载:王纶生(1723—1776年),名蹇,字纶生,艺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演唱“蹦蹦”。

“蹦蹦”就是二人转当时的民间称谓,还有俗称“双玩艺儿”的,也是二人转最早的称谓之一。

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学者认为二人转有250年的历史。

但根据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记载,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北地区广泛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北二人转最早起源于清代,起初是一种街头艺术表演形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舞台表演艺术。

它的表演者一般由两人组成,一男一女,男扮女装,女扮男装,他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诙谐幽默地讲述一些生活故事,反映社会风俗和民间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传统的故事、历史传说,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情、笑话等,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夸张,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夸大其词,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是语言风格幽默,东北人的口音和方言本身就具备幽默的效果,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加强口音和方言的使用,使得笑话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歌舞表演精彩,东北人热爱歌唱和舞蹈,所以东北二人转中经常会搭配歌舞表演,增加观赏的乐趣。

东北二人转所呈现的也不仅仅是演艺形式,更是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绎。

东北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东北人性格豪爽,喜欢交际和娱乐,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东北二人转正是通过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文化传达给观众,成为东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不仅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许多东北二人转节目和演员在各种文艺活动中频繁亮相,为观众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回忆。

同时,东北二人转也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非遗文化代表,得到了国家级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

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

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

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

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

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

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但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

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

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

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

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1、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现在的东北二人转是在绝大多数保留传统二人转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时尚综艺性的内容,有现代的歌舞融合其中,有时像小品,有时像相声,这都让东北二人转穿上了七彩的外衣。

二人转的简介

二人转的简介

二人转的简介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二人转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二人转的发展状况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

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

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

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

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东路二人转的艺术特色

东路二人转的艺术特色

东路二人转的艺术特色东北二人转,“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东路,以黑山县为重点的西路,以营口县大石桥为重点的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的北路四个流派,各有特色。

“ (引自《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

东路,包括吉林, 敦化、通化、临江.延吉、舒兰、榆树、以及当年归吉林省管辖的五常、双城,和宁古塔一带。

二人转界流传俗语,称:“南浪、北唱、西讲板头、东要棒。

” 意指四路流派某一历史阶段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东要棒“,即指当时东路除了讲唱、讲浪、讲板头,还擅于耍彩棒、端灯,花棍,并在有些戏中能开打。

在二人转界还长期流传:“天下蹦蹦,数江东“。

“有,往东走!” “好唱手,江东走,江东养活好唱手。

”东路艺人,被行内称为“木头老鸹“。

意指嘴皮功夫历害能唱、能说。

称东路唱腔为“东口调“。

指东口调唱腔.说口,讲究字正腔圆,吐字不斜、不垮,不秃舌、咬舌,少有平卷舌不分现象。

东路二人转形成的因素东路二人转形成有着丰厚的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社会基础。

清康熙年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吉林市遂成为东北重镇。

又因自明代始即在此设厂造船,至康熙东巡检阅水师营后,更显现吉林市“扼关东之要冲”地位。

商贾云集,多民族聚居,,为多元民俗文化交融提供了社会环境。

至道光年间始其后九十余年,韩边外独霸一方,采金、挖参、伐木、农耕,养鹿,所辖宽300里长约500里。

只金工达五万,兵丁千余。

吉林将军也曾数次围剿,络因山林险阻,又因地在封禁,官家既畏于冒险,更恐获罪疏察,无耐申奏朝庭授与统领官职招安。

韩边外即名正言顺扩充发展其业,世袭四代。

韩为恋住金工,设戏台、养艺人。

因此,以吉林市为重点的广大地域,二百年来一直是吸引聚集东北各路二人转高手的地方。

群英荟萃,百花齐放,使不同风格交汇竞争,高手济济,师脉传承,人才辈出。

是促成东路二人转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路二人转传统的宏扬东路二人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吉林江城文化厚土蕴育出的一颗名珠,其文化传统与精髓一直在吉林市得以宏扬。

东北二人转文化

东北二人转文化

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历史背景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

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首次出现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流派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

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演出形式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

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
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
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必须
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
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东北地区文化特征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
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
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
禁演,很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


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
广大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一定水准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
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

应该说是
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
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

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
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
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
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

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
据记载,直到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

时有二三
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
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
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
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唱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

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
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

虽然历史上这里不
时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
然是寥寥无几。

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
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
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
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

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
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
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
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
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
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
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的特点,体现
的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
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
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不过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
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
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

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相比之下。

形成时间大体相
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
发展为“国粹”而.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
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

在这样的地域
文化环境中形成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

艺术
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其次,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

在东北民间.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
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挂锄开始
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

从时问上看。

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
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

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
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在
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名酒已经够
他们生存所需了。

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
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
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究闲散和娱乐消遣。

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
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
这个季节。

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
间演唱艺术了。

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
术性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与南方
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

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难到长城
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

生存有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
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
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

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
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很多
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
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

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
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

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这实际上反映
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

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
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语趣”,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
对待艺术。

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
量也持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
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
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
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
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