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初探
漫话“古亚洲洋”(2)
漫话“古亚洲洋”(2)胡经国㈣、古亚洲洋发展过程1、概述资料显示,古亚洲洋是与大洋发育有关的造山带。
在这类与大洋发育有关的造山带中,蛇绿岩因其对于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造山带演化过程、深源成矿作用等方面研究带来的重要信息,20余年来一直受到地质学界的广泛重视,成为板块构造和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肖序常,1995;赵宗溥,1984;张旗等,1998)。
但是,随着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蛇绿岩研究资料的积累,人们认识到,现存的多数特提斯蛇绿岩,只是大洋或边缘海盆地在闭合以后古洋壳的残骸记录(Coleman R G.,1984;张旗,1994)。
正如地震层析成像填图所证实的那样(Marump,1994),绝大部分大洋岩石圈已经通过俯冲方式再循环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了。
因此,现今人们所观察到的蛇绿岩所记录的古构造演化史是不完整的和残缺的。
根据板块构造和造山带的演化模式,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即:大陆拉张阶段(包括大陆裂谷阶段)、洋盆扩张阶段、俯冲阶段、碰撞阶段和碰撞后阶段(张旗等,1999)。
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研究,识别各个阶段火成岩组合特征(产出时间、空间、来源和形成环境的特征),并且与蛇绿岩的信息结合起来,配合高精度的同位素测年和地质时间信息,就可以厘定出完整的构造-岩浆事件序列,恢复特提斯演化过程、构筑造山带演化历史,也可为探讨大陆/大洋岩石圈转换、岩石圈深部过程、大陆动力学研究、成矿过程(肖庆辉等,1993)等提供有用的信息。
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
沿南天山-北山-锡林浩特一带的洋盆于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先后闭合;沿索朗克尔-索伦山-西拉木伦一带的洋盆于晚二叠世初封闭,结束了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
按其发育历史和构造位置,可大体分为: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和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等三个大的构造带。
2、发展演化阶段⑴、古洋盆的打开关于中国新疆北部及中亚地区震旦纪双峰式火山岩发育的资料(Avdeyev,198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iL,2001),以及蛇绿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Kwon et al.,1989;肖序常等,1992;张驰等,1992;黄建华等,1995;帕拉提等,1995;黄萱等,1997;杨海波等,2005),表明中国新疆北部及中亚地区的古洋盆至少是在震旦纪打开的。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特提斯海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海洋盆地,它的大地构造演化对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质记录和地球物理学方法对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特提斯海的形成、扩张和关闭过程,并讨论其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
特提斯海是从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个大型海洋盆地。
它主要位于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也涉及到古印度板块和古爱琴板块。
特提斯海的形成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海洋盆地的扩张。
起初,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期是一个狭窄的洋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扩张成为一个巨大的海洋盆地。
特提斯海的扩张是由于板块的俯冲造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往往会沉入地幔中,而另一个板块则相对上升形成山脉。
在特提斯海的扩张过程中,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的俯冲造成了特提斯海底地壳的形成。
随着板块的连续俯冲,特提斯海洋壳逐渐增厚并且向两侧扩张。
特提斯海的扩张不仅对地壳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特提斯海是一个大型海洋盆地,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许多现存的生物群落,如珊瑚礁和鱼类,可以追溯到特提斯海的时期。
因此,特提斯海的形成对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特提斯海并不是永恒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进一步碰撞,特提斯海开始逐渐关闭。
特提斯海关闭的过程称为碰撞造山作用。
在碰撞造山作用下,两个板块之间的引力拉扯和压缩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特提斯海闭合的结果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特提斯海的闭合对地壳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板块的碰撞,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的地壳发生了抬升和变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是地貌的重要特征,还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区域。
其次,特提斯海的闭合还导致了地壳先后的折叠和挤压,形成了富含矿产资源的地层,如煤矿、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西部古亚洲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划分问题讨论
中国西部古亚洲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划分问题讨论李荣社;计文化;何世平;刘银;张海迪【摘要】构造域是岩石圈划分中最大一级构造分区,一般将大洋岩石圈及与相邻大陆相互作用的构造带归为同一构造域,其实质是强调以大洋岩石圈为主导动力源.在梳理青藏高原北部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带数十条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时代、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古生代古地理编图研究成果,提出中华古陆(地)块群在古生代时期为介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间的陆链.现今的天山-兴蒙造山带是古亚洲洋与不同性质陆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属古亚洲构造域组成部分,秦、祁、昆造山带是特提斯洋与中华古陆(地)块群相互作用结果,属特提斯构造域有机组成部分.%Tectonic domai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highest tectonic unit in construction division of lithosphere. Generally, ocean plate and related continent plate and the tectonic belt between them are classified to be the same tectonic domain,which emphasized oceanic lithosphere is the leading power source in essence. Based on combing out the ages and properties of dozens of ophiolite melange belts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ianshan-Xing'an-Mongolian orogenic belts, we propose that China landmass group is a land chain which distribute between Paleo-Asia Ocean and Tethys during Paleozoic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n the restoration of Paleozoic paleogeography. Today's Tianshan -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of Paleo - Asian Ocean and landmass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 part of Paleo-Asian tectonic domain. Qinling - Qilian - Kunlun orogenic belt is the product of interaction of Tethys and China ancient landmass group, belong to Tethys tectonic domain.【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11(029)003【总页数】4页(P247-250)【关键词】构造域;岩石圈;古亚洲洋;特提斯;古陆琏【作者】李荣社;计文化;何世平;刘银;张海迪【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为北方大陆(劳亚)和南方大陆(冈瓦纳)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空间位置、二者间及与相邻大陆关系等是地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重大科学问题[1-13] .合理划分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是中国西部地区地层区划、成矿域、成矿带划分的基础,对区域构造研究与地质找矿意义重大.作者在梳理青高原北部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数十条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时代、性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成果集成计划项目的古生代构造古地理编图研究成果,拟对中国西部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分界问题进行讨论和划分,以期推动中国西部地质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1 问题的提出构造域厘定是地层区划、成矿域、成矿带划分基础.纵观中国西部地质历史演化,存在北部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南部特提斯洋构造域大格局.随着地球科学系统论提出和中国古陆块群(中华古陆链)在特提斯构造演化中的作用被更多地质学家认同,中国古陆块群在古亚洲洋、特提斯演化中极为重要.笔者以主大洋发展演化主导大陆边缘造山带形成与演变为指导思想[14] ,以构造域形成的地球动力源是否相同来判别划分构造域,将中华古陆链作为讨论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主要对象,鉴别古陆链两侧时代相同或相近构造带(造山系)是否为同一构造域.2 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划分沿革与讨论中国西部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定义、时限、范围界线等存在分歧.我国多数学者将昆南结合(修沟-玛沁缝合)带、勉略带作为北界,习惯于将晚元古-早古生代地质记录(尤其是早古生代造山带)归属古亚洲构造域.代表性观点有:程裕淇等认为,古亚洲构造域范围包括昆仑-秦岭山链及中国北方大陆,由古生代以来西北利亚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反复离散、聚合而成;特提斯构造域范围包括昆仑-秦岭活动带以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活动于晚古生代的构造区[1] .显然是将两大构造域界线放在昆南结合带上(康西瓦-苏巴什-阿尼玛卿缝合),隐含晚元古—早古生代造山带属古亚洲构造域.黄汲清认为古亚洲构造域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经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3个旋回的发展,以华力西造山为主旋回.二叠纪前,特提斯范围很广,古亚洲洋与其南东的原特提斯海域彼此相通[15] .任纪舜等认为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古亚洲造山区及南北两侧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2] ,认为中国古生代发展主体在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起主导地位,华里西构造运动使中国大陆南北拼合,成为特提斯演化开始.特提斯洋演化阶段主要在中新生代,昆仑以北、青海南部昆南结合带、可可西里-金沙江结合带均是古亚洲洋阶段冈瓦纳大陆复杂的北部被动陆缘产物,是特提斯本部远程影响与构造叠合部位.何国琦等认为古亚洲洋构造域是指西伯利亚与东冈瓦纳大陆间广阔的古生代造山区[3] ,在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西伯利亚南缘为主动边缘,处于挤压背景,冈瓦纳北缘为被动边缘,处于拉张环境,中国的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均属古亚洲构造域.该类观点是将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演化从时间上给予了先后之分,出现了两大构造域分布范围有叠置关系.特提斯洋形成时限、性质、规模、演化模式和界线等重大科学问题,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各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从时间上分为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或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15,16-17] .古生代地层、古生物揭示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的古地理特征及漂移历史[18-23] ,通过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研究揭示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24-29] .重要进展之一,认为特提斯洋泛指位于冈瓦纳古陆以北、欧亚(劳亚)古陆以南EW向展布的巨大海域,其演化历史应从罗迪尼亚古陆裂解开始,从古生代一直演化到中生代[14,27,29-31] ,经历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 3大演化阶段[18-19,25] .从早古生代开始,全球形成北方劳亚、中部泛华夏、南部冈瓦纳3大陆块群鼎立之势,最新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的特提斯构造古地理演化格局[28] .认识并重视了中国陆块群在古亚洲洋、特提斯不同演化阶段中所起的作用.得出的共识是,特提斯洋是指在不同地史时期位于南、北两大陆之间的古海洋闭合所形成的巨型造山系.综上所述,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被定义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间,两大构造域在空间位置和时间断代上有重叠(古生代),两大构造域空间展布范围、相互关系、划分界线等方面有分歧.3 构造域划分思路构造域划分是以地球动力学系统为指导思想,用同一动力源为前提条件,强调同域构造是地球特定演化阶段,受控于统一动力源地域内构造(带)集合.即地球系统中特定地质历史阶段、岩石圈范围内受同一内动力学系统(同一大洋中脊)支配的板块俯冲、碰撞和走滑、隆升等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集合.因为洋盆的发展演化主导了大陆造山带的形成演变,才有以大洋命名的构造域,如古亚洲洋构造域、特提斯洋构造域.同一构造域可能是由时代相同的若干条造山构造)带和其间的地块构成,但时代相同的若干条造山构造)带不一定是同域构造.在重多文献上将全球不同地域、时代相同的构造带用同一名称就是对这一概念的混淆,如中国的”加里东造山带或运动”.现今中国地质图上存在着由塔里木、敦煌、阿拉善、华北等陆块组成的近 EW 向展布的中华古陆链,南、北两侧分布着晚元古—早古生代地质构造记录,即早古生代造山带.然而,中华古陆链南北两侧的秦、祁、昆造山带和天山-兴蒙造山带是否同属古亚洲构造域值得讨论.从地球动力学系统角度看,北侧早古生代造山带可能是受控于古亚洲洋扩张的造山带,南侧早古生代造山带可能是受控于特提斯洋扩张的造山带,中华古陆链是分隔两大构造域的天然界线.该观点成立的前提是从早古生代开始,全球形成北方劳亚、中部泛华夏陆块群、南部冈瓦纳3大陆块群,与古亚洲洋与特提洋有平行发展的演化阶段(图1).图1 泛华夏陆块群分布示意图Fig.1 The sketch map of cathaysiana continents(据潘裕生等1994,修改)全球古地理复原研究中,明显标绘的中国陆块有华北、华南及塔里木[32-34] .黄宝春的晚石炭世古地理图中,冈瓦纳大陆位于南纬高纬度地区,中华古陆块群散布于古特提斯大洋中,位于西伯利亚、波罗地陆块东部.塔里木位于北纬30°,西侧与西伯利亚陆块约有20°经度差,扬子和华北地块位于赤道附近,二者间约有5°经度差[35] .Scotese C R的全球古地理复原图上,标绘了华北和扬子两个块体,二者在石炭—二叠纪间为特提斯洋与外围泛大洋间的屏障[36] .许效松等认为南华纪超大陆解体后,全球构造存在 3大陆块群和 3大洋,提出独立泛华夏陆块群概念,其与北部劳亚大陆群间为古亚洲洋,与南部冈瓦纳大陆群之间为古特提斯洋[37]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成果集成计划项目的古生代构造古地理编图研究认为,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扬子、华北 3大陆块群各自独立发展,晚泥盆—早二叠世呈断续相连的陆链介于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泛大洋或古亚洲洋间.但笔者认为控制各陆块两侧边缘上洋陆间俯冲作用机制属不同大洋扩张动力学系统.4 构造域划分方案尽管对中华古陆链是否在早古生代就已存在还有分歧,但中华古陆链在古亚洲洋、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在现今的亚欧地质图上,中华古陆链是分隔两大构造域的天然界线(图 2).在青藏高原古生代构造古地理编图过程中,参阅全球性古生代古地理复原研究成果,结合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新资料,重点对中国古陆块群在古生代不同时期的位置及相互关系进行修正和细化.沿用广义特提斯洋概念,认可古亚洲洋与特提洋有共存平行发展演化历程,因而就有了用中华古陆链分隔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思想,即古陆链北侧天山-兴蒙造山带是受古亚洲洋洋中脊扩张的动力学系统,演化过程与古亚洲洋裂解和拼合有关.古陆链南侧秦、祁、昆造山带是受特提斯洋洋中脊扩张的动力学系统,演化过程与特提斯洋裂解、拼合有关.古陆链南、北两侧同为早古生代山系,陆缘系统性质有明显差别,古陆链北侧属古亚洲洋南部被动陆缘系统,古陆链南侧属特提斯洋北部活动陆缘系统,地球内动力学系统分属两个洋中脊扩张系统.类似于现今东南亚地区,其西南岛链是印度洋板块向NE俯冲形成,受印度洋洋中脊扩张的动力学系统控制,东北部岛链是太平洋板块向南西俯冲形成,受太平洋洋中脊扩张动力学系统控制,不排除两大构造域间存在有限重叠区域.图2 两大构造域划分示意图Fig.2 The sketch map of two tectonic domain参考文献[1] 程裕淇,沈永和,曹国权,等.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2]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3] 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4,437.[4] Aubouin J, Debelmas J, Latreille M. Geology of the Alpine chains born of the Tethys: Introduction[A] . In: Texte integral du colloque C5:Geologic des chaines alpines issues de la Tethys du 26 CGI[C] .1980,7-12.[5] Metcalfe I. The Tethys:How many?How old?How deep?How wide?[c] //Ratanasthein B,Rieb S 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hallow Tethys(ST)5, Chiang Mai, Thailand,February,Chiang Mai:Faculty of Science,Chiang Mai University,1999,1-15.[6] 成守德,刘朝荣,肖立新.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格局与演化[J] .新疆地质,2002,20(增刊):13-18.[7] 成守德,徐新.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编图研究[J] .新疆地质,2001,19(1):33-37.[8] 李向东,王克卓. 塔里木盆地西南及邻区特提斯格局和构造意义[J] .新疆地质,2000,18(2):113-120.[9] 冯益民,朱宝清,杨军录等.东天山大地构造演化——1:50万东天山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J] .新疆地质,2002,20(4):309-314.[10] 刘曹荣,张健.塔里木西南凹陷构造的几点新认识[J] .新疆地质,2002,20(增刊):31-37.[11] 李向东,王克卓.塔里木盆地西南及邻区特提斯格局和构造意义[J] .新疆地质,2000,18(2):113-120.[12] 李锦轶,王克卓,李文铅,等.东天山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与矿产勘查[J] .新疆地质,2002,2(4):295-301[13] 李锦轶,王克卓,孙桂华,等.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中亚地区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地质记录[J] .岩石学报,2006:22(5):1088-1101.[14] Li R S , Xu X Y , Ji W H. Tectonic framework of Tethys tectonic domainin Qinghai-Tibet Plateau[A] —Remnants of the main oceanic basin and the two continental margin systems, 24th HKT workshop Conference[C] . Abstracts.2009.[15]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6] Sengor A.M.C. The Cimmeride orogenic system and tectonics of Eurasia [J] .Goel.Soc. America.Special Paper.1984,195:l-82.[17] Sengor A.M.C., D.Altiner,A. Cin et al. Origin and assembly of the Tethyside orogenic collage at the expense of Published for theGeol[M] .Soc. Oxford Univ. Perss,1988.[18] 陈挺恩.西藏奥陶、志留纪头足类动物群特征,兼论大陆漂移的一些问题[A]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文集[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9-164.[19] 穆恩之,陈挺恩.西藏南部志留纪地层的新资料[J] ,地层学杂志,1984,8(l):49-55.[20] Burrett:C F.Ordovicean biogeography and continental drift. Palaeogeog.Palaeoclimat. Palaeoecol,1973,13:161-201.[21] 李朋武,高锐,管烨,等.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J] .吉林大学学报,2009,29(3):521-527.[22] Metcalfe I.Palaeozoic and Mesozoic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SE Asian region multidisciplinary constrai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biogeography[A] .Hall R,Blundell D[C] .Biogeography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SE Asia,Backhuys Publishers.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98,25-41.[23] Wang X,Shi G R,Sugiyama T. Permian of west Yunnan,Southwest China:a biostratigraphic synthesis[J] .Journal of Asian EarthSciences.2002,20:647-656.[24] 常承法,潘裕生,郑锡澜,等.青藏高原地质构造[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5] 钟大赉,丁林.从三江及邻区特提斯演化讨论冈瓦纳大陆离散与亚洲的增生 [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5-8.[26] 潘裕生.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J] .地球物理学,1994,37(2):184-192.[27] 李才,翟庆国,董永胜,等.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J] .地质通报,2007,26(1):13-21.[28] 李荣社,徐学义,计文化.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 .地质通报,2008,27(12):2020-2025.[29]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等.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18.[30] 罗建宁.论求特提斯形成与演化的基本特征[A] .特提斯地质(19)[C] .北京:地质出版杜,1995.[31] 胨智粱.特提斯地质一百年[A] .特提斯地质(18)[C] .北京:地质出版杜,1994.[32] 李兴振,.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J] .特提斯地质,1994,18:41-50.[33] Smith A G, Hurley A M,Briden J C. Phanerozoic Paleocontinental World Maps[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erss, l98l.[34] Smith A G, Briden J C. Mesozoic and Cenozoic Paleocontinental maps[A] . In: Cambridge Earth Science Series[C] .Cambridge, Univ.Press, 1977.63.[35] 黄宝春,周秀,朱日祥.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J] .地学前缘,2008,15(3):348-359.[36] Scotese C R, Mckerrow W S. Palaeszoic Palaeogeography and Biogeography[M] .Geological Society Memoir 12,The Geological SociecvLondon,1990.[37] 许效松,刘宝珺,牟传龙,等.中国中西部海相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变迁00那天在石油地质的专业课上,第一次听我们的教授讲解了特提斯洋的变迁,在这里,把它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我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我会把更多的关于我专业方面的有趣的东西带给大家,谢谢支持哈特提斯海概况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之间的古海洋。
又称古地中海。
现代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
地史时期存在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的海域。
今位于欧洲和非洲间的地中海为其残留部分。
大体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分布,自西而东包括今比利牛斯、阿特拉斯、亚平宁、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高加索、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等巨大山脉,然后转向东南亚,并延伸至苏门答腊和帝汶,与环太平洋海域连通。
古地中海可能在晚元古代就已出现,但范围在不同地史时期有很大变化。
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出现一个南北对峙而又互相连接的泛大陆,古地中海范围缩小。
三叠纪以后,西部变窄甚至封闭,东部仍很开阔。
白垩纪末期开始,海水退出南欧阿尔卑斯地区和东南亚;渐新世末期至中新世,喜马拉雅地区也上升成陆。
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东段消失。
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褶皱隆起,分割了南欧部分的古地中海,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和里海。
特提斯海的发现 1885年,德国学者M·诺伊迈尔提出在中生代存在一个东西向赤道海洋的设想,称为中央地中海。
1893年,奥地利学者E·修斯认为中央地中海为一广阔的深海区,改称特提斯。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这一海区被称为特提斯洋。
一般将古生代的特提斯洋称古特提斯洋或古生代特提斯;而三叠纪后的特提斯洋称新特提斯洋或中生代特提斯。
一些学者根据其研究认为,在中南欧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古生代晚期,随着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相连接,这一洋区趋于闭合。
新特提斯洋位于古特提斯洋以南,分布于现代欧洲南部、非洲北端、小亚细亚和伊朗南部、中国西藏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与古太平洋相通,西端可能包括中美洲加勒比地区。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吉让寿【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2【摘要】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32-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 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总页数】8页(P95-102)【作者】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吉让寿【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地热梯度恢复及对比 [J], 任战利;赵重远2.中国古亚洲域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比较及其差异分析 [J], 杨明慧;兰朝利3.中国南海海盆的发育和加里曼丹的中生代古地理中国南海海盆的构造原理及其解释 [J], Ben-Avraham;Uyeda4.中国南海海盆的发育和加里曼丹的中生代古地理古地理重建 [J], Ben-Avraham;Uyeda5.中国南海海盆的发育和加里曼丹的中生代古地理中国南海海盆的封闭 [J], Ben-Avraham;Uyeda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话“古亚洲洋”(7)
漫话“古亚洲洋”(7)漫话“古亚洲洋”(7)胡经国㈢、古特提斯洋的概念及不同认识特提斯构造带由于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亚欧大陆南缘遗世独立存在,因而任何构造划分都不可能忽视对该带的重视。
但是,说道特提斯的研究,更多的还是探讨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形成的所谓新特提斯的研究。
大家已共识,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裂开;伴随着中生代的结束于65Ma进入新生代,新特提斯洋闭合而陆-陆碰撞;继而印度陆块俯冲于亚洲陆块之下,形成双陆壳岩石圈叠置模式,导致全球最高峰巍峨的珠穆拉玛峰的崛起,并且对亚洲大陆的地貌和构造形迹与成矿作用产生深刻影响(侯增谦等,2006)。
在新特提斯之前,亚欧大陆南缘在漫长的古生代是否存在更古老而已经消减闭合并且被新特提斯改造或屏蔽的古老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这肯定是存在的。
当然,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亚欧大陆南缘,而是地质历史上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现今东、西昆仑造山带及其西延的地质构造历史。
已有的研究认为,至少存在两期古老的特提斯洋演化历史:一期是新元古宙开裂,早古生代早中期演化成熟,于早古生代末闭合的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历史。
前已经述及,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是同时期存在联通的大洋,只是不同位置不同的称谓而已。
而古特提斯洋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其开启的时间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为一体Frishetal.(2011)认为,原特提斯洋是晚前寒武纪伴随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而形成于西伯利亚陆块与哈萨克斯坦陆块之间的大洋,一直延续到泥盆纪,但是没有标出古亚洲洋的位置。
西伯利亚与中国华北陆块之间没有标出大洋的空白位置,其实就是古亚洲洋的位置。
从古板块重建图来看,早古生代奥陶纪(470Ma)时,劳伦(北美洲)、波罗的(欧洲)和西伯利亚陆块尚未连接成为劳亚大陆;中国塔里木、华北和华南之间也相互分离,在低纬度处与冈瓦纳大陆之间构成有限洋盆。
相当于古亚洲洋的分支或边缘海,如同现今太平洋的东海和南海。
南海的形成演化与新特提斯在南海的重新活化
南海的形成演化与新特提斯在南海的重新活化蔡周荣;张毅;刘维亮;万志峰;刘平【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08(28)3【摘要】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其构造位置处于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构造复杂.关于南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存在有多种不同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致使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地幔物质沿东南方向蠕动,从而导致南海的海底扩张.从特提斯的演化规律,以及新特提斯的闭合过程来看,南海并不是特提斯洋的残留海,而是新特提斯在闭合过程中配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地幔物质东南方向蠕动的动力学机制下,在南海重新活化的结果.【总页数】4页(P21-24)【作者】蔡周荣;张毅;刘维亮;万志峰;刘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相关文献】1.南海争端再升温促使中国重新审视南海战略 [J], 黄佳音2.“海南陆缘弧”体系的构建与“特提斯南海”的识别:一个关于“古南海”演化新模式的探讨 [J], 方念乔3.跳出南海看南海——新特提斯洋闭合与南海的形成演化 [J], 孙卫东;林秋婷;张丽鹏;廖仁强;李聪颖4.班公湖-怒江洋形成演化新视角:兼论西藏中部古-新特提斯转换 [J], 宋扬;曾庆高;刘海永;刘治博;李海峰;德西央宗5.东南沿海及南海新生代火山作用与南海的形成演化 [J], 赵海玲;邓晋福;李凯明;李永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
Abstract TheProtoTethysOceanisacomplicatelyoriginatedoceanicbasinoriginatedfrom SupercontinentRodiniabreakupand existedfrom NeoproterozoictotheendoftheEarlyPaleozoicItwaslocatedintherangeofnorthoftheYunnanBurmaThailand/ Baoshan(Sibumasu)microcontinentalblocksandsouthoftheTarimNorthChinaBlockThereisstillcontroversyforalongtimeon thesouthernandnorthernborderfaultsandthelateEarlyPaleozoicsubductionpolarityoftheProtoTethysOceanItisimportantfor understandingtectonicbackground,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SupercontinentPangeaassemblyTherefore,thispaperusedthe integratedmethodsforthelatestresultsoffieldgeology,tectonics,magmatism,sedimentology,geochemistryandtectonicchronology andtomographicimaging,toidentifythepositionsofthesouthernandnorthernborderfaultsoftheProtoTethyanTectonicDomain,and determinethesubductionpolarityoftheProtoTethysOceanIntegratedanalysisresultsshowthattothenorthisboundedbythepaleo LuonanLuanchuanSuture(orKuanpingSuture) anditsextensiontoWestKunlun;thesouthernboundaryistheLongmuCo ShuanghuChangningMenglianSutureTheTarimAlaxNorthChinaBlockinthenorthoftheProtoTethysOceanhadasouthward subductionpolarityandcollidedwiththeGondwanaalongthenorthernmarginoftheGondwanaintheEarlyDevonian,formingagiant oroclinenowpreservedintheQilianAltynTaghQaidam segmentoftheCentralChinaOrogenThesouthbranchoftheProtoTethys Oceanmaybeclosed,makingtheGreaterSouthChinaBlockincludingtheNorthQiangtang,Ruoergai,YangtzeandCathaysia, BureyaJiamusiandIndochinablocksasouthwardsubductionandaccretiontothenorthernmarginoftheGondwanainDevonian Keywords ProtoTethysOcean;Borderfaults;EarlyPaleozoic;EastAsia;Subductionpolarity
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初探
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初探李文渊【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8(034)008【摘要】从板块构造研究中国古生代洋陆关系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离不开对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关系判断,特别是对于中国西北部的研究,两个古生代大洋形成演化和关系是理清重要地质构造和成矿事件的关键.本文认为早古生代的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应连为一体,合称古亚洲-原特提斯洋,简称古亚洲洋.古亚洲洋是发育于早古生代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大洋,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的形成是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陆块作为古亚洲洋南岸的一个陆块,早古生代的昆仑洋、祁连洋和秦岭洋只是古亚洲洋的分支或次生洋盆,这些次生洋盆于志留纪末闭合,古亚洲洋主洋则直到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才闭合.石炭纪天山及邻区是古亚洲洋闭合后板块构造后碰撞机制与地幔柱作用提供热动力的两种地球动力学机制并存的构造背景,为大规模壳幔混合(染)岩浆作用和成矿爆发提供了可能.古特提斯洋是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的发展和继承,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矿床的产生是冈瓦纳大陆北侧志留纪末破裂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和华北等泛华夏陆块群构成了古特提斯洋北岸陆缘,石炭纪大洋形成,西昆仑玛尔坎苏大型优质锰矿可能就形成于大洋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或陆表海,成矿物质则很可能来自于同时代的大洋中脊.德尔尼大型铜钴矿为晚石炭世大洋中脊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而铜峪沟大型铜矿和大场大型金矿等则分别为古特提斯洋消减俯冲岛弧岩浆作用矽卡岩-斑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总页数】10页(P2201-2210)【作者】李文渊【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新疆达拉布特蛇绿岩带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的对比 [J], 雷敏;赵志丹;侯青叶;张宏飞;许继峰;陈岳龙;张本仁;刘希军2.石尖山花岗岩体的错石U-Pb年代学意义——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间的制约 [J], 窦国兴3.内蒙古西乌旗晚石炭世马尼塔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对古亚洲洋东段洋内俯冲的约束 [J], 王帅;李英杰;王金芳;董培培;李红阳;郭雷亮;汪轩辰4.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限:来自白乃庙岛弧带东段二叠纪—三叠纪岩浆作用的证据 [J], 王博;赵国春5.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 [J], 任收麦;黄宝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话“古亚洲洋”(6)
漫话“古亚洲洋”(6)胡经国四、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研究㈠、概述据报道,作者李文渊文章(2018)摘要指出,从板块构造研究中国古生代洋陆关系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离不开对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关系的判断,特别是对于中国西北部的研究,两个古生代大洋的形成演化和关系是理清重要地质构造和成矿事件的关键。
该文认为,早古生代的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应连为一体,合称为古亚洲-原特提斯洋,简称古亚洲洋。
古亚洲洋是发育于早古生代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大洋。
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的形成,是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陆块作为古亚洲洋南岸的一个陆块;早古生代的昆仑洋、祁连洋和秦岭洋只是古亚洲洋的分支或次生洋盆,这些次生洋盆于志留纪末闭合。
而古亚洲洋主洋则直到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才闭合。
石炭纪天山及邻区,是古亚洲洋闭合以后,板块构造后碰撞机制与地幔柱作用提供热动力的两种地球动力学机制并存的构造背景,为大规模壳幔混合(染)岩浆作用和成矿爆发提供了可能。
古特提斯洋是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的发展和继承。
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矿床的产生,是冈瓦纳大陆北侧志留纪末破裂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和华北等泛华夏陆块群构成了古特提斯洋北岸陆缘;石炭纪大洋形成。
西昆仑玛尔坎苏大型优质锰矿,可能就形成于大洋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或陆表海;而成矿物质则很可能来自于同时代的大洋中脊。
德尔尼大型铜钴矿为晚石炭世大洋中脊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而铜峪沟大型铜矿和大场大型金矿等则分别为古特提斯洋消减俯冲岛弧岩浆作用矽卡岩-斑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中国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探讨离不开对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研究;特别是中国西北部的构造演化史,实际上就是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关系史。
但是,以往的研究不论是区域构造研究还是区域成矿探索,大多是对古亚洲洋或对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开展各自独立的研究。
漫话“古亚洲洋”(1)
漫话“古亚洲洋”(1)漫话“古亚洲洋”(1)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上篇《漫话“特提斯”》已经与读者见面;中篇《漫话“环太平洋”》正在陆续与读者见面;下篇《漫话“古亚洲洋”》即将与读者见面。
本文全文目录一、古亚洲洋㈠、古亚洲洋定义㈡、中亚造山带1、概述2、细数中亚造山带3、成矿作用㈢、古亚洲洋中不同性质微陆块的研究㈣、古亚洲洋发展过程1、概述2、发展演化阶段㈤、古亚洲洋主要演化阶段1、太古宙2、古元古代3、中-新元古代早期4、新元古代中-晚期5、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6、泥盆纪-早石炭世维宪期7、后碰撞阶段8、新陆壳固结期㈥、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与消亡阶段1、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与化2、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消亡二、古亚洲构造域㈠、概述㈡、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㈢、天山-兴安造山系㈣、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㈤、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㈥、塔里木地块㈦、中朝地块三、古亚洲洋构造-成矿域㈠、范围、演化与成矿㈡、古亚洲洋造山与成矿关系1、中国西北及毗邻地区2、中国东北及邻区四、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研究㈠、概述㈡、古亚洲洋形成演化的认识与争议1、古亚洲洋封闭时限的争论2、古亚洲洋与祁连、秦岭和昆仑洋的关系3、塔里木地块是早古生代古亚洲洋的南岸4、天山-北山及邻区石炭纪的两种构造动力学机制与成矿㈢、古特提斯洋的概念及不同认识1、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为一体2、夏日哈本含镍超镁铁岩是古特提斯洋开启的产物3、塔里木陆块是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的北岸4、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闭合和造山与成矿㈣、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先后关系讨论1、早古生代是古亚洲洋主要发育期2、晚志留世古特提斯洋开启与石炭纪古亚洲洋闭合转换的意义3、晚古生代是古特提斯洋主要发育期㈤、结论1、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的关系2、亚欧大陆三大火成岩省下面是本文正文一、古亚洲洋古亚洲洋(PaleoasianOcean)是指古生代存在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塔里木板块之间的一个浩瀚的古大洋,在地球演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研究的几点思考唐克东;鞠楠;张大权;张国宾;冯玥;孔金贵【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22(31)3【摘要】古亚洲洋不是西伯利亚陆台和华北地台间的一个简单洋盆,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打开和封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洋盆复杂活动(包括远距离运移)的综合体.其北部洋盆起始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初(573~522 Ma)冈瓦纳古陆裂解形成的寒武纪洋盆.寒武纪末—奥陶纪初(510~480 Ma),冈瓦纳古陆裂解的碎块、寒武纪洋壳碎块和陆缘过渡壳碎块相互碰撞、联合形成原中亚-蒙古古陆.奥陶纪时,原中亚-蒙古古陆南边形成活动陆缘,志留纪形成稳定大陆.泥盆纪初原中亚-蒙古古陆裂解,裂解的碎块在新形成的泥盆纪洋内沿左旋断裂向北运动,于晚泥盆世末到达西伯利亚陆台南缘,重新联合形成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晚古生代时,在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内发生晚石炭世(318~316 Ma)和早二叠世(295~285 Ma)裂谷岩浆活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类.蒙古-鄂霍次克带是西伯利亚古陆和中亚-蒙古古陆之间的泥盆纪洋盆,向东与古太平洋连通,洋盆发展到中晚侏罗世,与古太平洋同时结束,其洋壳移动到西伯利亚陆台边缘受阻而向陆台下俯冲,在陆台南缘形成广泛的陆缘岩浆岩带,从中泥盆世到晚侏罗世都非常活跃.古亚洲洋的南部洋盆始于晚寒武世.此时,华北古陆从冈瓦纳古陆裂解出来,在其北缘形成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陆缘和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沟弧盆系.志留纪腕足类生物群的分布表明,华北地台北缘洋盆与塔里木地台北缘、以及川西、云南、东澳大利亚有联系,而与上述的古亚洲洋北部洋盆没有关连,两洋盆之间有松嫩-图兰地块间隔.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华北地台北部发生弧-陆碰撞运动,泥盆纪时,在松嫩地块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台与松嫩地块碰撞,至此古亚洲洋盆封闭.古亚洲洋的南、北洋盆最后的褶皱构造,以及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后期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总页数】14页(P246-258)【作者】唐克东;鞠楠;张大权;张国宾;冯玥;孔金贵【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P544【相关文献】1.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2.觉罗塔格南缘石炭系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亚洲洋南缘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3.大兴安岭东南段中三叠世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时限的制约4.西乌旗迪彦庙-达青地区石炭纪斜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5.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赤峰撰山子矿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制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话“古亚洲洋”(3)
漫话“古亚洲洋”(3)胡经国㈤、古亚洲洋主要演化阶段有关学者认为,中亚构造演化的古亚洲洋地区的时间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8个阶段:1、太古宙(Ar)古陆核形成期(3600~2500Ma)。
2、古元古代(Pt)围绕古陆核地壳不断增生形成原始古陆;原始古陆裂解、拼合形成统一结晶基底。
(“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于1990~1500Ma;Rogers等,2002)。
3、中-新元古代早期(Pt2-3)“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汇聚,“罗丁尼亚”超大陆形成(1800~850Ma)。
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1050Ma花岗岩侵入为代表的伊塞东运动、新疆的阿尔金山运动、未变质的青白口系陆表海沉积不整合于下伏变质岩系之上,大致相当于北美的格林威尔运动。
是“罗丁尼亚”超大陆聚合形成的标志。
4、新元古代中-晚期(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罗丁尼亚”超大陆裂解,由裂谷发展为古亚洲洋(850~542 Ma)。
广泛发育于中亚地区的冰碛岩、似冰碛岩及碱性火山岩、双峰式火山岩等,是古陆裂解的标志。
对于古亚洲洋的认识,历来有不同见解。
佐年善等(1990)所定义的古亚洲洋,是指曾经发育在西伯利亚、中国华北、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古陆之间的古洋。
多布列佐夫等认为,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同属于三叉裂谷系的两支,都是在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过程中新生的。
任纪舜等(2002)将冈瓦纳大陆与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等陆块间的古大洋称为劳亚大洋,其东段,即东冈瓦纳与西伯利亚之间的古洋称为古亚洲洋;并且认为古亚洲洋是结构十分复杂的大洋盆,包括一系列的洋盆和微陆块,主要洋盆有古大西洋、阿巴拉契亚-中欧洋、乌拉尔-南天山洋、萨彦-额尔古纳洋、天山兴安洋、昆祁秦洋以及西藏-马来-华南三叉裂谷等。
在中欧亚八国联合编图时完成的、中欧亚岩相古地理、构造、复原及地质生态图集说明书(2002)中,认为由于罗丁尼亚古陆的解体,西伯利亚和劳亚大陆的解体和分离,形成了古亚洲洋。
总之,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古亚洲洋的形成与罗丁尼亚古陆的解体有关。
漫话“特提斯”(1)
漫话“特提斯”(1)胡经国一、“特提斯”的来龙去脉㈠、“特提斯”的起源和早期演化1、从“中央地中海”到“特提斯”1885年,德国地质学家M.诺伊迈尔,根据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分布,提出中生代时期在地球大陆内部曾经存在过一个古洋盆,并且将其称之为“中央地中海”。
(下图来源:网络)大约在距今 2.8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格局与今天完全不同。
那时的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在一起的古陆,地质学上把它叫做冈瓦纳古陆。
在冈瓦纳古陆北部和欧亚古陆的南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古海洋,也就是地质学家们所称呼的“中央地中海”。
1883~1909年,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出版了《地球的面貌》一书,首次提出稳定陆块的概念。
同时,他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关特提斯的传说,给这个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
希腊神话故事说,特提斯容貌美丽,有“美发女神”和“银脚女神”之称。
她心地善良,对遇难的神祇,尽力给予帮助。
因此,直到今天,地学界的科学家们一直沿袭使用特提斯海这个美丽而尊贵的名字。
从特提斯海到今天的地中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时期。
饱经沧桑的特提斯海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地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
特提斯海的演化史为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长期而又富有魅力的课题。
1893年,奥地利地质学家 E.修斯,用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特提斯”将“中央地中海”命名为“特提斯海”,并且将其时代扩展到三叠纪,特指这个环赤道的、具有热带-亚热带独特动物群、具有远洋性质的深海沉积的洋盆。
由于亚洲东部中生代地层与下伏上古生代地层的接触关系为连续沉积,因而也有人将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历史进一步上溯,把从石炭纪(甚至寒武纪)-二叠纪到中生代期间存在于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之间已经闭合的一个或几个海盆,统称为“特提斯”。
2、从“古特提斯”到“新特提斯”20世纪60年代,当根据古地磁数据和新的地质资料,再造古生代末的泛大陆时,发现南北大陆之间存在一个向东张开的楔形海域,并且将这个三叠纪海域称为“第一特提斯”,或“古特提斯洋”,或“永久特提斯”,而把出现在冈瓦纳古陆北部,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的微陆块间的侏罗纪-白垩纪的深海区,如阿曼、扎格罗斯、印度河、雅鲁藏布等,称为“新特提斯”。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5(027)002【摘要】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 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总页数】8页(P104-110,150)【作者】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 [J], 黄泽光;高长林;范小林2.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J], 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3.头道沟勘查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J], 于年君4.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J], 李凤杰;郑荣才;周小进;赵俊兴;蒋斌5.滨里海盆地东南缘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特征及控制因素 [J], 梁爽;郑俊章;张玉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亚洲与特提斯交汇带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
# 区域地质概况
收稿日期 "( $ $ ’ & $ ’ & ( $ 2 修回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卢进才 + # % ’ # & , . 男 .湖北 仙桃市人 .教授级高工 . 主要从事石油勘探与开发研究 4 通讯地址 "0 # $ $ 1 ) . 西安 市友谊东路 ) 号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电话 * . 2 "$ ( % & * 0 * ( # % ’ 2; & >@ A B "C D A E F G ( $ $ ( H# ’ / I F >
@ 杨 合 群 等 修编 A = B B C D
第> #卷
第 >期
卢进才等 . 古亚洲与特提斯交 汇带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
8 "
( 新民 等 ! " # # $ % 王崇 孝 ! " # # & ’ )
以 保存 ! 而 且还可 能使 得不 同时 期的 油气 在相 同的 部 位叠 加富 集 ! 形 成更 具有 工业 意义 的油 气藏 ! 这 些 地段 是进 行成烃 0 成 藏研 究的 重点 区域 ) * + 6 石 炭 / 二叠 系沉 积特 征 受 古亚 洲构造 域 0 特提 斯构 造域 两大 动力 体系 影 响 ! 西北 中小盆 地群 石炭 / 二 叠系 沉积 以敦 煌 / 阿 拉善 为界 ! 南北 形成 截然 不同 的古 地理 地貌景 观 ! 分 别控 制了 两套不 同的 沉积 系统 ! 南 部为 特提 斯洋 东 北边 缘的 海陆交 互相 碎屑 岩为 主夹 碳酸 盐岩 到河 湖 相碎 屑岩 沉积 ! 北部 则是 古亚 洲洋 南部 以海 相为 主 的碳 酸盐 岩 7 碎 屑岩 沉积建 造 2 王崇 孝 !" 沉 # # & ’ ) 积 保留 厚度 东厚西 薄 ! 一般 数百 米至 两千 米 ! 最厚 达 89 9 9:) * + ; 中 新生 代沉 积特 征 研 究区 特殊的 大地 构造 位置 及其 构造 特征 决定 了 其中 新生 代的盆 地格 局 ! 盆地 受构 造走 向及 基底 结 构的 控制 ! 呈现 有规 律的 盆地 群 ! 与山 岭相 间展 布 ) 祁 连山 地区盆 地规 模较 小 ! 总体 呈北 西向 ! 断 续 以盆 地群 延展 % 鄂尔 多斯 西缘 盆地 多呈 南北 向展 布 % 阿 拉善 台隆区 盆地 群呈 近东 西向 延伸 % 额 济纳 旗 / 银 根地 区中新 生代 盆地 基本 连成 一片 ! 总 体称 额 济纳 旗 / 银根盆 地 ) 各盆 地的 基底 特征 及盖 层发 育 情况 存在 较大差 异 ! 多数 中生 代沉 积保 留厚 度在 "9 9 9 <89 9 9:! 厚者 达 " 99 9 9: 以 上 ! 以河 流 / 湖 泊 相 沉 积 为 主 !构 成 了 油 气 成 藏 的 生 储 盖 组 合 王 崇孝 !" 2 # # & ’ )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
潘桂棠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1994(000)000
【摘要】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潘桂棠(中国地质科学院特提斯地质研究中心)一、引言自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徐士(E.Sness)在100年前推测在欧亚与非洲、印度之间,在地质历史上存在过横贯赤道附近的大洋,并以希腊神话中一位女神(海神的妻子Tethys)的名...
【总页数】18页(P23-40)
【作者】潘桂棠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特提斯地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东亚原特提斯洋(Ⅴ):北界西段陆缘属性及微陆块拼合 [J],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李玺瑶;刘鑫;郭玲莉;于胜尧;李少俊
2.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 [J], 张建新;路增龙;毛小红;滕霞;周桂生;武亚威;郭祺
3.特提斯中西段古生代洋陆格局与构造演化 [J], 耿全如;李文昌;王立全;曾祥婷;彭智敏;张向飞;张璋;丛峰;关俊雷
4.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拉果错蛇绿岩中斜长岩成因及其对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制
约 [J], 唐跃;翟庆国;胡培远;王伟
5.高黎贡东南缘龙陵-瑞丽俯冲增生杂岩带与中特提斯洋演化 [J], 戚学祥;沈辉;韦诚;任玉峰;蔡志慧;吉风宝;梁凤华;刘旭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青藏高原特提斯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青藏高原特提斯的形成与演化潘裕生;方爱民【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10()1【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特提斯演化的结果。
本文根据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学证据,将青藏高原特提斯在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从震旦纪开始至奥陶—志留纪结束,这个阶段的大洋我们称作"原特提斯"。
中期从泥盆纪开始至石炭—二叠纪结束,通常称这个大洋为"古特提斯"。
晚期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早期,这个阶段的大洋通常被称作"新特提斯"。
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特提斯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相,即北区、中区和南区。
上述3个阶段完全可以与空间上的3个区域相对应,原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北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5缝合带中,即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缝合带。
古特提斯主要发育于中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3、4缝合带中,即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南缘缝合带。
新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南区,大洋主洋盆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1缝合带中,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它的弧后盆地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第2缝合带中,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总页数】10页(P92-101)【关键词】形成与演化;特提斯;青藏高原;构造带【作者】潘裕生;方爱民【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一种古特提斯演化的动力学模型——来自中国古特提斯蛇绿岩的证据 [J], 孙勇;陈亮;冯涛;高明;何艳红2.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J], 李才;翟庆国;董永胜;曾庆高;黄小鹏3.玉树杂岩带三叠纪玄武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青藏高原中北部古特提斯演化的约束 [J], 程先锋;张洪瑞4.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J],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李观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太平洋构造和特提斯构造的对比
环太平洋构造和特提斯构造的对比
A.M.C.Sengor;朱湘元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1989()2
【摘要】古特提斯是泛大洋的一个巨大海湾。
所以,古特提斯的闭合史可以被认为是古太平洋构造演化的一部分。
古特提斯闭合(基梅里阶)引起的造山系演化与环太平洋构造演化十分相似,而不同于新特提斯洋闭合史。
新特提斯洋闭合时,现在组成特提斯造山复合体90%的是一个大型的造山拼贴体,是基梅里演化沿着劳亚古陆南部边缘堆积起来的。
【总页数】1页(P113-113)
【关键词】特提斯;环太平洋;泛大洋;古太平洋;劳亚古陆;梅里;走滑断裂;造山带;贴体;晚古生代
【作者】A.M.C.Sengor;朱湘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特提斯与环太平洋金属成矿带花岗岩地区金矿化特征对比 [J], 吕宝善
2.从多岛弧盆系构造看西特提斯造山系构造演化 [J], 袁四化;刘永江;常瑞虹;Franz Neubauer;Johann Genser;关庆彬;黄倩雯
3.南澜沧江构造带景洪怕冷岩体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约束 [J], 王伟;刘梦琼;孙载波;周坤;刘和松;吴嘉林;丛峰;赵江泰;刘卫东;李小军
4.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转换期岩浆作用与成矿 [J], 钟宏;柏中杰;朱维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