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

合集下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165例

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165例
3 讨 论
124 肺阴不足(2 ) 咳嗽 , .. 6例 无痰或痰沫少略 出不 爽 , 或偶 带血 丝 , 闷 , 胸 口干咽燥 , 音 嘶 哑 , 声 大便于结 , 舌质红 , 少苔 , 脉细数 。
125 肺 胃 阴虚 (9 ) 咳嗽 , 痰 或少 痰 , .. 4倒 无 口
顽 固性 咳嗽 , 以干 咳无 痰 者 居 多 , 即使 有 痰 ,
维普资讯
河北 中医 20 02年 3 月第 2 卷第 3 4 期

J 删 , n. O ,o 2 ,o3 M w 2 2 V l 4 N . hO
17 7
中医辨证 治疗 顽 固性 咳嗽 15例 6
蒋吉 林 李承珍 ( 江省 湖州市 中医 院 浙 湖州 330 ) 100
海蛤壳, 了哥王 片 . 日 3次 , 次 3片 。 每 每
道感染继发而来 . 虽经长期抗感染治疗无效 , 其原 因有二 : ①较黏稠的分泌物阻塞支气管特别 是细 支气管; ②细菌蛋 白的过敏 引起支气 管黏膜的炎 症反应。二者均可引起支气 管分泌黏液 , 不断刺
维普资讯
不爽, 恶心 , 闷或头 眩 , 细滑 , 薄 白或薄腻 。 胸 , 但未消失 ; 无效 : 治疗
前后症 状无 明显改变 。
2 结 果
本组 15 , 6 例 治愈 12 + 4 例 好转 2 , 有效率 3例 总 为 10 0 %。疗程最短 7日, 最长 2 8日, 一般 1 4日。
12 辨证 分型 .
12 1 肺失宣降(7 . 1 例) 咳嗽 , 痰少色 白, 黏腻 不爽 , 喉痒 , 胸微闷 , 脉细稍浮滑, 舌苔薄白。 122 肺热 阴虚(8 .. 1 例) 咳嗽, 喉中有痰声 , 痰 少色黄 , 黏厚 不易略出 , 口干多饮 , 咽痛 , 胸胁胀 满, 便秘 , 脉细滑数 , 舌苔黄少津。 123 痰气上逆 (9 .. 1 例) 咳嗽, 痰少色 白, 黏滞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1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舌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是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2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是寒了。

难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白痰属寒,黄痰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呢?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而局部邪气长期滞留,又很容易化热,从而形成整体虚寒,局部实热的格局。

3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机会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李素云教授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

李素云教授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
d i 1 . 9 9 jis . 0 38 1 2 1 0 . 3 o :0 3 6 / .sn 10 —9 4. 0 0.3 0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2 0)o —4 10 10 —9 4( 01 -30 0 —2
李 素 云 教 授 是 我 国著 名 呼 吸 病 专 家 ,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博 士 北 生 导师 , 河南 中 医学 院 一 附 院 院 长 ,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呼 吸 病 学 中 会 副 主任 委 员 , 河南 省 呼 吸界 学科 带 头 人 , 医 多 年 , 辨 证 为 从 在 治疗 慢 性 顽 固性 咳嗽 方 面 有 丰 富 的 临床 经 验 , 方 用 药 颇 具 特 选 点 , 得 良好 的 临床 疗 效 , 总 结 如 下 : 取 兹
气 中有 精 , 中有 气 , 可 以 言 虚 劳 之 嗽 。 精 斯
2 咳 嗽治 疗
以泻 白散 为代 表 方 , 于肺 经 伏 火 , 对 咳嗽 气 喘 , 则 气 急 , 热 , 甚 发
日晡尤 甚 , 肤 蒸 热 , 肿 , 红 , 薄 黄 , 数 的 咳 嗽 为 佳 ; 皮 面 舌 苔 脉 地 黄类 方 , 类 方 剂 以 滋 阴 清 热 的 地 黄 ( 地 或 熟 地 ) 主 药 , 此 生 为 以
必 自下 而上 , 肾 由 脾 以及 于 肺 。肺 肾 俱 病 , 他 脏 不 免 。所 由 则 以 劳损 之 嗽 , 为难 治 , 以其 病 在 根 本 , 不 易 为 力 也 。故 欲 最 正 而 治上者 , 不在 乎 上 而 在 乎 下 , 治 下 者 , 在 乎 下 而 在 乎 上 , 欲 不 知
嗽 , 皆 本 于 阴分 。何 为 阴分 ? 五脏 之 精 气 是 也 。 然 五 脏 皆有 必 精 气 , 又惟 肾 为 元 精 之 本 , 为 元 气 之 主 。 故 五 脏 之 气 分 受 而 肺 伤, 则病 必 自上 而下 , 由肺 由脾 以及 于 肾 。 五 脏 之 精 受 伤 , 病 则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证候特征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病机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顽固性咳嗽治验

顽固性咳嗽治验
维普资讯
2 8
内蒙 古 中 医药
顽 固 性 咳 嗽 治 验
王 国 昌
关键词 : 嗽 ; 咳 升提 大 气法 ; 土 生 金 法 ; 肺 肝 法 培 泻
中 图 分 类号 : 2 6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9 92 0 ) 1 0 8 2 R5. B 10 —0 7 (0 80 —0 2 —0
生金之意。经用上处 方, 合抗 劳药, 儿 很快 咳嗽 消失。 配 患 食
欲增加 . 神转佳。 精
不 愈 。 临床 各 项 检 查 均 属 正 常 , 不 出 原 因。 经 多 年 的 临 床 找 观 察 , 现 该病 多 由 一 时 性 的 持 强 负 重 。 过 自 已 的 承 受 力 , 发 超 往 往 都是 一 些 经 常 不 劳 动 没 有 锻 炼 之 人 , 是 发 一 次 余 力 , 只 如 拿 一次 重 物 , 急 跑 一 段 路 , 实发 此 症 。 笔 者 认 为 , 是 暴 或 即 这 伤 胸 中 大气 , 例 甚 多 , 采 用 张 锡 纯 升 陷 汤 加 减 , 果 显 著 , 病 应 效 方药 为 : 参 、 芪 、 麻 、 胡 、 母 、 梗 、 母 、 仁 、 红 黄 升 柴 知 桔 贝 杏 瓜 蒌 、 金 。 阴虚 有 热 者 , 用西 洋 参 代 红 参 , 加 沙 参 、 冬 ; 郁 可 或 麦 食 少 胃纳 不 佳 者 , 内金 、 山 药 , 知 母 。 加 生 减 典 型病 例 : 功 , , 0岁 , 胃溃 疡 6年 , 少 吞 酸 , 体 消 李 男 5 患 食 形
临 床 上 常 见到 一 些 顽 固性 咳 嗽 , 项仪 器 检 查 均 属 正 常 , 各 但 服 用 一般 中西 药 往 往 效 果 不 明 显 , 久 不 愈 。 笔 者 通 过 多 经 年 临 床 观察 , 用 辨 证 论 治 , 结 了 4种 治 法 , 介 绍 如 下 。 运 总 现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定义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流行与发病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1.病因病机《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

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咳嗽的中医辩证诊治

咳嗽的中医辩证诊治

咳嗽的中医辩证诊治咳嗽是肺系常见证候之一。

不论外感、内伤均可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至咳嗽的发生。

古代医家将咳嗽分为三类:无痰有声称为咳,无声有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在临床上咳与嗽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咳嗽。

近代医家对本症的辩证论治大多从内寒、内热、燥热、肝火犯肺、湿痰等几个方面。

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系。

肺为清肃之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肺气受邪或皮毛闭塞,或气逆失畅,均可导致肺气不宣,失于清肃而发为咳嗽。

论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病变性质,主要为寒热,或表寒、或里寒、或虚寒、或表热、或里热、或虚热,均可使肺脏功能失调而至嗽。

所谓水即为湿,火即燥,燥火热三者同类,各从其类,仅有程度之不同。

痰含义较广,就咳吐痰而言,乃系肺脏在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分泌物。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非指肺之生理功能,而是肺的病理反应。

痰热痰湿与肺热肺寒关系密切。

而肝火多因情绪而发,故对肝火犯肺之咳嗽,要嘱患者注意情绪。

按系统分类,咳嗽属杂症,又为温病常见之症,另哮喘、痰饮、肺痨、肺痛等病也多伴有咳嗽,但不属咳嗽范畴。

本文对咳嗽为主证者辩证,宜分清外感与内伤,治疗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如养肺、健脾、补肾、清肝泻火等。

外感咳嗽、肺寒咳嗽表寒证,治宜疏风散寒,宣理肺气,多选用杏苏散加减,常用药物:紫苏、杏仁、前胡、枳壳、桔梗、陈皮等;肺热咳嗽表熟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主要药物为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等:温燥咳嗽,治宜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取方桑杏饮加减,主要药物为:栀子、淡豆鼓、杏仁、合沙参、桑皮等;凉燥咳嗽治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宜止咳散,主要药物为:百部、桔梗、紫苑、陈皮、荆芥等。

内伤咳嗽:痰湿犯肺者,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代表方用二陈汤,主要药物: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紫苑、厚朴等;痰热者,治宜清热宣肺,豁痰止咳,方取清金化痰汤加减,主要药物为:黄芪、栀子、陈皮、桑皮、知母、瓜蒌仁、麦冬、贝母等;肝火犯肺者,治宜清肺泻肝,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主要药物为:青黛、蛤皮、桑白皮、地骨皮等;阴虚者,治宜养阴清肺、止咳平喘,方用二冬二母汤,主要药物为麦冬、天冬、知母、贝母等;气虚者,治宜补益肺气,化痰宁喘,方用清肺汤,主要药物为:黄芪、人参、熟地、紫苑(加)等。

感冒咳嗽的中医辨证及用药

感冒咳嗽的中医辨证及用药

.
8
咳嗽的中医特点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 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病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咳嗽的病位,主脏在肺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 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 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暑湿感冒 主要发生于夏季,临床表现是面垢身热汗出,
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 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等。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软胶囊)
.
6
感冒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中医有“时行感冒”与之类似,辨证 多为风热袭表,治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法。
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板蓝根冲剂、清热解 毒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等
.
7
感冒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正气”与感冒 “感冒”一病多与自身正气的盈亏有关,正所
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 年、体虚之人可使用玉屏风散、生脉饮以益气固表。 平日起居要适寒温,减少受邪机会;适当锻炼,鼓 舞体内阳气充盈肌表,增强卫邪能力,可起到预防 作用。
感冒后咳嗽多属于阴虚肺燥
.
15
感谢聆听
.
16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
.
4
感冒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风热感冒 症状表现主要是发热明显,恶寒不重或微恶风
寒,大多有汗,咽喉疼痛,咳嗽明显,鼻塞一般, 流稠涕,头痛,痰较粘稠等。
代表方:银翘散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维C银翘片、银黄颗粒、 双黄连口服液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咳嗽一、概述1.咳嗽的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并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认为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以脏腑表里关系相传于六腑,从而确立了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咳痰等症状,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哕音,结合外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可对本病作出临床诊断。

痰液涂片和培养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患之后即可作出本病诊断。

二、病因病机1.咳嗽的常见病因(1)外感六淫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面人,或从皮毛而受。

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分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夹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邪干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

咳嗽-中医辨证

咳嗽-中医辨证

咳嗽-中医诊断辨证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
1.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1.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1.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
2.1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2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2.3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2.4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5 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6 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2.7 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2.8 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胃气上逆证证候: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病机: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和,气道受累。

治法:降浊化痰,和胃止咳。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9克r包煎1,赭石9克,法半夏6 克,党参15克,干姜5 克,黄芩9克,黄连3 克,枇杷叶9克。

加减:若呃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15克(煅),瓦楞子15克以降逆制酸;痰多者加浙贝母10克,紫菀10克以化痰止咳。

肝火犯肺证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处方:桑白皮12 克,地骨皮12克,黄芩9 克,青黛6克,海蛤壳15 克(先煎)。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克,牡丹皮9 克,浙贝母9克,枇杷叶6克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克,旋覆花9克(包煎) 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克,丝瓜络9克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9克(先煎),浙贝母9克,竹茹9克,瓜蒌9克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克,麦冬9克,天花粉15克,诃子9克以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虚证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9克,麦冬9 克,天花粉9克,玉竹9 克,桑叶9克,知母9克,川J贝粉2克(冲服)。

加减:咳而气促,加五味子6克,诃子9克以敛肺气;痰中带血,加牡丹皮9克,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藕节9克以清热止血;潮热,酌加功劳叶9克,银柴胡9克,青蒿9克(后下),鳖甲9克 (先煎),胡黄连9克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9克,牡蛎15克(先煎),浮小麦15克以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2克 (冲服),黄芩9克以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黄柏9克,女贞子9克,墨旱莲9克,五味子6克以滋肾敛肺;兼气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详解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详解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详解咳嗽 - 概述咳嗽咳嗽:ké sou,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到刺激时迅速吸气,随即强烈地呼气,声带振动发声。

生物学意义人类学家和动物学家发现,咳嗽只限于有直立行走的动物,例如人,黑猩猩等,这是由于直立使得肺垂直悬挂在气管上,使得气管有一定的张力,咳嗽前深吸气时候气管就像拉(弹)簧拉紧,咳嗽时候就像拉弹簧松手时的景象,附着在气管壁上的粘液(痰液)可以产生离心力(站立咳嗽时痰液还要克服地心引力)离开气管壁而被咳出。

爬行动物没有完整意义的咳嗽,因为爬行动物的肺脏是平卧在胸腔肺脏不能够引起反弹产生离心力。

病人躺在床上也能咳嗽是因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咳嗽反射。

中医: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人体分为九架组,肺架(各秒叽薄)为气海,使气运全身,由于是与外界直接联系,往往最易感染外邪,继而深入体内引起各种病变,肺架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阻塞性病变,如热毒壅肺至胸痛咳嗽,痰邪壅肺而至咳嗽痰多和喘息等等,中医将咳嗽归结为“飞蛾症”,可以服用万灵定咳方治疗。

西医:咳嗽(Cough)[1]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

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剧烈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如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影响工作,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和呼吸肌痛,则属病理现象。

咳嗽的动作:来至呼吸系统以及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如脑,耳,内脏)的刺激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与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

经喉下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分别传到咽肌,声门,膈和其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动作。

咳嗽动作首先是快速短促吸气,膈下降,声门迅速关闭,随即呼吸肌与腹肌快速收缩,使肺内压迅速上升;然后声门突然开放,肺内高压气流喷射而出,冲击声门裂缝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声响,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等也随之排出[2]。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咳嗽一证根据肺脏受邪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法则:如六淫外感者,当祛邪利肺;饮食内伤者多是外感为病的兼夹证候,总以脾胃受损、痰湿内盛为特征,在宣肺止咳的同时要健脾化痰。

外邪所致者,大忌敛肺止咳,若病起即予补涩,易使邪气留恋;另一方面要注意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咳嗽的辨证,首先要分清外感与内伤,一般来说,外感咳嗽多是新病,每于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全身酸楚、恶寒、发热等症(其他外邪为患,亦当有其相应症状),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见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

但外感日久,渐至内伤,内伤咳嗽,易致外感,一些慢性咳嗽病人常常是内伤、外感并存。

临证时应注意辨别。

其次是辨别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一般咳声高扬者属实,咳声低弱者属虚。

咳嗽时作,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咳嗽剧烈,伴气短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

另外,要注意辨别痰的颜色、性质及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或虚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者属热;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热之证。

①风寒袭肺:证候特点: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物:疏风散寒用麻黄、荆芥、藁本、防风、白芷等,宣肺止咳选杏仁、紫菀、款冬花、白前、百部、陈皮、法半夏、制南星、前胡、桔梗、甘草等。

基本处方:麻黄10g,杏仁12g,甘草6g,紫菀15g,款冬花12g,荆芥10g,桔梗10g,白前12g,陈皮6g,百部15g。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10g、金沸草15g以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12g、蝉蜕9g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15g、苍耳子6g宣通鼻窍;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咳嗽的辨证分型证治

咳嗽的辨证分型证治

咳嗽的辨证分型证治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则见恶寒无汗,发热头痛。

寒伤皮毛,外束肌腠,故全身酸痛。

风寒阻于肺络,津液凝聚为痰,故痰白清稀。

本证以起病急,咳嗽声重浊,咽痒,痰白清稀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2)风热咳嗽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

风热之邪客肺,腠理开泄,见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

风热之邪灼津伤液炼液为痰,故痰黄粘稠,不易咳出。

本证以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为特征。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2.内伤咳嗽(1)痰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

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证候分析:肝热心火素蕴,炼液成痰,逆乘于肺,或外感之邪化火入里,灼津生痰,故见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咳出,甚则喉间痰鸣。

气火上升,肺气不宣,心火亢盛,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大便干结。

本证以咯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为辨证要点。

治疗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2)痰湿咳嗽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湿从脾生,上渍于肺,痰阻肺络,故见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

痰阻气道,则喉间痰声辘辘。

痰湿内停,气失宣展,则胸闷,神乏困倦。

湿浊困脾,脾失运化,故纳呆。

本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辨证要点。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3)气虚咳嗽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
蒋吉林、李承珍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
肺失宣降:治以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味。

药物组成:桔梗、杏仁、荆芥、紫菀、百部、甘草、橘红、白前、蝉蜕、木贼、牛蒡子、鱼腥草、浙贝母、红藤等,体虚易感加生黄芪、白术、防风。

肺热阴虚:治以清肺化痰,养阴生津,用清金化痰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物组成:桑白皮、黄芩、知母、浙贝母、全栝楼、桔梗、麦门冬、甘草、北沙参、制大黄、芦根、紫菀、百部、金荞麦根、鱼腥草。

如有肝火偏旺加青黛、海蛤壳、了哥王片(每次3片,日3次)。

痰气上逆:治以化痰降逆,宣肺止咳,兼顾肺阴,用基本方。

药物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南沙参、北沙参、姜半夏、浙贝母、甘草、栝楼皮、杏仁、桔梗、百部、紫菀、苏子、知母等。

肺阴不足:治以清燥润肺,止咳,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门冬、西洋参、阿胶、胡麻仁、枇杷叶、川贝母、紫菀、代赭石等。

随症加减:兼肾阴不足加鳖甲、玄参、乌梅;痰中带血丝加牡丹皮、生地黄、藕节炭、侧柏炭等。

肺胃阴虚:治以润肺滋胃,止咳,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物组成:南沙参、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川贝母、生地黄、白前、紫菀、百部、栝楼仁、乌梅、代赭石、石膏等。

随症加减:舌质黯红加红藤、桃仁。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2周以上未复发。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或干咳转为有痰。

有效:咳嗽好转,但未消失。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本组165例,治疗7~28日,治愈142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